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维的乐趣》有感
思维的乐趣读后感

思维的乐趣读后感《思维的乐趣》从关注现实、正视历史、剖析人性诸方面阐述了思维的重要。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思维的乐趣读后感,希望您喜欢!思维的乐趣读后感篇一王小波是个有趣的人,他有着自己独到的主张,有自己的思想,不会人云亦云,是个典型的自由人文主义者,他的语言文字永远是那么诙谐、率真、犀利,他用独立意志抒写自由精神,怀疑和蔑视一切既定的虚伪规则、惯性思维和刻板的道德,用明白晓畅、干脆利落的语言,加以无情的嘲弄、彻底的颠覆。
他告诉我们生活就应该有乐趣,而乐趣来自智慧、专业、真实,而非来自愚钝、刻板、一律。
王小波终其一生思考着并快乐着,他以自身对“文化大革命”的记忆为重要矿藏,用杂文独有的调侃的笔调完成了对自由与理性的反思与书写。
《思维的乐趣》中的文字给我的感觉是通俗易懂但不乏品味,幽默中充满理性,让人爱不释手。
文中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描述了他插队时没书看的痛苦:“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
”在他那个年代的人很多人有这样的经验,但真正能记忆它的却很少。
王小波是崇尚智慧的,所以他认为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要不断地学习,在学习中来体会思维的乐趣,因为当他谈到他父亲的遭遇时,他觉得他父亲那个年代把人们的思想搞得很平淡无味,他不想也不愿步入他父亲的后尘,不想自己成为他那个年代思想的奴才,他要让自己做个有思想、有思维的人,因此他认为学习是可以带来思维的乐趣的。
王小波最喜欢引用罗素先生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他觉得生活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而非千篇一律,思想更应该是千姿百态的,他觉得老子的“虚其心而实其腹”、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不对的,是卑鄙的行为,因为他说:“能够带来思想的快乐的东西,只能是人类智慧至高的产物”,而老子和汉代的做法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人们的智慧没办法完全的发挥出来,这样就没有了通过自己的智慧来获得想要的成果也就没有了思维的乐趣。
思维的乐趣读后感4篇

思维的乐趣读后感4篇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大约13、4年前,在一本英文杂志里看到罗素的《我为什么活着》,他说,“对真知难以抑制的好奇、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悲悯、爱,是他活着的三大动力”。
那时年轻,容易被这些饱含“冷静的激情”文字深深地打动了,把它全文抄写在笔记本上。
提到罗素活着的三大动力,就说开几句吧。
罗素这几句话,其实,跟古希腊三贤的智慧、跟哥伦布的探险、跟美国人上天入海的探索,其精神是同一的,这种同一的精神贯穿在西方人思维历史中╠╠就算黑暗的中世纪也没有断绝(毕竟,大学、教授都源自教会,经院哲学中似乎也不缺缜密的逻辑)。
在我看来,西方精神的内在实质是:以思辨和逻辑的利器,乐此不疲地探知世界╠╠自然、社会、人本身。
中国人不一样,中国的大哲(汉以后基本是大儒)们所说的至理名言、被奉为道德楷模英雄人物所说的豪言壮语,都是关于人与世界(自然、社会、他人、自我)的妥协或者人与人争斗的,或者是当权势力所“颁行”的,如,什么“天人合一”之类、苏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雷锋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试问,有多少人的生存改善是因为雷锋式的“服务”?)等等,而且,人与人争斗是实质、是主旋律,人与世界妥协是斗争失利者心理解脱的阶梯和托辞,是次旋律。
所以,这一切东方智慧的核心就是“人斗人”╠╠斗不过了,就说要“合一”、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胜利者要保持胜利地位、让受奴役者从思想上放弃抵抗,就托天命、颁圣贤书。
扯这么远,只是为了说明《思维的乐趣》之可贵。
王小波,是我捧起他的书就爱不释手的作家,在我看来,他的作品是这样的:以良知为本、以生命为价、以逻辑为针,不断扎向半个多世纪前后以来一直在延续和深重化的现实的恶。
关于良知,想起马克・吐温的一段话,大意是:再没有比良心更无用的东西,如果良心变成一只小狗,我一定把它溺毙。
《思维的乐趣》读书笔记

