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表面处理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金属制品业职业危害辨识手册

金属制品业
工种:金属构件探伤
危害因素:放射类物质
职业病:放射性疾病
工种:铸铁管涂层
危害因素:二甲苯;沥青
职业病:二甲苯中毒;光敏性皮炎、黑变病、痤疮
工种:金属材料切割
危害因素:高温;紫外线;噪声;氧化锌
职业病:中暑;电光性眼炎;噪声聋;金属烟热
工种:金属喷砂、模具喷砂、搪瓷喷花
危害因素:矽尘
职业病:矽肺
工种:焊粉制备
危害因素;石墨尘;高温;铬及其化合物、铬酸盐
职业病:石墨尘肺;中暑;溃疡、铬鼻病
工种:焊条涂药
危害因素:滑石尘;噪声
职业病:滑石尘肺;噪声聋
工种:焊药制备
危害因素:矽尘;铝尘;锰尘;高温;噪声;铬及其化合物、铬酸盐
职业病:矽肺;铝尘肺;锰及其化合物中毒;中暑;噪声聋;溃疡、铬鼻病
工种:焊条配粉
危害因素:矽尘;铝尘;锰尘;铝及其化合物、铬酸盐职业病:矽肺;铝尘肺;锰及其化合物中毒;溃疡、铬鼻病
工种:焊丝制备
危害因素:高温;氧化锌
职业病:中暑;金属烟热
工种:焊条烘焙
危害因素:锰烟;高温
职业病:锰及其化合物中毒;中暑。
金属表面处理主要工种及生产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安全管理编号:LX-FS-A24731金属表面处理主要工种及生产中产生的有害因素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金属表面处理主要工种及生产中产生的有害因素使用说明:本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安全相关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
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一、主要工种及生产中产生的有害因素(一)溶剂除油利用有机溶剂溶液解油脂的作用,除去工件上的油污。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汽油、煤油、四氯甲烷、三氯乙烯、乙醇。
(二)化学除油利用碱溶液对油脂的皂化作用。
除去工件表面的皂化油(动植物油);或利用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除去工件的非皂化油(如矿物油)。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氢化钠、硫酸。
(三)电解除油在碱性溶液中通入直流电,把工件作为阴极或阳级,阴极上析出的氯气或阳极上析出的氧气对工件表面的溶液起机械搅拌作用,对工件表面的油污起剥离作用。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氢氧化钠。
(四)镀件浸蚀把工件浸入酸或碱液中,以除去工件表面的氧化皮、不良的表层结构,或粗化金属工件表面。
金属加工行业的职业危害与防护对策

照明不足:良 好的照明是保 证员工安全和 视力健康的重 要因素,照明 不足会影响员 工的工作效率
和安全性
温度和湿度不 适宜:金属加 工车间温度和 湿度较高,长 期处于这种环 境中会对员工 身体健康造成
不良影响
未佩戴防护用品
使用不合适的防护用品
长时间或频繁暴露于危害因素 中
缺乏正确的个人防护意识和培 训
培训和教育:加 强员工培训和教 业职业危害的监测与评估 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员工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建立职业健康档案,记录员工的健康状况和职业病发病情况 实施危害因素监测和评估,了解危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 针对监测和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害风险
金属加工行业职业危害的监测与评估 对生产环境进行评估,确保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评估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危害因素 针对不同危害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汇报人:
