气象行业标准《大气一氧化碳标准监测方法:红外气体滤光相关法》编制说明

合集下载

一氧化碳测定方法国标

一氧化碳测定方法国标

一氧化碳测定方法国标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它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具有很强的危害性。

在室内,燃气热水器、燃气灶、火炉等燃气设施都可以产生一氧化碳,如果浓度过高,就会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因此,有必要对室内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进行监测,保障人类健康。

下面介绍一氧化碳测定方法国标。

1. GB/T 16157-201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6157-201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了室内空气中一氧化碳的限值。

根据该标准,一氧化碳的限值为25mg/m³,但同时也指出,为了达到较高的舒适度和健康水平,一氧化碳的浓度应低于5mg/m³。

GB/T 14633-2011《测定室内空气质量一氧化碳含量的方法》是我国规定的测定室内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的标准。

该标准是依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标准ISO 9831-1991《室内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测定》和欧洲标准EN 482《测定室内环境中一氧化碳浓度的方法》的要求制定的。

该标准规定,测定室内空气中一氧化碳含量的方法为吸附法。

具体条件和步骤如下:a. 确定采样点和数量,放置代表性采样器。

b. 采集空气样品,并储存在测定容器内。

测定容器为透明玻璃或有机玻璃,有密封盖、样品出口和进气管。

c. 样品处理1) 向每个测定容器中吹入空气,以去除残留气体。

2) 通过吸气泵将样气抽入吸附管。

吸附管为能够吸附一氧化碳的化学物质制成。

d. 测定吸附管中一氧化碳的浓度,采用紫外吸收法。

e. 计算一氧化碳的浓度。

3. 结论通过以上方法的测量,可以获取室内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值,对于保护人们的健康,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贯彻执行该国标非常有必要。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的技术要求,适用于各级环境监测站及其他环境监测机构采用自动监测系统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监测的活动。

"引用标准以下标准和规范所含条文,在本规范中被引用即构成本规范的条文,与本规范同效。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当上述标准和规范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名词术语#$!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0,/12,3)435*)64+7-,84+,3489在监测点位采用连续自动监测仪器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连续的样品采集、处理、分析的过程。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8*)6-.+0,/12,3)435*)64+7-,84+,3489在监测点位用采样装置采集一定时段的环境空气样品,将采集的样品在实验室用分析仪器分析、处理的过程。

#$#点式监测仪器:,48+)8)67;.31在固定点上通过采样系统将环境空气采入并测定空气污染物浓度的监测分析仪器。

#$%开放光程监测仪器,:.8:)+0)8)67;.31采用从发射端发射光束经开放环境到接收端的方法测定该光束光程上平均空气污染物浓度的仪器。

#$&自动监测仪器性能审核)8)67;.31:.32,3-)8<.)*/4+对自动监测仪器进行精密度和准确度的审核过程。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系统的构成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是由监测子站、中心计算机室、质量保证实验室和系统支持实验室等=部分组成(见图=>’)。

监测子站的主要任务:对环境空气质量和气象状况进行连续自动监测;采集、处理和存储监测数据;按中心计算机指令定时或随时向中心计算机传输监测数据和设备工作状态信息。

中心计算机室的主要任务:通过有线或无线通讯设备收集各子站的监测数据和设备工作状态信息,并对所收取得监测数据进行判别、检查和存储;对采集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对监测图%>!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基本构成框图’子站的监测仪器进行远程诊断和校准。

空气和废气一氧化碳检测

空气和废气一氧化碳检测

空气和废气一氧化碳检测
检测标准:
1、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GB/T9801-1988
2、公共场所空气中一氧化碳检验方法GB/T18204.23-2000
3、定电位电解法《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国家环保总局(2003),GB/T 9801-1988空气质量
4、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3)第五篇第四章十一(二)定点位电解法,GB/T18204.23-2000
5、公共场所空气中一氧化碳检验方法,GB/T9801-1988空气质量
6、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3)第五篇第四章十。

一氧化碳检测标准

一氧化碳检测标准

一氧化碳检测标准一氧化碳(CO)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有毒气体,它是由不完全燃烧有机物质产生的。

一氧化碳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长时间暴露在高浓度的一氧化碳环境中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因此,对一氧化碳进行有效的检测和监测至关重要。

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各国都制定了一氧化碳检测的标准,以规范一氧化碳检测的方法和要求。

