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管理

公共安全管理
公共安全管理

目录

公共安全管理的概念 (1)

指挥系统管理 (3)

通讯与情报信息系统管理 (9)

资源系统管理 (12)

后勤管理系统 (14)

灾害减除 (16)

准备 (19)

应对 (24)

恢复 (27)

美国的政府组织 (30)

简述题 (31)

公共安全管理的概念

二、什么是公共安全管理

1、什么是安全?

安全是指在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公共卫生或治安事件发生过程中,能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状态。如果人员或财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超过可接受的状态,即是不安全。安全具有主观和客观的二元性

2、什么是管理

(1)管理活动的四要素:

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组织目的、组织环境或条件;

3、什么是公共安全管理

就公共安全而言,安全管理就是管理者对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公共卫生与社会安全事件所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的活动,以保护人民在此过程中的人身安全与健康、财产不遭到或减少损失的一种安排。国家有全方位及完善的立法、政府组织中成立专门处理机构、且有一套完整的标准作业流程及成型的指导性理论体系。公共安全管理的目标是建设一个“相对安全”的社会。

公共危机分类

1、危机发展速度和终结速度角度

龙卷风型、雷阵雨型、腹泻型、井喷型、长投影型、水纹型、文火型、潮汐型

2、动因性质

自然危机、人为危机

3、影响时空范围

国际危机、国内危机、组织危机

4、主要成因及涉及范围

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价值危机

5、采取手段

和平方式的冲突方式、暴力性的流血冲突

6、特殊状态

核危机、非核危机

7、我国目前国内危机事件分类

自然灾害型、利益失衡型、权力异化型、意识冲突型、国际关系型

8、公共危机事件分类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其他

三、国外的公共安全管理简介

1、应急管理(美国、澳大利亚)

美国联邦应急管理总署定义:组织分析、规划、决策和对可用资源加以分配,以实施对灾难影响的减除、准备、应急和从中重建;其管理目标是拯救生命、防止伤亡、保护财产和环境澳大利亚应急管理署定义:处理针对社区和环境危险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的预案、机构和安排,将政府、志愿者和私人部门的努力结合到一起,以综合及协调方法满足对付全部类型的紧急事态需求、包括预防、应急和重建。

2、民防应急管理(新西兰)

新西兰民防部定义:民防应急管理意味着:

(1)保护民众和财产的安全所必需及人们所急切盼望者;(2)设计用来对付、避免、克服与任何紧急事态相关的所有危险、伤害或损失;(3)包括规划、组织、协调以及对这些手段、措施和实践的运用

3、总结

管理主体:有组织的政府行为

管理对象:各种灾害

管理的目标:保护民众的生命、财产和环境

管理过程:从灾害之前的准备、预防到灾害发生时的应急,以及灾害过后的重建

四、公共安全管理的理论基础

1、全面应急管理(Comprehensive Emergency Management,CEM)

1)对各种类型的灾难及其后果实施管理。由此发展成应急管理的“全危险方法”;2)对所有应急管理的参与者实施统一协调与领导。由此导出了“应急管理合作关系”“整合应急管理系统”;3)对紧急事态的全过程(四阶段)或生命周期实施管理;4)对全国各级政府、各种组织的所有合适资源实施统一调配使用。

2、全危险方法(All-hazards Approach)

1)一套系统能够确保最经济的公共安全管理成本;2)能够保障公共安全管理的基本需求;3)能够实现统一且具高效的指挥和运作

3、整合应急管理系统(Integrated Emergency Management )

(1)内涵

美国:当紧急事态发生时,需要来自不同机构、部门、各级政府的代表一起工作、互相配合,且必须迅速做出决策

澳大利亚:为处理所有紧急事态和灾难而做出的联邦、州和领地,以及各级政府、法定权利部门、志愿者和社区组织的积极合作的安排

(2)各级政府的职责和权限

1)地方政府对其公民的安全、接近事件和资源的情况和人员的了解直接负责;2)紧急事态支持署是地方政府能够全天候反应应急紧急状态的部门,包括执法部门、消防和搜救部门以及公共事业部;3)州政府在紧急事态应急和重建工作中,依法承担地方和联邦政府之间的联系枢纽作用;4)联邦

政府具有法定权力、财政资源、研究能力、技术信息和服务以及专门人才,在紧急事态和灾难的应对和重建中,对地方和州部门提供援助。

(3)目标

1)促进联邦、州、地方和种族政府的充分合作,为实现共同的全国目标为各级政府提高灵活性;2)强化已知的应急管理措施加以有效实施;3)实现应急管理规划向州、地方和各级政府主流的决策和行动体系更加紧密的结合;4)在现有应急管理预案、系统和能力的基础上,扩展它们对所有类型的紧急事态的适用范围

4、应急管理的生命周期理论

(1)四阶段理论、全方位法

依据灾难发生的周期将应急管理活动、政策和项目分为预防/减除、准备、应对、重建

(2)各阶段内容

1)减除:消除或减轻危险的效果

区划与土地使用管理、建筑法规、建筑使用规定、重新设置安全改进措施、为公共信息立法、社区须知与教育、税收、保险鼓励与抑制等

2)准备(Preparedness):确保在社区内的准备

社区须知与教育、灾难预案、培训与测验演习、紧急事态通讯、撤离预案、相互援助协议、预警系统、资源存货

3)应对(Response):紧随着任何危险的影响立即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

实施预案、实施紧急事态的立法与宣布、发布预警、启动紧急事态行动中心、动员资源、通报公共权力部门、提供医疗援助、提供紧急救济、搜寻和救援等

4)重建(Recovery):为受影响的社区提供重建手段

修复基础设施、社区康复、咨询方案、临时住处、临时住所、财政支持与帮助、卫生与安全情报、长期医疗保健、物质重建、公共情报、实施经济影响研究

5、有准备社区理论(有重建能力社区)

社区居民、志愿者组织和地方政府是处理紧急事态和灾害的三个重要环节

指挥系统管理

一、全国突发事件管理系统(National Incident of Management System, NIMS )

1、建立

2004年3月1日,美国国土安全部建构

“提供了一个全国统一的范本,使联邦、州、地方和部族政府,以及私人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一起工作,对国内发生的无论何种原因、规模或复杂性的突发事件,包括灾害性的恐怖主义活动,实施快速高效的准备、预防、应急和从中恢复”(汤姆·里奇)

2、NIMS的主要组成部分

1)指挥与管理:包括突发事件指挥系统、多部门协调系统和公共信息系统2)准备:包括预案编制、培训、演习、人员资历与资格认证、装备采集与认证、相互援助、出版物管理等;3)资源管理:包括相关可以运用的资源管理;4)通讯与信息管理:包括突发事件管理通讯及信息管理;5)支持技术;6)进行中的管理与维护。

二、突发事件指挥系统(Incident Command System, ICS )

是美国“全国突发事件管理系统(NIMS)”的核心部分

1、起源和发展

1970年加州森林大火、设立“火界”(FIRESCOPE)系统;70年代中期,确定共同专业术语、程序,实施对ICS有限的现场测试;80年代使用“火界”的培训在消防行业开始推广;1990年美国全国消

防系统突发事件管理系统协会(NFSIMSC)创立,规范“火界”和其他指挥系统,建立全国统一的ICS

三、ICS的相关概念和原则

1、概念

(1)ICS早期概念

用于指挥、控制和协调应急工作的示范工具,对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处理突发事件、保护生命、财产和环境)努力的各个部门提供一种协调手段

(2)ICS的新版定义

1)它是标准的、现场的、全危险的突发事件管理概念;2)允许它的使用者采用集合的组织结构;3)具有相当大的内部灵活性;4)基于成功运作的实践验证的管理系统;5)吸取几十年在组织和管理紧急事态突发事件教训的结果。

2、原则

1)绝大多数突发事件在地方层次管理;2)现场指挥和管理职责的行使必须与突发事件指挥系统组织、理论和程序的标准设置一致

3、ICS的组合与升级

1)适用于单一政府或单一部门内的行动、在多部门涉入时的单一政府的行动或在多部门涉入时的多个政府的行动;2)可用于或可被全国的使用者接受;3)很容易适应新技术;4)适用于国内突发事件管理部门所期望应急的所有紧急事态或突发事件;5)基于突发事件的规模和复杂性具有可升级的组织结构。

4、ICS具有交互式的管理成分

5、ICS建立了共同的术语、标准和规程,确保各类组织一起有效地工作

6、ICS的一体化衡量目标

7、ICS的实行不宜影响现行体制和程序的运行

8、ICS应该更容易地用于宽泛的紧急事态和突发事件管理领域

四、ICS的管理特征

1、共同的术语(Common Terminology)

建立共同的术语使所有不同的突发事件管理和支持机构,能够超越种类繁杂的突发事件管理职责和危险场面,在不会发生概念歧义的情况下一同工作

(1)组织职责(Organization Function)

用标准、一致的术语明确命名和定义具有国内突发事件管理责任的主要职责领域和职责单位

(2)资源分类(Resource Descriptions)

统一命名各种主要的资源,包括用于支持突发事件管理活动的人员、设施、重大装备和供给品,并依据其性质进行分类

(3)事件设施(Incident Facilities)

对突发事件管理行动过程中所使用的设施统一命名

2、模块化组织(Modular Organization)

1)建立若干独立的功能单位,每一步都可以被进一步细分;2)事故指挥官负责模块化组织的建立和扩展;3)基于突发事件的规模和复杂性建设模块化组织。

3、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1)建立支撑性的任务目标;2)制定和发布任务、方案、规程和协议;3)为各种突发事件管理职责活动建立明确的、可衡量的目标,通过努力实现它们,以支持确定的战略目标;4)以成效衡量表现,推动正确的行动。

4、依靠突发事件行动预案(Reliance on an Incident Action Plan, IAPs)

突发事件行动预案提供了一个沟通全部突发事件(包括行动和支持活动)目标一致的手段

5、可操控的控制区间(Manageable Span of Control

监督官在紧急事态应急行动中所能有效操控的人员或资源的数量;控制区间对突发事件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至关重要

6、预置的突发事件场所与设施(Predestinated Incident Locations and Facilities)

1)预置设施包括指挥所、基地、营地、人员和物资集结地区、群体伤员分类救治区;2)IC根据形势需要指导对设施的核对和位置的安置。

7、全面的资源管理(Comprehensive Resource Management)

