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游原的唐诗意象

合集下载

幼儿唐诗《乐游原》原文译文鉴赏

幼儿唐诗《乐游原》原文译文鉴赏

幼儿唐诗《乐游原》原文|译文|鉴赏乐游原是唐代游览胜地,直至中晚唐之交,乐游原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

唐代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玑绝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

这是《乐游原》就是李商隐官场失意之时游玩乐游原所作。

下面来学习一下吧!幼儿唐诗《乐游原》原文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译文及注释译文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

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已是黄昏。

注释⑴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

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

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

《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

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

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⑵向晚:傍晚。

不适:不悦,不快。

⑶古原:指乐游原。

⑷近:快要。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

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此诗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

“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

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于是登上古原,即乐游原。

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

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

李商隐这次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余晖映照,晚霞满期天,山凝胭脂,气象万千。

诗人将时代没落之感,家国沉沦之痛,身世迟暮之悲,一起熔铸于黄昏夕照下的景物画面中。

乐游原诗意解释

乐游原诗意解释

《乐游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

原文、译文如下: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译文:
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

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接近黄昏。

乐游原诗意:《乐游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作,表达了他对黄昏时光和自然风景的赞美以及内心的情感体验。

诗中描述了作者在黄昏时驾车登上乐游原,感受到夕阳的美好,但同时也意识到离黄昏已经很近了。

这首诗意蕴丰富,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

首先,诗中的乐游原是一个真实的地方,它位于唐代长安城南,是一个地势最高的地方,登上它可以远望长安城。

作者选择在黄昏时刻登上乐游原,可能是因为他在这个时刻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和美好,同时也折射出他内心的忧郁和不安。

其次,诗中的夕阳被描绘为无限美好,给人以温暖和宁静的感觉。

这可能与黄昏时光的特殊色彩和氛围有关,夕阳余晖的金色光辉将整个世界染上了一层美丽的色彩。

作者通过描绘夕阳来表达他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逝去时光的珍惜之情。

诗中的最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通过近似的语义反差,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忧虑和感慨。

夕阳的美好只是暗示着黄昏即将到来,暗喻了人生的短暂和逝去的时光,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和不满。

乐游原读后感

乐游原读后感

乐游原读后感
《乐游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全诗为:“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此诗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珍惜。

读完这首诗后,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诗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即将消逝的无奈和遗憾,同时也让我想到了人生的短暂和珍贵。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美好的瞬间,把握当下,不要让时光白白流逝。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欣赏和享受生活中的美好,不要总是忙碌于工作和琐事之中,而忽略了身边的美景和幸福。

李商隐《乐游原》赏析

李商隐《乐游原》赏析

李商隐《乐游原》赏析
《乐游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佳作。

此诗在内容上赞美了黄昏前的原野风光,表现了诗人的感受。

同时,透过唐帝国的繁荣,诗人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感叹美好事物的消逝沉落。

首先,从诗歌的文字表面来看,《乐游原》描述了诗人登上乐游原,远眺夕阳美景,金光灿烂,无限美好。

然而,诗人也感叹,“只是近黄昏”,美好时光短暂,暗示着夕阳西下,象征着唐帝国的繁荣即将衰落。

李商隐以乐游原作为背景,寓情于景,将个人的感受融入到自然景色之中。

他透过夕阳的象征,表达出对唐帝国繁荣即将过去的忧虑。

这种忧虑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基于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

李商隐的诗歌语言朴素自然,但其中却蕴含着深深的感慨和无奈。

此外,《乐游原》也是一首具有普遍意义的诗作。

它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眷恋,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以及对生命伟大的思考。

诗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句,不仅是对夕阳的感叹,也是对生命无常的叹息。

这种对美好事物短暂性的感叹,也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

在艺术表现上,李商隐的《乐游原》具有独特的魅力。

他运用自然景色作为象征,将个人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同时,他的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乐游原》是李商隐的一首重要作品,它不仅表达了
诗人对唐帝国繁荣的忧虑和对生命伟大的思考,也反映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短暂性的感叹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普遍的意义,是唐代诗歌中的瑰宝。

李商隐《乐游原》古诗赏析精选5篇

李商隐《乐游原》古诗赏析精选5篇

李商隐《乐游原》古诗赏析精选5篇李商隐《乐游原》古诗赏析篇一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歌《乐游原》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乐游原》是作者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乐游原》原文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翻译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乐游原》注释1.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

