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冒名顶替“白读书”,聪明反被聪明误
聪明反被聪明误有关的作文素材简短

聪明反被聪明误有关的作文素材简短
1. 你知道吗?有些人啊,聪明得过头了,结果把自己给绕进去了。
就像小时候玩的那个“抓迷藏”,以为藏得越深别人就越找不到,结果自己反倒出不来了。
2. 现在的社会啊,这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例子多了去了。
就像那些一心想发大财的人,觉得只要多投资、多扩张,就能赚大钱。
结果呢?资金链断了,企业垮了,连自己都搭进去了。
3. 说到这个,我还得提提现在的科技。
有时候觉得手机、电脑这些东西真是神奇,好像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但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我们太依赖它们了,反而忘了怎么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问题?
4. 所以说啊,聪明这东西,用好了是宝,用不好就是祸。
得学会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该收。
不然的话,聪明反被聪明误,那可就真是自作聪明了。
聪明反被聪明误作文800字高中作文

聪明反被聪明误作文800字高中作文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聪明反被聪明误作文800字高中作文篇1曾经还是花骨朵的我,幻想着自己是生活在城堡里无忧无虑的小公主。
可是,经历过风吹雨打后的花朵,总要学会绽放。
学会迎面风雨,学会享受雨后彩虹的美丽。
因为爸妈工作很忙很累,没时间照顾我。
从我一岁起,我就跟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
外公外婆一直很宠爱我,什么都围着我转。
挑食的我,一直是外婆的大麻烦。
一点不夸张,为吃半碗饭,外婆追着我满大街跑。
上幼儿园时,有小伙伴儿陪我玩,高兴又满心期待的回家路上,总会炫耀外婆的做饭手艺好。
在我看来,有外公外婆陪伴的幸福开心生活总是很短暂的。
在7岁那年,我离开他们。
回到爸妈身边,开始上小学。
开学第一天,是妈妈陪我去的,可因为上班没时间陪我,妈妈不得不嘱咐我,要我自己回家。
这是我第一次走在回家的路上,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没有人跟我说话,没有人听我说话。
那是离开外婆后,第一次无助孤单的流着眼泪走在回家的路上。
第一次发现,自己其实对外婆如此的依恋。
渐渐的,我已经习惯每天与小伙伴上学放学。
自己拿着钥匙,回到家,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学习,等着爸妈下班回家。
记得有一次家停电,爸妈还没下班,黑漆漆的房间,星星点点的月光洒进屋里,夜静静的,越加叫人害怕。
蜷缩在窗帘下的我,也不知何时睡着,醒来时,妈妈已坐在我身边,眼睛红红的,湿湿的。
妈妈紧紧把我搂在怀里,不停的道歉,说了好多话……。
我的心被什么东西深深触动。
从那开始,我不断要求自己学会自立。
首先学做饭。
还记得,自己作出的韭菜炒鸡蛋虽然焦了,可妈妈别提吃的有多开心呢。
为减轻妈妈负担,我开始学着收拾家务,自己洗衣服,要求自己努力学习。
为爸妈做好饭菜,等着爸妈回家吃饭。
学习也不懈怠,在期末考试成绩优异,拿到了“三好学生”称号。
爸妈笑得好开心。
这样的生活我们一家都好幸福。
离开温暖的“小城堡”,来到爸妈身边,让我从一个刁蛮。
任性的小公主成为爸妈心中的董事好孩子。
在失去的依恋后,我得到了更多珍贵的宝藏。
聪明反被聪明误作文

聪明反被聪明误作文聪明反被聪明误作文15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
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聪明反被聪明误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聪明反被聪明误作文1“聪明反被聪明误”是说那些个自以为很聪明的人却要他们所谓的聪明行为而付出代价。
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也留意到了呢?“同学们,今天下课后做两道数学题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唉……又要交作业啊!”台上是老师清脆的声音,下面则是同学们的唏嘘声。
