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与实践美学

合集下载

实践美学存在的合理性及其生命力

实践美学存在的合理性及其生命力



破 了传统美学 二元对立 的思维 方式 ,而将 主体 与客体联 系起来 , 从 主客体关 系 中去寻 找美的存在 , 思维模式上 是一个重要 的突破 。 在 3话语建构 。“ 践话 语的生 成开辟 了世 界现代哲 学 的新方 向: 、 实 拒斥 形而上学 , 建构实 践的唯 物主义, 即现代 的唯物主义 。”纵 观整 Ⅲ 个西方哲 学史来 看 , 哲学 界所关 注的问题从 开始 的 自然本 体论逐 渐
立, 是实 践美学最 主要 的成 就 , 也是 其理论 意义与历史 意义之 所在 。 到 8 年 代 , 质生产 的极 大发 展 , 会制 度 的革新 , O 物 社 社会 关 系的 变 化带来 了意识 形态的转化 。人 的生存 与 自由得 到了极大 的关 注。此 时美学 界吸收 了南斯 拉夫 实践 哲学 中人道 主义 辩证 法美 学 的合理
中后 期 , 多哲学 家开始 “ 斥形 而上 学 ” 要求 把哲 学研究 的 问题 许 拒 ,
从天 上转 向现 实人生 , 而揭开 了哲学 的新 篇 章— —社会 本体论 转 从 向 。 中最重要 的哲 学体系就是 马克思 的实 践唯物主义 。 其 相应 的 , 美 学 的历史发 展也经 历 了由 自然本 体论 美学转 向认 识论 美学 再到 社 会本体论美 学的转 向过 程, 而实践美 学的话语 就生成 于从认识论 美 学到 社会本 体论美 学 的现代 转 向 中。这是顺 应 时代 潮流 的重要 转
向, 也是 解决现代 社会从 工业革命 开始产 生的一 系列巨变衍 生 出的

人 的个体性 , 前期 将 目 主要 投 向对美 的本 质 的揭示 , 光 而相 对忽 略 了审美 活动过程 中人 的精神性和 自由性等 。 但是 实践美学之所 以至 今依 然能够 成为中 国美 学界 的主流思潮 , 就在 于其 有深刻 的理论 意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潜能与实现
“潜能”(dunamis)也可译为“潜在”,它的 词源含义是“能”,即能力、力量。用于哲学中,潜 能指事物的这样一种存在状态:具有能够实现其本质 和目的的潜在力量,但还没有实现出来,而要实现出 来,靠其自身又是无能为力的。
“实现”(energeia,通常译为“现实”,它 是个合成词,直译为“在活动中”)是与潜能相对而 言的另一种事物存在状态,即存在着的事物自身或获 得了自己本质的事物。与它关系密切的另一个概念是 “现实”(entelekheia,亦是合成词,直译为“在 目的中”,通常意译为“完全现实性”,或音译为“ 隐德莱希”)。
第五讲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一、生平
1、出身于宫廷御医家庭。 2、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3、博学多才,是逻辑学之父,也可说是动
物学之父。 4、创立了古希腊最庞大的
哲学体系。 5、创立了吕克昂学园。
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Aristoteles,公元前384-322年)
《工具论》 《物理学》 《论灵魂》 《形而上学》 《尼各马可伦理学》 《政治学》 《论诗》
“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 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之中,如 ‘个别的人’、‘个别的马’”。这里所说的“主体 ”指的是判断中的“主词”或者“主语”。我们用以 描述事物的存在方式的是命题,在命题中所有的宾词 都是对于一个主词的描述和说明,这些描述和说明就 是“范畴”,而我们用来描述这个主词的范畴就是“ 实体”。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规定,所谓“实体” 就是在判断中只能充当主词而不能充当宾词的东西, 换言之,也就是绝对主词。
目的因
所谓“目的因”,原文的规范表述是to hou heneka einai,直译为“所为了的那东西”,中文常从英译而意译 为“目的因”。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生成 ,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总是有所为,即总有一定的目标或目 的,例如健康是散步的所为因,即目的。无论自然物还是技 术物,都要追求“好”(agathos,它的中性名词to agathon即是“善”)的结果。区别只在于:技术物的所为 是通过人的意识支配、理性选择并借助于物的中介来实现人 自身的目的;自然物的所为则完全是自然而然的,没有谋划 、不加思虑地进行,表现为自然整体各部分的自发和谐运动 ,从而呈现出井然有序的面貌。

