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的故事简介及历史事件

合集下载

概括赤壁之战的故事

概括赤壁之战的故事

概括赤壁之战的故事
咱来说说赤壁之战这事儿。

曹操那时候可是势力老大了,带着好多好多兵,就想把南方也给拿下。

他雄赳赳气昂昂地朝着长江这边杀过来。

孙权和刘备呢,这俩要是单干肯定都打不过曹操啊。

于是他俩就凑一块儿,打算合伙对抗曹操。

曹操的兵大多是北方人,不咋会水战,就在船上搞了些铁链子把船都连起来,这样船就不晃悠了。

诸葛亮和周瑜这俩可都是聪明绝顶的人。

周瑜这边出主意用火攻,诸葛亮也觉得这主意妙。

他们就找来了黄盖,黄盖可真是个猛人,他说我去诈降,然后带着装满茅草啥易燃物的船就朝着曹操的船队冲过去。

等到靠近曹操的船队了,黄盖一声令下,点火!那火势借着风就呼呼地烧起来了,曹操的船因为都连着,想跑都跑不了,一艘接着一艘被烧得焦黑焦黑的。

曹操的兵被烧得嗷嗷叫,死的死,伤的伤。

这一战可不得了,曹操被打得大败,灰溜溜地跑回北方去了。

孙权巩固了他在江东的地盘,刘备也借着这机会开始占了不少地方,慢慢发展起来了。

赤壁之战就这么成了历史上一场超有名的以少胜多的大战。

赤壁之战的故事完整版

赤壁之战的故事完整版

赤壁之战的故事完整版赤壁之战是中国三国时期著名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时期,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当时两场关键性的战役。

赤壁之战的胜利使得曹操无法吞并荆州,孙刘联盟逐渐壮大,奠定了未来三国时期的基础。

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赤壁之战是由于东汉末年三国战争时期,曹操及其联合军团在攻占南方荆襄地区时遭遇到的阻挠。

孙权和刘备为了抗击曹操,结成联盟,派出周瑜等将领,率领大军在赤壁水域布阵。

赤壁之战的胜利,使得曹操的计划失败,打击了曹操势力,使得三国鼎立的形势更加明朗化。

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奇迹也一度让人震惊,而其实背后有着许多原因。

曹操在前期给予孙、刘的压力巨大,曹操的军队庞大,在水上战斗鲜有胜率,但孙权和刘备的组合却刚好可以抵御曹操的攻势,经过反复交战后,周瑜和诸葛亮准确判断到曹操军队在水上的弱点,在敌人力量薄弱的情况下,采用火攻的计策,一举将曹操的战船全部焚毁,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上战斗,赢得了惊人的胜利。

赤壁之战期间,周瑜的重要作用周瑜是三国时代的才子,绝顶的智谋不逊于当时的谋士张角、诸葛亮。

周瑜的手中掌握着解决曹操军事行动的决策权,并开始了他的谋略布局。

周瑜为了制约曹操,在鲁肃的建议下采取联合对抗策略。

周瑜一时间犹豫不决,后来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决定同意计划,遂与刘备联合后,开始了陆攻水战的作战计划。

周瑜还独具慧眼,立即意识到要消除曹操的神秘力量,决定采用水火攻。

周瑜准备将曹操利用大大小小船只拉起铁链做成坚固的大镇,周瑜破釜沉舟,死而后已地完全反手丢掉自己的船,不留一丝后退的余地,随即布置火攻计划,利用风助火助攻,同时派出人去燃放交通船充当火把,终于取得了胜利。

赤壁之战的教育意义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孙、刘联盟由于认清局势,顺应形势,合理利用资源,巧妙地部署,选准时机,使用火攻计谋,战胜了强大的匈奴,赢得了胜利。

这场战役的成功,反映出来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灵魂和黑色科技的光芒,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强大的国家不能仅仅依靠财富,军队的兵戎相见一直是一个极其残酷的战争,惟有依靠科技,才能取得有利的胜利。

关于赤壁之战简介_赤壁之战的故事简介

关于赤壁之战简介_赤壁之战的故事简介

关于赤壁之战简介_赤壁之战的故事简介东汉建安十三年,曹操、孙权、刘备在今赤壁市三国赤壁古战场(原蒲圻市)进行了一次争夺汗鼎的大战,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

