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

合集下载

桂枝汤

桂枝汤

桂枝汤开放分类:中医中医古代名方医学名词方剂编辑词条分享桂枝汤组成及用量桂枝(去皮)(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切)(3枚)炙甘草(6克)方剂出处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主治太阳病中风之方剂。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剂型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古法: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现代:上五味,哎咀三味。

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

适寒温,服100毫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

温覆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

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服外感风寒表虚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

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解肌发汗,调和营卫。

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呜干呕,苔白不渴,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二)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啜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三)头痛项强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借粥之功。

(陈修园《长沙方歌括》)桂枝汤仅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五味药组成,用药虽少,但结构严谨。

桂枝汤的作用

桂枝汤的作用

桂枝汤的作用桂枝汤是中医典籍《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之一,也是中药中常用的一种方剂。

桂枝汤主要由桂枝、甘草、生姜、大枣等药材组成,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范围和疗效。

桂枝汤一般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引起的症状,如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咽喉痛等,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方面:1. 发散风寒:桂枝具有温散风寒的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使身体各部分的血液流通更加顺畅,从而有效缓解和消除风寒引起的症状,如发热、恶寒等。

2. 解表发汗:桂枝能够促进汗腺的分泌,增加出汗量,通过皮肤的蒸发散热,达到解表散寒的效果。

桂枝汤中的生姜也有类似的作用,可以增强体表的排汗功能,帮助人体排除体内寒邪。

3. 补中益气:桂枝汤中的甘草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能够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提高人体的整体抗病能力。

4. 舒肝散郁:桂枝汤中的桂枝和大枣有舒肝散郁的作用,能够缓解因情绪波动引起的肝气郁结,如头痛、胸闷、脘腹胀闷等症状。

总的来说,桂枝汤具有温散风寒、解表发汗、补中益气、舒肝散郁等多种作用,适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症状。

此外,桂枝汤还可用于治疗疾病机转,阳气不达等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桂枝汤有些人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如口干、口苦、口糊、嗜睡等,这是由于个体对桂枝、甘草等药材存在过敏的反应。

因此,在使用桂枝汤之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并进行过敏试验。

此外,孕妇、哺乳期妇女、年幼儿童等特殊人群也应慎重使用桂枝汤。

总而言之,桂枝汤是一种较为常用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引起的症状。

它具有发散风寒、解表发汗、补中益气、舒肝散郁等作用,对于缓解和治疗风寒感冒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但在使用桂枝汤之前,还需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和医生的建议来决定是否适宜使用该方剂。

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

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

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桂枝汤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经典方剂,起源于古代《伤寒论》一书。

它由桂枝、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具有温经散寒、行气化湿、活血止痛等功效。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

首先,桂枝汤能温经散寒。

根据中医理论,寒邪入侵体内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起寒痹痛、寒性呕吐、寒性泻痢等病症。

桂枝汤中的桂枝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能够改善寒邪侵袭引起的痛症,提高体内的温度,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驱寒的效果。

其次,桂枝汤能行气化湿。

中医认为湿邪滞留于体内会引发气滞、痰湿等病症。

桂枝汤中的桂枝、苏子等药物具有行气化湿的作用,能够疏通经络、促进体内湿气的排泄,从而改善气滞症状,减轻身体的不适感。

再次,桂枝汤能活血止痛。

中医认为血液运行不畅会导致疼痛,而桂枝汤中的桂枝、川芎等药物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血瘀,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

此外,桂枝汤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桂枝中含有丰富的挥发油和桂皮醛,这些成分具有抗炎、抑菌的作用,可以缓解炎症反应,抵御病原体的侵袭,从而加快身体的康复速度。

桂枝汤的主要适应症包括伤寒、寒热不均、痰饮积滞、气滞血瘀等病症。

对于这些疾病,一些常见的症状如发热、恶寒、肌肉酸痛、胸闷、头痛、脉细等可以得到缓解。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桂枝汤有一定的疗效,但对于某些患者来说并不适用。