《思维的乐趣》读书笔记作为一个自由人文主义者,王小波终其一生思考着并快乐着,他以自身对“文化大革命”的记忆为重要矿藏,用杂文独有的调侃的笔调完成了对自由与理性的反思与书写。
这本由李银河编选的王小波杂文集《思维的乐趣》展示给我们的正是一座巍然屹立于戏谑的笑容和令人会心而战栗的幽默之后的智性的迷宫,并让我们在真切地体会到思维人带来的无与伦比的快乐的同时,从他那里学会如何去独立而自由地思考。
恩格斯说过,思维之花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王小波的《思维的乐趣》正印证了关乎思维具体而清晰的美——新奇、有趣、自由、平等。
在这个年代有人用感情写作,有人用政治写作,到后来还有人用身体写作,但在王小波看来,能够用思维来写作,似乎是一件幸福的事。
《思维的乐趣》自有它的耐读之处。
因为讲的不是乐趣,而更多是时代与政治环境带来的思维的恐慌与孤独。
插队年代里“痛苦的顶点,不是被拘押在旅馆里没有书看、没有合格的谈话伙伴,而是被放在外面,感到天地之间同样寂寞,面对和你一样痛苦的同伴。
”这种反思的境界,正是王小波的力度所在。
在那个年代里,思考是件充满恐慌与致命孤独的事。
要么是不能跳出桎梏思考,要么是走出来,却看不到可以对话的伟大心灵,空荡荡的,被孤独淹没。
有趣在王小波的写作里,是一件顶重要的事。
他从来不把道理说得太清楚,但你仔细一琢磨,也能明白他在说什么。
似乎说清是他给你的,不说清是你想明白的,而这琢磨的过程,也就成了一种思考的趣味。
写作和阅读一样,都需要有趣味,都需要把一切庄重和崇高拉下台来,戏语一番,落下满纸荒唐言。
说俏皮话、讲黑幽默、讽刺而不怒骂、谈笑而不猖狂。
王小波对于有趣的定义,是“有道理而且新奇”。
可见王小波是一个讲道理的人,他讲的道理不很大,但足够他被称作异端;也可见王小波是一个重独行的人,他走的路不很长,但到今天,却少有人能够重行。
王小波说过,趣味是感觉这个世界美好的前提。
这种美好之中,也就糅合着冷静严谨的思索和奔涌而出的热情。
思维的乐趣读后感

思维的乐趣读后感《思维的乐趣》,通俗易懂但不乏品味,幽默中充满理性。
那大家从中得到什么乐趣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思维的乐趣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思维的乐趣读后感篇1第一部分作者写在农村插队时,带去的一本奥维德的《思维的乐趣》被队里的人传来看去,弄得不成形,最后被人看没了。
那知青插队的时候,物质生活得不到满足还是其次,最大的痛苦还是精神上没有寄托。
人们的头脑里被塞满了革命思想,没有任何“闲书”的一席之地思想被禁锢的程度可想而知,还哪莱的乐趣。
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
而连学习的机会也没有,那快乐也就随之泯灭了。
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们除了“享受”毛泽东思想,就别无选择。
有些“不耐寂寞”的人看一些或写一些别的思想的书,就会被立马揪出来批斗,游街,而有知识的人更是首当其冲。
所以,那个时代的人没能体会到思想的乐趣,反而是恐慌。
而它的后遗症是使现在社会上的人敢怒不敢言。
第二部分一个学者如果被剥夺了学习,交流,建树的机会,就失去了起码的乐趣,即使证出了某某定理,也不能平衡他失去的乐趣。
在“文化大革命”的时代里,假如一个人每天吃一样的饭,干一样的活,在加上八个样板戏翻过来倒过去看,看到听了上句就知道下句的程度,作者对此寄予很大的同情。
而这些人就是被剥夺了“有趣”的人。
生活真得应该参差多态,否则脑子里一味是些机械的,呆滞的东西,社会如何向前发展。
无论是科学,艺术还是别的东西最终都会给我们带来省身心上或思想上的乐趣。
而“文革”把这一切都摧毁了。
第三部分读了这段后,十分赞同作者的观点。
头脑是自己的,无须他人灌输所谓境界高尚的思想;人是善与恶的综合体,善与恶为一,就像上坡和下坡是同一条路,没有恶哪来善。
知识虽然可以给人带来乐趣,但如果把它压缩成药丸子灌下去,就丧失了乐趣。
我们学习知识,是在学的过程中细嚼慢咽,感受其中的乐趣,如果囫囵吞枣,那还能尝到什么滋味?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学习,根本不是为了从知识中获得乐趣而学习,完全是为了考试,为了文凭,为了让我们身上涂上一层文化外衣而学习的。
《思维的乐趣》读后感范文5篇

