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美学视野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合集下载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美学的本根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美学的本根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美学的本根○张玉能(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应该是美学的本根。

从哲学和美学的发展来看,回到日常生活世界是大势所趋;新实践美学从来就认为,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审美关系是人类的社会实践达到一定自由程度的产物,审美关系首先是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之中生成的,也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

它具体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个人与社会的协调统一,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大体上有三个向度:精英化、大众化、市井化。

中国当前仍然处在日常生活全面审美化的起步阶段,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美学的本根;实践美学[中图分类号]B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05)02-0033-05Aesthetics of daily life and aesthetic roZhang Yu-neng(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uazhoAbstract: Aesthetics of daily life ought to be aesthetic root.it is the trend of the times to go back to the world of daiaesthetics is science that research aesthetic relation ofrelation is the result of human practice achieving certainhuman daily life and ought to be the aim of development ofof human and nature, coordination and unity of human anddaily life. Aesthetics of daily has three dimensionalitiesthe original stage of overall aesthetics of daily life currKey words: aesthetics of daily life; aesthetic root; the pract2004年关于“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讨论如火如荼,非常热闹。

美学发展新趋势之日常生活审美化

美学发展新趋势之日常生活审美化

美学发展新趋势之日常生活审美化美学发展新趋势之日常生活审美化摘要:近年来“日常生活审美化”在我国掀起了一阵热潮,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争鸣。

本文主要谈及一些主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概念、在中国的表征以及国内学界对此的主要争论。

“日常生活审美化”按照时兴的说法是,“与西方社会相似,当今中国的社会文化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生活革命:日常生活审美化以及审美活动日常生活化,它对于传统文学艺术与审美活动最大的冲击是消解了审美、文艺活动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审美与艺术活动不再是少数精英阶层的专利,也不再局限在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等传统的审美活动场所,它借助现代传媒,特别是电视普及化、‘民主化’了,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

”【1】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消费主义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命题引介到中国,至今已历十数载。

①尽管围绕“日常生活审美化”而发生的各种争论此起彼伏,一些问题迄今尚无定论或不置可否,但当代中国社会日益明显的消费主义文化表征和审美泛化的事实,却也使得“日常生活审美化”在现实层面上日趋澄明,因而讨论和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目前国内学界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资源主要是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和后现代主义》和韦尔施的《重构美学》。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和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M.Featherstone)最早提出来的。

他于1988年4月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的演讲,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间隔,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

一、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英国学者费瑟斯通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的提出者,在其代表性著作《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中,他着重从三个维度来谈论“日常生活审美化”:首先是艺术亚文化的兴起,以“一战”以来的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和超现实主义运动等艺术类亚文化为代表。

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现实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现实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现实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现实那可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咱们先来说说马克思主义美学吧。

它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我们对世界美的认知的大门。

马克思主义美学不是那种高高在上、飘在云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

它扎根在现实的土壤里,就像一棵大树,现实就是它的根基,要是没了现实这个根基,这棵大树可就倒了。

咱打个比方啊,就好比盖房子。

现实就是那一块块的砖头、一袋袋的水泥,马克思主义美学呢,就是房子的设计图。

你想啊,要是没有那些实实在在的建筑材料,光有设计图,这房子能盖起来吗?肯定不能啊。

同样的道理,要是马克思主义美学脱离了现实,那它就成了纸上谈兵,一点用都没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看到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现实交织的影子。

比如说城市里的建筑。

那些高楼大厦,它们的设计可不仅仅是为了好看,这里面就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美学。

你看啊,建筑的实用性就是现实的需求,人们要在里面办公、居住。

可是呢,光实用还不行,还得美啊。

所以设计师们就会把各种美学元素融入进去,什么线条的流畅、色彩的搭配,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在现实建筑中的体现。

再看看艺术作品吧。

画家画画,作家写文章,他们创作的源泉在哪?就在现实啊。

画家画的山水、人物,那都是他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

作家写的故事,也大多是从生活里取材的。

这就好比厨师做菜,得有食材才能做出美味佳肴。

现实就是艺术家的食材,而马克思主义美学呢,就像是做菜的技巧。

只有把食材和技巧结合起来,才能做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也就是优秀的艺术作品。

马克思主义美学还影响着我们对社会的看法。

一个社会美不美,不能只看表面的繁华。

比如说,一个社会里人人平等、大家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就是一种美。

这种美是怎么来的呢?就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美学对现实社会的审视和引导。

如果一个社会贫富差距巨大,一部分人过着奢侈的生活,另一部分人却连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这能叫美吗?肯定不能啊。

