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精选17篇)教学目的: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理解烘托映衬,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教学设想:指导如何把握意境,一课一得;分析、对比、归纳、感悟风格特点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词风分婉约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

”前面我们学习了柳永的代表作品雨霖铃,其景凄美,其事缠绵,其情凄凉,“杨柳岸晓风残月”说不尽的感伤凄婉,融情于景。

今天我们学习风格与之截然相反的另一首词。

创设情境,并为对比伏笔。

初步感知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2、背景简介: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3、朗诵。

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2、试读。

知人论世,初步感受意境解读鉴赏1、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赤壁景观?2、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这些景物有何物点?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作者依次生发了哪些怀古情思?4、小结:实景与虚境思考回答:1、大江、故垒、乱石、惊涛;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一时多少豪杰解读上阕,品味语言,赏析作品壮美的景语。

5、阕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个历史人物?指名朗读诗句。

6、“周郎”形象有何特点?7、周郎如此,苏子本人呢?如何理解词的结尾?4、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5、年轻有为,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

6、多情----愿望;如梦---自慰;酹江月---倾吐解读下阕,分析人物体会豪迈苍凉。

四、对比归纳1、课内训练:填表对比本词与雨霖铃;2、归纳主题、写作方法;3、指导把意境的方法。

填写表格体会豪放风格对比巩固训练能力指点方法五、作业课外选读一两首诗词,试把握其意境。

巩固延伸板书设计:大江千古风流人物故垒实景乱石虚境一时多少豪杰惊涛意境江月周郎风采功业向往古代英雄情感感慨壮志难酬《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篇2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2023年《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文教学设计(通用5篇)

2023年《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文教学设计(通用5篇)

2023年《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文教学设计(通用5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文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2、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步骤方法,提高学生理解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学习,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为一体的手法。

2、通过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拍岸”“裂岸”“强虏”“樯橹”的不同以及结尾的理解。

3、通过朗读,理解豪放词特点及词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苏祠豪放的特点,体会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和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与壮志未酬的苦闷。

学习他旷达的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1、猜猜作者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曾评价一个人。

我们今天就上他的课,猜猜他是谁?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一个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一个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一个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一个酒仙,一个小丑(幻灯片投影)2、学生介绍苏轼、了解苏轼二、学习课文1、教师范读(配乐)2、明确词牌名、题目及词的类别:怀古诗明确怀古诗特点:观眼前之景写历史故事抒一己之怀3、速读上阙。

提问:(观眼前之景)最有气势的是哪句?(自由发言)明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推雪”提问:哪几个字富有表现力?来说说看。

分析:“穿”写出乱石高耸入云的动态,化静为动。

描摹出山势之险要、高峻。

“拍”描摹出赤壁水势汹涌澎湃。

“卷”表现出惊涛惊天动地、波澜壮阔的气势。

三句运用夸张、拟人、比喻等手法,从形状、声音、颜色等方面写出赤壁雄奇壮美、波澜壮阔的景象。

(板书:描壮美之景)提问:有版本作“惊涛裂岸”,试和原文比较,你认为哪个更好?(自由阐述)明确:“拍”更好些,“拟人”的使用,使得更形象,动态感强,而且其中还暗含声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3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3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优秀3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掌握比较法,朗读法,讨论法等常用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教学重点: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难点:1,准确把握词人复杂的心情。

(即对"人生如梦"的理解)四,教学设想:按照情境教学理论,利用多媒体,结合朗读法让学生感知,体会,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气势磅礴,恢弘高远的意境;通过比较法,明确宋词两派在用词,选材,意境等方面的不同特点;通过了解写作背景和讨论,比较等方法使学生体会复杂的心情,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也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一起了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现在,就请同学们谈谈你的学习成果,好吗生1:老师,我能把这首词完整地背下来了。

生2:通过描写景物,抒写内心的。

情感,也就印证了一句话:"一切景语【牛牛范文】皆情语" 。

生3:这首词语言比较精致,华丽,而且选择的意象为自然界中较小且静态的事物,如杨柳,晓风,残月,寒蝉,长亭等。

生4:这首词格调深沉,通过一系列意象营造了细腻缠绵,低沉含蓄的送别诗意境,它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品。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从柳永这首词的用词,意象,意境等方面进行了回顾,讲的都非常有水平。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词的另一派别——豪放派的代表作品,那就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师板书:《念奴娇·赤壁怀古》)(二)感知全文:师:好,现在老师把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读一遍,在朗读过程中,请同学们结合我们以前鉴赏词的方法,一起来体味这首词的意境,感受的情感,朗读后,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心得。