随后就是继续埋头苦干,奋斗在题海中。
而在这时,出现了一群“聪明”的人,他们与众不同,在其他同学奋斗之时,他们却在悠哉享乐,似乎还在等待什么。
当有些同学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时,他们似乎更开心了。
原来是这样:他们用他们自以为很聪明的方法来完成作业的,却是速度很快,准确率也很高,那就是—炒作业,其实他在我们生活中是很常见的。
或许我们也或多或少的经历过。
不得不说这样是很聪明,但是去过我们考虑得远一点的话,或许结果就会恰恰相反。
这样是得到了答案,可是这样你永远不知道他的过程,其实和没有得到答案是一样的,只不过你在老师的面前好交代。
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象到考场上的一些情景:假如今天考试你又碰到了这个原题,可是在你脑海中只有答案而没有过程,那么考试还是没有分数的。
可能他造成结果就是你依然去抄袭其他的同学,考试过后或许你也不会再去考虑它了,只是感觉侥幸吧。
一次是这样,可以是偶然,两次是这样,可以是不会,但久而久之,也会养成不好的习惯,学习上不爱动脑思考,那么可想而知后果会是咋样。
他们一次次“聪明”的.成功,却不知道是在酝酿一个巨大的陷阱,而他们却为之高兴,骄傲。
当他们面对高考时,在这个公正无私的“法官”面前,他们有的只是胆怯,后悔,从而自己毁掉了自己的人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今天的我们不能像他们一样,我们应该做一个正真聪明的人。
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冒名顶替“白读书”,聪明反被聪明误

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冒名顶替“白读书”,聪明反被聪明误正文:男子冒名上大学后:人生失意反抱怨自称“受害者”“他一方面把这个(学籍和身份)卖给我了,但之后他又自己去用了。
”2019年近日,谈到被自己冒名顶替的张某飞,马某铭反而抱怨,张某飞的做法,害自己“白白读了四年书”。
2005年,高考411分的河南商丘考生马某铭,拿着河南漯河考生张某飞的录取通知书等,冒名到河南师范大学读书,张某飞当时的高考成绩是552分。
随后两年,张某飞以自己的身份连续两年参加高考,并于2007年被湖南中医药大学录取。
最终,真假张某飞均顺利毕业。
真张某飞后来还完成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业。
近日,马某铭被举报了。
河南师范大学调查此事的专项工作组告诉澎湃新闻,在确定冒名顶替属实后,学校立即启动有关程序,撤销假张某飞的学籍和学历学位。
真张某飞的父亲则向澎湃新闻()表示,他们没有卖学籍,当年“东西(录取通知书等)丢了”。
他们已就马某铭冒名张某飞在银行借款并致张某飞出现信用污点,采取法律手段,“我们不认识马某铭,只能先起诉银行”。
此事留下诸多疑问:马某铭如何买到学籍并能轻松冒名顶替?为何张某飞能再次参加高考?张某飞再次考入其他高校时,冒名者为何仍未被发现?多名教育系统工作者告诉澎湃新闻,多年以前,确有高考替考、学籍买卖现象,但随着高招制度越来越严密、系统越来越先进,加上替考入刑、户籍整治等,再没见过这种事。
冒名者和被冒名者曾同时上大学2019年4月,刘哲(化名)通过网上发帖、向河南师范大学发邮件的方式,匿名举报马某铭冒名顶替张某飞一事。
随后,学校成立专项工作组,进行校内外调查。
刘哲称,之所以举报,是因与马某铭有矛盾。
他说,学信网显示,1988年5月出生的张某飞,有4个学籍:2005年9月,入读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学制4年)。
2007年9月,入读湖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制5年)。
2012年9月,被四川大学临床医学院肿瘤学录取(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
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故事

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故事有一位名叫李明的小伙子,他是个聪明伶俐的人,总是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的聪明才智让他在同事和朋友中颇受赞誉,甚至有些人羡慕他的聪明才智。
