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寡人之于国也(注释+翻译)

(完整word版)寡人之于国也(注释+翻译)
(完整word版)寡人之于国也(注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

原文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编辑本段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

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捕鱼)。按照季节砍伐树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那木材便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在五亩(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豚:小猪。彘:大猪),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数:几)。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庠序: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七十岁的人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都会前来归顺了。”

编辑本段段解

·第一段: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四段: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五~七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编辑本段简要分析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却“率兽而食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比、对偶句,笔锋咄咄逼人。

编辑本段文章研讨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第二部分(第2-4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王好战,请以战喻。”总提一句,然后举出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根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的反问,进一步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两句忽然转入正题,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5-7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第5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接着又用“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来小结前三组排句,又以这个结论为前

提推出新的结论:“王道之始也。”作者在这里把三层意思、三方面的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把“使民加多”的问题跟行王道紧密联系起来。

第6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这一段,孟子进一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排句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这三种措施与上文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作者在这里连用四组排句,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两句承上启下,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与前文“王道之始也”相呼应。

第7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孟子批评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前两段已经把行王道的道理讲得十分透彻,这一段照应文章的开头。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最后两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简意赅。不归罪于年岁,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才能使他们归服。“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

文章中表现出的孟子的思想与主张。

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其次,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他认为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做的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其他国家不知满足的一味向民征敛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

第三,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地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

不仅如此,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

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写作上体现出的孟子散文的特点

1.巧设譬喻,迂回曲折。

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人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设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

2.逻辑谨严,层层深入。

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词丰笔活,理足气盛。

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势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

编辑本段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待证实)。父名激,母仉

孟子

氏。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他的

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坚持以“人”为本。

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编辑本段词句分析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无】通“勿”或“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4:【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

5:【检】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收敛,积蓄

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是亦【走】也。【走】:(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

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shēng】:(古义:尽。今义:胜利)

9.斧【斤】以时入山林。【斤】:(古义:斧头。今义:重量单位。)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11.非我也,【兵】也。【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岁】:(古义:年成。今义:年)

13.【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古义:那么。今义:这;于是)一词多义

·1.数

①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 密、细密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 屡次

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

·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

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

·3.发

①百发百中成语发射

②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开放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

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

·4.兵

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

②穷兵黩武成语战争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

④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淝水之战》士兵

·5.胜

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宏伟的

·6.时

①不违农时《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季节

②无失其时《寡人之于国也》名词,时机,机会

·7.王

①王无罪岁《寡人之于国也》大王,名词,读wáng

②然而不王者《寡人之于国也》称王,统一天下,度wàng

·8.食

①谷不可胜食《寡人之于国也》动词,吃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寡人之于国也》前一个“食”为动词,吃;后一个“食”为名词,食物

·9.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介词,比

②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在

④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到

·10.之

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助词,衬音,无意义

③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

④五亩之宅《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代词,代百姓;助词,的

11.以

①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用

②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按照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把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

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击鼓进军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

【王无罪岁】:

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

【树之以桑】:

树:一般“树”是树木(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种树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一般“食”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吃

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

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

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

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

动词的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亦走也

这也是逃跑。

2、非我也,岁也

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

3、非我也,兵也

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同上)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

(1)申之以孝悌之义

反复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着或背负重物行走在路上

2、宾语前置句:

(1)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之有也。

(2)鸡豚狗彘之畜。

畜鸡豚狗彘

3.介词结构后置句:

(1)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 、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

(3)是亦走也("是......也"相当于“这也是......啊”)

【省略句】

1、何也

省主语“此”。

2、弃甲曳兵而走

省主语“将士”。

3、可以无饥矣

课下注释

1.河内[凶] :收成不好,荒年

2.不 [加] 少:更

3.[填] :拟声词,模拟鼓声

4.[鼓]:击鼓

5.[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

6.寡人之[于]国也对于

7.谷不可[胜]食也:旧读shēng,尽

8.[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细网不进池塘(防止破坏鱼的生长和繁殖)

9.[衣帛]:穿上丝制品的衣服

10.[无如]:没有像......