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

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

《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

也就是说,乐游原本名“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

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 据葛洪《西京杂记》载,“乐游原自生玫瑰树,树下多苜蓿”,又“风在其间,长肃萧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苜蓿为“怀风”,时人也谓之“光风”或称“连枝草”。

可见,玫瑰和苜蓿都是乐游原上有特色的花卉和植物。

直至中晚唐之交,乐游原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

同时因为地理位置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做诗抒怀。

唐代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玑绝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

2.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

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著名诗篇《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3.意:感到4.不适:不悦,不快。

5.近:快要李商隐《乐游原》古诗鉴赏篇二李商隐《乐游原》古诗鉴赏作品介绍《乐游原》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40卷第106首。

原文乐游原作者:唐·李商隐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

唐诗赏析-李商隐《乐游原》原文及赏析

唐诗赏析-李商隐《乐游原》原文及赏析

李商隐《乐游原》原文及赏析'《乐游原》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

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商隐《乐游原》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唐代: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傍晚时分我心情不太好,独自驱车登上了乐游原。

这夕阳晚景的确十分美好,只不过已是黄昏。

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

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

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

《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

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

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向晚:傍晚。

不适:不悦,不快。

古原:指乐游原。

近:快要。

在此笔者认为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

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此诗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

“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

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于是登上古原,即乐游原。

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

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

李商隐这次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夕阳”一句,向来被认为是诗人对繁盛的唐帝国即将衰落之感叹。

大唐王朝繁盛一时,可如今就如同这夕阳般西下,好景不长。

故而这句诗长久以来是这样翻译的:“夕阳无限的美好啊!但是已经快要落下了。

”李商隐身处的晚唐,总有一种极致奢华过后的颓废感,故而此诗理解为李商隐对唐帝国的感叹。

乐游原的唐诗意象

乐游原的唐诗意象

乐游原的唐诗意象摘要:乐游原位于今天西安东南,在唐时是登高揽胜的胜境,多位诗人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本文从乐游原这一特定地标为切入点,简要剖析唐诗中的乐游原这一意象,从中品读唐诗,品味诗人的心境。

乐游原位于今天西安市东南,其地势较周围高出,顶部平坦轩敞,周围景色开阔,南边有曲江和大雁塔,甚至在天气晴好的时间可以望见南方的秦岭。

“原”的意思是突出地面的平坦高地,在今天西安周围还有乐游原、白鹿原等多处原地。

乐游原得名于汉代,早在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秦汉时代,曲江池一带就以风景秀丽而负有盛名。

汉宣帝时,这里被称为乐游苑。

一次,汉宣帝偕许皇后出游至此,迷恋于绚丽的风光,以至于“乐不思归” [1]。

由此,乐游苑就有了多个名字,在唐诗中有称其为“乐游原”,有称其为“乐游园”,有时也称“乐游苑”,不管怎么样,乐游苑在唐代是一个登高揽胜的胜境,多位诗人再次留下了不朽篇章。

笔者读书时在西安,曾多次到乐游原游玩,对此地印象很好,现在乐游原上复建了青龙寺,每年的四五月樱花盛开的季节,步行青龙寺赏樱是一件乐事。

在全唐诗中,和“乐游原”关联的诗词有近五十首,涉及的诗人从初唐、盛唐到晚唐,涉及的诗歌题材也多种多样。

本文试图从乐游原这一特定地标出发,从人文的角度分析唐诗唐人和乐游原的关系,剖析唐诗中的乐游原这一意象,品读唐诗,品味诗人的心境。

登高遣怀乐游原为世人所知大多来自李商隐的这首《登乐游原》[2]: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

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

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这首《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3]。

后两句向来有诸多理解,特别是“只是”二字。

有理解为转折的意思,也就是“但是”,“不过”。

《乐游原》李商隐唐诗鉴赏

《乐游原》李商隐唐诗鉴赏

《乐游原》李商隐唐诗鉴赏【作品介绍】《乐游原》是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作。

此诗赞叹傍晚前的旷野风光,表达自己的感觉。

前两句点出登原旅行的原由:因为傍晚日暮心情不适,便驱车登上古原;后两句全力赞叹暮景之美:在夕阳余晖照射下,涂抹上一层金色的世界。

后两句诗向来交口称赞,其意蕴特别丰富,拥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全诗语言理解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邃,富于真理。

【原文】乐游原⑴向晚意不适⑵,驱车登古原⑶。

夕阳无穷好,不过近傍晚⑷。

【说明】⑴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朝长安城内陆势最高地。

汉宣帝立乐游庙,别名乐游苑。

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乐游原在秦朝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