1)资源:可用于或潜在可用于支持突发事件管理、能够分派或分配的人员、小组、装备、供给品和设施;2)管理:分类、排序、分发、跟踪以及对用于恢复的资源的处理,有时也包括赔偿和报销。

8、综合通讯(Integrated Communication)

1)建立和使用共同的通讯方案、共享通讯程序和系统结构;2)该综合路径将相关的各个行动部门和支持部门加以联系;3)指挥的建立与转移(Establishment and Transfer of Command);4)建立指挥功能:对突发事件拥有主要行政管理职责的部门任命个人到现场建立指挥部;5)指挥部转移:发布简报载明持续安全和有效行动的所有基本信息。

9、指挥的链条和指挥的一元化(Chain of Command and Unity of Command)

1)指挥的链条:应急管理组织等级内部权力行使的有序脉络;2)指挥一元化: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指定的主管人,必须在事件现场向他报告;3)澄清报告关系、避免由多重、相互矛盾的指示引起的混乱。

11、联合指挥(Unified Command)

联合指挥在突发事件涉及多重权力部门、一个权力部门涉及多重机构或多重权力部门涉及多重机构的情况下,确保各机构与不同的立法、地域和职能部门一起有效工作而不影响单个机构的权限、责任和义务

12、责任性(Accountability)

1)在所有层次的权力部门和突发事件行动中的单个功能区域行使有效的责任性;2)所遵循的原则有:注册、突发事件行动预案、统一指挥、控制区间、资源跟踪

13、调度(Deployment)

人员和装备只能在要求的时候或由适当的管理当局分派的时候才能调动

14、信息和情报管理(Information and Intelligence Management)

建立收集、共享和管理相关的信息和情报的程序

1、指挥人员

(1)突发事件总指挥(IC)、指挥官员(Command Staff)

1)全面的指挥和控制;2)确保事件应对者的安全;3)保护公众与环境的健康与安全;4)对所有权益人提供信息;5)保持同其他部门间的联系。

(2)部门指挥员(General Staff)、部门主管(Chief)

指挥部官员和部门指挥员必须相互沟通协作、共享重要情报,评估当前形势和未来方向,向指挥官提出行动方针的具体建议

2、指挥模式

单一指挥模式(Single Command)

联合指挥模式(Unified Command)

(1)单一指挥模式

前提:

1)当事件发生在单一职权部门的管辖范围,而且与其他职权部门和系统的管辖范围不重叠的情况

下,适当的职权部门应该指令建立一个单一的指挥模式的指挥系统

2)单一指挥模式系统可能超越单一职权部门的管辖界限,但只要各相关部门同意,可以建立单一

指挥模式的指挥系统

构成:由一个人出任总指挥,其他四个部门的职责可以由他一人管理

职责:1)行使指挥责任,如负责建立突发事件指挥所等;2)保护生命财产;3)控制人员和设备资源;4)履行对应对者和公共安全的责任,保证任务完成;5)同外部机构组织,包括紧急事态行动中心(在被启动的情况下)建立和保持有效的联系。

(2)联合指挥模式

前提:当突发事件影响的范围超过一个政府行政管辖地区,并且需要一个以上的部门参与应急机制时,需要建立一个联合指挥模式:1)突发事件发生在一个以上的行政区域(县);2)突发事件涉及多个管辖部门(消防、执法、医疗、交通;3)突发事件涉及多个行政区域、多个管辖部门

构成:1)所有参与的主要部门都要委派一个指挥员,组成一个突发事件管理小组,按照协调的突发事件行动预案的安排,共同分担管理责任,监督总指挥的工作,且必须行动一致;2)联合指挥模式下,突发事件行动预案应该由规划部主管制定,并且得到突发事件指挥官的批准,行动部的主管本人指导突发事件行动预案的具体实施;3)将突发事件纳入一个单一的、合作的模式管理,包括共同的组织结构、单一的突发事件指挥场所、统一的规划程序以及统一的资源管理;4)优势(美国国土安全部):a.将一套目标用于整个突发事件;b.使用共同的途径制定战略并实现事件管理目标;c.在事件涉及的所有管辖部门和机构之间的信息流程和协调得到改进;d.对事件有责任的所有机构都了解合作的优先权和限制;e.任何机构的权力都不会受到损害和忽略;f.所有部门在一个突发事件行动预案的安排下完成各自分配的任务,其联合工作都能实现最优化.

4、突发事件指挥所

1)总指挥的首要责任是建立突发事件指挥所;2)指挥所是总指挥沟通现场和各个部门、下达各种应急指令的工作场所;3)一个突发事件只能设立一个指挥所.

4、指挥部官员

构成:总指挥和各种不同的特殊职位的人员组成指挥部官员;特殊职位的人员总指挥特别指定,直接对他报告,并负责总指挥分派的部门主管职责之外的重要工作主要的特殊职位有:公共信息官、安全官、联络官;其他:法律顾问、医疗顾问

职责:指挥部官员负责对突发事件的全面管理;公共信息官;安全官;联络官。

(二)突发事件指挥系统部门的结构及职责

部门指挥员是突发事件指挥机构中四个职能部门主管

1、行动部

突发事件管理中最重要的部门,负责所有旨在减少直接危险、拯救生命、保护财产、控制形势和恢复正常状态的行动

组织结构:

行动部主管:1)直接对总指挥或联合指挥部负责;2)在每一个行动阶段都应该任命一位行动主管(在多部门参与的突发事件管理中,他可以任命一个或更多的来自不同部门的副手);3)在每一个行动阶段,负责制定具体目标,与其他部门的主管和单位领导一起建立他们的辅助性目标。

分支机构:当分队或小组的数量超过了一个监督官恰当的控制区间,达到3-7个下属机构时,就要设立分支机构

区和小组:当资源数量超出总指挥和行动部主管易于管理的范围时,要设立区和小组。区指将事件涉及的范围划分为自然的或地理的行动区域。小组指将事件涉及的范围划分职能的行动区域

资源:1)满足突发事件管理行动所需要的人员和设备的整体;2)三种资源组织和管理方式:单一资源、特别工作队、任务编组。

2、规划部

1)负责对突发事件形势的信息和情报的搜集、评价、发布、并提供给总指挥或联合指挥部;2)负责准备形势报告、展示形势资料、维护分配给突发事件资源的状态;3)在总指挥和联合指挥指导下制定和起草突发事件行动预案。

规划部组织结构:

3、后勤部

负责提供促进管理效率和效能所需要的全部保障

4、财务与管理部

1)在参与突发事件管理中行动的各部门需要财务和其他行政服务情况下,可以设立财务与管理部;2)做突发事件的财政和成本分析(洽谈合作、跟踪人员和装备使用时间、审查突发事件中发生的伤害和事故的赔偿要求、记录与突发事件相关的日常费用)。

四、区域指挥(Area Command)

1、适用范畴

(1)区域指挥不是指挥系统的必要环节

1)根据突发事件的复杂性和管理的控制区间需要,可以建立区域指挥;2)设立区域指挥的判断权和区域指挥的设立权通常归某个行政机关的首长或对突发事件具有管辖责任的公共官员

2、主要责任

3、组织领导

(1)区域指挥组织按照突发事件指挥系统的基本原则运行

(2)区域指挥组织的人员构成:区域指挥官;区域指挥后勤主管;区域指挥规划主管;区域指挥支持岗位:(区域指挥重要资源科科长、区域指挥形势科科长、区域指挥公共信息官、区域指挥联络官、区域指挥航空协调员);区域指挥航空协调员。

4、机构设置注意事项与报告链

五、多部门协调指挥/多部门协调系统

指挥:通过清晰的、法定的、规章的和代表的权威的效力,来指导、命令或控制的行为

协调:1)是靠一种制度安排(没有命令的权力和手段),在不同部门的负责人之间通过协商,达到预期目标;2)命令发出者和协调者虽然使用的手段不同,但都要达到预期目标,实现应急管理的意图。

1、多部门协调指挥的概念

1)多部门协调指挥是将参与突发事件管理所有部门的设施、装备、人员、规程和通讯结合起来,并入一个共同的责任系统中,实现对突发事件管理行动的配合和支持;2)主要功能是支持突发事件管理的政策和优先权,便利后勤支持和资源跟踪,通知用于事件管理优先权方面的资源分配决定,协调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协调跨部门和跨政府的有关突发事件管理政策、优先权和战略方面的问题2、组织结构

(1)紧急事态行动中心;(2)多部门协调实体。

六、国土安全部的指挥职责

15个紧急事态支持功能(按序号排列)

交通运输、通讯、公共事业与工程、消防、紧急事态管理、大众关爱、住房与人文服务、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城区搜寻和救援、能源、公共安全、长期社区恢复与灾害减除、外部事务

5#“紧急事态支持功能”的“紧急事态管理”:阐述了国土安全部、紧急事态准备与应对司、联邦紧急事态管理局(它们的合称英文简写为DHS/EPR/FEMA)在紧急事态中的指挥和协调责任:负责支持联邦政府在国内突发事件管理中的全部行动,包括联邦的所有部门、在紧急事态管理的所有阶段的所有方面的行动。

(一) DHS/EPR/FEMA的指挥责任

1、 DHS/EPR/FEMA在5#“紧急事态支持功能”中的地位与责任

(1)地位:5#“紧急事态支持功能”的协调者和主要承担者

(2)责任——2、 5#“紧急事态支持功能”的责任

1)负责支持联邦政府在国内突发事件管理中的全部行动;2)在支持全国应对协调中心(NRCC)、地区应对协调中心(RRCC)和联合现场办公室(JFO)的行动中承担着核心的管理和行政责任;3)紧急事态发生之前、灾难应对。

(二) DHS/EPR/FEMA的指挥行动

1、 DHS/EPR/FEMA对各部的支持和协调

指挥部;行动部;规划部;后勤部;财务与管理

2、 DHS/EPR/FEMA的指挥职责

《国家应对预案》对国土安全部层次、DHS/EPR/FEMA层次和大区与现场层次的指挥职责做了清晰的限定:(1)国土安全部;(2) DHS/EPR/FEMA指挥层次;(3)大区与现场层次