编辑本段《寡人之于国也》 - 写作特点

本文写作上体现出的孟子散文的特点:

1.巧设譬喻,迂回曲折。

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人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设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

2.逻辑谨严,层层深入。

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词丰笔活,理足气盛。

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势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小编整理了关于《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寡人之于国也》翻译,希望同学们更好的了解这篇文章和内容,也更好的了解关于孟子的事迹和思想等资料,希望《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对于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和裨益,我们一起来学习和分享吧!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黄河以北的地方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同时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一定的季节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与鱼鳖之类的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仅供各位参考,希望对于同学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有所帮助,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txt2机会靠自己争取,命运需自己把握,生活是自己的五线谱,威慑呢们不亲自演奏好它?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算是)费尽心啦。黄河以北的地方遇到饥荒,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比较过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邻国的百姓不减少,我的百姓不增加,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请允许我用战争打个比方。咚咚地敲响战鼓,枪尖刀锋已经接触,抛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凭借跑五十步来笑跑一百步,怎么样?”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碍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一定的季节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与鱼鳖之类的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畜养鸡狗猪,不要错过繁殖的季节,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魏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寡人之于国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①,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②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 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 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③,鱼鳖不可胜 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 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 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④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⑤有饿莩⑥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 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注】①凶:谷物收成不好,指荒年。②加:更,再。③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密网不入深池。④庠序:古代的乡学。⑤涂:通“途”,道路。⑥莩:同“殍”,饿死 的人。 8.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谷不可胜食也胜:超过 B.勿夺其时夺:违背 C.然而不王者王:称王D.王无罪岁罪:归咎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A.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D.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10.依据文本,下列不属于孟子的思想与主张的一项是() A.加强军备,使百姓高枕无忧。 B.让利于民,使百姓休养生息。 C.重视教化,使百姓通情达理。D.施行仁政,使百姓安居乐业。 11.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作品原文 梁惠王(1)曰:“寡人(2)之于(3)国也,尽心焉耳矣(4)。河内(5)凶(6),则移其民于(7)河东(8),移其粟(9)于河内;河东凶亦然(10)。察(11)邻国之政(12),无如(13)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14),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15)曰:“王好(hào)战(16),请(17)以战喻(18)。填(19)然鼓之(20),兵刃既接(21),弃甲(22)曳(yè)兵而走(23),或(24)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25)何如(26)?” 曰:“不可!直(27)不百步耳,是(28)亦走也。” 曰:“王如(29)知此,则(30)无(31)望(32)民之多于(33)邻国也。”“不违(34)农时(35),谷(36)不可胜(shēng)(37)食也。数(cù)罟(gǔ)(38)不入洿(wū)(39)池,鱼鳖不可胜(shēng)食也。斧斤(40)以时(41)入山林,材木不可胜(shēng)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shēng)食,材木不可胜(shēng)用,是使民养生(42)丧(sāng)死(43)无憾(44)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45)之始(46)也。 “五亩(47)之宅,树(48)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49)矣。鸡豚(50)狗彘(zhì)(51)之(52)畜(xù)(53),无(54)失(55)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56)庠(xiáng)序(57)之教(58),申(59)之以孝悌(tì)(60)之义(6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6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63)不饥不寒,然而(64)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65)。 “狗彘食(66)人食(67)而不知检(68),涂(69)有饿莩(piǎo)(70)而不知发(71);人死,则曰:‘非我也,岁(72)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73)也。’王无(74)罪(75)岁,斯(76)天下之民至(77)焉。”[1] 字词注释 (1)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ying)。他在位时,把国都由安邑(故址在今山西运城西)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故魏国又称梁国,魏王又称梁王。(2)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3)于:介词,对于。 (4)尽心焉耳矣:真是费尽心力了。尽心,费尽心思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增强语气。 (5)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6)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7)于:到。 (8)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9)粟:谷子,脱壳后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10)亦然:也是这样。 (11)察:考察。 (12)政:当权者。 (13)无如:没有像……。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寡人之于國也 原文繁體字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hào)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1]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不違農時,穀不可勝(shèng)食也。數(cù)罟(gǔ)不入洿(w ū)池[2],魚鱉不可勝(shèng)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shèng)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shèng)食,材木不可勝(shèng)用,是使民 寡人之于國也插圖養生喪(sāng)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雞豚狗彘(zh ì)之畜(xù),勿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殍(piǎo)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 原文简体字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hào)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1]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shèng)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2],鱼鳖不可胜(shèng)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shèng)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sh èng)食,材木不可胜(shèng)用,是使民 寡人之于国也插图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作品背景 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是否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因此,各个诸侯为了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 孟子 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古今异义。古义: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辞。今义:孤单无伴的人。之:助词,取独。于:介词,对于。尽心:竭尽心力。焉耳矣:焉、耳、矣均为语气词,可译为“啦”。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竭尽心力啦。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河内:黄河以北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则:连词,便,就。移:使动用法,使??迁移。其:代词,那里。民:百姓。于:介词,到。粟:小米。此处泛指粮食。河东:指黄河以东的魏地,今山西安邑一带。亦:也。然:这样。 黄河以北遭了饥荒,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黄河以东遭了饥荒,也是这样。 3.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察:考察。之:助词,的。政:政事,政令。无:没有。如:像。之:代词,这样。民:百姓。加:更。何:为什么。 考察邻国的政事,没有谁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更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更多,为什么呢?” 4.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对:回答,对答。好:喜好,喜欢。战:动词作名词,打仗,战争。请:请允许我。以:介词,用孟子回答说:“大王喜好打仗,请允许我用战争比喻吧。

