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论学年论文

历史教学论学年论文
历史教学论学年论文

西南大学

多方联系搞活历史教学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

姓名:石国富___

学号: 222009313011130

专业:历史学(师范)

班级: 09级2班__

指导老师:____袁从秀_____

一、现实情况及解决策略

提起历史学科,给人的印象就是一门啃古书的学科,没有多少现实价值。其实不然,历史与现实是紧密联系的,历史是已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们就活在历史之中。实际上,从历史成为一门学科开始,历史研究的目的就是“经世致用”,这也是其意义所在。

历史总是在重复着它自己,当然历史不是机械地重复着自己,确切地说,今天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与之相似的例子。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已发生的历史事件,给予今天发生的事情以指导,充分利用历史经验,使今日之事少走弯路。

而谈到历史教学,给人的印象就是历史教师照本宣科,而学生也是死记硬背。当然现实中也不乏造成这种印象的实实在在的例子。像照本宣科这样的做法,使得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大大偏离了历史学科本身的意义,也使得历史学的价值难以得到发挥。

要解决这种现实的情况,就要对历史教学进行一定的改变,需要改变的方面很多,改变的途径也很多,而在种种的改变途径中,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多方联系是一个可行而有效的策略。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带领学生去体验过去,做一次时光旅行,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从而判断当今正在发生的事情的合理性及可能的发展方向。

当今世界是一个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整体,因此培养新时代的主人公具有世界思维是教育所负担的使命,历史以其特殊性,在培养学生的世界思维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具体到历史教学中,就是不只要对历史发展进行纵向比较,还要在同一时期进行横行比较,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各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从世界范围来看待一个国家地区发生的事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世界思维的目的。

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过去事情的机械记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世界史思维亦属于历史思维的一部分,而对于具体的史实的分析,则要培养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思想为基础,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等,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历史思维。

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程,历史学科也是如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的过去的历史观点已跟不上时代发展,或者说需要用现在的方法来重新解释,因此,怀疑是必须的。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让学生敢于怀疑历史事件、历史观点的真实性、正确性。

历史学科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学科,它与众多其他学科诸如政治、经济、哲学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跨学科知识运用,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还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教科书由于其篇幅的有限,因此其编写不可能每个地方都提到,造成了学生觉得历史都是些大事,或是大到国家、世界的事,与自己和本地方毫无关联。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加入与本地区的相关的史实,有条件的还可以编写乡土教材,这还可能激发学生对历史探索的兴趣。

为了加强历史教学与现实的联系,还要注意历史教学语言的生活化,摈弃历史教学中的晦涩难懂的语言,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历史教学,剥掉历史无用的外衣,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容易接受。

下面我就以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九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为例,就多方联系搞活历史教学进行具体分析说明。

二、实例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主要讲述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所带来的中国经济结构方面的变动,包括三个子目:自然经济的解体、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在这一课中,我主要结合当下全球化、改革开放以及一些跨学科的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第一部分,知识要点:课程导入。以鸦片战争导入,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打开中国的大门,扩单商品市场。)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使中国内部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经济领域,表现为经济结构的变动。

在这个课程导入中,主要强调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鸦片战争迫使中国打开了大门,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迫使中国改变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这有利于外国商品倾销,而这又导致了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变动。

第二部分,自然经济解体。知识要点:鸦片战争以前,自然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主体,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其主要特征。解体原因:1、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鸦片战争后,中国商品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商业流通空前活跃。国内市场的扩大,特别是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在流通中比例的加大,不断诱使农业生产的目的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表现:一、鸦片战争后,洋纱、洋布输入,迫使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

二、低价收购农产品。由此,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具体举例可从书上引言、历史纵横所提供的材料相结合进行讲述。但自然经济仍然在我国广大地区是主体。影响及意义:农民破产、沦为自由劳动力;农产品商品化,中国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在这一部分中,应引领学生从当时世界范围来看,让学生明白当时世界的主流是资本主义发展和全球化,虽然自然经济的解体使农民破产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双重压迫),但旧的经济结构的解体有利于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产生,农产品商品化和中国逐渐卷入世界市场都是符合时代发展(全球化)的,因此其具有进步意义。要学生在自然经济解体这个对当时农民来说充满痛苦的过程中看到进步意义,在理解上和感情上都是比较难的,这就要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问题,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总是残酷的,但是是革命的、进步的。

第三部分,洋务运动。知识要点:过渡,中国人把有西方的东西前都加个“洋”字,如洋火、洋布、洋人……洋务(有关西方的事物)。洋务运动:中国近代(19世纪60—90年代)为自救而开展的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名的运动。背景:内忧外患。(内:太平天国运动,占据大半壁江山,曾直逼北京;外: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间:19世纪60—90年代。主张及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其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师夷长技以求富。代表人物:中央奕忻,地方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其中以李鸿章办洋务时间最长、洋务最多,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最主要代表。洋务运动内容:1、军用。时间:19世纪60—70年代。口号:自强。代表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等。特征:1)、使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2)、生产技术水平较高,有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3)、都属官办。性质:封建官办2、民用。时间:19世纪70年代至90

年代。目的:解决军用企业运输、原料、资金等方面的难题。口号:求富。代表企业: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性质:官督商办。3、筹划海防。建立起福建、南洋、北洋三支海军。4、教育。为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还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还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先河,从而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洋务运动结果:甲午中日战争清军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失败原因:1、洋务派欲以先进的生产方式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是注定要失败的;2、洋务运动所建立的近代工业,受制于封建体制的束缚和侵略势力的压迫,使洋务运动举步维艰,最后导致破产;3、企业中近代的生产力与腐朽的封建管理方式不相适应,使之不能长久维持下去。评价:积极:1、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2、民用工业在一定程度上抵挡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3、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4、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刺激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不足:1、根本原因:没有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2、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不愿中国通过洋务运动发展起来;3、顽固派的阻扰破坏。

