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设计[1]
(完整word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设计(第1课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初步学会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2.能说出蜡烛及其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其性质。
3.能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使学生学会观察并能详尽、准确地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2.在实验过程中锻炼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填写实验报告册,并能通过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实验和观察记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与认真严谨、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逐步体会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能准确地表述探究所得到的结论.
三、教学难点
1.对实验现象的准确表述。
2.对蜡烛燃烧产物的检验。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仪、烧杯、澄清石灰水、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火柴、蜡烛、水。
学生准备:火柴、蜡烛、小刀、烧杯或透明玻璃杯、玻璃片(使用时要注意安全)。
五、教学过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量的定义。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 熟悉常用化学实验器材和药品,并能正确使用。
4. 知道基本的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和操作规范。
二、教学内容1. 化学是什么?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转化、合成等方面的知识。
2. 化学常用量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体积、摩尔密度、摩尔比等常用量是化学研究中的基本量,是进行计算和实验的重要指标。
3. 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化学实验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实验步骤的操作、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等步骤。
其中,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确定目的、准备实验器材和药品、设定实验条件等;实验步骤包括加热、搅拌、过滤、蒸馏、溶解、反应等步骤;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包括计算实验数据、分析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和产物等。
4. 常用化学实验器材和药品常用的实验器材有量筒、烧杯、烘箱、恒温水浴等;常用的药品有酸、碱、盐、氧化剂、还原剂、指示剂等。
熟悉它们的用途,正确的使用可以保证实验的准确和安全。
5. 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和操作规范化学实验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安全问题。
因此,首先要熟悉每种实验器材和药品的安全注意事项,正确使用防护设备;在实验过程中要保持清洁、仔细、细心,注意安全;实验结束后要对实验器材和药品做好妥善保管。
三、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在上课前,学生要先对所要学习的化学实验器材和药品进行预习,了解它们的性质、用途和注意事项,为今后的实验做好充分准备。
2. 理论教学在课堂上,以讲解为主,重点介绍化学的概念、常用量、实验步骤和实验器材等内容,并进行相关例题演练,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 实验操作在课程中适当安排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身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化学理论知识。
在操作中,要让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强调实验的安全意识,注意防护,并及时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4. 教学总结在实验结束后,进行实验结果的汇总、分析和总结,让学生对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并引导他们制定下一次实验的计划,提高实验技能的水平。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设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设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目标】1、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初步认识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
掌握探究蜡烛及其燃烧的过程、现象以及结论。
2、初步学习观察和描述化学实验的方法。
3、了解关注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过程等化学学科学习的特点。
【学习重点】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学习难点】实验现象的分析与讨论【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蜡烛、火柴、小刀、干燥的烧杯、水槽、蒸馏水、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看过西游记,一定也记得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它能炼出仙丹。
其实太上老君是在做化学实验,化学实验室的前身就是古代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师的作坊,虽然长生不老的仙丹和点石成金都不靠谱,但是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师发明了许多实验器具及一些分离物质的方法,也积累了大量的化学知识,为化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作出了贡献。
由此可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的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学好了化学实验,能为我们学好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条重要途径。
那么如何才能学好化学实验呢?我们今天来学习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二、新课讲授【讲解】今天我们就以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为例来学习探究实验的过程。
在进入实验之前,我们要明确观察实验的三个阶段。
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
实验前,我们要观察参加反应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物理性质;实验中,我们要观察到的光、热、火焰、沉淀、气体等现象的产生,要注重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后,我们要观察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接下里我们一起来看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12、P13内容【讲解】同学们看,老师手中有一根蜡烛,大家都知道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烛芯组成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word教案 (1)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
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