一、一氧化碳检测标准的制定目的。

一氧化碳检测标准的制定旨在规范一氧化碳检测的方法和要求,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通过制定一氧化碳检测标准,可以提高一氧化碳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及时发现一氧化碳超标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保护人们的健康。

二、一氧化碳检测标准的内容。

一般来说,一氧化碳检测标准包括了以下内容:1. 一氧化碳检测的方法,包括传感器检测、化学检测、红外线检测等。

2. 一氧化碳检测的设备,包括一氧化碳检测仪、一氧化碳报警器等。

3. 一氧化碳检测的要求,包括检测频率、检测范围、检测精度等。

4. 一氧化碳检测的处理措施,包括一氧化碳超标时应采取的措施,如通风换气、停止使用燃气设备等。

三、一氧化碳检测标准的执行。

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各国都对一氧化碳检测标准进行了严格的执行。

相关部门会对一氧化碳检测设备进行定期检定和维护,确保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相关部门也会对一氧化碳排放进行监测,及时发现一氧化碳超标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保护人们的健康。

四、一氧化碳检测标准的意义。

一氧化碳检测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提高一氧化碳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及时发现一氧化碳超标情况,保护人们的健康。

同时,它也可以规范一氧化碳检测的方法和要求,提高一氧化碳检测的水平,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安全保障。

总之,一氧化碳检测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对一氧化碳检测标准的学习和了解,提高对一氧化碳检测的重视程度,共同保护人们的健康。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检测作业指导书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检测作业指导书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检测作业指导书1 概述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由监测子站、中心计算机室、质量保证实验室和系统支持实验室等组成,一般分析单元能自动监测环境空气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参数。

其监测仪器一般分为点式监测仪器和开放光程监测臭氧、一氧化碳和PM10仪器。

本作业指导书用于对氮氧化物、二氧化硫、臭氧、一氧化碳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参数监测仪器、采样装置等监测子站进行测试.2 编制依据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HJ/T 193-2005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 194—2005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 479-2009 环境空气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HJ 483-2009 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四氯汞盐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HJ 482-2009 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GB/T 15437—1995 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GB/T 15438-1995 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紫外光度法GB 9801—88 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GB 6921—86 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GB/T 15432—1995 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 15263—94 环境空气总烃的测定气相色谱法《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3 技术要求和性能指标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应满足以下表3-1、表3—2和表3-3中各项技术性能指标的要求。

3。

1 外观要求3。

1。

1 应有制造计量器具CMC标志(进口产品应取得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证书)和产品铭牌,铭牌上应标有仪器名称、型号、生产单位、出厂编号、制造日期等。

3。

1.2 仪器表面无明显碰、划伤,外观整齐、清洁,零部件表面不得锈蚀。

3。

1。

3 仪器各紧固件应连接牢固、可靠;各调节器件应功能正常,操作灵活方便.3.1.4 仪器主机面板显示部分数字清晰,字符、标识易于识别。

一氧化碳检测标准

一氧化碳检测标准

一氧化碳检测标准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有毒气体,它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对一氧化碳进行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一氧化碳检测标准是指对一氧化碳浓度进行检测的相关规范和要求,它是保障人们生命安全和健康的重要标准。

本文将对一氧化碳检测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便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方面的知识。

一、一氧化碳检测标准的基本要求。

1. 确定检测方法,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有很多种,包括化学分析法、红外吸收法、紫外吸收法等。

在选择检测方法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合理选择,并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操作。

2. 确定检测仪器,进行一氧化碳检测需要使用专门的检测仪器,这些仪器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且在使用前应进行校准和验证,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确定检测位置,一氧化碳的浓度分布不均匀,因此在进行检测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位置,以确保检测结果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二、一氧化碳检测标准的适用范围。

一氧化碳检测标准适用于各类场所和设备的一氧化碳浓度检测,包括但不限于工业生产场所、家庭生活空间、交通工具、燃气设备等。

通过对一氧化碳浓度的监测和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和排除一氧化碳泄漏的隐患,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三、一氧化碳检测标准的意义和作用。

严格执行一氧化碳检测标准,对于防止一氧化碳中毒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氧化碳中毒是一种常见但危害严重的事故,它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通过对一氧化碳浓度的检测,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四、一氧化碳检测标准的执行和监督。

为了保障一氧化碳检测标准的有效执行,应加强对相关单位和个人的监督和管理。

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一氧化碳检测工作的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相关人员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建立健全一氧化碳检测标准的执行和监督机制,加强对一氧化碳检测仪器的质量监督和检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氧化碳检测标准

