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吸附分离技术和理论.

合集下载

吸附技术知识点总结

吸附技术知识点总结

吸附技术知识点总结一、概述吸附技术是一种物理或化学过程,通过在固体表面或孔隙中吸附气体、液体或溶质来分离或提纯物质的方法。

吸附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环保、易操作、低成本等优点,在化工、环保、能源、医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吸附技术可分为气体吸附和液体吸附两种类型,其中气体吸附主要用于气体分离和净化,液体吸附主要用于溶剂回收和废水处理。

二、吸附过程的基本原理吸附过程是指物质在固体表面或孔隙中附着的过程,其基本原理可归结为几种主要机制:1. 物理吸附:也称范德华吸附,是指气体或液体分子在固体表面附着的一种物理现象。

其特点是吸附力弱,吸附物质易脱附。

物理吸附是一种可逆过程,通常在低温和高真空条件下发生。

2. 化学吸附:指气体或液体分子在固体表面形成化学键而附着的过程。

其特点是吸附力强,吸附物质难脱附。

化学吸附是一种不可逆过程,通常发生在较高温度和压力条件下。

3. 吸附热力学: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基础是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吸附热力学理论可用于描述物质在固体表面或孔隙中的吸附行为,包括吸附等温线、吸附等压线等。

4. 吸附动力学:吸附过程的动力学基础是质量传递、传质速率、平衡时间等,用于描述物质在固体表面或孔隙中的吸附速率和平衡时间等动态过程。

三、气体吸附技术气体吸附技术是指利用固体吸附剂吸附气体分子的方法,常用于气体分离和净化领域。

1. 吸附剂的选择:气体吸附剂通常为多孔性固体,如活性炭、分子筛、铝土矿、氧化铝、硅胶等。

根据吸附剂的孔径、比表面积、孔隙分布等特性选择适合的吸附剂。

2. 吸附分离:气体吸附分离常用于分离气体混合物,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甲烷等。

通常利用吸附剂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对气体混合物进行吸附分离,根据各气体在吸附剂上的吸附力差异实现气体分离。

3. 吸附净化:气体吸附净化常用于去除气体中的有害成分,如有机物、硫化物、氮氧化物等。

通常利用吸附剂对气体中的有害成分进行吸附,实现气体净化和净化剂再生。

吸附分离

吸附分离

⏹吸附分离技术和理论
定义:吸附是利用吸附剂对液体或气体中某一组分具有选择性吸附的能力,使其富集在吸附剂表面,再用适当的洗脱剂将其解吸达到分离纯化的过程。

液相(气相)→固相——吸附剂、吸附物
⏹吸附过程通常包括:待分离料液与吸附剂混合、吸附质被吸附到吸附剂表面、料液
流出、吸附质解吸回收等四个过程。

⏹吸附法的特点
⏹常用于从稀溶液中将溶质分离出来,由于受固体吸附剂的限制,处理能力较小;
⏹对溶质的作用较小,这一点在蛋白质分离中特别重要;
⏹可直接从发酵液中分离所需的产物,成为发酵与分离的耦合过程,从而可消除某些
产物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
⏹溶质和吸附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吸附平衡关系通常是非线性关系,故设计比较复杂,
实验的工作量较大。

