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作文训练之“审题立意”导学案(含答案)
2020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审题立意与写作示范

2020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审题立意与写作示范【文题展示】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考题解读】今年的上海卷作文题延续了前几年的出题风格,既自由又有限制,且有很强的思辨性。
自由体现了海派文化的开放胸襟,限制体现了考场作文的特殊色彩,而思辨性则是突出了语文关键能力。
因此,这道题文字虽少,信息量却很大。
审题立意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
对于文字型作文材料,审题时应该做到逐字逐句分析,绝不放过其中的关键词,对于关键词要廓清内涵和外延,对于句子要拆解分析其构成,在此基础上综合内容,进而提出较为辩证的观点。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注意“转折”一词,“转折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方向、形势等。
”它强调变化后的形势。
“转折”不是“挫折”,“挫折更多强调失败、失利,对事物发展的阻碍和压制。
”两个词有相似度,但绝不可偷换概念。
“重要的转折”,限制了对转折内容的理解,也就是只能写对人类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转折,不能写身边琐屑小事,更不能虚构事件。
“意想不到”则是强调了事物发展往往出人意料,往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许多”一词则体现了命题者思维的严密,体现了思辨性,不将话说得过头本身就是对考生的引导。
这句话其实是在摆事实,因为现实社会瞬息万变,世界波诡云谲,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那些能称得上“重要的转折”自有其发展规律,令人意料不到。
“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在上一句突出“事物发展有其规律”之后,紧接着进行了提问,提出了“人对事物发展进程的作用”的思考:面对无法预料,毫无准备的“重要的转折”,我们是不是就无能为力、束手无策、缴械投降了?一个问号恰恰是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顺应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哪一个更重要?对于习惯了“非黑即白”二元思维的人来说确实比较难以说清楚,但是对于接受过思维训练的高考生却是日常功课的一部分,“戴着镣铐跳舞”必然成为优秀作文的特征。
名师指点高考语文总复习学案一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2020版

1高考作文作为语文试卷的压轴大题,历来有着“一题定生死”的戏言,这虽有些危言耸听,但也言有其实。
近几年,高考作文不断推陈出新,在传统新材料作文的基础上相继出现了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和话题作文。
可以预计最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大方向不会变,会在题型稳定的基础上紧跟时代脉搏选取热点材料来命题。
彰显时代性,责无旁贷。
书写青春歌,一以贯之。
实现中国梦,旗帜鲜明。
谱写奋斗曲,引领导向。
考试大纲 核心素养与高考命题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表达应用 E作文考试的评价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高考写作命题在坚持立德树人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综合考查语文核心素养。
❶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够写作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等文体的文章。
❷思维发展与提升:透过现象认识本(1)符合题意(2)符合文体要求(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2.发展等级(1)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用语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质,有创新,有见解,有个性,构思新颖。
❸审美鉴赏与创造: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用语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❹文化传承与理解:凸显个体命运与国家时代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紧扣时代主题,感受在时代发展中承担的重大的历史责任。
2板块一写作基础学案学案一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审题与立意是考场写作的重要环节。
审题,侧重于对作文试题的审视,它包括对材料主旨的理解和对作文文体、字数、标题等方面要求的认知;立意,则是在把握材料基本思想、核心词句的基础上,确立考生在作文中所持的观点、看法等。
审题决定着高考作文的成败。
考生在动笔之前应深入思考并反复推敲高考作文题,读透题干,明确要求,确立观点,然后作文。
2020高考语文二轮讲义:第四部分写作第一节审题立意准确深刻新颖 打印带解析版

第四部分写作部分总述/ 作文被称为语文的“半壁江山”。
作文得分的高低,不但直接影响语文学科的得分,在很大程度上还将直接决定考生的命运。
综观近两年的高考试卷可知,材料作文独领风骚,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正在逐渐淡出高考试卷。
就考查能力而言,高考作文力求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让考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论、有情可抒,真正让考生做到“我手写我心”。
而高考作文内容趋向培养考生的公德意识、人格精神,试题多选取蕴含“正能量”的材料作为素材,高考作文试题在保持了这个趋向的同时,更关注考生对生活现象及对其成因的理性思考。