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填然鼓之:咚咚咚地击鼓进军。填:拟声词,咚咚咚。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击鼓为进军的信号。之:助词,用在动词后面补 足音节。兵:兵器。刃:刀锋。既:已经。接:接触。弃:抛弃,扔掉。甲:铠 甲。曳:拖着。兵:兵器。而:连词,表修饰。走:逃跑。或:有的人。而:连词,表修饰。止:停止,停下脚步,不跑。 咚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刀锋已经接触,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后停下来,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后停下来。 6.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以:介词,凭。笑:嘲笑,耻笑。则:那,那么。何如:怎么样。 凭自己只逃跑了五十步而嘲笑别人逃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7.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只是,不过。耳:语气词,而已,罢了。是:代词,这。走:逃跑。(梁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呀。” 8.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如:如果。知:知道,懂得。此:代词,这个道理。则:那么。无望:古今异义。古义:两个词。无:同“勿” ,不要。望:希望,奢望,指望。今义:是一个词,“没有希望”的意思。民:百姓。之:助词,取独。于:介词,比。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指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作品原文 梁惠王(1)曰: “寡人(2)之于(3)国也,尽心焉耳矣(4)。河内(5)凶(6),则移其民于(7)河东(8),移其粟(9)于河内;河东凶亦然(10)。察(11)邻国之政(12),无如(13)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14),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15)曰:“王好(hα0)战(6),请(17)以战喻(18)。填(19) 然鼓之(20),兵刃既接(21),弃甲(22)曳(ya)兵而走(23),或(24)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25)何如(26)?” 曰:“不可! 直(27)不百步耳,是(28)亦走也。” 曰:“王如(29)知此,J则(30)无(31)望(32)民之多于(33)邻国也。” “不违(34)农时(35),谷(36)不可胜(Sh e ng) 37)食也。数(C U)罟 (g u)38)不入洿(W U) 39)池,鱼鳖不可胜(Sh e ng)食也。斧斤40)以时(41)入山林,材木不可胜(Sh e g)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Sh e ng)食,材木不可胜Sh e ng)用,是使民养生(42)丧(S a ng)死(43)无憾(44)也。养生丧死 无憾,王道(45)之始(46)也。 “五亩(47)之宅,树(48)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 i)帛49)矣。鸡豚(50)狗彘(Zh 1 )(51)之(52)畜(X U)(53),无(54)失(55)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56)庠(Xi αng)序(57)之教(58),申(59)之以孝悌(t 1 ) 60)之义(6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6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63)不饥不寒,然而(64)不王(W d ng) 者,未之有也(65)。 “狗彘食(66)人食(67)而不知检(68),涂(69)有饿莩(Pi αo)(70)而不知发(71);人死,则曰:‘非我也,岁(72)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曰:’非我也,兵(73)也。'王无(74)罪(75)岁,斯(76)天下之民至(77) [1] 丿焉。 字词注释 1)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ying )。他在位时,把国都由安邑(故址在今山西运城西)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故魏国又称梁国,魏王又称梁王。 (2)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3)于:介词,对于。 4)尽心焉耳矣:真是费尽心力了。尽心,费尽心思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增强语气。 (5)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6)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7)于:到。 