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记承天寺夜游_教案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3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3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3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教学目标整体感知,理解*的主要内容感受*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揣摩作者写作*时的心情教学重难点:感受*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揣摩作者写作*时的心情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说出关于“月”的诗句。

听王菲演唱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歌大家都比较熟悉,也知道《水调歌头》是首咏月怀古的词。

同为一轮或圆或缺的明月,不同的赏月者却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他们的笔下自然也就别有一番情致。

因此在我国的古诗文中就有很多描写到月亮的语句,如刚才这首《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

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境下对月亮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就如苏轼,他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抒发的月夜下的感受就与《水调歌头》中的不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的这篇游记《记承天寺夜游》。

二、破题了解 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

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

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

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

死后谥“文忠公”。

学生看苏轼图片,三苏亭图片 2 介绍写作背景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

后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最新12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最新12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最新12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学习重点1.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句子。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户:门;欣然:愉快地,高兴地;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

念:想,思考;遂:于是,就;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寝:卧,睡;相与:共同,一起;步:徒步而行,散步;庭:庭院;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都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空明:清澈透明;藻荇:泛指水草;交横:交叉错杂;盖:原来是,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不过;耳:而已,罢了”;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模板8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模板8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模板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模板8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模板8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由月亮话题导入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

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2.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游乐于山水之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㈠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1、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⑴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⑶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

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重点难点1、诵读课文、积累字词,学习写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记承天寺夜游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预习展示,把握文章内容。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

2、请一位同学大致通译课文内容。

3、交流填写好的表格,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夜游的时间十月十二日夜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夜游的对象贬官之人张怀民夜游的地点黄州承天寺夜游的内容庭院赏月三、自主学篇。

2、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自主学习要求:找出文中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1)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通用1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通用1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通用15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通用1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培养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课文的朗读与疏通。

2.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方法:1.反复朗读。

2.创设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1.回忆已学过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背诵这首词。

2.交流收集的苏轼的有关材料和写作背景。

3.《水调歌头》是千古绝唱,《记承天寺夜游》是抒情经典小品。

二、反复朗读、疏通课文:1.组织全班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文章的韵味,自由朗读、齐声朗读、示范朗读、配乐朗读等形式相结合使用。

2.组织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3.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注意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欣然”、“相与”、“盖”等。

三、赏析月景、感悟意境:1.创造情境:译完课文,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学生思考,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

2、村中狗吠鸡鸣。

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3.教师小结: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

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

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模板10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模板10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模板10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模板10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模板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2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2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2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

2、理解作者的特殊心情。

3、体会语言凝练含蓄,绕有余味的特点。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教学方法:情景感染、阅读、讨论、点拨教具准备:多媒体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渲染气氛,出示一副月光如水的幻灯片。

2、导语:宋朝伟大的文学家苏轼对月光情有独钟,他常常把月光赋予人情味,寄托自己真挚细腻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就真实地记录了他贬谪生活的一个片段。

(出示作者和课题)二、整体感知1、介绍写作背景出示幻灯片介绍写作背景2、学生齐声朗读课文3、介绍承天寺出示有关承天寺的图片资料4、疏通文意A、补充注释:出示幻灯片(给加点字注音)B、小组合作结合课文注释试译课文C、教师巡回适时点拨。

5、检查试译结果A、出示幻灯片。

(解释加点字意)B、翻译指定语句。

三、探究课文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苏轼谈心:1、作者为什么会想到夜里去庙里游玩?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因为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有何特点?有何感受?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运用奇特的想象,新奇的比喻。

月夜图:月光如水、皎洁、空灵。

3、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学生在书上找,然后与同桌交流。

举例:“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寂寥苦楚见月排遣。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那些陷入宦海热衷于争夺功名利禄的人,何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更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四、总结课文1、总结语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诵读、积累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赏析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记者采访放牛娃,问:”你为什么放牛?”“赚钱。

”“赚钱干啥?”“娶老婆。

”“娶老婆干吗?”“生娃娃。

”“为什么生娃娃?”“让他放牛。

”初听很可笑,可是仔细一想,我们很多人,他的一生不是这样过的吗?一个普通现代人的一生据说是这样度过的: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买房——结婚生子——供子读书。