鉴于此,在二轮作文备考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审题立意能力,特别是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确保不因立意的偏颇而导致低分作文的出现;二是掌握一些考场作文的提升技巧,在二轮复习有限的时间内再提升1~2个档次;三是熟悉考场作文的常见补救技巧,考场一旦卡壳或失误,做到有能力、有办法将本属于自己的分数捞回来。
第一节审题立意准确、深刻、新颖讲义要点一材料作文的审题在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中,绝大部分试卷采用了材料作文的形式。
新课标全国卷一直采用材料作文的形式命题。
因此,考生在备考时,对材料作文的练习要高度重视。
下面结合实例详细讲解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只要熟练掌握这些方法,同学们一定能走出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迷城”。
1.文字材料(1)抓关键句法。
作文题材料中的关键句有暗示材料主旨的作用,它往往是命题者评议性的语句或主人公表明心志、揭示动因的语句。
材料作文中只要有关键句,就一定要毫不犹豫地将其作为立意的突破口。
例1 [2017·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
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
他们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的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
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工作人员说:“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他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 作文审题立意-提教案 新人教版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提)适用学科语文适用年级适用区域通用课时时长(分钟)2课时知识点材料作文审题:明确材料的重点及角度、切合题意、新颖深刻、个性突出、紧扣材料教学目标熟练掌握论述类材料作文题的审题方法,明确材料的重点及角度,确保切合题意。
教学重点运用形象思维解决问题,掌握论述类材料作文题的审题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材料的重点及角度,确保切合题意。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审题立意“六字诀”即“转拿提抓辩挖”,今天教学“提”,就是通过对材料中形象的思维,提取出抽象的含义,这个含义就是写作的立意。
二、复习预习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小和尚跟着老和尚出来化缘,满心不情愿,看见几尾逆水而游的鱼,变借题发挥:“这些鱼真傻呀,逆水而游,多费力,多辛苦!”“可它们正在享受快乐呢!”老和尚说,顺手一指河面上的落叶,“你看见那片黄叶了吗?只有死去的东西,才会享受这种随波逐流的安逸和舒适啊!”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快乐的含义是行动;不要随波逐流;要勇于逆流而上;在奋斗中享受快乐等。
三、知识讲解知识点1文章符合题意,关键在行文前的审题立意。
审题,就是分析研究命题的意义要求;立意,就是确立主题思想。
审题是立意的前提,立意是审题的结果,立意好不好,关键是审题。
审题不清,就会“南辕北辙”。
所以,审题立意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
知识点2叙述型材料审题立意坚持两个原则(1)整体性原则: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易错点抓现象而弃本质。
四、例题精析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时,根据材料中不同对象的行为分别思考分析,分别提取立意。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导学案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导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审题立意的重要性,重视作文的审题立意。
2. 全面地理解材料,在作文的审题立意过程中能够从众多立意中找到切合题意的立意。
【学习重点】掌握准确而全面地理解材料的方法【学习难点】学会多角度立意,确定最佳立意【自主学习】一、审题立意: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作文参照高考的评分标准1、切合题意(一类文)2、符合题意(二类文)3、基本符合题意(三类文)4、脱离材料立意(说明:没有从材料进行切入写作,观点不能从材料中合理得出,判为四类文)二、材料作文审题中经常存在的问题:二、材料作文的基本知识材料作文,指的是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不限文体,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的作文。
材料作文的这些特点,使材料作文比话题作文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自己的才华。
材料作文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材料:作文所依据的文字信息。
指令:作文所遵循的规则要求。
材料的类型:(1)、故事型——梗概、片断、寓言……(2)、论说型—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3)、事例型——名人事例、凡人小事……(4)、情景型——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合作探究】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呢?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美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
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2020高考(全国)二轮复习作文专题学案:巧用5方法,精准审题立意