针对金属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振动等物理因素,采取相应的减振、降 噪等措施,减少对工作人员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针对金属加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安装防护 装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等,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如耳塞、护目镜、口罩等,减少粉尘、噪音等对人体 的危害。
积极参与政府部门的监管 活动
及时反馈职业危害问题并 配合整改
事故调查和分析: 对发生的职业危 害事故进行深入 调查和分析,找 出事故原因,总 结经验教训。
改进措施:根据 事故调查结果, 采取相应的改进 措施,预防类似 事故再次发生。
强化监管和管理: 加强对金属加工 行业的职业危害 监管和管理,确 保企业落实各项 防护措施。
03
定期检查:对金属加工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维护保养:对金属加工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保养,包括清洗、润滑、调整等,延长设备使用 寿命。 更换磨损件:及时更换金属加工设备中的磨损件,避免因部件损坏导致设备故障。
金属热处理危险源辨识和控制措施清单

金属热处理危险源辨识和控制措施清单金属热处理危险源辨识和控制措施一、热伤害和烧伤在金属热处理过程中,高温材料、高温气体、高温液体和熔融金属等都可能造成热伤害和烧伤。
控制措施包括:佩戴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护鞋等个人防护设备,保持工作区域的整洁和规范,遵循操作规程,定期进行安全培训。
二、机械伤害和物体打击金属热处理过程中,使用到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可能造成机械伤害和物体打击。
控制措施包括:检查设备是否正常,遵循设备操作规程,保持设备维护和保养,定期检查工具完好性,避免使用损坏的工具。
三、噪音和振动金属热处理过程中,机械设备和工具可能产生噪音和振动。
长期接触噪音和振动可能对员工的健康造成影响。
控制措施包括:使用减震垫、防噪音耳塞等防护设备,定期检查设备是否正常,遵循设备操作规程。
四、高温和有害气体金属热处理过程中,产生的高温、熔融金属和有害气体可能对员工的健康和环境造成影响。
控制措施包括:佩戴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护面罩等个人防护设备,定期检查排风系统是否正常工作,遵循操作规程。
五、电器和电路故障金属热处理过程中,使用到的电器和电路设备可能发生故障,可能引发火灾等事故。
控制措施包括:定期检查电器和电路设备是否正常工作,遵循电器操作规程,保持设备维护和保养。
六、冷却剂和润滑剂泄漏金属热处理过程中,冷却剂和润滑剂可能发生泄漏,可能对员工健康和环境造成影响。
控制措施包括:定期检查冷却剂和润滑剂系统是否正常工作,遵循操作规程,避免使用损坏的冷却剂和润滑剂容器。
七、加工液体飞溅和腐蚀金属热处理过程中,加工液体可能发生飞溅和腐蚀,可能对员工健康和环境造成影响。
控制措施包括:佩戴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个人防护设备,保持工作区域的整洁和规范,遵循操作规程。
八、防护用品不当使用金属热处理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各种防护用品,如果使用不当或是未使用防护用品都可能对员工造成伤害。
控制措施包括:定期检查防护用品是否完好,遵循防护用品使用规程,务必在操作前佩戴好防护用品。
部分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裁断机
粉尘、噪声等
缝纫车间
缝纫机
粉尘、噪声等
抹胶