8)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 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9)粟:谷子,脱壳后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自实施高中新课改以来,我们高一语文集备组在校领导帮助和督促下,进行“学会学习,习惯学习,乐于学习”教与学模式的实验。实验的构想是以系统而长期的量化评价带动学生自主积累,自我检测,自我探究;以小组合作,探讨等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把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做到对不同体裁的文本运用不同的方法深入理解,把握,逐步养成自我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感受学习的快乐,进而乐于主动地学习。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但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等于教师作用的降低,而是对教师相关教学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只有教师具体深入地研读文本,并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特点,合理设计教学程序,才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求,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自主、探究才能成为实实在在的行为过程。所以教师备课的密度或曰含金量其实是加大了。现在有一个词很热,叫“煮课”,很形象地概括了教师课前活动的特点。把文本琢磨透,选准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才能满堂皆活。我选择文中三个关键短语作为切入点,以此步步推进,是个很好的设想。当然,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对教学“切入点”的选择往往是不尽相同的,这里面没有固定一律的标准,只要能引领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并把握其精华,只要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就是最佳的选择。既是探究,总要有所收获(亦即生成)。课堂生成的质量高低与教师的设问、引导、点拨是分不开的。这节课有几个地方很让人为之眼睛一亮。比如,该章最后孟子列举当时的虐政并批评惠王的罪岁,我的启发使学生能想象出孟子说话时的语气及表情,进而对孟子的刚正与浩然之气有了初步的感知;再如对孟子仁政思想作评价,我的启发使学生能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今天的视角做较为合理的评析。这样的生成多了,课堂也就有了张力与活力。 对于这节课,我认为我还是非常重视诵读的。曾经有人批评过,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不像语文课了,课堂上居然没有读书声。我一直主张,让语文课回荡着琅琅书声,是语文教学返朴归真的基本途径。尤其是诗歌、散文的教学,就更离不开这“琅琅书声”。个读、齐读、分角色读、背诵,诵读方式多样,这是很值得大家借鉴的。当然,如何让诵读更合理、更精到,还里面还有很多需要斟酌的地方。肯定如上几点并不是说这节课就已经完美无缺了。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本着打造精品课堂的愿望,我想提两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1、教师的阅读视野与文本素质 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即教师独立解读文本的素质如何提高。教师解读文本要突破两点:一是深度,一是宽度。让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而教师自身若不具备高于学生若干倍的自主、探究能力,恐怕是不敢也不能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的,因为,一旦学生思维的闸门洞开,课堂将呈现很大的开放性,此时教师如果在广度与深度两方面没有充足的准备,那么往往就会捉襟见肘,就只能用左一个很好右一个不错等鼓励性的词语来润滑课堂。鼓励性原则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原则,但绝不是逢人伸拇指,你好我好大家好,毕竟是吹牛式的广告。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思维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探究”并不不能都是正确的,所以需要教师明确的时候,教师还须“终极裁度”。教师的阅读视野宽阔,会为教师独立解读文本提供一个自如的平台。道理很简单,“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江面浩瀚,才能任舰船逍遥飞渡。由于种种原因,为数不少的教师阅读视野是不够开阔的,有的甚至远远下于优秀的学生。单就“新课程标准”所推荐的学生课外应读书目(30本)而言,别说学生,究竟有多少教师全部读过?能读过内容简介或压缩本的可能就算很不错了。有的语文教师缺乏汲水充电的意识与动力,课外阅读量小得可怜,基本是守着上大学或进修时的那点老本儿在“勉强支撑”。不知王小波,没读过周国平,与米兰·昆德拉更是无缘,与其谈尼采、谈康德、谈荣格、谈海德格尔、谈罗伯·格里耶、谈陈寅恪、谈弘一法师,统统没兴趣,因为“从没听说过这些人”。