这一部分,可以说是与当今时代结合最为紧密的,因为我国目前正在进行改革开放中,而且我国将改革开放定为了我国的基本国策,因此在讲解这一目中,紧密结合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将两者进行比较大有作用。洋务运动中,只在器物层面做改变,而不敢在制度方面做变化,最终导致洋务运动失败,这给后人上了很好的一课,所以我们今天既要发展生产力,也要改革制度上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部分。洋务运动中,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先进生产经验的做法也值得今天改革开放借鉴。大力发展教育,为改革提供人才,储蓄持续发展的动力,发展国防,保卫国家利益也是今天不可缺乏的。

在讲述这一子目的时候,也可以将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比较。当时的日本和中国都是在遭受外国列强武力敲开大门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但洋务运动却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日本进行了包括制度方面的全方面的变革。通过比较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让学生站在决策者的角度分析两个运动中我们可以学习的经验和应该避免的失败。

在分析洋务运动所办企业的性质的时候,两类企业性质是不一样的。军用企业是封建官僚资本性质的企业,它不计生产成本,管理是封建衙门式的,产品不进入市场进行市场流通,直接划归军队使用。民用企业多采用官督商办的形式,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所以要进行成本核算和市场流通,采用近代西方先进技术,雇佣劳动,所以是带有资本主义特征的,但由于它的官僚性质,官方控制过严,所以企业缺乏自主性,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由此反观今天改革开放中进行政企分离、扩大企业自主的重要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也可以作为本目的一个重要议题。中体西用,试图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腐朽的封建政权,并以失败告终,对今天来说是很具有教育意义的。历来的历史书籍、历史教学中,对“中体西用”是多含贬义的。中体西用,大多都只看到它保守的一面,但在当今全球化,西方文明逐步蚕食我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应该看到它对于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极的一面。当然,我说的现在的中体西用的“体”的扩大化了的,它应该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符合时代发展而没有过时的、并不需要用西方的文明进行取代的部分。闭关锁国、保守不前是不可取的,全盘西化也应予以否定。

在分析洋务运动失败原因的过程中,可以参考书上郑观应所说的一段话,分析其是否有理,以此加深学生对洋务运动失败原因的理解

在讲这一目中,不可避免地提到一个人:李鸿章。这个创办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起家的清末重臣,一生代表清政府对外签署了数十个不平等条约,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做出最大功劳的人物,历来都是毁誉参半,以前的评价中,出于阶级分析法,对李鸿章的评价多是贬低的,说他是“反革命”(镇压太平天国)和“卖国贼”(签订多个不平等条约),而忽视了其对中国现代化所起的重要作用,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应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赞扬李鸿章在那个时代的官僚中,是一个高瞻远瞩、顶住压力进行洋务运动的进步人士,也是一个签署众多卖国条约的悲剧人物。实际上,在当时那个饱受欺凌的中国,没有人是能够独善其身的,只是恰好是李鸿章罢了。

第四部分,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知识要点:原因和条件:1、明末清初的资本主义萌芽。2、洋务运动引进了先进技术。3、洋务运动企业和外商企业的利润刺激。4、一些官僚和地主投资办厂。主要地区:东南沿海。原因:沿海地区,交通便利;资本主义入侵早,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早(市场、劳动力);代表:天津怡来牟机器磨坊、陈启元继昌隆缫丝厂等。特点: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注定了民族资本主义只能缓慢发展。

在学习这一目时,教师可以先利用《中国地图》进行讲述,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空间概念。然后创设情境:“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商人,你会选择在哪里开办企业呢?为什么?试想,你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你将如何解决?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既能使学生掌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发展中的不利因素机器发展趋势,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精神。将学生给出的答案对比历史史实,指出差异并探讨原因。

在这一部分中,引领学生通过已有的地理知识建立民族资产阶级兴起地的空间概念,运用与工厂建立相关的地理知识分析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选址的因素,使学生更加理解当时民族资产阶级产生的条件。

在讲解本目时,还可以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受到双重压迫和改革开放后保护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相比较,使学生更加理解当今政策的正确性和摆脱外国势力侵略的必要性。还可以通过讲解民族资本家在当时情况下的艰苦创业,为了民族自强而进行实业救国,激发学生向艰苦创业的民族资本家学习的热情,提升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早期的洋务运动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产生了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虽然他们数量并不大,但是很集中,而且他们多是由破产农民转化而来,和农民阶级容易结成同盟军,通过将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进行比较,不难发现无产阶级更具有革命精神,所以随着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无产阶级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并最终取得了革命胜利。虽然现在的教科书在尽量去意识形态化,但讲解一下这点对于学生对中国革命的理解是有必要的。

三、反思及展望

在本文中,由于本人学识有限和教学经验的缺乏,文中所提到的种种策略和解释及具体操作情况难免有不足的地方,但我认为大多还是可行的。当然在具体教学中不可能将所有可能的策略全使用到,那便又将历史教学引入了过犹不及的尴尬境地,而具体策略的采用则视具体情况而定,不便赘述。

当然,可能还有其他的本文并未提及的可行的策略,这是本人难以避免的。其实贯穿本文所说的各种策略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以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凡是符合联系的并有利教学和历史学科本身功能发挥的策略,皆可在教学中充分

