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竹编工艺的传承保护与开发研究

合集下载

竹编调查报告总结

竹编调查报告总结

竹编调查报告总结竹编调查报告总结引言:竹编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绿色生活方式的追求,竹编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竹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一次竹编调查,本报告将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竹编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竹编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起源于古代中国,并在历史长河中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

竹编的制作工艺独特,通过将竹子剥皮、切割、编织等过程,将竹子制作成各种精美的器物和装饰品。

竹编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人们展示民族文化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方式。

二、竹编的应用领域竹编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在家居装饰方面,竹编可以用于制作各种家具、灯具、花盆等,为家居环境增添自然、淳朴的氛围。

在日常生活中,竹编还可以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如篮子、竹席、竹制餐具等,满足人们对绿色生活方式的需求。

此外,竹编还可以应用于建筑、园林、礼品等领域,为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美感和实用性。

三、竹编的发展现状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绿色生活方式的追求,竹编在当代社会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竹编技艺,将其应用于生活和创作中。

同时,竹编作为一种手工艺品,也逐渐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出了一些创新的产品。

例如,利用竹编技艺制作的竹纤维材料,可以应用于纺织、建筑等领域,具有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竹编的发展前景广阔,有望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典范。

四、竹编的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尽管竹编在当代社会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竹编技艺的传承和培养面临困难,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不高,导致竹编技艺的传承受阻。

其次,竹编市场的竞争激烈,一些低质量的竹编产品充斥市场,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声誉。

此外,竹编的原材料竹子的供应也存在问题,竹子的生长周期长,采伐需要合理规划和管理,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竹丝上的两代对话

竹丝上的两代对话

竹丝上的两代对话作者:文丽君来源:《中华手工》2012年第04期二月的空气中依然弥漫着微冷的因子,宽巷子一家悄然开张的竹艺生活馆却充满春天的暖暖气息。

淡雅的瓷胎竹编茶器、时尚的竹编晚宴包、柔美的竹编吊灯……无一件不颠覆你对传统竹编的印象。

自从“刘氏竹编”在第三届国际非遗节上名声大噪后,刘江趁热打铁地在成都开了两间新店。

对于刘氏竹编的未来,这位新生代接班人有太多的想法。

现在,轮到他大展拳脚了。

偏要“叛逃”的儿子对于“接班”这事,其实刘江最初是相当反感的。

刘江有个厉害的父亲,刘嘉峰,从14岁起就名震四川,是一个被业内称为“竹编圣手”的传奇人物,刘氏竹编也是由他一手开创的。

这些都曾是刘江最引以为豪的事,可随着不断成长,他却越来越觉得压抑甚至透不过气来。

“我感觉好像活在他的阴影下,所有人都告诉我你长大后一定要像你父亲那样,而我更想做我自己。

”刘江故意“叛逆”,不跟父亲学手艺,还想方设法把父亲请来的美术老师气走。

2000年,刘江大学毕业,他决定“北漂”做自己的事。

他学雕塑,做壁画,研究空间设计,还与几个意大利人合开了一个工作室,专做酒店、会所和豪宅的概念设计。

父亲几次叫他回来。

一想到回去就会被人说成是“接班的”,他过不了心里那道坎。

2009年,因为孩子出生,刘江回成都待了一阵子。

他看见年迈的父亲依然在为坚持的竹编事业而奔波,母亲的身体也大不如前,丈母娘又患胃癌,乏人照顾。

他决定结束北漂生活,将工作室搬回成都,但是依然做自己的设计。

一次,父亲又要去杭州参展,看着父亲准备产品时孤独的身影,刘江心中不忍,便陪着父亲一同前往。

在展会上,刘江发现,蜀绣、银花丝、年画等很多工艺世家都有年轻一辈在帮忙。

“他们的前景并不乐观,但我看到那些二三代传承人勇于接过父辈手中的担子,我很感动。

而我父亲还是没人帮忙,他对我寄予厚望,却又总不说出来,怕我耽误自己的事业。

”那一刻,刘江重新用心审视父亲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他的《龙纹梅瓶》是那样气质典雅,他的《维摩演教图》是那样技艺精湛,他的《飞天舞》是那样如梦似幻,在国家级大赛上屡获金奖……“我在上面看到了一个老艺人更多的用心和坚持。

