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重点笔记

合集下载

伤寒论 备课笔记

伤寒论 备课笔记

伤寒论备课笔记1. 作者与成书背景。

2. 内容概述。

二、六经辨证体系。

1. 太阳病。

- 提纲证:“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多由风寒之邪侵袭人体肌表所致。

- 经证:包括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和伤寒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

中风证以汗出、脉缓为特点,治疗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伤寒证以无汗、脉紧为特点,治疗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腑证:有蓄水证(“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和蓄血证(“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之分。

蓄水证是水液代谢失常,蓄于下焦膀胱,以小便不利为主要表现;蓄血证是邪热与瘀血结于下焦,出现如狂或发狂等神志症状。

2. 阳明病。

- 提纲证:“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阳明病多为外感病过程中,正邪斗争剧烈,病邪入里化热,胃肠燥热结实的阶段。

- 经证:“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经证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等“四大”为特点,治疗用白虎汤清热生津。

- 腑证:“阳明病,潮热,大便硬,小便数者,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大便不干结,只是腑气不通,可用小承气汤;若燥屎内结而病情较缓,可用调胃承气汤。

”腑证以大便干结、腹痛、潮热、谵语等为主要表现,根据病情轻重选用不同的承气汤类方剂。

3. 少阳病。

- 提纲证:“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病是病邪已离太阳之表,尚未入阳明之里,处于半表半里的阶段。

- 治法与方剂:少阳病的治法为和解少阳,代表方剂为小柴胡汤(“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重点笔记

《伤寒论》重点笔记

《伤寒论》1.我国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书是——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张机)所著的《伤寒论》。

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确立。

2.被后人尊为医中之圣的医家是——张仲景3.张仲景奋发学医——“乃勤求苦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4.《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金匮》两部分,伤寒主论外感热病,兼论内伤杂病;《金匮》主论内伤杂病,兼论外感热病5.《伤寒论》全书十卷,共397条,22篇,113方(实际为112方,其中有一方只有方名,没有药物)6.《伤寒论》有两种版书,一是宋版本,二是成注本。

宋版本原刻本已佚失,今有明代赵开美的复刻本,又称赵刻本。

成注本是金代成无己注解的。

原书杂病部分后经整理为《金匮要略》7.《伤寒论》的价值——一是创立了六经辨证的体系。

二是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

三是立法严谨,处方精湛,具有典范作用。

8.《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如《内经》所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难经》所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狭义的伤寒是指外感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是五种中的伤寒。

如《伤寒论》所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9.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10、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是指———《伤寒论》的六经。

11.六经病证的纲领———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⑵阳明之为病,胃肠实是也。

⑶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⑷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⑸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⑹阙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下之利不止。

12.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为总纲,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

伤寒论笔记

伤寒论笔记

辩脉法
脉的阴阳
大、浮、数、动、滑——阳
沉、涩、弱、弦、微——阴
附: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阳结阴结
脉浮而数——阳结
脉沉而迟——阴结
附:结是指便秘
发热恶寒
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

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附: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桡骨茎突处为关,关之前(腕端)为寸,关之后(肘端)为尺。

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

本节可总结为——寸脉弱,则阳不足,怕冷;尺脉弱,则阴不足,发热。

但是在《寸关尺脉法》中提到,“尺脉弱,下焦冷,无阳气”,似乎与这里会所的“尺脉弱,阴不足”不一致。

阳脉阴脉组合诊断
寸脉浮,尺脉弱,则血虚,筋脉挛急(水生木,血属水,筋属木);尺脉沉,则是营气衰弱;尺脉浮,若大汗淋漓,汗像珠子一样,则是卫气衰弱。

几种脉象
脉象浮数,蔼蔼然好似车盖一样,属于阳气偏盛,容易导致阳结症;
脉象沉迟,累累然好似摸着长竹竿一样,属于阴气偏盛,容易导致阴结症;
脉象虚浮好像菜汤上漂浮的油脂,这标志着阳气虚微;
脉象微弱如同旋绕的蜘蛛丝一样,这标志着阳气衰竭;
脉象绵软,前大后细,状如倾倒油漆时,漆将终了的样子,这是血液大虚的征象。

