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学习笔记:葛根汤
《伤寒论》解说(听课笔记):桂枝汤兼证和麻黄汤葛根汤证

《伤寒论》解说(听课笔记):桂枝汤兼证和麻黄汤葛根汤证主讲人:湖南中医药大学郁保生老师桂枝汤证兼证张仲景根据患者不同兼证以桂枝汤治疗中风证而随证加减。
如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却汗出恶风(太阳中风桂枝汤证),张仲景用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治疗中风,葛根解肌,葛根是中药中治疗项背拘谨疗效最好的,现代人的颈椎病都可以用葛根,可见张仲景用药精选之特点。
如果病人无汗则加麻黄就是葛根汤)如果太阳中风兼有喘咳,则可在桂枝汤基础上加厚朴杏仁。
杏仁,杏仁是中医降肺气止咳平喘,临床效果最好的药物厚朴:芳香化湿、行气消满(行脾气治疗腹胀)降气化痰,前两大功效是最主要的如因为发汗过度导致病人自汗仍然恶风,且汗出不止,小便难屈伸不利。
可在桂枝汤基础上加炮附子(以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炮附子温阳固表。
因为桂枝汤中有芍药甘草可以酸甘化阴,且表固津液自回,所以不再另外用药补津液,可见张仲景用药之精纯。
此方也被用来治疗体液不足不固之证如鼻衄、崩漏)炮附子生附子之别炮附子:阳虚自汗(固表止汗),寒性疼痛温经止痛(附子汤类似于西医麻醉止痛),温补肾阳(真武汤)生附子:回阳救逆(四逆汤)张仲景用生附子必配搭干姜,附子无姜不热中医对疼痛的论述很精辟,认为凡是疼痛可分实痛和虚痛,实痛为不通则痛,虚痛为不营则痛。
例如桂枝新加汤证,治疗身疼痛却脉沉迟,脉象可以看出非实痛,用生姜,重用芍药人参补养津液濡养四肢,人参补气,营气得补太阳伤寒主证:麻黄汤证麻黄汤:麻黄、杏仁、桂枝、甘草由于受到寒邪入侵,人体汗孔闭塞肺气抑郁不发营气不畅,导致肺气上逆而咳喘,四肢疼痛恶寒。
需要解表驱寒宣肺止咳,麻黄杏仁正有此效张仲景煎煮麻黄汤时提倡先煎麻黄去上沫(《名医别录》认为“沫令人烦”实际煎煮麻黄汤却没有遵照仲景嘱,各药同煎,因为一般认为发汗解表药不宜久煎。
关于张仲景为何要先煎麻黄去上沫疗效有何不同,至今没有做过药理学研究)中医治疗水肿两大法宝“开鬼门洁净府”(黄帝内经)腰以上的水肿用发汗,腰以下的用利小便,全身水肿则两法并用,麻黄就是既可发汗也可利小便葛根汤证:在桂枝汤基础上加葛根麻黄,只是重用葛根为方中君药葛根汤既可治疗太阳伤寒引起的项背强几几,又可治疗阳明下利,这是典型的异病同治中医特色。
葛根汤的功效与作用葛根汤组成配方

