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边塞诗中的思乡情怀

合集下载

唐朝边塞诗的汉代情结

唐朝边塞诗的汉代情结

唐朝时期,尤其是初唐时期,发生了一系列的边塞战争,使得边塞成为了诗人们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

在这个时期,很多文人士大夫都有一种对汉代边塞文化的浓厚情结,表现在他们对战争、边疆生活、英雄壮丽景象等方面的情感表达。

这种对汉代情结的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英雄豪情:许多唐代边塞诗歌中表现了对英雄豪杰的崇拜。

诗人们歌颂那些在边疆战场上英勇奋战的将士,弘扬了忠诚、勇敢、拼搏的英雄主义精神。

2. 边塞风光:一些边塞诗歌通过描绘辽阔的戈壁、苍茫的沙漠、边疆的雄浑山川,展现了壮丽而荒凉的边塞风光。

这些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边疆的独特情感。

3. 战争与生命:边塞诗歌中还表现了对战争的思考,诗人们通过对战争的描绘,反映出人生短暂、充满变数的命运观念。

战争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挑战,激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4. 离别与思乡:由于边疆战争频繁,很多边塞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这种离别与思乡的主题在唐代边塞诗歌中屡见不鲜。

5. 对敌人的仇恨:一些边塞诗歌通过对敌人的描绘,表现了对敌人的憎恨和对国家安危的忧虑。

这种情感也是边疆文人对家国情怀的真挚表达。

在整个唐朝时期,这种对汉代情结的表达并非一成不变,也有一些细微的变化。

但总体来说,唐代边塞诗歌承袭并发展了汉代边疆文学的传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支重要流派。

思乡的边塞诗

思乡的边塞诗

思乡的边塞诗以下是十条思乡的边塞诗:1. 《边关月》在这塞外边关,明月高悬,那月光洒在我身上,好似娘的手轻抚。

远离家乡千万里,怎能不思念?哎呀,故乡的山水啊,何时能再见?例子:就像那孤雁离群,我在这也满心都是对家的渴望。

2. 《塞上风沙》塞上风沙漫天舞,心却向故乡飘。

这里的日子虽也热闹,可哪有家里温暖?难道不怀念家中的热炕头?例子:这风沙就像我的愁绪,怎么也挥不走啊。

3. 《边疆夜思》边疆的夜晚静悄悄,我却辗转难眠。

想着故乡的炊烟袅袅,那是多么亲切。

难道不是吗?那是永远的牵挂呀。

例子:如同那闪烁的星星,故乡在我心里一直明亮。

4. 《戍边情怀》守在这荒凉边塞,心中思念着故乡的街。

虽然这里也有战友相伴,但家的味道最难忘。

怎能不想念那熟悉的一切呢?例子:好比那南飞的燕子,我也渴望归巢。

5. 《塞外望乡》站在塞外极目望,故乡在远方。

那片土地孕育了我,叫我如何不想?这不是人之常情吗?例子:好像那风筝,线的那头就是故乡。

6. 《边地忆家》边地的生活苦又累,更念家中的轻松。

故乡的欢声笑语,总在耳边回荡。

难道不怀念那温暖的怀抱?例子:如同漂泊的小船,故乡是我渴望的港湾。

7. 《边疆思乡曲》在边疆吹起这一曲,曲中都是思乡情。

远离了亲人朋友,思念从未停止。

这不是内心最真的感受吗?例子:就像那长河奔腾,我的思念永不停息。

8. 《塞外边愁》塞外边关愁绪绕,故乡的影子总出现。

虽然这里也有别样风景,但家才是归宿。

能不想家吗?例子:恰似那弯弯的月亮,故乡永远在我心上。

9. 《戍边念乡》戍守边疆岁月长,思念故乡泪满眶。

那片土地有我的根,怎能不日夜牵挂?不是吗?那是心底最深的眷恋。

例子:好像那燃烧的火焰,对故乡的爱热烈无比。

10. 《边塞望乡行》走在这边塞的路上,心却飞向故乡。

那熟悉的一切啊,让我魂牵梦绕。

这不是最自然的情感吗?例子:如同那磁铁吸引,故乡吸引着我。

我的观点结论:思乡是一种深深的情感,无论在何处,对故乡的思念都难以割舍,这种情感真挚而强烈,让人永远心怀眷恋。

唐朝边塞诗歌的艺术特征研究

唐朝边塞诗歌的艺术特征研究

唐朝边塞诗歌的艺术特征研究作者:安益美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3期摘要:唐朝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为辉煌、丰富的时代,边塞诗歌作为唐朝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爱国性、韵律美、思乡性的特点,通过对唐朝边塞诗歌的特点意义研究,了解边塞诗歌的文学艺术和写作手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前言唐朝诗歌在我国古代的诗坛上,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意义,两千多人唐朝诗人共创作了近五万首诗歌,数量之大、规模之巨实属罕见。

