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住宅的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新农村住宅建筑设计要点

Lu n y u a n近年来,新农村住宅的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是由于过快的发展步伐和各村急功近利的模仿,新农村住宅的建设存在一些问题:或单纯保护传统的民居,不能适应新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或建设全新的现代化农村住宅又缺少地方特色,传统民居的特色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一、新农村住宅设计原则1.适用性农村住宅与城市住宅相比,农村住宅功能要求更多。
如有些家庭人口众多需要更多房间;与他们的日常劳动息息相关的农具与其他器具的存放;收获的农产品存放;甚至有些家庭有个小作坊等。
这些对新农村住宅设计是个很大但必须面对的考验。
所以应以满足农村不同层次农家生活和生产需要为依据,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经济性在农村,住宅并不只是农民生活的场所,同时兼有一定的生产功能。
所以如何能以更加实惠的价格提供住房给农民和如何提供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和仓储空间让他们用以生产和生活。
成为了新农村住宅建设的首要原则。
对农村住宅,我们更强调的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充分体现节约材料,节约用地,节约能源的“三节”原则。
3.美观性我国的传统民居,无论是在平面布局、结构构造,还是造型艺术方面,都凝聚着我国历代先民的聪明才智和光辉业绩,形成了各种风格特异的文化特征。
但千百年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使我国农村居民的居住形态极其复杂。
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夹杂使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差。
脏,乱,差成了现如今农村的形容词。
所以如何改变农村现有面貌和对风格各异的文化特征的保护,美观又不失个性是个不能忽视原则。
二、农村住宅特点新农村住宅是以农村家庭为单位,聚居住生活和生产活动于一体,并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实用性住宅。
农村住宅除了具有居住功能以外,还兼有一定的生产功能,它需要在住宅空间以外保留一部分生产空间。
对于新农村住宅的设计,绝不能照搬城市的别墅和多层住宅,而是应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体现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反映农民家庭生产的实际需求。
农村住宅单元结构模式探索

农村住宅单元结构模式探索作者:李明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年第08期摘要:现代的农村散落分布情况还是比较多的,为了更好的促进人与人的交流,此新农村住宅单元结构的设计还考虑到了节能、绿化、环保。
目前城市用地紧张与环境污染使新农村住宅的设计越演越热,加上政策在新农村这方面也不断支持。
本文将以“新农村落”为设计对象,研究“单元结构模式”问题,探索设计一个单元组合、节能环保的建筑结构形式。
关键词:新农村;单体结构;节能环保设计住宅就是设计生活,孟子曰:“居可移气,养可移体,大哉居室。
”其大意是说:摄取有营养的食品,可使一个人身体健康,而居所却足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三元经》云:“地善即苗茂,宅吉即人荣。
”《黄帝宅经》指出:“凡人所居,无不在宅”。
“故宅者,人之本。
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
”英国前者首相丘吉尔也曾说过:“人造房屋,房屋塑造人。
”现实生活的人,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是在家中度过,作为人生四大要素(衣食住行)之一的住宅,与人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之一,也是人类关心的永恒话题。
住宅即生活。
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住宅。
住宅作人类日常生活的物质载体,为生活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
住宅的设计直接影响到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住宅即生活,所以设计农村住宅和老百姓生活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一、现代农村住宅现状目前中国的农村布局中以村落的形式居多,但是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因为地形、文化、历史背景等各种原因,一家一户独居的情况较为普遍,这样就造成了交流的不便。
从而使农村文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受阻碍。
此外,村落形式的布局大都规划较自由、混乱,一家一户独居的分布形式也造成了土地资源利用率低。
城市的用地紧张与农村住宅用地的宽松,以及各自带来的环境污染矛盾愈来愈突出并且愈演愈烈,再加上国家政策在新农村建设上的不断支持,“新农村住宅设计”已经成为了现代设计的一个侧重点。
乡村振兴建设中建筑风貌改造探析