(教师范读全文)师:好,刚才我们一起听了老师的朗读,现在大家一起来谈谈你对这首词的初步感受吧。

人教必修《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人教必修《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人教必修《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2)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2)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2.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典故理解。

2.2 诗词的结构和韵律分析。

2.3 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3.1 诗词中的古文词汇和特殊句式。

3.2 诗词艺术特色的鉴赏。

3.3 诗词情感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1)简要介绍诗人苏轼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引发学生对赤壁之战的历史兴趣。

4.2 新课内容展示:(1)逐句解析诗词,解释关键词语和典故。

(2)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3)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情感变化。

4.3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4 写作练习:(1)以赤壁之战为背景,创作一首小诗。

(2)引导学生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5.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创意和表达能力,以及对诗词情感的理解和运用。

5.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进行教学调整。

六、教学资源6.1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6.2 参考书籍:《苏轼诗词选读》、《赤壁之战史实》6.3 网络资源:相关诗词解读、赤壁之战历史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七、教学准备7.1 备课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收集相关教材、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进行备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教案5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教案5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教案5篇念奴娇赤壁怀古优秀教案1教学设想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初步赏析诗的意境、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能力。

以诵读为辅助,以诗词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把握。

__作者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词具备了开阔雄浑、刚健清新的特点。

__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把握词中的意象,品味词中优美的.词句,体会融情入景、虚实相生、映衬烘托的写作技巧,进而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审美品位。

按“听—读—品”的步骤进行,力求获得语感、美感、情感的熏陶,积累与运用兼容。

教学目标1.在诵读品味诗词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学习深入地品味词的意境,感受词人抒发的豪情壮志,掌握__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1.导入课题以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导入新课。

2.倾听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我们要全身心地投入,调动起每一个感官去体会、去领悟。

①听第一遍,整体感受,想象词的画面美。

②听第二遍,感受词的语言美,节奏美。

③听第三遍,领悟词的意境美,体会词中的感情。

3.朗读听别人的朗诵,我们可以感受到这首词磅礴的气势,雄奇的意象。

要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感情、韵味还要我们自己来读。

①读第一遍,整体把握,读准字音。

读时语音要饱满圆润。

学生齐读。

②读第二遍,注意语气,体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

诗人培根说“读诗使人聪慧”,就是说读诗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情感对诗的语言进行再表达,要注意诗的节奏、停顿和快慢。

大家各自体味一下。

③读第三遍,进入情境,把握好语气,进行个性化的朗读。

朗读诗歌要具有抒情性,作到个性化的朗读。

所谓个性化就是要融入自己对诗歌的体会,融入自己的性情,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朗读。

4.品味指导诗词鉴赏技法。

“品”即妙点揣摩。

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揣摩这首词好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妙处?师生共同回忆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角度。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精选14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精选14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精选14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心情。

3、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诵读、背诵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

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快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潇洒情怀。

2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宽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

苏词气概宏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

《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概雄壮。

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乐观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同学特点分析: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高一同学,对学习资源利用和学问信息的猎取、加工、处理与综合力量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深厚爱好。

2.学习习惯:学问面仍较为狭隘,习惯于老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觉和自主学习力量。

3.学习交往: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沟通与协同争论学习机会很少。

四、学法指导采纳诵读感悟式教学。

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美丽,感情深厚,境界开阔,应引导同学多多诵读,品尝语言,感悟意境,特殊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

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加强了同学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培育了同学的语感,一石二鸟。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刚才我所播放的歌曲应当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2022《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最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最新篇1教学目标:1、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2、理解宾主互衬,虚实相衬的写作特点;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本词的语言美,思想美和艺术美的统一。

2、难点:苏轼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时教:一课时。

教学课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发《东破突围》给学生)介绍余秋雨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解题1、以提问方式复习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

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2、关于豪放派词豪放派对婉约派而言。

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

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

豪放派词人中,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3、让学生介绍写作背景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

1079年,他突遭逮捕,审讯,这是著名文字狱“乌台诗案”,他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感受诗歌的壮阔意境和豪放风格。

2、培养学生“感知——体悟——评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指导诵读,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和意境。