孕妇、体质虚弱、气血亏虚、阳虚者等都不宜使用桂枝汤。

同时,服用桂枝汤时要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剂量调整,避免出现过度服用,以免引发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桂枝汤作为中医药学中的经典方剂,具有温经散寒、行气化湿、活血止痛等多种功效。

它适用于伤寒、寒热不均、痰饮积滞、气滞血瘀等病症,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康复。

但需要根据个体差异和病情进行合理使用,避免不适反应的发生。

桂枝汤类方资料.

桂枝汤类方资料.
桂枝汤,被誉为万方之祖,其配伍法则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和大枣组成,通过三才法辨阴阳,可知桂枝和生姜为阳性药,芍药为阴性药,甘草和大枣为平性药,体现了阴阳并用的配伍原则。四象法则进一步分析桂枝为君药,生姜为臣药,炙甘草和大枣为佐药,芍药为使药。桂枝和生姜主治上气及通痹,针对气血津液瘀滞于上、表的症状;芍药活血通滞止痛,照顾体表津液瘀滞及里微热症状;甘草和大枣则甘滋生津,固护中土胃气。桂枝汤常用于治疗发热、汗出、恶寒、恶风、头痛等症状,其加减方如桂枝加桂汤、桂枝加附子汤等,可根据不同病症进行调配。桂枝加桂汤在

古方新用――桂枝汤

古方新用――桂枝汤

古方新用――桂枝汤桂枝汤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中药汤剂之一,据史书记载,它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汉代。

在中国医学史上,桂枝汤名气很大,也是一个很古老的方子。

在传统中医中,桂枝汤早已成为了药食同源的代表,不仅在医疗上被广泛的应用,还可以用来烹饪食品,可以帮助人们预防、治疗一些常见的疾病。

桂枝是由桂树几种主要的部位干燥制成的中药,这些树部位包括桂树干皮、枝条、花和果实。

桂枝汤是通过加入水和煎煮桂枝等中药材料而制成的。

它的效果是暖胃益气、驱寒散瘀、增强体力等,现代研究发现,桂枝汤还具有镇痛、抗炎、免疫增强等多种药理作用。

桂枝汤不仅是用来治疗疾病的药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烹饪中一种珍贵的药食同源的调料。

它可以用于煮汤、炖肉、制作蒸饺等菜肴中,也可以用来沏茶,提升茶的口感以及功效。

同时,由于桂枝汤具有提高免疫系统的能力,所以在冬季或者春季,可以使用桂枝汤来预防感冒和流感造成的疾病。

除此之外,桂枝汤还可以用于美容,包括减肥和治疗某些皮肤问题。

桂枝汤中含有枝皮三醇,在人体内能够抑制脂肪的合成,从而起到减肥的作用。

另外,桂枝汤中还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A等,这些成分可以改善皮肤质量和促进愈合。

在现代医学中,桂枝汤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治疗方案之一。

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在确保体内无大幅破损的情况下,桂枝汤可以减缓疼痛、舒缓病痛、增强免疫力、清除体内毒素等。