葛根汤的功效与作用葛根汤组成配方【方源】《伤寒论》。
【组成】葛根四两(12克),麻黄三两(去节)(9克),甘草二两(炙)(6克),芍药二两(6克),桂枝二两(去皮)(6克),生姜三两(切)(9克),大枣十二枚(擘)(4枚)。
【用法】水先煎葛根、麻黄,去白沫,再入诸药煎,温服一次。
盖被取微汗。
【主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音殊),无汗,恶风。
又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者。
【方解】本方为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成,有发汗解肌、升津液、舒经脉的作用。
葛根能起阴气、生津液、散邪解肌。
故本方用以治项背强几几,虽发汗而不伤津液,最为适宜。
本方为治太阳病未罢而将入阳明的无汗证,故在以下应用中侧重于阳明一边。
【应用】1.前额痛前额为阳明经所循行之部位,疼痛为经气不舒。
故不论外感、内伤之前额痛,皆以阳明论治。
治疗时,若为外感引起,即用原方;若为内伤头痛,则用本方加当归以补虚,如伴有眩晕者,再加菊花以疏风散热。
2.前额部黄水疮黄水疮,是湿热为患。
其部位仍属阳明经所循行,故用本方加连翘、苍术以清热解毒燥湿。
热除湿去,其疮自愈。
3.面神经麻痹面神经麻痹,有面侧麻痹和前额麻痹之分。
若以前额麻痹为主者,可用本方加当归,以活血通络;若因外伤而至者,可再加桃仁以加强活血之功。
4.眼疾本处眼疾,是指眼内角发红流泪,疼痛而牵引额部者,可用本方加菊花以疏散风热。
5.软疣软疣,是多个高出于皮肤的疣瘤,其疣不红不痛不痒。
祖国医学认为,是风湿之邪所致。
发于颈侧部者,可用本方加苍术、防风以燥湿驱风。
6.红肿痛红肿痛,是热邪侵犯经脉所致。
若发病部位于合谷穴者,可用本方疏通经络,其热可随经而散,则红肿疼痛自愈。
7.膝关节外侧肿胀膝关节外侧肿胀,是指外膝眼部位肿痛难忍,压之内有弹性,抽之内有液体,西医多诊断为膝关节滑囊炎。
祖国医学认为,是湿邪所致。
其部位仍属阳明经所循行,故仍用本方加苍术、茯苓,以疏通经络、燥湿利湿,湿邪除则肿胀消、疼痛止。
8.麻疹麻疹属火邪,后有详述。
伤寒论方剂——葛根汤——阴阳解析

葛根汤——阴阳解析伤寒论: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六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
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解析:阳性药:麻黄、桂枝、生姜、大枣平性药:甘草阴性药:葛根、芍药君药:麻黄麻黄: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生姜:辛,微温。
归肺、脾经。
发汗解表,温中止吐,温肺止咳。
大枣:甘,温。
归脾、胃经。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甘草:甘,平。
归心、脾、肺、胃经。
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葛根:甘、辛,凉。
归肺、胃经。
发表解肌,透疹,升阳止泻,生津止渴。
白芍:苦、酸,微寒。
归肝、脾经。
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阳性药物多,阴性药物少,针对寒多热少;君药药物功效以发汗解表为主,针对凉滞实证;太阳阳明合病,内有郁热,外有表寒。
方剂中,麻黄、桂枝、生姜,发汗解表;大枣、甘草,补中益气;葛根、芍药,滋阴升阳。
诸药合用以发汗解表为主,补中益气为辅,兼顾滋阴升阳。
适用于脾胃郁热津亏,外感风寒者。
《伤寒论》113方——葛根汤

《伤寒论》113方——葛根汤第五十六方——葛根汤阳明十七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先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营为寒伤,闭束二阳卫气。
葛根汤,葛根泻阳明之卫,麻黄泻太阳之卫,桂枝、芍药,通经络而清营血,姜、甘、大枣,和中气而补脾精也。
1 太阳病,有中风与伤寒之别。
本条无汗恶风者,是太阳伤寒,内传阳明经病。
本条提纲无汗恶风,恶风者,从太阳伤寒理解为恶寒,从太阳中风理解为血热也可以。
阳明十八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太阳表寒外束,经络壅迫,郁遏阳明胃气,不能容纳水谷,已化之食,必当注泄而下,葛根、麻黄,泻二阳之卫郁,以松里气也。
1 太阳表闭,二日阳明经郁,是太阳与阳明合病也。
二阳合病者,只是经病,不是腑病。
腑病一成,则太少无权。
必自下利者,二阳之经壅迫阳明胃腑,不能容纳水谷,则注泄而下也。
葛根麻黄,泻二经之卫郁,以松里气也。
2 好多用葛根汤治愈的下利医案,其病理与治则,就是本条提纲。
只是大家都偏重无汗恶风的表证,忽略了下利里证。
所以治愈下利后,按语中没有提纲本条提纲。
《金匮》卷四,痉病十二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无汗,是伤寒之证,而小便反少,寒水不降也。
甲木生于壬水,太阳不降,甲木逆行,而贼胃土,故气上冲胸,而口噤不语。
以少阳之脉,下胸而贯膈,阳明之脉,挟口而环唇也。
此欲作刚痉。
葛根汤,姜、甘、大枣,和中宫而补土,桂枝、芍药,达营郁而泻热,麻黄散太阳之寒,葛根解阳明之郁也。
刚痉是太阳表寒束逼阳明之证,故用葛根。
1什么是痉病?以下即是痉病症状与注解。
痉病一: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名曰柔痉。
痉病二: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伤寒论》方之——葛根汤