《思维的乐趣》读后感范文5篇《思维的乐趣》读后感说实话,一开始我没有要打算阅读这本书,50本的书目对于这个名字也只是浏览一遍,所选定的两本书也没有这本的痕迹。
但是当我在书店里找寻着所选的书目时,引入眼帘的是平台上的一摞《思维的乐趣》的书籍,心想这应该是一本冷门的书吧!可还是顺手拿了起来。
把我带入兴趣的可能是名人评价的那段话:“我常常觉得王小波就像《皇帝的新衣》里面那个无比庄重又无比滑稽的场合喊了一嗓子,使所有的人都吃了一惊,继而露出会心的微笑。
后来,这批人把这个孩子当成宠儿,并且把他的名字当成了他们互相认出对方的接头暗号。
”感觉这段话令我耳目一新,给了作者极高的赞誉,让我感觉王小波先生不仅是位作家,也是一位笔杆上的魔术师。
当我开始阅读时,会感到无聊甚至是有些无趣,有些时候会读得佷懵,读着会阅读的文字却又不明白文章到底在说什么,到底在表达什么。
大部分的原因应该是我不太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对“wg”时的变化不了解,对当时中国人民生活毫无概念。
这也正让我明白了,读文章时了解时代背景,当时的社会情况的重要性,至少了解一些,读起来也会容易一些,也会更便于理解一些,这也是阅读技巧之一吧。
对于内容,我的理解比较浅薄,大概跟我缺乏人情世故的社会经验与思维不足以思索历史的原因有关,但却也有些许收获。
关于《沉默的大多数》,所明白的就是一句话吧:沉默的大多数,现在的大多数。
这是对于社会的写实,保持沉默的原因也依照王小波先生的表述,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机会说话;还有些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
对照如今时代的社会,确实如此,足以让人陷入深深的沉思。
“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
”我喜欢这句话,喜欢这句话的写实,喜欢这句话的励志,喜欢这句话所带给我的感受。
学习是一个人一辈子需要做的事情,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王小波先生就已经有如此之远见,可谓他真的是一位有思维、有思想、懂思维的乐趣,解思想的妙处的先生,让我对他更加敬佩。
《数学思维的乐趣》读后感

《数学思维的乐趣》读后感
《数学思维的乐趣》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数学这门学科,原来数学并非只是枯燥无味的数字和公式,而是蕴含着无尽乐趣和智慧的思维方式。
书中,作者通过许多生动有趣的例子,让我们领略了数学思维的魅力。
这些例子不仅让我们对数学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激发了我们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
每个问题都像是一个隐藏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探索。
而每当找到一个新的思路,解决一个难题,那种成就感都让人欲罢不能。
书中的另一个亮点是作者对于数学思维的独特见解。
他强调了数学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数学思维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通过运用数学思维,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看到事物的本质,甚至还能在看似无解的问题中找到新的突破口。
这种思维方式是我们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我们在职场中脱颖而出的法宝。
此外,书中所提到的数学思维方法也让我受益匪浅。
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解决数学问题,还可以应用到其他领域。
例如,作者提到的“分治策略”,就可以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将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逐个解决,这种策略对于提高工作效率,解决问题都有很大的帮助。
总的来说,《数学思维的乐趣》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数学,也让我对数学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应用,让数学成为我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思维的乐趣》读后感

《思维的乐趣》读后感《思维的乐趣》这本书是王小波的代表作之一,它充分展现了他独特的思想和文字魅力。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其内容丰富、见解深刻,让人回味无穷。
王小波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将思维的过程和乐趣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让我感受到了思维的魅力所在。
书中对许多问题进行了一针见血的剖析,让我对思维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王小波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和洞见,读起来让人感到愉悦和启发。
在书中,王小波谈论了思维的多样性和无限可能性。
他强调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并鼓励读者勇于挑战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
他认为,只有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真正享受到思维的乐趣。
这种见解让我深感震撼,也让我意识到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是何等重要。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
很多时候,我过于依赖经验和惯性思维,缺乏深入思考和灵活变通。
通过学习王小波的见解和方法,我逐渐克服了自己的不足,培养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思维方式。
我开始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勇于挑战自己的想法和观念,这种改变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游刃有余,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除了思维方面的启示,这本书还让我感受到了王小波的人格魅力。
他的文字真诚、坦率,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注。
他以自己的经历为例,分享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困惑和思考,让我感受到了一个鲜活、真实的心灵世界。
这种共鸣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王小波的思想和文字,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此外,《思维的乐趣》还包含了许多有趣的案例和故事,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这些故事让我对思维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思考。
例如,书中提到的一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从而让一个班级的学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创造性思维的力量和重要性。
总的来说,《思维的乐趣》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洞见的书籍,它带给我无尽的思考和启示。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识到了思维的多面性和无限可能性,也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思维的乐趣