然而,就在他以为自己的聪明能够带来一切顺利的时候,却不经意间陷入了一场“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误会中。
有一次,李明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他迅速提出了一个看似聪明的解决方案,但却没有充分考虑到问题的各个方面。
结果,他的决策导致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让整个项目陷入了困境。
他的聪明反而成了他自己的误导,让他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这件事让李明深刻反省,他意识到自己的聪明有时候并不是万能的,有时候过于聪明反而容易陷入误区。
于是,他开始更加谨慎地思考问题,学会倾听和接纳他人的意见,不再一意孤行地以为自己的聪明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李明变得更加谦逊和沉稳,他学会了与他人共同思考、共同解决问题,不再孤芳自赏,也不再被自己的聪明所限制。
他发现,与他人合作、共同努力,比孤军奋战更能够取得更好的结果。
通过这件事,李明明白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道理,他明白了聪明固然重要,但谦逊、倾听和团队合作同样重要。
他从此以后,不再把自己的聪明当作是唯一解决问题的法宝,而是更加注重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这让他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取得了更加出色的成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聪明固然重要,但聪明并不等于一切,有时候过于聪明反而容易陷入误区。
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我们应该谦逊、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取得更好的结果。
不要让自己的聪明成为自己的枷锁,要学会以谦卑的心态面对一切,这样才能够走得更远。
聪明反被聪明误

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是人类最为骄傲的天赋之一,它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创造创新、抓住机遇。
有时候,聪明也可能误导着我们,使我们在某些情况下犯错误判断或做出错误决策。
这就是所谓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一个常见例子是自大。
有些聪明的人因为自认为聪明,就变得傲慢自大,看不起别人的意见和能力。
他们认为自己的想法和决策都是正确的,从而忽略了其他人的贡献和帮助。
聪明并不意味着无所不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价值,聪明的人应该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与团队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另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例子是对风险的低估。
聪明的人通常对问题和挑战有更清晰的认识,能够迅速找到解决方案。
有时候他们会过于自信,忽视风险的存在。
他们会认为自己能够轻松应对任何问题,而忽略了事情可能出现的意外。
这种低估风险的心态往往会导致错误的决策和失败的结果。
聪明的人需要意识到,风险是存在的,应该对每一个决策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准备。
聪明人有时候也容易被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操作习惯限制住。
他们习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思考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虽然这种思维方式在解决一般问题时可能很有效,但当面对复杂的挑战时,可能不再适用。