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 丙酮、丁酮、环己酮、正己烷等
(由于胶中的成分不同,可能并不含有所有的以上挥发性成分。根据物料的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确
定。)
包装车间
包装
粉尘、噪声等
五、木器行业
车间
工艺或设备
可能产生业病危害因素
车间
工艺或设备
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
装配车间
锡焊、焊锡炉等
铅及其化合物、噪声
抹胶
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 丙酮、丁酮、环己酮、正己烷等
(由于胶中的成分不同,可能并不含有所有的以上挥发性成分。根据物料的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确
定。)
四、箱包行业
车间
工艺或设备
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
木工车间
锯床、铣床、刨床、砂光机等
木粉尘、噪声等,
胶压
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 丙酮、丁酮、环己酮、正己烷等
(由于油漆稀料中的成分不同,可 能并不含有所有的以上挥发性成分。根据物料的安全技术说明书
(MSDS)确定。)
喷漆车间
喷漆
包装车间
包装
木粉尘、噪声等
火焰切割
金属粉尘、氮氧化物、一氧化碳、
噪声等
角磨机
金属粉尘、噪声
喷涂车间
烤漆房
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 丙酮、丁酮、环己酮、正己烷等
(由于油漆及稀料中的成分不同,可能并不含有所有的以上挥发性成分。根据物料的安全技术说明书
镀锌作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辨识

编号:SY-AQ-01270( 安全管理)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镀锌作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辨识Identification of main occupational hazards in galvanizing operation镀锌作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辨识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
在安全管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1.氰化物镀锌,根据电镀液含氰量的高低,分为高氰镀锌,中氰镀锌,和低氰镀锌三种。
主要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剧毒的氰化物蒸汽和氢氧化钠雾。
2.锌酸盐镀锌,主要成分是氧化锌,溶液中加少量表面活性物质作为添加剂以提高阴极极化,有时还添加适量光亮剂和综合剂,以改善溶液和镀层性能。
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氢氧化钠、碳酸钠、三乙醇胺3.氯化纳镀锌,电镀液主要有氯化锌、氯化铵、氨三乙酸、聚乙二醇、洗涤剂等组成。
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氯化锌、氯化铵、氨三乙酸4.硫酸盐镀锌硫酸盐镀锌溶液主要有硫酸锌、硫酸钠、氯化铵、硫酸铝和硼酸组成。
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硫酸锌、硫酸钠、氯化铵、硫酸铝。
5.钝化处理(1)钝化工艺流程钝化液配方为鉻酸酐、硝酸、硫酸、磷酸等,黑色钝化时需用硫酸铜和硝酸银。
出光液配方为硝酸、氢氟酸、盐酸、双氧水等。
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各种高浓度的酸雾,特别鉻酸雾和鉻酸溶液。
钝化设备可产生噪声与振动,干燥设备可产生高温和热辐射。
这里填写您的公司名字Fill In Your Business Name Here。
铝制品制造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