《伤寒论》方之——葛根汤
————————————————
《伤寒论》:葛根汤
【处方】葛根12克麻黄9克(去节)桂枝6克(去皮)生姜9克(切)甘草6克(炙)芍药6克大枣12枚(擘)
【功能主治】发汗解毒,升津舒筋。
治外感风寒表实,恶寒发热,头痛,项背强几几,身痛无汗,腹微痛,或下利,或干呕,或微喘,舌淡苔白,脉浮紧者。
现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痢疾以及关节痛等病证见上述症状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1升,先煮麻黄、葛根,减至8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再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150毫升,覆取微似汗。
【备注】方中葛根升津液,濡筋脉为君;麻黄、桂枝疏散风寒,发汗解表为臣;芍药、甘草生津养液,缓急止痛为佐;生姜、大枣调和脾胃,鼓舞脾胃生发之气为使。
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升津舒筋之功。
【摘录】《伤寒论》。
张仲景《伤寒论》经方113方剂总结

,去了解更多的中医知识1.桂枝汤类方 歌 (二十一首)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祛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经方笔记丨葛根汤

经方笔记丨葛根汤葛根汤出自《伤寒论》,为桂枝汤加葛根、麻黄而成。
原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汤将息及禁忌。
诸汤皆仿此。
葛根汤为桂枝汤加葛根、麻黄而成,治桂枝加葛根证而无汗者。
葛根汤证出自《伤寒论31条、伤寒论32,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12条》伤寒论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伤寒论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金匮要略·痉湿暍脉证治12条: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归经:太阳病证。
《神龙本草经》言:葛根:味甘,平。
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
起阴气,解诸毒。
麻黄:味苦,温。
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
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癓坚积聚。
桂枝:后世认为伤寒论之桂枝汤中桂枝之药证,与本经之牲桂之功相合。
味辛,温。
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
利关节,补中益气。
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现代用法:葛根12克,麻黄10克,桂枝10克,生姜15克,芍药10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上七味,以水800ml浸泡1小时,煎开15-20分钟,取汤150ml,温服,覆被取微汗出。
主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或下利者。
盛小财,主治医师,来自山水桥城都匀,热爱中医,师从广西钦州市名中医、胡希恕经方医学钦州传承基地负责人林佳明,此笔记为个人学习笔记,仅供参考。
《伤寒论》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大小青龙汤讲解