6751089_刘氏竹编:又一代人的匠心独运

6751089_刘氏竹编:又一代人的匠心独运

特策划别
竹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

竹编,其以竹为质,剖劈成篾片或篾丝并编织成各种用具和工艺品的一种手工艺。


致分为:瓷胎竹编,平面竹编,双面竹丝编三类,工艺竹编不仅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更具深厚的历史底蕴。

浙江
嵊州,四川省青神县和渠县先后被评为“中国竹编之乡”。

刘江中国工艺美术大
师刘嘉峰之子,刘氏竹
编第二代传人。

上个世
纪七八十年代,刘嘉峰
首创了竹编字画和提花
编织法,由此创立了刘
氏竹编,成为我国竹编
工艺的一大创举,推动
了我国竹编技艺的发
展。

2008年,刘氏竹编
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江
作为刘氏竹编的第二代
传承人,他把传统的竹
编技艺与现代生活大胆
结合,其创新作品十分
吸引人的眼球。

1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非遗文化传承的川菜餐饮空间设计构建——以渠县刘氏竹编为例

非遗文化传承的川菜餐饮空间设计构建——以渠县刘氏竹编为例

非遗文化传承的川菜餐饮空间设计构建——以渠县刘氏竹编
为例
邓贵艳
【期刊名称】《鞋类工艺与设计》
【年(卷),期】2024(4)1
【摘要】刘氏竹编作为一种传统的非遗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但在川菜餐饮空间设计中却鲜有应用。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刘氏竹编介入川菜餐饮空间设计为切入点,探讨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刘氏竹编在川菜餐饮空间设计中遵循的设计原则,总结归纳其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构建方法,拓展川菜餐饮空间设计新路径,营造特色文化餐饮空间,不仅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延续,也探寻到餐饮空间设计的新方向。

【总页数】3页(P69-71)
【作者】邓贵艳
【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7.3
【相关文献】
1.民间艺术在现代文化语境下的发展模式研究——以四川渠县刘氏竹编为例
2.非遗品牌化视角下的湘西竹编传承人口述史档案拓展应用研究
——以湘西竹编为例3.非遗展示的传播方式与空间形式研究——以南京铁道职业
技术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秦淮灯彩非遗展馆为例4.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推进非遗活态传承的思考——以柳编为例5.浅谈非遗工艺艺术的传承发展——以程河柳编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非遗文件竹编文化

中国非遗文件竹编文化

到明代初期,江南一带从事竹编de艺人不断增加,游街串巷上门加工.竹席、竹篮、竹箱都是相当讲究de工艺竹编,尤其以竹 席最为著名,益阳de水竹凉席创始于元末明初.到明代中期,竹编de用途进一步扩大,编织越来越精巧,还和漆器等工艺结合起 来,创制了不少上档次de竹编器皿,如珍藏书画de画盒、盛放首饰de小圆盒、安置食品de大圆盒等.
感 国
家 级
千 磨 万




,
谢 质
文 化 遗 产
观 竹
坚 劲 任 尔 东西 南 北
看 编

,
竹 千
磨 万 击 还 坚 劲 任
编 尔
东西
分 南
第 肆 部 分



竹编分类
竹编工艺可分为细丝工艺和粗丝工艺.成品主要是经过对竹子de切丝、刮纹、打光、劈细等工序,将剖成一 定粗细de篾丝编结起来制成.
一、细丝竹编工艺 (瓷胎竹编工艺):
瓷胎竹编技艺独特,以精细见长,具有“精选料、特细丝、紧 贴胎、密藏头、五彩图”de技艺特色.
,
化 青 国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竹

击 还 坚
青劲 为任

傲东 绕西 指骨 南
北 风
柔竹
目录 CONTENTS
壹 非遗竹编 贰 历史渊源 叁 制作流程 肆 竹编分类 伍 主要特点 陆 传承意义
பைடு நூலகம்
,
非 千
磨 万 击 还 坚 劲 任
遗 尔
东西
竹 南
第 壹 部 分