《汉书 ;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

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逝世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 。

对此《关中记》有记录:“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⑵向晚:夜晚。

不适:不悦,不快。

⑶古原:指乐游原。

⑷近:快要。

【白话译文】夜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

夕阳啊无穷美好,只可是靠近傍晚。

【创作背景】乐游原是唐朝旅行胜地,直至中晚唐之交,乐游原仍旧是京城人游乐的好去向。

同时因为地理地点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常常来此做诗抒情。

唐朝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玑绝句,向来为人所称道,诗人李商隐即是此中之一。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只管他有志向,可是没法发挥,很不得志。

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推选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获得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

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此后堕入牛李党争不可以自拔,在政界之中异样失落,这首《乐游原》正是他心境愁闷的真切写照。

程梦星《李义山诗集笺注》:“此诗看作于会昌四( 844 )、五年间,时义山去河阳退居太原,来往京师,过乐游原而作是诗,盖为武宗忧也。

武宗英敏特达,略似汉宣,其任德裕为相,克泽潞,取太原,在唐季世堪称有为,故曰 ‘ 夕阳无穷好 ’ 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游原的唐诗意象摘要:乐游原位于今天西安东南,在唐时是登高揽胜的胜境,多位诗人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本文从乐游原这一特定地标为切入点,简要剖析唐诗中的乐游原这一意象,从中品读唐诗,品味诗人的心境。

乐游原位于今天西安市东南,其地势较周围高出,顶部平坦轩敞,周围景色开阔,南边有曲江和大雁塔,甚至在天气晴好的时间可以望见南方的秦岭。

“原”的意思是突出地面的平坦高地,在今天西安周围还有乐游原、白鹿原等多处原地。

乐游原得名于汉代,早在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秦汉时代,曲江池一带就以风景秀丽而负有盛名。

汉宣帝时,这里被称为乐游苑。

一次,汉宣帝偕许皇后出游至此,迷恋于绚丽的风光,以至于“乐不思归” [1]。

由此,乐游苑就有了多个名字,在唐诗中有称其为“乐游原”,有称其为“乐游园”,有时也称“乐游苑”,不管怎么样,乐游苑在唐代是一个登高揽胜的胜境,多位诗人再次留下了不朽篇章。

笔者读书时在西安,曾多次到乐游原游玩,对此地印象很好,现在乐游原上复建了青龙寺,每年的四五月樱花盛开的季节,步行青龙寺赏樱是一件乐事。

在全唐诗中,和“乐游原”关联的诗词有近五十首,涉及的诗人从初唐、盛唐到晚唐,涉及的诗歌题材也多种多样。

本文试图从乐游原这一特定地标出发,从人文的角度分析唐诗唐人和乐游原的关系,剖析唐诗中的乐游原这一意象,品读唐诗,品味诗人的心境。

登高遣怀乐游原为世人所知大多来自李商隐的这首《登乐游原》[2]: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

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

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这首《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3]。

后两句向来有诸多理解,特别是“只是”二字。

有理解为转折的意思,也就是“但是”,“不过”。

如果按照这个理解,后两句似乎有消沉、没落、哀伤之意。

例如程梦星《李义山诗集笺注》:“此诗当作于会昌四(844)、五年间,时义山去河阳退居太原,往来京师,过乐游原而作是诗,盖为武宗忧也。

武宗英敏特达,略似汉宣,其任德裕为相,克泽潞,取太原,在唐季世可谓有为,故曰‘夕阳无限好’也。

而内宠王才人,外筑望仙台,封道士刘玄静为学士,用其术以致身病不复自惜。

识者知其不永,故义山忧之,以为‘近黄昏'也。

”[3]周汝昌先生则认为“只是”应理解为“就是”、“正是”之意,按照这个理解,“只是近黄昏”一句则积极向上,因为乐游原的景致之所以如此妖娆,正是因为在接近黄昏之时才显得无限美好,如果是早上或者正午,反而没有了这样妖娆的景致。

如此理解,此诗倒是李义山对于未来仍充满信心和美好期望,希望自己能“夕阳无限好”。

同样的一首诗,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体味出不同的人生态度。

李商隐的一生郁郁不得志,当他那一天,带着仆童,驱车前往乐游原,举目四望,草木葱茏,西南的芙蓉园和大雁塔隐约可见,夕阳余晖映照,晚霞满天,诗人本来愁绪满怀,此刻抒发而成诗,由此成了千古流传的名句。