边塞诗歌是反应边塞风光和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

边塞诗歌以其气势恢宏、忠君报国的爱国精神和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个人情怀相结合,彰显了唐朝诗歌独特魅力,表现了唐朝军人的爱国情怀和热血精神,在唐诗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部分。

唐朝的诗歌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每一时期都有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诗歌,而边塞诗歌则一贯的保持着其慷慨激昂的基调和保家卫国的爱情情怀。

二、唐朝边塞诗派产生的原因(一)交流融合李氏家族经营的唐朝,由于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开疆拓土,使得唐朝国势强大,疆域非常辽阔,同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俄交往密切,由于政治、军事服务的需要,大量的军人文客被征派到边疆要塞,这位边塞诗歌的创作提供了較强的写作背景。

(二)边塞战事增多唐朝时期,周边外族政权经常入侵唐朝,严重干扰破坏唐王朝的统治安全,而唐朝统治者及民间多有“尚武”精神,造成唐朝战事加剧。

边塞诗人抱着忠君爱国的爱国精神和实现个人理想价值的情怀地区边塞地区,卷入战争,实现保家卫国的机会,而其中一部分仕途失意的诗人则更是把到边塞立功作为求取功名的出路。

三、唐朝诗歌的写作手法(一)唐朝边塞诗的题材选择唐朝边塞诗歌的写作题材丰富广阔,既有将士建功立业的壮志情怀,边塞地区生活的艰辛和战争的残酷场面,也有将士的思家思国抒发,更有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在写作方面,大处落笔,景象奇丽、气势恢宏,慷慨雄壮,如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

王翰《凉州词》赏析:盛唐英雄赞歌

王翰《凉州词》赏析:盛唐英雄赞歌

王翰《凉州词》赏析:盛唐英雄赞歌古诗《凉州词》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通过描写边塞的壮丽景色和将士们的英勇豪迈,展现了盛唐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以下是对《凉州词》的赏析:一、作品原文第一首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第二首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二、译文及注释第一首译文酒筵上夜光杯中盛满甘醇的葡萄美酒,将要畅饮时,马上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

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外出打仗的能有几人能返回家乡?第二首译文关内此时应该已是花儿凋零、鸟儿筑好巢的暮春时节,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

夜晚听着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让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注释凉州词:唐乐府名,属《近代曲辞》,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凉州词: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

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夜光杯:玉石制成的酒杯,当把美酒置于杯中,放在月光下,杯中就会闪闪发亮,夜光杯由此而得名。

欲:将要。

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

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君:你。

征战:打仗。

秦中: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

阑:尽。

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其声悲凉。

折杨柳:乐府曲辞,属《横吹曲》,多描写伤春和别离之意。

意气:情意。

一作“气尽”。

长安:这里代指故乡。

三、创作背景这是一组边塞诗,其具体创作时间未能确证。

《凉州词》是乐府歌词,是按凉州(今甘肃武威)地方乐调歌唱的。

《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

”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

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胡笳更是西北流行乐器。

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

逢入京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逢入京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逢入京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逢入京使》表达了思乡之情,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

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入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诗文语言朴实,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

逢入京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岑参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

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

岑参两度出塞,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在盛唐时代,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2、全诗就是在这样两种感情的柔糅合中展开,以常见的偶遇展开。

一句传语颇有马上行者匆匆口气之感,语言干净利落,收尾自然,寥寥几语就将远行之人的心头所想,口中要说之话用艺术的手法加以提概括,勘称典型。

3、诗写游客避逅京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

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去,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逢入京使的作者是谁1、逢入京使作者:岑参。

2、岑参(718年?-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3、岑参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因聪颖早慧而五岁读书、九岁属文。

天宝三载(744年),岑参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后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

