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普知识
航天知识科普材料

航天知识科普材料一、航天知识1、我国发射的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是: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发射的“东方红一号”2、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6日3、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的名字是:神舟”五号4、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的航天员是:杨利伟5、中国的载人飞船是“神舟”系列,有两层含义:一是音同“神州”,二是“神奇的船(宇宙飞船)”的意思6、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有:前苏联,美国,中国7、航天:指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等在地球附近空间或太阳系空间飞行。
8、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9、航天包含哪些内容?2000年11月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把航天活动归纳为航天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
航天技术是手段;空间应用是目的,属于改造世界的范畴;空间科学则属于认识宇宙的范畴。
10、人类已研制出几种载人航天器?人类现已研制出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和空间站3种载人航天器。
11、载人航天器各有什么用途?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主要用于接送航天员和货物,且在太空飞行时间一般不超过20天,又可称为天地往返运输器;空间站在太空长期运行,不返回地面,主要用于观天看地、研究空间科学、太空生产和在轨服务等。
12、我国的神舟号飞船由几个舱段组成?神舟号飞船是我国自主研制的载人飞船,采用“三舱一段”构型,即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和附加段构成,推进舱和轨道舱上各有一对太阳能帆板。
推进舱在飞船的最下部,返回舱在中间,轨道舱在上部,附加段在飞船的最顶端。
13、神舟号飞船“三舱一段”的作用是什么?推进舱是飞船在空间运行及返回地面时的动力装置;返回舱是飞船起飞、飞行和返回过程中航天员乘坐的舱段,也是整个飞船的控制中心;轨道舱是航天员在太空中工作和生活的场所,装有各种实验仪器和设备。
附加段也叫过渡段,是为将来与另一艘飞船或空间站交会对接做准备的。
在载人飞行交会对接前,它也可以安装各种仪器用于空间探测。
14、飞船返回地面时,是所有舱段都返回吗?不是。
航天小知识摘抄简短

航天小知识摘抄简短
1 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是指由人造制造的空间卫星,它一般有方圆数百公里的活动范围,它的活动空间也可能超越地球的轨道并进入地外空间,像月球、火星和小行星带等。
它对于研究宇宙特别有用,同时也是人类探索宇宙的主要工具。
2 航天器
航天器是指进入宇宙的太空飞行器,它有定向马达系统以及某种形式的动力源,例如火箭,它们能够脱离地球表面并以有一定方向张发。
它们包括太空定位卫星,卫星轨道、火箭、行星探测器和陨石探测器,他们都能发射或(直接)降落在宇宙外的其他星球和天体上。
3 航天飞机
航天飞机是指可由宇宙运行的飞行器,它们和火箭类似,但可以重复运行,能在高层的宇宙中运行。
它保持在外层大气层中工作,使用空气动力,继而可以将物资从地球表面运去宇宙外太空,它也可以被用于观察地球,或完成地球上其他各种工作。
4 生命支持系统
生命支持系统是指保持人们在外太空环境中正常生存的系统,是宇航员的核心安全装备。
生命支持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在有限的空间
内,利用各种工具和技术向宇航员提供一个稳定的、安全的、舒适的空间环境,保证宇航员的正常生存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5 航天航空
航天航空是指在宇宙空间中为了满足公民、商务、科学研究和技术课题等目的,建立合法、安全、高效和可持续的航空活动,包括但不限于航天研究、实验和航天器发射,为人类社会作出有效服务。
航天科普知识大全

航天科普知识大全1. 航天探索的起源航天探索指人类对外太空的探索和利用。
早在古代,人们就对星空产生了好奇,但真正的航天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期。