吸附原理:固体的表面性质——固体表面分子(或原子)所处的状态与固体内部分子(或原子)所处的状态不同。

吸附理论与吸附分离技术的进展

吸附理论与吸附分离技术的进展

参考内容
页岩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形式,日益受到全球。页岩气吸附与解吸 附机理的研究对提高页岩气开采效率、优化能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 综述页岩气吸附与解吸附机理的研究现状、基本原理及研究方法,并探讨未来研 究方向。
一、研究现状
页岩气吸附与解吸附机理的研究经历了多个阶段,研究者们提出了不同的模 型和理论。目前,广泛应用的主要有基于物理吸附的Langmuir模型和基于化学吸 附的BET模型等。然而,这些模型在解释页岩气吸附与解吸附现象时均存在一定 局限性。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技术的应 用
1、药物分离
大孔吸附树脂在药物分离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尤其在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 和分离方面独具优势。通过选择合适的树脂材料和工艺条件,实现对中药中多糖、 黄酮、生物碱等有效成分的高效分离,为中药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2、食品净化
大孔吸附树脂在食品净化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表现在果蔬汁的除杂、 豆制品中蛋白质的提取和纯化等方面。通过树脂的吸附作用,可以去除果蔬汁中 的杂质,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口感;同时,树脂还可以用于蛋白质的提取和纯化, 为食品加工提供更多优质原料。
总之,页岩气吸附与解吸附机理的研究仍有待深入探索,未来的研究方向应 注重完善模型、引入新技术、综合考虑多因素以及探索应用前景等方面,以推动 页岩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技术及其 应用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技术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分离技术,其原理基 于物理吸附作用,通过选择合适的树脂材料和工艺条件,实现对混合物中各组分 的有效分离。该技术在药物分离、食品净化、环保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工 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2、引入新技术:例如,利用先进的原位光谱技术、纳米技术等,更加深入 地研究页岩气吸附与解吸附机理,提供更加丰富和精准的数据支持。

吸附分离技术简述

吸附分离技术简述

吸附分离技术简述现代用于混合溶剂的分离方法有:萃取分离、色谱分离、膜分离、离子交换分离和吸附分离。

其中,吸附分离是现代最常用的一种分离方法。

现主要围绕吸附分离做讨论。

吸附作用是指各种气体、蒸气以及溶液里的溶质被吸着在固体或液体物质表面上的作用。

吸附是一个非均相过程。

具有吸附性的物质叫做吸附剂,被吸附的物质叫吸附质。

吸附作用实际是吸附剂对吸附质质点的吸引作用。

吸附剂所以具有吸附性质,是因为分布在表面的质点同内部的质点所处的情况不同。

内部的质点同周围各个方面的相邻的质点都有联系,因而它们之间的一切作用力都互相平衡,而表面上的质点,表面以上的作用力没有达到平衡而保留有自由的力场,借这种力场,物质的表面层就能够把同它接触的液体或气体的质点吸住。

一、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吸附作用可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物理吸附也称范德华吸附,它是由吸附质和吸附剂分子间作用力所引起,此力也称作范德华力。