一氧化碳检测标准

一氧化碳检测标准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有毒的气体,它是一种常见的环境污染物之一。

它可以通过不完全燃烧有机物或燃料来产生,例如汽车排放、室内烧煤气或木材燃料等。

一氧化碳能够影响人体的呼吸和心脏系统,引起中毒和死亡。

为了保护人类的健康,一氧化碳的浓度需要受到严格的监管。

本文将介绍一氧化碳的检测标准。

一氧化碳的检测标准通常包括浓度限制、监测方法、仪器要求和维护规范等方面。

下面分别详细介绍。

一、浓度限制:对于一氧化碳的浓度,国际上一般采用毫克每立方米(mg/m³)为单位。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一氧化碳浓度的限制标准略有差异。

国际空气质量标准规定一氧化碳的年平均浓度不得超过9mg/m³,8小时平均浓度不得超过10mg/m³。

而美国环保局规定一氧化碳在室外空气中的8小时平均浓度不得超过9ppm。

二、监测方法:常用的一氧化碳监测方法主要有两种:红外线吸收法和电化学法。

红外线吸收法是一种定量方法,它利用一氧化碳对红外线的吸收能力来量化其浓度。

电化学法是一种半定量方法,它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来检测一氧化碳浓度。

这两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实际应用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三、仪器要求:1. 稳定性:仪器需要具有稳定的性能,能够保持准确度和灵敏度。

2. 精度:仪器需要能够在不同浓度下准确测量出一氧化碳的含量。

3. 灵敏度:仪器需要具备较高的灵敏度,能够检测到极小的一氧化碳浓度。

4. 可靠性:仪器应该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够长时间连续工作,以支持大规模的监测任务。

5. 便携性:部分检测仪器需要便携式的设计,以支持实地监测和移动式监测任务。

四、维护规范:1. 校准:定期进行校准,以保证仪器的准确性。

2. 保养:定期对仪器进行保养,包括清洁、更换部件等。

3. 检查:每次使用前需要检查仪器是否正常运行,并保证其正常工作。

4. 存储:对暂时不使用的检测仪器需要进行合适的存储,避免其受到损坏或降低精度的现象。

《大气成分观测业务规范(试行)》(气测函〔2012〕61号)

《大气成分观测业务规范(试行)》(气测函〔2012〕61号)

大气成分观测业务规范(试行)中国气象局2012年4月引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气象局先后建成了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黑龙江龙凤山三个区域大气本底站和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

2004年开始,启动了云南香格里拉、新疆阿克达拉和湖北金沙三个区域大气本底站的科学论证试验、前期建设等工作。

2001年通过实施沙尘暴监测预警服务系统一期工程,逐步建立了基本覆盖沙尘暴源区、主要移动路径、严重影响区的沙尘暴观测站网。

从2005年开始,在沙尘暴观测站网的基础上,又拓展建立了大气成分观测网。

同时,部分省(区、市)气象部门还根据当地气象服务的需要,开展了与大气成分观测相关的环境气象观测工作。

随着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各地气象服务工作的深入,大气成分观测已成为气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规范和指导大气成分观测业务工作的开展,从2010年开始,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开展了《大气成分观测业务规范》编制工作。

本规范从国家和地方气象事业发展和服务需求出发,依据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指南》(Global Atmosphere Watch Measurements Guide)的基本技术要求,在总结多年来大气成分观测业务和科研活动的运行、管理和技术经验的基础上,经完善、总结和提炼而成。

本规范适用于大气本底站、沙尘暴观测站、大气成分观测站等开展的大气成分观测工作,以及各地根据地方气象服务需求开展的大气成分及相关观测工作。

相关的科学研究试验工作可参考本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大气成分观测业务的基本任务、观测方法、技术要求以及观测数据记录的处理方法等。

大气成分观测仪器的具体安装、操作步骤和维护方法以及业务软件的使用方法等由相应的技术手册规定。

大气成分观测中所涉及的地面气象要素的观测要求按《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和《基准辐射观测业务规范(试行)》执行,酸雨观测要求按照《酸雨观测业务规范》执行。

