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一些误解
“生产美学”的马克思主义解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10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oc Sci) Oct.2023 收稿日期:2023-07-03 作者简介:蒋继华(1969-),男,教授,博士㊂主要从事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㊂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8FZW056);盐城工学院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23年课题(MKS20230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专题研究生产美学”的马克思主义解析蒋继华(盐城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盐城224051)摘 要:在马克思正式提出 艺术生产”概念之前,视文艺为生产㊁制作的观念在古代就已出现,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㊂20世纪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致力于用文化主义的立场重新审视历史唯物主义,注重发挥生产的功用,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融合文化㊁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㊁资本㊁消费㊁商品等之间的关系,使当代美学研究向大众文化㊁消费文化㊁日常生活等场域拓展,助推美学的生产转向㊂后理论时代,生产美学要面对生产性和审美性的二重性矛盾,处理好审美创造与市场经济发展对艺术的规约和影响,葆有独特的人文情怀和审美品性㊂关键词:生产美学;艺术生产;消费时代;审美性中图分类号:B8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23)10-0016-04Marxist Analysis on the Production AestheticsJIANG Ji -hua(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Yancheng Jiangsu 224051,China) Abstract :Before Marx officially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artistic production,the concept of viewing literature and art as productionand production had already emerged in ancient times,and it went through a long process of development.Since the 20th century,West⁃ern Marxist theorists have been committed to re-examining historical materialism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emphasizing the role ofproduction,and integr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ideology,social reality,capital,consumption,commodities,and other factorsin a broader social context.This has expanded contemporary aesthetic research to the fields of mass culture,consumer culture,daily life,and promoted the production shift of aesthetics.In the post theoretical era,production aesthetics must face the dual contradictionbetween production and aesthetics,handle the regulations and influences of aesthetic creation and market economy development on art,and maintain a unique humanistic sentiment and aesthetic character. Key words :production aesthetics;art production;era of consumption;aesthetics 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中, 生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㊂审美的生产问题不仅勾连了艺术与商品社会㊁经济基础的必然联系,还在生产逻辑支配下切入到当今社会日益稀释审美经验的消费逻辑之中,成为无所不在的显学㊂尤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传媒时代的来临,文化生产向社会基础场域迈进,审美生产㊁媒介技术㊁大众文化等大行其道,使得传统的艺术生产日渐与商品社会和解,其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㊂如果从政治经济学和商品资本的双重逻辑看,艺术维系社会的基本价值和理念如今被置于商品拜物教的眩晕之中, 生产”的美学陷入二难的境地㊂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对艺术的生产形态介入消费社会给予深刻的文化审视,并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经典视域内进行合理的分析,将有助于拓展当代生产美学研究的问题域,同时在生产领域赋予艺术的社会性以恰当解释和说明㊂一㊁ 生产”与 美学”的最初联姻在通常意义上,提及 生产”,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物质生产,即经济学意义上的内涵㊂物质生产作为人类生存的首个前提和本源性活动,强调生产与人的生活㊁人的存在和发展 的内在性关联㊂任何割裂物质生产与人类生存的联系都必然导致 生产”概念的抽象化㊁片面化㊂但另一方面,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人的需求多样化使得 生产”不仅仅表现为物质性活动,还表现为精神性活动,例如文化生产㊁审美生产㊁艺术生产等,即作为精神产品的艺术具有物质产品的属性,为人们提供特殊的精神享受㊂在马克思正式提出 艺术生产”概念之前,视文艺为生产㊁制作的观念在古代就已出现,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㊂单就 艺术”一词而言,早期往往表示技巧㊁技术㊁制作等技艺性活动,不仅涵盖了我们今天所指的雕刻㊁绘画㊁音乐,也包括使用技巧性的生产部门和行业,如耕种㊁畜牧㊁医药㊁商贸等㊂也就是说,但凡使用技巧㊁凭借知识㊁设计规则㊁耗费时力的都可划入艺术之列,即 技艺”,美从而附着在实用的技艺之上,显然要比今天通行的概念范围宽泛得多㊂这一时期,诗入 艺术”范围之列,行使今天所言的文学职责㊂ 诗”的原初内涵是什么呢? 起初,意指一般性的生产,只有到后来,将它用来指示仅仅一种生产的类型 诗歌 时,它才被假定具有较为褊狭的用意㊂”[1]77-78这样看来,在古希腊,诗与技艺性的艺术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 诗”的生产制造具有不同于其它技艺门类的特征㊂例如柏拉图在‘理想国“卷十中,以 床喻”和三个世界的划分为例把事物的技术制作分为三类: 自然创造者”的技术㊁制造者的技术和摹仿者的技术,其创制者分别是神㊁工匠和艺术家㊂那么,诗位居一个什么位置呢?