当代理论美学的新形态——从美学的哲学基础反思后实践美学

当代理论美学的新形态——从美学的哲学基础反思后实践美学

中国 当代美 学研究 的进一 步发 展有 所助 益 。
实 践哲 学 、 学 的理论 成 果 。因此认 为后 实 践美 学与 2 美 0世纪
在哲 学基 础方 面 , 后实 践美 学 引入 了西 方 2 0世纪 生命 哲 西 方生 命哲 学 、 学 如 出 一辙 , 调人 的非 理 性 、 物性 的本 美 强 动 学、 存在 哲学 等新 的哲 学参 照 系 , 使美 学 研 究建 立 在更 为 广 阔 能 , 把人 退化 为 动物 , 从 马 克 思 实践 原 则 的 “ 退 ” 是 倒 的看 法 , [ 的哲学 基础 之上 。实 践美学 以 实践哲 学 为 美学 研究 本 体 论 范 畴 , 就 是 人 的存 在— — 生 科的美 学 , 本 体对象 不 应当 就是 哲学 的 本体 对 象 。“ 谓本 这 其 所 存 ”1‘ 不是实 体或 它 的属性 , [‘ ] 美” 而是 以“ 存 ” 生 为本 体 的人 的 体论 问题 , 并不 限于 哲学 学科 , 也并 不 是任 何 学科 中 的本 体论 对 象和 意义 。潘 知 常的 生 命美 学认 为 , 统 本 体 是 外 在 于人 解 答必 须 回到哲 学基 本 问题上 去 。任何 学 科都 有 自己的 研究 传 的生命 存在 的 , 而事实 上 只 有 “ 类 生 命 活 动 ” 有 资 格 充 当 对象 , 人 才 这个研 究 对象 的存 在 方 式 和 存 在本 质 就 是 这 个 学 科 的 ”’ 独 世界本 体 , 而作 为“ 类 生命 活 动理 想 形 态 ” 人 的审 美 活 动 本 身 本体 论 问题 。 _ 在 某 种程 度 上 说 , 立本 体 对象 的确 立 应是
对州 21下) 0O旬 1 月刊 1 ( 年
— —
I-C4 S 5N6 S 0 1 N 71/ 11I 1 - 0 4 面

20世纪50年代蒋孔阳的实践美学思想

20世纪50年代蒋孔阳的实践美学思想

20世纪50年代蒋孔阳的实践美学思想作者:孙书敏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2017年第7期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时期,蒋孔阳提出“美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生成”的美学思想。

这个思想既与朱光潜“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一致,也与李泽厚一样,试图从实践角度揭示美的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

蒋孔阳在大讨论时期已经运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理论来建立自己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并在其中强调美是人的自由的活动,认为美是在主体与客体循环中生成的。

他的美学思想具有活动论美学的性质,已经突破了抽象的形而上学路径,孕育着生成论美学的萌芽。

[关键词]蒋孔阳;美学大讨论;实践;美学[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7)07-0091-07孙书敏,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

(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蒋孔阳参加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时发表多篇文章,均有一定的影响,有两篇被收入由《文艺报》编辑部主编、总结当时美学讨论的《美学问题讨论集》:一文为发表于《学术月刊》1957年第4期,后收入《美学问题讨论集》第二集的《简论美》;另一文是发表于《学术月刊》1959年第9期,后被收入《美学问题讨论集》第五集的《论美是一种社会现象》。