通讯与情报信息系统管理

从《国家应对预案》看通讯与情报信息系统管理

美国《国家应对预案》在其2#紧急事态支持功能“通讯”中,对联邦通讯与情报信息系统的组织和责任作了全面界定

在具有全国性影响的突发事件中使用通讯与情报信息系统必须按其框架执行

一、2#紧急事态支持功能

1、2#紧急事态支持功能的职责

通讯支持;全国电子通讯支持预案

2、联邦紧急事态通讯系统的组织

(1)管理者(DHS/IAIP/NCS)

a 职责:协助;激活;选派联邦紧急事态通讯协调官

(2)执行部门(全国性的指挥部和地区性的组织)

a 全国性的组织:全国远程通讯协调中心(指挥部)

b 地区性的组织:联邦通讯协调官

3、联邦紧急事态通讯系统的行动职责

根据2#紧急事态支持功能的规定,联邦紧急事态通讯系统在突发事件发生前、事件过程中、事件结束后和转入休眠状态承担不同的行动职责:(1)事件发生前;(2)事件过程中;(3)事件结束后。

二、联邦管理部门的责任

对联邦紧急事态通讯系统负有管理和支持责任的部门

1、主要管理部门(领导和协调)

(1)DHS/IAIP/NCS(全国远程通讯协调中心的主管部门)

(2)主要责任:职责授权执行;;通讯支持;提供情报。

(3)各阶段的基本责任:预防与准备阶段;应对与恢复阶段。

2、辅助支持部门(支持和辅助)

《国家应对预案》的2#紧急事态支持功能对各个辅助支持部门在紧急事态通讯中的责任有明确规定(1)农业部/森林管理署和内政部:两个独立的部门、职责

(2)商业部:全国远程通讯和信息管理司、全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司/全国天气服务处

(3)国土安全部

a DHS/EPR/FEMA

b DHS/IAIP/NCSD

(4)联邦通讯委员会

(5)通用事业管理局

(6)其他联邦部门:联合远程通讯资源委员会、全国通讯系统的成员组织、所有联邦部门

从《全国突发事件管理系统》看通讯与信息系统的管理

依据《全国突发事件管理系统》从一个具体突发事件的层面探讨通讯与信息系统的建构和运转情况,在紧急事态管理实践中更具体、更直观、操作性更强

一、通讯与信息系统的组织

1、通讯与信息系统在指挥系统中的地位

(1)情报工作的重要性

广义的情报

(2)机构设置灵活多样(方便管理者依据情况随时调整使用)

a 规划部(传统)

b 其他部门内设置

设在指挥部内;设在行动部内;作为独立的部与其他四个部平行

2、通讯与信息系统的组织机构

(1)通讯组织:通讯科、职责

(2)情报信息系统组织——联合信息系统和联合信息中心构成

a 联合信息系统:一种协调的机制、主要作用

b 联合信息中心:一个场所、每一个层次上建立、主要作用、注意事项

二、通讯与信息管理

1、通讯与信息管理的主要目标

建立和保持一种共同运行画面,确保可达性和互通性;具体

2、基本原则

(1)跨越各级政府和只能部门的共同运行画面

a 定义

b 功能、作用

(2)共同的通讯与数据标准:互通性至关重要

3、通讯与信息管理:通讯与信息管理的目标是在两个方面为各个层次的突发事件管理提供运行画面和互通性

(1)突发事件管理通讯

保证有效的通讯程序和系统的存在;必须遵循突发事件指挥系统所要求的标准

(2)信息管理

a 政策

事件前信息;信息管理;网络;技术使用

b 互通性标准

1)推进数据标准在诸多方面功能的发展;2)数据发展与设定目标相一致(突发事件通告和形式报告、状态报告、分析的数据、地球空间信息、无线电通讯、鉴别与鉴定、全国突发事件报告数据库)

从公共信息管理的角度看通讯与信息系统的管理

一、公共信息和公共信息管理

公共信息;公共信息管理

二、公共信息管理的目标和要点

1、目标

(1)公众信息来源

权威信息;媒体信息;人们互相交流得到的信息

(2)目标(四个阶段)

减除阶段;准备阶段;应对阶段;恢复阶段

2、要点

(1)以服务对象为中心

定义;服务对象包括内部和外部;首要服务对象

(2)领导承诺

(3)将沟通包括进预案和行动中

(4)媒体合作

困难(目标不同);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二、各阶段的公共信息管理

1、公共信息的服务对象

(1)公共信息的受众

公共信息的接受者;范围广(一般公众、灾难受害者、企业界、媒体、民选官员、社区官员、第一

应对者、志愿者组织)

(2)公共信息的用户

对公共信息的直接消费者(突发事件的受影响者或利害人)

2、应对与恢复阶段的公共信息管理

主要目标;具体做法

3、准备及灾害减除阶段的公共信息管理

三、与媒体合作实现公共信息管理

1、建立与媒体的伙伴关系

(1)必要性;(2)面对非官方媒体

2、与媒体一起工作(实质性体现)

人员互相出任;对媒体工作提供全面配合

3、在合作中实施对媒体的引导

资源系统管理

从《全国突发事件管理系统》看资源系统管理

NIMS制定的概念和原则指导资源管理的程序,通过将这些程序中的规程、方法和职能标准化,确保了资源的流动能够对紧急事态的管理者和应对者提供快速有效的支持

一、资源管理的内涵、原则和内容

1、资源管理的内涵

(1)资源

紧急事态管理中应对和恢复阶段所必须的人员、小组、工具、装备和物资,它们是紧急事态管理的物质保障

(2)资源管理

在突发事件中,对提供给管理者的适时和适当的资源的手段、程序、和系统的应用进行协调和监控多部门协调实体在紧急事态行动中心依据一整套既定的系统和程序,实施对资源的优先权确定和分配的协调

(3)NIMS中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

1)它提供一个确认、获得、分配和跟踪资源的统一方法;2)它通过对所需资源的性质和型号的标准化分类能够有效地使用相互帮助和捐赠人的援助;3)它使用一种依赖统一培训和认证标准的信用书系统,确保所需的人员资源能够成功地进入正在进行的事件的行动中;4)对它的协调是紧急事态行动中心和多部门协调实体的责任,同样也是ICS组织中特定部门(如规划部资源科)的责任5)它应该包括由私人部门和非政府组织捐赠的资源。

2、资源管理部门及其任务(ICS)

(1)管理部门

规划部的资源科

(2)职责

a 确定资源到位;

b 建立跟踪系统;

c 资源总清单

d 资源分类和登记(依据资源性能和级别);资源状况(所得到的资源、可用的资源、不能使用的资源)

(3)资源管理的任务:建立系统;激活系统;分派资源;解除和召回资源

3、实现资源有效管理的原则

(1)预先规划;(2)资源的确认与订购;(3)对资源分类;(4)协议的使用(5)对资源的有效管

理:(获得程序;管理信息系统;订购、动员、分派和遣散协议。)

4、资源管理的内容(NIMS管理资源的步骤)

NIMS包括了资源管理程序的标准化规程、方法和职能

(1)确认和分类资源

可制定衡量标准;资源种类可以分为若干亚类;资源分类是持续不断的过程

(2)对人员认证和颁发资格证书

专业标准的权威证明;资格证书

(3)盘点资源

资产的可用性;资源数据输入跟踪系统

(4)确定资源需求

确定、核准、认可资源要求;提供专业建议

(5)订购和获得资源

(6)动员资源

报到、注册、回执(资源);装备、培训、教导相关人员(管理者)

(7)跟踪和报告资源

(8)恢复资源

资源的复原、补充、回转(不可消耗资源、可消耗资源

(9)补偿

二、资源分类系统管理

资源分类系统是实现资源科学分类的制度化的模式,是资源管理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资源分类确保资源管理的标准化和便捷化,避免资源使用和调度方面可能出现的错误

“全国突发事件管理资源分类系统”作为NIMS整体内容的一部分附录在后

1、分类规章

(1)定义

分类规章是将资源依据突发事件管理的需要进行分类时所依据的标准或原则

(2)程序

2、分类规章的原则——依据资源管理的内容提出用于资源分类的5个原则

(1)门类

16大门类

运输、通讯、公共事业与工程、消防、信息与规划、执法与安全、大众关爱、资源管理、卫生与医疗、搜寻与救援、危险材料应对、食物与饮水、能源、公共信息、动物与农业问题、志愿者与捐赠(2)种类;(3)构件;(4)度量制式;(5)型号

3、资源的分类应用

从《国家应对预案》看资源支持

《国家应对预案》规定的“紧急事态支持功能”,7#“资源支持”规定了全国性的突发事件中联邦对州、对联邦部门的支持机制

资源支持包括紧急事态救援品、器材室、办公设备、办公用品、远程通讯、合同服务、交通服务、安全服务、支持紧急应对活动所需的人员、装备和供给从当前联邦的库存中提供,必要时可以从商业部门采购

一、资源支持的组织

1、管理部门(协调者和承担者)及其职责

通用事业管理局(GSA);紧急事态协调官;地区紧急事态协调官

2、支持部门(辅助)及其职责

农业部/森林管理署、商业部、能源部、国土安全部、劳工部、交通部、退伍军人事务部、全国航空与空间管理局、人事管理办公室

二、资源支持行动(运行)

1、资源支持行动的程序

(1)主要渠道

国土安全部的NRCC,RRCCs,JFO

(2)资源需求决策

大区层次上的操作部门作出(地方上的执行部门)

(3)资源申请

2、各级行动内容

在资源支持行动中,不同层次的支持行动内容不同

(1)指挥部层次

紧急事态协调官

(2)地区层次

地区紧急事态协调官

2、各阶段的行动内容

每个阶段、不同层次的资源管理部门具有不同的任务

(1)起始阶段:指挥部;地区

(2)持续阶段

后勤管理系统

一、后勤部门的组织结构及职责

美国《全国突发事件管理系统》没有将后勤作为一个系统,在突发事件指挥系统中,后勤部作为单独的部门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职责

ICS中,后勤部负责提供促进管理效率和效能所需要的全部保障,包括从事件地区之外订购资源;提供设备、运输、补给、装备养护以及燃料、食品服务、通讯和信息技术支持;提供紧急事态应对者的医疗服务,包括在需要时的疫苗预防接种

1、后勤部门的组织结构(ICS)

2个分部,6个部门

2、后勤部门的基本职责

(1)供应科:预定、接收、存储、处理所有与突发事件相关的资源;

(2)设备科:设备、设施;

(3)地面支持科:地面支持设备、《突发事件交通预案》;