根据柏拉图的摹仿论,诗属于 人的生产”中形象生产或影像生产部分,是 生产者以自身为工具进行生产”的摹仿性技术,诗人则是 影像的制造者”㊂[2]柏拉图所贬抑的正是生产性㊁技艺性的诗,即摹仿性的诗,反映了柏拉图对摹仿性诗歌的态度,也凸显早期 诗”㊁ 艺”之混沌不分㊂塔塔尔凯维奇认为,古典的艺术观念 不只包含 艺术的’才能,并且也包含任何人类生产事物的才能,只要它是建立在规则之上的一种惯常性的生产就行了”[1]54,这反映了在离艺术起源时代不是太久远的古希腊时期,哲人们尚未对 诗”艺㊁ 技”艺进行严格区分,因而视诗为一种生产制作的技艺活动,某种程度上,文学的生产就是文学的技艺制作㊂这使得文学的阐释容易落入某种单纯的技艺分析㊂古希腊之后,视文艺是一种技艺制作的观念一直延续到中世纪,甚至文艺复兴开始还很流行㊂如普罗提诺认为艺术是终极的 太一”(神)渐次流溢的结果,是艺术家凭心中的理念将形式赋予材料的产物㊂阿奎那认为艺术是先于材料存在的艺术形式注入到材料之中,成就了艺术作品㊂此后,康德㊁黑格尔等将艺术与人的主体能动性联系起来,视文艺活动为精神实践的结果,使得人们对 美的艺术”的认识走出了古典艺术的生成时代㊂当然,在这一过程中,用来描述文艺生产㊁制作㊁发展的一些概念主要发生在物质制作领域㊁认识领域㊁观念和意识领域,指向的是灵魂㊁上帝㊁理式和心灵㊂与此相比,马克思从人的生命活动的本质和劳动实践活动出发考察美的产生,指出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将实践观点引入艺术和美的领域,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二维构架内将艺术视作一种改造客观世界㊁表达人的自由自觉的特殊生产劳动,从而在生产领域给予艺术的社会性以合理解释,并创造性地提出 艺术生产”理论,打开了从生产视角认识艺术的新视野,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面向未来的理论生长空间㊂生产视角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关注的重要视角㊂二、文化转向与当代美学的生产形态当然,相较于经典马克思主义基于革命斗争的需要,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入手批判社会的物化顽疾,揭露商品经济条件下艺术生产的本质㊁状态及其规律,产生于20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结合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远离革命斗争,从哲学㊁文化㊁意识形态等解释框架重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献思想,突出大众文化㊁消费文化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实现对资本主义政治㊁经济和意识形态的批判㊂无论是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奇㊁葛兰西)㊁法兰克福学派㊁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㊁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新马克思主义等,莫不如此㊂按照佩里㊃安德森的看法,20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闭口不谈历史唯物主义经典传统最核心的问题,不把经济或政治结构作为关注的中心问题,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运行规律以及推翻资本主义政治国家机器的斗争策略,其学术研究重点转向文化领域,文化研究成为学者们进行资本主义批判的突破口㊂ 最常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所密切关注的,拿恩格斯的话来说,是远离经济基础㊁位于等级制度最顶端的那些特定的上层建筑层次㊂换句话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典型的研究对象,并不是国家或法律㊂它注意的焦点是文化㊂”[3]对上层建筑㊁意识形态和文化等方面的关注显示艺术生产问题的重要性及其研究的新突破㊂文化转向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化价值和功能㊁实施文化反思和批判的重要突破口㊂这种转向致力于用文化主义的立场㊁以文化为焦点㊁从文化维度入手重新审视历史唯物主义,使当代美学研究走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决定论的认识观,向大众文化㊁消费文化㊁日常生活等社会政治和文化场域拓展,助推美学的生产转向㊂詹姆逊在‘文化转向“一书中从后现代主义视角探究这种现象,指出 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者都有同样的感觉,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某个时期,一种新型的社会开始出现(被冠以后工业社会㊁跨国资本主义㊁消费社会㊁媒体社会等种种名称)”[4]㊂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的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在当代文化转向中占据重要地位㊂以霍加特㊁雷蒙㊃威廉斯㊁汤普森㊁霍尔等为代表的文化主义研究范式将文化与实践㊁文化与生活㊁高级文化与低级文化有机融合,使得文化走出传统 文明高峰”和完美的理想状态,日益大众化和社会化,指向 对整个生活方式中各个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5],即作为一种 整体的生活方式”,与 生活”和 经验”密切相关㊂他们更加关注人的日常生存㊁关注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状况,尤其1964年伯明翰大学成立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标志着人文社科研究的建制化㊂结构主义则基于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将文化概括为思想范畴㊁框架和语言(斯特劳斯),或将文化转化为意识形态的概念框架,视其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阿尔都塞),从而消解了文化主义中 经验”的中心化,突出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及其整体性㊁主体性色彩㊂70年代71 第10期 生产美学”的马克思主义解析文化研究的葛兰西转向以其对文化的政治性和领导权的分析弥补了结构主义和文化主义的理论分歧与范式裂缝,为文化研究转向阶级以外的种族㊁性别提供了可能性㊂ 在 