马克思主义美学就会引导我们去思考,怎么去改变这种现实,让社会变得更美。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生活美学是一门倡导生活方式和体验的学科,它通过审美的眼光和思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在生活美学的理念下,日常生活以及其中的各个细节都可以被赋予审美的价值,从而提升人们在日常中的幸福感和品质感。

日常生活审美化意味着将平凡的日常生活变得美丽和有趣。

不再像往日般匆匆忙忙地应付生活,而是将每一天生活当作一次精美的艺术品,让人们更好地享受幸福感和品质感。

生活美学中,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打破传统思维束缚的关键。

它可以表现为简单的行动,例如重新摆放家具,重新搭配衣服或在工作间隔时欣赏自然的美好。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过程中,审美生活日常化也起着重要作用。

审美生活日常化意味着将审美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使它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方式。

这种习惯可能表现为收集和欣赏美术、建筑、音乐或文学作品,或者学习自然界中蕴含的美学原则等。

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日常化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逐渐形成美好的生活方式,充满幸福与自信。

这种生活方式可以让人们更积极地面对挑战、更愉快地生活,并大大提高生活的品质和质量。

在生活美学的背景下,日常生活中细节的美也十分重要。

这可能包括喝咖啡时杯子的颜色,床单的选择,窗户上花的选取,甚至是日常任务的执行方式。

以细节为出发点,通过审美生活日常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方法,人们可以更好地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之处。

总之,生活美学提供了一个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经验的深刻见解,赋予了日常生活美学化的价值。

通过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日常生活的审美日常化,人们可以体验日常细节与美妙之间的联系,进而拥有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生活美学是指在生活中追求美的一种态度和追求。

它强调人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审美感受和体验,以美为主导来构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在生活美学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分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日常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将平凡的日常生活转化为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性活动,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被赋予了一种艺术化的表达方式,使人们从中感受到美的魅力和愉悦。

一个普通的早晨可以变成一幅美丽的画面,当我们静静地品味着早晨的阳光、鸟儿的歌唱和清新的空气时,我们就能够欣赏到生活的美。

审美生活日常化则是指将审美活动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让审美感受和体验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不仅包括欣赏艺术品、阅读文学作品等高雅的审美活动,还包括我们日常的一举一动。

无论是饮食、穿着还是居住环境,我们都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让它们更加符合我们对美的追求。

在饭菜的摆盘和装饰上下功夫,让一顿普通的饭菜变得雅致可口;在居住环境的装饰和布置上追求简约而精致,让家成为一个舒适宜人的地方。

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日常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日常生活审美化需要有审美生活日常化的支撑,而审美生活日常化则需要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驱动。

只有将审美活动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让生活本身成为我们追求美的过程,我们才能够真正享受到生活美学所带来的愉悦和满足。

在实践生活美学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外在的美的追求上,而忽视了内在的美的培养和提升。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修养同样重要,这也是构建审美生活的基础。

我们要坚持追求真实和本真的美。

生活美学并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追求,而是要我们体验和领悟生活的真谛,追求真实和纯粹的美。

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欣赏身边的美。

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和瞬间,我们需要用心去观察和感受,让这些美好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马克思的审美生活

马克思的审美生活

马克思的审美生活
马克思的审美生活与其说是追求美的享受,更多地是与其思想和政治理念相联系。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变革和阶级斗争,因此马克思的审美生活也被认为是与这些理念相一致的。

马克思本人对文学和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热衷于读书和写作。

他的著作中充满了对历史、社会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马克思对文学和艺术的评价往往与其政治观点相一致,他认为文学和艺术应该是为了揭示社会现实和呼唤社会变革的工具。

在马克思的眼中,资本主义社会下的艺术和文学往往是被压迫阶级所控制的,因此他主张艺术和文学应该成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工具,用来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斗争。

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应该是为了社会和人民的利益服务的,而不是为了个人享受或者富人阶级的娱乐而存在的。

马克思的审美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他的合作者和朋友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影响。

恩格斯在他的著作《艺术与社会》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艺术应该为社会服务,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斗争。

他们认为艺术应该与政治相联系,用来推动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

马克思的审美生活是与其思想和政治观点相一致的。

他认为艺术和文学应该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用来反映社会现实和呼唤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对艺术和文学的影响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得到了进
一步的发展,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审美观。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生活美学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寻求美的过程和方式。