2. 航天器件的发展在航天探索中,航天器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包括火箭、卫星、太空飞船等。
这些器件经历了多年的技术革新和改进。
3. 太空环境及挑战太空环境对航天任务提出了很多挑战。
其中包括真空环境、极端温度、辐射和微重力等。
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不断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4. 探索外太空的意义航天探索不仅是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梦想,也是人类探索未知的一种方式。
它有助于扩展人类的认知和技术水平,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5. 卫星的角色和用途卫星是航天探索的重要工具之一。
它们可以用于通信、导航、观测和科学研究等方面。
卫星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社会。
6. 载人航天载人航天是人类探索外太空的一个重要领域。
人类首次进入太空是在20世纪60年代。
载人航天不仅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也是激发人类探索精神的象征。
太空探索往往需要国际合作才能实现。
各国之间的合作可以分享资源、技术和经验,共同推动人类对外太空的探索。
8. 探索地外生命探索地外生命一直是航天科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科学家们通过探测行星和太空中的其他物体,寻找地外生命的证据和迹象。
9. 未来的航天技术未来的航天技术将继续推动航天探索的发展。
其中包括更先进的火箭系统、更高性能的卫星、更精确的导航系统等。
10. 太空旅游的前景随着技术的进步,太空旅游正逐渐成为现实。
一些私人企业计划通过提供太空旅游服务,让更多人有机会体验外太空的奇妙。
请注意:以上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得作为科学或学术论文的引用。
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航天科普知识,请查阅权威的学术出版物。
航天知识科普材料

航天知识科普材料航天,真是个神奇的领域。
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宇宙的探索。
星辰大海,遥不可及,但这并没有阻挡我们的脚步。
说起航天,首先要聊聊火箭。
火箭是怎样飞上天的呢?它们是由复杂的系统构成,推动力强大,喷射出的火焰如同猛兽咆哮。
火箭的设计需要考虑空气阻力、重力等各种因素,简直就像在给它穿上合身的衣服。
火箭发射分为几个关键步骤。
先是准备阶段,科学家们会在发射场对火箭进行全面检查。
每一个螺丝都不能马虎。
然后是倒计时,所有人屏息以待。
发动机轰鸣,火箭腾空而起,瞬间脱离地面。
那一刻,真是让人心潮澎湃。
大家都在为它欢呼,仿佛它带着我们的梦想,飞向未知的宇宙。
说到宇航员,他们的训练也是超级严格的。
想象一下,穿着重达几十公斤的宇航服,漂浮在失重的环境中。
那种感觉,像是置身于另一个世界。
宇航员每天都要进行各种模拟训练,学习如何应对突发状况,仿佛在玩一场永无止境的游戏。
每一次出舱活动,都是对他们意志的挑战。
孤独、无助,甚至恐惧,都是他们必须面对的情感。
我们还不能忘了卫星的作用。
卫星就像宇宙中的眼睛,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着地球。
气象卫星能够预测天气,通信卫星让我们能够跨越万里进行交流。
它们在太空中静静运转,默默奉献。
就像是一个个忠实的守护者,为我们提供信息,助力生活的便利。
深入探讨一下国际空间站。
它是人类合作的结晶,汇聚了多个国家的智慧。
每天都有宇航员在这里进行实验,探索生命的奥秘。
太空站的生活条件非常特殊,饮食、洗漱都需要特别安排。
想象一下,在失重环境中吃饭,真是个挑战。
但同时,这里也是科学探索的前沿,许多重大发现都在这里诞生。
航天事业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
人类对火星的探索已经进入了更深层次。
火星上有水的痕迹,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生命的可能性。
科学家们正在设计各种探测器,准备送往红色星球。
梦想着,有一天人类能够在火星上建立基地,探索更遥远的宇宙。
总之,航天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离宇宙的终极奥秘越来越近。
航天科普小知识大全100

航天科普小知识大全1001. 航天科普小知识航天科普小知识1. 航天科技小知识一、航空航天飞行器上电子设备的特点是:①要求体积小、重量轻和功耗小;②能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工作;③高效率、高可靠和长寿命。
在高性能飞机和航天器上,这些要求尤为严格。