非遗竹编
竹编是我国传统de手工艺,古老而悠久.远古人类用竹搭棚遮风避雨,用竹篱笆圈养剩余de猎物和幼禽,李冰用竹笼装 卵石修筑都江堰,人民群众用竹编制成各种农具、日常用品,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用竹篾编制成有形有态de艺术品,都 赋予了竹以文化de内涵.有竹便有竹编,竹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de各个角落,可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传统手工编织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手工编织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手工编织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传统手工编织艺术是一种古老而珍贵的手工艺术,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传统和智慧。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许多传统手工艺正在逐渐消失。

传统手工编织艺术却在不断传承和发展。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的载体。

本文将就传统手工编织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探讨。

一、传统手工编织艺术的传承手工编织艺术源远流长,早在史前时期人类就开始利用植物纤维、动物毛发等原材料进行编织。

在古代,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编织技艺和样式。

中国古代的丝绸织造技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古埃及的薄纱织造技术也是举世闻名。

编织艺术在不同的文化中发展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成为各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手工编织艺术的传承离不开传统手工艺人的努力和执着。

这些手工艺人多数是在家族中代代相传的,他们从小就开始学习编织技术,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掌握了精湛的手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

他们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下一代,确保传统手工编织艺术得以传承下去。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手工编织艺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

一方面,现代科技的进步为手工编织艺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传统的手工编织工具如梭、织机等被替代或改进,使得编织工艺更加高效和精确。

现代科技还为传统手工编织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如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等,使得传统手工编织艺术更具现代感和市场竞争力。

传统手工编织艺术也在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方式。

中国的刺绣艺术和日本的和服文化相互借鉴,创造出了独具东方韵味的传统手工编织作品。

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丰富了传统手工编织艺术的内涵,也为其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虽然传统手工编织艺术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手工编织艺术失去了兴趣,造成了传承的困难。

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也给传统手工编织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许多传统手工编织艺人面临着生存困境。

传统竹工艺产品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传统竹工艺产品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传统竹工艺产品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概述:竹是中国的传统材料之一,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手工艺中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竹制品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随着现代化的冲击和工艺水平的提高,传统竹工艺产品的传承与创新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传统竹工艺产品的传承与创新,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建议。

一、传统竹工艺产品的传承1. 传统竹工艺产品的历史与地位竹制品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制作工艺经过了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竹工艺产品包括竹编、竹雕、竹篾编织等,其中不乏许多精美的艺术品和实用品,如竹编篮、竹雕像、竹篾编织家具等。

这些产品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2. 传统竹工艺产品的技艺传承传统竹工艺产品的制作需要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这些技艺的传承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

在中国,有许多家族或地域性的传统竹工艺产品制作技艺,这些技艺往往只在家族内部或地域内部传承。

随着现代化的冲击和年轻一代对传统工艺的冷漠,传统竹工艺产品的技艺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3. 传统竹工艺产品的价值传承传统竹工艺产品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也是其传承的重要方面。

这些产品不仅具有美学品味,更是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

对传统竹工艺产品的价值传承,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传统竹工艺产品的创新1. 传统竹工艺产品的材料创新在保持传统竹工艺产品的传统魅力的前提下,可以进行材料创新,采用现代科技所提供的新型材料,如环保竹材、强化竹材等,使传统产品在保持传统特色的拥有更好的质地和性能。

2. 传统竹工艺产品的设计创新传统竹工艺产品的设计一直以来都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小幅度的改进,很少有大胆的设计创新。

在今天,可以通过引入现代工业设计理念和方法,创新传统竹工艺产品的设计,使其更加贴近现代生活需求和审美趋势。

3. 传统竹工艺产品的功能创新除了美观性和艺术性,传统竹工艺产品在功能上也可以进行创新。

21192024_成都市刘江竹编技能大师工作室——“以竹作画”技艺精湛“刘氏竹编”独树一帜

21192024_成都市刘江竹编技能大师工作室——“以竹作画”技艺精湛“刘氏竹编”独树一帜

—61—各种收藏品。

这种将竹文化与各种文化相结合的产品,集观赏和实用为一体,先后被评为四川省优质产品和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质产品,四川省人民政府连续三届授予四川名牌称号,荣获天府宝岛工业设计大赛工艺美术旅游产品金奖、中国旅游特色商品金奖等,曾六十余次荣获国际国内各种金奖,也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