今天小编整理了赤壁之战的故事简介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目录▼▼●赤壁之战战前形势黄巾起义失败后,董卓、李催、郭汜、袁绍、袁术、吕布、孙坚、公孙赞、韩遂、马腾、曹操、刘表、刘璋等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各据一方,互相混战。

长期的战乱,使得天下到处是“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荒凉惨景。

曹操是位有魄力、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挟天子以征四方,先后消灭了北方的割据势力。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经过官渡之战,打败了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占据了冀、青、并、衮、豫、徐等八州,统一了北方,形成了独霸中原的局面。

当时南方的主要割据势力是东吴的孙权,裾有扬州六郡地方。

拥有精兵数万,加上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成为曹操东南劲敌。

另一割据势力刘表,占有荆州两湖的广大地区,原来依附袁绍的刘备在“官渡之战”后,投奔刘表,屯兵新野、樊城,趁机扩充军队,网罗人才。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春,经“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的辅佐,进而与孙权联盟与曹操抗衡。

●赤壁之战:长阪初会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亲率大军南下,袭击荆州。

八月,刘表病死,刘琮不战而降,刘备得知消息后,急向江陵退却,并命关羽水军经汉水到江陵会合。

曹操紧紧追赶刘备在当阳长阪坡将其打败占领了江陵。

在曹操袭取荆州以前,东吴打算夺取荆州,与曹操抗衡。

刘表死后,鲁肃进言孙权说:“荆州与东吴接壤,又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鲁肃进一步对孙权分析说:“今刘表刚死,其二子不和睦,军中诸将又各有彼此。

寄居在荆州的刘备也得不到刘表的重用,何况他还曾受诏讨伐曹操,与曹操有宿怨,我东吴完全可以联合他共同对付曹操。

”孙权听了鲁肃一席话,十分高兴,于是就派鲁肃以吊丧为名,出使荆州,一方面侦探荆州虚实,一方面打算说服刘备共拒曹操。

赤壁之战故事情节

赤壁之战故事情节

赤壁之战故事情节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三国时期曹操与孙刘联军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改变了三国格局,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下面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段激动人心的故事情节。

赤壁之战的起因,源于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欲征讨荆州。

而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决定采取火攻的计策来对抗曹军。

周瑜和诸葛亮一起策划了火烧连营的计策,利用东风助火,成功烧毁了曹军的战船,使曹操大军陷入了被动局面。

接下来,是赤壁之战的关键时刻。

在火烧连营之后,曹操率领残军返回北方,而孙刘联军却在江边设伏,准备对曹军进行最后的决战。

当曹操的大军逃到赤壁时,正巧遇上了江边起了大雾。

周瑜趁机派出小船,用链条锁住曹军的战船,使得曹军无法逃脱。

而此时,孙刘联军则从两翼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形成了三面合围之势。

在这场决战中,曹军节节败退,最终被孙刘联军击溃。

曹操见势不妙,只得率领残军放弃赤壁,败走华容道。

而这场战役的胜利,使得孙刘联军在南方确立了统治地位,也为日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埋下了伏笔。

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展现了周瑜和诸葛亮的智谋,以及孙刘联军的勇气和决心。

他们利用地利和人和的优势,成功地击溃了曹操强大的大军,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典范。

这场战役告诉我们,智慧和勇气同样重要,只有将智谋和勇气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赤壁之战,永远都会被后人传颂,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

赤壁之战的概括

赤壁之战的概括

赤璧之战的故事简要概括:东汉建宏十三年,曹操率大军攻扛东吴,孙权与刘备联军抗曹,周瑜利用苦肉计使黄盖进入曹军大营,后来他们里应外合,利用曹兵多为北方人,不识水性的特点,放火烧了曹军粮草,最终以少克多。

此战中,曹军被烧死者很多,但大部分的曹军都是因为饥饿和疾病而死。

曹操回到江陵后,恐赤壁失利而使后方政权不稳,立即自还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继续留守南郡(治所江陵),文聘守江夏,而后委任乐进守襄阳、满宠代理奋威将军,屯于当阳。

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经过赤壁之战的洗礼,孙权与刘备的联军声望大涨,二人意识到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于是开始商讨如何进一步扩大战果。