这两篇文章与《文学的基本知识》第十章,一起构成蒋孔阳早期的美学思想。

在内容上《简论美》与《文学的基本知识》的第十章基本观点一致,差别不大,只是修改了个别论证细节,代表着蒋孔阳初期的美学思想。

此外,蒋孔阳撰写了《关于〈简论美〉的补充意见》发表于《学术月刊》1957年第6期,通过强调美的精神性、情感性,补充了他对美的社会性的看法。

一蒋孔阳早期美学思想从美是什么的问题起步,着手探究主观和客观,美和美感之间的关系,以此来解释人与现实世界的审美关系。

蒋孔阳认为美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美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美统一于人类的生活实践活动中。

这是蒋孔阳回答时代问题的基本出发点,由此构成了蒋孔阳早期的实践美学思想,也基本奠定了其20世纪80年代美学思想的基础。

“实践存在论”美学、文艺学本体观辨析以“实践”与“存在论”关系为中心

“实践存在论”美学、文艺学本体观辨析以“实践”与“存在论”关系为中心

义的 实践观与海德格 尔存在主 义的存在论组合起 来 , 并伴 随“ 实践 美学” 后 实践 美学” 与“ 之
间的争论一 同展 开。“实践 存在论 ” 的前 身是 建 立在 “ 实践 唯物 主 义” 础 上 的“ 基 实践本 体 论” 。考 察经典 作家的文本 , 以发现 “ 可 实践唯 物 主义” 实际上是 一个 并不存在 的概念 , 美 而 学和文艺学上的“ 实践本体论” 看似以上述 “ , 实践唯 物主 义” 为依 据 , 在唯 物主 义轨 道上 , 走
泛化 , 着 同海德格 尔的存在 主 义加 以 比对、 接 结合 , 最后 , 生造 出所谓 的 “ 实践 存在论 ” 系 体
来 。到 了这 个地 步 , 克 思主 义 的 实 践 观 的 内容 就 已基 本 看 不 见 踪 影 了。 “ 马 实践 存 在 论 ” 美
学、 艺学有着严重的理论上 的失误 。 文 关键 词 :实践 ; 存在论 ;实践本体论 ;实践存在论 ; 实践唯物 主义
但 事实上 , 它的理论 解释却 完全落到 了所谓 的“ 实践 ” 面, 切地说 , 落在 了所 谓 “ 上 确 是 实践 ”
的“ 动 性 ” 面 。 当“ 能 上 实践 ” 的能 动 作 用 被 人 为 地 无 限 发 挥 , 对 现 实 的物 质 基 础 却 置 若 罔 而
闻的时候 , 这种 “ 实践” 就有 可能走 向主体 性的 “ 精神 实践 ” 的危 险 。所 以 , 实践本 体论 ” “ 的
“ 践 存 在 论 ’ 学 、 艺 学 本 体 观 辨 析 实 ’ 美 文
以“ 践 " 存 在 论 " 系 为 中心 实 与“ 关
董 学文 , 陈 诚
( 京大 学 中文系 ,北 京 10 7 ) 北 0 8 1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新阶段——新实践美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新阶段——新实践美学