看来人生很无趣啊,是不是?我们现在来看一个人,让这个人告诉我们人生是否无趣。

今有一人,此人跟我们一样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读书非常努力。

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可怜啊,连肚子也填不饱。

我们接着看,他也买了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

飘零江湖。

好不容易买了房了,他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缧绁,是捆人的绳索,象征着牢房。

这个人好像连住在家里都不得安宁啊。

他当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岁的时候,他妻子就过世了,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的句子纪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这个人的一生很凄凉。

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样?——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林语堂)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苏东坡传》,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这个人就是苏轼。

二、学生介绍苏轼,教师补充。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

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苏轼一生命运坎坷。

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

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

因母丧回蜀。

嘉祐六年(1061年)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年)还朝任职,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时期。

他强调改革吏治,反对骤变。

认为“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

因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从熙宁四年(1071年)起,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每到一处,多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深文周纳,罗织罪名,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狱,这就是历史上的“乌台诗案”。

5个月后被贬黄州为团练副使。

元丰八年(1094年)哲宗立,任用司马光,废除新法。

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由于与当政者政见不合,再次请调外任。

先后任杭州、颍州、扬州知州。

后迁礼部兼端明殿、翰林待读两学士。

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亲政后,苏轼又被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

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

死于常州。

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承天寺”在湖北黄冈县南。

《记承天寺夜游》作于宋元丰六年(1083年),时作者被贬在湖北黄州。

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

三、初读,初步理解课文大意:1.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同学要注意听准字音,听准节奏,体会感情。

2.学生点评。

3.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节奏和情感。

4.学生自读课文。

5.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6.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

(方式:质疑——解疑)7.以抢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

抢答题①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说说该句的意思。

⑴月色入户. 窗户⑵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⑶念.无与为乐者 思考、想到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于是、就⑸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⑹庭下如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⑺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⑻盖.竹柏影也 原来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罢了抢答题② 试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是否一样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盖遂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抢答题③ 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8.比赛背诵: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四、分析研讨课文。

1.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2.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3.作者所描写的夜景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4.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5.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预设1.明确:①“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叙述②“……盖竹柏影也” ——描写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议论叙述部分告诉我们: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张怀民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2.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元丰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

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

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

3.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

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宁静悠闲、清丽淡雅……此句写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可细加品味。

“庭下如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

4.此题较难,可对学生搜索关键词进行引导。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寻(有急切访友之情)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

)5.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的人生真谛。

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所以“闲人”既带有寄情山水的闲静恬适,又带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情6.根据3、4题的分析可以总结出本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对自己身处被贬境地的牢骚不平,还有自我排遣的达观。

五、通过填写句子,理解文中作者形象。

那是一个夜晚那是一种美景那是一个灵魂学生填写,把学生填写的内容整理成一首诗(可根据学生填写的情况进行改动)。

月光下那是一个劫后余生的夜晚那也是走出了喧嚣和纷扰的夜晚那是一个孤单寂寞的夜晚那也是心灵自由的夜晚那是一个平凡平淡而又注定要录入历史的夜晚那是光与影合奏的美景那是动与静和谐的美景那是明与暗交错的美景那也是人与自然默契交融的美景那一缕来自宇宙深处的月光啊溶溶地就洗净了所有沐浴她的心灵月光下,我们看到:一颗跋涉挣扎的灵魂一颗淡定高远的灵魂一颗苦涩、伤感的灵魂一颗执著、快乐的灵魂一颗率真、坦诚的灵魂一颗旷达、乐观的灵魂我们分明看到:在历史深处,在月亮的追光灯下他,看着我们,微——笑——六、总结: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苏轼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能让我们在所有的困难中逢春开花,触地生根的只有自己。

(屏显)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苏东坡传》七、作业: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2.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

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

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怀。

请你课下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句。

绘景: 月色——积水空明 皎洁竹柏——藻荇交横空灵抒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潇洒自我排遣的达观达观附:描写月亮的诗句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岳飞《池州翠微亭》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李白《军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潜《归田园居》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