孙权提出乘胜追击,一举拿下荆州,而刘备则担心此举会激起曹操的强烈反弹,建议稳固现有成果,逐步蚕食曹军势力。

周瑜作为孙权的得力助手,认为应当乘曹操疲惫之际,发动奇袭,直取荆州。

他分析了曹军目前的处境,认为曹军士气低落,粮草不足,正是发动进攻的最佳时机。

同时,他也提醒孙权,要防备曹操可能采取的报复行动。

孙权采纳了周瑜的建议,决定发动对荆州的进攻。

他命令周瑜率领水军,从水路直插荆州,而刘备则率领陆军,从陆路进击。

两军在进军途中,一路势如破竹,荆州守将不堪一击,纷纷投降。

然而,就在联军即将攻下荆州之际,曹操却突然亲率大军前来增援。

曹军虽然士气低落,但毕竟是兵力雄厚,且曹操善于用兵,很快便稳住了阵脚。

孙刘联军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陷入了困境。

此时,周瑜再次展现出他的智谋。

他利用曹军疲惫不堪、士气低落的特点,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术。

他故意撤退回营,让曹军误以为联军士气低落,准备逃跑。

曹操见状大喜,立即下令全军追击。

当曹军追击到联军大营前时,周瑜突然下令全军出击。

曹军措手不及,被联军打得大败。

曹操见势不妙,急忙下令全军撤退。

经过一场激战,孙刘联军成功击败了曹军,夺取了荆州。

赤壁之战和荆州之战的胜利,使孙刘联军的声望达到了顶峰。

孙权与刘备开始商讨如何进一步巩固胜利成果,并商讨未来的合作计划。

赤壁之战的故事简介及历史意义

赤壁之战的故事简介及历史意义

⾚壁之战的故事简介及历史意义每⼀个被⼈传颂的历史故事都有他的迷⼈之处,对于三国时代中最有名的⾚壁之战你了解真正的内容是什么吗?⾚壁之战有在历史上有何意义与作⽤?想了解的话那就赶紧来下⾯看看吧!⾚壁之战的故事⾚壁之战的故事主要内容诸葛亮辅佐刘备实施夺取荆州计划时,形势发⽣了急剧的变化。

建安⼗三年(208年)七⽉,曹操亲率⼆⼗万⼤军,杀奔荆州⽽来。

⼋⽉,刘表被惊吓⽽病死,刘表的次⼦刘琼背着刘备暗中投降曹操。

刘备得知曹操南下,已措⼿不及,在向南逃跑的过程中,⼜被曹操打败,只好退到夏⼝(今湖北武昌),与刘表的⻓⼦刘琦合兵⼀处。

在曹操南下之前,孙权就移军柴桑(令江⻄九江市⻄南),亲率三万兵⻢,准备抢先发动争夺荆州的战役。

孙权是孙策的弟弟。

建安五年孙策死后,孙权依靠张昭、周瑜、鲁肃等⼈,招贤纳⼠,励精图治,占有江东六郡,⼒量越来越强⼤。

这时候,孙权听说刘表病死,荆州形势发⽣变化,忙找来鲁肃,商讨对策。

鲁肃对孙权说:“荆州内部⽭盾重重,刘表⼀死,他的两个⼉⼦刘琦、刘琼⼀向不和,军中诸将分为两派,各⾃拥护⼀⽅。

刘备是当今英雄,与曹操势不两⽴,现寄居荆州,⽽⼜不被刘表所重⽤。

若刘备能和荆州同⼼协⼒,就应当⽀持他,与他结为盟好;如果他不能与荆州同⼼协⼒,就应当相机⾏事,另想办法。

请让我出使荆州,以吊丧为名,劝说刘备安抚刘表旧部,同⼼协⼒,共同对付曹操。

如不速往,恐怕会被曹操抢在前⾯。

”孙权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即派他前往荆州。

鲁肃刚到夏⼝,就听说曹操已率军南下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当他赶到南郡(治江陵)时,刘备在当阳⻓坂被曹操打败,鲁肃亲赴前线,在⻓坂与刘备相会,就劝刘备与东吴联合,共拒曹操。