它也可以用来治疗一些常见的疾病,如感冒、咳嗽、消化不良、皮肤问题、关节疼痛等。

作为一种古老的中药汤剂,桂枝汤在现代医学中仍然被广泛的运用,特别是在中医领域。

它的药用价值已经被广泛认可,得到了世界各地医生的认可和推崇。

桂枝汤实在是一种古方新用的最好例子之一,通过现代科技对它的研究,发现它还有更多的功效,相信在未来的研究中,将能够发现更多的使用价值。

如果你还没有尝试过使用桂枝汤,现在就是尝试一下的最佳时机。

桂枝汤

桂枝汤
桂芝要炒姜枣【方剂名称】桂枝汤
【药物组成】桂枝、防风、神曲、使君子肉、厚朴、木香、白芍、陈皮。
【处方来源】《幼科直言》卷五。
【方剂主治】寒气入胃,吐虫,面青,手足作冷者。
【用法用量】生姜1片为引,水煎服。
桂枝汤 桂枝汤
【药物组成】桂枝、厚朴(炒)、陈皮、甘草、桔梗、红花、柴胡、麦芽、神曲、木香。
2.对汗液分泌的调节作用
桂枝汤煎剂灌胃能增加正常大鼠足跖部的汗腺分泌,抑制安痛定所致的汗腺
分泌亢进,也能拮抗阿托品引起的汗腺分泌减少。
3.抗炎镇痛作用
桂枝汤煎剂灌胃能对抗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抑制角叉菜胶所致大
鼠足肿胀,对小鼠甲醛性足肿胀也有抑制作用。还能降低醋酸所致的小鼠扭体发
生数,提高小鼠对热刺激的痛反应潜伏期。
4.抑制流感病毒和病毒性肺实变
桂枝汤煎剂灌胃能明显减轻流感病毒引起的小鼠肺部炎症,降低肺实变,减
少肺组织中增殖的病毒颗粒数量。以抑制流感病毒性肺炎、角叉菜胶性足肿胀、
炭末廓清功能为指标所作的正交设计实验结果显示,桂枝汤全方抑制病毒性肺炎,
增强网状内皮系统(RES)功能的作用显著强于组成药味的各种组合。方中各组
方歌(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二)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啜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三)头痛项强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借粥之功。(陈修园《长沙方歌括》)
(四)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桂麻相合明各半,太阳如疟此为功。
桂枝汤加/减/换三方二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桂枝汤的标准配方以及使用方法

桂枝汤的标准配方以及使用方法

桂枝汤的标准配方以及使用方法
桂枝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汤剂,被广泛用于治疗感冒、发热、
头痛、身体酸痛等症状。

其标准配方包括桂枝、芍药、生姜和大枣。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这些成分的用量和使用方法。

1. 桂枝,9克,具有温经散寒、解表和调和营卫的作用,有助
于缓解寒热错杂的症状。

2. 芍药,9克,能活血祛瘀、调理气血,对于经期不调、痛经
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3. 生姜,6克,具有温中散寒、解表和止呕的作用,有助于促
进汗出和调理胃肠功能。

4. 大枣,4枚,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有助于调理
脾胃功能和改善睡眠质量。

使用方法:
1. 将以上所有药材洗净后放入煮药用的煎药瓦罐中。

2. 加入适量清水,大约1000毫升。

3. 先用大火煮沸,然后改用小火煎煮30分钟至药液剩约250毫升。

4. 煎煮过程中要不时搅拌,以免药材粘底糊锅。

5. 煎煮完成后,将药液倒入杯中,去渣即可饮用。

需要注意的是,桂枝汤不适用于孕妇、体质虚弱、脾胃虚寒、阳虚内热等人群。

在服用桂枝汤时,建议遵医嘱,控制好药量和服用频次,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另外,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桂枝汤的配方组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桂枝汤的配方组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桂枝汤的配方组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桂枝汤是中医药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方剂,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它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创方,被载入了《伤寒杂病论》中,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桂枝汤的配方组成严谨,并且经过多年的实践验证,被广大医生和患者们所认可和推崇。

桂枝汤的主要成分是桂枝、生姜、大枣和甘草。

其中,桂枝为主药,具有温阳解表、强筋骨作用。

生姜为佐药,能够温里散寒、解表散邪。

大枣为使药,具有补中益气、和中益胃的作用。

甘草为引药,能够疏肝理气、调和诸药。

这四味药物相互协同,以达到调和人体阴阳、调整气血平衡的效果。

桂枝汤不仅适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感冒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还能够治疗内伤寒邪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病症。