(4)食品科:食品和饮水需求、计划指令、订购食品、烹饪设施、食品安全;合作单位

(5)医疗科:制定《突发事件医疗预案》、医疗处理、管理性事务;

二、后勤系统管理

1、后勤系统管理与《国家应对预案·支持附件》

(1)《国家应对预案·支持附件》的内涵

1)《国家应对预案》的一个组成部分;2)描述了一个通过联邦部门、州、地方和种族实体、私人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可以协调合作,实施共同的职责程序和必须的管理要求的架构,以确保实现高效率,高效力的突发事件管理;3)涉及9个领域:财务管理、国际协调、后勤管理、私人部门协调、公共事务、科学与技术、种族关系、志愿者与捐赠管理、公认安全与健康。

(2)后勤管理

1)根据《国家应对预案·支持附件》,在具有全国性影响的重大突发事件中,后勤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方面具有明确的系统性;2)在具有全国性影响的突发事件中提供后勤管理功能的运行架构,并就突发事件管理中联邦资源是如何满足这一架构做了说明。

5#支持功能“紧急事态管理”为后勤部主管提供工作人员,管理和控制联邦物资、装备、资源订购,装备、物资和服务输送,资源跟踪,设施的定位和运行,运输协调,信息技术系统服务和其他管理服务

2、后勤系统的组织

(1)管理与协调部门

DHS/EPR/FEMA、职责、启动应对资源、支配临时住房、为相关资产提供库存装备

(2)合作部门

农业部/森林管理署、国防部/美国陆军工程兵、内政部、交通部、通用事业管理局

3、后勤系统的管理内容

(1)材料管理

后勤人员寻找适当的、适时的、符合成本效益的方法,满足行动人员提出的材料要求

(2)人员财产管理

动产用途的说明(两个法案和一个条例)、资产补偿、资产处置、资产回收

(3)设施管理

7#支持功能“资源支持”、3#支持功能“公共事业与工程”、2#支持功能“通讯”8#支持功能“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

(4)运输管理

运输援助的联系点、DHS/EPR/FEMA指挥部控制启动应对资源物资的运动,确定最佳的运输方式和运输资源、资源搬运协调工作的转让、运输合同

4、后勤行动管理

(1)内涵

后勤行动是指参与《全国应对预案》的负责提供后勤支持的各部门,在突发事件管理的各个阶段,为预防、准备、应对和恢复行动提供支持的过程

(2)与后勤行动相关的紧急事态支持功能

突发事件发生后,只要国土安全部要求联邦参与部门提供支持,则相关的紧急事态支持功能的全部或部分将被激活:

1#支持功能“交通运输”承担者:交通部

2#支持功能“通讯”承担者:国土安全部

3#支持功能“公共事业与工程”承担者:美国陆军工程兵

7#支持功能“资源支持”承担者:通用事业管理局

8#支持功能“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承担者:卫生与福利部

DHS/EPR/FEMA动员中心

(3)各阶段后勤行动

a 起始阶段的行动

选择后勤小组;后勤人员应履行的职责

b 进行中的行动

后勤人员从事后勤管理工作,行使后勤职责:材料管理、资产管理。

c 遣散阶段的行动:出清存货、改进

5、资源实现周期

1)评估资源应对的程度和范围;2)资源申请到落实的固定程序和周期;3)联邦资源从订购、发出、运输、发放和调动的基本程序。

灾害减除

一、灾害减除的基本概念

(一)灾害减除概念的产生

愿望;管理周期重要阶段

(二)灾害减除的内涵(从危险减除到灾害减除)

1、危险减除

a 定义

针对来自危险及其影响的对人员和财产的长期风险,所采取的减少或消除的任何持续行动(FEMA)

b 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前使用;针对自然灾害

c 突出内容:回避危险地区;建设环境适应力

2、灾害减除

a 定义

设计用来减少或消除对人员和财产的风险,或者突发事件的实际或潜在影响或后果的行动

b 背景

世纪之交;突发事件是个更广泛的概念

3、灾害减除的内容

《全国突发事件管理系统》、《国家应对预案》

a 灾害减除的内容

正在进行的减少对危险的暴露度、遭受危险的可能性或潜在损失的行动

b 灾害减除的实施时期

贯穿于突发事件管理的整个过程

c 灾害减除的特点

没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界限

(三)灾害减除与公共安全管理

1、灾害减除与紧急事态管理的相关性

a 是否有必要设置灾害减除阶段

习惯观点、传统实践、变被动为主动(从传统应对到公共安全的管理)

b 灾害减除阶段位置的定位

2、灾害减除的责任

a 法律依据:《灾害减除法案》建立目标

b 负责部门:灾害减除部

c 任务:保护生命、预防财产损害;与其他部门合作

d 特点:非强制性飞责任性

e 全国性灾害减除计划

3、灾害减除与准备的区别

a 共性:为未来的灾害做工作;目的尽可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b 差异:着眼点不一样;侧重点不一样;针对的目标不一样;调动的力量不一样。

二、危险评估与脆弱性分析(灾害减除第一阶段)

(一)危险评估和脆弱性分析

1、危险评估(风险评估)

a 定义

是对一个社区或地区存在的危险进行识别或确认和分析的过程,是确定和实施灾害减除措施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b 步骤

识别危险、解剖危险、清点资产、评估损失

2、脆弱性分析

a 脆弱性

1)是一个社区招致损失的倾向性的尺度;2)是对危险的的风险易感性;3)是康复力的尺度。

b 脆弱性分析

对社区或地区的基础设施易受危险侵袭方面的查找和确定

c 脆弱性分析的对象

社区或地区积聚的人口、建筑、基础设施和重要设施

d 脆弱性分析的主要内容

确定潜在的人员损失和经济损失

3、危险评估和脆弱性分析的关系

1)相辅相成两个方面,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功能;2)危险评估从危险的源头(危险的施加者)讲危险;3)脆弱性分析从危险的受体(危险的承受者)讲危险。

(二)危险评估

1、危险识别与危险调查

a 危险

b 定义

对一个社区或地区(包括城镇、城市、县等行政区域或一个地理区域)所存在的危险的认识和确定

c 三类危险:自然灾害、人为灾难、技术灾难

d 危险调查1)对所针对的社区或地区潜在危险的调查;2)对历史上该地区所发生过的灾难进行搜集和分析;3)途径。

2、危险个案解剖

a 定义

对各种危险做具体分析,以确定面对的风险究竟有多大

b 内容

c 危险分析表格

d 危险等级评估依据

(三)脆弱性分析

1、清点资产

a 定义

确定本社区或地区肯定要发生的危险事件之后,弄清这些事件将对社区或地区的哪些资产产生危险或影响

b 清点的资产类型

一个社区或地区的资产有多种

清点对人们的安全、生存、生活和工作具有重大影响的资产(医院、学校、博物馆、水库、桥梁、煤气、水、电等公用事业设施)

c 怎样清点

绘制重要资产地图、确定受影响资产、HAZUS

2、损失评估

a 定义

利用获得的所有信息,去评估危险事件可能造成的对人员、建筑或其他重要财产的预期损失

确定究竟本社区或地区的资产将在危险事件中受损到什么程度,价值多大

b 基本程序和方法

任务1 确定损失范围

任务2 计算每一次危险事件造成的损失

三、灾害减除的战略与手段(灾害减除的第二阶段)

确立灾害减除行动、制定和实施灾害减除的战略阶段

确定灾害减除的目标

确定灾害减除的行动并排定优先顺序

制定实施的战略

将灾害减除的方案编制程序形成文件

(一)确立灾害减除的目标

1、基础——危险分析和脆弱性分析的结果

2、灾害减除的目标、任务指标和行动

a 灾害减除的目标

终极标准和工作方向、政策型声明

b 分步指标

实现既定目标的战略或实施步骤;若干任务指标构成了实现目标的过程;指标是具体明确和可衡量

3、确立灾害减除目标的程序和方法(4项任务)

任务1:审查和分析危险剖析和损失评估的结果

任务2:设计目标

任务3:确定分步任务指标

任务4:使公众介入

(二)确定灾害减除的行动和顺序

将上一步骤中确定的灾害减除的目标和分步指标实施确定、评估并排出先后顺序

1、灾害减除行动的种类

预防;不动产保护;公共教育和认识;自然资源保护;紧急事态服务;建筑项目

2、确定灾害减除行动的步骤和方法(3项任务)

任务1:确定可选择的灾害减除行动

任务2:确定和分析当地政府的灾害减除能力

任务3:评估、选择和排定灾害减除行动的优先顺序

(三)制定实施战略

对已确定的灾害减除行动,制定一个实施的战略,决定每一项行动的负责者、实施怎样的资助机制、有哪些可用的资源、每个行动什么时候完成等

1、确定灾害减除行动完成的方式

决定合格的战略参与者;确定完成这些行动的资源;确定落实这些行动的时间框架

2、将实施战略形成文件

目标和分步指标,确定的需要采取的行动和排出的实施顺序,每一个灾害减除行动的完成方式(四)将灾害减除的方案编制程序形成文件

1、确定文件体裁;

2、写作要求

准备

一、准备的概念与内容

(一)为什么要准备

准备的好处;准备的需要;准备不仅是各级政府的事,也是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事

(二)准备的概念

1、各国关于准备的含义

a 澳大利亚紧急事态管理署

在紧急事态发生时,确保应对其影响所需要的全部物资和服务能够有效地动员和配置的安排

在紧急事态发生时,确保社区、物资和服务能够对付其影响的措施

b 新西兰

●准备是社区抵御紧急事态影响的能力

c 美国国土安全部

●为了对国内突发事件实施预防、保护人们免受其害,应对其发生并从中恢复、建设、支撑、

改进运作能力所必需的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重大的任务和行动

●准备是个持续的过程,包括各级政府以及政府与私人部门和非政府组织之间识别威胁、判定

脆弱性和确认所需资源的各项工作

2、准备的含义

●准备是为了紧急事态的应对乃至恢复做准备,是应对的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讲,灾害减除也是准备的一部分,是对各类灾害的永久准备

(三)准备的内容

1、具体内容

●制定紧急事态行动预案

●招募和培训相关人员

●确定资源和供给

●指派紧急事态发生时所需要的设备等内容

2、准备的特点

●系统的工作

●涉及面广

●专业性强

3、美国的国家准备

●国家层次的工作

●准备的“积木”(《国家应对预案》15个支持功能)

(四)准备的周期(准备理论)