诸葛亮也请求刘备,让他出使江东,说服孙权,共同抵抗曹操,于是诸葛亮和鲁肃⼀起来到柴桑。

曹操占领江陵后,给孙权下了战书,说他要亲率⼋⼗万⼤军,在江东与孙权决⼀雌雄。

这⼀咄咄逼⼈的最后通碟,实际上是告诉孙权,除了投降,别⽆出路。

孙权将挑战书展⽰给⼤⾂看时,江东群⾂被曹操的声势所震慑,以⻓史张昭为⾸的⽂⾂,认为曹操打着天⼦的旗号,兵⻢强壮,⼜有荆州⽔军相助,声势浩⼤,锐⽓正盛,不可抵挡,⼒主投降。

赤壁之战的故事

赤壁之战的故事

赤壁之战的故事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征,欲统一南方。

而孙权联合刘备,共同对抗曹操。

赤壁之战成为三国时期最为著名的一场战役。

赤壁之战发生在长江南岸的赤壁。

刘备和孙权联军在此设伏,准备迎战曹军。

曹操率领大军渡江南下,孙刘联军采取火攻战术,借助东风之势,发动火攻,大破曹军。

这场战役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为经典的战例之一。

赤壁之战的胜利不仅改变了三国格局,也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曹操统一中国的大业受挫,也为孙刘联军在江东扩张立下了汗马功劳。

赤壁之战的故事,源自于《三国演义》中的描述。

在小说中,赤壁之战被描绘得生动而激烈。

曹操率军南下,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采取火攻计,借助东风,烧毁曹军船只,大败曹操。

整个战役过程中,各个角色的形象栩栩如生,战斗的场面也栩栩如生。

这些生动的描绘,使赤壁之战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中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

赤壁之战的故事,也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

无论是影视剧还是电影,赤壁之战都成为了镜头前最为激烈和震撼的战役之一。

火烧赤壁的场面,更是成为了中国影视史上的经典之一,被多次引用和模仿。

赤壁之战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

在这场战役中,孙刘联军以寡敌众,以智取胜,最终战胜了曹操。

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赤壁之战的故事中,感受到那种智慧和勇气,这种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我们前行。

赤壁之战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历史中最为经典的战役之一。

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历史走向,更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

这场战役所展现的智慧和勇气,也一直激励着我们,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

经典红色故事3篇

经典红色故事3篇

经典红色故事第一篇:赤壁之战公元208年,三国时期,曹操率军南下攻打孙权,双方在赤壁展开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大战——赤壁之战。

曹操统帅的十万大军携带兵器、兵马俑铜器等各种物资,通过长江北上,迅速向南推进。

孙权率领的吴国反击,孙权借助陆逊与火攻计,击败了曹操的强势军队。

曹操先是把大军集中在新野,然后进入荆州,随后攻占了江陵,又攻打了南方的樊城、江夏、武陵等地。

在数次战斗中,曹操成功的征服了这些地方。

接下来他决定再次进攻孙权,以达到一统天下的目的。

曹操的军队十万人马,披铁甲、持千斤重刀,气势汹汹地朝赤壁行军。

孙权和诸葛亮一众将领也意识到了危机。

蛟龙之江和长江,和平常不同的气息和宽度,让他们能够感觉到大战迫在眉睫。

于是,孙权孙坚的后代孙策就率领了自己的精兵强将主动与曹操交锋,经历了几次大战,孙策被凭借主战的能力所展示的灵活战术迅速获胜,成为了反曹并称霸江东的头号将领。

此时,曹操并不满足只是攻占一些小城镇,他要让自己成为天下霸主,为此决定再次南下迎战孙权。

赤壁之战随之爆发,双方的兵力更加强大。

孙权与陆逊三番五次出谋划策,终于想出了用火攻计对曹军围剿的绝妙之策。

夜幕降临,江面上的赤壁被染成黑色,曹操对战果颇为满意,以为已经取得了胜利。

这是,陆逊下令将两岸船只点燃,火势向天而起,曹军投降者无数,万军俱灰。

自此,这场以赤壁为战场的大战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耀眼的一笔。

第二篇:红岩大地震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次强烈的地震,其中最著名的是1933年5月12日的红岩大地震。

5月11日晚上10点钟左右,贵州地区发生了一次规模达到约8.0级的强烈地震。

这次地震的震源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区以南、南岸江口县境内的大地断裂带上,震中为红岩。