2020高考(全国)二轮复习作文专题学案近三年全国卷命题与考情分析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
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
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
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卷Ⅲ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与笑语欢声。
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题型、分值有相对的稳定性。
近三年全国卷一直是考材料作文(包括漫画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分值是60分。
复习备考时要加强对材料作文(包括漫画作文)的针对性练习,但也绝不可把宝完全押在这一试题类型上,还要兼顾命题作文。
内容上更注重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2.作文的文体要求不变——“明确文体”。
“明确文体”是要求考生可选择任何一种文体进行写作,而一旦确定使用某种文体,则要明确此文体的要求,切忌出现文体混杂的现象,这就要求考生储备明确的文体知识。
所以,学会具体地记叙、学会生动地描写、学会准确地说明、学会辩证地思考、学会真诚地议论应当成为平时训练的主要内容。
2020年高考语文必刷作文导写(附立意指津及范文展示)

2020年高考语文必刷作文导写(附立意指津及范文展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微博知名美食视频博主李子柒命运多舛,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与祖母相依为命。
但在过去几年里,她专注于制作美食短视频获得了巨大成功。
因把田园生活拍摄得如诗如画,圈了几千万粉丝。
近期,她再次成为话题中心,“破圈”走向了海外,在海外社交媒体吸粉735万,受到热捧。
有评论认为,这是一种新的中国文化“文化输出”形式,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作。
(1)请写一篇发言稿,在校内时事讨论沙龙中发言,说说李子柒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2)请写一篇文化评论,结合李子柒现象,谈谈新时期我们应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指津】首先分析材料。
材料包括两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事件,第二部分是评论。
从事件来看,李子柒命途多舛,但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考生应注重分析她获得成功的原因;第二部分是评论,有评论认为“这是一种新的中国文化‘文化输出’形式,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考生要思考李子柒传递的中国文化是什么,她讲述的中国故事是什么。
然后分析任务,本题提供两个任务,考生可以从中选取一个进行作文。
第一个任务是“写一篇发言稿,在校内时事讨论沙龙中发言,说说李子柒为什么会取得成功”,首先要注意发言稿的形式,然后结合材料围绕李子柒取得成功的原因进行立意,如“她专注于制作美食短视频”可以得出一个原因,即“专注做事,把事情做到极致”;如“把田园生活拍摄得如诗如画”,这让人感受到心灵的宁静,让纷繁世事中的人感受心生向往之意。
考生可以围绕这些进行立意作文。
第二个任务是“写一篇文化评论,结合李子柒现象,谈谈新时期我们应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注意文化评论的写作模式,然后结合李子柒现象分析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李子柒的视频满足了西方受众对中国乡村的想象,长期以来,中国乡村都是作为一个“文化他者”存在于西方受众的脑海中,由于缺少新闻报道和实际体验,中国乡村在西方世界有两种典型印象,要么是贫穷落后的,要么是诗意神秘的,而李子柒的视频将东方诗意神秘的一面具象化展示出来,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2020高考名校作文审题立意及答案(作文学案)

2020高考名校作文审题立意及答案(作文学案)姓名:班级: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信徒在屋檐下躲雨,看见一位禅师正撑伞走过,于是就喊道:“禅师!普一下众生吧!带我一程如何?”禅师说道:“我在雨里,你在檐下,檐下无雨,何须我度?”信徒立刻走出檐下,站在雨中,说道:“现在我也在雨中,该度我了吧?”禅师说道:“我在雨中,你也在雨中。
我不被雨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
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伞度我,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说完便走了。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材料中的“信徒”弱点在于对他人的过度依赖,而“禅师”给他的最大点悟在于“请自找伞”——自立,自强,自救。
孩子永远靠喂,是长不大的;输血只能维持一时,关键自身还要有造血功能;地震中的求生者,既需要外界的救援者,也需要通过自救(体力的和心理的)来熬过漫长的等待时间;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只会“引进”,命运就永远操纵在别人手里,它必须有自身的原创力,必须有自主知识产权。
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牢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真实的社会和人生,只有付出一步一步攀登险峰的实践,才能领略那无限的风光。
而使你疲倦的不是脚下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
为什么我们在费尽心机地设定高峰,计划路线的同时,不弯腰倒掉鞋里的沙砾呢?根据上面所给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诗歌除外,文体自选。
【文题解析】:本题材料属于比喻材料。
材料一共有三句话,最主要的命意在后面两句。