铝制品制造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一、主要工种及生产中产生的有害因素1、铝制品熔炼将纯铝和边角料等固态金属原料按比例投入熔炉内熔炼,使之成为熔融状态的铝液,并控制杂质含量,清除氧化物和气体。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氧化铝粉尘、高温。
2、铝制品浇铸将熔炼后的铝液浇到铸模内,使之凝固成锭块,从而得到所需铸态组织。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高温、氧化铝烟尘。
3、铝制品热轧将热态的铸锭放入轧机轧制,使之成为一定规格、尺寸的铝片,同时改变其结晶组织,提高工艺性能。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高温、噪声、氧化铝烟尘。
4、铝制品冷轧将热轧后的铝片放入轧机进一步轧制,对其结晶组织继续细化,减缩坯板的厚度。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噪声。
5、铝制品浸洗用12%的苛性钠水溶液浸洗产品,使产品表面的油污皂化,以除去生产过程中所沾染的油污,然后用6%硝酸溶液中和残液。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氢氧化钠、硝酸。
6、铝制品砂光利用砂光车上砂布的摩擦作用,将产品表面的油污杂质除去。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氧化铝粉尘。
7、铝制品抛光用抛光设备对产品快速、均匀地抛磨。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氧化铝粉尘、抛光尘。
8、铝制品氧化将产品放入盛有硫酸或草酸电解液的氧化处理槽内,通过阳极氧化处理,使其表面生成一层人工氧化膜。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硫酸、草酸。
二、常见职业病与多发病1、铝尘肺。
2、高温中暑。
3、噪声聋。
4、化学灼伤:氢氧化钠可引起皮肤或眼的灼伤。
5、长期接触低浓度的硫酸气雾,可发生慢性眼结膜炎、支气管炎、哮喘、牙齿酸蚀症。
2-电镀行业职业病危害及防控--重点行业职业病危害识别

电镀行业职业病危害及防控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2020年6月电镀工艺流程—电镀生产主要分为工件表面处理与电镀工艺,其中工件表面处理主要包括电镀前的磨光、除油和浸蚀,以及电镀后的抛光等工序。
电镀工艺流程—电镀工艺是利用电解作用使金属或其他材料制件的表面附着一层金属膜的电化学工艺,其将金属工件作为阴极,所镀金属或合金作为阳极,在含金属盐的电解质溶液中,借助直流电源,在金属工件表面形成均匀、致密、结合良好的单质金属或合金沉积层。
电镀工艺流程—常见的电镀工艺为电镀单金属(镀锌、镀铜、镀镍、镀铬以及镀银)与电镀合金(镀铜锡合金、镀铜锌合金以及镀金合金)等。
电镀(镀银)工艺流程除油漂洗漂洗氰化镀铜漂洗酸性镀铜漂洗镀光亮镍漂洗镀银漂洗漂洗成品镀件磨料浸蚀抛光—在工件表面处理过程中,劳动者可接触除油或浸蚀工序所使用的原料中存在的化学毒物、磨光或抛光粉尘(含金属表面氧化物、金属尘粒及磨料尘)、噪声与振动、高温与辐射热。
—在电镀过程中,劳动者可接触电镀液在高温作用下或在氧化还原过程产生的相关化学毒物。
—电镀行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复杂,氢氧化钠、硫酸、盐酸、氮氧化物、氨、铬及其无机化合物、镍及其无机化合物、氰化物和噪声等为电镀行业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工序职业病危害因素来源磨光粉尘、氧化铁、氧化钙、氧化铬、噪声、手传振动磨光过程中使用的磨料粉尘;磨光和抛光设备运行除油汽油、苯、甲苯、二甲苯、丙酮、二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三氯乙烷、氢氧化钠、碳酸钠、磷酸三钠、焦磷酸钠、硅酸钠、三乙醇胺油酸皂除油过程中使用的除油剂浸蚀硫酸、盐酸、硝酸、磷酸、酪酐、氢氟酸、氢氧化钠、高温浸蚀过程中使用的浸蚀剂工序职业病危害因素来源镀锌氰化钠、氢氧化钠、氧化锌、碳酸钠、三乙醇胺、氯化锌、氧化铵、氨