这次地震造成了2.7万人死亡,5万人受伤,数十万人无家可归,房屋在一片狼藉中倒塌,情况十分危急。

这次地震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公共灾难。

从遵义、贵阳、六盘水等城市,到周边的几十个乡镇,甚至连遥远的四川省、湖南省、江西省等地也受到了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之战的故事简介及历史事件赤壁之战的故事简介及历史事件每一个被人传颂的历史故事都有他的迷人之处,对于三国时代中最有名的赤壁之战你了解真正的内容是什么吗?赤壁之战有在历史上有何意义与作用?想了解的话那就赶紧来下面看看吧!赤壁之战的故事赤壁之战的故事主要内容诸葛亮辅佐刘备实施夺取荆州计划时,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亲率二十万大军,杀奔荆州而来。

八月,刘表被惊吓而病死,刘表的次子刘琼背着刘备暗中投降曹操。

刘备得知曹操南下,已措手不及,在向南逃跑的过程中,又被曹操打败,只好退到夏口(今湖北武昌),与刘表的长子刘琦合兵一处。

在曹操南下之前,孙权就移军柴桑(令江西九江市西南),亲率三万兵马,准备抢先发动争夺荆州的战役。

孙权是孙策的弟弟。

建安五年孙策死后,孙权依靠张昭、周瑜、鲁肃等人,招贤纳士,励精图治,占有江东六郡,力量越来越强大。

这时候,孙权听说刘表病死,荆州形势发生变化,忙找来鲁肃,商讨对策。

鲁肃对孙权说:“荆州内部矛盾重重,刘表一死,他的两个儿子刘琦、刘琼一向不和,军中诸将分为两派,各自拥护一方。

刘备是当今英雄,与曹操势不两立,现寄居荆州,而又不被刘表所重用。

若刘备能和荆州同心协力,就应当支持他,与他结为盟好;如果他不能与荆州同心协力,就应当相机行事,另想办法。

请让我出使荆州,以吊丧为名,劝说刘备安抚刘表旧部,同心协力,共同对付曹操。

如不速往,恐怕会被曹操抢在前面。

”孙权采纳了鲁肃的建议,立即派他前往荆州。

鲁肃刚到夏口,就听说曹操已率军南下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当他赶到南郡(治江陵)时,刘备在当阳长坂被曹操打败,鲁肃亲赴前线,在长坂与刘备相会,就劝刘备与东吴联合,共拒曹操。

诸葛亮也请求刘备,让他出使江东,说服孙权,共同抵抗曹操,于是诸葛亮和鲁肃一起来到柴桑。

曹操占领江陵后,给孙权下了战书,说他要亲率八十万大军,在江东与孙权决一雌雄。

这一咄咄逼人的最后通碟,实际上是告诉孙权,除了投降,别无出路。

孙权将挑战书展示给大臣看时,江东群臣被曹操的声势所震慑,以长史张昭为首的文臣,认为曹操打着天子的旗号,兵马强壮,又有荆州水军相助,声势浩大,锐气正盛,不可抵挡,力主投降。

一时主和之声,笼罩着柴桑行营。

弄得孙权也六神无主,不知如何是好。

在这关系着东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鲁肃力排众议,挺身而出,他借孙权外出更衣之机,追到屋檐下。

孙权知道鲁肃的意图,便握着他的手说:“子敬(鲁肃字)还有什么话要说吗?”于是鲁肃从孙权个人利害关系的角度,进一步劝孙权早定抗曹大计说:“我看众人的议论,是专门为了误害将军,不足以和他们商量大事。

如今我鲁肃可以投降,而将军就不可以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投降曹操,曹操可以把我送还家乡,根据我的名声地位,仍然可以当官,有车可坐,有随员跟从,可以交朋结友,弄得好还可以升为太守。