马 克 思 主 义 美 学 在 中 国 经 历 了从 最 初 引 入 前 苏 联 模 式 马 克 思 主 义 美 学 ,到 初 步 形 成 有 中 国特 色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美 学 体 系— — 实 践 美 学 , 到 当 前 的 新 实 践 美 学 这 样 一 个 不平 凡 的 过 再
终 构 建 出西 方 现 代 哲 学 的 “ 本 主 义 ” “ 构 主 义 ” 基 于 审 美 入 、结 等 现 代 性 基 础 上 的哲 学 、美学 体 系 :第 三 个 阶 段 是 文 化 现 代 性 阶 段 , 称 为 后 现 代 主 义 。指 2 也 O世 纪 6 0年 代 以 后 西 方 社 会 进 一 步 提出“ 理性主 义” “ 本 质主义 ”“ 反 、反 、 反普 片 主 义 ” 认 为 世 界 处 , 在 不 确 定 性 、 异 性 、 糊 性 的 状 态 中 , 以 文 化 批 评 方 式 消 解 差 模 并
审 美现 代性 和 文化 现 代 性 。启 蒙现 代性 是 第 一个 阶段 , 于 资 本 处 主 义 社 会 确 立 时 期 。主 要 产 生 于 1 7世 纪 到 1 9世 纪 中期 法 国 资
产 阶级 启 蒙 运 动 中 。这 一 时 期 西方 哲学 、 学 在 笛 卡尔 、 德 、 美 康 黑 格 尔 等 哲 学 家 不 断 推 动 下 , 尚理 性 , 调 对 形 而 上 的本 质 、 崇 强 基 础 终 极 追 求 与 人 。 最 终 发 展 出 资 本 主 义 “ 性 主 义 ” “ 技 主 理 、科 义”“ 步主义 ” 大神 话也就 是所谓 的“ 识论 ” 学阶 段 , 、进 三 认 美 也 称 为 形而 上 学 的 古典 主 义 ; 二 个阶 段 是 审 美 现 代 性 阶 段 ,9世 第 1 纪末至 2 0世 纪 中期 西 方 资 本 主 义 世 界 进 入 垄 断 时 期 。 遭 受 了 在 两次 世 界 大 战 的噩 梦 之 后 西 方 人 对 启 蒙 主 义 时 期 的 “ 大 神 话 ” 三 产 生 怀 疑 , 方 哲 学 、 学 出现 重 大 转 型 表 现 出 “ 理 性 、、 反 西 美 反 ”“ 个性 ” “ 主体 ” 的现 代 性 特 质 , 、反 、 重新 审 视 审 美 与 艺 术 的价 值 最

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美学的方法

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美学的方法

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美学的方法美学可以定义为对美的感知与认知,其展开的领域从文学艺术形式到风景自然界,以及社会文化和道德层面,等等。

它与哲学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美可以作为哲学的一个重要话题,也可以作为不同形式的哲学活动而在哲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的目的是从哲学的角度探讨如何研究美学的方法。

研究美学的方法包括:第一,从本体论的角度进行研究,这意味着探讨美学本身及其内涵,看看美可以如何表达,以及它是如何影响个人及社会的;第二,建立一个集体的美学价值观,以比较不同文化和时代美学发展,并思考它们对今天的哲学意义;第三,从哲学理论出发,用哲学方法分析美学,比如:形而上学、实用主义、实证主义,等等;第四,从视觉、触觉等角度去研究美学,这包括阐述美学的具体表现形式,比如雕刻、画画等等;而第五,从表现学的角度探讨美学,这意味着包括研究美的表现与审美的流派,以及表现形式如何受到社会影响,以及美的形式如何在不同的审美范式中被接受与变形。

本文将聚焦于如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谈论,首先,我们将从实证主义角度来研究美学,实证主义认为美学可以通过客观的实验和观察来证明,既可以发现美的属性,也可以准确地描述美的定义;其次,我们将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研究永恒的美,形而上学认为,美是一种共同体现的宇宙秩序,它具有深刻的实践价值;再次,我们将从实用主义角度来考察美学,实用主义认为,美学是一种个体选择性行为,反映了个体价值观念和伦理评价;最后,我们将从表现学的角度来讨论美,它强调以表现形式来表达美的思想,注重审美的流派与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它是如何影响个人及社会的。

实证主义的美学研究,涉及到三个方面:一,实证主义认为美不是普世的,而是根据观察,实验和推理来确定,因此它以客观手段来确定美的标准;二,实证主义将美归因于一种内在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是一种共同的理解;三,实证主义的美学研究强调价值的建立与变化,考虑到文化与时代的变化,探讨它们如何影响了当下的美学活动。

