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实践马克思美学的经典文本

合集下载

超越之思的审美修辞学——马克思主义美学视域中西方文学实践之维

超越之思的审美修辞学——马克思主义美学视域中西方文学实践之维

m ni fi rtr s ame igcnt ci f el i s nas e ciel y sp lig a e ei ao e s no t a ei j t a n o s u t no a lea et t o g , u py l g l i o le u s u n r o r f a h i d o n v u l s tn
ca g . h n e
Ke r s: r c ie;we tr ie au e;Max s s ei s y wo d p a t c sen l r t r t r itAe t tc ;Utpa h o i
作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 人类总是希望获得 某 种确定 的人 生 结 构 来 作 为 安 顿 心灵 的家 园 。像 柏拉图对理想国的理念悬设、 奥古斯丁对彼岸世界 的心灵感悟、 托马斯 ・ 莫尔对乌托邦 的现实构形 , 以及海德 格 尔 对 存 在 家 园 的诗 性 创 设 等 等 全 都 流 露出人类不满于现状 而企望获得一种超越性 的社 会人生价值的强烈愿望。柏拉图在《 多篇》 斐 中告
L h n qn . HE Ja I e g ig C N i S
(col f u aie n i cs H nnUie i f c neadTcnl y Xag nH nn410 , hn) Sho o m ntsadS e e, ua n rto i c eho g , i t ua 12 1 Ci H i c n v sy S e n o na a
Ae t e i s h tc Rheo is o a s e d n i i g t rc fTr n c n e tTh nk n
— —
Pr ci e o e t r Lie at e i a xs she c Vii n a tc fW se n t r ur n M r itAe t r so i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探析摘要延安时期的美学思想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和苏俄美学这两个途径吸收而来。

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学人和进步知识分子,纷纷通过翻译和简绍的方式,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

在此基础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追随者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审美活动的现实根源、审美活动的主客统一、审美活动的功利目的以及审美活动的特殊性等基本思想内涵,并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美学家蔡仪著作《新艺术论》、《新美学》为代表的基本理论成果。

关键词: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延安时期,即20世纪三、四十代的延安革命时期,方兴未艾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依托苏俄美学的载体进入中国,并和着延安政治革命和学术革新的节拍传播开来。

一大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学人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现代美学语境中的主体地位。

然而,随着美学语境的转移,在现代主义美学的波涛汹涌甚至后现代主义美学思想的惊涛骇浪中,延安时期美学思想却并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

本文以为,只有理清延安时期美学思想的形成语境,客观审度延安时期美学思想的形成过程,才能够准确把握这一时期美学思想的内涵,进而才能公允地评价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形态。

一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传入的两条途径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传入中国,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条途径是,中国学人漂洋过海,通过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把握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及其文艺观念,并将其在中国土地上传播开来。

还有一条途径是:经过苏俄美学解析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及其文艺观念,借助十月革命后的国际政治趋势运入我国。

延安时期,这种传播的根本动力在于,力求按照已经成型的苏俄马克思主义美学,立竿见影实地建立苏俄式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但是,由于苏俄马克思主义美学坚持主客对立的二元论,属于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美学;也因其未能够充分认识审美现象的属人性和历史性等复杂特性,只是把审美反映视为哲学认识论意义上的反映、模拟,而被逐步修正。

实践美学名词解释

实践美学名词解释

实践美学名词解释实践美学也叫“参与式”美学,“反思式”美学。

它们都是强调实践,反对静止地孤立地观察事物的美学,而主张通过人类自身的实践来建构世界和解释世界。

实践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论为指导,认为一切真正美的东西必须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即只有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产生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

由此可见,实践美学既重视客观的物质生活的环境和条件,又重视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因而是一种强调人的现实活动、强调美的实践品格的美学。

1、其实,古代就有这种美学思想了,如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美学思想等,但是把它上升到哲学高度却是在近现代之后。

如康德的美学思想、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胡塞尔的美学思想等。

对于实践美学这个名词,要么没有一点点自己的见解,要么自己胡乱说一些见解,或者从没有听说过这个名词,自己也说不清楚什么是实践美学,更没有看见过这个名词,仅凭空想象。