《伤寒论》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大小青龙汤讲解《伤寒论》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大小青龙汤讲解作者易藏今天说麻黄汤兼症,也就是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大青龙小青龙。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诸汤皆仿此。
先说第31条,葛根汤前面已经说过了,他和桂枝加葛根汤,恰恰相反,一个是有汗出,一个是没有汗出,桂枝加葛根汤,再加麻黄就是葛根汤,也就是说葛根汤比桂枝加葛根汤只多了一个麻黄,那么麻黄呢,它是发汗解表,所以说葛根汤的发汗力量也是非常强的,当病人来了,首先有脉浮头痛发热等太阳病症状,然后又出现头脖子背部拘急不舒服,或者出现全身疼痛,筋骨疼痛的症状,葛根汤症它一定包含了桂枝还有麻黄汤证,然后他突出一个项背僵硬僵痛。
这个临床怎么用呢?首先它治疗颈椎病,胸椎病甚至腰椎病,都是非常有效的。
只要病人出现了太阳病的症状,然后同时脖子背部不舒服,没有汗出或者说出汗非常非常的少,大热天别人都出汗,但是他不出汗。
往往这种长期的病症呢,它不一定恶寒怕冷非常严重,脉也不一定特别的浮,特别的紧,那你照样可以用麻黄汤,你照样可以用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也可以。
葛根能把力量一直从后背带到额头,额面上。
所以说面部痤疮有的时候也能用,那么头部的生疮就不能用了嘛?其实大家不要拘泥于他主要的症状,要抓住他背后的病机,为什么背部脖子不舒服?因为阳气津液上不来了呀,葛根就是把他的阳气津液给提上来,所以现在有好多年轻人背部有粉刺,胸部也有,是不是可以用桂枝加葛根汤或者葛根汤加减?其实呢,葛根汤他可以治的病非常非常的多,临床中遇见的病人数不清,不要被病名迷惑,只要符合葛根汤的症就可以用。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学习笔记:葛根汤
出现荨麻疹,满手风团,瘙痒难忍,打了针吃点药就好点,过段时间又复发,很是烦人。
他们有个共同特点:都是40岁以上的人。
由些看来,这个问题似乎与身体的体质下降有关。
其实本人在他们之前已经体验过荨麻疹的切肤之痒,长达数月不愈,后来经过适量的运动,饮食按制和一周的中药调理才得以根治。
又由此看来,这个问题要想根本解决,似乎又不仅是药物的问题,还与生活方式,饮食控制有关。
据称,麻疹属中医所讲“风痧”“风疹”范畴,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全身瘙痒性疾病,反复发作,治疗较棘手。
但物化造人,在学习伤寒论期间,惊奇地发现荨麻疹有一大敌:葛根汤。
水煎服,两汁煎取药液300ml,分早晚2次分服,7天为1
个疗程。
然后根据患者不同体质进行加减裁量如下加减:
1.如无汗口渴者加知母9g;
2.有汗口渴者加生石膏15g,西洋参9g,天花粉9g;
3.汗出而口不渴者,此属阳明中风,加重桂枝用量;
4.疹团片大而色淡,舌质不红者,此为气虚无力鼓邪外出,加高丽参或党参;
5.周身瘙痒剧烈难忍,脉浮数者,加重葛根15g,蝉衣9g,白癣皮15g,生黄芪15g;
6.若瘙痒昼轻夜重,脉沉细而数,舌红无苔者加生地5g,丹皮10g,或阿胶10g(烊化);
7.若迁延不愈者加炙黄芪30g,当归15g
显然,这么加减裁量地辩证施治比起本人自己诊自治把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小柴胡汤吃了个遍才根治的情况,上述组方还是比较讲科学辩证。
因此他的效果也菲然。
据统计46例急性荨麻疹患者服药1~7天后,治愈39例,好转6例,无效1例,5例慢性患者用药8~15天后,治愈2例,好转3例,治愈率为80.39%,好转率17.6%,总有效率98.04%。
由此看来,荨麻疹的问题仍然是中医所讲的“表的问题”。
这并非没有理论依据。
古来就有之,日本汉方医学家在经过大量临床后,发现本方之君药葛根,治发疹及小疮有特种作用,他在《皇汉医学》一书中讲到发疹“此等病证之际,若见有发热恶寒,或恶瘙痒等之表证,则亦可决定为本方证也”。
这话强调的不是荨麻疹的问题,而是强调当荨麻疹出现葛根汤证时,即可使用葛根汤。
这也是经方不以病治病,而是“有是证用是药”的施治原则,反映的是解决内在发病机理,而不是外在症状,而解决内在发病机理的重要药物就是葛根。
300ml,分2次早晚分服。
复诊,服药后皮疹消退,瘙痒亦减,面色微赤,舌质红润,白厚苔已去,守原方加蝉退9g,山药15g,红参9g,当归9g,陈皮6g,7剂药尽病愈,随访至今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