1、准备理论

●评估威胁:弄清面临的是哪种灾难或威胁

●评估脆弱性:对本地现存的脆弱性或现在的准备水平进行评估

●确定缺陷:确定现有准备与完善准备之间的差距

●改进:依据行业标准或相关国际标准,改进并克服这些差距

●演习训练:将改进后的准备方案实施演习和训练,检验其可行性

●再评估:对演习和训练的结果进行再评估,以发现新的问题并改进

2、实施周期准备过程的目的

●判定一个社区、地区、部门或企业是否进行了准备、准备得是否符合要求、能否有效应对各

种可能到来的灾害

二、制定紧急事态行动预案

(一)紧急事态行动预案的实质和内容

1、地位

●全面紧急事态规划的核心

●准备是否完善和可行的基本标志

2、制定和管理的主体

●州政府制定紧急事态行动预案,承担着紧急事态管理的主要责任

●国家级的行动预案起着补充作用

●从《联邦应对预案》到《国家应对预案》显示出联邦政府在紧急事态管理中逐渐走向主导地

3、紧急事态行动预案的实质

●政府(实体)针对紧急事态的全部行动方案,规定政府或管理部门在紧急事态前、中、后的

安全作业管理程序

1.目的 为了对本中心检测工作安全(包括人员和设施等)的环节和过程实施有效的 控制,以保证本中心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中心检测工作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涉及危险品、防 辐射、防爆、防毒、防火、安全接地、防雷击、防触电、防机械损伤、防盗、安全保密等多方面内容。 3.职责3.1最高管理者应关注员工在岗工作期间的健康与安全并作出妥善安排。 3.2检测人员做好本职责范围内的安全工作,各部门负责人负责本部的安全工作督 查,技术负责人全面负责组织和监督本中心的安全管理工作。 4.程序4.1人员的安全管理 4.1.1检验测试工作要贯彻安全作业的原则,确保人身安全,按要求穿戴工作服、安全帽等必备装束(如X射线探伤检测时穿铅衣等)。经常检查不安全因素, 做好预防措施,以确保仪器设备、人身及检测工作不受损害。 4.1.2全体工作人员要经常性地进行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管理知识,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4.1.3加强对安全工作的日常管理,定期对安全管理工作实施督查,消除隐患, 不断改进安全条件,完善安全保护措施。 4.2仪器设备的安全管理 4.2.1仪器设备的安装应保证安全和方便使用。带电使用的设备应做好设备的 安全接地,接电管线,线路应妥善布置,开关、插座应保证安全完好使用,以防 触电。 4.2.2检验测试过程中易产生机械损伤、辐射及类似安全隐患的,应在设备上或设备周围加装必要的防护措施(如安全网等) 423开展检测工作时,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标准、操作方法精心操作。测试

完毕必须停机并切断电源。 4.2.4仪器设备运转期间,操作人员不得擅自离开岗位。 4.2.5仪器设备必须按规定的范围使用,严禁超功能、超负荷使用。 4.2.6当检测过程中发生停水、停电或意外事故时,应立即停机,以防仪器设备受损。 4.2.7无关人员未经允许一律不得操作仪器设备。 4.3检测环境的安全管理 4.3.1本中心的设施和环境控制严格按《检测工作环境控制程序》的有关规定, 并保证正常安全使用。 4.3.2对相关的工作场所和设施加强安全控制,做好仪器设备、办公设施的安 全防盗工作。 4.3.3在相关工作场所所配备相应的消防等应急安全设施并放置于醒目易取 的地点。根据需要还应配备其它相应的防范和应急装置。(如安全警示牌、安全线等), 4.3.4下班时和节假日放假前,要对设施和环境进行检查,切断电源、水源, 关好门窗,避免安全隐患。 4.3.5定期对设施和环境进行督查,查找不安全因素并及时排除。 4.4样品及危险品的安全管理 4.4.1样品存放按《样品管理程序》的有关规定,有专门且适宜的贮存场所。 4.4.2容易造成公害,必须监护处理的样品按规定办法进行监护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及造成危害。 4.4.3危险品(包括易燃易爆、有毒或腐蚀性物品等)的购置、验收和贮存按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安元科技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产品说明书 南京安元科技有限公司

安元科技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目录 1. 产品概述 (1) . 产品简介......................................................... (1) . 产品特性......................................................... (3) . 系统环境需求 (4) 网络版 (4) 单机版 (4) . 产品定位......................................................... (5) 2. 产品模块及功能介绍 (6) . 系统功能简介 (6) . 系统功能模块介绍 (9) 用户登录及主程序界面 (9) “系统”菜单 (10) 安全基础信息 (12) 安全生产管理 (31) 安全教育与培训...................................................... (41) 防救灾应急预案 (44) 安全统计与分析...................................................... (45) 3. 客服信息 (49)

1. 产品概述 “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是南京安元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产品系列之一,旨在响应国家、地方政府、企业等对生产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号召,辅助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软件产品。产品采用主流的开发工具和数据库软件为企业量身打造,力求有较强的适用性和较完善的功能。 产品开发采用两种基于用户选择的模式:通用产品开发和定制产品开发。其中通用产品开发完成的软件产品整合了企业生产中的共性的功能,而定制开发的软件系统则是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需求。下面对“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特点等进行展开介绍。 . 产品简介 公司开发的“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是帮助企业进行生产安全管理的软件。软件包括基础数据管理、事故隐患管理、设备管理、应急预案管理、安全教育管理等功能模块。目前有单机版、网络版两个版本。能满足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需要,并且能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模块配置,以满足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差异化的需求。 产品能帮助企业掌握整体的生产安全和消防安全状况,对重大危险源信息实现动态管理、汇总分析,对事故隐患,及时地、科学地提出预防方案和整改措施,以更好地保障企业员工的生命和企业财产的安全。此产品能帮助企业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第七章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7.1 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安全对策措施 7.1.1 防火、防爆措施 1)建筑物内设置疏散通道,采用耐火等级为二级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对于甲类防火防爆区,采用不发火花地面,并设置足够的泄压面积,并尽可能采用敞开式建筑。 2)总平面布置在满足有关设计防火规范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工艺流程、运输线路畅顺、消防方便快捷。厂区内设有完善的消防系统,罐区设置固定式泡沫灭火装置。 3)在主生产车间、灌装车间、罐区的溶液容器放空管上设置阻火呼吸阀; 4)罐区原料储罐采用内浮顶罐,减少可燃气体的挥发量。储罐设就地、远传液位计及高低液位报警,防止可燃液体外溢。 储罐四周设有防火堤,可以保证储罐的可燃液体外溢时,全部液体化工品均限制在防火堤内,不至于外溢到罐区以外的地方。 5)采用无泄漏、性能良好的输送泵及密封良好的阀门,输送管道采用焊接,尽可能减少跑、冒、滴、漏。 6)各用电设备均采用保护接地,建筑物采取防雷、防静电措施。所有管道都设置防静电措施。 7)防爆区内电气设备及灯具、仪表均采用防爆型的,导线采用阻燃电缆,并设有防静电接地的措施。 8)在可燃或有毒气体可能泄漏和聚积的场所,设置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检测报警器。 9)设有通讯电话,以便与外界沟通,事故时能及时请求救援,使生产安全运行。

7.1.2 毒性防护措施 1)采用密闭的容器,将爆炸、易燃、有毒的物料限制在密闭的空间内,将它们与空气隔离。 2)输送物料选用无泄漏的屏蔽泵,并选密封性能优异的阀件,防止的跑、冒、滴、漏的发生。 3)主生产车间采用敞开式框架结构,通风良好,有利于有害气体的消散。 4)原料及产品装卸实行密闭装卸,可大大减少有害气体对操作工的危害。 5)为操作工人配备橡胶手套、防毒面具等,常备救护药品。 6)加强管理和检查督促,对工作人员加强防毒安全教育,定期测定工作场地空气中有毒气体含量,使其不超过最大允许浓度。 7)保证技术设备的严密性,严格遵守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8)完善设备的巡查维护制度,保证工艺管道、储罐和机泵等设备的严密不漏,以减少空气中有害气体浓度。 9)没有安全措施的情况下,禁止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容器或储罐内清罐底,应利用自然通风、机械通风等办法降低罐内可燃、有害气体浓度,在确实证明气体含量已低于最大允许浓度后,人方可进罐作业。同时,必须穿上工作服、胶靴、戴上手套、防毒面具、系上保险带和信号绳。 10)对全厂人员进行职业生产及安全卫生知识培训,经培训和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7.1.3 工业卫生措施 1)生产在开敞的建筑物中进行,有利于通风散气、遮阳防雨,为工人创造了较好的工作环境。 2)配备必须的劳动服、防毒面具、口罩、防护眼镜、手套等必要的劳动保护器具,职工劳动保护用品按规定发放。 3)危险部位设置防护栏杆,防护网罩:对高速运转的设备设置防护措

公共安全管理复习提纲

公共安全管理复习提纲 1如何理解公共安全的概念?是否越广义越好? 国际上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以及社会生产、工作生活安全。它包括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和每个公民一切生活方面的安全(从国防安全、环境安全到社会福利保障等),自然也包括免受犯罪侵害的安全。狭义的公共安全主要包括来自自然灾害、治安事故(如交通事故、技术性事故等)和犯罪的侵害三个部分。 2如何理解公共安全管理与人权之间的关系? 3中国政府对公共安全事件如何分类(四类)? 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4我国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等级如何划分? 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 5目前公共安全管理方面的立法状况如何?最基本的法规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6西方国家公共安全管理的理论基础有哪些?最主要是什么? 全危险方法、有准备的社区理论、整合应急管理系统和应急管理的生命周期理论最主要的是应急管理的生命周期理论 7如何理解西方国家公共安全管理理论中“全面应急管理”的主要含义? ①对各种类型的灾难及其后果实施管理 ②对所有应急管理的参与者实施统一协调和领导 ③对紧急事态的全过程或生命周期实施管理 ④对全国各级政府、各种组织的所有适用资源实施统一调配使用 8如何理解公共安全的组织管理(公共安全管理的组织分哪两大类)? 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 9美国如何规定公共安全管理的行政体制(最高领导核心、直接责任者)? 总统县市级政府 10西方国家有哪些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安全管理? 教会组织、志愿者组织、红十字会 11公共安全的系统管理主要包括哪些系统? 指挥系统、通讯与情报信息系统、资源系统、后勤系统 12如何理解指挥系统的地位和作用? 突发事件指挥系统是美国“全国突发事件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 指挥系统是一套管理系统,通过各种设施、装备、人员、规程和通讯整合在一个共同的组织结构中,实现对国内突发事件的快速高效管理 13什么是“火界”? 它主要是一套指挥与控制系统,确定了在发生各类紧急事态时,管理每天行动,参与救援的各组织的构成与岗位职责。 14公共安全管理指挥系统中指挥部官员主要有哪些? 公共信息官、安全官、联络官;法律顾问、医疗顾问 15如何设置指挥所? 一个突发事件只能设立一个指挥所。 ①指挥所应该选择远离喧嚣、混乱的环境 ②应该选择没有明显和潜在危险的地点 ③应该尽可能的选择能够观察到事件现场的特点 ④选择的场所应该能够扩展,以满足随时增加的设备和人员工作区域的需要