2、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体会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诗人无奈、失意又旷达洒脱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从诵读、品味入手,领略诗歌的壮阔意境和豪放风格,体会诗歌情感和艺术风格。

二、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感知——体悟——评析”鉴赏诗歌的能力;体会诗人无奈、失意又旷达洒脱的复杂情感。

教法、学法:教法:1、以诵读带动自悟。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阅读与启发结合。

4、讨论与探究为主。

学法:诵读诗歌悟情感;个性解读赏艺术;知人论世探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刚才这首歌让人听得激情满怀。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触景生情,借古抒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伟大的诗篇。

公元1082年,一代文豪苏轼,已近知天命之年,此时被贬黄州两年有余,当他来到黄州城外险峻沧桑的赤壁,同样情难自已,写下了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诗想传达这位伟大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苏轼,感悟这首诗。

二、初读,感知诗歌之风格朗读不仅是技术上的抑扬顿挫,而且是情感的准确表达。

我想从朗读中看看大家对这首词有什么感受。

1、学生初读(女生读,齐读,男生读)2、老师范读3、小组交流并探究,整体感知情感,说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看学生感受情况而定,如果学生感受不同,需尊重学生感知体验,留待精读进一步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2、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情意目标: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教学重点: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2、诵读本词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

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教学时数: 1课时一、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导入。

二、解题:(1)说说苏轼:(2)谈谈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念奴娇”和“赤壁怀古”,哪个是题目?(3)聊聊背景: 看看注释,这首诗是苏轼在什么境况下写的?三、读读课文(1)自由朗读;(2)集体朗读;(3)个别朗读;(4)听读课文。

四、感知文本1、大家思考一下,感觉哪句写得比较有气势?可自由发言,说说你的理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几个词用得很好,江,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开篇就定下了这种高昂的气势。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更有气势。

这三句分别从形、声、视等角度结合起来写,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写出了“赤壁”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

——读一读,要读出气势。

2、读了这首词,你从中读到了什么?你能从中读出一些问题?五、品读课文(一)上片第一句1、第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

对吗?明确:“江水”比喻时光。

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苏轼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想起这句“大江东去”。

如此的气势、如此的磅礴,让我想起了李白的一句,写黄河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这句词写的江水有什么特点?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浩浩荡荡、气势磅礴,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体。

❖在这里,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江水的名,而是滔滔历史江水的代名词。

作者面对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荡,怀想往昔无数的风流人物。

为下阕英雄出场作铺垫。

2、这一句似乎很熟悉,(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一样不一样?(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家觉得可以不可以?)——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英雄人物”,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风流人物”?3、背诵第一句。

(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样不同,提醒接着往下看)(二)上片第二句1、“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你读出了什么意味?——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分别看看。

(1)“大江”具体化为“故垒”;(2)“千古”这里具像化为“三国”;(3)“风流人物”这里具像化为“周郎”。

——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小场景、近景了,如同镜头拉近了。

——苏轼知道他所游览不是真正的赤壁,“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

2、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

“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

3、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

反过来说,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4、齐背第二句。

5、那么,“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接下来就进行具体描写了。

我们一起来读、背。

(三)上片第三句1、大家考虑,这三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乱石穿空”是从形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错。

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惊涛拍岸”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

2、“惊”的繁体字怎么写?只有知道繁体字才知道这个“驚”的意义,这里是“驚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

3、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明确:实写赤壁之险峻雄奇,动心骇目。

巨涛拍岸,怒涛汹涌,浪花千叠,如雪堆积不断。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拍”——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卷”——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

❖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雄奇壮丽的雪浪图。

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英雄渲染气氛。

(四)上片第四句1、这一句有什么作用?――“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

——“如画的江山”是一个舞台,是风流人物活动的一个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画的江山蕴育、塑造了风流人物。

“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

——上片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下片主要塑造的是周瑜这个人。

2、我们还是把上片一起来诵读一下。

要读了豪情,读出气势。

(1)男女生分句轮流读。

(2)齐背。

(五)“公瑾”如何?1、试着修改一下原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否把“公瑾”换成“周郎”,能否把“初嫁”换成“出嫁”。

明确:不能换。

——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

——再用“周郎”就与前面重复了。

——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

——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是小乔,而是老乔了。

——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

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

已经真的不是小乔,的确是老乔了。

疑问:大家主要考虑一下,此处,苏轼恐怕不是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那么,苏轼为什么非得那样写不可呢?——“风流人物”就是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陪衬英雄,说明周瑜是特别懂得情感的,是懂得爱情的。