聪明的人应该学会开放思维,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从其他人的经验中学习和借鉴。
只有不断拓宽自己的思维边界,聪明的人才能在变化多端的世界中保持领先。
另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问题是过度思考。
聪明的人往往善于分析和思考,他们会不断地深入研究问题的各个方面,以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
有时候他们会陷入过度分析的陷阱中,追求完美而忽视了时间和实际情况的限制。
在某些情况下,做出一个不完美的决策可能更好过于长时间的犹豫。
聪明的人应该学会在合适的时机停止思考,做出决策,并根据事后的反馈进行调整。
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情况很常见,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反思来避免这种误区。
聪明并非一切,学会倾听他人、认识风险、开放思维以及适时决策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方面。
聪明反被聪明误五年级作文

聪明反被聪明误五年级作文我有一个好朋友叫小明,他是个超级聪明的孩子,脑袋瓜子灵活得像个小猴子。
不论是什么难题,他总能想出办法来。
有一次,他甚至能用最简单的方法修好了爸爸的电脑,那真是令人惊叹!但是,这聪明也有时候会变成小麻烦。
你看,小明有一个习惯,就是总喜欢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搞事情。
你们知道小明上周做了什么吗?他决定自己做一个科学实验,来证明自己是多么的聪明。
他在家里找到了一些零件,想做一个简易的火箭模型。
他用纸、胶水、塑料瓶,还弄了一些水和小苏打,想着只要按他的计划一步步来,就能发射一个“超级火箭”!“嘿,大家快来看看!我的火箭准备好了!”小明兴奋地喊道。
我们几个朋友都被他的热情吸引过来,站在一边看他折腾。
小明把火箭摆在地上,心里已经想象到火箭飞上天空的壮丽场景了。
“小明,你确定这样会成功吗?”我好奇地问。
“当然啦,我可是认真计算过的!”小明自信地回答,甚至还摆了个胜利的姿势。
然后,小明开始倒水,加入小苏打,还不时地瞄一眼他的“发射台”。
过了一会儿,他按下了一个小按钮,结果——。
“噗——”一声,火箭没有飞上天,而是直直地喷出了水,整个火箭还在地上摇摇晃晃,最后重重地倒了下来。
搞得小明一身湿,地上也是一片狼藉。
“小明,你这是怎么了?火箭怎么变成了喷泉?”我忍不住笑了。
小明有点尴尬地挠了挠头:“唉,看起来我算错了量,也没注意到细节,结果就这样了。
”这时候,小明的爸爸走过来,看着地上的水渍和湿漉漉的小明,笑着说:“哎呀,小明,你真是聪明过头了。
科学实验可不是光靠聪明就行的,细节和准备同样重要。
”小明听了爸爸的话,觉得很有道理。
他揉揉湿漉漉的衣服,点了点头:“下次我一定会仔细一点,不再光靠聪明了。
”经过这次“小火箭事件”,小明学会了一个重要的道理:聪明当然重要,但有时候,过于聪明反而容易忽视一些小细节,从而弄巧成拙。
真正的智慧,是在聪明的基础上加上细心和周到。
所以,从那以后,小明不仅聪明,而且做事更加细心了。
【600字作文】聪明反被聪明误600字

【600字作文】聪明反被聪明误600字
下午,我去办公室送语文作业本。
办公室里空无一人,教我们语文的王老师办公桌上散放着几本内页折起的作文本。
王老师习惯把写得好的同学的作文内页折起来,以便评讲时表扬、范读。
我赶紧过去翻看,却发现我的那篇作文竟然没有被折起来。
这次作文我是花了功夫的,而且自我感觉良好,怎么没有被折起来呢?我左右看看,趁四周无人,匆匆地把我那篇作文也折了起来,然后悄悄地溜出了办公室。
第二天语文课上,王老师捧着作文本来了,我心里既担心,又高兴。
担心的是我的“杰作”如果被老师发现的话,我的脸可不知往哪儿搁了;高兴的是我的作文就要被表扬了。
这时,老师开始一一点出写得好的同学的名字,直到最后,也没有听到我的名字。
难道,是被王老师发现了,才去掉了我的名字?想到了这里,我的心里开始打起了“鼓”,一节课下来,老师讲了些什么,我竟全然不知。
下课后,王老师把我和其他没有点到名字的同学叫到了办公室。
严肃地对我们说:“知道为什么叫你们过来吗?”我低头不语,心却狂跳。
“这次作文,你们几个写的特别不好,我都单独选了出来,”王老师翻起办公桌上本子。
天,王老师手中拿的正是被折起内页的作文本。
“你们几个拿回去,好好修改!”王老师生气地说。
当时的我可真是如雷击般忘记世界,几近崩溃!怎么办?跟他解释一下?不行,那会让罪行败露;不说?那就只能承受不白之冤!还没等想好,王老师已经摆手示意我们离开了!