使用。

然而,由于我国高中历史教学的历史及现状等各方面的原因,比如: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方法如何实现转变?这对于相当部分的老教师来说也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另外,各地区教学资源分配的不平衡,以及教学资源的收集、采用等各方面待解的问题等,都使得本文所阐述的方法或策略的实施和所能达到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的。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教学手段、教学应用技术的发展,多分面联系搞好历史教学已经变成现实。新课改要求改变过去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而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和技术的发展使教学方法更加多元化、趣味性更强。也使本文所说的方法策略能更容易实行。

立足新课改,着眼于国家重视软实力的提升以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历史学科的地位必定会在将来的基础教育中得到更大的提升,我坚信多方联系搞好历史教学的方法必能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教育发展改革中占得一席之地。

四、致谢

对于这篇论文的完成,我首先得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袁老师,感谢袁老师对这个论文的完成给予我的所有帮助。本来这篇论文早该完成的,我之前也确实完成了一篇,但不慎丢失,现在这篇论文等于是另起炉灶、重新写的,感谢袁老师在这篇论文的写作时间上给予的充分支持。

其次要感谢我的同窗,他们在论文的选题等方面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历史学论文题目历史学专业关键题目大全历史学开题报告参考文献

历史学论文题目历史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历史学开题报告参考 文献 一、选题技巧 论文选题标准众多,但核心的有这么几点:(1)可借鉴性,以便于换汤不换药,博采众长,搞好自己的论文。知网上有现成的论文可借鉴,单数量不可以太多,否则会被怀疑抄袭;也不能太少,不然浪费时间去选题和整理宏观思路还被老师否定,如你的题目太大不易写深入而pass掉。(2)紧跟热词,最近几年的社会热点问题会让论文显得很有新意,但最好也是有依葫芦画瓢的参考对象。(3)贴合案例,理论型文章对数学模型和软件仿真能力要求极高,故必须贴合案例,以便于换汤不换药,快速写好论文。(4)结构完整,选题最好能结合学科理论知识和模型,注重问题导向和数学语言的应用,不然论文口水话连篇;但切记炫技,整高大上的题目,应用复杂的数学模型,不顾是否能收集到个案实证资料和工作量的多寡。(5)字数相仿,不要本科、硕士论文选博士论文做参考,因为博士细节过多论证更充分,没宏观驾驭能力的人控制不好章节字数,会多写一两万字。 二、热词分布 历史学论文的关键词众多,可供检索的有如历史学、史学理论、史学思想、北美洲、美利坚合众国、辽宋金元时代、史学研究、思想体系、社会科学、两宋时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界、历史唯物主义、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论、文化机构、历史哲学、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马克思、海登·怀特、高中历史教学、权利主体、历史教学、分科教学、年鉴学派、历史叙事、高中历史等。

二、历史学题目大全 互动式教学在高中历史学困生转化中的应用研究 心理史学在高中历史人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罗宾·乔治·柯林武德考古思想研究 劳伦斯·斯通的英国社会史研究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乡镇高中历史“学案导学”模式应用研究 赫伊津哈史学思想研究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美国历史课程能力目标比较研究民国“历史研究法”研究 中国电视剧的历史学批评 埃里克·方纳史学研究 海因里希·格莱茨史学思想研究 霍华德·津恩的史学思想研究 约恩·吕森历史叙事理论研究 从民族话语建构到阶级话语建构 唐宋动物灵异观念研究 20世纪20年代北大史学社会科学化改革新探 流变的风景:民国福州籍历史学家形象研究 一种探索的历史 赫伯特·巴特菲尔德史学思想研究 历史学师范生实习备课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复试《历史教学论》考试大纲

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复试《历史教学论》考试大纲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历史课程论15﹪ 历史教学论30﹪ 历史教师论20﹪ 历史教学评价15﹪ 历史教学资源20﹪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简答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5分,共7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内容: 第一章、历史课程论 (1)历史课程的沿革 (2)现代历史课程的理念 (3)历史课程的目标 (4)历史课程的结构 第二章、历史教学论 (1)历史教学基本理论 (2)历史教学组织形式 (3)历史教学方法 (4)历史课堂教学技能 (5)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运用 第三章、历史教师论 (1)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 (2)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 (3)历史教师的备课 (4)历史教师的教学研究 第四章、历史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概述 (2)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价 (3)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 第五章、历史教学资源 (1)历史教学资源概述 (2)历史课程标准

(3)历史教材 (4)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考试要求: 1、理解历史学科教学的性质、特点、方法、任务、要求。 2、了解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3、运用历史教学理论独立分析和解决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三、参考书目 朱汉国、郑林主编:《新编历史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专业名称:学科教学(历史)[045109]复试科目:中学历史教材研究 (与[040102]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方向复试科目《中学历史教材研究》相同)专业名称:学科教学(历史)[045109]加试科目:中外通史 (与[0602]中国史专业方向加试科目《中外通史》相同) 专业名称:学科教学(历史)[045109]加试科目:史学论文写作 (与[0602]中国史、[0603]世界史专业方向加试科目《史学论文写作》相同)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 一、教学论发展的历史 通过查阅资料和我的理解,我将教学论的发展分为“教学 论的萌芽期”、“教学论的形成期”、“教学论的发展期”、“教学论 的繁荣期”四个时期,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各个时期教学论的发展 ! 状况。 (一) 教学论的萌芽期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自从产生教育活动以来,就开始形成 了各种教学思想。 孔子主张以培养“修己安人”的“君子”、“成 , 人”为目的,明确提出教学任务在于养成“君 子”、“成人”的理想人格和各种才能; 孔子提出了“六经”(即《诗》、《书》、《礼》孔子的教育思想 《乐》、《易》、《春秋》六种典籍)和“六艺” 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孔子提出了启发教学、 。 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等。孔子的这些思想对后来我国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些思想(如启发教学、因材施教等)在今天还在沿用 《学记》出自《礼记》,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 学著作,虽然篇幅不长,但涉及到一系列的课程与教《学记》