诗人的一时心绪,千百年以后,每每面对夕阳西下,余晖漫天,我们仍能体会。

《全唐诗》中还收录了李商隐的另外两首关于乐游原的诗,一首题为《乐游原》[2]: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

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阳更向东。

这首诗应是同样作于夏日傍晚,雨后树木绿色青翠,鸣蝉声起,远处还有一段彩虹挂在天空,乐游原上西风又起。

羲和,是神话中驾驭太阳之神;虞泉,指黄昏。

说羲和驾着太阳奔跑,一直到黄昏时才停步休息,不肯让夕阳调头向东方升起。

李义山在这首诗中体现的更多是明媚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

诗人彼一时此一时,同一个地点,面对几乎相同的夕阳景色,发出的感慨却截然不同。

另外一首同样题为《乐游原》[2]:春梦乱不记,春原登已重。

青门弄烟柳,紫阁舞云松。

拂砚轻冰散,开尊绿酎浓。

无悰托诗遣,吟罢更无悰。

这首诗是诗人春天登乐游原所做,心绪复杂,春梦杂乱,重登乐游原。

青门、烟柳、紫阁、云松勾画了一副春日景色。

无悰,心情不愉快的意思。

诗人心情不佳,于是拂砚磨墨,盛出新酒准备做诗,无奈诗写出了,心情却更加不佳。

一种春愁无处可解,诗和酒也无法消愁。

这愁是为家国悲,还是为身世愁,联想到诗人在牛李党争之中的两边不讨好,想来应该是两者兼而有之吧。

做为晚唐并称“小李杜”的杜牧同样有登乐游原,同样也是登高遣怀之作。

其一题为《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2]: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吴兴即今浙江省湖州市。

这这首诗是作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杜牧时年48岁,该年夏杜牧迁官吏部员外郎,自请外放湖州,是年秋赴湖州刺史,将离长安时所作[4]。

此时的杜牧已是晚年,壮志未酬,在吏部员外郎的任上清闲自认无能,寄情孤云野僧,不想虚度年华,想出京任外为国尽力,可是又不忍离开京城。

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乐游原上能否望见昭陵不得而知。

这里“望昭陵”一句是表达期望有唐太宗那样的明主知人善任,重用自己。

可是想到自己年纪一大把,却无有作为,在秋天登高纵目,西望昭陵,自然生出对自身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悲叹。

乐游原在这里做为一个“登高”的意象,和许多的高地、高楼一样,每当诗人登临而上,总是感慨万千,不能自已,或感怀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或抒发壮志未酬、雄心不老。

可以说,登高而发,是中国文人的一个惯性思维,乐游原的地理位置和周边风景,正是促使诗人诗兴大发的一个引子。

咏史怀古杜牧在乐游原还有一首作品,《登乐游原》[2]: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这是一首咏史诗,前两句写长空孤鸟,一种凄凉、孤独感,时间荏苒,万古都销沉于此。