像这样的人,一般是初入职场,一无经验,二无优势,三无背景,四无智慧,五无人缘,六无资金,七无能力,八无人脉,九无成绩,十无兴趣,十无抱负,十一无激情,十二无耐心,十三无气质,十四无个性,十五无特长,十六无上进心,总之一句话:还是一颗初出茅庐的小草吧。

但是要记住,草虽小,也要成为参天大树,让世界充满绿色。

2、审美文化功能论1)审美文化是一种人的社会文化,它在社会文化的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并且具有独特的价值。

它包括审美实践活动及其相关的思维活动、行为方式和意识形态等。

如果这种审美文化的价值观和主流的价值观相悖,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发生混乱。

2)审美文化的价值判断首先在于它肯定并推崇高尚的审美文化功能。

3)我国早在2000年前的《礼记》中就有关于道德实践的论述,如“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又如“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实践美学的源头,影响着当代实践美学的发展。

3、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已经基本完善了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它也在不断完善。

中国美学重要文本提要

中国美学重要文本提要

中国美学重要文本提要
中国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艺术等多种领域的产物。

以下是中国美学中的重要文本提要: 1. 《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其中的“易”指的是易于理解、易于实践。

《周易》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其中的“礼、乐、诗、书”等思想是中国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其中的诗歌艺术被誉为中国美学中的“文学之美”。

4. 《论画》:是唐代画家郭熙所写的一部美学著作,其中对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和审美评价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5. 《文心雕龙》:是南朝齐代文学家刘勰所写的一部美学著作,其中对文学创作的技巧和审美评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6. 《画符临池赋》: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写的一篇赋文,其中对中国画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7. 《太极图说》:是明代文化名人张三丰所写的一篇道家文化著作,其中对中国哲学和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以上文本都是中国美学中的重要代表作品,对于理解和探究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和思想精髓都有重要的意义。

- 1 -。

美学原理——社会美精品课件

美学原理——社会美精品课件

美学原理 社会美
2.社会美的第二个特点是与社会功利性相联系 美是一种价值。美对人总是有用的,然而,美的效用都
不在于经济实用,也不是纯粹的道德工具,它是通过愉悦人 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达到提高生活质量, 有利于个体自由、全面地发展。社会美最初都明显地附丽于 与人的实践有用有利的事物,对人的实践无用有害的事物本 质上是不能成为美的。善虽然不就是美,但它是美的前提、 基础和内容,在社会领域,美与善是直接统一的。
美学原理 社会美
美学原理 社会美
从服饰上面看,从原始社会的树皮、动物皮毛到唐朝的盛装再到清 朝的满族服饰再到现代越来越短越来越小的衣服。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 衣着装饰是不同的。装饰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
服饰上的四大规律: 模仿------引导时尚。模仿电视剧或者偶像的衣服。 新奇----新面料、新样式、新工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重复----某些服饰以重叠符合人的身体特征 复古-----传统与现代的相结合
当如此生活”和使人“想起生活”的生活。可见这美就是根 源于社会实践,美是本质上社会实践的生活。
美学原理 社会美
自然美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就比较间接,自然物的美,只 是由于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变了自然与人原先对立或无关 的关系,产生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审美关系之后,才显 示出来。
而社会美与社会实践的关系都是非常直接、非常明显的, 生产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美直接来源于生产劳动,“按照美的 规律来建造”的活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美,也直接来源于 人们的各种交往活动中,在交往活动中体现出哪一些语言、 行为、思想是善的,是美的,哪一些是恶的、丑的。
从装饰的形式上看,有一个简单---复杂----简单的过程 原始社会男不蓄发,只是纹身断发 封建社会,女子的服饰复杂,男子也是 现代只有结婚和节日的时候才盘发和戴较为复杂的装饰。

马克思主义关于美学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关于美学的影响

活在面包下的创造
马克思对美(美学)的贡献主要在于艺术的外部规律上,即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关于艺术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们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然后才能从事创造活动……”。

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明确地认识到。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的梅琳娜是全镇的人讨论的话题,男人眼神的聚光点,女人嫉妒的对象,小男孩眼中的女神。