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故世称“岑嘉州”。

约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二岁(51周岁)。

4、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

逢入京使的赏析《逢入京使》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真挚,诗人将心中所想用艺术手法提炼而出,塑造出具有典型意义的离乡旅人的形象,十分深入人心,让人难以忘怀。

诗中前两句点明了诗人先刻画了自己此刻的形象,身为一个将要离乡万里且前途未定的旅人,心中充满对家乡的思恋。

岑参《逢入京使》赏析:表达了诗人在西行途中的思乡之情及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岑参《逢入京使》赏析:表达了诗人在西行途中的思乡之情及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岑参《逢入京使》赏析:表达了诗人在西行途中的思乡之情及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的诗作。

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

全诗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一、作品原文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笔写书信,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2、注释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凭:托,烦,请。

传语:捎口信。

三、创作背景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此时诗人三十四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岑参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诗人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

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关于边塞大漠的诗句

关于边塞大漠的诗句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唐代王维《使至塞上》译文: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主题:这是诗人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代王维《使至塞上》译文: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云霄,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主题:这是诗人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3、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唐代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主题:全诗格调悲壮,充满着英雄主义的气概,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宋代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主题: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5、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宋代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译文: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主题: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孤寂边塞的思乡之情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孤寂边塞的思乡之情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孤寂边塞的思乡之情《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

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

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

“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一、作品原文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二、译文及注释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深秋白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注释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回乐烽:烽火台名。

在西受降城附近。

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芦管:笛子。

一作“芦笛”。

征人:戍边的将士。

尽:全。

三、创作背景李益在唐代中期,因仕途失意而曾游历边塞,亲身感受了边塞的荒凉与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此诗便是他在受降城(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一带)夜宿时闻笛有感而发。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

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边塞诗中的思乡情怀张秀菊(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作者简介:张秀菊(1987-),女,河北秦皇岛人,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摘要:唐代边塞诗研究是唐诗研究的一个热点,而思乡情怀与驻守边塞的结合更是给边塞诗增添了特别的魅力。

士卒们远离家乡,驻守边塞,面对边地的艰苦环境,思乡情怀油然而生,诗人们正是抓住了这一特殊的情感体验,或是设置意象表达士卒们的思乡之情,或是通过思妇与士卒之间的相思情感传达思乡之感,或是描写边地的艰苦环境来衬托士卒们的思乡之苦。

身在边地,建功立业的豪情与思念家乡的情怀形成了矛盾冲突,使得边塞诗中戍边将士的思乡情怀别具特色。

关键词:唐代;边塞诗;思乡情怀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战争总是相伴而生,从古至今,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或正义,或非正义,总之无论哪个朝代,战争都不可避免,那么与之相应而产生的就是边塞诗了。

作为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诗体类型,边塞诗创作渊远流长,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与其他诗体种类相比,边塞诗表现的往往是戍边守土的政治军事行为,它关系到国家民族的荣辱存亡,因此比普通的聚散离合、伤春悲秋的情感更加牵动人心。

而唐代的边塞诗更是诗歌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受到众多的学者的关注,从而成为研究的热点。

在边塞诗研究领域中,众多学者都关注于边塞诗中的战争场面描或是异域风景,而较少关注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情怀,实则,戍边将士们的情怀也是边塞诗中的特色。

将士们背井离乡,常年征战,驻守边疆,夜深人静之时,孤独幽寂,自然思念远在家乡的亲人,思乡之情便悠然而生。

在这种思乡情结的感染下,边塞诗中便出现了众多以表现将士们思念家乡与亲人为题材的作品。

诗人们或是借助特有意象传达思乡之情,或是通过闺中思妇之口表达思念家乡之感,或是通过描写边地的艰苦环境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苦。

总之,诗人将边塞主题与传统的思乡怀亲主题完美结合,从而赋予了传统的思乡怀亲主题以特殊的意义,也使边塞题材作品更具人性化、生活化。

1通过意象表达思乡之情“意象”是诗歌创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而“景”和“物”即为客观之“象”,“情”与“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也就形成了“意象”。

使用意象是诗歌中常见的写作手法,每种意象都常被诗人赋予特殊的意义,从而传达出内心的情感,例如我们见到明月,就会想到思乡;看到孤飞的大雁,则会产生漂泊之感;看见落花,则会联想到年华易逝、青春不再。