结脉与促脉
脉搏跳动缓慢,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结脉。

脉搏跳动急促,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促脉。

脉促是阳盛所致,脉结是阴盛所致,皆为有病的脉象。

弦脉与紧脉
脉浮而紧,按之不动为弦脉,按之移动如转索,就是紧脉。

《伤寒论》选读重点整理

《伤寒论》选读重点整理

总论1、成书年代:东汉末年作者:张机,字仲景共有:十卷,二十二篇,一百一十二方2、首次整理;魏晋王叔和首次校正:宋朝林亿首次注解:宋金成无己通行本:宋本《伤寒论》、《注解伤寒论》3、“伤寒”的涵义: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4、直中:是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发病于三阴。

合病:凡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合病”。

并病:若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又起,有先后之分者,称为“并病”。

两感:有表里关系的阴阳两经同时受邪发病。

如太阳少阴两感。

太阳病篇病邪:寒邪八纲:表、实、寒——阳证病位:在表主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病机:风寒袭表,营卫受邪【纲要】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6)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7)1、风温: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后的一种变证。

与后世温病学中的风温不同。

直视:双目前视,眼球转动不灵。

再经:第二经。

【中风表虚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2、桂枝汤煎服法:①微火煮;②啜热稀粥;③温覆;④发汗适度;⑤根据病情用药;⑥禁忌。

3、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凤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针药并用)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灵活运用)45、比较:桂枝汤vs麻黄汤两证均是太阳表证的主要证型,以恶风寒、发热、头痛、脉浮为基本临床表现,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所致。

但桂枝汤证基本病机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唯其汗出,故又称表虚证,治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麻黄汤证的病机是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脉浮紧为特点,唯其无汗,故又称表实证,治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一、问答: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

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2.阳明病提纲:XXX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3.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4.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5.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

6.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

2.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

(简述太阳病伤寒、中风的鉴别要点。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XXX浮盛,抗邪于外。

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

③恶风寒—邪扰卫阳,XXX失其温煦。

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

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

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

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

③无汗—寒性收引,汗孔闭塞。

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袭表,卫阳郁遏,营阴郁滞。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要麻黄汤)。

3.猪苓汤与五苓散区别?猪苓汤证型:烦渴、饮不解,渴,水入即吐,兼有表证,心烦不得眠,咳而呕渴,发热不恶寒。

治则:通阳化气兼解。

五苓散证型:膀胱气化,表邪入腑,水发热、蓄下焦口渴、小便不利、脉浮。

治则:利水养阴清泽泻。

猪苓汤适用于阴虚有热水热互结津液不足的证型,而五苓散适用于尚有表邪水蓄下焦津液未伤的证型。

证型病因病机证侯烦渴、饮不解证型:烦渴、饮不解,渴,水入即吐,兼有表证,心烦不得眠,咳而呕渴,发热不恶寒。

伤寒论重点

伤寒论重点

名词解释(属于重点条文的先背)1.头项强痛:颈项疼痛不舒,不柔顺貌。

P142.脉缓:指脉象宽柔和缓,非怠慢迟缓之意。

P153.脉阴阳俱紧:阴阳俱紧,指三部脉都见紧象。

P164.温病:外感病中的一种病证。

属广义伤寒的范畴。

P175.身灼热:扪之灼手,形容发热很高。

P176.失溲:溲,一般指小便。

本条之失溲,指二便失禁。

P177.时瘛疭:指阵发性手足抽搐。

P178.脉若静:指脉象与证候尚未发生变化。

P199.风家:指常受风患病者。

P21 淋家:指久患淋证之人。

P4410.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营弱。

P2211.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而温和。

P2212.其气上冲:这里的气有两种理解,一是指病人自觉症状,“气上冲”即病人自觉胸中有气上逆;一是指太阳经气,“气上冲”即太阳经气上冲,与邪相争。

总为表证仍在之意。

P2513.解肌:解除肌表之邪。

P2814.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P3015.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