女人的美丽好像是她天生的错误,本来过得很幸福,富裕的生活使得本身就很美丽的她显得更高贵和典雅。

人们嫉妒她的美丽,她的丈夫上战场后,她的生活没有一日平静。

但她仍旧如同一尊女神雕像般坚定,从容的生活在这个暗流汹涌的城镇。

直到男人战死的消息传来,政府停止了对她的经济上的补助,人们因为嫉妒她,连面包都不愿卖给她,她失去了活下去的能力。

生活的孤独和窘迫将女人逼上了另一个极端,她不得不出卖自己的美丽和身体,换来解决自己衣食住行的金钱。

她用自己的美丽换来了苟且的生存,将自己的高贵尊严和对丈夫的思念抛进了深深的心底。

在衣食住行没办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她没办法再高贵了。

她不再能顺应自己的兴趣去做一个裁缝,去制造自己拿手的衣裳。

她是一个能干的裁缝,但当人们连面包都不愿卖给她时,她的才能,她的兴趣,她的高贵就失去了价值,她,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身体,去换取那些男人带给她的用来维持生活的面包。

梅琳娜是个很好的裁缝,她自己也喜欢这份职业,但,在面包面前,她的才能变得一文不值。

所以说,人们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然后才能从事创造活动……。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方法概述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方法概述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方法概述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和美学的一些研究方法的简单分析、概述,让大家了解其研究方法的本体性、基础性、永恒性,在面对许多美学、文艺学的问题时,都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体论、一般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寻求一些答案。

关键词哲学本体论;一般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恩格斯:“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笛卡尔通过总结自己对方法的认识,得出方法是一种用高级的认识能力—理性,是可以指导一切活动的认识论,并且是反对神秘主义、信仰主义、经验主义的。

马克思的认为的方法是辩证法、实践论、历史观,不同于笛卡尔的片面理解,认识不仅指导实践,而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指导实践的认识,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升华。

马克思主义的文论、美学理论的方法也不例外,它是以历史的和美学的观点相统一为原则的,侧重于审美和无功利的,且遵循马克思哲学的方法论。

可见,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含有许多重要的美学、文论方法,需要我们每个人去认真的研究和运用,来发挥马克思主义文论、美学方法的巨大作用。

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文论、美学呢?在之前我们较多的接触到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哲学方面的重要的理论以及一些实践证明的真理,而对马克思主文论、美学比较陌生。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过程中,许多人也感到困难和茫然,马克思主义文论、美学理论多夹在马克斯、恩格斯与一些作家的书信中,或者是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跟随者所发表的书信和报告,并不是像其他文艺理论一样是整体、系统的理论专著。

在这种情况下,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也越来越被人们熟悉,因此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中的一些理论,逐渐变成人们在研究一些文本和理论的重要的方法,并在当今文学创作中非常值得借鉴。

首先,要知道文艺学、美学的研究方法,最根本的是审美哲学的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由文学理论和美学的研究对象所决定的。

谈谈你对马克思美的规律的理解

谈谈你对马克思美的规律的理解

谈谈你对马克思美的规律的理解马克思美的规律是指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关于美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一系列理论。

马克思美的规律是在对物质世界的研究基础上,对美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进行深刻揭示的。

马克思美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历史性和发展性三个基本特点。

马克思美的规律的第一个特点是客观性。

美是客观存在的,它不是人们主观意志和感受的产物,而是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属性。

马克思美学认为,美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活动所形成的感受和评价。

美的客观存在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人们只是通过审美活动来认识和表达美。

马克思美的规律揭示了美的客观本质,强调了美的客观性和客观规律性。

马克思美的规律的第二个特点是历史性。

美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条件下的美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马克思美学认为,美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发展的结果。

美的历史性要求我们要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美,不能把美与社会割裂开来。

马克思美的规律揭示了美的历史性,强调了美的历史发展和历史渊源。

马克思美的规律的第三个特点是发展性。

美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具有内在的发展动力和潜力。

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下不断发展和演变的。

马克思美学认为,美的发展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发展,由于人类认识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美的发展要求我们要关注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变化,不断创新和丰富美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美的规律揭示了美的发展性,强调了美的不断前进和创新。