文化马克思主义’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问题更多地融合在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之中,特别是在英国伯明翰学派和德国法兰克福学派那里,文化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意识形态功能发挥作用㊂”[6]由此,文化转向成为推动当代美学走向生产的动力源㊂在文化转向的裹挟下,马克思主义美学注重发挥生产的功用,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融合文化㊁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㊁资本㊁消费㊁商品等之间的关系,于文化差异和多元的氛围中不断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维度以及新的理论形态与价值观,体现美学研究在社会实践㊁知识生产和观念变化中的建构功能,文化生产构成马克思主义美学未来发展的特有语境㊂这种新的阐释视域集中体现为深入关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知识配置㊁审美体验㊁文化生产等问题的叠加关系,显然有别于之前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对资本异化和物化的批判㊂例如雅克㊃朗西埃㊁巴迪欧㊁阿甘本㊁齐泽克㊁大卫㊃哈维等进一步关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的审美㊁文化㊁生产㊁资本㊁意识形态等问题,改变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问题形式[7]㊂在这一过程中,布迪厄关于文化生产的场域理论颇具代表性㊂布迪厄认为整个社会就是一个文化生产的场域,或者说是争夺权力㊁资源㊁资本的内含统治性或者服从性的系统空间,文化生产场的结构和运作法则表现在每时每刻都是两条等级化的原则即不能自主的原则和自主原则(比如 为艺术而艺术”)之间斗争的场所,艺术家㊁作家㊁权力拥有者㊁资本㊁自主权㊁受众等构成了文化生产的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配置和运行只有参照权力场才能得到解释㊂ 作品的变化原则存在于文化生产场中,更确切地说,存在于因素和制度的斗争之中,制度和因素的策略依赖它们据自身在(制度化或非制度化的)特殊资本的分配中占据的位置,保留或改变这种分配的结构,可以使严格意义上的惯例得以永远存在下去或遭到颠覆㊂”[8]由此凸显了社会经济政治生产场对艺术与审美的干预和影响㊂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当消费取代了生产,符号消解了商品,一些理论家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生产理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㊂例如以符号指称后现代幻象世界的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的生产概念是马克思针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建构出来的一个镜像: 正是在这里所有人都投入了他们的能量,投入了他们的想像暴力,但一种无情的逻辑不断把这一切带回到系统中㊂”[9]当下的社会已进入消费社会,而消费社会是一个仿像社会,商品的生产不依赖于价值和使用价值,只是通过生产符号和编码符号的形式使自己体现为消费社会的真实景观,即生产只是作为某种标志或符号而存在,进而,鲍德里亚作出 生产已经死亡了”的论断㊂时刻关注变化了的现实并给予理论思考,鲍德里亚的某种判断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鲍德里亚没有看到,当代社会呈现的媒介㊁符号编码只是生产方式的一种变化,即使在商品消费极大化的今天,生产仍是不可或缺的因素㊂事实上,鲍德里亚的 生产之镜”分析与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之间有一个错位: 本来,马克思的生产理论是 批判的武器’与 武器的批判’的统一,但鲍德里亚却仅仅用 符码生产’这一 批判的武器’来批判马克思生产理论作为 武器的批判’,因而依然是一种马克思所批判的 生产形而上学’㊂”[10]因此,鲍德里亚仍然处于马克思的批判框架之中㊂三㊁后理论时代 生产美学”的反思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理论的发展进入低谷期,终结之声不绝于耳㊂伊格尔顿在‘理论之后“中慨叹文化理论的黄金时期早已消失,例如理论日渐远离生活实践,失去曾有的权威性㊁有效性,陷入自恋的封闭圈, 结构主义”㊁ 理论”㊁ 文化研究”仅仅是临时路标;知识分子忙着研究疯狂㊁幻想㊁欲望㊁身体㊁愉悦㊁无意识㊁恐怖电影㊁色情淫秽和癫狂诗,而缺失了对爱㊁德性㊁价值㊁苦难㊁真理㊁死亡等主题的思考㊂伴随理论的终结,当文学艺术拥抱消费文化㊁商业逻辑,迎合市场经济规律,沉沦于资本和经济效益,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审美的泛化和弱化㊂有学者指出, 比如美学,当前最棘手的问题其实是:传统的现代性分化已经解分化了,它还如何是 美学’?”[11]所谓美学的 解分化”主要是指传统美学与现实的形而上关系失效,美学与现实合二为一㊂对此,詹姆逊认为传统的美是一个纯粹的㊁没有任何商品形式的领域,随着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扩张,商品化的形式在文化㊁艺术㊁无意识等领域无处不在,文化㊁审美㊁艺术从早期的逃避现实到如今变成完全大众化了[12]㊂而随着审美的生活化盛行,传统美学命题的现代失效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㊂美学在经济㊁政治㊁商业影响下的编码㊁扩容㊁跨越使得审美的纯粹成分日益减少,审美不再自律而成为消费逻辑推动的公共话语形态㊂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学者们断言的 艺术终结论”㊁ 美学与现实距离的消失”等昭示着文化研究作为一门显学,日益超越狭窄精细的传统研究范式,实现对当下文艺边界的逾越㊂面对这一情景,在理论的视域内,是守护文艺的自律性㊁审美性,抑或发挥对社会现实的实践和颠覆功能,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面对当今社会生产㊁商品生产等处境时必须做出的选择㊂消费时代的美学面对强大的社会生产力量,如何在后理论时代把握自身的逻辑走向,进而在纷繁芜杂的社会生产㊁文化生产实践甚至经济学视野中实现主体的自我合理确证和有效阐释,满足生活世界的需求,是生产美学未来走向中需要深思的问题㊂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再回到马克思㊂马克思提出了 艺术生产”概念,使本属美学和经济学范畴的 艺术”与 生产”有机结合,或者用今天学者的话说,这是一种 和解”㊂这种 和解”指出了艺术掌握世界的独特方式,与之前一些理论家把对艺术的考察置于社会实践的彼岸完全不同,其突出表现为二重性:艺术生产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既受物质生产的普遍规律支配,又追求审美价值,具有内在的自主性和相对的独立性㊂一方面,艺术生产受物质生产的普遍规律支配㊂艺术既然是一种生产性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感性活动的结晶,就意味着具备物质生产过程应有的生产主体㊁生产技术㊁生产对象㊁生产资料以及大众消费等要素,显现其作为社会生产一部分的特性,从而对审美㊁艺术的考察,需要将其作为一个感性活动的过程,在社会生产和消费中揭示其特有的发展规81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律,指明艺术与人类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密切关系㊂本雅明在‘作为生产者的作家“一文中认为艺术创作就是生产,作家就是生产者,读者就是消费者,作家创作技巧就是生产技术㊂ 一个作家要是不能教给别的作家什么,就教育不了任何人㊂如此说来,决定性的是生产的示范性质,即能够把其他生产者首先引向生产,其次给他们提供一部改造好的机器㊂而且这部机器越是把更多的人引向生产,就是说能够把读者或观众造就成共同行动的人,这部机器就越优良㊂”[13]本雅明对生产技术的强调旨在阐明技术关涉作品的政治倾向性,以发挥文艺变革现实的政治功能㊂在当代传媒语境中,从生产实践出发去理解艺术的产生,需关注其中物的构成要素,考察艺术和审美向社会基础领域延伸的事实,揭示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艺术生产如何以特有的技术性凸显艺术活动的本质㊂另一方面,艺术生产除了服从于生产的一般规律外,还保留了马克思所言的 