包含本课对应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讲解】蜡烛燃烧,生成了新物质,所以会变短。
可能生成二氧化碳、水。
【板书】2.归纳总结,得出结论(1)关注物质的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石蜡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关注物质的变化。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包括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 提出猜想、推理论证。
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根据自己的探究经历总结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课后作业完成《课堂导练1+5》本课时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试着完成自主学习案。
板书设计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2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进行人体吸人、呼出气体实验的有关实验操作;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了解人体吸人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对人体吸人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进行探究。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媒体实验器材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烧更旺,且燃烧时间要长;说明了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3)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后,玻璃片上会产生极小的水珠;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板书】2.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总结】通过本次探究,归纳总结出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1)提出问题(猜想、假设)(2)设计实验方案(3)实施方案(4)评价结果,得出结论课后作业完成《课堂导练1+5》本课时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试着完成自主学习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九上化学教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过程和应用等方面。
化学涉及面十分广泛,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本教案将会深入探讨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化学的实验技能和常用实验器材;3.熟悉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和化学方程式的编写方法;4.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以及简单的酸碱滴定实验;5.了解常用气体的制备方法和性质。
教学内容第一节: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结构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
化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炼金术到现代化学的逐步形成,历经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及其研究成果,如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瑟斯、现代化学之父拉瓦锡等。
第二节:化学实验技能化学实验器材:弧形胶头滴管、量筒、比重瓶、滴定管、实验室烧杯等。
化学实验技能:采样、称量、溶解、反应等基本实验操作。
第三节:化学反应类型化学反应类型: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分解反应等。
化学方程式的编写方法: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符号表示法、配平等。
第四节:酸碱滴定实验酸碱指示剂:橙黄色甲基橙、橙黄色溴甲酚、酚酞等。
酸碱滴定实验:动态监测反应的滴定过程,找到化学反应终点并计算出反应物质的浓度。
第五节:气体的制备和性质常见气体的制备方法:采用实验室装置,如制备氢气、氧气、氯气等。
气体的性质:气体的可压缩、扩散、混合和易燃等性质。
教学方法本教学以讲授为主,结合实验操作和教学演示等方式教授。
课堂互动1.老师与学生互动提问,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2.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共同思考问题,相互帮助。
课后作业1.通过对教学中化学实验器材的了解,自行购买一些实验器材并完成相关实验练习;2.练习编写化学方程式和综合计算,巩固化学反应类型的相关知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设计[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c526cc15f12d2af90242e6f1.png)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1课时教学设计六祖镇集成中学欧东海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内容就像一座进入化学世界城堡的桥梁,实验是学生学习、探究化学知识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是科学探索精神的途径。
学生在化学课的第一节课上知道了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但是怎么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通过这节课将对这个问题有个完整的认识;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实验第一次亲密接触,掌握实验探究的步骤和方法,将会直接影响到以后实验探究的学习。
因此,本课是化学实验的基础,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实验探究的步骤与方法,学会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记录和分析,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正确观察和描述。
(2)难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推理能力是本节内容的难点二.教法分析:1.学情分析刚上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化学这门课程了解甚少,指导学生怎样学习化学,怎样进行实验探究。
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推理能力。
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厌学,这会严重影响学习效果,需要教师严格要求和积极引导。
2.教法分析让学生提前预习,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内容,让学生知道这节课内容,哪些知识点自己理解不了,在课堂上会更加主动学习探究。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中,建议按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程序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引导学生,由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得出结论。