三乙酸、硫脲、聚乙二醇、硫酸锌、硫酸钠、硫酸铝、硼酸、铬酸酐、硝酸、硫酸、磷酸、氢氟酸、盐酸、过氧化氢电镀过程中使用的镀锌溶液镀铜氰化物、硫酸铜、硫酸、氨水电镀过程中使用的镀铜溶液镀镍硫酸镍、氯化镍、硼酸、氨基磺酸镍、甲醛、醋酸电镀过程中使用的镀镍溶液镀铬铬酸酐、硫酸、氟化物、硼酸、氧化镁电镀过程中使用的镀铬溶液工序职业病危害因素来源镀铜锡合金氰化亚铜、锡酸钠、游离氰化钠、氢氧化钠、三乙醇胺、酒石酸钾钠、醋酸铅、焦磷酸铋、碱式硫酸铋电镀过程中使用的镀铜锡合金溶液镀铜锌合金氰化亚铜、氰化锌、氰化钠、氢氧化钠、硫氰化钾、碳酸钠电镀过程中使用的镀铜锌合金溶液镀银氰化银、氰化钾、碳酸钾、氢氧化钾电镀过程中使用的镀银溶液镀金合金氰化金钾、氰化银钾、氰化铜钾、氰化镍钾、氰化镉钾、氰化钾、磷酸盐电镀过程中使用的镀金合金溶液抛光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铁、氧化铝、氧化铬抛光过程中使用的抛光膏尽量避免采用氰化电镀工艺,电镀工艺应优先采用机械化、连续化、密闭化和自动控制设备;镀后工件清洗尽量选用不含三氯乙烯的清洗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表面处理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金属表面处理主要是增强金属的抗腐蚀性、增加硬度、防止磨耗、提高导电性、润滑性、耐热性、和表面美观。
现将金属表面处理常见的生产工艺及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介绍如下:
一、待加工工件表面预处理待加工工件必须经过表面预处理以满足工件后续处理要求,主要工艺有:
抛丸:抛丸的原理是用电动机带动叶轮体旋转(直接带动或用V型皮带传动),靠离心力的作用,将不同直径的弹丸(有铸钢丸、钢丝切丸、不锈钢丸等不同类型)抛向工件的表面,使工件的表面达到一定的粗糙度,使工件变得美观,或者改变工件的焊接拉应力为压应力,提高工件的使用寿命。
通过提高工件表面的粗糙度,也提高了工件后续喷漆的漆膜附着力。
喷砂:喷砂是采用压缩空气为动力,以形成高速喷射束将喷料(铜矿砂、石英砂、金刚砂、铁砂、海南砂)高速喷射到需要处理的工件表面,使工件表面的外表面的外表或形状发生变化,由于磨料对工件表面的冲击和切削作用,使工件的表面获得一定的清洁度和不同的粗糙度,使工件表面的机械性能得到改善,因此提高了工件的抗疲劳性,增加了它和涂层之间的附着力,延长了涂膜的耐久性,也有利于涂料的流平和装饰。
磷化:磷化是一种化学与电化学反应形成磷酸盐化学转化膜的过程,所形成的磷酸盐转化膜称之为磷化膜。
磷化的目的主要是:给基体金属提供保护,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金属被腐蚀;用于涂漆前打底,提高漆膜层的附着力与防腐蚀能力;在金属冷加工工艺中起减摩润滑使用。
钝化:金属或合金受一些因素影响,化学稳定性明显增强的现象,称为钝化。
经钝化处理后在金属表面生成一种非常薄的、致密的、覆盖性能良好的、牢固地吸附在金属表面上的钝化膜。
这层膜成独立相存在,通常是氧化金属的化合物。
它起着把金属与腐蚀介质完全隔开的作用,防止金属与腐蚀介质接触,从而使金属基本停止溶解形成钝态达到防腐蚀的作用。
磨光:使用沾有磨料的磨光轮或磨光带等对金属工件进行磨光。
常用的磨料有人造金刚砂、人造刚玉、天然刚玉、硅藻土、石英砂、铁丹、抛光用石灰、氧化铬等。
除油:工件表面除油处理方法包括有机溶剂除油(如汽油、苯系物、丙酮、二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三氯乙烷)、化学除油(氢氧化钠、碳酸钠、磷酸三钠、焦磷酸钠三乙醇胺油酸皂乳化剂)、电化学除油(超声波)、滚筒除油和擦拭除油等。
浸蚀:出去工件表面的油污和锈蚀产物,常用的浸蚀剂有硫酸、盐酸、硝酸、磷酸、酸酐、氢氟酸、氢氧化钠等。
为提高浸蚀效果,一般将浸蚀温度提高到80℃左右或置于超声场内进行超声浸蚀。
除锈:除锈方法有手工除锈、机械除锈和化学除锈。
机械除锈主要有抛丸、喷丸、喷砂和风动钢丝刷等方法。
化学除锈主要以酸洗为主,然后用碱液中和。
二、常见的生产工艺及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一)电镀:镀层金属或其他不溶性材料做阳极,待镀的工件做阴极,分别挂于电极棒上并浸入含有镀层成分的电解液中。
通入直流电后镀层金属的阳离子在待镀工件表面被还原形成金属镀层。