总结起来,马克思美的规律是关于美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一系列理论。

马克思美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美是客观存在的,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产物,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了解和把握马克思美的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美,推动美的发展和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 实践美学要在“本体论”上继续拓展,可能的方向之一,就是回归现实生活世界。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种“生活实践”的哲学,是回到生活实践的哲学。从现象学的哲学视角来看,这种“现实生活”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及其结果的统一,人类正是置身在“生活世界”内,并与“生活世界”互动的一种感性生成的现实存在,它最-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审美精神。由这种哲学思维范式出发,就可以将理论哲学的视角回归到人类生活实践本身,将主体与客体二分的视角回归到现实生活的本质直观,将感性与理性二分的视角回归到现实生活的本真呈现,将传统美学的视角回归到“生活美学”(Performing Live Aesthetics)的建构。

【关键词】 生活美学 生活 实践 马克思 现象学

作为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开始占据主导的美学思潮,实践美学得到了充分的反思和批判。在批判者的思路里,存在三种潜在的观念:其一,实践美学更多地是奠基于古典思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上的,并不具有“现代的”意义;其二,实践美学与中国传统思想基本上是绝缘的,因此,它更多是受欧洲美学(主要是康德美学)影响建构而成的,并不具有“本土化”的内在价值。其三,实践美学只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人文启蒙运动中起过作用,但它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审美文化”的要求,同新时代的审美现象已经脱节。

然而,我们要反问:实践美学不是“现代”美学吗?实践美学不是“本土化”美学吗?实践美学对“审美文化”无发言权吗?这里主要聚焦在第一个问题。实质上,回到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实践美学发展还有新的“生长点”,这种发展正是实践美学与当代欧美美学可以“视界交融”的通途。当然,现象学的“生活世界”观念为这种拓展提供了新的方向,这种思路亦可以同中国传统美学衔通起来,这需要另文详述。

我认为,实践美学要在“本体论”上继续拓展,可能的方向之一,就是回归现实生活世界。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种“生活实践”的哲学,是回到生活实践的哲学。思辨终止的地方,就是生活开始的地方。这种哲学思路,可以避免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思维方式,特别是欧洲美学那种主客两分和感性、理性的割裂的思维传统。其实,这种回归生活世界的思路,倒与海德格尔的“存在真理”、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杜威的“完满经验”等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①] 实践美学与存在主义、分析美学、实用主义的联通和融会,都可能成为发展实践美学的新途。[②] 在此,还是先回到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因为,实践美学的拓展要以对马克思的重新理解作为起点。

一、马克思:生活实践的现代奠基者 马克思对传统哲学思维范式的翻转,自有其自身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审美精神”在马克思的一生的思想历程中是贯穿始终的,但是,生活实践的观念则是在他的思想成熟期形成的。一方面,马克思始终以“审美精神”为终极关怀,另一方面他又以“生活实践”为现实基础,这两方面的结合,才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圜中”所在。

马克思最早曾从事诗歌创作,他在1835年就参加了波恩大学学生诗歌小组,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诗歌中便传达出这样一种空想的观念:“幸福王国只存在于理想之中”,而且,“只有在诗歌的幻想中,人才是自由的和幸福的”。[③] 显然,他接受了席勒式的审美观念的影响,这一思想极为接近于席勒的诗句“美只在诗歌中开花 / 而自由却在理想领域中开花”。的确,马克思称这一理想领域为“象遥远的仙宫一样的真正诗歌的王国”,[④] 年轻的他同多数的德国哲学家一样,将理想寄托在诗歌的梦幻之中,寄托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中。虽然他此时并没有找到一条现实的出路,并将理想与现实割裂开来,但却奠定了他一生“审美精神”的基调——审美是与人的理想生存状态内在相联的,这倒类似于谢林将艺术和哲学这人类精神的两极加以弥合的取向。其实,他的学位论文亦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上的,正如准备性著作所说“贬低和亵渎自然,实质上意味着同实体的、纯粹的生活决裂„„”。[⑤] 因而,“德国人道主义的希腊式理想——从温克尔曼和莱辛到歌德和黑格尔——牢固地进入了马克思的世界观,”[⑥] 马克思一直都将古希腊理想作为典范,他特别赞颂温克尔曼《古代艺术史》论及的古希腊艺术所表现出的“肉体的理想性”。可见,这时的马克思虽看到了“生活”但却视之为“纯粹的”,虽关注“理想”但却将之归之于“肉体的”,他仍纠葛在一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