从这个层面来说,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而到了唐代,意象在诗歌中的使用就更为普遍了,在唐代边塞诗创作中也就自然少不了意象的使用,诗人通过“月”“梦”“雁”等意象,来表达在外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首先,在唐代边塞诗中较多使用的就是“月”这个意象,诗人在诗歌当中借月来抒发将士们的思乡怀亲之情。

月是故乡明,自古以来,月亮便被赋予了思乡、团圆的文化意蕴。

每到月圆之夜,在外游子便会更加思念自己的家乡,所以“月”总是和思乡联系在一起,文人们也往往借“月”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在唐代边塞诗中,“月”的意象更是频繁出现,如“塞月”、“胡月”、“边月”、“关山月”、“汉月”、“寒月”等等,均是通过边塞之月来表达士兵们的思乡之情。

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写道:“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沙似雪”、“月如霜”,雪与霜本就是清冷之物,诗人用霜来形容月,可见此时的凄苦心境,在这样凄凉的夜晚,征人们自然是思念家乡,企盼回家之日了。

第二,“梦”意象的使用。

梦,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现象,它所具有的短暂性和随意性给其带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自古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并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逐渐衍生成一种文化。

当人们的心愿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实现时,人们往往将希望寄托到梦境上,通过在梦境中描绘美好的图景来抚慰自己的心境,从而达到一种心灵上的安慰。

在唐代的边塞诗中,诗人也常常写到征人的梦,在梦中,征人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这种梦境的描写,正是突显了征人对家乡的思念。

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写道:“闻说轮台路,年年见雪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工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诗中描写了边地的恶劣环境,年年飞雪,春风不到,汉使稀少,致使将士们的思乡情怀无法排解,不能借助汉使来传达信件,而与家中失去联系,无奈之下,将士们只能把思乡之情深埋心底,将与亲人的重逢寄托在梦中。

现实中,将士们戍守边疆,为国效力;梦境中,将士们回归家乡,与亲人团聚,这种现实与梦境的强烈差别,也正突显了征人们的思乡情怀。

第三,“雁”意象的使用。

大雁是一种候鸟,南来北往,严格按照季节变化进行,秋天南飞,春天北征,一来一往,从不失信。

韩愈有诗《鸣雁》说道:“嗷嗷鸣雁呜且飞,穷秋南去春北归。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木落雁南飞,北风江上寒。

”由此可见,大雁的生活是十分有规律的,南来北往,成群飞翔,那么征人们看到这南来北往的大雁,又有何感想呢?自己身在军中,不能回乡,只能望着这来往的大雅,寄托自己的思想之情了。

高适的《登百丈峰二首》其一:“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

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

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

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诗人登上百丈峰,俯视着塞外风光,想到的是历史旧事,霍将军在此连年征战,匈奴却终年不灭,见到往来的大雁,不觉感从心生,而这感伤不只是诗人的感伤,也是在外征人的感伤。

征人们常年在外不得回归,那么当他们也望着这来来往往的大雁的时候,心中不免怅惋,希望自己也能像大雁一样,可以回归故里,与家人团聚。

意象的运用是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人正是通过在边塞诗中运用这些容易引起人们思乡情结的意象来表达征人们的思乡之情。

月满而人缺,“月”意象的使用,将征人们的思乡之情明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梦境虚幻,思乡之“梦”的出现,则是给不能归乡的征人们的一种精神慰藉;雁来雁往,能够按时回归驻地,这正是征人们的共同心愿。

这几个意象的巧妙运用,使得征人们的思乡之情在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

2借思妇传达思乡之感在唐代边塞诗中,除了那些洋溢将士们豪情壮志、爱国情怀的诗篇外,思妇形象的出现也是一个特色。

丈夫出征在外,思妇独守空闺,对于远在边地的丈夫,心中不免担忧,担心丈夫的生死,企盼丈夫的早日归来,这种种闺中相思情感与边塞诗结合在一起,便带上了一种特别的色彩。

在唐代边塞诗中,涌现出了大量描写思妇与征夫之间情感的诗篇,如“少妇城南欲断肠”,“闺中犹应愁未归”等等,都传达了思妇们的情感,而这种情感从侧面反映出了征夫们有家不能回,不能与亲人团聚的心理。

诗人或是直接以思妇形象抒写诗篇,借思妇对征夫的思念来反衬征夫们的思乡之感,或是通过征夫对闺中妇人的相思直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唐代边塞诗中,诗人常以思妇形象结构诗篇,通过思妇对征夫的思念来反衬征夫对闺中妇人和家乡亲人的思念。