关于新实践美学本体论问题的思考——读《新实践美学论》有感

关于新实践美学本体论问题的思考——读《新实践美学论》有感

索 ,而以 “ 追问存在”为标志的本体论研究的复
兴 ,就成 了当代 哲学 中的一种 时 尚。
二 、对 于新 实践 美学本体 论 问题 的界定
面 :一 是 “ 发展 派 ”实践美 学 ;二是 后实 践美学 。
而各派都有一些学者尝试按各 自的思路 ,建构比 较系统的美学理论。但是总的说来 ,焦点都是集 中于实践美学的走 向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 ,一直
具 有 实践 本 体 论 意 义 的 三种 实践 活 动 以及 各 自与 关及 艺 术 的 关 系 。 关 键 词 :新 实 践 美 学 ;本 体 论 意 义 ; 实践 ; 美及 艺 术
中图分类号 :G 2 6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 9 2 2 1 )4~ 16 0 6 2 14 (0 0 0 0 0 — 2

践” 一个明确的定义 : 即实践是作为主体的人的、
感性的、能动的、对象 陛的、改变世界和创造世 界的、革命的、现实的、 批判的活动 ,实践是人
的生存 方式 和人 的生活 的本质形 式 ,实 践是人 类 思维 的根 源和 唯一 的检验 标 准 。I 中对于实 践 4 J 其 的这一界 定就包 含着本 体论 和认识论 的含义 。
我 们知道 ,所谓 的实践美 学是指 以马 克思 主 义 的实 践唯 物主 义和实 践观点 为哲 学基础 、以实 践作 为逻 辑起 点 的美 学 流派 。…实 践美 学在 中国
经历 了几十年 的发 展 ,现今 出现 了多元化 的新局
向现 、当代社会 的转 型过 程 中 ,生活世 界 的巨大 变化深 深地 引发 了哲 学家们 对存 在 问题 的重新 思
17 0
三 、具 有 实践本体 论意义 的 三种 实践 活动 以 及 各 自与 美及艺 术 的关 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而上学与实践美学胡鹏林【内容提要】由于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思想的对立而产生的唯心论与唯物论之间的争论,使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哲学和美学往往陷入二元对立的思维困境。

十九世纪末期随着拒斥形而上学思潮的深入而产生的后形而上学思想,使哲学美学领域产生深刻变革。

在旧形而上学思想的支配下仍然以主体论美学、意识哲学美学和语言论美学为主体,而实践美学否定了这种旧形而上学的普遍性、永恒性和必然性,使现代美学得到长足发展。

【关键词】形而上学、后形而上学、交往理性、实践美学形而上学、反形而上学与后形而上学从意识哲学向语言哲学的范式转换,导致了二十世纪哲学美学领域的深刻变革。

这场变革使哲学美学走出了唯心论和唯物论的二元对立局面,亦即不再纠缠于形而上学思想和反形而上学思想。

这场变革的思想渊源是从尼采开始的“拒斥形而上学”的思潮,它主要表现为语言学的转向。

哈贝马斯认为:“语言符号先前一直被认为是精神表现的工具和附件,然而,符号意义的中间领域现在展现了其特有的尊严。

语言世界以及命题与事态之间的关系取代了主客体关系。

建构世界的重任从先验主体性头上转移到语法结构身上。

语言学家的重任工作代替了难以检验的反思。

由于连接符号、构成命题和作出表达等遵守的规则可以从作为先验之物的语言结构中推导出来,所以,不仅分析哲学和结构主义创立了一种崭新的方法论基础,胡塞尔的意义理论和形式语义学之间也建立起了联系,甚至批判理论最终也未能摆脱语言学转向。

”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建构的哲学体系之后,形而上学思想就一直像幽灵一样伴随着哲学美学的发展,而康德的自我意识理论则是先验主体性高扬的突出表现。

这种自我意识就是认知主体与自身的关系,是为了找到通向我们对于对象的内在绝对想像领域的途径,形而上学思想在此也表现为先验的主体性理论;自我意识不是先验能力的本源,而是作为一种精神本身被提到了纯粹的绝对高度。

因此,哈贝马斯所说的“语言符号先前一直被认为是精神表现的工具和附件”就是指向这一形而上学思想的,这种主客体关系理论也就是“自我关涉的反思”,它继承了形而上学遗产,“断定同一性先于差异性,精神先于物质。