漏,渗泄不止。

全句是指不间断地小量汗出。

P3316.微寒:此处应为脉微恶寒。

P3617.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P4218.额上陷脉急紧:指额部两旁凹陷处(太阳穴)的动脉拘急。

P4419.眴:目动也,即目睛转动。

P4420.寒栗而振:即寒战。

P4421.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P4422.坏病:即变证。

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候可循的病证。

P6123.消谷引食:消谷,消化谷物;引食,能食、求食。

消谷引食,即易饥而多食的意思。

P6424.客热:邪热,此处作假热解。

P6425.客气:即邪气。

因邪从外来,故称客气。

P11026.振寒:畏寒怕冷而身体颤抖。

P6527.清谷:清,同圊,指厕所,此活用作动词。

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P6728.清便自调:指大便已恢复正常。

伤寒论学习笔记

伤寒论学习笔记

伤寒论学习笔记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本条为太阳病之提纲,凡脉见浮,症见头项强痛、恶寒者即为太阳病。

太阳病虽称之为病,其实就是证,按六经八纲辨证体系分析,它就是在表的阳证,即表阳证。

是肌体驱集大量体液于上半部广大的体表面,欲汗出而不得汗出的一种病理现象。

脉浮,血液向外充盈于浅层动脉之征;头项强痛,可作头痛项强、头强痛、项强痛各种解释;头痛,头部因气盛血充,血液郁滞,压迫头部神经,故痛;项强,项部充血致肌肉麻痹;恶寒,因表受风寒故恶之,又因气血郁滞肌表,表愈热,愈觉寒。

恶寒为表证所习见,又为发热之前驱症,故发汗能使病毒自汗腺排除,热亦随汗而消失。

注:自然疗能,即原形质之能力。

人体本由数兆细胞组织而成,其原形质各有其天职而发挥其专门能力,而为自己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全体之生活而活动,此种活动力能恢伤痕,灭病菌,如吐、泻、咳、发热等皆为排泄毒物于体外自然疗能之表现。

惟此种能力愈用愈大,故动物此种功能远胜于人。

彼醉心现代医学之人士,稍有疾病,药剂杂投,使自身疗病能力减退,愈用而愈小,故城市人民不如乡村农民也。

第二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中风提纲:凡病见太阳病脉证,兼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中风证。

太阳病因证治不同别为两类:一为有汗者,一为无汗者。

有汗者恶风,名中风。

无汗者恶寒,名伤寒。

夫风寒均为一气,初无寒热之殊,亦无轻重之别,更不能区别风专伤卫,寒独伤营,强分殊失经旨。

观大青龙汤38、39两条,其义自明。

汗出,若人体虚实不同,邪(指风寒)从虚实而化。

皮肤禀赋松懈不密之人感太阳病则汗出,是以质虚而化者名为中风。

皮肤致密者则无汗,是以质实而化者名为伤寒。

此二证为桂枝、麻黄两汤而设,于不可分之中分为两名,便于施治耳。

中风系感受风寒邪气而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之病名,即今之伤风感冒,非口眼歪斜、卒然倒地之中风(即今之脑血管病)也。

发热,肌表感受风邪,郁而成热。

就一般病证而论,汗出热当解,若本条发热汗出并见而热不减者,乃体温调节失常,散热机能不如造温亢盛之故耳。

伤寒论重点笔记

伤寒论重点笔记

伤寒论重点笔记宝子们!今天咱来唠唠伤寒论的重点笔记哈。

一、伤寒论是啥呀。

伤寒论呐,那可是中医经典中的经典嘞!它是东汉末年张仲景写的,这老张可真是个厉害的人物呀!他生活在那个战乱纷飞、疫病横行的年代,看到好多人被病痛折磨,就下定决心写了这本伤寒论,想救救这些受苦的老百姓。