桂枝汤疗效确切、方便易取,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着重介绍桂枝汤的配方组成和各个成分的功效作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桂枝汤的历史背景、传统配方及其应用前景。

通过深入研究桂枝汤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相信读者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桂枝汤的疗效,并在需要时正确使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信息: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

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是整篇文章的开篇,旨在引入读者对于桂枝汤及其配方组成的基本背景和意义。

在引言部分中,将对桂枝汤的作用和应用进行简要概述,描述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主要分为桂枝汤的历史背景和桂枝汤的传统配方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在桂枝汤的历史背景部分,可以对桂枝汤的起源、发展和传承进行介绍,说明其在中药学中的重要地位。

在桂枝汤的传统配方部分,可以详细介绍桂枝汤所使用的主要药材及其配伍原理,解释每种药材的功效及其在配方中的作用。

结论部分是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和归纳,旨在总结桂枝汤的疗效和应用前景。

在结论部分中,可以简要概述桂枝汤对于疾病治疗的有效性和临床应用的重要性,指出其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前景和发展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从桂枝、芍药、甘草药证的角度,认识桂枝汤的应用
1.从桂枝汤的核心药物(桂枝、芍药、甘草),分析其药证主治
桂枝汤,主治自汗出、气上冲、腹痛、羸瘦而悸者。

《本经》谓:①桂枝“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②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③甘草“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黄煌教授总结古今药证,阐释为:①桂枝主治气上冲;②芍药主治挛急,尤以脚挛急、腹中急痛、身疼痛为多;③甘草主治羸瘦,兼治咽痛、口舌糜碎、咳嗽、心悸以及躁、急、痛、逆诸症。

1.1桂枝主治气上冲。

1.1.1气上冲与出汗
气上冲,是患者的自我感觉,其组成有二:①上冲感,即气从少腹上冲胸,病人的咽喉、胸膺部、腹部有突发性的气窒感、胀痛感,甚至呼吸困难、喘促、出冷汗、烦躁乃至晕厥;②悸动感,即自觉心悸,按压后舒适,或病人全身出现搏动感或感觉到明显的脐腹部的跳动感,甚至晕厥,此外,颈动脉的搏动感,也可以看做是气上冲。

许多循环系统疾病的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功能不全、心率失常、低血压等,以及消化道疾病等均可以出现气上冲样的症候群。

气上冲与惊恐相关。

这种惊恐,多伴有冷汗淋漓、心悸、入夜多梦或多恶梦,男子易出现性梦遗、早泄等,女子多为梦交、带下淋漓等。

仲景常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或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气上冲还与腹痛相关。

腹痛呈阵发性,也伴有多汗、心悸等,患者多消瘦、腹壁薄而无力,但按之表皮较硬,所谓“腹中急痛”。

仲景常用桂枝加桂汤、或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等。

桂枝汤与出汗相关。

桂枝汤的汗出,一种情况为服用麻黄等发汗药物以后,汗出如洗,并伴有心悸、烦躁不安、乏力等;一为自动出汗,即天气并不热,也未服用发汗药物,但尚微微汗出,而汗出又恶风畏寒、关节疼痛、烦躁不安等。

前者可用桂枝甘草汤,后者则用桂枝汤。

由于误用麻黄常导致心悸、汗出厥逆,所以配伍桂枝以防止汗多亡阳,是仲景的用药原则,如大青龙汤、麻黄汤、葛根汤等。

1.1.2平冲定悸与其他关键配伍
使用桂枝,配伍极为关键。

桂枝、甘草,是平冲定悸的主药。

但配伍不同,主治也不同:桂枝甘草茯苓,为动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是惊悸;桂枝甘草人身麦冬,是虚悸;桂枝甘草五味子,是咳逆而悸。