吸附剂表面的分子由于作用力没有平衡而保留有自由的力场来吸引吸附质,由于它是分子间的吸力所引起的吸附,所以结合力较弱,吸附热较小,吸附和解吸速度也都较快。

被吸附物质也较容易解吸出来,所以物理吸附是可逆的。

如:活性炭对许多气体的吸附,被吸附的气体很容易解脱出来而不发生性质上的变化。

化学吸附则以类似于化学键力的相互吸引,其吸附热较大。

例如,许多催化剂对气体的吸附如:镍对氢气的吸附就属于这一类。

被吸附的气体往往需要在很高的温度下才能解脱,而且在性状上有变化。

所以化学吸附大都是不可逆过程。

同一物质,可能在低温下进行物理吸附而在高温下为化学吸附,或者两者同时进行。

吸附作用的大小跟吸附剂的性质和表面的大小、吸附质的性质和浓度的大小、温度的高低等密切相关。

如活性炭的表面积很大,吸附作用强;活性炭易吸附沸点高的气体,难吸附沸点低的气体。

二、脱附吸附的逆过程就是脱附,脱附就是吸附剂的再生。

现工艺上常用的脱附方法有:○1降低压力:使气相压力小于吸附剂表面的压力,那样吸附在吸附剂表面的气体就会因压差逸出吸附剂。

吸附分离技术讲解

吸附分离技术讲解

2.5 吸附动力学
1. 吸附传质过程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是吸附质通过吸附剂颗粒周围的液膜到颗粒的 表面,称为外部传递过程或外扩散(膜扩散)。
第二阶段 是从吸附剂颗粒表面传向颗粒孔隙内部,称为 孔内部传递过程或内扩散。
第三阶段 为溶质在吸附剂内表面上发生吸附。
2.6 影响吸附的因素
吸附质的性质: 溶解度、极性等
另一类吸附过程是化学吸附,以化学键结合,一般为 不可逆过程,工业应用少,分析化学中有。
例:巯基棉吸附、黄原酯棉吸附
1、巯基棉吸附:
利用巯基乙酸与棉花纤维上的羟基的酯化反应, 将巯基接到纤维素大分子上。利用巯基与不同元素 离子的反应进行分离富集。
2、黄原酯棉
脱酯棉与氢氧化钠作用生成碱纤维,再与二硫化 碳进行酯化反应,把黄原酸基团固定在棉纤维上。 利用黄原酸基团的作用进行分离富集。
吸附等温线是描述吸附平衡行为的基本工具,可 用于比较吸附剂的基本吸附性能。由于吸附机理在很 大程度上决定了吸附等温线的形状,因而对吸附等温 线分类有助于诊断吸附过程。
曲线的形状反映吸附的难易,低浓度下曲线向 下弯,如I、II、IV的初始表示分子容易被吸附; 如不易被吸附则向上弯,如III、V。
浓度增大曲线往上斜,如IV,表示吸附由单分子 层开始向多分子层进行。
二、吸附的基本理论
2.1 吸附过程 固体吸附剂与流动相接触,流动相中的一种或多种
溶质向固体颗粒表面选择性传递,被吸附和积累于 固体吸附剂微孔表面的过程。 吸附分离原理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①表面选择性吸附:范德华力 ②分子筛效应:多孔固体中的微孔孔径均一,与 分子尺寸相当。尺寸小于孔径的分子可以进入而被 吸附,比孔径大的分子则被排斥在外。 ③通过微孔的扩散: 利用扩散速率的差别分离。 ④微孔中的凝聚: 多孔固体周围的可凝气体在 与其孔径对应的压力下在微孔中凝聚。 表面吸附是基本的,其它是伴随发生.

7.1吸附分离技术

7.1吸附分离技术

7.1吸附分离技术第一节吸附理论基础一、基本概念吸附作用:物质从流体相(气体或液体)浓缩到固体表面的过程。

吸附剂:在表面上能够发生吸附作用的固体。

吸附物:被吸附的物质。

不同固体物质的表面自由能不同,所以对其他物质的吸附能力不同,表面自由能越高,吸附能力越强。

二、吸附类型1、物理吸附:吸附剂和吸附物通过分于间的引力产生的吸附。

特点:①吸附作用不仅局限于活性中心,而是整个自由界面②分子被吸附后,一般动能降低,所以吸附是放热反应;③物理吸附的吸附热较小,吸附物分子的状态变化不大,所需活化能很小,多数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④物理吸附是可逆的,吸附作用一般没有选择性。

固体内部的分子所受的分子间的作用力是对称的,而固体表面的分子所受的力是不对称的。

向内的一面受内部分子的作用力较大,而表面向外的一面所受的作用力较小,因而当气体分子或溶液中溶质分子在运动过程中碰到固体表面时就会被吸引而停留在固体表面上。

吸附剂与被吸附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由可逆的范德华力所引起的,故在一定的条件下,被吸附物可以离开吸附剂表面,这称为解吸作用。

吸附层析就是通过连续的吸附和解吸附完成的。

2、化学吸附吸附剂与吸附物之间由于电子转移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吸附。

特点:⑴需要一定的活化能;⑵具有显著的选择性,即一种吸附剂只对某种或某几种物质有吸附作用;⑶吸附速度较慢,升高温度速度增加;⑷吸附后也较稳定,不易解吸,且解吸具有选择性;⑸吸附热较大。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虽有区别,但有时很难严格划分,也可以在同一体系中向时发生。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比较吸附力范德华力化学键力吸附热较小(~液化热) 较大选择性无选择性有选择性稳定性不稳定,易解吸稳定分子层单分子层或多分子层单分子层吸附速率较快, .受温度影响小较慢受温度影响大物理吸附仅仅是一种物理作用,没有电子转移,没有化学键的生成与破坏,也没有原子重排等。

化学吸附相当与吸附剂表面分子与吸附质分子发生了化学反应,在红外、紫外-可见光谱中会出现新的特征吸收带。

吸附分离science

吸附分离science

吸附分离science【实用版】目录1.吸附分离科学的概念与原理2.吸附分离科学的应用领域3.我国在吸附分离科学领域的发展与贡献4.吸附分离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正文吸附分离科学是一门研究物质表面对气体、液体或溶液中的分子或离子进行吸附和分离的科学。