将军如果投降曹操,会有什么结果呢?我希望将军早定大计,不要听从主和的议论。

”孙权听后叹息说:“主和之议,使我大失所望。

子敬之言,为我廓清迷雾,促成我速定抗曹大计,正合我意,这是老天爷把您赐给我呀!”诸葛亮见到孙权,也针对孙权观望不定的态度,分析有利形势,力主抗曹。

诸葛亮对孙权说:“自天下大乱以来,将军起兵占据了江东,刘豫州(刘备)也在汉水以南招集人马,准备和曹操争夺天下。

现在曹操已统一了北方,接着又夺取了荆州,威震四方。

刘豫州无力和他杭衡,所以逃到夏口。

将军您估计一下自己的力量,如果能用江东兵力抵抗曹操,就应该立即和他断绝关系;如果不能抵抗,就放下武器,趁早投降。

现在将军表面上服从曹操,而内心却犹豫不决,在这紧急关头不能当机立断,那可要大祸临头了。

”孙权听了很不高兴,马上反唇相讥说:“既然这样,刘豫州为什么不投降?”诸葛亮趁势接着说:“刘将军是汉室后代,英才盖世,天下士人都仰慕他,就像江河之水归大海一样,如果事业不成,这是天意,怎能拜倒在曹操脚下?”孙权听了诸葛亮的反复陈,很激动地一说:“我不能拿东吴的土地和十万人马,受他人控制!我抗曹的决心已经一下定了。

现在除了刘豫州,再也没有别人能和曹操杭衡了。

”孙权虽然下定了抗曹决心,但他感到曹操兵多将广,而刘备又刚刚打了败仗,对能否和他联合抗曹产生一了怀疑,一于是问诸葛亮:“刘豫州刚被曹操打败,他有力量抗拒曹操吗?”诸葛亮为了解除孙权的顾虑,最后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实力,指出孙刘联合,必能打败曹军,最终要形成三足鼎一立的局面。

诸葛亮说:“刘豫州的军队虽然战败,但现在重新汇集的兵士加上关羽的精锐水军还有一万多人,刘琦集合江夏的兵力也不下万人。

曹操兵马虽多,但从北方远道而来,经过长途跋涉,本来就很疲劳,在追击刘豫州时,一天一夜行军三百多里,这就好比强弩射出去的箭,到了尽头,连一层薄薄的绸子也穿不透了,还有什么力量呢?所以兵法上忌讳这样做,认为这样就是最善战的将军也一定会遭到挫败。

况且曹军都是北方人,不习惯在水上作战。

荆州的士兵投降曹操,是被形势所逼迫,并不是真心为他效力。

如果将军能派几员猛将,率领数万精兵,与刘豫州同心协力,必能打败曹军!曹操兵败后必然北逃,这样孙刘两家的力量就会增强,三足鼎立的形势就形成了。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诸葛亮的精辟分析,不仅使孙权心悦诚服,精神振奋,也有力地批驳了主降派的种种谬论,得到了主战派的支持,坚定了孙权的信心。

当时周瑜尚在都阳(今江西波阳)训练水军。

鲁肃建议立即派人召回周瑜,孙权同意后,把周瑜从那阳召回。

俗话说英雄所见略同。

周瑜的主张和孙权、鲁肃、诸葛亮完全一样。

在一次军事会议上,针对张昭等人的主降观点,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出发,有理有据地驳斥说:“张长史的意见我不能同意。

曹操表面上打着汉朝的旗号,实际上心怀不轨。

孙将军雄才大略,占据江东数千里的地方,兵精粮足,英雄之士乐于报效,应当横行天下,为汉朝除奸,消灭祸害。

曹操自来送死,难道还能去迎接他吗?我为将军已经筹画好了,曹操虽然统一了北方,但后方并不安定,关西的马超、韩遂是曹操的后患。

况且曹操舍弃鞍马,依仗舟船,和东吴来较量,这不是中原人的长处。

现在天寒地冻,军马没有草料,士兵不服水土,必然发生疾病,这是用兵的忌讳。

而曹操冒然而来,正是打败他的好时机。

请将军给我精兵三万,进驻夏口,保证为将军击败曹操。

”周瑜的慷慨陈词和精辟分析,使在场的人都受到极大鼓舞。

周瑜的豪言壮语,也激励了孙权。

他站起身来大声说:“曹操老贼想废除汉室自立为帝已经很久了。

只是害怕袁绍、袁术、昌布、刘表与我罢了。

现在他们都己经被消灭,只有我还在,我与老贼势不两立,公瑾(周瑜字).和我的意见完全一致。

”为了表示抗曹的决心,就情不自禁地拔出宝剑,向前面的几案上砍去,并厉声说:“谁再说投降曹操,就和这几案一样下场!”孙权调拨三万精兵,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同二人制定作战方针,大军开赴前线,与刘备的军队会合后,进驻赤壁(今湖北蒲析县西)。