现场作业及作业过程安全管理制度(标准版)

现场作业及作业过程安全管理 制度(标准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581

现场作业及作业过程安全管理制度(标准 版) 1、目的 为保证公司生产经营、业务活动中安全管理的需要,除正常生产操作外,在公司生产区域作业时的安全,将公司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进行分析,减少或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2、适应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经营活动的安全生产管理相关的安全生产、消防安全、职业卫生管理活动。 3、引用文件、术语与定义 GB2894安全标志 GB30871-2014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范

危险作业是指作业过程中可能造成人身伤害事故或财产损失的、具有较大风险和需采取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才能进行的作业活动。 主要包括1)危险区域动火作业;2)进入受限空间作业;3)能源介质作业;4)高处作业;5)大型吊装作业;6)交叉作业;7)其他危险作业。 企业生产现场作业,只要不注意现场控制管理,就可能导致火灾、爆炸等事故的发生。企业应根据作业种类,以单个作业活动为单位进行危险辩识,并进行危险分级,将危险性较大的作业活动定为危险作业。 4、职责 4.1安全员(兼职):负责公司作业活动过程的安全控制方案的审核、监督检查与考核。 4.2设备检维修:负责设备设施正常操作外的危险作业过程控制,施工方安全方案的编制实施与控制。 4.3生产车间:负责正常作业过程涉及的安全作业控制。

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1、我队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重视和实现安全生产,必须有强烈的安全意识。随着社会的进步,“安全发展”成为社会共识,通过近年来的宣传和教育,我队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有所提高,但与我队的发展水平和管理要求仍有相当大差距,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相对淡薄,安全生产并不能得到普遍和高度的重视。 提高我队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安全知识教育。要在队安委会、安全员例会、二级单位综合例会等会议上就安全政策法规、管理知识、标准规范等开展针对性的学习和贯彻。按要求做好各级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二是搞好安全文化建设。结合我队文化建设,通过经常性的、宣传、教育、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安全文化活动,引导全队从业人员的安全态度和安全行为,逐步形成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共同遵守、带有本我单位特点的安全价值观,实现法律和单位监管要求之上的安全自我约束。 开展系统而针对性安全教育和安全文化建设,是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 2、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有待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必要的规范标准急需建立。 从系统性原则看,我队现有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还不够完整、严密,更谈不上标准化和规范化。由于就规章制度、操作规程针对相关人员缺乏有效培训和学习,故在实际管理和生产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标准是对要求的细化和落实,是具体的要求、具体的指标。

有了标准,就可以规范人的行为、设备设施的状态、环境条件及管理的细节。我队目前缺乏操作性和实用性较强安全相关的标准。 我队安全工作的重点,一是勘察施工安全,二是消防安全,三是用车安全,对这几方面安全管理作进一步细化和规范并做到标准化,是下一步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 安全生产,建章立制在先,通过全员参与,建立健全符合单位实际的制度、规程和标准,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培训,实践中有效运行,及时反馈运行中的问题并修订,形成良性循环。 3、安全检查不够系统和严密,检查质量不高,检查未能做到标准化。 我队安全检查工作抓得较紧,领导重视,多次带队检查,安全管理人员常态化安全检查。但检查多依靠个人的经验和能力,检查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就检查情况发出的指令往往不够坚决,整改措施、要求不够具体和量化,整体效果也就不甚理想。 安全检查前应先对检查对象加以剖析,列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制成安全检查表,根据检查表逐项核对,查找不足,这样就能将个人的行为对检查结果的影响减少到最小。 无论是设计安全检查表还是制定标准,一项基础工作就是找出不安全因素,要发动全队职工针对各单位、各专业、各岗位开展查找危险有害因素活动,在此基础上制定安全检查表,同时,查找危险有害因素活动的过程,也是全员安全知识学习、安全意识提高的过程。 安全检查人员安全知识(特别是安全技术)的欠缺,是影响安全检查质量的重要原因。下一步将针对我队所涉及的钻探、建筑施工、临时用电、消防等安全技术加强学习。

社区公共安全管控系统解决方案

新 疆 社 区 公 共 安 全 管 控 系 统 解 决 方 案 深圳市安达智通科技有限公司

目录 一、项目背景 1 二、项目目标 1 三、社区公共安全系统总体设计 1 3.1 系统概述 (1) 3.2 系统功能和工作模式 (1) 3.2.1系统功能 (2) 3.2.2工作模式 (3) 3.3 运作拓扑图 (5) 3.4 社区庭院化管理系统图 (5) 3.5 基于车牌识别的道闸系统结构图 (5) 3.6 出入口车牌识别系统 (5) 3.6.1概述 (5) 3.6.2识别原理 (5) 3.6.3系统架构 (7) 3.6.4系统性能 (7) 3.7 主要设备参数 (8) 3.7.1è??¤o?ò?è??±í¨μà???ü?¢?ú (8) 3.7.2人证合一车辆司机核查终端 (9) 3.7.3出入口补光抓拍一体机 (11) 3.7.4出入口控制终端 (12) 3.7.5智能栅栏式道闸 (12) 3.7.6服务器与客户端 (12) 四、技术特点及优势13 五、售后服务承诺15 5.1 售后服务主要内容 (15) 5.2 系统维护 (15) 5.3 售后服务管理 (15)

一、项目背景 根据自治区党委,地委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以维护稳定和长治久安为着力点,以“基层基础建设”为抓手,在市委政法委的精心指导下,大力推进复杂区域“庭院化”管理,不断整合技术资源,全面深化社区网络覆盖,努力实现管理区域化、管控网络化、安防群众化,努力开创社区管理服务新局面。 二、项目目标 1.达到对人员、车辆出入进行科学管理; 2.方便管理,掌握人员、车辆出入情况,又智慧便捷; 3.建设完成社区庭院化管理系统建设,包括软硬件平台建设、人员出入管理系统和车辆出入管理系统建设等。 三、社区公共安全系统总体设计 3.1 系统概述 建设完成社区公共安全系统建设,包括软硬件平台建设、人员出入管理系统和车辆出入管理系统建设,并满足小区庭院化管理需求。 3.2 系统功能和工作模式 按照“人、车通道分离”的模式,系统分为人行通道和机动车通道。人员出入小区,通过刷指纹(内部人员)、身份证(内、外部人员)或人像比对(内部人员)三种方式,驱动人行摆闸启动放行;车辆出入小区,通过车牌识别和身份信息登记后,刷身份证出入小区,最终达到对人员、车辆出入进行科学管理监控,并通过网络将抓拍的图像实时记录保存。即方便管理,掌握人员、车辆出入轨迹,又智慧便捷。 为了更准确的管控外来人员,能够相对准确掌握外来人员进入后的去向。在每个住户家房门内侧安装电子标签,外来人员进入小区时凭身份证换取智能终端后,登记要去的住户的信息后进入小区,进入小区后到要访问的住户家里后通过智能终端刷该住户电子标签,表示访客入户,当访客出门时再次

施工现场动火作业 安全管理程序 - 制度大全

施工现场动火作业安全管理程序-制度大全 施工现场动火作业安全管理程序之相关制度和职责,1、目的规范动火作业过程管理,确保防城港项目部的财产和员工的生命及生产作业环境安全。2、范围适用于防城港项目部的生活区临建及施工现场范围内的动火作业。3、职责3.1执行部门本程序的... 1、目的规范动火作业过程管理,确保防城港项目部的财产和员工的生命及生产作业环境安全。 2、范围适用于防城港项目部的生活区临建及施工现场范围内的动火作业。 3、职责3.1执行部门本程序的实施由防城港项目部的安全部负责,安全经理负责对动火作业的归口管理,并指导监督本程序的执行,相关部门配合实施。3.2动火作业安全职责3.2.1审批人的安全职责审查工作的必要性。审查动火条件是否具备。审查工作是否安全。审查动火作业许可证上所填安全措施是否正确完备。3.2.2动火作业申请人的安全职责? 办理动火工作票开工和终结。? 正确安全地组织动火作业。? 落实检修应做的安全措施并使其完善。? 向有关人员布置动火作业,交待防火安全措施,并进行安全教育。? 始终监督现场动火作业。? 动火工作间断、转移、终结时检查现场无残留火种。3.2.3监护人的安全职责? 在动火现场配备必要的、足够的消防设施。? 检查现场消防安全措施是否完善和正确。? 始终监视现场动火作业的状态,及时制止违章动火行为,发现失火及时扑救。? 动火间断、转移、终结时检查现场无残留火种。3.2.4动火执行人的安全职责? 动火前必须收到经审核批准且允许动火的动火作业许可证。? 按防火安全要求做好安全措施。? 全面了解动火工作任务和要求,并在规定的范围内执行动火。? 及时清除动火区域周围易燃易爆物品或采取可靠的隔绝措施。 4、动火作业程序4.1动火类别4.1.1动火系指因工作需要而进行电焊、气焊或气割等工作。4.1.2在生产现场及仓库范围内使用电钻、砂轮、电铬铁或使用电热封口机(塑胶)。4.1.3明火烧烤物件、弯管等。4.1.4使用喷灯、火炉、液化气炉、电炉等;4.1.5临时用电。4.2场内动火区域划分4.2.1非生产动火区:食堂、各部门办公室、休息接待室等。4.2.2禁火区:各个物资仓库、现场存放易燃物料区域等。4.2.3防火区:施工现场各作业区。4.3动火作业原则4.3.1动火作业必须办理《动火作业许可证》。4.3.2可动火可不动火的,坚决以不在禁火区内动火为原则,即能够移去别处维修的则一律应拆除后,运到安全地点进行。4.3.3现场动火,必须移开易燃易爆物品,留出一块足够的作业区域,动火时有专人和消防器材作戒备。4.4办理动火作业许可证的规定4.4.1在防火区内动火必须在动火之前办好《动火作业许可证》,申报人应填明动火所在地点、详细情况及列出动火部位安全措施,所有动火均由安全部经理或授权人审批,并安排安全员做好现场监督工作,禁火区域须经项目部安全经理审批,等批复后方可进行动火,负责批准的责任人指派人员到现场监督。4.4.2《动火作业许可证》由需要动火班组负责填写,在送交审批前应做好各项安全措施,审批人在接到《动火作业许可证》后,对于禁火区域的动火,必须亲自或指定专人到动火现场,检查落实措施或建议补充必要的措施,然后才可签审批表,并做好现场监护工作。4.4.3《动火作业许可证》一式二份,一份交执行动火人员,另一份交安全部存档。4.5动火作业注意事项4.5.1进行动火的区域除批准的动火作业外,任何人严禁吸烟及带入其他火种。4.5.2动火前,经指定的监督人必须提前到现场检查确认安全符合规定要求,方可动火,并负责做好动火过程的现场监督。4.5.3有关人员必须克服麻痹大意的思想,认真对待动火工作,未经批准、监督人员未到现场,施工班组不得动火。4.5.4如有违反本程序,违者将受到批评和处分。4.6动火作业安全措施4.6.1对于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的场所,动火前须把里面的易燃易爆品转移到安全地。4.6.2电焊回路(地线)应接在焊件上,不得与其他设备