回家的路上,想想自己的所作所为,真是应了“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句老话。
唉,看来学习来不得半点小聪明啊,否则不仅得不偿失,更会适得其反!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冒名顶替“白读书”,聪明反被聪明误正文:男子冒名上大学后:人生失意反抱怨自称“受害者”“他一方面把这个(学籍和身份)卖给我了,但之后他又自己去用了。
”2019年近日,谈到被自己冒名顶替的张某飞,马某铭反而抱怨,张某飞的做法,害自己“白白读了四年书”。
2005年,高考411分的河南商丘考生马某铭,拿着河南漯河考生张某飞的录取通知书等,冒名到河南师范大学读书,张某飞当时的高考成绩是552分。
随后两年,张某飞以自己的身份连续两年参加高考,并于2007年被湖南中医药大学录取。
最终,真假张某飞均顺利毕业。
真张某飞后来还完成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业。
近日,马某铭被举报了。
河南师范大学调查此事的专项工作组告诉澎湃新闻,在确定冒名顶替属实后,学校立即启动有关程序,撤销假张某飞的学籍和学历学位。
真张某飞的父亲则向澎湃新闻()表示,他们没有卖学籍,当年“东西(录取通知书等)丢了”。
他们已就马某铭冒名张某飞在银行借款并致张某飞出现信用污点,采取法律手段,“我们不认识马某铭,只能先起诉银行”。
此事留下诸多疑问:马某铭如何买到学籍并能轻松冒名顶替?为何张某飞能再次参加高考?张某飞再次考入其他高校时,冒名者为何仍未被发现?多名教育系统工作者告诉澎湃新闻,多年以前,确有高考替考、学籍买卖现象,但随着高招制度越来越严密、系统越来越先进,加上替考入刑、户籍整治等,再没见过这种事。
冒名者和被冒名者曾同时上大学2019年4月,刘哲(化名)通过网上发帖、向河南师范大学发邮件的方式,匿名举报马某铭冒名顶替张某飞一事。
随后,学校成立专项工作组,进行校内外调查。
刘哲称,之所以举报,是因与马某铭有矛盾。
他说,学信网显示,1988年5月出生的张某飞,有4个学籍:2005年9月,入读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学制4年)。
2007年9月,入读湖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制5年)。
2012年9月,被四川大学临床医学院肿瘤学录取(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
2015年9月,留校读博(学制3年)。
仔细对比张某飞河南师范大学和湖南中医药大学学籍的毕业照片,并非同一人。
前者穿着翻领毛衣,肤色白,发型、气质新潮。
后者肤色黑,戴眼镜,显得憨厚。
对比后者与四川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学籍的毕业照片,则像同一人。
10月31日,刘哲对澎湃新闻说,2017年,他怀疑河南师范大学的“张某飞”系冒名顶替,他进入假张某飞的qq空间,发现其好友曾评论留言“某铭说的言之有理”。
最终,他发现,假张某飞真名为马某铭。
此后,刘哲一方面匿名给真张某飞发邮件、QQ消息,透露其被马某铭冒名顶替,后者利用其身份刷爆多张信用卡被银行列入黑名单等。
另一方面,他匿名给马某铭妻子发邮件,模仿真张某飞的口吻骂马某铭,“套一些冒名顶替的情况。
”刘哲提供的邮件显示,真张某飞最初对其提醒表示感谢,称“大恩无以为报”,后来却询问“我想知道你到底是谁?做这事出于何目的?”而马某铭妻子回邮件说,自己已和马某铭离婚,“你们一个愿卖、一个愿买”,“不要再来找我”。
澎湃新闻联系到了假张某飞的大学同学许少华(化名)。
其介绍,在学校时,他没怀疑过。
现在想来,异常就是新生入学时,假张某飞是军训开始一半才报到的。
“当时,他穿着休闲西装,一看就是城里的”。