黑格尔的逻辑学把一和多、无限和有限、普遍和特殊、必然和偶然相应地联系了起来,但即使这样逻辑学最终也不得不确定一元性、普遍性和必然性在唯心论中的统治地位。

因为中介概念本身就同时贯穿着整体性和自我关涉的理性活动”。

而在语言符号获得了自己特有的尊严之后,我们似乎可以从语言结构中推导出一切,分析哲学、结构主义、胡塞尔、霍克海姆等等都没有摆脱语言学的转向。

语言学转向从表象上看,可以认为它是局部地避免了形而上学思想的弊端,对黑格尔所谓的同一性、精神、一、无限、普遍性、必然性先于差异性、物质、多、有限、特殊性、偶然性的思想精神有所匡正,也使哲学美学走出了唯心论和唯物论之间无休止的争论怪圈;但是从本质上讲,语言学转向虽然把哲学美学带出了意识理论的困境,但是这种本体论语言观使哲学美学研究把语言图景的变换神化为一种充满诗意的原始事件。

因此,这种新的方法论(语言学)并没有使哲学美学走出真正的困境,只是暂时缓解了其本身固有的矛盾。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针对旧形而上学和反形而上学也有精彩论述,他们认为必须把宗教、哲学和道德等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同物质生产、生产方式、交往形式联系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其产生的过程。

这种唯物主义历史观既不同于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更不同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历史现实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以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

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到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的最遥远的形式)的制约。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实际生活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在此深刻地分析出,我们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和世间万物,万物不是肇始于抽象的“一”;唯心主义认为同一性先于差异性,形而上学就是以此为逻辑关系的,认为多源于一,由此确立了同一性的历史优先原则。

“自我意识”、“幽灵”、“怪影”、“怪想”等也都是唯心主义的产物,形而上学思想在唯心论的框架中以这些关键词为核心概念,着眼于主客体关系问题,而以德国古典哲学思想为代表唯心体系确立了主体性的绝对地位。

反形而上学思想则针对唯心论的各种弊端,提出了以绝对客体世界为主导的唯物论(如费尔巴哈)。

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对两种思维方式进行彻底地批判,并由此提出上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否定了先验合理性,从而使哲学美学思想转向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走出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的无休止的争论,指向后形而上学思想。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所谓的转向“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并不是上文所提到的语言学的转向。

语言学转向虽然把我们带出了意识哲学理论以及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二元对立的困境,但是却没能够彻底地摆脱形而上学思想的幽灵。

二十世纪语言哲学兴起的重要根源之一就是调和十九世纪主体与客体、意识与物质、唯心与唯物等的二元对立,企图以既表示意义(与主体的自我意识相关)又指向客观事物的语言和符号来消解这一对立;但是事实上由于语言学上升为本体论之后,符号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成为悬案,人们面对的不是客观世界,而是符号世界,语言和符号似乎又取代意识成为新的世界本源。

马克思恩格斯所指称的“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我们可以理解为社会实践和交往方式,而不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语言学。

因此,在各种“后主义”到来之际,马克思主义仍然能够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对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有所发展(产生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变体),甚至如德里达所称的几乎所有人都成为“马克思的幽灵们”。

哈贝马斯也指出:“把科学史上的范式概念应用到哲学史上,并根据‘存在’、‘意识’和‘语言’对哲学史进行大致分期,这样做已不足为奇了。

根据施耐德巴赫和图根哈特,可以相应地区分出三种思维方式,即本体论、反思哲学和语言学分析。

尽管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间矛盾重重,但是,随着巴门尼德而产生的形而上学思想一般把存在者的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因此,这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思想。