一定社会形态下自由的精神生产”形式,呈现出作为精神的特殊形式,将审美观念予以加工和物化的过程,即它是作家倾泻生命能量, 为情而造文”,满足人的心灵慰藉和精神需要的审美表达㊂审美性成为作家和读者无法回避的内容㊂这就要求艺术生产须遵循审美特有的诗意观照世界和认识世界的规律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中,引用舒耳茨‘生产的劳动“一书中论述: 国民要想在精神方面更自由地发展 首先必须有能够进行精神活动和精神享受的余暇㊂”[14]其中 精神活动”精神享受”已指向了精神生产,体现对人的自由创造个性的肯定,也显现对国民经济学只把劳动者当作劳动的动物的批判㊂而从 自由的精神生产”出发,艺术创作成为作家自由自觉的活动和天性的表现,文艺的思想性㊁精神性和审美性导引作家的创作,决定着作品的内在价值㊂以维护审美自主性著称的当代美国批评家哈罗德㊃布鲁姆认为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赢得经典地位就在于某种陌生性,这种陌生性源于审美的原创,建立在审美性之上,包括 娴熟的形象语言㊁原创性㊁认知能力㊁知识以及丰富的词汇”[15]㊂布鲁姆赋予审美以独立自由的品性,从此出发,文学不仅仅是语言的再现,而是作家置身于对前代作品的传承和自己的时空之中获得的一种审美原创性㊂显然,作品的审美价值成为经典存在的内核㊂艺术是灵感和激情的产物,其审美的自主性和自律性超然于现实之外,极力排斥㊁规避资本利益和功利性的干扰,但面对商业大潮和市场经济对艺术的侵扰㊁整合和汰选,艺术不可避免地要追名逐利,沾染商业气息,面临审美的边缘化困惑,导致审美性㊁精神性消失殆尽㊂由此,艺术的非艺术化悖论使其发展面临着 天上的月亮”与 脚下的六便士”的选择㊂这显然是艺术生产二重性的表现,是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不平衡的表现,也是文艺发展中的规律性现象㊂但无论是强调生产性还是审美性,生产美学具有的实践性㊁商品性和审美性㊁精神性有机融合,这其中,既包括艺术生产者的双重身份,也包括艺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双重属性以及审美取向和商品逻辑的双重制约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纷争等㊂基于此,我们既要看到文艺发展离不开实践土壤,其超越本性无法摆脱文化市场㊁商业逻辑的影响,如此才能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又要看到文学艺术在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和精神慰藉方面呈现的独特功能㊂在后理论时代,如何处理好审美创造与市场经济发展对艺术的规约和影响,使文艺活动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葆有独特的人文情怀和审美品性,实现正视社会现实㊁反思社会现实的目的,是我们应深入思考的问题㊂ 参考文献:[1](波兰)塔塔尔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M ].刘文潭,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 ].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76-77.[3](英)佩里㊃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M ].高铦,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96-97.[4]王逢振主编.文化转向(‘詹姆逊文集“第10卷)[M ].胡亚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2.[5]罗钢㊁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53.[6]段吉方.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生产转向及其理论意义[J ].文学评论,2017(05):5-12.[7]陈发明.文化转向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问题性[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2):111-115.[8](法)皮埃尔㊃布迪厄.艺术的法则 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M ].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281.[9]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M ].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52.[10]白刚.生产的张力:马克思与鲍德里亚[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8-27.[11]吴兴明.重建生产的美学 论解分化及文化产业研究的思想维度[J ].文艺研究,2011(11):5-15.[12]弗雷德里克㊃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杰姆逊教授讲演录[J ].唐小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29.[13](爱尔兰)塞㊃贝克特等.普鲁斯特论[M ].沈睿,黄伟,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61-162.[1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M ].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15](美)哈罗德㊃布鲁姆.西方正典[M ].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20.(责任编辑 李 维)91 第10期 生产美学”的马克思主义解析。
马克思美学

马克思美学
马克思美学是马克思主义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分支之一。
马克思美学主要研究人类审美的本质和规律,以及艺术作品的社会意义。
马克思认为,艺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艺术作品是人们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反映。
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表达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想象,这些作品形成了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并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态度和文化认同。
马克思美学重视了艺术作品的社会意义,认为艺术作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历史和文化密切相关。
艺术作品反映了社会阶级关系、政治经济制度、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问题,艺术作品的创造和接受也受到了社会的制约和影响。
因此,马克思美学强调了批判和改革艺术中存在的社会不公和意识形态的问题。