到了1839年到1841年的著作里,马克思开始意识到他年轻时代的“审美精神”缺乏现实根基,所以他洞见到: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而是“脱离定在的自由” 才是黑格尔美学中的结论,[⑦] 这时他已经看到了黑格尔“审美精神”中虚妄的主体性。1844年初,在他从事哲学活动之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他就批判德国哲学家“没有想到现存的哲学本身就属于这个世界,而且是这个世界的补充,虽然只是观念的补充。”[⑧] 这里,“世界”概念的提出,说明马克思已经觉察到了“意识”与“生活”的关系,意识只能来自于现实生活,并作为现实生活的某种“补充”而存在。

马克思最重要的早期著作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这部经典性著作中,可以看得出马克思将对“审美精神”的思考引入到哲学的深层,并赋予之以“全面发展的人”的内在意义。然而,他仍从现成的人的“类本质”出发,而非“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来看待人类劳动本质及其异化问题的。马克思在此时仅仅初步意识到了回归生活实践的意义,比如在对黑格尔的批判中将意识还原为人的意识等等,但这里的生活实践仍具有某种抽象性。但在理想的意义上,马克思还是确定了人类的活动的全面性的准则——“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生活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⑨] 与此同时,这种人的自由的活动、全面的活动又与“审美精神”直接挂钩,马克思第一次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美的规律”互通:“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的对待自己的产品。”[⑩] 这样,马克思也就将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作为人类生活的指向,将“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现实生活的人的终极目标。虽然马克思还没有像成熟时期那样充分意识到人类生活实践的基础,但这种全面发展的规定性直至晚期巨著《资本论》里都被继承了下来。

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成熟的时期,现实生活实践的原则最终被确定了下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才能解决以往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的难题,从而将哲学“从地上升到天上”地奠基在坚实的生活实践基础上。因此,“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11] 这里,“实际活动”与“现实生活过程”是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本身既包括实践活动的过程,又包括实践活动的结果。这样,马克思就将生活实践作为思想根源,“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前一种观察方法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符合实际生活的第二种观察方法则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12] 其实,马克思早在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就已天才地发现:哲学的使命“重要的是改变世界”而不是“解释世界”。由此而来,艺术虽然不能直接改变世界,但它却可以通过改变“改变世界”的人的意识,从而来改变世界。但马克思这时还是保留了某些空想的审美色彩,如认为共产主义社会中“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的自由活动,[13] 就是以艺术活动的自由性为范本的。

同时,“审美精神”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里仍如潜流般地暗存着,他不再仅将自由自觉活动作为人的本质中最深层的底色,而是将之与人类现实解放的植根于这种人的全面发展。在《1857—18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这种全面而自由的活动仍是一种底蕴,只不过它被放置在从异化到异化的复归的历史发展进程里。马克思区分出三大社会形态,最初的形态是“人的依赖关系”,第二大形态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未来的第三阶段的社会则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而“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14] 可见,“马克思视作为‘真正自由的劳动’的典范的,仍是艺术家的创造活动,或者说,人的艺术活动”,[15] 这种源自于“巴黎手稿”的连续性一直到马克思晚年还是那么明显。在马克思思想的终结的地方,他仍把人类能力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领域作为“真正自由的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16] 在他心目中,可以说,真正自由王国就是美的王国。马克思最终认定物质生产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不是人类能力全面发展的领域,而共产主义社会则展示出一种美的全面性。

总之,通过思想历程的梳理,我们看到了马克思“生活实践”的奠基,这为重新审视“审美精神”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其实,西方哲学和美学从古希腊开始,占主流地位的便是一种推崇理论、蔑视实践、蔑视生活的理论倾向。而马克思则将这样一种理论倾向颠倒了过来,将任何一种理论的思考都回归到“现实生活”来考察。

二、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现实生活” 那么,在马克思的哲学视野中,究竟什么是“现实生活”呢? 其一,作为一种历史的过程,现实生活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是人类实践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统一。

根据马克思的经典论述,直接的生活实践和人生活活动的基本领域,便是物质生产活动,或者说,物质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人类活动的基础。但是,这种物质生产活动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又是不能实现的,人们在生产过程就形成了相互的交往关系,就形成了一种基本的生活形式。因此,“生产本身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而“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