乡村振兴建设中建筑风貌改造探析摘要:随着新农村、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筑的风貌改造已成为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筑风貌改造可以优化建筑的空间结构、天际轮廓线、景观视廊、色彩塑造,美化建筑形象。
文章从改造的部位、材料的运用、应遵循的原则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建筑的风貌改造。
关键词:乡村振兴;建筑风貌;改造引言乡村振兴在国内的建设发展非常迅速,建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数量和用途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然而随着一座座新的建筑不断出现,一些原有破败建筑仍然存在,而这些房屋中的大部分仍然是村民们的住所。
因为长年累月的风吹雨打,这些建筑的材料、构件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对人们的生活及视觉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老房子的结构相对于新房子来说,虽然有些破败但仍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部分还具有历史价值得以保留,许多新老建筑在形式和风格上都不统一,不利于美丽乡村整体美观、和谐统一的形象。
通过对原有建筑进行适当的改造修缮,可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增加其生命力,同时,这些建筑也见证了当地的历史发展,在原有的立面上进行翻新,既可以让新老建筑相互交流,又可以促进历史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显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对现有的老旧建筑进行改造修缮势在必行。
一、乡村振兴下建筑风貌改造的意义(一)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旧建筑历史悠久,其长期生活与使用受自然环境及其他因素影响较大,许多旧建筑由于年久失修而出现屋面漏水、立面污浊、主体结构破环等现象,居民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在此基础上,对乡村建筑主体机构进行加固,建筑风貌进行改造,能改善人居环境变得更加舒适。
建筑质量问题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一项内容,而在一些乡村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对旧建筑进行良好的改造就显得比较重要,因此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乡村建筑风貌的改造,为乡村地区居民提供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随着乡村振兴的建设,我国各区域都加大了乡村建筑风貌改造的力度,可将当地特色文化留存下来,而通过这些建筑的改造与使用可开发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业,吸引较多游客到此旅游观光,在拉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农村住宅设计

一、天斗的建构原型与天井的空间特质
天斗,即天井上建有类似于屋顶的顶盖,它不但起到通风 采光的作用,还能抵御雨雪,改善室内的微气候,增加居 民在该空间停留的机会。 天井有着通风,排水,采光,绿化的功能,是人与自然交 融的一种建筑文化方式。
New Village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遮光挡雨材料
活动百叶
支撑结构 排水构件
New Village
住宅组团使由传统农业决定的分散居住形式向相对集中的 居住模式转变。
天 斗
传统外墙
天井
New Village
这件建筑单体 体现了院落天井的概念,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手法, 充分应用了节能的技术。 天井和天斗概念的引用也让当地居民 更易接受,体现当地的建筑特色。
沼气 沼气利用: 沼气照明· 沼气池
太阳能集热板
原料
有机垃圾
沼气渣可做肥料,浇 灌果树,花草等。
雨水收集
雨水二次利用 厨房· 卫生间 污水收集 污水处理 送往沼气池
浇灌绿化
夏季白天,天井顶端天斗 的玻璃开启,利用通风带 走室内的热量。夜晚,开 启顶端的百叶,利用热压 效应促进住宅通风,改善 室内的热工效应。
通风示意图
夏季白天利用住 宅顶部的百叶遮 挡阳光。
New Village
夏季遮阳示意图 创新性节能技术
冬季,调节住宅顶端天斗百 叶的角度,以使天井内获得 充足阳光。 冬季利用阳光示意图
对建筑单元和邻里空间的解读
1.村落内部的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了 相互交流,休憩娱乐的地方。 2.居住空间和饲养牲畜的空间用绿化 带隔开,避免了人畜交叉的现有 模式。
“住宅组团”必须有开敞的近端,并与其他的住宅重叠。它由两个 概念: 1、“交往单元”,居民们互相熟悉,便于交往的户数为8~12户; 2、“邻里空间”,院落是领域感强和方便交往的空间形态。
村庄通常拥有什么类型的建筑?