总之,马克思美学是一个基于社会批判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学说。
它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察和分析,揭示出了艺术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提炼出了无数经典的美学理论,对于人们认识和理解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高中必读名著《谈美书简》现代美学家朱光潜代表作之一PPT模板

作品解读
朱光潜的《谈美书简》就是这样一本书,在同 我们聊天的过程中给予我们美的启示,逐步的 认识美,理解美的问题,掌握美的体系。正如 他几十年前创作《谈美——给青年的第十三封 信》一样,不是掉书袋的,而信手所致,拿来 谈谈;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美学、理解 美学,而不是空洞的来谈论美学大理论。
4
3
作品解读
作品解读
《谈美书简》一书凡十三封信,既有关于美学 理论的论述,比如马列主义美学体系、美与美 感、形象思维等;也有就具体的美学问题进行 探讨,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典型环境与典型 性格问题、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问题、悲剧性 与戏剧性等;同时还总结自己切身的体会,对 某些错误思想和观点进行批判,比如号召大家 冲破人性论、人道主义和人情味等文艺创作和 美学中的禁区,等等。
作品评价
作品评价
很难想象,《谈美书简》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之笔。朱 老是一个美学大家,可文笔细腻到写这种小小书,让人感到很是意外。朱老 可以说是晚年汇聚了一生的心血写成了这一本经典之作。
在《谈美书简》中,朱老以亲身的经验,回顾了自己的美学生涯和自己 独特的思想,也是给所有来信没有得到回复的朋友的一次集体回复,而 且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
作品评价
第三封《谈人》朱光潜先生提出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是“一个整体”。审美活 动和整个人的其它许多功能如”思考力、情感和追求上报的意志“是有内在 的联系的。强调反“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把人的活动本 身理解为“客体的活动”,进而强调“艺术作品必须向人这个整体说话”这 一命题。第四封《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一些误解》在此,朱光潜先生重申 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郑重提出“我们提倡‘解放思想’,但不能从马克 思主义思想中‘解放’出来”。针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并没有写过一部美 学或文艺理论的专著,说不上有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等一些误解,朱光潜 先生说,构成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这个完整体系“是长期发展而且散见于一系 列著作中的。要想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体系,就要认认真真地学习马克思 主义理论。第五封《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朱光潜先生认定“艺术是一种生 产劳动,是精神方面的生产劳动,其实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一致的,而且 是互相储存的”。生产劳动是社会性的人凭他的本质力量对自然进行加工改 造。这是一个双向过程。
马克思美学

马克思美学马克思美学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深刻思考了人类社会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艺术是一种反映人类生产、交往与思考的表现形式,与人类社会紧密相连。
可见,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艺术是不可分割的社会现象,而美学则是研究艺术本质的重要手段。
马克思美学的核心思想是“割裂”,即艺术作品应该保持超越现实的独立性,同时又与社会生产密切关联。
马克思美学认为,艺术作品是社会生产模式与人类意识形态的深刻反映,具有自身独立的内在美感,而且艺术美感是普遍的共同特征,而不是分裂的主观产物。
因此,艺术作品在社会上具有相对独立的存在方式,同时又与社会生产的方式、目的和规律紧密联系。
马克思美学的另一重要思想是“阶级观点”,即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存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矛盾冲突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人类意识形态则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因此,艺术作品不单是一种普遍的美感体验,还是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表现形式,因为它们反映并塑造了社会生产关系的特定阶级属性。
此外,马克思美学也关注艺术的创造过程。
马克思认为,艺术作品是人类劳动的产物,而劳动是人类文明的基础。
因此,艺术家必须具备与生产过程相同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才能创造出具有普遍性的艺术作品。
同时,艺术家也受到社会生产关系的限制,在自由创作的同时必须考虑社会的需求,而艺术的自由与社会的批判应当相得益彰。
总之,马克思美学认为,艺术作品既与社会生产密切相关,又拥有独立的内在美感。
同时,艺术作品也是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马克思美学的思想为我们理解艺术、创造艺术并评价艺术提供了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美学的影响

活在面包下的创造
马克思对美(美学)的贡献主要在于艺术的外部规律上,即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关于艺术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们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然后才能从事创造活动……”。
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明确地认识到。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的梅琳娜是全镇的人讨论的话题,男人眼神的聚光点,女人嫉妒的对象,小男孩眼中的女神。
女人的美丽好像是她天生的错误,本来过得很幸福,富裕的生活使得本身就很美丽的她显得更高贵和典雅。
人们嫉妒她的美丽,她的丈夫上战场后,她的生活没有一日平静。
但她仍旧如同一尊女神雕像般坚定,从容的生活在这个暗流汹涌的城镇。
直到男人战死的消息传来,政府停止了对她的经济上的补助,人们因为嫉妒她,连面包都不愿卖给她,她失去了活下去的能力。
生活的孤独和窘迫将女人逼上了另一个极端,她不得不出卖自己的美丽和身体,换来解决自己衣食住行的金钱。
她用自己的美丽换来了苟且的生存,将自己的高贵尊严和对丈夫的思念抛进了深深的心底。
在衣食住行没办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她没办法再高贵了。