如果不是教材选了卡夫卡、贝奈特、清冈卓行、海子等人的作品,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和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河东凶亦然。或百步而后止,弃甲曳兵而走,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孟子对曰:“王好战,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翻译总算尽心了。河内—带遇到饥荒,我就迁移那梁惠王对孟子说:“我对于我的国家呀, 我也用同样的办河东遇到饥荒,里的老百姓到河东一带居住,又搬运那里的粮食到河内来;我国的百法。我看邻国的政府,都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但相邻各国的百姓没见减少,姓没见增多,为什么呢?”请允许我用打仗来打个比方吧。战鼓咚咚地一敲响,两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 有的跑了军士兵的刀枪—接触,丢盔卸甲,拖着兵器就逃跑,有的跑了—百步之后停下来,五十步之后停下来。那些跑五十步的人耻笑跑一百步的人,这怎么样?”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 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翻译:梁惠王说:“不应该,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嘛!”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那就不要盼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增多。”细密的鱼网只要不到大的池塘里去捕粮食就吃不完。“种庄稼不耽误农业的时令节气,捞,鱼鳖就吃不完。砍伐树木按照一定的时间有计划地进入大山森林,木材就会用不完啦。安葬死者没有顾虑了。老百姓木材用不完,这就会使老百姓供养活人、粮食和鱼类吃不完,对自己终身的生养死葬不担忧,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 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 ?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剌人而杀之:寡人之于国也翻译鸡、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衣服了。“在一家五亩住宅的场地上栽种桑树,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以上的人就能够吃上肉了。—家百亩的耕狗、猪的饲养,足以不受饥饿之苦了;认真地办好学校的地,不要去妨碍他们按时耕种的时机,几口之家,头发花白的老人不再背着或者顶着沉拿孝愤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地给老百姓讲,教育,老百吃着香味可口的肉,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穿着丝织衣服、重的东西艰难地步行在道路上。姓不再忍饥不再受冻,照这样为王如果还不能使天下人归顺的,是没有的。1 / 2 “诸侯贵族家的猪和狗吃掉老百姓的粮食却不知道加以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 ‘这不是我的过错呀,是由于年成不好懂得去打开粮仓赈济百姓。百姓饿死了,国王却说:'‘这不是我的过错呀,而是刀的过错啊。和拿刀杀人有什么不同?再说:啊。'这种说法,国王不要归罪于年成好坏,这样,天下的老百姓都会来归顺你了。”内容分析都苦于劳动力当时各国为了要增产粮食和扩充兵员,这篇文章写孟子同梁惠王的谈话。可是目的并没有达到。采取了自以为“尽心”的措施,不足,所以梁惠王要同邻国争夺百姓,只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孟子抓住了这个矛盾,指出梁惠王的“尽心”并不能使百姓归顺,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国的根本办法。文章有破有立,笔锋犀利,极富说服力。文章在写法上颇具特色:.善于运用比喻加强驳论的力量。用同样是临阵脱逃,只是跑五十步和一百步之差, 1这个问题让对方自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高一语文下册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原文及翻译_寡 人之于国也原文 高一语文下册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 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 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 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 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高一语文下册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翻译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那可真是够尽心的啦!黄河北岸魏地 收成不好,遭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 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如此办。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