常见几种电镀工艺:镀锌、镀铜、镀镍、镀铬、镀铜锡合金、镀铜锌合金、镀银、镀金合金。
电镀液主要是各电镀工艺所需的镀层金属的盐类、酸、酸酐、氰化物、氢氧化钠、光亮剂以及各种添加剂。
主要职业危害因素:
1、化学毒物:工件表面处理过程中可接触除油或浸蚀工序所使用的有关的化学毒物;电镀过程中各类电镀液受搅拌、在高温作用下或在阴阳电极产生的氢气和氧气体夹带下所产生的有关化学毒物蒸汽和雾。
2、粉尘:工件表面处理过程中存在磨光或抛光粉尘(含金属表面氧化物、金属尘粒及磨料尘)。
3、物理因素:工件表面处理过程中产生高强度噪声与振动,同时接触除油或浸蚀过程中所使用的超声装置存在射频辐射;干燥设备产生高温与辐射热。
(二)、化学镀基本工艺:化学镀是利用还原剂使溶液中的金属离子选择地还原析出,附在经催化剂活化的工件表面形成金属镀层的一种化学处理方法,如镀镍、铜、银、金、钴、钯、铂、锡及化学镀合金和化学复合镀层等。
在化学镀液中常用的还原剂有次磷酸盐、甲醛、肼、硼氰化物、氨基硼烷和它们的衍生物等。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化学镀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工件表面预处理、化学镀过程中产生的有关化学毒物蒸汽和雾,以及机械噪声等。
(三)热浸镀:基本工艺:热浸镀是将经过表面处理的金属工件放入远比工件熔点低的熔融金属中,使工件表面镀上一层金属镀层的过程。
热浸镀层金属一般为锡、锌、铝和铅。
根据热浸镀工件前处理方法的不同,其工艺分为溶剂法和保护气体还原法。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1、化学毒物:工件在酸碱清洗前处理过程中清洗槽溶液蒸发产生酸碱雾;溶剂处理时熔炉产生的氯化锌和氯化铵烟尘;热浸镀时熔炉产生被镀金属的烟尘及其氧化物粉尘;此外,如采用煤气加热炉,还存在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危害。
2、物理因素:氧化炉、溶剂处理、热浸镀和后处理工序均存在高温和热辐射;如果使用感应电炉还存在电磁辐射;生产过程中机械搬运、电机和除尘风机等产生高强度噪声与振动等。
(四)热喷涂基本工艺:热喷涂是将喷涂材料加热至溶化或半溶化态,用高压气流将其雾化并喷射于工件表面上而形成镀层的加工方法。
其加热方法有火焰加热及电加热法两种。
热喷涂材料包括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
常见的热喷涂工艺包括一步法喷涂工艺、塑料粉末火焰喷涂工艺和等离子喷涂工艺。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1、化学毒物:化学毒物包括工件在酸碱清洗前处理过程产生的酸碱雾;喷涂过程中产生被喷金属的烟尘及其氧化物粉尘,塑料游离单体和其高温分解产物等;采用乙炔加热过程还存在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离子喷涂工艺过程还可产生臭氧。
2、物理因素:加热、喷涂过程中存在高温与辐射热;离子喷涂工艺过程可产生射频辐射、紫外辐射、红外线和电离辐射等。
(五)涂装基本工艺:涂装通常分为工件表面预处理和实施涂装两个主要工艺部分。
传统的涂装工艺有刷漆、喷漆、浸漆、淋漆及烤漆,随着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生产工艺逐步采用电泳法、静电喷涂法和高压无气喷涂法。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1、化学毒物:化学毒物包括化学除锈过程中产生的酸雾;除油液高温蒸发出来的碱雾;所使用的锰、锌、镉盐所产生的相应职业危害。
涂装过程中产生的化学毒物绝大多数来自涂料及涂料中的溶剂,常见的化学毒物有苯、甲苯、二甲苯、溶剂汽油、丙酮、丙醇、丁醇、醋酸乙酯、醋酸丁酯等;如涂料中添加了含铅、含铬或含镉的颜料,则存在铅、铬、镉的危害。
2、粉尘:在工件表面预处理过程中,手工除锈和机械抛丸、喷丸、喷砂可产生铁锈尘、石英尘等;
3、物理因素:手工除锈和机械抛丸、喷丸、喷砂工序可产生强烈的噪声与振动;除油液加温和磷化过程产生高温高湿;静电喷涂可产生电磁辐射;高压无气喷涂设备和压缩空气喷涂设备科产生高强度的噪声;烘烤漆膜装置可产生高温和辐射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