同样治疗自汗:桂枝汤,治脉弱自汗;桂枝加附子汤,治身痛自汗;桂枝加
黄芪汤,治身肿自汗。

同样治疗疼痛:桂枝附子甘草,是汗出恶寒骨节痛;桂枝芍药黄芪,是汗出身肿不仁痛;桂枝芍药甘草饴糖,是虚劳里急腹中痛。

再者,桂枝甘草配麻黄,则无大汗亡阳之忧;桂枝甘草配柴胡,则有发汗透邪之功。

桂枝大黄桃仁活血,用于少腹急结、月经不利者;桂枝甘草人参麦冬阿胶理虚,用于虚羸短气、脉结欲绝者。

1.2芍药主治挛急,尤以脚挛急、腹中急痛、身疼痛为多。

1.2.1脚挛急、腹中急痛、身疼痛
脚挛急,表现为小腿屈伸不利,或经常出现下肢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痉挛。

患者常述说下肢肌肉疼痛,步履困难。

黄煌教授称之为“芍药脚”。

伴有脚挛急的疾病,都可考虑使用芍药,比如肝硬化、糖尿病、支气管痉挛等病患者,见经常脚挛急者,配合芍药甘草汤常能提高疗效。

其急痛,是指疼痛呈痉挛性,有紧缩感,并有阵发性的特点,亦即“时痛”。

胃痉挛、肠痉挛、腓肠肌痉挛、脏器平滑肌痉挛、躯干骨骼肌痉挛等导致的疼痛,均属于芍药证。

腹中急痛,为腹痛呈痉挛性、阵发性,其部位有上腹部者,有脐周者,也有下腹部者,或腹痛连及腰背者,或腹痛连及阴部者。

另外,膈肌痉挛、尿道括约肌痉挛、阴道痉挛、面肌痉挛、支气管痉挛等虽没有明显的疼痛,但也可考虑使用芍药,也就是利用芍药“缓急解痉”的功效。

陈潮祖教授于传统治法中专门立出“解痉法”,即是从脏腑经隧挛急的观点来阐释病机与治法,对理论和临床颇有指导意义。

身疼痛,多为腰背酸痛、四肢疼痛,严重的可导致步履艰难,如坐骨神经痛也表现为痉挛性。

1.2.2缓急止痛与其他关键配伍
芍药配甘草,是缓急止痛的基本方。

加枳实,可治腹痛而便秘者,是胃肠动力剂;加黄芩,可治腹痛而腹泻者,并能用于便血、痛经,是清热止痛剂;加桂枝或肉桂,可治中虚腹痛,其人动悸而脉弱;加附子,可治阳微身痛,其人恶寒而脉沉。

芍药配白术茯苓,是利水剂:如月经不调者,配当归川芎;如腹水、全身水肿者,配附子干姜。

1.3甘草主治羸瘦,兼治咽痛、口舌糜碎、咳嗽、心悸以及躁、急、痛、逆诸症。

1.3.1羸瘦
甘草用于瘦人,古来经验。

《伤寒论》凡治疗大汗、吐、下及大病后的许多病症诸方,大多配伍甘草。

吐下汗后,气液不足,必形瘦肤枯。

羸瘦,可看作使
用甘草的客观指标之一。

以羸瘦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如肺结核、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慢性肝炎、肝硬化、艾滋病、肌营养不良等,可大量使用甘草。