开学后,许少华曾无意瞥到假张某飞的图书证,图书证上的照片是高考照片,“感觉和他不太像,图书证上的照片看起来比较土,脸上还有痘。
”许少华说,在宿舍里,假张某飞年龄最小,被称为“老九”。
除有时挂科、爱吸烟外,并未表现出什么异常。
“他妈来看他,也是喊他‘张某飞’。
”被冒名者否认卖学籍,称当年录取通知书丢了马某铭是河南商丘市柘城县人,2005年毕业于柘城高中。
张某飞是河南漯河市源汇区某村人,2005年毕业于郾城一高(现漯河四高)。
地图显示,两地相距约150公里。
11月16日,河南师范大学专项调查组向澎湃新闻介绍,2005年,马某铭和张某飞的高考成绩分别是411分和552分。
澎湃新闻通过阳光高考网查询到,当年,河南省文、理科高职高专一批分数线为437分、436分,本科二批分数线为522分、523分。
马某铭的成绩,比高职高专一批分数线还低二三十分。
马某铭拒绝见澎湃新闻记者,10月31日,他在电话中对澎湃新闻承认,学籍和身份是买来的,没想到的是,张某飞后来用这个身份参加高考并读书,害他“白白读了四年书”。
马某铭对澎湃新闻说,学籍买卖有中间人。
工作数年后,因为感觉找不到好工作,他曾想考研,被报名的学校公告学籍学历不匹配。
一查,发现真张某飞已经在读研。
对于具体怎么买学籍、中间人是谁、多少钱等,马某铭称他一概不知。
“反正不是偷的,也不是盗的。
”马某铭说,当时都没有接触过这种事,“就是想要紧急上学面临的选择”。
马某铭承认,其母亲在柘城县某医院任中层干部,父亲曾在银行系统工作。
澎湃新闻多次致电其母亲,电话无人接听。
马某铭说,父母年纪大了,不希望打扰他们。
与马某铭相比,张某飞算是个“学霸”。
多名村民告诉澎湃新闻,张某飞现是家中独子,“脑子不错,也勤奋”。
张某飞的大伯说,弟弟(张某飞的父亲)虽然学历不高,但在建筑工地做技术员,20多年来一直在郑州。
近些年地也给别人种了,基本过年才回来。
澎湃新闻现场看到,张某飞家的两层楼大门紧锁。
张某飞的大伯认为,弟弟家经济条件不错,不缺(卖学籍)那几个钱。
“我就一个孩子,不可能让他咋的(卖学籍和身份)。
”11月13日,张某飞的父亲对澎湃新闻说,当年,张某飞的“东西(录取通知书等)丢了”。
澎湃新闻给张某飞发邮件,未获回复。
通过其父亲、堂兄弟转达采访要求,也未获回复。
河南师范大学专项调查组介绍,经与张某飞谈话,张某飞说他不认识马某铭,对自己被顶替上大学不知情,只是“从2016年2月开始,不断接到一些银行的催款电话”,发现自己学信网多了一个别人的信息,才意识到“可能就是冒名顶替”或“自己的信息被盗用了”。
冒名者毕业后人生失意,反生抱怨马某铭说,得知张某飞仍在用原来的身份,很郁闷,就想找买卖学籍时的中间人。
马某铭打比方说,就像现在买卖东西,“肯定他们有这个圈子散布这个信息,我们接到消息(才买的)。
”不过,他说,买卖学籍毕竟不正当,“你不可能问人家是哪里人,人家也不会说,是吧”。
因时间太久,最终,他没找到中间人。
马某铭称,后来,其父亲还找到张某飞老家,见到张某飞的父亲,对方却称对学籍买卖不知情。
对此,张某飞的父亲说,他不认识,也从没见过马某铭及其父亲。
在马某铭看来,张某飞后来自己又考了大学,导致他最好的年纪读了几年书,却用不上,自己“才是受害者”。
事实似乎并非完全如此。
假张某飞的大学同学许少华(化名)说,毕业后,马某铭以张某飞的身份,进入某银行工作。
对此,马某铭说,只是在银行的外包公司。
许少华说,当时,马某铭工资能拿到五六千,工资在同学中很不错。
毕业数年后,马某铭从银行离职,开始做生意。
许少华称,马某铭的生意涉及卖Pos 机、做信贷、倒二手车,但生意并不顺利,赔了很多钱。
马某铭用张某飞的身份办了许多信用卡。
马某铭告诉澎湃新闻,自己做生意欠下一百多万债务,还了一些,还有很多。
用张某飞身份从银行借的20多万,基本都结清了,“剩一点也不多了,也就是两三万块”。
马某铭曾一直怀疑,举报人刘哲就是真张某飞,在网上发帖,给其前妻发邮件骂他,目的是逼他去还信用卡。
他曾尝试添加张某飞的QQ,但未获回复。