它是一种物理过程,通过改变物质表面的性质,实现对特定分子或离子的选择性吸附和分离。

吸附分离科学在环境保护、化工、医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环境保护领域,吸附分离技术可以用于大气污染物的去除和水质净化。

例如,活性炭具有很高的表面积和吸附能力,可以有效地吸附有害气体和重金属离子。

另外,吸附分离技术还可以用于废水处理,通过选择性吸附有害物质,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在化工领域,吸附分离技术可以用于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例如,石油裂解过程中产生的混合气体可以通过吸附分离技术进行分离,得到纯度较高的乙烯、丙烯等化工原料。

此外,吸附分离技术还可以用于高分子材料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提高产品的纯度和性能。

在医药领域,吸附分离技术可以用于药物的提取和纯化。

例如,某些中药成分可以通过吸附分离技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得到纯度较高的药物。

此外,吸附分离技术还可以用于血液净化,通过选择性吸附血液中的有害物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我国在吸附分离科学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和应用经验,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例如,我国科研人员在活性炭吸附、分子筛分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环境保护和化工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我国还在吸附分离技术的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成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吸附分离科学面临着许多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首先,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吸附分离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将得到更广泛的关注。

其次,吸附分离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将不断拓展,为新药研发和疾病治疗提供更多可能性。

此外,吸附分离技术的创新和优化将成为一个重要方向,包括新型吸附剂的研究和开发、吸附分离过程的优化等。

总之,吸附分离科学在环境保护、化工、医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吸附分离的应用

吸附分离的应用

吸附分离的应用吸附分离技术是一种将目标化合物从混合溶液中分离出来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目标化合物通过它和固体吸附剂之间的化学或物理相互作用吸附在固定相上。

吸附剂可以是一种纯净的化合物或其混合物,可以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使其只吸附目标化合物。

吸附分离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化学、食品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吸附分离技术的应用,包括吸附剂的种类、选择性和对目标化合物的吸附能力,以及吸附分离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吸附剂的种类1.树脂吸附剂:包括离子交换树脂和非离子交换树脂两种。

离子交换树脂利用它与离子间的化学相互作用将离子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非离子交换树脂则利用氢键或范德华力等化学相互作用将化合物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2.活性炭吸附剂:活性炭是一种高度纯化的炭质材料。

由于其大的表面积和多孔性质,可以用来吸附气体和液体化合物。

3.硅胶吸附剂:硅胶吸附剂主要用于分离和富集天然产物和食品添加剂。

4.金属氧化物吸附剂:包括沸石、滑石、硬脂酸镁、氧化铝、二氧化钛等,可以用于吸附和分离细菌、病毒和其它化合物。

二、选择性吸附剂的选择性是指吸附剂对特定化合物的亲和力和分离效率。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性是吸附剂的一个重要参数,因为吸附剂需要选择性地吸附想要分离的目标化合物,并且在分离过程中不吸附其它化合物。

鉴于吸附剂的选择性,可以将吸附分离技术应用于不同领域,如生物医学和环境保护。

1.生物医学:吸附分离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将离子交换树脂用于血浆、尿液、酒精和药物中有毒离子的分离;用活性炭吸附剂处理血液中的肝素和蛋白质;利用硅胶吸附剂分离并纯化大肠杆菌、乳酸杆菌等微生物。

2.化学:吸附分离技术可用于分离化学中间体、催化剂、染料和化妆品等。

3.食品:吸附剂可用于食品中有毒或有害的化合物的去除,如黄曲霉毒素、亚硝酸盐、细菌等。

4.环境保护:吸附剂可以用于处理水和空气中的污染物,如对氨、硫酸盐、铬酸盐、酸雨和甲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吸附分离技术和理论
4 吸附概述吸附法(adsorption method):利用吸附剂对活性物质和杂质间吸附能力的差异,将样品中的生物活性物质或杂质吸附于适当的吸附剂上,达到浓缩和提纯目的的方法。