这本书主要就是讲各种外感病的诊治方法,就像是给医生们的一本秘籍,告诉他们怎么对付那些让人头疼的病症。

二、六经辨证。

这个六经辨证可是伤寒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哟!啥是六经呢?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六条经络。

不同的经络对应着不同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1. 太阳病。

太阳病就像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被攻击了一样。

一般刚开始生病的时候,很多都是太阳病。

比如说,你突然感冒了,有点怕冷,流清鼻涕,还可能会有点头疼,这说不定就是太阳病找上门啦。

这个时候呢,治疗的原则就是解表,把那些入侵身体的邪气赶出去。

像麻黄汤、桂枝汤这些方剂,就是专门对付太阳病的。

2. 阳明病。

阳明病啊,通常是邪气进入了身体里,开始在胃肠等部位捣乱了。

这个时候的人啊,可能会出现发热、口渴、大便干结等症状,就好像身体里有一团火在烧一样。

治疗阳明病呢,就得清热、攻下,把身体里的火气和邪气都排出去。

比如说承气汤,就是治疗阳明病的常用方剂。

3. 少阳病。

少阳病呢,有点像是正邪在半表半里的地方僵持着。

病人可能会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等症状,一会儿觉得冷,一会儿又觉得热,可难受啦。

这个时候的治疗原则就是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就是治疗少阳病的经典方剂。

4. 太阴病。

太阴病主要是脾胃出了问题。

脾胃可是人体的后天之本呀,要是脾胃不好了,那身体可就没劲儿啦。

太阴病的人通常会出现肚子胀、拉肚子、食欲不振等症状。

治疗太阴病就得温中健脾,理中丸就是常用的方剂。

5. 少阴病。

少阴病就比较严重啦,说明邪气已经深入到肾和心这两个重要的脏器了。

病人可能会出现精神萎靡、怕冷、手脚冰凉等症状,这时候得赶紧治疗,不然可就麻烦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太阳病(一)提纲1、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伤寒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4、太阳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6)(二)太阳病本证1、桂枝汤证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调治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2)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3)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5)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6)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2、麻黄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病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煎服:先煮麻黄。

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3、大青龙汤证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8)病机:太阳伤寒兼里热证治法:辛温解表,内清郁热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煎服:先煮麻黄。

取微似汗。

4、小青龙汤证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病机: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表里双解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三)太阳病变证1、坏病的处理原则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6)2、辨寒热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1)3、辨虚实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70)4、辨表里先后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90)5、辨标本缓急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裹;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1)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裹,宜四逆汤。

(92)6、太阳蓄水证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叶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4)治法:外散风寒,内化水饮方药:五苓散(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弘扬仲景,光大国医3 A3 e0 i5 P( k; W' S7、太阳蓄血证张仲景学术研究: B! d( w4 L4 h: W(1)桃核承气汤证伤寒,金匮,张仲景6 d$ K0 G* W; ?4 A; Y; W1 y9 Z病机:太阳蓄血证热重瘀轻治法:泻热化瘀# ^0 J0 D. B9 i方药: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桂枝甘草芒硝)(2)抵当汤证病机:太阳蓄血证瘀重热敛弘扬仲景,光大国医& Z, p# I: D& N8 f, D$ _2 a! F治法:破血逐瘀方药:抵当汤(水蛭虻虫桃仁大黄)张仲景学术研究( A; D# s( S& i(3)抵当丸证弘扬仲景,光大国医# P( J t" l8 c/ k3 k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126)伤寒,金匮,病机:太阳蓄血瘀缓热微治法:化瘀缓消弘扬仲景,光大国医5 ^9 v! |9 y: \! x2 c& {方药:抵当丸二、阳明病(二)本证张仲景学术研究4 c6 r* H" y; w; b# C1、白虎汤证7 @, p/ g: W, r5 `7 t病机:阳明表里俱热& \0 q9 p2 t0 ] e C$ g8 O治法:辛寒折热方药:知母石膏甘草粳米2、白虎加人参汤证张仲景学术研究0 J4 n5 W# F$ e8 k! M+ ?4 k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8)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9)3 m*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0)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2)病机:胃热弥漫,津气两伤; ^& k0 m( [" I; D7 |, r: p1 X治法:清热、益气、生津伤寒,金匮,张仲景c- ~6 N9 U7 K" _1 E: m& h) }组成:知母石膏甘草人参粳米3、三承气汤证( k, |, Q0 A; ]. ~(1)调胃承气汤证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49)病机:阳明燥热, w% r- n! H) J3 ?0 X治法:泻热和胃,润燥软坚伤寒,金匮,张仲景3 j o) M* } a6 M2 _& K组成:炙甘草芒硝大黄煎服:芒硝后下。

