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合集下载

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数字化存储与记录:通过数字技术,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格式,进行长期、稳定的存储与记录。

这包括对传统工艺、音乐、舞蹈、戏曲等表演形式的拍摄、录音和数字整理,以及利用三维扫描、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实物进行数字化建模。

2. 数字化传播与展示:数字媒体具有传播迅速、辐射面广的特点,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同时,通过数字技术,可以创造出丰富的展示形式,如虚拟展览、数字博物馆等,让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3. 数字化修复与保护:对于一些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技术可以提供修复和保护的可能性。

例如,利用数字技术对老旧资料进行修复,使其恢复原有风貌;或者通过数字模拟技术,对消失的文化遗产进行虚拟复原。

4. 数字化教育与培训:数字技术可以提供远程教育平台,使更多人有机会学习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在线课程、虚拟教室等工具,可以让更多人接触到传统技艺的学习和实践。

5. 数字化社区建设:数字技术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例如,通过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技术手段,可以为传承人、爱好者、研究者等提供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总的来说,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文化遗产中的数字化保护策略

文化遗产中的数字化保护策略

文化遗产中的数字化保护策略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和智慧的结晶,涵盖了物质文化遗产如古老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技艺、民间艺术和口头传说等。

然而,由于时间的侵蚀、自然灾害、人为破坏以及社会变迁等因素,许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失或受损的威胁。

数字化保护策略的出现,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数字化保护的第一步是对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而精确的数字化采集。

这包括使用高清摄影、三维扫描等技术,将文化遗产的形态、颜色、质地等细节尽可能真实地记录下来。

例如,对于古建筑,可以通过三维扫描获取其精确的结构数据,为后续的保护和修复提供准确的参考。

对于珍贵的文物,高清摄影能够捕捉到细微的纹理和装饰,使人们在数字世界中也能欣赏到其精美的工艺。

在数字化采集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数据库是至关重要的。

数据库应包含文化遗产的详细信息,如名称、年代、所属地区、历史背景、保护现状等。

同时,数据库还应具备强大的检索和分类功能,方便研究人员、保护工作者和公众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的信息。

通过这样的数据库,我们可以对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管理和研究,更好地了解其价值和特点。

数字化技术还为文化遗产的修复和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利用计算机软件和数字模拟技术,我们可以对受损的文化遗产进行虚拟修复和模拟保护方案。

在实施实际修复之前,先在数字环境中进行试验和优化,能够大大降低修复过程中的风险,提高修复的成功率。

例如,对于一幅古老的壁画,通过数字技术分析其颜料的成分和褪色情况,可以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应用,为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传播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人们不再仅仅通过图片和文字来了解文化遗产,而是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其魅力。

通过 VR 设备,我们可以“走进”古老的宫殿,领略其昔日的辉煌;通过 AR 技术,我们可以在现实场景中看到虚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让历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数字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数字化保护

4、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非遗保护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数 字化保护理念和技术,促进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的全球发展。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数字化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 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通过不断努力和创新,我们有信心在非遗传承与保护方 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感谢观看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数字化 保护
01 引言
03 现状分析 05 实践案例
目录
02 概念阐述 04 方法介绍 06 思考总结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 遗”)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非遗档案的数字化保护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越来越受到广泛。本次演示将探讨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性、现状、方法及 实践案例,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概念阐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形成的 各种记录和资料,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数字化保护则是通过数字技 术将非遗档案转化为数字格式,以实现永久保存和传承。数字技术的运用对于非 遗档案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提高档案的存储效率和安全性,还可以 促进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3、中国非遗数据库:该数据库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主办,收录了大 量非遗档案数据。通过数字化手段,这些资源得到了永久保存,并为学术研究、 文化传承等工作提供了便利。
思考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数字化保护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对于传承中华民 族优秀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具有积极意义。针对当前数字化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 挑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实践案例
1、故宫博物院非遗数字化保护项目:故宫博物院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院内 丰富的非遗资源进行了全面梳理和保护。通过建立数字化博物馆和非遗数据库, 实现了资源的整合、共享与传播,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和学术研究资料。

数字化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数字化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卷首语数字化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文 刘 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记录了时代和历史的兴衰,提供了研究民族精神和感受文化情感的珍贵资源。

然而,多元文化的冲击使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如今,数字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出现及飞速发展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含有数字化元素。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利用数字化手段保护传承非遗,既是现实要求,也是必由之路。

借力数字化手段,当下非遗的保护和创新工作在生产、传播、经济层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06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心”,并建设开通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承担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系列行业标准制定”等数字化保护项目建设,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互通共享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

文化大数据的体系架构,可概括为“两侧四端”,两侧包括供给侧、需求侧,四端分别是资源端、生产端、消费端和云端。

在这个过程中,云端的交易非常重要,它既是资源和生产的中介,又是生产和消费的中介。

数字化是非遗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链接的基础平台,不但有利于高还原度记录、高质量保存,更有利于更广泛的传播。