5 典型的吸附过程包括四个步骤:
6 吸附法特点优点:(1)设备简单、操作简便、价廉、安全。

(2)少用或不用有机溶剂,吸附过程中pH变化小,较少引起生物活性物质的变性失活。

缺点:(1) 选择性差,收率不高。

(2)一些无机吸附剂性能不稳定
7常用的吸附剂大网格树脂聚合物吸附剂活性碳:助滤,脱色,去热原氧化铝硅胶羟基磷灰石(磷酸钙))沸石分子筛 8吸附法的发展吸附法在各种层析技术中应用最早一战期间发展起来的活性炭吸附后来使用的凝胶型离子交换树脂、分子筛和纤维素等近些年发展的大网格吸附剂 9吸附的基本原理
10吸附法基本原理界面上的分子同时受到不相等的两相分子的作用力,界面分子的力场不饱和,即存在一种固体的表面力,能从外界吸附分子、原子或离子,并在吸附剂表面附近形成多分子层或单分子层。

12吸附作用力:定向力,诱导力,色散力定向力:极性分子间产生的作用力,分子极性越大,定向力越大,与热力学温度成反比. 诱导力: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间的吸引力,与温度无关. 色散力:非极性分子之间的引力,随最外层电子数增多而增加,不取决于温度.
13吸附作用:物质从流体相(气体或液体)浓缩到固体表面从而达到分离的过程称为吸附作用吸附剂:在表面上能发生吸附作用的固体微粒称为吸附剂吸附物:被吸附的物质称为吸附物。

14 吸附的类型(1)物理吸附: 放热,可逆,单分子层或多分子层,选择性差(2)化学吸附: 放热量大,单分子,选择性(3)交换吸附: 吸附剂吸附后同时放出等当量的离子到溶液中正吸附:吸有效成分负吸附:吸杂质 15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特点
16发酵工业常用的吸附剂可分为:疏水或非极性吸附剂:从极性溶媒(如水)内吸附溶质,典型吸附剂是活性炭.亲水或极性吸附剂:适用于非极性或极性较小的溶媒,如硅胶,氧化铝,活性土等.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剂:属于极性吸附剂,因为是两性化合物,具有离子交换剂的性质.
17影响吸附的因素 1.吸附剂的特性吸附容量(吸附剂表面积越大,吸附量越多比表面积:每克吸附剂所具有的表面积粉碎、粉末吸附剂人工集合
活化可增加吸附剂的吸附容量活化:通过处理使其表面具有一定的吸附特性或增加表面积吸附速度:颗粒度、孔径机械强度(使用寿命)
18 2.吸附物的性质(1)能使表面张力降低的物质易为表面吸附(2)极性吸附剂易吸附极性物质,非极性吸附剂易吸附非极性物质(3)溶质从较易溶解的溶剂
中被吸附时,吸附量较少。

(4)同系列物质分子越大,极性越差,易为非极性吸附剂吸附,越难为极性吸附剂吸附(5)吸附物-溶剂形成氢键,不易吸附吸附物-吸附剂形成氢键,易于吸附 19 3.吸附的条件温度(吸附热,溶解度):经验pH(解离度):两性物质,等电点附近盐的浓度:可能阻止、可能促进,经验溶剂:单溶剂易吸附,混合溶剂易解吸
20 4.吸附物浓度与吸附剂用量吸附物浓度:浓度高吸附量大,但选择性下降适当稀释调高选择性浓度<1% 吸附剂用量:用量大,吸附总量大-每克吸附剂吸附物质的量变小-成本增高-选择性下降综合各因素,实验确定 21常见吸附剂及其生产应用 22 大网格树脂的网络骨架
23大网格树脂吸附法:将多孔的大网格吸附树脂作为吸附剂,利用表面分子与物质分子间范德华引力,把液相中物质吸附到吸附树脂表面。

特点1、选择性好、解吸容易、理化性质稳定、机械强度好、可反复使用等优点。

2、其孔隙大小、骨架结构和极性,可按照需要,根据不同的原料和合成条件而改变,因此可适用于吸附各种有机化合物。

3、适合弱电解质及非离子型化合物分离。

24一、大孔网状聚合物吸附剂的类型和结构
25二、大孔网状聚合物吸附剂吸附机理树脂骨架和溶质分子间的分子吸附(范德华力)“类似物容易吸附类似物”的原则:一般非极性吸附剂适宜于从极性溶剂(水)中吸附非极性物质。