——在苏轼心目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

“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

——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

2、“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坚忍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

就如同词中四字写英雄气概英雄气概。

——“雄姿英发”。

描写的又是风流人物的另一面,即英雄气概的一面。

3、那么“羽扇纶巾”说的是“风流人物”的哪一面呢?——“羽扇纶巾”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

是说周瑜有文采的一面。

——这里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与聪明的一面。

4、这样,我们就已经把“风流人物”解释清楚了。

苏轼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风流人物”!5、大家想想,毛泽东诗的《沁园春·雪》里的“风流人物”,能不能这样理解?——毛词中的“风流人物”,当然不能等同于苏轼词中的“风流人物”。

——毛泽东的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

毛泽东在词中也一一列举历史上的“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说他们够不上“风流人物”,也就是说,他们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韬。

所以,毛泽东才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6、接下来,苏轼仍然围绕着周瑜进行细致描写,“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果说前面几句属于正面描写的的话,那么,这一句就应当属于……——侧面描写。

用“樯橹灰飞烟灭”来衬托他的指挥艺术。

——“谈笑间”与“樯橹灰飞烟灭”就是对比。

前面十分轻松,跟玩似地,后面就出现了那么强烈的效果。

7、“樯橹灰飞烟灭”由于版本不同,“樯橹”有的版本作“强虏”。

这两个词,你觉得哪个更好?——“强虏”好,强调了人的强大,恰好与“灰飞烟灭”形成一种强烈的效果,敌人非常强大,但是,在周瑜的镇定自若的指挥下,强大的敌人“灰飞烟灭”,变成了烟云。

——“樯橹”更巧妙,更含蓄。

大家都知道,文章的用词,直接好呢,还是含蓄好?当然还是含蓄更好。

樯橹,这里不应该只指舰船,更应当指曹操的所有八十万水军。

樯橹,更能够体现曹军的“水军”的特点。

樯橹,更可以让我们想起曹操的武装,就如同现在的什么驱逐舰、巡洋舰、鱼雷艇之类的……(六)苏轼何思?——“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作者为什么思慕周瑜?作者从几个方面将周瑜与自己进行比较?❖词中的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温文尔雅却又有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怀古是为了思今。

词人赞美周瑜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词人47岁,周瑜24岁)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他是多么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的豪杰人物,来扭转宋廷不景气的现状啊!最最渴望的就是自己能象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一展宏图。

这正是词人缅怀周瑜的原因之所在。

❖作者从下面几个角度与自己比较:周瑜苏轼年龄:20几岁 47岁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职位:东吴都督团练副使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成2、自由讨论一下大家一直在争论的话题:第一,“故国神游”,“神游者”是谁?周瑜还是苏轼?“多情应笑我”,这句怎么理解?存在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应笑我多情”,即苏轼在人生失意、人生低潮、年华老大的时候,还怀想什么“风流人物”,太多情了,也就是说,是苏轼“多情”。

第二种理解是,“多情应笑”后面应当是逗号,“我”应当归属下面,形成“我早生华发”。

“多情”实际是“多情人”,“多情人”指的是“周瑜”。

第二,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也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3、讨论“神游者”和“多情者”。

请发言——还是同意课本上的解释。

“神游者”应当是苏轼,苏轼从上片的来到大江边,描写长江的景观,然后又怀想英雄豪杰,怀想风流人物,也就是怀想周瑜,想做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

这些,都是苏轼在“神游”吧。

就是苏轼的精神在这个旧战场上巡游。

——这里关键是“故国”二字怎么解释,如果当成“曾经的故土”讲呢,那么,这里显然不是苏轼的“曾经的故土”,而只能是周瑜曾经领兵打仗的地方。

这里的“故国”只能是周瑜的故土,不是苏轼的故土。

——苏轼是假设周瑜死后还有灵魂。

苏轼是假设如果周瑜的神灵还在旧战场上的话,知道苏轼在怀想他,那么苏轼就想,周瑜会笑他,并且,“多情”二字正好扣合着前面“风流人物”,周瑜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

——“多情自古伤离别”,“多情”就是“多情人”,是名词。

如果理解成“应笑我多情”,那么,就是苏轼“多情”,“多情”就是动词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