成立大师工作室,秉持匠人精神成都市刘江竹编技能大师工作室设立在成都文殊院街刘氏竹编旗舰店院内,主管竹编技能的传承与发扬、竹编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培养吸纳竹编人才。

工作室有强大的技能导师团队,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竹工艺大师、刘氏竹编国家级传承人刘嘉峰担任顾问,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刘氏竹编省级传承人刘江带队,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鲁利竹和李春梅担任技术老师。

刘江竹编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创作的道路上秉持一路向前永不止步的匠人精神,以对竹文化的未来探索促进竹编艺术的永续前行。

工作室以竹为本,以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呈现时代的风华及新世代的美感,古意新作,创作出更多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竹编产品。

成都市刘江竹编技能大师工作室——“以竹作画”技艺精湛 “刘氏竹编”独树一帜作为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氏竹编是成都重要城市名片之一。

成都刘氏竹编工艺有限公司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竹工艺大师刘嘉峰先生主持创立,其传承人是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刘江。

多年来,刘嘉峰之子刘江致力于继承和发扬非遗文化,将传统竹编技术与时尚现代生活结合,不但研究开发生产出了大批新款竹编工艺品,还多次进入学校、社区进行竹文化传播和竹编技能培训,受到广大民众的好评和赞赏。

目前,成都刘氏竹编工艺有限公司拥有位于北京前门大街,上海豫园,成都文殊院、宽窄巷子、杜甫草堂、锦门等六家直营门店,为传播中国竹文化及竹编技艺助力。

我国竹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刘氏竹编精选优质慈竹为原料,有的以陶瓷为胎,依胎编织而成各种瓷胎竹编花器、茶具;有的以各种书法及绘画为题材,精心编织成各种竹编字画等竹编工艺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氏竹编工艺的传承保护与开发研究
早在新石器时期的良渚文化遗物中,就已经出现竹编器具,竹编也用于陶胎的制作.殷商时代,竹编纹样丰富,在陶的印纹上出现了方格纹、米字纹、回纹、波纹等竹编纹饰.随着历史的发展,竹编除了实用性功能外还扩展其装饰性功能的应用,竹编的用途进一步扩大,编织越来越精巧,还和漆器等工艺结合起来,创制了不少高雅的竹编器皿.如珍藏书画的画盒、盛放首饰的小圆盒、安置食品的描金大圆盒等.竹编主要集中在四川、广东、浙江、云南等地.竹编工艺的门派、种类也十分丰富,如东阳竹编、四川竹编等,浙江嵊州、四川青神和渠县被评为“中国竹编之乡”.2008年6月,渠县“刘氏竹编”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序号:350,编号:Ⅶ-51)。