本规范由张晓春同志主持编写,陈永清、靳军莉、汤洁、孙俊英、徐晓斌、周凌晞、任芝花、孟燕军、郑向东、车慧正、林伟立、颜鹏、周怀刚、马千里、李菲、许正旭、耿福海、乜虹、何芳、云艳、赵大勇、杨晓武、张宇等同志参加编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行业标准《大气一氧化碳标准监测方法:红外气体滤光相关法》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一)任务来源、起草单位和人员1、任务来源2009年2月9日,中国气象局下发了《关于下达2009年气象标准制修订项目和审查项目计划的通知》(中气函[2009]21号)下达了本行业标准的编制任务。

在该通知的“附件1:2009年气象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及经费”中,本标准排序第47号(QX/T2009-47)。

2、起草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3、主要起草人及分工徐晓斌:组织协调与联络,完成初稿,组织讨论和修改,撰写编写说明等。

林伟立:收集相关材料,进行实验总结,参加讨论和修改。

汤洁:参加讨论和修改。

张晓春:参加讨论和修改。

王瑛:参加讨论和修改,协助征求意见工作。

(二)主要工作过程2006年2月和2007年6月,编写组两次提出编制《大气一氧化碳标准监测方法:非色散红外法》行业标准的建议,但未能立项。

2008年9月,编写组根据目前大气本底一氧化碳观测均采用红外气体过滤技术的情况,提出编制《大气一氧化碳标准监测方法:红外气体过滤相关法》行业标准的建议。

2009年2月9日,中国气象局在《关于下达2009年气象标准制修订项目和审查项目计划的通知》(中气函[2009]21号)中,下达了本行业标准的编制任务。

在该通知的“附件1:2009年气象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及经费”中,本标准编制任务排序第47号。

2009年2月9日,《大气一氧化碳标准监测方法:红外气体过滤相关法》被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列入《2009年气象行业标准起草项目清单》(气法函[2009]8号)。

随后编写组完成了标准初稿《大气一氧化碳标准监测方法:红外气体滤光相关法》。

考虑到“气体过滤”(来源于英文的“gas filter”)这个词在气体测量中通常有其他的含义(如过滤空气中的颗粒物等),而且对于一氧化碳测量技术确切的含义是“气体滤光”,因此将标准的名称改为“《大气一氧化碳标准监测方法:红外气体滤光相关法》”。

2009年3月9日-11日,编写组负责人徐晓斌参加了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在广州组织召开的“2009年气象标准编制启动工作研讨会”,听取了专家讲授的标准编写的基础知识和技术方法(国家标准GB/T1.2等有关内容),学习了《气象标准化管理办法》、《气象标准化工作流程》、《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规定》,交流了本标准的初稿,并听取了与会小组专家的修改意见。

2009年7月,编写组完成了对本标准初稿的第一次修改。

2010年7-8月,编写组采用TCS 2009年标准编写模板录入并进一步讨论、修改了本标准稿,形成了征求意见稿。

2010年8月13日,项目负责人徐晓斌参加了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和全国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北京联合召开的“大气成分类、气象基本信息类和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类标准在编项目阶段审查研讨会”,向与会专家汇报了项目背景、编制过程、征求意见标准的结构等。

二、编制原则和编制依据(一)总体原则参照ISO标准、WMO和美国EPA等有关技术文件编写,与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保持一致。

尽量反映在中国气象局上甸子、临安、龙凤山三个已运行多年的区域大气本底站以及中心实验室观测业务实践中已经成熟和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与手段。

(二)编制依据对流层中的一氧化碳浓度高低强烈地影响大气的氧化性,进而能够影响其它温室气体的含量。

对大气中一氧化碳浓度进行长期、定点和规范化监测,了解其浓度变化趋势和区域分布,有助于深入了解其源汇分布和大气氧化过程的变化情况。

我国气象部门、中科院以及环保部门等已经开展了一些对环境空气和大气中一氧化碳浓度的观测,其中中国气象局先后已在其五个区域大气本底站上启动了采用红外气体滤光相关法的一氧化碳的长期连续监测。

背景大气一氧化碳的浓度较低,其测定需要相当高的精度和准确度,因此,对观测过程的质量控制要求更高。

我国目前的相关标准有GB9801《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和GB/T18204.23《公共场所空气中一氧化碳测定方法》。

但这些标准因为技术和目标上的差异不能满足气象行业对大气一氧化碳长期观测的要求。

ISO有“ISO 4224:2000 Ambient air –Determination of carbon monoxide – Non-dispersive infrared spectrometry method”。