飞机和航天器的舱室容积、载重和电源受到严格限制。
卫星上设备重量每增加1公斤,运载火箭的发射重量就要增加几百公斤或更多。
导弹和航天器要承受严重的冲击过载、强振动和粒子辐射等。
一些航天器的工作时间很长,如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长达7~10年,而深空探测器的工作时间更长。
因此,航空航天用的电子元器件要经过极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筛选,而电子系统的设计需要充分运用可靠性理论和冗余技术。
二、航空航天电子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是:①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提高航空航天电子系统的综合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②提高实时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和数据传输的速率;③发展高速率和超高速率的大规模集成电路;④发展更高频率波段(毫米波、红外、光频)的电子技术;⑤发展可靠性更高和寿命更长的各种电子元器件。
2. 关于航天的科普知识33年前的7月24日是一个大日子,因为美国航天员7月20日首次登陆月球后返回地球。
不过,一直以来都有人唱反调,称人类从来没有登陆月球,那些航天员在月球漫步、插美国旗的照片和影象,全都是美国太空总署弄出来的“登月骗局”,更声称已找出幕后黑手!姑勿论孰真孰假,激辩至今仍不间断。
自1969年7月20日航天员阿姆斯特朗(Armstrong)首次登陆月球的一刹那,就不断有阴谋论传出,质疑那个月球是假的,是美国西部内华达州的沙漠或迪斯尼的电影厂景而已,月球表面的光影也只是电影射灯打光等等,一切有关60至70年代登陆月球的场面都是美国太空总署发布出来的“登月骗局”(Moon Hoax)。
国旗无风也会动“登月骗局”这个说法在近几年又再被热炒,有名作家、电视节目以此作话题,连美国霍士电视(Fox work)去年亦就此拍了一个特别节目,探讨美国航天员是否真的曾登陆月球,更令“登月骗局”再度成为热门话题。
航天百科知识

航天百科知识
航天是指利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载人和非载人的航空器对太空进行探测和利用的学科和技术。
航天技术的发展,革命性地改变了人类的认识和探索宇宙的方式,对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航天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
1. 载人航天
载人航天是指将宇航员送入太空进行科学研究、开展航天工程任务和进行太空探索的航天活动。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拥有载人航天技术。
2. 无人航天
无人航天是指利用无人飞船或卫星进行太空探测和科学研究的
活动。
无人航天器可以执行多种任务,如地球观测、气象预报、通信和导航等。
3. 卫星技术
卫星技术是指利用人造卫星对地球进行观测和通信的技术。
卫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地球科学、气象学、军事等领域。
4. 火箭技术
火箭技术是指发射航天器所用的技术。
火箭分为液体火箭和固体火箭两种类型。
液体火箭具有较高的推进能力和灵活性,但制造复杂;固体火箭则简单易制造,但推进能力较低。
5. 重力
重力是地球吸引物体的力量,是造成地球表面物体具有重量的原因。
在太空中,由于缺少重力,宇航员的身体会发生一系列适应性改变。
6. 空间站
空间站是指在太空中建造的可供宇航员居住和进行科学实验的空间设施。
国际空间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空间站,由多个国家共同建造和维护。
以上是航天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为人类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发现。
航天科普小知识

航天科普小知识
航天科普小知识
航天常识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它推动了人类不断前行的步伐。
这里将为您介绍一些航天科普小知识。
1. 什么是卫星
卫星是一种人造的飞行器,用于在地球轨道上运行,以实现通信、导航、科学研究等目的。
卫星有很多种类,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观测卫星等。
2. 什么是火箭
火箭是一种能够在空间中自主飞行的飞行器,它采用燃料和氧气的燃烧反应来产生推力,从而推动它进入空间轨道。
火箭是进行航天活动的必要工具。
3. 什么是太空
太空是指地球大气层之外的无限空间。