它不仅仅是对美的感受和追求,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寻求美的态度和方法。

在现代社会,生活美学不再局限于艺术和文化领域,更多地成为人们对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追求和表达。

而在生活美学中,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日常生活审美化,指的是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细节赋予美的意义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忙碌于工作和生活压力,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和美好。

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让人们重新审视日常生活,发现其中的美好和价值。

这需要人们有审美的眼光和态度,善于发现和欣赏日常生活中的美感。

审美生活日常化,则是将审美的态度和方式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意味着人们不仅在欣赏艺术作品和文化活动时具有审美感,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具有美的特质和品味。

这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审美的习惯,培养自己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看似相似,实则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把美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而审美生活日常化则是将审美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前者强调的是发现美,后者注重的是生活美化。

在生活美学中,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的实践,不仅仅是对美的感知和追求,更重要的是对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改变和提升。

这种实践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加享受生活,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让生活更加富有韵味和品味。

那么,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应该如何实践呢?要有审美的眼光和态度。

审美并不是天生的品质,而是可以通过培养和锻炼的。

要想实践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首先要培养自己具有审美眼光和态度。

这就需要人们学会用心去发现和感受美,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细节和品味。

要注重生活的质感和品味。

生活不仅仅是为了工作和生存,更重要的是要有质感和品味。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生活美学,是一种审美的态度和观念,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和追求。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生活美学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生活的日常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展开探讨,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生活美学的思考和体会。

让我们来谈谈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在日常琐事中注入美学的观念和精神,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审美化生活,比如家居环境的美化、饮食的美化、穿着的美化等等。

在家里摆放一些艺术品或者装饰画,让家的环境更加雅致和温馨;在饮食方面,我们可以注重食材的新鲜和搭配的精致,让每一餐都成为一场美食盛宴;在穿着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时尚的衣服和配饰,让自己看起来更加时尚和大方。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美的存在,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彩。

审美生活的日常化也是生活美学的一种体现。

审美生活日常化,就是让美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让美成为我们生活的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去感知美、追求美,让审美的观念和精神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可以养成每天欣赏一幅艺术作品或者阅读一篇优美文章的习惯,让自己不断地感受美的存在;可以在日常的交往中,注重言行举止的优雅和谦和,让美成为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可以在工作学习中,追求品质和创新,让美成为我们工作学习的动力。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让审美生活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和修养,让美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的日常化,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可以让我们在日常琐事中发现美的存在;审美生活的日常化,可以让美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通过不断地追求美、感知美、实践美,我们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丰富和多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物 质实 践 , 超越 物质需 要 的 自由的 、 想 的生 却 理
们 的生 活 , 以超 乎想象 和认 知能 力 的速度 , 迅速 打
破了传统的生活与艺术的界限, 人们不无惊奇地 发现 , 似乎 就在 一夜 之 间 , 我们 这些 凡夫俗 子就 已
经 轻松 地走 进 了 曾经 是 多 么 神圣 的艺 术 殿 堂 , 参 与 了一场 场 梦 幻 似 的 审美 盛 宴 。然 而 , 场 “ 这 盛 宴” 竟是 为大 众 提供 了真 正 的审 美享 受 还 是 仅 究 仅在权力资本运作下审美消费 的“ 乌托邦” ?美 与美 学在 这 场 新 的 变革 中正 在 经 历 着 怎样 的 裂
” 艺 术 在 这 个 过 程 中 所 扮 演 的 即 使 不 是
“ 堕落天使 ” 的角色 , 起码 也 是 一个 黯 然 神伤 的 旧
日英 雄 。“ 艺术 这 个概 念 已经 无 可 争辩 地 蒙 受 了
后 现代 主义 理 论 和 实 践 的致 命 一 击 。 ‘ ’ 术 美 艺
过程 , 所以, 审美的生成也是个体的本质向着 自身 “ ” 类 本质 的生成 , 审美愉 悦 的本质 就 是 人 的 自我
认识 自然 、 社会 和 自身 的更 高层 次 的需 要 , 从而 体 现为 “自由” “ 、 自觉 ” 的类特性 , 正是 在这 一 点上 , 使人 类 区别 于 动物 , 为 有 能 力 超越 自然 受 动性 成 的一 类 。所 以 , 马克 思 主义美 学 中 , 在 审美 是产 生
崇高的缺 失
马克 思主 义 始 终 没 有 离 开 “ ” 谈 美 和 审 人 来 美 。在 马克思 主 义看 来 , 美 是 人 通过 实 践 活 动 审 将 自身全 面 的本 质 与对象 化所形 成 的一种 自由的 关 系 , 象化 的过 程 也是 人 的本 质 展 开 和生 成 的 对
变 ?本文 拟从 马克 思 主义 美 学 的角 度 对 “日常 生 活审 美化 ” 进行 考察 。