(2000多年前) 学问题。在教学目的上,《学记》明确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提出“教学相长”; …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预防、及时、循序、观摩。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产婆术”,成为西方启发式教学 的渊源。他主张,在教学中,教师就像产婆帮助产 妇生产婴儿一样,重在引导和旁敲侧击,帮助学生 获得问题的结论,而不是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 ~ 苏格拉底、昆体良 昆体良在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 著《雄辩术原理》,系统地总结了培养演说家的教学 原则和方法。提出通过实践、演练、观察的方法进 行教学。 … (二)教学论的形成期 教学论的形成期德国教育家拉特克是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 教学论的人,他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的 学校改革的奏书《教学论或教授术》,提出研究 如何教的问题——重点在于探讨如何使所有的拉特克(德国,1612) 》 人最容易、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教养这一方法上 的问题。 夸麦纽斯(J. A. Comenius, 1592-1670),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

《课程与教学论》自制读书笔记(完整+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00467(简答题部分★66) 钟启泉、张华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涵义 第四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一、选择: 1、课程与教学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基本核心领域。 2、美国博比特《课程》、《怎样编制课程》以及查特斯《课程编制》是课程独立研究诞生标志。 3、泰罗主义假设是:人受经济利益驱动,其特征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 4、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理论的奠基者,内容为教育本质、课程本质、课程开发方法(活动分析)。 5、博比特:课程的本质:儿童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从事的活动及经验。 6、活动分析: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方法。 7、博比特:课程目标即能力,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遵循效率原则。由具体化和标准化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态度、鉴赏力构成。 8、贾德和桑代克确立“行为的—联结主义的学习观”,为“泰勒原理”奠定了心理学和方法论基础。 9、泰勒:“现代评价和课程理论之父”,出版《成绩测验的编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确立了“课程基本原理”和“评价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 10、泰勒原理形成于“八年研究”:30年代经济大萧条,进步教育协会展开了旨在改革课程体制的实验研究,泰勒负责开发课程的一般程序和原理。11、泰勒原理的实质是对“技术兴趣”,“技术理性”的追求,创造性、学校实践的特殊性、教师和学习者的主体性被忽略。 12、50年末至60年末,西方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诞生了“学术中心课程”。 13、布鲁纳《教育过程》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 14、学术中心课程是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由知识领域及其研究方法构成,其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15、施瓦布、费尼克斯认为学科结构是“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强调学术中心课程是课程现代化的最基本特征。 16、学术课程吸收杜威·进步主义·经验课程因素,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价值观。 17、施瓦布被认为是仅次于布鲁纳的倡导结构课程的第二号旗手,建立起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18、施瓦布:课程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要素构成,相互作用构成“实践性课程”。是班级或学校的完整文化。方法是“课程审议”,即主体“课程集体”对具体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得出的。 19、课程审议三种艺术:实践、准实践和折中方式。 20、施瓦布“实践的艺术”包括“观察”和“问题形成”。“折中”是针对情境的特殊性对不同理论进行选择、修改、超越。 21、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课程集体”或“审议集体”是主体,课程集体中,教师和学生是核心,其兴趣和需要是课程审议的核心问题。 22、实践性课程本质是“实践兴趣”的追求,教师与学生得到尊重。 23、70年代课程开发由“怎样有效开发课程”转向“怎样理解课程”。被称为“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追求“解放兴趣”。 24、“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两种理论倾向:以现象学、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以法兰克福学派、哲学解释学、知识社会学为基础。25、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拉特克。特点: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中心、既依赖儿童心理又依赖学科知识的性质、确立了“自然教学法”、教授语言和科学是教学论的重要课题。 26、夸美纽斯是捷克·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大教学论》是标志,与拉特克同为启蒙时期教学论确立者。 27、法国卢梭为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者。《爱弥儿》是柏拉图《理想国》后西方最完整主张自然教育和尊重儿童发现天性的教学论。 28、瑞士裴斯泰洛齐创造性发展卢梭的教育思想,主张:适应自然、自我发展、直观、教学心理学化。 29、教学论发展时代代表有赫尔巴特、杜威。德国赫尔巴特主张:观念心理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教学的“形式阶段”、教育性教学。 30、杜威确立了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四个哲学命题。经验课程形态是“主动作业”即着眼于儿童

历史学专业毕业论文全套示范

学号:95161246 本科毕业论文 学院历史文化 专业历史学 年级9级 姓名裴杰 论文题目从民主运行机制视角看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指导教师王瑞红职称副教授

3年5月15日 信阳师范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信阳师范本科学生毕业论文中期检查表

目录 摘要 (5) Abstract (5) 前言 (2) 一、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运行机制的特点 (6) (一)直接民主制 (6) (二)轮番而治 (7) (三)主权在民原则 (7) (四)多数决定原则 (8) 二、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运行机制的局限性 (9) (一)民主政治的执行主体具有狭隘性 (9) (二)民主政治下实际的不自由 (9) (三)直接民主制缺乏对群体决策必要的约束机制 (10) (四)在多数决定原则下群众易受演说术左右 (11) (五)在多数决定原则下容易出现集体的非理性 (12) 三、古典学者对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运行机制的批判 (13)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7)