第五部分 在这一段我发现作者是一个喜欢新奇,有趣的人。如果终极真理被发现,人们就只能依据这些真理作出价值的判断。而这样的生活也没有乐趣可言了。但毕竟时世会造英雄,当有人思考的很多,或成为思维的精英后,总有人喜欢插杠进去。诚然,若没有这些人,前景当然十分美好,但这似乎有些不太可能,但也因为有这些人,才会有阻力,才使我们更多的思考,体验更多的乐趣。
一个人应该要有自己思考能力,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才能算之为人。然而我们的教育就是把你的头脑挖空,然后灌输进去某些人认为是正确的想法和观念。或许现在很多人都是思想的奴隶,从来没有自己的看法,也有那么一些人,就是保持沉默的大部分,没有勇气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这就有点像老子的愚民思想,让国民甘于平庸的政策。作者对此大为诟病,他认为这无异与脖子上方长了一座鸡窝,那些善良的思想母鸡就到脑子里下蛋。但是这些母鸡带来的除了善良,还有愚蠢。所以,作者不再做沉默的大部分,勇而跃起,大声主张《思维的乐趣》。
第四部分 作者认为愚蠢是极大的痛苦,以愚蠢教人那时善良的人所犯下的最大的罪孽。我认为作者好象把愚蠢当作了善良,而把思考动脑筋当作了不善良。但作者褒“不善良”贬“善良”。古代的君王为了巩固统治,封锁知识,钳制思想,灌输善良。让老百姓愚昧,怯弱,对此称之为良民。而若有一个提出反对意见或改良方法,大多会背上叛逆的罪名。致使国家或社会失去了许多发展的机会。以前看到过这么一个故事,老师问雪融化后是什么,甲回答是水,老师打了个红勾;乙回答是春,被大上一个叉叉。由此可见,我们随着传统的思想下去,后果会使什么。
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话语则是一种权力,一种训练心灵监控肉身的权力,当然,它更是一种知识权力。尽管所有的大街都像广州北京路那样聒噪嘈杂,但沉默仍然是大多数人的心灵现实。王小波决定了要说话,即使站在话语的对面,即使仍然是沉默的大多数之一,但他决定了要说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
——读《思维的乐趣》有感
“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
这句话来自王小波的《思维的乐趣》。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就由衷地喜欢,喜欢王小波对此的解释。
有一种被说中心事的喜悦。
心中涨得满满,觉得嗓子都快噎住了,却说不出来什么,只有叹息一声。
然后穷其出处,又认识到罗素,认识到古典自由主义。
先不管罗素原文是怎么讲的,也不管是在什么背景下讲的,也不管罗素本意是什么罢。
其实每个人引用别人的理论和命题时,都是“借他人杯酒,浇胸中块垒”罢了。
喜欢这句话,只是喜欢弥漫其中的自由浪漫气息。
参差多态的生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居于其中,可以自由选择,而不必担心会被干预,被设置,这才是最可贵的。
参差多态本身是平常的,打动人心的是渗透出来的自由。
自由地活着才是幸福的状态。
这种状态不同于所谓“乌托邦”营造的一切。
在乌托邦里,物质应有尽有,一切都是设置好的,只管照安排取用。
你可能连选择都不必,但精神却未必自由。
而幸福的状态应该是不被设置地自由选择,沿选择恣意
地驰骋,尽力地争取。
我们能享受到的自由总是有限度的。
古典自由主义推崇的自由限度是:只要这种自由不伤害到他人。
听上去,似乎只要不违犯法律和道德就可以实现。
但实际上,人有限的生命里能争取到的自由实在不多。
人活着时,抛去没有独立意识的成长中的那些年,剩下的时间里,为生计奔波,为社会观念所囿,为地域所狭,为自我意识的局限所惑,大多数人都是在无休止的妥协中一点点放弃了对自由的坚持。
社会和社会观念象一块坚硬的石头,被时间的水流冲刷,终究也要被打磨了棱角,但仍然坚硬地盘踞在地上,与一些人冲撞着,也为一些人遮挡着。
只是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的变更,其外部形态总在调整。
我们都活在当下里,大多数人难以超越时代观念,但总会有少数人看得更远一些,勇敢地置疑和冲击,从而推动和改变着社会观念。
但产生的新观念又随时面临着被怀疑和改变。
社会和与之同在的观念不留痕迹地转变更迭着,人也在生生不息地传承着,对自由的追求却在人心里深深地植根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