设计探究方案如下:第一步:组织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有关蜡烛燃烧等现象进行回忆,并设疑第二步: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教师巡视、指导第三步:交流讨论问题第四步:填写实验报告、小结三.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4点的指导:①对学生实验方案的指导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与设计,也就是学案的设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优秀3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牛牛范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3篇《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篇一【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学会细致、准确、客观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能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情感与价值观: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实验准备:1、澄清石灰水,水2、蜡烛、小刀、火柴、烧杯(干燥、洁净)、集气瓶、玻璃片、水槽。
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回顾旧识:请举出你了解的生活中的可以燃烧的物质。
思维联想:怎样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实验探究:探究1: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指导:观察方法:运用味觉以外的感觉器官对蜡烛燃烧前、燃烧时和熄灭后进行详细的、客观的观察、描述和记录。
记录方法:课本第九页探究实验报告。
探究观察提示:1、点燃前:观察色、味、状态,形状,硬度,溶于水的性质,是否浮在水面,水里或沉入水底。
2、点燃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的层次怎样,亮度怎能样,温度高低怎样?怎样证明它的生成物是什么?3、熄灭时:有何现象?迅速用火柴点刚熄灭的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探究参考:1、点燃前:蜡烛为圆柱形,白色固体,半透明,有轻微的气味,质地柔软。
用小刀可切割,指甲可划出痕迹,中心由细线拧成的烛芯,把切下的小块蜡烛放入水中,不溶于水且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
2、点燃时:蜡烛能被点燃,燃烧时较安静,并能持续燃烧,有火焰产生,火焰会随气流闪烁、摇晃,火焰上有黑烟向上冲,火焰分层次,上层火焰黄色且明亮,中层较暗,内层底部淡蓝色,把火柴梗放入烛火中,外层火焰处最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设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设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2.学习集气瓶的使用,会用排水取气法收集气体。
能归纳说出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
3.初步学会书写探究活动报告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使学生学会关注生活中的化学,学习探究方法,感受实验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述能力,以及实验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小组实验,观察记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严谨认真、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逐步体会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激发进一步学好化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以及准确表述探究结论的能力。
2.学会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
三、教学难点1.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2.对实验现象的准确表述及总结。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集气瓶、玻璃片、水槽、塑料吸管、澄清石灰水、火柴、细木条、滴管、盛满氧气的集气瓶若干、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若干。
学生准备:塑料吸管、玻璃杯、玻璃片。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3分钟)【引导提问】“呼吸”是生命现象的特征之一。
人时刻都要呼吸,那么大家是否想过我们呼出的是什么,吸入的又是什么呢?学生积极回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吸入的是空气。
由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导入新课】大家认为的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如何来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问题: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究竟有什么不同。
【板书】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并非很深奥,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新课讲授(40分钟)【提问】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一样吗?你能具体描述一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吗?【板书】提出问题学生大胆猜测:A.两者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同B.两者的氧气含量不同C.两者的水蒸气含量不同D.……提出问题,大胆猜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教学设计班级:09化学班姓名:王育学号:093111038摘要:本课题位于九年级上册起始部分,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活动与探究实验。
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题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问。
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
关键词:化学活动探究实验兴趣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活动与探究实验。
学生在化学课的第一节课上对化学学科有了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了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但是怎么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通过这节课将对这个问题有个完整的认识;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实验第一次亲密接触,怎么进行实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又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以后实验探究的学习。
因此,本课是化学实验的基础,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使学生掌握化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其中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并规范、准确的描述实验现象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2)难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推理能力是本节内容的难点二.教法分析:1.学情分析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于化学的了解几乎为零。
在毫无化学基础,从未接触过化学实验的前提下,如何引导学生实验、如何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是重要环节。
2.教法分析本课题在教法上主要采取通过师生平等对话,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索学习知识。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中,建议按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程序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引导学生,由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得出结论。