1.3.2心悸
《伤寒论》治疗发汗过多,患者出现的心悸,以甘草配桂枝,放入桂枝甘草汤。

对“脉结代,心动悸”者,以甘草配桂枝、地黄、麦冬、阿胶等,方如炙甘草汤。

由于麻黄常导致心悸,故甘草多配伍麻黄,其机理有待研究。

另外,龙骨、石膏可用于动悸,故甘草与其配伍的机会也相当多。

根据经典经验,临床以心动悸为主诉的疾病,如期前收缩、心动过缓、窦房结综合征、心肌炎、心脏瓣膜病、心房纤颤等,常配桂枝、茯苓、人身等。

1.3.3躁、急、痛、逆诸症
杂病多见躁、急、痛、逆诸症。

此躁,为情绪不安定,变化无常、烦躁、多动,如甘麦大枣汤证的脏躁。

此急,为急迫、挛急、拘急之证,如芍药甘草汤证的脚挛急。

此痛,为一种挛急性、狡窄性、紧缩性的疼痛,如茯苓杏仁甘草汤证的胸痹、甘草粉蜜糖证的心痛等。

此逆,为吐逆、冲逆、气逆,如橘皮竹茹汤证的哕逆、桂枝甘草汤证的气上冲。

1.4仲景使用剂量
仲景使用桂枝有三个剂量段:大剂量(5两)治疗心悸动、奔豚气等;中剂量(3-4两)治疗腹痛或身体痛;小剂量(2两)多配伍麻黄治疗身体痛、无汗而喘等。

所以,桂枝用于心脏病,必须量大,可用12-15克,甚至达30克。

使用芍药有两个剂量段:以腹中急痛为主证的,芍药要大量,4-6两;如配附子、或黄芩、或桂枝、或黄芪桂枝等,则不必大量,2-3两即可。

另外,汉代一两,折算为15.625克。

但仲景方多为分三服等,即折合每剂用量,应再除以3等。

故古方用一两,在现在的每剂药中相当于3-6克。

1.5饮片选用
在承袭仲景的使用经验时,必须注意古代饮片与现今的区别。

古代桂枝、肉桂不分,均统称桂枝,而现在药房桂枝与肉桂分售。

相传的应用习惯是,轻症小病可用桂枝,重症大病必用肉桂。

如桂枝多用于外感风寒、身体疼痛等,而肉桂多用于肢冷脉微、脐腹冷痛者、心悸喘促、戴阳厥脱者。

肉桂所主治的大多是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比较严重的病变,这与伤寒杂病论桂枝使用的范围基本一致。

可以认为,张仲景桂枝的药证基本上是当今肉桂的药证。

黄煌教授在使用桂枝类经方是,大多使用肉桂,或桂枝与肉桂同用。

仲景时代芍药不分赤白,宋代以后才分白芍与赤芍。

根据传统用药习惯:痉挛性疾病,用白芍较多;如舌质黯紫、或血液粘稠者、或血管疾病者,使用赤芍较多。

2.从桂枝汤的药证主治,理解其临床应用
单纯论述桂枝汤之药证或主治,可能并不印象深刻。

若从桂枝加桂汤治“气从少腹上冲心”者,与桂枝加芍药汤治“腹满时痛”者、小建中汤治“虚劳里急”“腹中急痛”者,这几个方中因单味药物的增加而主治突出点变换的辩证关系,则更可清晰印证出,桂枝汤的核心药物的主治和药证了。

桂枝汤是古代的强壮剂,适合于虚弱体质的调理。

各种大病以后,或肿瘤、结核等消耗性疾病过程中,或经过手术、化疗、出血、创伤、产后、剧烈运动、寒冷、饥饿等刺激以后,体质虚弱、消瘦、食欲不振者。

以心悸动、腹痛、自汗出、脉弱为特征的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免疫系统疾病等,常可使用本方。

适用桂枝汤的患者,大多体质柔弱,以体型消瘦者为多。

患者肤色白而缺乏红光,皮肤湿润而不干燥,体型偏瘦者多,肌肉比饺坚紧,一般无水肿,腹部平,腹部肌肉较硬而缺乏弹力,如同鼓皮,严重者腹部扁平而两腹直肌拘急,唇舌黯淡而不红润。

可称为“桂枝体质”。

桂枝汤,绝不局限于治疗风寒感冒,从古今治验证实,其应用范围从轻症到重病,从外感到内伤,相当广阔。

究其原因,正是桂枝汤中的药物与配伍,所涉及到的病症、机理、治法之精妙以及变通理法之博大。

继承中医,发展中医,“药证”方法论足资学者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1-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