太空中没有空气、水、重力和温度,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环境,它对人类探索和研究宇宙有着重要的意义。
4. 什么是航天员
航天员是指进行航天活动的人员。
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技能和知识,才能够在太空环境中执行任务。
航天员的工作包括宇航服的穿着与维修、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科学实验的开展等。
5. 什么是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是由多个国家合作建造的空间站,它位于地球轨道上,是人类在太空中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的重要基地。
国际空间站拥有多个实验模块,包括实验舱、船坞、能源舱等,航天员可以在其中生活和工作。
总之,航天科普小知识涵盖了卫星、火箭、太空、航天员和国际空间站等方面的知识,它们对于人类探索和认识宇宙有着重要的意义。
航天知识科普材料

航天知识科普材料一、航天知识1、我国发射的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是: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发射的“东方红一号”2、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6日3、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的名字是:神舟”五号4、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的航天员是:杨利伟5、中国的载人飞船是“神舟”系列,有两层含义:一是音同“神州”,二是“神奇的船(宇宙飞船)”的意思6、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有:前苏联,美国,中国7、航天:指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等在地球附近空间或太阳系空间飞行。
8、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9、航天包含哪些内容?2000年11月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把航天活动归纳为航天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
航天技术是手段;空间应用是目的,属于改造世界的范畴;空间科学则属于认识宇宙的范畴。
10、人类已研制出几种载人航天器?人类现已研制出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和空间站3种载人航天器。
11、载人航天器各有什么用途?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主要用于接送航天员和货物,且在太空飞行时间一般不超过20天,又可称为天地往返运输器;空间站在太空长期运行,不返回地面,主要用于观天看地、研究空间科学、太空生产和在轨服务等。
12、我国的神舟号飞船由几个舱段组成?神舟号飞船是我国自主研制的载人飞船,采用“三舱一段”构型,即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和附加段构成,推进舱和轨道舱上各有一对太阳能帆板。
推进舱在飞船的最下部,返回舱在中间,轨道舱在上部,附加段在飞船的最顶端。
13、神舟号飞船“三舱一段”的作用是什么?推进舱是飞船在空间运行及返回地面时的动力装置;返回舱是飞船起飞、飞行和返回过程中航天员乘坐的舱段,也是整个飞船的控制中心;轨道舱是航天员在太空中工作和生活的场所,装有各种实验仪器和设备。
附加段也叫过渡段,是为将来与另一艘飞船或空间站交会对接做准备的。
在载人飞行交会对接前,它也可以安装各种仪器用于空间探测。
14、飞船返回地面时,是所有舱段都返回吗?不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造地球卫星名目繁多,按运行轨道不同可分为低轨道卫 星、中高轨道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太阳同步轨道卫 星、大椭圆轨道卫星和极轨卫星。
人们更多地是按用途把人造卫星分为科学卫星、应用卫星 和技术试验卫星。
卫星通信是航天技术与电子 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利用通 信卫星作为中继站,实现地 球上各点之间的通信。实质 上是把地面微波中继站,搬 到了赤道上空的地球静止卫 星轨道上。
运载火箭是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在 导弹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