后两句,从关键词来看,“高山”,比喻“远大的目标”;“鞋里的沙子”,比喻“我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或前进路途中存在的困难”;“弯腰倒掉鞋里的沙砾”,比喻“改正缺点和克服困难”。
悟出比喻义,就找到了理解材料的突破口。
“而使你疲倦的不是脚下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从关联词的角度看,此句中的“不是……而是……”重在强调后者;从句意看“鞋里的一粒沙”是“使人疲倦”的根本原因,“为什么我们在费尽心机地设定高峰,计划路线的同时,不弯腰倒掉鞋里的沙砾呢?”此句用反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即一定要倒掉鞋里的沙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高考作文训练之"审题立意”导学案(教师版)【训练目标】一、学习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技巧与方法。
二、学会运用具体的方法进行准确审题立意,提高写作水平。
【导入学习】审题与立意是考场写作的重要环节。
审题,侧重于对作文试题的审视,它包括对材料主旨的理解和对作文文体、字数、标题等方面要求的认知;立意,则是在把握材料基本思想、核心词句的基础上,确立考生在作文中所持的观点、看法等。
审题决定着高考作文的成败。
考生在动笔之前应深入思考并反复推敲高考作文题,读透题干,明确要求,确立观点,然后作文。
从全国各阅卷现场反馈的作文评阅信息来看,有不少考生在审题这个关键步骤上“栽跟头”,作文得分不甚理想。
在准确审题之后,动笔写作之前,考生还要着手解决立意问题。
近年来,高考作文题目基本上不再设置审题障碍,而把立意放在考查的重要位置,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进行写作。
高考作文对立意的要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基本要求,要求考生做到立意准确和明确;第二个层次是较高要求,要求考生做到立意深刻和新颖。
【自主学习】审清题目的显性与隐性要求面对高考作文,认真审题是非常关键的,考生一定要看清作文题目中的显性要求,认真揣摩隐性要求,并将其明朗化。
显性要求,包括常规要求(标题、文体、字数等)、情境、角色指令、对象指令等;隐性要求,包括内容指令、思维指令、隐性体式指令等。
(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汶川大地震。
北京奥运会。
2013年“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
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显性要求常规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情境将触发考生的“联想和思考”写成文章,并想象把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
角色指令“我”是出生于2000年的“世纪宝宝”,是与新世纪的中国同行、成长,与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的青年一代。
对象指令2035年18岁的青年一代。
隐性要求内容指令“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强化代际身份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表明要将个人和时代、国家结合起来写,不能写成只与个人相关的流水账式的记叙文,或写成主要展示中国成果的议论文。
思维指令“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①“联想”,要求根据文章中心思想筛选并补充素材,不能只是简单地扩写材料;②“思考”,即让素材之间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凸显写作中心,而不是简单地堆砌材料。
隐性体式指令无论何种体式,都要有读者意识,在题目或正文中要有关于2035年18岁青年的内容,注意在现在的自己和2035年的18岁青年之间进行角色转换,不能自说自话。
有些作文题中有对文体和标题的要求,比如2018年北京卷的第24题,其第①题要求写一篇“议论文”,且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第②题要求写一篇“记叙文”,且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有描写”。
这些既是要求.也是易失分点。
又如“以‘我眼中的高三’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其中“以……为副标题”,就是显性要求,一些考生若没有注意到这类细节,就会影响得分。
【合作学习】精准立意的七种方法近两年来,高考语文全国卷Ⅰ作文题的“二元思维”弱化,顺向思维凸显。
对这类作文题,考生首先要提炼关键词并对其做精确有效的定性分析;其次是聚焦组合,注意多材料组合中材料之间的逻辑性与思辨性。
比如2018年高考语文中国梦的追梦、圆梦角度立意,从影响世界、弘扬中国精神出发去组织有关材料;可以就某一方面如救灾、网络发展、扶贫等去谈认识,可以写中国面对“汶川大地震”那样的巨大灾难时,不畏艰难,重建家园的伟大精神;可以从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这样的体育盛会出发,讲述新时代中国在体育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可以写新时代的中国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如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等美好现实和发展前景。
这里所说的求同存异法,实际上是针对有多则材料的作文题所运用的审题方法。
多则材料,不管是理论材料,还是事实材料,考生都应先将各则材料进行对照分析,弄清材料间的关系,辩证立意。
同一关系几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
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对立关系几则材料的话题相同,但观点相反。
对于这些材料,首先,考生要提炼材料的共同话题。
其次,要比较各材料间的不同点。
最后,要综合所有材料,从辩证的角度,提炼出富含思辨色彩的论点。
行文时,考生要注重辩证分析,素材的选择最好做到正反兼顾。
递进关系几则材料的话题相同,但观点存在递进关系。
立意时,考生的思考重心应落在最后一则材料上,但也要兼顾前面几则材料的观点。
互补关系几则材料的观点既不相同,也不相对或相反,而是各偏执于一点,带有片面性。