近年来,我国数字化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实践中,数字化的呈现在提高非遗保护水平、丰富保护手段、多样化展示、扩展传播途径、增强大众互动体验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非遗数字化不仅能够有效促进非遗的传承与传播,更在推动非遗年轻化表达与培育新的文化消费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字化技术是推动未来发展的引擎。

未来数字化技术赋能非遗发展还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借助数字化技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华文化注入数字化的力量,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化保护非遗项目

数字化保护非遗项目

数字化保护非遗项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关乎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保护,更是涉及到国家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方面。

然而,由于传统方式的阻碍和国际化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挑战。

数字化保护非遗项目的出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数字化保护非遗项目是指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记录和保存,并借助数字化平台进行传播和推广的一种新型保护方式。

数字化保护非遗项目是一种新的非遗保护模式,它不仅能够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数字化保护非遗项目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历史的重要见证和记忆。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文化的智慧。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很多的挑战。

许多传统的非遗技艺正在濒临失传,许多文化传统正在逐渐消失。

数字化保护非遗项目的出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数字化保护非遗项目能够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深入的记录和保存,利用数字化平台进行传播和推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为公众所了解和认知。

数字化保护非遗项目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等现代技术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到全球范围内,使其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更大的延伸。

数字化保护非遗项目还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推广的成本降到最低,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更具有经济可持续性。

数字化保护非遗项目的实施数字化保护非遗项目的实施涉及很多方面的工作和任务,需要政府、社会、文化机构和科技企业等多方面的合作和支持。

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一、本文概述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ICH)的保护与利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在数字化背景下,如何有效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既保持其原有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又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我们将首先分析数字化技术如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接着,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如数字化采集、存储、展示和传播等,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还将讨论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利用,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将总结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动其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

二、数字化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迎来了新的机遇。

数字化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为非遗的保护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手段,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全面、深入、精准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数字化背景下,非遗保护的首要任务是数字化建档。

通过高清摄影、三维扫描、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我们可以将非遗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精细捕捉和记录,形成数字化的档案资料。

这不仅能够避免因时间流逝、传承人过世等原因导致的非遗技艺失传,还能够让更多的人通过互联网了解和欣赏非遗的魅力。

数字化技术还能够帮助我们进行非遗的传承和推广。

通过在线教育平台,我们可以将非遗技艺传授给更广泛的人群,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同时,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我们可以让非遗更加贴近公众的生活,提高公众的非遗保护意识。

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帮助我们进行非遗的活化利用。

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我们可以深入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开发出符合现代审美和需求的非遗产品和服务。

这不仅能够推动非遗的产业化发展,还能够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案例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案例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案例分析一、引言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内涵。

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来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进行深入分析,结合案例进行具体探讨。

二、理论探讨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透过人的传承和实践而传承下来的文化,主要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术等。

其主要特点包括不可见性、不可分离性、非物质性、传承性和地域性等。

2. 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应用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数字化记录、数字化展示、数字化传播和数字化管理等方面。

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加全面、准确的记录和保存,使得这些遗产能够更好地被传承和弘扬。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意义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些文化财富,将其传播给更多的人群,推动文化旅游的发展,加强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推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三、实践案例分析1. 中国京剧数字化保护实践中国京剧是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之一,自古以来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中国京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逐渐展开,通过数字化技术对京剧作品、演员表演等方面进行记录和保存,使得京剧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

2. 日本和服传统技艺数字化保护实践日本和服是日本传统的服饰文化,具有独特的创意和设计风格。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开展了和服传统技艺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利用数字化技术记录和展示和服的制作工艺和设计理念,使得这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并走向世界。

四、结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既是一项需要理论支撑的工作,也是一个需要实践落地的过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随着现代科技不断发展和普及,数字化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不例外。

传统手工艺、文学、音乐、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何保护这些多元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其得到合理利用和传承,成为了数字时代下的一项新挑战。

一、数字化保护方法数字化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常见方法。

数字化可以帮助人们保留和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有效地保存和传播这些非遗文化,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承。

目前,数字化保护常用的方法包括数字存储、数字索引、数字化展示以及数字化素材的制作。

数字存储使非遗文化得以得到长期安全的保存,不受环境和时间的影响。

数字化索引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加便捷地获取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展示则让非遗文化得以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得到展示和传播。

同时,数字素材的制作与管理也可以使得非遗文化得到更快速、更准确、更丰富的传承。

二、数字化保护的难点数字化保护非遗文化虽然具有很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难点。

其中最主要的当属非遗文化的知识产权问题。

非遗文化的传承,关乎到文化产业,也关乎到广大遗民习艺传承问题,所以在数字化过程中,需要重视非遗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需要开发出能够保护知识产权的数字技术。