从民主运行机制视角看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学生姓名:裴杰学号:95161246 历史文化历史学专业 指导教师:王瑞红职称:副教授 摘要:在古希腊的文明中,雅典的民主政治备受瞩目与称赞。然而,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经历了发展和繁荣,却最终走向了衰亡。本文试图从雅典民主政治的运行机制方面并结合古典学者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反思来分析其衰落的原因。探究雅典民主政治衰亡的原因,对我国今天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运行机制;反思 Abstract:Among the civilizations of ancient Athens,the Athenian democracy seems outstanding and is widely appreciated.However,ancient Athenian democracy saw its own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finally fading away.It is of great meaning for the current democracy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to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collapsing of ancient Athenian democracy.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reasons by picking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this regulation,combined with some ancient scholars’ thought into it. Keywords: Classical Athens;Democratic policies;Working system;Profound thought 前言

历史学论文范文2篇

历史学论文范文2篇 历史学论文范文一:浅析心态史学方法论述评 论文关键词:心态史学年鉴学派史学特征史学功能 论文摘要:心态史学既是史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又是史学研究的一种新理论、新方法。自年鉴学派笃力耕耘以来,心态史学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之评述有利于推动这一史学研究新视角的发展。本文拟从心态史学概念的界定、研究特征、史学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 一、心态史学概念的界定 “心态”一词出自英语,最早出现在17世纪,是17世纪英国哲学的产物,指的是集体心理学,即“人们、一个特定的人们集团等等”所特有的思想和感知方式。然而,英语中的这个词只是哲学术语,在法语中,该词却很快被广泛运用起来。启蒙运动后,法语"态”一词具有了“心理状态”这一更为宽泛的内涵。本世纪初,由于受文化人类学的影响,“心态”一词的含义在法语中就表示“原始后期”人们的心理,它是一种无意识的集体现象。心态研究被广泛运用到历史领域,是随着年鉴学派的产生发展而萌生、勃兴的。于是年鉴学派的各大史学家们便对心态史学有了各种各样的解释。由于“心态”这一概念的含义本身太广泛而又太模糊,虽然心态史学在法国已热闹了很多年,至今仍没有人能对此作出明确而又被公认为权威的界定。在我国,关于“心态”

一词的解释,主要被收集在一些辞典条目中,如《汉语新词词典》解释为“指心理状态,内心世界活动的状态”。史学界对于心态史的研究对象及其界定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大体上借用年鉴学派的一些看法。可见,由于心态史学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至使对其概念的界定至今飘忽模糊。目前,得到大多数研究者认可的一种概念可总结为:心态史是研究一定时代群体心理表现和大众意识 状态结构及其演变过程和趋势的史学分支。它注重的是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所共有的理念和意识,并着重考察特定历史环境下物质生产生活条件与这种观念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二、心态史学研究的特征 心态史的问世是年鉴派新历史观结出的丰硕成果。年鉴派历史观的核心是“总体历史”,这一总体性最初是通过社会史和经济社会史实现的。于是心态史家们一开始便注重考察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物质生产生活条件,注重一定时代群体心理和大众意识的状态,注重从各种社会因素与社会存在出发研究个人心理成长与发展的历程,注重从历史文献和遗迹而不是任何模式出发去重建历史上存在过的人类精神生活,注重用历史主义的方法研究问题等。这种研究的史学特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突出心态在历史运动中的“中介”地位和反作用 社会心态在历史运动中扮演着“中介”角色,这种中介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从社会角度讲即:社会环境—人—社会运动; 二是从个体角度讲即:社会意识—心态—行为。前者反映人与社会的关系,显示心态受社会环境影响发生变化,其中“社会环境”涉及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后

历史学论文格式

历史学论文格式 1、题目:用最恰当、最简明的语言反映论文的主旨,要求言简意赅,引人注目,字数一般不超过20个,也可以加副标题。格式要求:标题用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副标题用小二号,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2、作者姓名:后面写上学号。(三号楷体)与下面的摘要空一行 3、摘要:是对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概述,让读者不阅读全文即可从中获得重要信息,而不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包括:研究重要性;主要内容、使用方法;突出见解,最终结论,重点是结果和结论。“摘要”用四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宋体, 4、关键词:从内容中选取出表示全文主题内容的单词或术语,3—5个。“关键词”用小四号黑体,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5、引言:说明写作目的,范围,目前学术研究现状,相关概念,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等。 6、正文:中心突出,层次分明,叙述清楚,结构严谨,文字流畅。四级标题:一(一)1 (1)。正文内容用小四号宋体,间距20磅。 一级标题:黑体三号 二级标题:黑体四号 三级标题:黑体小四 7、结论:对全文的总结,是写作本文的中心,要求准确、完整、清晰、精炼。 8、注释:采用脚注的形式,注释内容包括作者、出处、出版年份、页码等信息,也可以是解释性语句。(注释在每页下端,与正文之间用短横隔开,注释编号每页重新编号,用小五号宋体) 赵景深:《文坛忆旧》,上海:北新书局,1948年,第43页。 谢兴尧:《荣庆日记》,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75页。 汪疑今:《江苏的小农及其副业》,《中国经济》第4卷第6期,第22页。 参考文献:这四个字用五号黑体加方括号,内容用五号宋体。