读到这里就想起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同样的一个“销”字写出了时间的力量。

“五陵”是西汉高、惠、景、武、昭帝的陵墓,为当时奢侈繁华之地[5]。

《唐诗品汇》引谢枋得注云:“汉家基业之广大为何如?今日登原一望,五陵变为荒田墅草,无树木可以起秋风矣。

盛衰无常,废兴有时,有天下者观此,亦可以慄慄危惧。

[5]”可说是此诗的最佳注脚。

这首诗在杜牧的众多咏史诗中也算佳作,特别是“长空澹澹孤鸟没”,至今读来仍有一种凄凉感扑面而来,挥之不去。

类似的咏史诗还有韦应物的《登乐游庙作》[2]“高原出东城,郁郁见咸阳。

上有千载事,乃自汉宣皇。

颓壖久凌迟,陈迹翳丘荒。

春草虽复绿,惊风但飘扬……”。

耿湋的《登乐游园》[2]:“园庙何年废,登临有故丘。

孤村连日静,多雨及霖休。

常与秦山对,曾经汉主游。

岂知千载后,万事水东流。

” 豆卢回的《登乐游园怀古》[2]:“昔为乐游苑,今为狐兔园”,“萧条灞亭岸,寂寞杜陵原”。

这些诗给乐游园增加了一个“意象”,那就是孤寂伤怀、世事盛衰无常、斗换星移带来的不可把控的时空无力感。

四季赏景乐游园上春秋两季是最美的季节,不少诗人登乐游园而写景,留下不少美丽的诗句。

乐游园的春天草色青翠,莺飞蝶舞,今天的乐游园上栽植了很多樱花树,春天更是赏樱的绝佳去处。

在唐诗中,可以找到众多的描写春天乐游园的诗句。

张九龄的《登乐游原春望书怀》[2]有“花间直城路,草际曲江流”。

白居易的《登乐游园望》[2]:“东北何霭霭,宫阙入烟云。

”、“下视十二街,绿树间红尘”。

李频的《乐游原春望》[2]:“五陵佳气晚氛氲,霸业雄图势自分。

秦地山河连楚塞,汉家宫殿入青云。

未央树色春中见,长乐钟声月下闻。

无那杨华起愁思,满天飘落雪纷纷”。

展示了秦地山河之帝王之气,更藉漫天飘落的杨花,抒发了作者缕缕春愁。

刘得仁《乐游原春望》[2]:“乐游原上望,望尽帝都春”。

王勃还有一首《春日宴乐游园赋韵得接字》[2]:“梅郊落晚英,柳甸惊初叶”,“流水抽奇弄,崩云洒芳牒”。

以上这些均是诗人在春日游乐游园后所作,其中多有写景的佳句。

今天西安的秋天总是很短暂,但是笔者觉得也是西安最美的季节,秋高气爽,极目远眺,能清楚的看到秦岭。

同样的在《全唐诗》中描写秋天乐游园的诗句,也有很多。

白居易有一首《立秋日登乐游园》[2],“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

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

裴夷直的《和邢郎中病中重阳强游乐游原》[2]:“晓日整冠兰室静,秋原骑马菊花高”。

羊士谔的《登乐游原寄司封孟郎中卢补阙》[2]:“爽节时清眺,秋怀怅独过。

神皋值宿雨,曲水已增波。

白鸟凌风迥,红蕖濯露多。

伊川有归思,君子复如何”。

这首诗描绘了曲江雨后之景致:池水增波,白鸟凌风,荷花濯露。

钱起的《乐游原晴望上中书李侍郎》[2],即写景“四野山河通远色,千家砧杵共秋声”,清秋时节,秦川天高气爽,山河连天,清脆的捣衣声合奏出一曲最悦耳的晨曲,煞是宜人[6]。

同时作者又向李侍郎表白自己的忠心,“遥想青云丞相府,何时开阁引书生”。

就像李白的《与韩荆州书》一样,想来钱起也是希望李侍郎能引荐自己,期望其能给予自己知赏、推荐和提拔吧。

唐代著名僧人诗人皎然也有一首《晨登乐游原,望终南积雪》[2],根据其描写的景色应该是作于冬季。

这首诗写道:“凌晨拥弊裘,径上古原头。

雪霁山疑近,天高思若浮。

琼峰埋积翠,玉嶂掩飞流。

曜彩含朝日,摇光夺寸眸。

寒空标瑞色,爽气袭皇州。

清眺何人得,终当独再游”。

诗人不知何故凌晨起床登乐游原,雪后远山被白雪覆盖,看起来似乎更近了,天色朦胧浮在身边。

这首诗写终南积雪,词句中平淡闲适,充满了佛家的淡然和出尘的思想。

唐玄宗李隆基也有一首与乐游原有关的诗《同二相已下群官乐游园宴》[2],这次游园宴有众多的诗人和官员参加,既然皇帝作诗了,做臣子的自然需要应和。

于是,就有了一系列的《奉和圣制同二相已下群官乐游园宴》,计有王翰、宋璟、苏颋、张说、赵冬曦、崔沔、崔尚、胡皓等人有应和之作。

这些作品笔者觉得并无特别之处,多是场面之作。

作诗是或触景生情,或直抒胸臆,而这种场面应和的作品,或是堆砌词藻,或是谄媚向上,读来无趣。

今日之乐游原如果新建一个公园的话,一定要开发几处景点,景点的命名可以参考唐诗中描写乐游原的这些佳句,例如“花间路”,“杨华思”,“雪霁”,再配上唐诗以及诗人的简介,岂不是一处旅游胜地。

再推广开来,如今的西安城郊,那些从唐时就延续下来的地名仍然众多,这些地名出现在唐诗中的频率也不少,其中景色多有佳处,发掘地名与唐诗的联系,可以完全开发一条唐诗胜景之旅,也许会成为一条热门线路呢。

[1]百度百科。

乐游原条目。

[2]全唐诗。

[3]百度百科。

乐游原(李商隐诗作)条目。

[4] 缪钺《杜牧年谱》[5] 李琳《论杜牧的咏史七言绝句》[6]蒙泉的博客《乐游原:西京拾旧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