温顿服之(2)小承气汤证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214)" ]2 V3 z9 `9 `" G* Z J& M1 Z! e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250)病机:阳明燥结仲景论坛- f9 p0 m4 G' ]4 Z治法:通便导滞组成:大黄厚朴枳实张仲景学术研究) ^+ K# ]8 s. C: x) c+ ](3)大承气汤证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239)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

宜大承气下之。

(215)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

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

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12)弘扬仲景,光大国医7 H+ f7 b9 病机:燥热实邪内结治法:攻下实热,荡涤燥结仲景论坛3 }, Z. X9 A5 C8 f- F* J组成: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m) k$ A8 v. V- q& x煎服:先煮厚朴、枳实,再下大黄,后下芒硝。

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三、少阳病治禁: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264)8 h0 C, Q- p' g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65)(二)本证伤寒,金匮,张仲景$ C7 A: o+ d. {0 U9 p2 j( Z9 L小柴胡汤证弘扬仲景,光大国医% Y A8 N( K3 i# g病机: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张仲景学术研究7 _1 J* z, j& H# `$ p3 f. q治法: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伤寒,金匮,张仲景7 Y9 i: D M$ t# k4 g1 q, y加减: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张仲景学术研究" q# x) e) f4 ]5 t* ` }: S若渴――去半夏,加人参量、栝楼根若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张仲景学术研究r3 Y0 _' g) P若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伤寒,金匮,张仲景$ R* ?, L- O#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仲景论坛- E. x- b- H4 p7 M若渴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0 L; P6 h9 Q$ y. T" h(三)兼变证大柴胡汤证张仲景学术研究; z+ V; L- X2 p G" d病机:小阳胆腑热实证治法:和解少阳枢机,清泻胆腑实热组成: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四、太阴病(二)本证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77)病机:太阴脾脏虚寒治法:温中补虚止利方剂:轻:理中汤、理中丸;重:理中汤加附子;极重:四逆汤五、少阴病(一)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1)(二)本证1、四逆汤证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23)病机: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主症:畏寒蜷卧,手足厥冷,冷汗自出,下利清谷,口渴喜热饮而不多饮,小便不利,或小便清长,但欲寐,脉微或脉细或脉微欲绝。

治法:温补脾肾,回阳散寒组成:甘草干姜附子2、真武汤证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16)病机:肾阳虚衰,水邪泛滥治法:温阳利水组成: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3、黄连阿胶汤证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303)病机:少阴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治法:滋阴清火,交通心肾组成: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煎法:先煮三物,内胶烊尽,内鸡子黄(三)兼变证1、兼表证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301)病机:太少两感第一天治法:温经发汗,表里双解方药: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先煮麻黄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302)病机:太少两感第二三天治法:温经微发汗方药: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甘草附子)2、四逆散证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318)病机:少阴阳郁治法:疏畅气机,透达郁阳组成: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六、厥阴病(一)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6)(二)本证1、乌梅丸证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338)病机:阴寒极盛,真阳极衰治法:清上温下,安蛔止痛组成: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2、当归四逆汤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