前言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这对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和指导意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是其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不仅关系到祖国未来建设大军的素质,而且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速度与质量。 一、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一级标题用 黑体三号字) (一)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二级标题用黑体四号字) 1.学校教育重智轻德,重大德,轻小德(三级标题用黑体小四号字) (1)德育成了某些老师的任务(四级标题用宋体小四号字) 道德教育的责任成为学校的独担。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讲一套,家长讲一套,在社会上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种现象。教育口径有时候相互矛盾,让未成年人思维混乱,不知道该追随哪个,从而陷入盲目和无知的状态。当前教育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学习教育目标偏颇,家庭道德教育方向倾斜,社会价值导向扭曲,从而出现“高分低能”的大学生,出现杀人不眨眼的马加爵。(正文用宋体中四号字,行间距为固定值20)

激兴趣、提质量——略谈初中历史教学法

激兴趣、提质量——略谈初中历史教学法 发表时间:2013-01-22T11:03:25.950Z 来源:《少智报(文综)》2012年第41期供稿作者:尚春明 [导读]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 内蒙古莫旗西瓦尔图中学尚春明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强调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的重要法宝。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本人结合新编初中历史第一册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一、讲究开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第1课《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结合当前形势的特点后认为:这一课首先告诉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以及应做怎样的人。所以讲这一课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看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七嘴八舌在议论。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但他们的答案都不够准确。这时,我先指出以上人物分别属于哪个时期。在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时,我板书第一课课题《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历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光耀千秋,象刘胡兰,受到世世代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遗臭万年,象奸臣秦桧,长跪地上向人民请罪。”这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刘胡兰》《秦桧》的插图。进而激励学生:“我们学习了历史,就应该懂得怎样做人。我们应当做象刘胡兰那样的人,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气节,将来才能为建设祖国多作贡献。”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第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个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只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 三、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我在讲授第19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第一目“纸的分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我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作出“中国”和“西汉前期”的正确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发明纸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龟甲、竹木简或帛”后,我简要向学生介绍在纸张发明以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继而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重,帛的价格昂贵”后,我指导学生看彩图27“汉代木简,”指出这是汉代以前的书。看到这种用绳子串木简做成的书,引发了学生的很大兴趣,这时我又加上一句话:“要是你们书包里的学习材料还是木简的话,该有多少木简?会有多重?”学生听后,情不自禁地议论纷纷,都感到纸的发明太伟大了。我紧接着提出第四个问题:“西汉发明了纸,为什么东汉蔡伦又要改进造纸术?”由于课文中没有涉及这个问题。我告诉学生:“蔡伦之前造的纸质量差,易脆裂,厚薄不一,急需改进。”我又指着《蔡伦》图说:“东汉宦官蔡伦在公元105年改进了造纸,造纸原料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这样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把学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既激发了兴趣,又掌握知识,也更好地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的历史意义。 四、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情感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这时很重要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历史文化素养的目的。

历史小论文参考题目

历史小论文参考题目 过去现在未来 以史为鉴共建和谐社会 继承民族传统美德共建中华和谐社会 折戟沉沙铁末销—读史知荣辱 文明:拿来不惜代价 沧桑百年从头越居安思危莫等闲 变与不变的历史 —小议新中国成立来春节的变化 从鲁迅先生的作品看辛亥革命的失败 论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论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论民族精神 历史教我怎样做人 谁也改写不了历史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残说圆明园 愿和平鸽常驻蓝天 我对亚太地区国际环境的认识 欧盟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以农为本创建和谐社会 论洋务运动的成功之处 知耻而后勇 —纪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7周年 从交通工具看近代社会的变化 我与祖国同崛起—读《大国崛起》后的思考让民族起飞 看古今中国,思文化复兴 上下求索为复兴 小议中国古代的“英雄崇拜情结” 抛弃落后思想,实现伟大复兴永恒灿烂的文化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谈孙中山对和谐社会的探求 永远的丰碑 浅议历史教材中的人物 不朽的丰碑 情系历史 牢记长征历史弘扬长征精神 长征,民族之魂 从英国的崛起谈创新精神 我眼中的四大发明 和平崛起的中国 我眼中的儒学 归来吧,浪迹天涯的游子 刻骨伤痛铭记历史 台湾问题之我见 愿历史成为历史 历史人物伴我成长 历史与明天 以史为鉴,浅谈对日策略 浅说李斯 我看和坤为何权倾朝野 —读《老狐狸和坤》有感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之我见 以史为鉴,共建和谐美好世界 永不消失的激情—“五四”精神指路明灯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科技的阴影 ------警惕科技之“害”思想的光辉 宋太祖以智慧定国安邦 沧浪之水—观《大国崛起》有感 家居的历史变迁

忘却仇恨,牢记历史—浅谈中日交往史希特勒屠杀犹太人之我见 日本,巨龙身边的闹钟 回首沧桑往日,展望美好明天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黄河,一条贯穿历史与未来的长河 从人们文化生活改变看历史发展长卷论日本军国主义 统一则兴分裂则亡 拥抱世界,与世界更亲密接触 —中国加速追赶世界的步伐 从历史中看通讯的发展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信念的力量 友好交往,构建和谐社会 乱世英雄—曹操 放飞和平鸽 唐装—衣服上的历史 让和平之鸽永远飞翔 学历史究竟有什么用 小议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历史的选择 坚持一国两制、企盼和平统一 归去来兮—关于台湾领土纷争之我见太阳最红,共产党最亲 从结婚嫁妆的变化看社会移发展 李鸿章新评 清正廉洁,率先垂范—我眼中的毛泽东论日本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