真知追求的永远都是普遍性、永恒性和必然性。

无论是以数学为摹本,把真知看作沉思和话语,认识所把握的都是存在者自身的结构。

众所周知,本体论思想转向唯灵论,主要是由对存在先于思想的怀疑已经对方法问题的具体反思所促成的。

认知主体的自我关涉打开了通往表象领域的大门,而表象领域是内在的、固有的,它属于我们所有人,并领先于所表现的客观世界。

形而上学最初是关于普遍性、永恒性和必然性的科学;它只是在意识理论中还能找到等价物,而这种意识理论从先验的角度阐明普遍综合判断的客观性所必需的主观条件。

”由此可见,不论是本体论还是意识哲学或语言理论,都强调的是一种普遍性、永恒性和必然性,最终还是没能摆脱形而上学思想的幽灵。

这也是一种现代性思想的延续,自黑格尔以来就把形而上学思想中同一性的“一”理解为绝对主体或绝对理念,建构自律的主体性概念,现代性也正是在从自律的主体性概念中获得了其自由意识,亦即自我意识、自我决定和自我实现的规范内涵。

利奥塔在《重写现代性》中指出,尼采试图把思想和思想方式从他所谓的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这种从柏拉图到叔本华一直盛行的形而上学是指能够发现使人类根据真理发言、根据善和公正行动的基础,尼采的中心主题就是不存在任何根据、没有任何基本的或原初的原则和基础,利奥塔认为“所有话语,包括科学或哲学的话语,都只是一种观点,一种世界观”。

尼采这种重写现代性也就是反思形而上学,各种话语并不具有本体论意义,也不具备普遍性、永恒性和必然性。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以及后现代性概念的归纳事实上也是对形而上学思想的反叛,但是它又不得不黏附着现代性,因为如果没有现代性,后现代性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在现实世界和历史世界之间往往存在着鸿沟,自然科学引起生活世界的非人化和现代化,从而导致生活世界意义的丧失,而通过叙述再现,各种精神科学弥补了这些缺陷,因此才能消解这种鸿沟,形成一种社会合力。

但是这种二元论(现实世界/历史世界、自然科学/精神科学)是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的。

哈贝马斯由此提出了交往理性的概念。

他认为交往理性能够摆脱了必须在康德和黑格尔之间作出选择的困境,“交往理性既不是像建构世界但本身没有世界的主体能动性那样抽象,也没有把为了调节绝对的历史精神而建立起来的历史扭曲为循环而封闭的目的论。

知性世界和表象世界之间的先验鸿沟不再非得要靠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来克服。

相反,在交往行为者的生活世界中,这一鸿沟大大收缩了,变成摆脱了语境束缚并且具有超越意义的绝对有效性要求,与依赖具体语境并且具有行为意义的‘赞成’或‘反对’的实际立场之间的张力;……除此以外,交往行为主体还从建构世界的综合劳动中解脱出来。

”这种观点是一种后形而上学思想的反映,可见交往理性的确对二元对立思想有所超越,但是从根本上讲,交往理性也是一种社会实践的行为方式之一,它只是考察了表象方式,而没有抓住其本质的实践观点。

哈贝马斯也承认,在形而上学之后,具体的生活世界只是作为背景而存在,其非对象性的整体性避免了被理论作为对象加以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理解为“随着形而上学和宗教世界观的瓦解,具有多方面价值的文化解释系统中分化出来的一切,只有在生活世界的实践的经验语境中还能组合起来,并恢复原有秩序。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实践美学理论正是在形而上学和宗教世界观瓦解之后获得长足发展的,尤其对形而上学的普遍性、永恒性和必然性进行了全面地颠覆。

实践美学对形而上学思想的超越形而上学是关于普遍性、永恒性和必然性的科学。

这种思维方式是自古希腊开始的多源于一思想的延续,一旦我们揭穿了严肃而虚假的现代真理立法者的虚伪,形而上学的伎俩也不攻自破,我们因此也从立法者的高位上走下来,充当着多元的解释者。

正如鲍曼所指出的“从现实中被放逐后,真理仅仅希望能够在意识室里找到其流亡的‘第二家园’,……他们充分地意识到了自身的偶然性,并摆脱了使其祖先如此适合作为现代极权主义本能的武器而被部署的华而不实;他们不再寻求作为作为效度测量与最终证实的共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