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平台

亮点工作汇报 随着安全生产监管领域日益扩展,涉氨、涉粉尘、石油管道、钢结构施工等安全生产事故趋于多元化频发态势,迫使我们不得不亟待解决监管力量不足、行业监管技术人才极度匮乏的窘境。我局本着“薄处先通,细处先断”思路出台了一系列新举措用以弥补新形势下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需求。——这也是XXX市安监局强化监管、科技兴“安”,信息化监管体系建设的由来。 信息化监管体系建设总体布局分三步走,共创建四个平台、一个中心简称四加一工程。 第一步:我局与沈阳航天航空大学合作,开发适应XXX市地区安监管理的数据软件——既XXX市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系统,该系统具体由三大信息平台构成,即企业事故隐患自查自报系统平台、安全生产执法监察系统平台、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系统平台。 1、企业事故隐患自查自报系统平台,设有网络终端设备和移动执法终端设备(XXXXXXXX—XXX型),通过企业每十天一次自查自报排查信息,真正实现隐患排查整治全过程的动态跟踪和监管。首批移动执法终端设备共X部已于XXXX年1月9日已装配到位。 2、安全生产执法监察系统平台,于XXXX年5月正式开通,可实现安监局与各企业、平台内企业与企业间横纵向数据交换和信息传输,做到了下情上传、上令下达,确保政令畅通、方便快捷和监管高效,提高了安全生产监管的力度、广度和深度。

3、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系统平台,利用该平台可对企业所在地做卫星定位,区域间显示企业数量,规模相关数据。便于统筹监管。 第二步:大力推广微信公众平台建设,依托微信公众平台开展“身边隐患随手拍”活动,旨在发动全市民众查找安全隐患,并在特殊时段及时发布安全生产预警信息,现已接待群众举报,取得良好成效。 第三步:为完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平台建设,我局积极探索新思路筹划建立“安全生产信息监控中心”利用先进的网络监控设备对辖区内生产经营企业进行24小时监控,配合“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平台”将主动出击严密监控与企业自检自查无缝网络对接,实现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网络化、即时化科学管理。

焊接作业安全管理程序(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焊接作业安全管理程序 (正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7668-46 焊接作业安全管理程序(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1 目的和适用范围 1.1 目的 规定焊接人员个人防护、作业环境及设备管理等的基本要求。 1.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焊接作业的安全管理。 2 引用标准和文件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本程序中引用而构成为本程序的条文。在程序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程序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Q/527-207-2004 记录控制程序 Q/527-240-2004 消防安全管理程序 3 职责

3.1 焊接培训管理中心负责对焊工操作资格的培训、考试、发证及证件管理。 3.2 施工技术人员负责制订相应的危险控制措施,将焊接可能引起的危险及后果以适当的方式(如安全技术交底)告知实施(操作)人员。 3.3 项目保卫部门(焊接培训管理中心)负责组织配置现场防火及灭火设备,并以适当的方式(文件、警告标志)标明允许进行焊接的区域,建立相应的消防安全检查、监督措施。 3.4 项目安全部门通过适当的方式使有关人员了解施工区域进行焊接作业可能引发的危害,并使其了解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作业过程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查和监督。 3.5 汇能机械租赁公司负责提供经过检查认可合格的设备(诸如焊接机具、调节器、调压阀、焊机及焊钳),使用部门对其进行日常维护、保养,组织焊接设备使用过程的安全可靠性检查。 3.6 安全环境监察部负责组织焊接人员的定期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doc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产品说明书 南京安元科技有限公司

目录 1. 产品概述 (1) 1.1. 产品简介......................................................... (1) 1.2. 产品特性......................................................... (3) 1.3. 系统环境需求 (4) 1.3.1. 网络版 (4) 1.3.2. 单机版 (4) 1.4. 产品定位......................................................... (5) 2. 产品模块及功能介绍 (6) 2.1. 系统功能简介 (6) 2.2. 系统功能模块介绍 (9) 2.2.1. 用户登录及主程序界面 (9) 2.2.2. “系统”菜单 (10) 2.2.3. 安全基础信息 (12) 2.2.4. 安全生产管理 (31) 2.2.5. 安全教育与培训...................................................... (41) 2.2.6. 防救灾应急预案 (44) 2.2.7. 安全统计与分析...................................................... (45) 3. 客服信息 (49)

1. 产品概述 “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是南京安元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产品系列之一,旨在响应国家、地方政府、企业等对生产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号召,辅助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软件产品。产品采用主流的开发工具和数据库软件为企业量身打造,力求有较强的适用性和较完善的功能。 产品开发采用两种基于用户选择的模式:通用产品开发和定制产品开发。其中通用产品开发完成的软件产品整合了企业生产中的共性的功能,而定制开发的软件系统则是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需求。下面对“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特点等进行展开介绍。 1.1. 产品简介 公司开发的“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是帮助企业进行生产安全管理的软件。软件包括基础数据管理、事故隐患管理、设备管理、应急预案管理、安全教育管理等功能模块。目前有单机版、网络版两个版本。能满足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需要,并且能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模块配置,以满足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差异化的需求。 产品能帮助企业掌握整体的生产安全和消防安全状况,对重大危险源信息实现动态管理、汇总分析,对事故隐患,及时地、科学地提出预防方案和整改措施,以更好地保障企业员工的生命和企业财产的安全。此产品能帮助企业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试运行过程安全管理对策措施(最新版)

( 安全技术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试运行过程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最新版) Technical safety means that the pursuit of technology should also include ensuring that people make mistakes

试运行过程安全管理对策措施(最新版) 1加强“三同时”管理 (1)安全、劳动卫生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保证本项目投入使用时,安全、劳动卫生及消防设施不漏项,确保安全运行。 (2)在施工过程中,应有人负责安全、卫生、环保、消防设施的施工监督检查,及时纠正施工中的缺陷。 (3)竣工验收工作应由安全、卫生、环保、消防等部门会同企业领导组织参加。凡安全、卫生、环保、消防设施没有与主体工程同时建成试运行,经考核达不到原设计要求的,均不能验收。 2加强对工艺操作的安全管理 (1)贯彻执行工艺操作规程 工艺操作规程是生产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制定企业各类生产

性规程、制度的依据。工艺操作规程是企业重要的和基本的技术文件,企业必须按照工艺的要求并结合其它类似装置的经验编制工艺操作规程。 (2)严格贯彻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安全操作规程是操作人员在岗位范围内,如何合理运用劳动资料完成对本质任务的规定性文件,是操作人员进行生产活动的行为准则。安全操作规程是集工艺技术、安全技术、设备维护保养及安全管理制度于一体的综合性规定性文件,是操作工人必须严格执行的作业程序。 (3)作好开、停工及检修工作 运行过程中的开、停工及检修,往往是事故多发过程,特别是连续经营的过程,因此应严格执行开、停工规程和检修操作规程,作好物料清理及检测等工作,避免事故发生。 3加强消防组织与消防设施管理 (1)火源管理 ①如果在火灾危险场所内动火,应按动火级别办理动火许可证。

公共安全图像监控系统管理办法(新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公共安全图像监控系统管理办 法(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公共安全图像监控系统管理办法(新版) 第一条为加强深圳市公共安全图像监控系统的使用和管理,达到加强城市管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广东省安全技术防范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公共安全图像监控系统是指使用数字或模拟视频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相关设备对一定区域进行实时图像监视和信息存储查询的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监控系统,分为城市公共图像监控系统和单位内部图像监控系统。 本办法所称的城市公共图像监控系统是指安装于城市主干道、重要交通路口、特定公共场所、要害部位、重要设施、住宅小区等的图像监控系统以及相关设施、设备。

本办法所称的单位内部图像监控系统是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自建的主要用于单位内部治安防范的图像监控系统以及相关设施、设备。 第三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公共安全图像监控系统规划、建设、使用和管理,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职责加强对公共安全图像监控系统规划建设的组织领导。公共安全图像监控系统的建设、管理、使用情况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考核,严格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制。 第五条公安机关是公共安全图像监控系统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公共安全图像监控系统的管理、指导和监督职能。其他部门经授权可以使用系统内图像监控资源,特定时段的敏感、保密信息除外,并承担对所使用部分的图像监控资源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 单位和个人应当支持公共安全图像监控系统的建设,在公安机关指导下负责建设、管理和使用本单位内部的图像监控系统,配合公安机关做好公共安全图像监控系统的相应工作。