除此之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多变、复杂,强调口传心授和手抄手绘,需要较长的时间积累,且不太适合在极短时间内数字化。

在数字化过程中,要对非遗文化的实质、内涵、传承过程有足够了解,需要运用专业的人才,以更好地把握非遗文化的核心。

三、数字传承的优势数字化保护非遗文化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传承范围的扩大。

数字化使得非遗文化得以在更广泛的地域进行交流和传播,拉近了地域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距离,打造共同的文化环境和生态,也进一步促进了不同地区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数字化还可以提高人们对文化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人们只需要打开屏幕或者轻轻一点手机,就可以进入数字文化的世界,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非遗文化内涵,并从中找到共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13050 篇。并将全部检索结果进行了计量可视化分析。
总体趋势分析
关键词共现网络
机构分布
基金分布
学科分布
文献来源分布
三、非遗数字化保护的主要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就是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储存、数 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 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 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 利用。
建档制度。实施戏曲振兴工程,做好戏曲“像音像”
工作,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剧目,推进数字化保存和 传播。
一、非遗保护的数字化时代
传统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7年3月,《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发布,强 调了加强传统工艺的挖掘、记录和整理。
2017 年 4 月,文化部出台了《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 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引导数字文化产 业发展方向,促进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鼓励对非 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 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馆、泰特现代美术馆、泰特利物浦美术馆和泰特圣艾富思美术
馆联合创办的展示英国传统古典音乐、现代音乐及利物浦地方 音乐的在线数据库,为人们研究、了解、欣赏英国音乐提供了 集成化资源获取路径。
二、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研究现状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国际经验 •

日本
日本是亚洲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行者,1950 年日本创立
二、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研究现状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国际经验 •

法国
在法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中,法国国家图书
馆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利卡”(Gallica)是其实施的 代表性的数字化项目。2010 年,法国文化部宣布“文化、科学
和教育内容数字化”在 2010 年第四季度正式启动,这项总预
• (二)我国的非遗数字化保护现状 •
2006 年以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的监督和直接推动
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心、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中心纷纷建立,积极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保护 体系,并初步建立了涵括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 专题数据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网络服务体系。
一、非遗保护的数字化时代
2011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 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十三条规定: “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 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 2017 年 1 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 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
二、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研究现状
• (二兴起,高校、科研院所开
始建立相关的研究中心或科研基地,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
化保护的理论研究、实践推广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例如,天 津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中心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普查数据的数字化收集、整理、保管等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 产数据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 研究中心在推动民间剪纸艺术数字化展示方面作了大量的开创 性工作。
史、广告、宗教、民间文学等 100 多个主题资料库的免费浏览
与检索。
二、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研究现状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国际经验 •

英国
英国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以及相关的公共文化
组织与协会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积极性很高。著 名的英国泰特在线网(/)是由泰特英国美术
旨就是要“通过因特网提供免费、公开获取的书面与口头文字、 音频记录、静态和动态影像、印刷品、地图、乐谱等记载美国
印象(American Experience )的各种资源。2000 年以来,美
国国会图书馆继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的力度,并 取得了更加瞩目的成绩,截止目前,已经完成了 900 万份历史 文件的数字化建设任务,并能够提供美国黑人历史、妇女运动
二、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研究现状
• (二)我国的非遗数字化保护现状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http:///main.jsp) 开通于 2006 年 6月
9 号,其宗旨是为了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展示、传播中 国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知识,展示我国深厚丰富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信息交流, 凝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观念和理论共识,充分调动和 利用全社会的学术、经济、舆论资源及社会公众的参与,以促 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和健康开展。
二、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研究现状
• 近年来,来自民俗学、人类学、档案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 学者对非遗的数字化保护问题从不同学科背景展开了广泛的研 究。主要包括非遗数字化伦理研究、非遗数字化技术研究、图
书馆、档案馆与非遗数字化研究,非遗数字化的文化视野等,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数字化”为主题关键词,共搜索到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严 轮
一、非遗保护的数字化时代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
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
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 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 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2010 年,文化部启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 化保护工程”。
算达 7亿 5000 万欧元的文化数字化工程属于法国“投资未来” 的文化数字化规划,旨在维护法国历史文化记忆的数字化生存 与发展,主要涉及图书出版、音乐、电影、音像、摄影、图片、
电子游戏等文化产业领域。
二、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研究现状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国际经验 •

美国
被冠以美国全国性虚拟图书馆的“美国记忆”工程,其宗
了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部综合性大法———《文化财保护法》。 在这部法律中,它将文化财分为有形文化财(如建筑、绘画、
雕刻、工艺品、书法作品等)和无形文化财(如戏剧、音乐、
工艺技术等)。近年来,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也积极将馆藏非 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形成了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 库。
二、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研究现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