通常把发射人造卫 星的火箭称做运载 火箭,把带有弹头 的火箭称做导弹。 因此,导弹与运载 火箭主要是运载对 象不一样。
运载火箭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是利用洲际导弹,或者是 在中程导弹的基础上增加末级火箭。
原苏联就是利用这种办法,从1957 年开始接二连三地发 射各种卫星、飞船,当时实在令人感到深奥莫测。
联盟号飞船,是原苏联最初为登月飞行设计的,由于美国 抢先登月,原苏联便转而改设计为地球轨道飞船
④有害辐射关。
如果没有大气中的臭氧层对 紫外线的强烈吸收,地球上 的生物将无法生存。此外, 地球磁场对射向地球的粒子 辐射也起到屏蔽作用,如太 阳射出的称为“太阳风”的 带电粒子流,由于地球磁场 的屏蔽而不能直入地面。但 是,人类一旦进入大气层外 的空间,就将暴露于这些有 害辐射之下。
一、运载火箭架起通天桥
运载火箭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是 利用已有的中程或远程导弹,改装 成组合型多级运载火箭,几乎任何 一种火箭或导弹,都可以作为多级 运载火箭组合体的组成部分。
美国就是以“雷神”中程导弹, “大力神”、“宇宙神”洲际导弹 为基础,配置新研制的“德尔它” 型固体推进剂、“阿金纳”型液体 推进剂、“半人马座”型液氢液氧 推进剂的三种通用性末级火箭,进 行积木式组合,派生出许多种性能 不同的运载火箭。用这些火发射 了各种科学卫星、地球观测卫星、 通信卫星、气象卫星以及金星、水 星、火星、月球等的探测器和载人 飞船。
在载人争夺战中,第一回合是东方号飞船单人飞行、编队 飞行,原苏联赢得了主动权。
第二回合是美国双子星座飞船的双人飞行、阿波罗号飞船 的登月飞行,美国取得了空间优势。
1965 年12 月15 日,在航天员 参与下,双子星座7 号飞船与双 子星座6 号飞船,在同一时间, 以相同速度到达空间同一位置, 在轨道上以同一速度飞行,有时 相距仅10 厘米左右,实现了世界 上第一次交会。
于是,在长征2 号火箭的基础上,增加了 以液氢液氧为推进剂的第三级,命名为长 征3 号,它能把1450 千克的载荷送入地 球同步转移轨道。
与此同时还研制成功长征4 号
为了将成熟的运载火箭技术推向国际 卫星发射市场,火箭专家又在发射成 功率很高的长征2 号火箭的基础上, 加长箭体段作为芯级,再在第一级箭 体周围捆绑上4 枚液体火箭助推器。 这种火箭被命名为长征2号E,俗称长 二捆,能将9000 千克载荷送入近地 轨道。
1957 年11 月3 日,原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载有小狗莱 伊卡的生物卫星,取得了许多第一手资料,然后经历了无 人飞船到载有动物的飞船,再到载人飞船,经历了循序渐 进、反复试验的过程。
1961 年4 月12 日,原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 号飞 船,绕地球飞行108 分钟后,安全返回地面,开创了世界 上载人航天的新时代。
1966 年3 月16 日发射的双子星 座8 号飞船,在太空实现了与阿 金纳火箭顺利飞行中的对接,且 十分平稳。此外,航天员还进行 了多次太空行走试验,取得了舱 外活动的经验。
阿波罗飞船登月,是世界航 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 项成就,由指令舱、服务舱 和登月舱3 大部分组成。
阿波罗11 号飞船于1969 年7 月20~21 日,首次实现人 类登上月球的伟大理想。此后,美国又相继6 次发射阿波 罗号飞船,其中5次成功,共有12 名航天员登上月球。
这是卡西尼号 宇宙飞船于 2004年12月 14日拍摄到的 土卫四以巨大 的土星为背景 的照片。还有 几个椭圆形风 暴正沿着土星 大气的云纹运 行。
在图象右边的黑点 儿实际上根本不是 太阳黑子。那是刚 刚升空的发现者号 航天飞机与国际国 际空间站接轨在一 起的情景。
人类雄伟的一步
大约经过半个世纪努力, 人类终于在1957 年将人 造卫星送入太空,从而开 创了航天新纪元。
航天科普知识
北京航星机器制造公司 2011年10月
太阳系全家福(老版)
这是来自于德国斯 图加特的天文学家 斯特藩有关金星凌 日细节的图片。假 冒的太阳黑子—金 星
(太阳直径1390000km) (金星直径 12103km )
这是2005年5月 19日美国国家 航天局的漫游者 号火星探测车捕 捉到的太阳已沉 入火星地平线以 下的情景。
1971 年9 月,在我国西北酒泉发 射场,进行了第一次洲际火箭飞 行试验,基本获得成功。以洲际 液体火箭为基础,经过适应性修 改后,构成了长征2 号、长征2 号 丙运载火箭,能把2800 千克重的 卫星送入近地轨道,用它发射了 一系列返回式卫星。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通信和电 视广播事业部门迫切需要发射静止轨道通 信卫星。
我国的北斗卫星
北斗一代已经服役,共4颗卫 星。
北斗二代正在建设,包括35 颗卫星,其中5颗是地球同步 轨道,其余30颗是中地轨道 卫星,能真正覆盖全球 。
预计2010年北斗导航定位系 统即可为我国及周边地区提 供基本服务。
三、载人飞船轨道握手