设计探究方案如下:第一步:组织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有关蜡烛燃烧等现象进行回忆,并设疑第二步: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教师巡视、指导第三步:交流讨论问题第四步:填写学案、小结三.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4点的指导:①对学生实验方案的指导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与设计,也就是学案的设计。
从学生最熟悉的、身边的物质入手展开实验。
在实验设计上,从活动步骤、现象、分析结论三个方面列表。
在每个具体的实验操作后面,要设计现象和相应的结论。
这样做可以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自主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化学本质,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规范操作的方法和观察现象的角度。
③注重引导学生完整而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
规范、准确、全面的描述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价值观。
④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导探索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对学生实验的成功或失败给予鼓励或指导。
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实验结果,更应注重实验过程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程序1.学生课前准备:提前一天布置家庭小实验。
取一支蜡烛,观察;将蜡烛点燃,观察燃烧过程中的现象,并记录下来。
2.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展示图片,并解说图片讨论这些化学成果都是怎么得来的?(板书本节课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观看图片,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通过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入新课(提问)我们身边,到处都有化学的身影。
比如说蜡烛,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在生日场合、许多特定情况下,我们都会用到蜡烛。
请每个同学想想看,你对蜡烛或蜡烛燃烧了解有多少?学生回顾家庭小实验并讨论蜡烛的颜色、气味、状态、手触摸的感觉,交流看法,填写表格(见学案表格1)通过身边的化学创设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来引出主题,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除了上面的现象外,还有哪些现象是我们没有观察到的呢?思考发散学生思维,积极参与思考问题提出探究课题(一)对蜡烛及燃烧实验的进一步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指导实验观察的方法和角度学生根据学案上提示的三个阶段进行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在学案中作详尽的、客观的描述和记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引导探究)第一阶段:实验前我们已经观察到了蜡烛的颜色、气味、状态、除了这些以外,还应该注意观察蜡烛的哪些特性呢?(学生发言)还应该观察蜡烛的硬度和密度以及是否溶于水。
(学生实验)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并观察现象。
(学生讨论归纳)石蜡质软、不溶于水,并且密度小于水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探究出蜡烛的物理性质。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习惯第二阶段: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伴随的现象。
想想看,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火焰颜色深(学生实验)将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观察现象充分发挥学生浅不一,温度会不会也高低不同呢?蜡烛越烧越短,那么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呢?(学生讨论归纳)火柴梗两端迅速变黑说明外焰温度高。
(学生实验)取一干燥的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现象;立即倒转烧杯,向里面倒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学生讨论归纳)干而冷的小烧杯内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推理能力第三阶段:实验后(学生实验)吹灭蜡烛的时候,观察现象:有白烟生成培养学生完整观察实验的习惯布置思考题讨论问题(一)为什么用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用热烧杯行不行?烧杯罩在距火焰太近或太远行不行?会有什么影响?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提出猜测通过干而冷的烧杯使水蒸气冷凝成水雾,便于观察蜡烛燃烧生成水太近或太远都不行。
太近,烧杯温度过高,水蒸气无法冷凝;太远,水蒸气逸散到杯外,效果不明显。
通过讨论明确每步操作的实验目的,探究蜡烛燃烧后的生成物讨论问题(二)为什么蜡烛燃烧时外焰温度高?(预计学生答案)因为外焰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更充分,燃烧更剧烈,放热多、温度高讨论蜡烛蒸气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讨论问题(三)吹灭蜡烛的时候,观察到有白烟生成。
猜测一下,观察到的白烟可能是什么物质?提出探究任务怎么用实验来求证白烟是什么物质呢?请你设计实验(预计学生答案)白烟可能为3种物质:①水蒸气②二氧化碳③石蜡蒸气学生设计实验: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的白烟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完整细致观察实验的习惯,并透过现象来认识化学实验本质(播放多媒体动画)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的白烟观看动画推导结论:说明该白烟是由石蜡蒸气冷凝形成的形象、生动再现实验现象,同时调动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总结归纳)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我们学会了观察实验从哪几个方面观察?学生讨论,小结: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物质变化过程中现象小结学生观察实验的方法,探索科学实验的一般规律布置作业记录、练习课堂及时反馈3.板书设计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二.对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的探究第一阶段:实验前--观察石蜡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是否溶于水(溶解性)第二阶段:实验过程中--观察石蜡燃烧时产生的现象以及探究燃烧后的产物第三阶段:实验后三.化学实验观察的方法: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物质变化过程中现象4.问题及反思教学中要注意:教师“讲”占用时间要适中。
占用时间多,学生的交流讨论就不可能充分,表达不出自己的探究结果,不能激励起学生的探究激情教师的“帮助”要适度。
既不能处处都“帮助”,限制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又不能完全失控,任凭学生讨论。
参考文献:马宏佳.化学教学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九年级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刘知新.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