“他为什么不敢找我?”马某铭说,因在郑州混不下去,他已回到老家。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显示,马某铭名下有两家公司。
成立于2013年3月的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某通讯器材店,状态为“存续”。
成立于2014年6月、注册资本100万的郑州某贸易有限公司,状态为“吊销、未注销”,且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
“全部是因为上学的事引起的。
”马某铭如今反而抱怨,当时,自己就算考不上很好的大学,找个大专读,然后在老家找个工作,也饿不死,也不会产生后面这么多事,也不会做生意被骗。
据河南师范大学专项调查组介绍,2006年,已冒名顶替张某飞就读河南师范大学的马某铭,在柘城县再次参加高考。
不过,因为作弊,其考试成绩为0分。
冒名者学位将被取消,当年为何能通过入学审核?和马某铭相比,张某飞的人生,显得很励志。
据河南师范大学专项调查组介绍,2005年,张某飞在漯河四高复读,2006年高考582分,未被录取。
后到漯河五高再次复读,2007年高考599分,被湖南省中医药大学录取。
后考入四川大学肿瘤学专业读研读博。
目前,在成都一家医院工作。
算下来,张某飞高中、大学共读书16年。
张某飞的父亲告诉澎湃新闻,因被马某铭冒用身份造成信用污点,张某飞买房也无法贷款,他们已经采取法律措施,“我们不认识马某铭,只能先起诉银行。
”马某铭说,他曾尝试联系张某飞,却未果。
对此,张某飞的父亲说,“他(马某铭)咋可以随随便便就上学去,你们应该去调查他……你问他的档案、身份证哪里来的?河南师范大学怎么录取他的?”河南师范大学专项工作组表示,在确定冒名顶替属实后,学校立即启动有关程序,学校办公会决定撤销生命科学学院2005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张某飞”的学籍和学历学位,并上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目前正在审核过程中。
河南师范大学招生办工作人员介绍,马某铭采取缓报到的方式,躲过新生入学资格审查。
对此,马某铭说,缓报到并非刻意,而是当时确定买张某飞学籍时,已经开学。
他表示,自己没换过档案照片。
“照片怎么可能换呢?”据河南某高校招办工作人员介绍,按惯例,新生资格复查多是校院成立两级领导小组,学院一般副书记牵头,辅导员具体实施。
“比如说照片六对照,包括报到照片、高考报名照片,身份证照片等。
还有档案核查。
比如,体检信息跟高考报名信息,高矮胖瘦,太悬殊了肯定不行。
这都是重要的核查手段,这一系列都有很详细规定。
”对真张某飞后来连续两年顺利参加高考,河南某县招办主任感到惊奇。
其介绍,早些年,确有学籍买卖现象。
多是有学生刚好想复读考更好的学校,有人鼓动就卖了,也有可能是给亲戚家孩子用。
不过被顶替者再高考,都要换个身份。
那时,户籍管理还不严格。
多名教育系统工作者则表示,现在,高招系统非常先进,而且对接公安、学信网等数据库,有问题系统就会预警。
此外,加上替考入刑、户籍整治,再没见过替考、学籍买卖。
“现在,你办个身份证,都有指纹等信息,怎么冒名顶替?”有县招办工作人员建议,虽说冒名顶替读大学已基本不可能,但目前高校新生资格复查,仍可引进一些更先进手段。
“本身这都是一个不道德的事,我也尝到这种后果。
”马某铭说,“付出(代价)很大很大,可能就是一辈子。
”男子冒名顶替别人上大学,本以为会飞黄腾达,可实际上却处处碰壁以前在信息监察落后的年代,当你路过聚在街头巷尾的大妈时,偶尔会听到一两句风言风语“你们知道吗?那小明本来都没办法上大学,是顶替了隔壁小红的名额!”近几年由于招教部门对考生信息的严查,再加上对应审查系统对人脸、个人背景的甄别越发严格,类似这样的高考顶替事件基本被杜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