存状 态 。从 这 一方 面理 解 , 日常 生 活 的 审美 化 与
马克 思 主义所 预设 的人类 审美化 生存 的理 想境 界
化 并不 等 于 审 美 化 生 存 。我们 正在 经历 的 日常生活 审美化 似乎 就是 这
实现 而得 到 的具 有 肯 定 意 义 的情 感 体 验 。这 样 , 审美 不仅 体现 了人 之 为人 的 “ 们 的需 要 即他 们 他
已经被降级为不过是一个人借 以展示并试 图维持 自己精英 地 位 的一 面 透 明 的 意 识 形 态 旗 帜 。 _ ”2
“ 大众 ” 升格 为“ 英 ” 必 是事 实 , 是 , 精 英 ” 精 未 但 “ 沉 沦为 “ 大众 ” 已属 不 争 。所 以 , 日常生 活 的 审美
样 的现 实 : 审美 活动 已经超 出 了所 谓 纯 艺术/ “ 文
学 的范 围 , 渗透 到大 众 的 日常生 活 中 , 艺术 活 动 的 场所 也 已经远 远逸 出与 大众 的 日常 生活严 重 隔离 的高 雅 艺 术 场 馆 , 入 到 大 众 的 日常 生 活 空 间 深
… …

第 3 8卷 第 4期
21 年 7月 02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 fXuh uNoma n . P i sp ya d S ca ce csE io .o z o r lU i ( hl o h n o ilS in e dt n o i
Vo . 8, . 13 No 4
感 , 谓 的 “ 乐 ” 是 满 足 于 感性 形 式 , 乏 深 度 和 理 性 反 思 的 艺 术 和 美 , 不 符 合 人 的 本 质 力 量 的 实 现 所 所 快 只 缺 并
要 求的全面和丰富性的要 求。消费着的大众在 看似 自由的审 美幻 象 中没有获 得真正 的“ 美民主” 一个被 审 , 商业资本 所精 心设计 的“ 增殖计划” 主宰 着大众的消 费和审 美, 主体在对 象中的“ 蔽” 反映 出的是 这种审 美 遮 , 文化 中“ 专制” “ 和 返魅 ” 的强大力量 , 而不是人 的 自由、 自觉的本质 力量的真正确证 。 ‘ [ 中图分类号 ] 12 / 84 3 04 B 3 .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0 —4 5 2 1 )40 5 -5 076 2 ( 0 2 0 - 20 0
J1 2 2 u., 01
马克 思主 义 美学 视 野 下 的 “ 日常 生活 审 美化 ’ ’
梁 爱 民
( 江苏大学 教师教 育学院, 江苏 镇 江 22 1 ) 10 3
[ 关键词] 日常 生活 审美化 ; 崇高; 人的本质力量 ; 自由; 审美民主 [ 摘 要] 在马克思主义 美学看来 , 关的生产是 “ 真正的生产 ” 美是人 的本质 力量 实现 自身的诉求和见 , 证, 是人的 自由、 自觉的类特 性 的体 现。“ 美化 时代” 审 只是 “ 的“秀” , 高的缺失使 美感 只停 留于快 关” 场 崇
日新 月 异 的 电子技 术 、 无孔 不入 的媒介 传播 、 铺 天 盖地 的 图像 渲 染 , 我 们 的面前 充 满 目不 暇 使
接 的奇 幻光 影 和美 妙 声 色 , 这 一切 所 浸 淫 的 我 为
的性 ” 更 重 要 的 是 , 审 美 关 系 中 , 还 实 现 了 , 在 人
[ 收稿 日期]0 10 -8 2 1 -92 [ 基金项 目] 本文系教育部规划基金项 目“ 马克思主义一 元本质规 定与多样存 在形态及其 关系研究 ” 项 目编 号:O J 7 0 2 ) ( lY A 2 0 3
阶 段 性成 果 。
[ 作者简介 ] 梁爱 民, , 男 江苏泰州人 , 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 文学博士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