王涯在《秋思赠远二首》中写道:“当年只自守空闺,梦里关山觉别离。

不见乡书传雁足,唯见乡月吐蛾眉。

厌攀杨柳临清阁,闲采芙蕖傍碧潭。

走马台边人不见,拂云堆畔战初酣。

”诗歌以思妇口吻自述,写出了一个魂牵梦绕、孤寂落寞的闺妇的心境。

丈夫出征在外,自己独守空闺,睡梦之中,梦到了关山别离时的场景,斗转星移,日月如梭,却不见征夫传来消息,相思之情无法排解,满眼风景也无心欣赏,只因丈夫出征在外,报效祖国而不得回归。

那么在闺妇思念征夫的时候,征夫又何尝不是也在思念闺妇呢?诗人其实正是借闺妇之口而说出了征夫们的心声。

此外,有很多诗篇都写到了思妇们的梦境,“良人自戍来,夜夜梦中到。

”(聂夷中《杂怨》)“梦见形容亦旧日,为许裁缝改昔时。

”(刘希夷《捣衣篇》)“梦里分别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张仲素《秋闺思二首》)这种种梦境反映出了广大闺妇思念远人的复杂情感,也从侧面反映了征夫们对思妇们的思念。

诗人除了通过思妇对征夫的思念来反衬征夫们的思想之感外,也在诗篇中直接描写了征夫对闺妇的想念。

对于普通士兵来说,奔赴战场,驻守边关,并非心中所愿,面对离家远别,征人们更加企盼的是能够回归故里,与亲人团聚,想到家中妻子的深深期盼,征夫门的思乡之情更多表现的是对家中妻子的思念。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一)写道“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首诗委婉细腻地刻画出戍边士兵们独坐戍楼时的复杂心理,传达出征人久戍盼归、思乡怀亲的真挚情感。

百尺城楼,黄昏时分,征人独坐在塞外的秋风中,吹奏《关山月》来诉苦,想象着闺中妻子的无限伤愁皆因自己的离家而生,心中也是无限怅惋。

诗中写征夫想象闺妇的伤愁,其实就是在表达他对闺中妇人的思念,也就是对家乡的想念。

这种思乡之情是委婉的,但却又是深沉的,为了保家卫国,征人们不得不离开自己的亲人,远征万里,思念家乡之时,也只能吹奏那去《关山月》了。

闺怨与思妇情怀的诗歌总是给人一种缠绵的感觉,然而当它和边塞题材联系在一起后,所传达出来的就是更为深重的情感。

征人们因为保家卫国而离开家乡,从而使的佳人独守空闺,相思之情便油然而生。

同时,也正是由于战争的原因,使得征人们有家不能回,家书也是千金难得,那么思妇、思乡之感也就更为迫切,让人读之也就更为感伤,这也正是这类题材诗歌的感人之处。

3艰苦生活倍显思乡之苦人们产生思乡之情时也往往与所处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艰苦的环境更加能够激起人们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和思念亲人的的思乡之感。

唐代疆域辽阔,边塞之地则是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在王之涣的《凉州词》中就写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用“春风不到”来形容边地风景,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想象到将士们的艰苦生活了。

与此同时,士兵们的艰苦生活不仅仅是由于自然环境所导致的,还有一部分因素是来自于将帅们的苛刻对待。

在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征人们便更加思念家乡与亲人了。

自然环境的艰苦促使士兵们怀念家乡的幸福生活。

我们在解读唐代边塞诗的时候,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边塞诗大量、集中、夸饰地表现了边地苦寒与征戍的艰辛。

李世民就在《饮马长城窟行》中形象地描绘了边地景色:“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塞外风景,非风即雪,河水结冰,气温低下,这是人们想到边塞之地后,脑海中所浮现出来的景象,这种环境对于那些由中原出征而来的士兵来说,定是难以适应的,那么在这种环境中生存、驻守,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岑参在《斌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描写了这样的景色:“赤亭多飘风,鼓怒不可当。

有时无人行,沙石乱飘扬。

夜静天萧条,鬼哭夹道傍。

地上多骷髅,皆是古战场。

”大风怒号,沙石乱走,夜静萧条,鬼哭道旁,相信任谁在这种环境中都会想念自己的家乡吧,于是便有了“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凄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