儒勒·凡尔纳,写了一部著名 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 球》,生动地描写了勇敢的 探险家如何乘坐炮弹飞船遨 游太空
俄 罗 斯 “ 格 罗 纳 斯 ” (GLONASS)全球卫星定位系 统自1993年投入使用以来历经 坎坷。随着俄罗斯国民经济的复 苏,它已经走出低谷并逐渐恢复 “元气”,在轨的14颗卫星正 在发挥系统的部分功能。
计划将由24颗卫星组成。
欧洲的导航系统——伽利 略系统将总共发射30颗卫 星,其中27颗运行卫星, 3颗备用卫星,目前仅发 射了2颗
风云1 号气象卫星是一颗1.2 米高,长、宽各1.4 米的立 方体,在左右两块太阳电池翼被打开以后,其跨度为8.6 米。卫星重852千克。
导航卫星,是为地面、海洋、空中 和空间用户导航定位的人造卫星。
1978 年以来,美国发展了一种以 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导航系统,称 为全球定位系统(GPS)。空间段 将由24 颗卫星组成,分布于6 个 轨道平面上,卫星轨道高度约为 20000 千米。
运载火箭一般由2~4 级组成, 每一级都包括箭体结构、推进系 统和飞行控制系统。末级有仪器 舱,内装制导与控制系统、遥测 系统和发射场安全系统,这些系 统有一些组件分置在各级适当的 位置。级与级之间靠级间段连接。 有效载荷装在仪器舱上面,外面 套有整流罩。整流罩是一种硬壳 式结构,其作用是在大气层飞行 段保护有效载荷,飞出大气层后 就可抛掉。整流罩往往沿纵向分 成两半,由弹簧或无污染炸药索 产生分离力而分开。整流罩直径 一般等于火箭直径,在有效载荷 尺寸较大时,也可大于火箭直径, 形成灯泡形的头部外形。
用等间隔的3 颗地球静止轨 道卫星,就可实现全球通信。
我国于1984 年发射了一 颗试验通信卫星,命名为 东方红2 号。卫星直径 2.1 米,包括天线在内总 高约3.1 米。
对地观测是国际航天活动的主要应用目标之一,用于这方 面的卫星有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海洋卫星等。
1988 年9 月7 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 “风云1 号”。
在太空飞行的飞行器称为航天器,如人造地球卫 星、载人飞船、空间探测器、航天飞机、空间站 等。
但是飞机飞行高度如果超过30 千米,就会因为那 上面的空气太稀薄而托不动飞机。
四道难关
①地球引力关。
最终要达到将近每秒8 千米的速 度才能跳出这个手掌。一般的民 航飞机航行速度每秒不到0.3 千 米,而声音的传播速度每秒不足 0.4 千米,子弹刚出枪口的速度 大约每秒1 千米,因而它们都跳 不出这个手掌。至少要比子弹的 速度大8 倍,才有可能克服地球 引力而不落到地球上。
1957 年10 月4 日,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重 量只有83.6 千克,直径为58 厘米的铝制球体。
3 个月后(1958 年1 月31 日),美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 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卫星重量为4.8 千克。
人造卫星的发展速度是令人吃惊的:
1957 年只有2 颗卫星上天,1958 年8 颗,1959 年14 颗, 1960 年35 颗,到了1962 年后每年发射的卫星数超过 100 颗。
运载火箭发展的第三个里程 碑,是为航天研制大型火箭。
人要飞向远离地球38 万千米 的月球,往返需要8 天时间。 美国设计的“阿波罗”飞船, 总重量46 吨,高25 米,最 大直径6.6 米。运载火箭与 “阿波罗”登月飞船组装后, 高度110 米,约相当于36 层楼房的高度,起飞重量 3353吨。能把127 吨重的卫 星送入近地轨道,或者把50 吨重的飞船以第二宇宙速度 送入月球轨道。
只有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即 7.9 千米/ 秒的时候,才能成为地球的卫星。达到 第二宇宙速度,即11.2 千米/秒的时 候,才能像地球、金星、火星等星体那 样,成为太阳系的一颗新行星。当达到 第三宇宙速度,即16.7 千米/秒的时 候,就可以飞出太阳系。
②真空关。
人离不开氧气,而一般汽车、轮船或飞机的发动机也需要 “呼吸”空气里的氧气才能工作。而且,轮船和飞机还需 要流体的浮力和反作用力才能运行。
我国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也是 在导弹武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70年1 月30 日,中远程火箭 飞行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利用 该火箭的第一、二级加以改装, 再加上新研制的第三级固体燃料 火箭,构成三级运载火箭——长 征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