她不再能顺应自己的兴趣去做一个裁缝,去制造自己拿手的衣裳。
她是一个能干的裁缝,但当人们连面包都不愿卖给她时,她的才能,她的兴趣,她的高贵就失去了价值,她,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身体,去换取那些男人带给她的用来维持生活的面包。
梅琳娜是个很好的裁缝,她自己也喜欢这份职业,但,在面包面前,她的才能变得一文不值。
所以说,人们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然后才能从事创造活动……。
试述马克思美学的美学观

马克思美学观的核心观点是: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通过生产劳动实践创造出符合人类审美需要的作品。
马克思认为,艺术是一种生产,这种生产与物质生产一样,都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
同时,艺术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通过形象、典型、情感等手段反映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马克思美学观还强调了艺术的阶级性。
他认为,在阶级社会中,艺术往往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观念,而被统治阶级则往往被剥夺了创造自己文化艺术的机会。
因此,马克思主义美学强调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和人民性,主张把艺术与人民大众的利益结合起来,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
此外,马克思美学还强调了艺术的实践性和历史性。
他认为,艺术不是孤立的、纯粹的精神产物,而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密切相关的一种意识形态。
同时,艺术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艺术的形态和表现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马克思主义美学强调对艺术的历史研究和艺术的社会价值的认识。
总之,马克思美学观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审美观念。
它深刻揭示了艺术的本质和社会功能,为我们认识和理解艺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看艺术美

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看艺术美【摘要】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人类美学思想史上最先进最深刻的美学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
美是显现在感性形式中的人的本质力量,是真善的统一体。
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从人的自我实现角度确认“审美实践”,从“审美实践”出发解释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从而认识什么是艺术美,才构成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所在。
【关键词】劳动实践审美欣赏真善美辨证统一一、关于美的本质的思想1、美与人类社会实践密切相关,是“劳动创造了美”。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到美和艺术的起源时,高度强调了人类劳动实践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一再指出,“劳动创造了美”,认为宗教、家庭、国家、法律、道德、科学和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形态,并且受生产普遍规律支配,强调人在生产实践中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
在谈到人的美感时,指出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美感是在劳动中,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形成的。
恩格斯在谈到艺术起源时也指出,通过劳动,人类的手才获得了很大的灵活性,手变得自由了,因此,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而且是劳动的产物。
人脑同样是通过劳动才与猿脑区别开来,变得高度发达。
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和体现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和《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两部经典著作中。
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马克思讲:“诚然,劳动是劳动者的直接的生活来源,但同时也是他的个人存在的积极实现。
”这里,所谓“个人存在的积极实现”,就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即“审美生产”或“审美实践”。
这种“审美生产”或“审美实践”并不排除客观对象的功利价值、实用意义,它只是更关心更关注人的生命价值、生存意义。
以此为基础,人才能“在活动时享受个人的生命表现”,“在对产品的直观中”“感受到个人的乐趣”,即通过审美欣赏获得美感愉悦、心灵满足和精神安宁。
实践美学一次哲学运用上失败的记录

实践美学:一次哲学运用上失败的记录内容摘要:实践美学失败了。
实践美学不是没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而是错误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
表现在:一、在解答“美是什么”的问题上机械、教条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二、在阐释美的根源问题上拘泥于现行哲学教科书,只讲物质实践,不讲审美实践,从而丢掉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固有精蕴,降低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高度和水准。
实践美学实在只是中国当代一次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上失败的记录。
关键词:实践美学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审美实践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发轫于五、六十年代,形成于八十年代的实践美学,在我国当代拥有最大量的研究者和拥护者,其著作、文章也洋洋大观,难以计数。
但尽管如此,象历史上所有的美学理论一样,实践美学也没有正确地解决和回答“美是什么”以及“审美如何可能”等的美学基本问题,没有给人们提供任何关于美和审美的科学和真切知识。
实践美学的失败,不是没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而是错误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