竹编工艺美术品的发展及现状
编织工艺品属我国11大工艺美术品类之一.编织是人类最古老手工艺之一,宋代浙江东阳竹编已有龙灯、花灯、走马灯、香蓝、花篮、竹帘画等品种.至明清,浙江、江苏、湖南、四川、福建、广东的草编、藤编、竹编等制作繁荣,并从19世纪末开始出口.[2]2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对工艺品实行“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工艺美术得到进一步发展.20世纪50年代,在新中国最困难的发展时期,传统工艺美术再次发挥了日用、创汇、就业诸多的重要功能.仅创汇而言,至20世纪80年代达到历史高位,竹编工艺美术品和其他工艺美术品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之一,得到很好的发展,以至于只要有竹资源的地方,就有
竹编工艺厂.四川地区竹资源丰富,域内就有成都竹编工艺厂、长宁工艺美术厂、安岳竹编厂、渠县工艺美术厂等数十家生产竹编工艺品的厂家,从业人数上千人.俞樟根、龚玉文、刘宗凡、卢光华、龚道勇等五位竹编艺术家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纯属手工劳动的工艺美术行业逐渐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矛盾,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工艺美术品的社会需求土壤发生巨变,传统工艺美术的生产与出口形势发生了重大转变,大量工艺美术企业生产停顿,不少企业倒闭,技术人员改行重新创业,整个工艺美术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竹编工艺品也不例外,各竹编厂的生存状况因地区和品种而各异.[2]24竹编工艺品产品总数20个,发展良好的有6个,占30%;生存困难的11个,占55%;濒危的有1个,占5%;停产的2个,占10%.
竹编工艺美术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四川省相关部门和部分竹编工艺美术停产企业和生存困难企业的调查,可以找到目前竹编工艺美术品存在的问题.从表1中可以看出部分竹编工艺品厂停产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应市场经济而自然淘汰.从表2可以看出,部分竹编工艺美术品如瓷胎竹编等竹编工艺品大多存在市场需求不足、产品附加值低、技艺人员新生力量不足等原因而举步维艰、生存困难,龚扇、竹编字画、竹帘画等则是因为技艺复杂、市场占有率低等原因生存困难.竹编工艺美术品除了上述一些具体的问题外,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一是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对竹编工艺等传统工艺美术品的认识不到位,支持力度不够.不少地区
的政府相关部门对国家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知之甚少,缺乏认识.还没有把本地工艺美术行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列入支持发展的议事日程,致使不少技艺和传承人无人问津,对辖区内的工艺美术产品不甚了了.二是现有工艺美术企业(作坊)大多呈“小、散、差、低”状况,布局分散,生产条件差,市场化程度和自我发展能力低.三是工艺美术专业从业人员严重缺乏,技艺人员年龄老化,技艺传承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是传承技艺生产条件艰苦,掌握技艺的难度大,很难招收到愿意潜心学习的年轻学员.另一方面企业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承担培养学艺人员的经费支出和接纳大专院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四是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影响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与传统工艺的结合应用和新产品的研发,缺乏艺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创新产品.[2]8562“刘氏竹编”的传承、创新及艺术特色渠县“刘氏竹编”具有特定的地域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考工记》强调工艺制作优质须遵循四个原则:天时、地气、材美、工巧,[3]“刘氏竹编”也不例外.渠县境内盛产近百种竹子,尤以慈竹资源特别丰富,竹编工艺已有近千年历史.农户宅旁,家家种慈竹,户户有竹林,山野河岸之间,也有大量慈竹分布.这里的慈竹节稀筒长,质细柔和,纤维韧性强,富有弹性,易于启蔑拉丝,耐水、耐酸、耐碱,性能稳定,是竹编工艺品的上乘材料.渠县竹编工艺是用慈竹作材料,制作生产工具,编织生活用具,在此基础上衍生、创造出来的编织工艺.渠县竹编以经纬编织法为主,贯以穿、插、钉、锁、缠、套多种技巧,产品现有各种篮、盘、碗、灯、扇、盆、椅、画等近百
个大类、八百多个花色品种,近年来又开发出艺术竹编,有壁挂、花插、茶具、凉帽、竹包、仿古家具、竹丝彩绘等品种,尤以竹编书画堪称一绝.2003年,渠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竹编艺术之乡”.渠县竹编工艺技术精湛、文化品味浓郁,在四川乃至全国具有代表性.它产生在以渠江镇为中心地带的全县范围内,其诞生时间可以追溯至2300年前.古代賨人用竹材编制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到了唐代,渠县竹编业已经很发达了.至清代,渠县竹丝宫扇、细篾凉席等非常有名,成为朝庭贡品.民国初年,渠县竹丝宫扇,精美绝伦,成为达官贵人的收藏珍品.解放后,渠县刘氏竹编业更加兴旺,品种丰富多彩,技艺精益求精,20世纪70年代后,渠县竹编工艺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实体单位也由“渠县工艺美术小组”壮大为“四川省渠县工艺美术厂”.渠县“刘氏竹编”工艺主要传承人刘嘉峰首创了竹编字画、提花编织法,不仅推动了渠县竹编工艺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全国竹编技艺的发展.
“刘氏竹编”的传承情况通过表3可以看出“刘氏竹编”传承的代际关系.“刘氏竹编”第一、二、三代均为父子传承,且是传男不传女.至第四代刘嘉峰增加了“刘氏竹编”的师传传承方式,于1973年,经四川省工艺美术公司介绍向自贡第三代“龚扇”传人龚玉文和龚长荣学习“龚扇”技术,学习外姓技艺.还于1980年起开始传艺授徒,举办培训班,增加社会传承方式,不限男女,30 余年间,培训竹编技艺人员800 余人,遍及全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