村庄通常拥有什么类型的建筑?一、居民住宅村庄的居民住宅是其建筑群体的主体。
从传统的乡村建筑到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居民住宅的形态不断演变。
在乡村,我们常见到的是传统的民居,它们通常以砖木结构为主,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
这些传统民居体现了古代中国建筑艺术的精髓,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沉淀。
而在现代化乡村建设中,越来越多的新式住宅挤占了乡村的土地。
这些住宅以现代化的外观和设计为特点,更加注重居住环境和居住品质。
二、公共建筑村庄的公共建筑是为了方便村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而建造的。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村民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和学校。
村民活动中心是村民集会,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的场所。
在这里,村民们可以参加庆典、聚会、比赛等各种社交活动,增进彼此的交流和沟通。
文化广场则是村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他们可以在这里举办各种文化演出、文艺汇演、展览会等活动,充分展示乡村文化的魅力。
学校则是为了解决村庄孩子们的教育问题而建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三、农业建筑农业是乡村的主要产业,农业建筑是村庄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农业建筑主要包括农田、农舍、储粮库等。
农田是庄稼生长的地方,为了提高农田的利用率,村民们会建造农田的水利设施,如水渠、水库等,以便进行灌溉和排水。
农舍则是村民的工作和休息场所,也是他们的温馨家园。
储粮库则是为了储存粮食,防止浪费和损坏。
四、宗教建筑在一些乡村中,我们还可以见到一些宗教建筑,如寺庙、教堂等。
这些宗教建筑是村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村民的信仰和文化传统。
宗教建筑通常以庄严肃穆的风格为主,具有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总结:村庄作为人们生活的地方,其建筑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从居民住宅到公共建筑,再到农业建筑和宗教建筑,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乡村人民的希望和美好愿景。
通过建筑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我们可以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村庄焕发出更加独特魅力的光彩。
新农村社区空间景观布局规划调研——剖析“苏北第一村”的新村社区建设

一 一
剖 析 “ 北 第 一村 ” 的新 村 社 区建 设 苏 蒋 志 梅
( A O范 大 学 美 术学 院  ̄ i f i 江苏 南 京 2 0 ) 0 9 1 7
摘 要 :本文对连 云港市 “ 苏北 第一 村”宋 口村新村社 区住 宅社 区空间景观布局 的规划设计进行 了实地调研。 同时对调 查点 新 村 社 区 空 间 景观 布 局 中存 在 的 问题 进 行 了一 点 参 考 性 的建 议 。 关键词:“ 苏北第一村 ” 农民新村社 区 景观布局规划
从 节约资金考虑 ,宋 口新村将广场并入进公 园里 。公园复合 了广场 、休闲 、健身 、篮球运动场等 多项 功能 。 街道这一新村社 区最具 公共性的空 间,不仅人们的出行 活动离不开 它,同时还承担起 了散步、交 往、购物 、餐饮 、健 身、休闲、娱乐场所的作用及文化 、 审美等多种社会功能 , 是 人 们活动最频繁的场所。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 ,街道 在新村 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丰富多彩 ,可以说街 道是 新村社 区中最主要的公共空间和富有人情味的活动场所之一 。 街道节 点是作为街道的扩展来处理的 ,是街道空间发生 交 汇、转折、分叉等转化的过渡。 由于节点的存在 ,才使各 段街道连接 在一 起 ,使其构成富于变化 、颇具特 色活力的线 性空 间,将 街道的各种空间形态统一成如同一首完整而优美 的 乐章 一样 的整体。在传统村镇 中,街道交叉空 间往往会局 部放大 形成节 点空间 ,在经过狭窄平淡的街道空 间后 ,豁然 的开敞 往往 会给 人一种舒放的感受。 传统村镇在这种街道交 叉处往 往会 布置诸 如古树 或水 井、碾盘等 公共设施 ,成为人 们 劳动 、闲谈、交往的场 所。很多新村为 了节约土地或追求
中国民居的概念