八大危险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八大危险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一)动火安全管理制度 1.目的 建立动火证办理和使用,落实动火证中的安全措施程序,确保动火作业中的人身和设备安全。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厂内一切动火作业。 3.职责 3.1安全部负责动火证的办理,以及监督检查动火单位在动火作业中对动火证上要求的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 3.2动火单位负责在动火前对作业证上的安全措施进行落实,确保动火安全。 4.工作程序 4.1禁火区的划分 公司安全部门登记审批划定“固定动火区”,固定动火区以外,一律为禁火区。在禁火区动火,必须办理动火证制度。 4.2动火许可证的办理、使用 4.2.1在禁火区,除生产工艺用火外,其他可产生火焰、火花和赤热表面的作业均属动火作业,必须办理动火手续,严禁无动火证动火,否则从严论处,电工必须持有效动火证后,接电焊机,否则从严论处。 4.2.2申请动火单位,应根据动火安全规定落实动火中的各项动火措施,安排好动火监护人(不得少于2人且至少有一名男职工)后方可申请动火。 4.2.3动火证由申请动火单位指定专人或动火项目负责人办理,动火证由公司安全部门审批,特别危险区动火,报分管生产副总审批。 4.2.4安全部门向动火负责人及其了解动火前准备工作情况时,都必须如实回答,否则,从严处理。 4.2.5必须在动火证批准有效时间和区域内进行动火工作,凡延期或补充动火都有必须重新办理“动火证”。 4.2.6动火人到达动火地点后,首先要检查动火证中的各项措施是否落实,如有

一项不落实,有权拒绝动火。 4.2.7“动火证”由动火人随身携带,不得转让,不得涂改或转移动火地点。4.2.8动火证审查批准,必须到现场审查,确认安全,可靠,方能开具“动火证”。 4.3动火中落实的安全措施 4.3.1将动火设备内的可燃、易燃物质彻底清理干净,然后用蒸气或空气吹扫或水洗,并保持足够的时间和次数,保证容器内无可燃、爆气体或液体,最后还要放满清水。 4.3.2切断动火容器设备相连管道,并加设备盲板,进行彻底隔绝动火,车间易燃易爆物料必须清理干净。 4.3.3进入塔、油罐容器动火,应作爆炸分析和含氧量测定,合格后方可动火,并必须到安全部门开具罐内安全审批单,方可进入容器。 4.3.4能拆下的管道,阀门、水容器等应尽量拆下,拿到安全地带动火,更换下的设备、仪表、配件如需重新使用,在动火期间安装的,应清洗干净后方可进行。 4.3.5动火前应整体考虑,与制造部门联系,如有威胁的动火安全的相邻部门及其他,制造部门应通知采取安全措施。 4.3.6动火前动火负责人应定出应急措施,备好监火灭火器材,监火一律使用指定专用灭火器,如需动用其他灭火器,需经安保科同意。 4.3.7动火工具必须完好,安全附件齐全良好,符合安全要求,氧气瓶和乙炔瓶离明火10米以上,乙炔瓶与氧气瓶应距在5米以上,如违反规定出现事故,由动火人员负责。 4.3.8动火附近的下水井、水沟、电缆沟、排水沟应清除易燃、易爆物或予封闭隔离,5级以上大风不准室外高处作业。 4.3.9电焊回路线应接在焊件上,如不能直接接在焊件上,应尽量缩短回路线距离。动火过程中跑、冒、滴、漏易燃物等其他紧急情况时,应停止动火。恢复正常,且应批准后方可继续动火。 4.3.10室内动火应将门窗打开,周围设备遮盖,附近不准有石油醚、酒精等挥发性强的易燃物,用于生产或敞开存放,擦洗设备等,同时易燃易爆物料在动火期间不得通过动火现场。一个车间动火,相邻车间需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防止火灾蔓延。 4.3.11非特殊情况,严禁带料,带压和开车动火。

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

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 一、系统概况 近年来,我国旅馆业发展迅猛,一直沿用店簿登记、人工查询等原始的管理手段,工作效率低下,阵地控制能力弱化。面对新的治安形势的繁重的治安管理任务,公安部把建设旅馆业系统作为全国"金盾工程"的重要内容,并以此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1999/11/18)》;1999年12月,公安部《关于贯彻执行(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标准)的通知》下发后,各地公安机关按照公安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把此项工作作为公安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了旅馆业治安管理系统建设的力度。 我们根据标准的精神研究开发了《旅店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当客人入住酒店时,前台接待人员会把客人的相关资料信息和图片资料输入酒店安装的"旅店旅客登记系统"前台部分。从而改变了酒店向公安机关送交店簿的老做法,提高了各方的工作效率。过去民警深夜到酒店宾馆查房,引起店方恐慌、客人反感的"老做法"被抛弃了,旅馆经理觉得安全了,政府和群众满意了,民警的执法形象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而且,倘若遇有人员走失急需查找或警方办案需要,民警还可以以"籍贯"、"姓名"、"入住酒店"等为条件查询到在住人员的详细信息。

这一系统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旅馆部门"向公安机关送店簿"的工作方式,实现了对旅客的动态管理,使得公安机关提高了工作效率,突出了管理重点,减少了工作盲目性,增加了治安管理的科技含量。这套系统与人口信息系统(包括流动人口和重点信息系统)、CCIC系统(全国犯罪信息中心信息查询平台)、机动车管理和盗抢信息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系统特点 1、系统技术特点 采用先进的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tvet)模式和B/S模式相结合:整个系统实行访问权限管理,只有在输入正确的帐号和密码以后系统才允许操作人员进入和使用。系统将根据用户的登记身份自动记录该用户进行的所有操作,具有可跟踪性和可复查性。SR-MMS设计过程中采用了先进的符合计算机软件工业标准的设计方案,后台数据库可以同时支持MS SQLSERVER,Sybase, Oracle等世界先进的大型数据库系统。 灵活的联网方式:可以通过专线、PSTN各种的连接方式。 高度安全:高效、安全的隔离措施可使公安专网和公共网络安全隔离开。 2、软件设计特点 (1)方便性:系统安装、配置方便; (2)易学易用性:该系统虽然功能强大完备,但非常易学、易用。

作业安全管理程序

作业安全管理程序 撰写人: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

作业安全管理程序 7、作业安全 7.1作业许可 本公司对危险作业和特殊作业实施作业许可制度,执行危险作业管理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包括:1)动火;2)进入受限空间;3)破土;4)登高;5)断路;6)吊装;7)抽堵盲板;8)临时用电。9)设备检修。 危险作业许可证中制定了相应的安全要求,作业前应进行危险识别,逐项落实安全措施并确认,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7.1.1动火作业 动火作业是指在有火灾、爆炸危险场所内进行的施工作业。包括:1)各种焊接作业和切割作业 2)使用喷灯、液化气炉、火炉、电炉等明火作业 3)烧(烤、煨)管线、熬沥青、沙子、铁锤击(产生火花)物件、喷砂和产生火花的其它作业 4)生产装置和连接临时电源并使用非防爆电器设备和电动工具 动火作业安全 1)动火作业应当申请动火作业许可证。 第 2 页共 2 页

2)在可能存在可燃物料的设备、容器上用火,应首先切断物料并加好盲板,彻底吹扫、清洗、置换、检验合格后方可动火;若间隔时间超过1小时继续动火,应再次进行动火分析。 3)动火点周围15m以内严禁摆放各类可燃液体,下水井、地漏、地沟、电缆沟等处应采取覆盖,铺沙、水封等手段进行隔离。 4)同一动火区域不应同时进行可燃溶剂清洗和喷漆等施工。 5)动火前应清除一切可燃物,并准备好消防水带、灭火器、铁锹、石棉布等消防器材。 6)用火审批人应亲临现场检查、落实防火措施后,方可签发动火票。 7)一张动火票只限一处动火,实行一处一证、一人一证,不许用于多处动火。 8)乙炔气瓶禁止卧放,乙炔瓶、氧气瓶与火源间的距离不得少于10m。 动火作业六大禁令: 1)没有获得经批准的动火证件,任何情况下严格禁止动火; 2)不与生产系统隔绝,严格禁止动火; 3)设备、管道、贮罐等不进行清洗、置换合格,严格禁止动火; 4)不把周围易燃物消除,严格禁止动火; 第 2 页共 2 页

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V1

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解决方案 河北创巨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16年4月15日

目录 第1章系统概述 (1) 1.1建设背景 (1) 1.2指导思想 (1) 1.3建设原则 (1) 1.4建设目标 (2) 1.5建设任务 (2) 1.5.1为安全信息建立统一的基础平台 (3) 1.5.2为安全业务构建协同的执行平台 (3) 1.5.3为安全管理提供有效的监管平台 (3) 1.5.4为辅助决策提供可靠的支持平台 (4) 1.5.5为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信息化支撑 (4) 第2章总体设计 (5) 2.1设计原则 (5) 2.1.1统一性原则 (5) 2.1.2规范性原则 (5) 2.1.3先进性原则 (6) 2.1.4安全性原则 (6) 2.1.5集成性原则 (6) 2.4.6实用性原则 (6) 2.4.7灵活性原则 (6) 2.4.8易用性原则 (7) 2.2部署架构 (7) 2.2.1工业公司服务架构 (8) 2.2.2商业公司服务架构 (8) 2.4技术架构 (9) 2.5功能架构 (10) 2.6系统接口 (11) 第3章设计要点 (12)

3.1.1明确岗位职责、强化责任落实 (14) 3.1.2明确检查主体、构建监督检查体系 (16) 3.1.3规范安全检查、加强风险管控 (16) 3.1.4规划业务流程、驱动体系执行 (17) 3.2计划目标 (18) 3.2.1部署工作要点和专项工作 (18) 3.2.2下达安全目标 (19) 3.2.3制定工作计划 (19) 3.2.4分解安全目标 (19) 3.2.5分配工作任务 (19) 3.3基础台帐 (20) 3.4支撑业务 (20) 3.4.1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员工素质 (21) 3.4.2建立沟通机制、营造参与氛围 (21) 3.4.3重视应急演练、修订应急预案 (22) 3.4.4建设安全文化、增强安全意识 (22) 3.5管理业务 (23) 3.6现场管控 (23) 3.6.1利用手持终端、提高检查质量 (24) 3.6.2基于地理图形、直观展现设施状态 (25) 3.6.3强化作业管理、防范作业风险 (25) 3.7检查监测 (27) 3.7.1安全监督检查 (27) 3.7.2执行各类检测 (28) 3.7.3执行各类评价 (28) 3.8问题整改 (28) 3.8.1建立问题提报渠道,及时处理反馈 (28) 3.8.2加强隐患整改、实现闭环管控 (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