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目标问题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什么是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其功能是什么?课程与教学有哪些基本取向?如何制定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与功能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 对“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三者分别表示教育领域的目标问题的不同层次。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总体方向,他所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和终极的教育价值;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它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美国学者麦克唐纳具体描述了教育目标的五种功能:第一,明确教育进展的方向;第二,选择理想的学习经验;第三,界定教育计划的范围;第四,提示教育计划的要点;第五,作为评价的基础。 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为课程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第二,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第三,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第四,为课程与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第二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 本节包括课程目标取向包括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四种。 一、“普遍性目标”取向 它是基于经验、哲学观萝莉官、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来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具有一般性、模糊性、规范性,可以运用于所有的教育实践。如中国历史上《大学》所规定的教育宗旨,西方柏拉图“有德行的生活”、苏格拉底追求的幸福,古罗马昆体良“大演说家”等等。中国当代教育实践中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大多属于“普遍性目标”取向,是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的“国家主义”性格,教育只被视为上层建筑因而缺乏相对的独立性。“普遍性目标”是基于普遍主义价值观,认为任何课程与教学目标都能够并运用于所有的教育情景,但这样一种教育目标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如,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受日常经验所局限;目标的逻辑上不够彻底和完整;目标的涵义上不够清晰和确定。 二、“行为目标”取向 (一)“行为目标”取向概况 它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形式成熟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其基本特点是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其历史发展过程主要有以下人物:(1)博比特。博比特认为20世纪已经入科学的世纪,科学时代要求精确性和具体性。1918年编著《课程》,1924年编著《怎样编制课程》,用活动分析法对人类职业和经验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10个领域800多个目标;(2)泰勒。1949年《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系统发展了博比特的行为目标理念,认为课程目标应该对应的对社会生活、学生、学科进行研究,并要通过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进行筛选;(3)20世纪50/60年代,以布鲁姆为代表的应用生物学中的“分类学”把行为目标发展到新的阶段。 (二)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1.基本内容

历史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向

历史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向 说明:以下所列是供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选题范围,学生在拟定题目时不要太宽泛,小题大做才能出新意。题目拟定后,按要求填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申请表(见邢台学院——法政历史系网页),并在2007年1月1日前交给辅导员。因个人原因不能及时交开题报告申请,导致论文写作不能完成、学位不能授予的,后果自负。 一、世界史专题 1、尼罗河流域文明 2、两河流域的政治与经济 3、佛教 4、略论旃荼罗笈多 5、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 6、雅典民主政治 7、希腊神话 8、基督教 9、格拉古兄弟改革 10、东西方上古史政治制度的异同 11、克伦威尔 12、近代美国对华文化渗透 13、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 14、法国大革命 15、拿破仑战争 16、《1787年宪法》 17、新航路开辟 18、明治维新 19、俾斯麦 20、彼得一世改革 21、美国邦联制与联邦制的转变 2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3、文艺复兴 24、二月革命 2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战后国际格局 26、关于德国的战争责任与战后补偿 27、凯末尔改革

28、1939年苏联外交选择 29、国际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30、中、美、俄、日、欧相互关系研究 31、苏东巨变 32、民族主义与全球化趋势 33、两岸关系谈 二、中国史专题 1、孔子 2、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 3、周公与西周文教制度 4、百家争鸣 5、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 6、秦律 7、秦汉政治 8、春秋政治 9、南北朝 10、汉武帝 11、汉代政治与汉代学术 12、三国人物评价 13、唐代政治、经济与文化 14、唐代对外文化交流 15、北宋政治、经济与文化 16、元代 17、明清政治、经济与文化 18、《红楼梦》与清代学术文化 19、胡适与现代中国 20、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再认识 21、鸦片战争 22、太平天国 23、洋务运动 24、辛亥革命 25、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 26、国共合作 27、抗日战争

关于历史学的论文范文2篇-历史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赏析

关于历史学的论文范文2篇|历史学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赏析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历史学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 关于历史学的论文篇1 历史人文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传承 摘要:各个民族文化的独立繁荣发展,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人类文明,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永续发展更是离不开对历史人文的传承和创新。 在物质文明日益繁荣的今天,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对历史人文进行传承,把历史文化当中优秀的成分充分的吸收过来转换为可供现代化的社会运转的润滑剂已经成为时代的焦点。 高校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的意义便凸显出来,尤其是对于那些直接体现历史文明和对历史文明更为具象的表达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融入历史人文内涵,不但可以增添艺术设计作品的艺术性,而且还符合现代大众的欣赏习惯,并且可以吸引特定的人群,可以说对于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以及环境艺术作品实践性和艺术性的提高都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关键词:历史人文;环境艺术设计;高校教学;传承 艺术设计是决定创意产业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能够实现我们“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当今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物质需求的标准也逐渐最求个性化、完美化,这就对从事美术和设计人才需要重新定位和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如今我国高校都设置了专业课程,重点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以期能够满足社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目前高校也都设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发展的道路上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对艺术和设计教育的改革与高校艺术教育有着直接性的关联,必须与时俱进。 环境艺术设计之所以不同在于是以环境的本身为前提依据,以达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共同实现,使得艺术设计达到最高的境界。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设计学科中的一门重点学科,它是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环境艺术实践活动与人类改造世界和影响自己周边环境的能力以及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这一系列特征出发,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在历史人文的熏陶下进一步发展。 下面笔者将从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出发来具体研究历史人文在环境艺术设计之中的融合。 一、高校教学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 1、教学模式的僵化 目前的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而很多教师都习以为常的按照美术教学的模式和思维来进行教学。

00775新编历史教学论(朱汉国)