中国民居的概念
中国民居是指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形式,一般指的是居住在乡村或城市中的民众所居住的住宅和房屋建筑。
中国民居的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筑形式:中国民居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四合院、坊巷式民居、楼房式民居等。
在农村地区,农民的住宅往往是一栋栋独立的房屋,由几间房间组成,围绕着一个庭院建造而成;在城市中,多以合院和楼房形式出现。
2. 空间布局:中国民居的空间布局以和谐、平衡为主要原则,通常包括前院、正厅、正房以及后院等功能区域。
前院常用作种植花草和饲养一些家禽家畜,正厅是家族祭祀或宴请客人的场所,正房是主人居住和休息的地方,后院则通常用来养殖家禽等。
3. 建筑结构:中国民居的建筑结构讲究木构和砖瓦相结合的原则,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使用实木或榫卯结构进行组合。
屋顶多采用斗拱形式,覆盖砖瓦或瓦片。
墙壁多采用土墙、青砖等材料,保持了良好的通风和隔热效果。
4. 精神内涵:中国民居的设计注重追求和谐、宜居的环境,融入了对自然、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的体现。
它们往往以风水学原理来布局和设计,以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人居氛围。
总的来说,中国民居是中国古老的建筑传统的产物,它们不仅
具有实用性,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瑰宝。
浅谈我国农村空心化现象

浅谈我国农村空心化现象——以达州市西湖村为例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阻碍城乡之间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因素逐渐减少,加上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差距日益凸显,致使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流动,而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农村劳动力持续外流,造成许多农村地区出现“人走屋空、田地荒芜”的“空心村”现象,且呈一定的愈演愈烈之势,并逐渐衍生出以“农民工、失地农民、传统农业村落终结”为内涵的“新三农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空心化现象,本文以家乡达州市西湖村为例,深入分析其空心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以期为解决其发展现状提出些微建议。
关键字:城市化空心化发展建议正文:有老者说,“等这些老人们(指他们自己)走了后,现在的年轻人将不会种田”。
这一戏谑之语或许将成为真实的预言!以笔者所生长生活的西湖村为例,早在2008年左右,本村空心化现象就已十分明显,村里居住的多为老年人及儿童,农田荒芜现象出现。
到今天,空心化现象已更为突出,空心化问题严重,村里的道路布满杂草,农田基本荒芜,房屋也多倒塌,村里几乎没有居民,整个村庄十分荒凉。
客观来看,农村空心化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必然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农村空心化问题造成了我国稀缺的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破坏了农村的人居环境,严重威胁着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并积极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1.农村空心化的基本内涵关于空心化的定义,学术界至今仍没有统一的表述.有学者从劳动力人才流失、人口迁移、资源外流等视角加以界定;也有从乡村聚落的空壳与空废、乡村内外空间形态的分异、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动态过程等角度加以界定的;还有学者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定义空心化。
文献资料显示,国内学者大多从地理学(或建筑学)、政治学和经济学角度界定农村空心化.第一,从地理学或建筑学角度界定农村空心化.薛力将“空心村"界定为在城市化滞后于非农化的条件下由迅速发展的村庄建设与落后的规划管理体制的矛盾所引起的村庄外围粗放发展而内部衰败的空间形态的分异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农村住宅的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摘要】:在新农村建设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许多设计者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新农村住宅的设计。
他们正用一种全新的视角阐述着新农村住宅设计的新方向、新目标和新风尚。
现阶段,各地的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拔地而起的一座座、一排排新农村住宅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映入更多人的眼帘。
焕然一新的住宅面貌、日趋完善的绿地系统成了新农村的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文从农村住宅的独特的空间布局出发,分析了现状中的农村住宅存在的地域特征不明显、空间格局不完善等问题,并着重阐释新农村住宅设计中独特的地域特征赋予其独特的美。
新农村住宅的设计逐渐从内部功能的完善化、实用化向外在形式的整体化、独创化转变,从而实现了农村住宅的居住空间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
农村住宅的整体布局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融合,传统文化特征及传统符号在设计中的保留及简化,新元素、新能源在新农村住宅中的运用必将会把农村住宅的设计推向新的高度。
【关键词】:新农村住宅建筑美空间形态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241.4
??【目录】:中文摘要6-7ABSTRACT7-8第一部分毕业设计选题与实现方案8-121.选题内容、目的和意义82.本领域相关专题设计动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