一般极性吸附剂适宜于从非极性溶剂(有机溶剂)中吸附极性物质。

而中等极性的吸附剂则对上述两种情况都具有吸附能力。

吸附法提取的生化物质大多是弱极性或非极性,一般选非极性或中等极性。

27操作过程
28三、操作过程1.树脂选择:类似物容易吸附类似物(吸附法提取的生化物质大多是弱极性或非极性,一般选非极性或中等极性)孔径:树脂孔径为溶质分子直径的6倍较宜预处理:甲醇洗涤再生:一种溶剂或多种溶剂清洗,甲醇、丙酮、乙酸乙酯
29 2.吸附条件选择(1.无机盐的影响无机盐存在,对吸附不仅无干扰,还有促进作用(盐析)。

(2.吸附pH( pH影响离解程度,影响吸附量)弱酸物质:pH<pK 弱碱物质:pH>pK (呈分子状态)中性物质:pH无影响(不会电离)。

30 3.洗脱条件选择最常用低级醇、酮或其水溶液解吸解吸溶剂能使大孔网状聚合物吸附剂溶胀;选用溶剂应容易溶解
吸附物。

对弱酸性物质可用碱来解吸,弱碱性物质可用酸来解吸吸附在高浓度盐类溶液中进行时,水洗即可解吸 31 四、大孔吸附树脂的应用:抗生素分离纯化(再生容易、产品灰分少):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肽类、博莱霉素类、含氮杂环类及其他新抗生素维生素的提取纯化: VB12,VB2,VC 天然产物的分离:生物碱,黄酮,多糖,苷类、红景天甙等生化药物:酶, 氨基酸, 蛋白质, 肽,甾体 32红霉素的分离纯化
33SIP-1300大孔吸附剂分离纯化超氧化物歧化酶
34 活性炭一种被广泛应用的优良的吸附剂。

吸附能力很强的非极性吸附剂对色素、细菌和热源等杂质有很强的吸
附能力。

一般用木屑、兽骨、兽血或煤屑等为原料高温(800℃)碳化成。

35 分类粉末碳:比表面积大吸附力强颗粒碳:吸附能力较差,但易装柱锦纶活性炭:吸附能力较两者弱 36 溶剂中吸附能力:(活性炭是非极性吸附剂)水>乙醇>甲醇>乙酸乙酯>丙酮>二氯甲烷 36 吸附物分子结构对吸附性能影响:1)对极性基团多的化合物的吸附力大于极性基团少的化合物(2)对芳香族化合物的
吸附能力大于脂肪族化合物(3)对相对分子量大的化合物的吸附力大于相对分子量小的化合物(4)pH 值的影响碱性中性吸附酸性洗脱酸性中性吸附碱性洗脱(5)温度未平衡前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37辅酶A制备
38 磷酸钙凝胶在蛋白质的分离、精制中,较为常用
形式:磷酸钙、磷酸氢钙、羟基磷灰石
活性部位:钙离子,与蛋白质负电基团结合
在无机吸附剂中,磷酸钙是唯一的适用于生物活性高分子物质(如蛋白质、核酸)的分离的吸附剂。

羟基磷灰石主要适用于蛋白质的层析分离,也适用于较小的核酸,如转移RNA的分离。

39胰岛素纯化
40 三.氧化铝
氧化铝的吸附能力很强,可以活化到不同程度,重演性好,再生容易,故是常用的吸附剂之一。

分酸性、碱性和中性三种,酸性氧化铝(pH4-5)适合于分离酸性化合物,碱性氧化铝(pH9-10)适合于分离碱性化合物,
中性氧化铝(pH7)适合于分生物碱、挥发油、萜类、甾体及在酸、碱中不稳定的甙类、酯类等化合物。

41 硅胶
硅胶是应用很广的一种极性吸附剂。

可与极性化合物或不饱和化合物形成氢键而使硅胶具较强的吸附力。

主要优点是化学惰性,具有较大的吸附量,易制备。

42 沸石分子筛
是结晶铝硅酸金属盐的水合物。

由于分子筛能将比其孔径小的分子吸附到空穴内部,而把比孔径大的分子排斥在其空穴外,起到筛分分子的作用,故得名分子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