具体表现在:一、在破解“美是什么”的问题上机械、教条地运用和对待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二、在揭示美的根源问题上拘泥于现行哲学教科书,只讲物质实践,不讲审美实践,从而丢掉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固有精蕴,降低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高度和水准。
以下分别论述。
一实践美学在开初破解“美是什么”的问题上机械、教条地运用和对待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造成了对美的根本误解。
后起的实践美学的反叛者“后实践美学”种种,不论所谓的“超越美学”,还是所谓的“生命美学”等,一般都是紧紧抓住实践美学对“实践”的误读误解而开始对实践美学的质疑和发难的,这样做是必要的,但还不够。
实际上,仔细审视,我们不难发现,实践美学并非从在美学研究中引进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才开始没入歧途的,而是远在初期开始破译“美是什么”的问题上就已从根本上偏离了美学研究的正确方向。
对“实践”的误读误释,只是实践美学在对美的理解上错误的必然延伸,对美的误读误释,才是造成实践美学对“实践”误读误释的根本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一些误解朋友们:前信提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看法。
在说明这看法之前,先要了望一眼马克思主义与美学这个总的局势以及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流行的误解。
头一个基本问题是:我们如果不弄通马克思主义,是否也可以研究美学?我想,口头上大概是没有人会说研究美学用不着马克思主义。
但是口头上承认,不等于实际上就认真去做。
我们提倡“解放思想,但不能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解放”出来。
搞文艺理论的人满街走,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在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呢?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不肯钻研的人有很多借口,其中之一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并没有写过一部美学或文艺理论的专著,说不上有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
关于这一点,待以后信中再谈。
此外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打着马克思主义大旗来反对马克思主义,严重破坏了我们的学风,至今余毒犹存,也影响了一些同志的学习热情。
还有些真心实意要想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搞美学的同志,有时也会误入与马克思主义背道而驰的道路上去。
比如,片面强调美的客观性,坚持美与主观思想感情无关,硬说形象思维是子虚乌有,闭口不敢谈人性论、人道主义和人情味,等等。
在学会就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之前,简单化总是走抵抗力最弱的道路。
我自己经常就这个问题进行反省,还是不敢打保票,保证自己已免疫了。
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和克罗齐这些唯心主义的美学大师统治了我前大半生的思想,先入为主,我怎么能打这种保票呢?不过有一点我现在是确信不移的,这就是:研究美学如果不弄通马克思主义,那就会走入死胡同。
有人会问:你的那些祖师爷,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等都没有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不是在美学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吗?我回答说:他们行,我们现在可不行!理由很简单。
历史在进展,我们和他们处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类型的社会。
我们的现实生活不是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凭借的物质基础、思想资料和他们的已大不相同,马克思主义在今天已掌握了广大群众,工人阶级已成了主宰世界的力量。
我们已进入了大工业时代,我们的文艺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劳动人民而不是少数有闲阶级和精神贵族;我们的文艺媒介已经发展到电影和电视而不仅仅是书本、小剧场或小型展览。
现在全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已比过去远为广泛而迅速,没有哪一个民族可以“闭关自守”。
凡此种种都说明历史在前进。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发展都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空前重大的转折点,难道今天进行任何部门的科学研究,能抛开马克思主义吗?就我个人说,尽管我很晚才接触到马克思主义,近二十年来一直还在摸索,但已感觉到这方面的学习已给我带来了新生,使我认识到对我的那些唯心主义祖师爷也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分析批判,去伪存真,批判继承,为我所用,而决不能亦步亦趋地走他们的老路,走老路就是古人所说的“刻舟求刻”,总不免劳而无功。
在踏上四个现代化的新的征途上,全国人民意气风发,形势一片大好,眼看经济高涨会带来科学文化的高涨。
我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我国的宏大远景抱有坚定不移的信心,下定决定要趁余年尽一点棉薄的力量。
我不一定亲身就能看得到这种宏大远景的到来,但是深信广大的新生力量一定会同心协力地沿着马克思主义的光明大道,把美学这把火炬传递下去,胜利终究是属于我们的!第二个问题是上文已提到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写过一部美学或文艺理论专著,是否就没有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吗?写过或没有写美学专著,和有没有完整的美学体系并不是一回事。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写过美学专著,这是事实;说因此就没有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这却不是事实。
某些人有这种误解,和《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的选本有关。
选末对于普及马列文艺思想和帮助初学者入门,应该说还是有点用处的。
但目前流行的几种选本有个共同的毛病:就是划了一些专题的鸽子笼,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论著整章整段地割裂开来,打散了,把上下文的次第也颠倒过来了,于是东捡一鳞,西拾一爪,放进那些专题鸽子笼里去,这样支离破碎,使读者见不到一部或一篇论著的整体和前后的内在联系。
这样怎么还能见出马列主义的完全体系呢?这类选本之中也有比较好的,例如较早的东德立夫习兹(Lifchitz)的《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有中译本)和苏联国家出版社编的较简赅的《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