曹操率军自江陵顺流而下,舶舫(战船)千里,放旗蔽空,声势十分浩大。

曹操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占绝对优势,打败孙权不成问题。

可是他那二十多万军队,多是北方士兵,长于陆战,不习水战。

再加上远道而来,不服水土,生病的很多。

一其中七八万水军,是刚刚投降过来的荆州军队,他们尚存疑惧,人心不安,尽管曹操善一于用兵,但战前形势对他十分不利。

曹操的军队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刚一接触,便被打败,只好退往江北,隔江与孙刘联军相峙。

曹操为克服不习水战的弱点,下令把战船用铁索连锁在一起,上面铺上木板,不仅解决了船只颠簸的间题,又利于军队在船上往来行动。

这样,就束缚了自己的手脚,违背了水军作战的基本常识,给孙、刘联军采用火攻提供了机会。

来揭秘吧据悉一天,周瑜和众将领正隔江观望曹操的连环船。

身经百战的老将黄盖,敏锐地发现连环船的致命弱点,便向周瑜献计说:“现在敌众我寡,很难和敌军长久相持。

但曹操的船队是首尾相连在一起的,可以采用火攻的战术,把敌人消灭。

”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建议后,一方面积极准备实施火攻的部署,另一方面让黄盖出面写了一封假投降的信,并约定投降日期,以麻痹曹操。

一切做好准备之后,只要东南风一起,就可以实施火攻了。

可以说,万一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隆冬季节,一般多刮北风。

可是到了冬至那天,天气突然转暖,东南风劲吹,江水咆哮,浊浪滔天,周瑜等将领见此情景,激动万分。

江东将士个个摩拳擦掌,人人精神振奋,决战时刻终于到来。

时至夜晚,黄盖率领十几艘蒙冲斗舰,里面装满灌了油的干柴枯草,还有大量硫磺烟硝之类的引火之物,外面围着布幢,插上青龙牙旗,乘风破浪,向曹军水寨疾驰而去。

黄盖高举火炬,看见距曹营不远,让将士大声呐喊:“黄盖前来投降了!”曹军被黄盖的诈降所迷惑,以为黄盖真的来投降了,都伸着脖子观望。

正当曹军将士兴高采烈之时,黄盖指挥各舰同时燃起火来,迅速向曹操的水军船舰冲去。

风助火势,火借风威,火烈风猛,霎时,曹军船舰就被延烧起来,烈焰冲天,那些战船因被铁索连锁,仓促间无法拆开,曹操水寨化为一片火海,士兵们被烧死、淹死、互相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

曹军在岸上的营寨也被延烧着火。

周瑜见对岸起火,知道黄盖已经得手,立即发布命令,孙、刘联军分水陆两路乘胜进击。

曹军兵败如山倒,被杀得丢盔弃甲,人仰马翻,死伤了一大半。

曹操带领残兵败将,从旱路撤退。

赤壁一战,曹操的水军全部覆灭,陆军元气大伤,他退回北方后,势力局限北部中国,再也无力南下了。

赤壁之战的作用与意义赤壁之战,它的作用在于: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赤壁之战之前,全国的割据势力已经所剩不多,实力不强大多的已被消灭。

赤壁之战之后,曹魏损失过大,一时无力南顾,给南方孙刘的发展创造了绝佳的机会。

刘备巩固了自己对于荆州的占领,又利用这一段南北相对平静的时期攻占了长沙、零陵等四郡,自己的实力大为增强,这为以后攻占西川奠定了基础。

北方对东吴的压力一下减轻了下来,东吴的疆域也稳定下来,经过赤壁之战,使曹、刘、孙的实力更加接进,所以说这使天下三分的局势初步形成。

一、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指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三足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孙刘联军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二、战役意义赤壁决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

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

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

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作用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不是主要贡献的人;诸葛亮主要贡献是促成了,孙刘的联盟; 请注意,是促成; 最终决定权在孙权和鲁肃手上;其辅助重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