哪个国家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减少,我的百姓 并不因此而加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咚咚地敲起战鼓,兵器刀锋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人 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著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 没有跑上一百步,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 道理,那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尽(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 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密网不下池沼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尽(按, 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 止下池沼内捕鱼)。斧子按一定的季节(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 生长时节已过)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使百姓供养老人孩子和为死者办丧事都没有什 么遗憾了,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五亩大的宅园(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在里面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等家禽、家畜的饲养(豚: 小猪。彘:大猪),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老人可以吃 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没有挨 饿的情况了。认认真真地办好学校教育,反覆进行孝敬父母、敬爱 兄长的教育(庠序:学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须发花白的老人 就不会头顶著或背负著重物走在路上了。七十岁的人穿衣吃肉,普 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 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富贵人家让猪狗吃人吃的东西,而不知道加以约束,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 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著刀子刺人,把 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 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就会前来归 顺了。” 1.高一下册语文文言文翻译汇总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完整版

《寡人之于国也》讲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2)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古汉语知识。 2、能力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理解文意,能够体会孟子的行文特色。 3、情感目标 (1)从孟子的言行之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 (2)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二、教学内容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行文思路; 3、重点字词以及语法知识的归纳; 4、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层层深入,分析孟子对治国得失的哲学思辩,站在现代的角度理解孟子的思想;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使文言文语感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活动方式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2、点拨教学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较艰深。为此,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避免学生囫囵吞枣。 3、讨论法。应与诵读同步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理清文章层次。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时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成为成语沿用至今。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文题)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1、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 2、教师适当补充: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却“率兽而食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比、对偶句,笔锋咄咄逼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去深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其独特的行文风格吧。 (三)、熟读课文 1、教师泛读,学生注意听字音。 2、学生齐读全文。 3、教师纠正、强调易读错字音。 【易读错字音】 好hào战:喜好征战。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和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对于我的国家呀,总算尽心了。河内—带遇到饥荒,我就迁移那里的老百姓到河东一带居住,又搬运那里的粮食到河内来;河东遇到饥荒,我也用同样的办法。我看邻国的政府,都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但相邻各国的百姓没见减少,我国的百姓没见增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来打个比方吧。战鼓咚咚地一敲响,两军士兵的刀枪—接触,丢盔卸甲,拖着兵器就逃跑,有的跑了—百步之后停下来,有的跑了五十步之后停下来。那些跑五十步的人耻笑跑一百步的人,这怎么样?”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 梁惠王说:“不应该,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嘛!” 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那就不要盼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增多。” “种庄稼不耽误农业的时令节气,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只要不到大的池塘里去捕捞,鱼鳖就吃不完。砍伐树木按照一定的时间有计划地进入大山森林,木材就会用不完啦。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会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者没有顾虑了。老百姓对自己终身的生养死葬不担忧,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剌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 “在一家五亩住宅的场地上栽种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衣服了。鸡、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 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二、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创作背景: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学习过程: 一. 学生迅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寡人之于国也(注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 原文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a)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编辑本段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案 ——雷芳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3.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课件、相关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一、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是劝说君王实施仁政。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借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内容。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教师适当补充: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三、时代背景介绍:结合战国时期各国的地势分布图。 四、整体感知课文 1.放多媒体朗读。(注意字音和停顿) 2.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3.学生各自朗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文意。 4.找出文章的三个关键句子,理清结构。 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教师适当作朗读提示。 [教学步骤]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提问: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如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来背诵,合书回答。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学生合上课文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师作朗读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河东凶亦然”中“亦”要重读,起强调作用;最后“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教师反读本段,学生朗读并背诵。 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