编得最坏的是俄文本《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也有中译本),其中一开始便是“艺术创作的一般问题”,用大量篇幅选些关于“革命悲剧”、“现实历史中的悲剧和喜剧”、“黑格尔的美学”等方面论著,仿佛这些就是艺术理论中的首要问题。
至于真正的首要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反降到次要地位,选目也很零碎。
例如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样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特别重要的文献竟没有入选。
我们自己根据这类选本编的《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也有同样的毛病而分量更单薄,而各大专院校所经常讨论的项目就更单薄,注意力往往集中到评论具体作者和具体作品的几封信上去。
从这些零星片面的资料来看,当然很难看得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已经有一套完整的美学体系了。
问题还在于什么才是美学体系?已往的美学大师没有哪一位没有完整的体系,唯心的或是唯物的,形而上学的或是辩证的。
单拿马克思来说,美学在他的整个思想大体系中只是一个小合格系。
小体系是不能脱离大体系来理解的。
马克思主义大体系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从此生发出来的认识来自实践的基本观点。
实践是具有社会性的人凭着他的“本质力量”或功能对改造自然和社会所采取的行动,主要见于劳动生产和社会革命斗争。
应用到美学里来说,文艺也是一种劳动生产,既是一种精神劳动,也并不脱离体力劳动;既能动地反映自然和社会,也对自然和社会起改造和推进作用。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文艺归根到底要受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反过来又对经济基础和政法的上层建筑发生反作用。
人与自然(包括社会)决不是两个互不相干的对立面,而是不断地互相斗争又互相推进的。
因此,人之中有自然的影响,自然也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这就是“人化的自然”和“人的对象化”,也就是主客观统一的基本观点。
从这个基本的实践观点出发,马克思既揭示了文艺的起源和性质,又追溯了文艺经过不同社会类型的长久演变,还趁便分析一些具体文艺作家和作品,从而解决了一系列文艺创作方面的重要问题,例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莎士比亚化与席勒方式,人物性格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文艺与物质媒介的关系,文艺与批判继承的关系,以及作为对需要的供应,文艺与读者、观众的关系,如此等等。
试问这一切还不能构成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完整体系吗?对我们造成困难的是这个完整体系是经过长期发展而且散见于一系列著作中的,例如从《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政治经济学批判》直到《剩余价值论》、《资本论》和一系列通信。
要说体系,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经起过去任何美学大师(从柏拉图、亚理斯多德到康德、黑格尔和克罗齐)所构成的任何体系都更宏大,更完整,而且有更结实的物质基础和历史发展的线索。
我们的困难就在于要掌握这个完整体系,就非亲自钻研上述一系列的完全的经典著作不可。
这是一条曲折而又崎岖的道路,许多马克思主义美学信徒都没有勇气战胜困难而妄想找“捷径”,于是语录式的《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之类支离破碎的选本就应运而起。
人们就认为这些选本已把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山珍海味烹调成了一盘“全家福”,足供我们享受而有余了。
专靠“吃现成饭”过活的人生活就不会过得好。
要弄通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完整体系,就不但要亲口咀嚼,不要靠人喂,而且还要亲自费力去采集原料,亲手去烹调,这样吃下去才易消化,才真正地受用。
宇宙是一个整体,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也是一个整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日渐构成一个整体。
“荷叶藕,满塘转”,互相因依,牵一发即动全身。
所以我们决不能把美学看成一门独立自足的科学,把门关起来靠“自力更生”。
有些立志要搞美学的人既不学哲学,又不学历史,又没有文艺实验经验,连与美学密切相关的心理学、社会学、文学史、艺术史、语言学乃至宗教神话之类也不想问津,甚至对当前文艺动态也漠不关心,而关起门来“深思默索”,玩弄概念游戏,象蜘蛛一样,只图把肚子里的丝吐出来,就结成一面包罗万象的大网。
这是妄想!只学马克思主义而不学其它,也决学不通马克思主义。
美学也是如此。
试想一想马克思在指导工人运动之外,还积蓄了多么渊博的学识!而且还写出那么多的不朽著作!学马克思主义也好,学马克思主义美学也好,首先要学习马克思的这种认真刻苦、勇猛前进和精神。
目前我们都还有一个外难关要破。
试想一想,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之中哪一位不精通几种外语,不但能用外语阅读,而且能用外语写作。
为什么学习美学也要攻克外语难关?因为学会外语,才能掌握不可缺少的资料。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就已指出,在世界市场既已形成的资本主义时代: ……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
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这里“文学”一词原文是Literatur,原指“文献”,包括各门学问的资料,当然也包括文学艺术方面的资料。
搞一门科学,先要占领它的主要资料(书本的和实地调查的)。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还是美学论著,我们已占领的资料实在贫乏得可怜。
我经常接到许多青年美学爱好者来信托我买书寄资料,我体会到他们的难处,但是我也无法可设,常叫他们失望,我感到这是很大的精神负担。
不但他们,我自己近二三十年来在资料方面也长久与世隔绝,真是束手无策,坐井观天。
近来我又在重新摸索二十多年前就已摸索过的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写的而在一九三二年才在柏林出版的《经济学—哲学手稿》,因为这部手稿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必不可少的。
我仍经常遇到困难。
我找了两部中译本来读,想得些帮助。
可是原来没有懂的还是不易搞懂,而且发现译文比原文还更难懂,一则对原文误解不少,二则中文也嫌拖沓生硬。
因此我更感到外语这一关必须攻破,中文也还有研究的必要。
作为练习,我就从这部手稿中关键性的两章自己摸索着译,译出来自己还是不满意,不过对原文比过去似懂得多一点,工夫还不是白费的。
我也趁此摸了摸这方面的资料的底,才知道近三十年来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都在对这部手稿进行着热烈的争论,西方已出的书刊就有无数种,而我却毫无所知。
科学资料工作我们实在太落后了,科学研究工作怎么能搞得上去呢?听说社会科学院有关部门也在研究这部手稿和翻译介绍有关的资料,我祝愿这项工作早日成功,把译出的资料公开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