00775新编历史教学论(朱汉国)00775历史教育学 《新编历史教学论》 绪论 一、历史教学论的课程目标 历史教学论是一门研究中学历史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二、历史教学论的课程内容 1、中学历史课程的目标,这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2、中学历史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内容; 3、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理论; 4、中学历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5、中学历史教学评价; 6、中学历史教师的职业发展。 三、怎样学好历史教学论 1、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2、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3、总之,除了听教师授课、看各种教学杂志外,还应通过见习、社会调查等活动,深入了解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通过试讲,参加中学历史教学实习,逐步掌握历史教学的各种方法。 第一章历史课程论 第一节历史课程的沿革 一、什么是历史课程 1、课程的定义: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对课程的定义有三种观点: A:课程是知识: 这是一种产生比较早,影响相当深远的观点。从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开始,这种观点对西方的课程产生了很大影响。特点在于:课程

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课程是外在学习者的,并且基本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 B:课程是经验: 是在对前一观点分析和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强调只有被学生真正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能称得上是课程。其特点是: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的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 C:课程是活动: 这是一种更新的观点,它认为课程作为知识、经验也有局限性。其基本思想是:课程是受教育者各种自主活动的总和。特点有: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强调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强调活动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完整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强调活动是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要素的关系。 2、当前,我国学者对“课程”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A:课程是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总和; B:课程是家乡的目标或计划; C:课程就是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D: 课程是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1 3、当前课程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 A:从过分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B: 从强调目标计划到重视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 C:从单一强调教材到重视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诸要素的整合; D: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E: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 F: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 从整体上看,课程的重心由应该给予学生什么和教师教了些什么,转向更关注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 4、什么是历史课程:历史课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实用参考]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

回望五四爱国运动 组员:于梦黄宇翔 摘要: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其历史意义非常重大。五四运动以学生运动为开端,是知识分子的伟大觉醒。他们用新的的世界观来审视世界,变革世界。可见知识分子的社会洞察、先锋觉悟作用。 关键字:五四运动;学生;爱国主义 历史背景: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历史过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高师、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 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

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等口号。各界人士给予关注和支持,抗议逮捕学生,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严禁抗议公告,大总统徐世昌下令镇压。但是,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纷纷支持。 5月11日,上海成立学生联合会。14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成立。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和工人也给予支持。 5月19日,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告罢课,并向各省的省议会、教育会、工会、商会、农会、学校、报馆发出罢课宣言。 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庆、南昌、武汉、长沙、厦门、济南、开封、太原等地学生,在北京各校学生罢课以后,先后宣告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斗争。 6月1日,由于学生影响不断扩大,《五七日刊》和学生组织宣传,学生抗议不断遭到镇压。3日,北京数以千计的学生涌向街道,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被军警逮捕170多人。4日,逮捕学生800余人,此间引发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抗议活动。 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以响应学生。上海日商的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纱厂、日华纱厂、上海纱厂和商务印书馆的工人全体罢工,参加罢工的有两万人以上。6日、7日、9日,上海的电车工人、船坞工人、清洁工人、轮船水手,也相继罢工,总数前后约有六、七万人。上海工人罢工波及各地,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京奉铁路工人及九江工人都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 6日,上海各界联合会成立,反对开课、开市,并且联合其他地区,告知上海罢工主张。通过上海的三罢运动,全国22个省150多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6月11日,陈独秀、高一涵等人到北京前门外闹市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声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陈独秀因此被捕。各地学生团体和社会知名人士纷纷通电,抗议政府的这一暴行。面对强大压力,曹、陆、章相继被免职,总统徐世昌提出辞职。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题库答案

0-3、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要解决哪些问题32页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历史课程的本质是什么需要探讨历史课程的基本原理,以指导历史课程的编制与历史教学的实践,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学”等问题;需要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转换和应用于历史课程教学实践中,解决怎样研制历史课程和如何组织有效的历史课程教学等技术性问题,所以,历史和教学论应该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0-4如何理解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呢11页 课程与教学既有关联,又是各不相同的两个领域。课程强调每个学生及其学习的范围,探讨的是“教什么”、“为什么教”的问题,而教学强调教师的行为,探讨的是“怎么教”的问题;课程与教学不可能在相互独立的情况下各自运作。 1-1确定历史课程目标的依据41页 历史课程目标的拟定,需要综合考虑历史学科、社会需求、学生发展等诸多方面的要求,历史课程目标一定要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围绕公民素养的培育这一社会要求,探讨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获得怎样的历史认识,养成我们所希望的公民素养 1-4中学阶段的历史学科人文教育的目标是什么44页 这要求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能够拥有一定的实践性的历史人文知识,透过历史知识进行反思,形成自我的历史意识,对历史人物在历史事件中表现出来的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思考;透过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评价或情感反应,理解人的内在精神和外在行为是如何作用于人类的文化发展的,形成自信、进取、乐观、不断完善自我、爱憎分明的人文态度,进而形成具有以人为本的观念、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追求完美的个性;在具体的历史实践中,反思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坚持理性、实证、怀疑、民主、奉献等人文精神,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1-5 历史课程公民教育目标:44页 历史学科的公民教育并不是单纯的政治说教,它使通过具体的历史情境以及所产生的学习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总结前人经验和教训,理解人类社会,反省人类的行为,深化和发展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陶冶学生的公民意识。历史是一门思考的学科,借助于历史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质疑、批判、反省、包容、理解、欣赏、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用平等对话的方式来处理矛盾冲突等个性品格,进而养成责任心。具体包括公民意识教育:爱国主义、尊重本国传统、民主意识、平等意识、自由意识、责任意识、权利意识等;道德教育:崇尚仁德、关心、宽容、尊重差异、尊重他人、理解、坚毅勇敢、刻苦勤奋、立志敬业等;意识形态教育:民族文化意识、自觉践行社会的核心价值、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