这项标准虽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针对的还是比较宽泛的非色散红外法,也缺乏针对台站实践的条款。

因此,需要制定本标准方法才能为提高大气一氧化碳的观测质量,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可比性和代表性打下基础。

三、本标准的试验和应用情况本标准编写组具有多年反应性气体观测方面的实践经验,近年在中国气象局大气本底观测站的相关业务实践中对包括大气一氧化碳在内的长期业务观测工作有了更系统的总结。

近年完成的《区域大气本底站反应性气体观测质量控制方法》、《反应性气体观测标校技术方法》等来自于编写组主要成员的试验与实践,报告中的一些精髓已体现在本标准文本中。

大气一氧化碳浓度的变化与天气、气候、生态和人体健康等密切相关,对其进行长期、准确的观测,掌握其时空变化规律,对于气象科研与业务、大气环境与生态保护、环境保护政策制定和环境外交等意义重大。

本标准以行业标准的形式规定了采用红外气体滤光相关法测量近地层大气一氧化碳(CO)的方法、材料和仪器要求、观测场地要求、仪器安装、日常运行和维护、校准要求、量值传递、数据订正和表达等,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将填补气象部门相应技术标准的空缺,有利于提升大气一氧化碳测量业务的技术水平,有利于取得更高质量的大气一氧化碳数据及其产品。

本行业标准预期对于气象科研与业务、大气环境与生态保护、环境保护政策制定、环境外交、公众健康水平将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以及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国际标准化组织2000发布环境空气一氧化碳测量标准“(ISO 4224:2000 Ambient air -- Determination of carbon monoxide -- Non-dispersive infrared spectrometric method”。

WMO正在开发适合于背景站CO观测的标准操作方法。

美国EPA在其一系列的技术文件中含有涉及环境空气一氧化碳测量的内容(Guidelines for Development of a Quality Assurance Program--Reference Method for the Continuous Measurement of Carbon Monoxide in the Atmosphere. EPA-R4-73-028a, Office of Research and Monitoring,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Washington, DC. June 1973; Selecting Sites for Carbon Monoxide monitoring. EPA-450/3-75-077., September 1975; Performance Test Results and Comparative Data for Designated Reference Methods for Carbon Monoxide. EPA-600/ 4-83-013,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Research Triangle Park, NC 27711. June 1983; Quality Assurance Handbook for Air Pollution Measurement Systems: Volume 2: Ambient Air Specific Methods,EPA/600/R-94/038b,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Washington, DC., April 1994; Air Quality Criteria for Carbon Monoxide, EPA 600/P-99/001F, Washington, DC 20460, June 2000)。

项目申请时拟对“ISO 4224:2000, Ambient air -- Determination of carbon monoxide -- Non-dispersive infrared spectrometric method”进行修订采标。

但在接近完成征求意见稿时,感觉ISO 4224:2000规范的是普通非色散红外法测定一氧化碳的方法,而本标准针对的“气体滤光相关法”是非色谱红外方法中的一种技术先进而且在当前更常用的方法,并且ISO 4224:2000也缺乏针对台站实践的条款,因此在征求意见稿中只是将ISO 4224:2000作为规范性引用文件对待。

美国EPA的相关技术文件在一氧化碳测量技术本身与ISO 4224:2000是一致的,但其过于细致、繁琐。

本行业标准,从规范气象行业大气一氧化碳长期观测业务的角度出发,对目前最普遍采用的一氧化碳连续观测方法——“气体滤光相关法”进行规范。

由于其方法和应用更具有针对性,而且是基于多年台站实践的总结,因此更适合于在台站观测业务中执行。

此外,本标准在条款、文本的简洁性和实际应用的可操作性上进行了协调,使其便于应用又不失简洁。

另外,本标准在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数据的可溯源性方面遵从WMO长期观测数据质量和国际可比性的要求,在数据订正方面也面对台站业务实际情况给出了相应的要求。

五、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的关系本标准与GB9801《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和GB/T18204.23《公共场所空气中一氧化碳测定方法》在目标上不相同,具有互补关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193-2005《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中推荐的方法兼容。

本标准不与任何现行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冲突。

六、征求意见的处理情况和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一)主要意见的处理情况待征求意见。

(二)征求意见的处理情况七、作为强制性标准或推荐性标准的建议本标准宜作为推荐性标准。

八、贯彻本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建议首先在中国气象局的大气本底观测站一氧化碳观测业务的各相关环节中贯彻本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