考生可以选择一则材料进行立意,但要想立意深刻,则需要将各材料的观点加以分析综合,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线性关系几则材料讲述共同的话题,各则材料之间存在时间或事理上的逻辑关系。
这类试题的审题关键是厘清材料间的逻辑关系。
综合型多则材料的观点之间存在多种逻辑关系。
审题立意时,考生需要逐则分析材料的观点,明辨材料之间的关系,合理组合,然后确定立意。
【即练即悟】(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特区口号,深圳,1981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时评标题,浙江,2005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新区标语,雄安,2017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1)材料解读:分开来看,三则材料呈时间上的线性关系,分别说明了各自阶段的历史任务与时代精神的主旋律。
第一则材料是改革开放之初的口号,此阶段的时代主旋律是坚持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从而让国家和人民快速摆脱贫穷走向富足;第二则材料是改革开放取得阶段性成功时的标题,此阶段的时代主旋律是既要发展经济,也要保护环境,也就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要协调一致、共同发展;第三则材料是2017年雄安新区的标语,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期间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进步,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如何实现中国梦,如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让全体人民都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有长征精神,我们每一代人都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由此看来,这三则材料谱写了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三部曲,并延伸着我们对未来的思考。
(2)确定立意。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可知,材料梳理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历程,沿着这40年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对未来的发展予以展望,也可以对未来做出思考,还可以就青年人在坚持改革开放的今天对自己的人生与责任担当作出思考。
比如:①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焦点,要在坚守初心的基础上与时俱进;②继往开来,砥砺前行,共圆中国梦;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撸起袖子加油干;④带着使命再出发;⑤不忘初心,不畏挑战,奋勇向前;⑥和谐发展方能编织五彩的中国梦;等等。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方法。
写材料作文时,考生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将其作为作文的主旨,会使所写的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具体操作时,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概括中心(明确材料写了哪些人和事、有怎样的结果);②提炼道理(明确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③确定观点句(从明确的道理中选择恰当的内容作为立意的依据)。
【即练即悟】(2018·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审题指导】材料以“现象+观点罗列”的形式,围绕“语言”这一核心概念展开,考生要整体把握材料,寻找写作角度。
前两段罗列“语言”现象;第1段,从日常生活的视角出发,通过“花解语,鸟自鸣”的生动画面,引发考生的想象,“处处”强调了“语言”的普遍性和广泛性;第2段,从语言的基本功能出发,阐述了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所举例子从有声到无声、艺术到科技等方面,展示了人类文明所构建的语言体系。
现象可看成“由头”,真正的思维着力点在第3段材料。
在这段材料中,命题人罗列了三种观点——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这是作文的立意方向和表达重点,即从生活、生命、文明的角度,结合前面的“语言”现象,指出“语言”的意义和价值。
所谓由果溯因法就是倒吃甘蔗、沿波讨源,抓住事件的结果,根据命题人的思路,对材料做出合理的逻辑推理与价值判断,得到造成结果的根本原因,从而探求材料的出发点,逼近命题人的立意;或者把材料所说明的现象作为结果,推导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将推导出来的原因作为立意的依据。
考生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根据材料中的结果,多问几个为什么,推导出造成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角度。
【即练即悟】(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
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
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这句话是故事的结果,这就告诉考生需要由果溯因地去立意。
沃德的观点是“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原因是“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由此可立意“全面、综合地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等;得到故事结果的过程是“力排众议”,由此可立意“跳出惯性思维的桎梏”“坚持己见,不随波逐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