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非金属元素小结
第18章 非金属小结预习提纲

第十八章非金属元素小结预习提纲第18章非金属元素小结第一节非金属单质的结构和性质要求:1、了解非金属单质中的共价键数为8-N(H2为2-N)。
2、第2周期中的O、N为什么易形成多重键?3、第3、4周期的S、Se、P、As等则易形成单键?4、非金属单质按其结构和性质大致可分为哪三类?5、掌握单质Cl2、S、P、Si和B与NaOH反应的方程式。
一、非金属单质的结构和物理性质1. 小分子单质(单原子分子和双原子分子)分子晶体,熔点、沸点都很低。
2. 多原子分子单质(P4、As4、S8 )分子晶体,熔沸点稍高于第一类单质。
3. 大分子单质(金刚石、晶态硅和单质硼)包括过渡型晶体,如石墨、黑磷、灰砷.原子晶体,熔沸点极高,难挥发。
二、非金属单质的化学反应1.活波非金属与金属元素反应2.非金属元素之间反应3.大部分非金属单质不与水反应4.非金属单质一般不与非氧化酸反应,但可与浓硝酸、浓硫酸及王水反应.5.大部分非金属单质可和碱反应,有时是歧化反应第二节分子型氢化物同一周期分子型氢化物从左到右稳定性增强,还原性减弱,水溶液酸性增强同一族分子型氢化物从上到下稳定性减弱,还原性增强,水溶液酸性增强分子型氢化物的热稳定性:与组成氢化物的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有关, 非金属与氢的电负性相差越大, 所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
分子型氢化物的热稳定性, 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依次增加; 在同一族中, 从上到下依次减小。
分子型氢化物的标准生成自由能或标准生成焓越负,氢化物越稳定。
还原性(An-失电子的能力):除HF外,其它分子型氢化物都有还原性,其变化规律与稳定性的增减的规律相反,稳定性大的氢化物,还原性小。
分子型氢化物的还原性,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依次减小;在同一族中,从上到下依次增加。
因为在周期表中,从右向左,自上而下,元素半径增大,电负性减小,失电子的能力依上述方向递增,所以氢化物的还原性也按此方向增强。
水溶液酸碱性和无氧酸的强度:分子型氢化物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性和该氢化物在水中给出或接受质子能力的相对强弱有关。
第18章非金属元素小结

脱水后的氢氧化物不脱水 H2CO3 HNO3 H2SiO3 H3PO4H2SO4 HClO4
或不脱水
处于同一周期的元素,其配位数大致相同。
卡特雷奇规则 R—O—H
R+ + OH- 碱式电离
R—O—H
RO- + H+ 酸式电离
电离的方式,取决
于阳离子的极化
Z ( 大,进行酸式电离) 离子势: = —
= 103
10-2 10-7
酸的强度为: HNO3>H2CO3>H3BO3
无机酸酸强度的定性解释: AHn 与H+直接相连的原子的电子密度是决定无机 酸强度的直接原因。
原子的电子密度越低,对H+的吸引力 越弱, H+越易释放出来,酸性越强。
原子的电子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越高,对H+的吸引力 越强, H+越难释放出来,酸性越弱。
表 分子型氢化物在水溶液中pKa的值(298K)
pKa越 CH4 ~ 58 NH3 ~ 39 H2O ~ 16 小,酸 SiH4 ~ 35 PH3 ~ 27 H2S ~ 7 性越强, GeH4 ~25 AsH3 ~19 H2Se ~ 4 水是16, SnH4 ~ 20 SbH3 ~ 15 H2Te ~ 3 为中性,
3、水溶液的酸碱性
强酸:HCl HBr HI 弱酸:HF H2S H2Se H2Te 弱碱:NH3 PH3 两性:H2O 水解:B2H6、SiH4 不水解:CH4、PH3、AsH3
无氧酸的强度取决于下列平衡
多数: HA+ H2O = H3O++A少数: NH3 +H2O=NH4++OH-
在氮族元素的氢化物NH3、PH3、AsH3接受 质子,NH3接受质子的能力极强,PH3次之,其 碱性依次减弱。
习题解_非金属元素小结[1]
![习题解_非金属元素小结[1]](https://img.taocdn.com/s3/m/30e8c43a31126edb6f1a10ed.png)
第十八章非金属元素小结18-1 按周期表位置,绘出非金属元素单质的结构图,并分析它们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和变化规律。
解:非金属元素的晶体结构大多数是分子晶体,也有少数原子晶体和过渡型层状晶体。
在分子晶体中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小分子为结构单元,如单原子分子的稀有气体和双原子分子的H2,卤素(X2),O2、N2等;另一类是以多原子分子为结构单元,如S8、Se8、P4等。
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从结构图可知:位于非金属—金属交界线附近的元素,其单质的结构比较复杂,其特点是增大配位数,接近金属的结构,如B—C—Si—As—Te,都是以共价键结合成的无限分子,不论是简单或复杂结构,在单质的结构中非金属元素明显地表现出它们各自固有的共价特征。
18-2 为什么氟和其它卤素不同,没有多种可变的正氧化态?解:因为氟原子价层没有空的轨道,基态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只能形成一个共价单键;再由于氟在所有元素中电负性最大,因此,没有多种可变的正氧化态。
18-3 小结P区元素的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合能和电负性,在按周期表递变规律的同时,还有哪些反常之处?说明其原因。
解:原子半径:r Ga< r Al ,因为Ga是第四周期元素,从Al→Ga,次外层第一次开始出现10个d电子,由于d电子对核电荷屏蔽效应小,导致有效核荷Z*比没有d电子时要大,对最外层电子引力增大,故Ga的半径反常地比Al的小。
电离能:(1)ⅤA族N、P、As的IE1分别大于ⅥA族同周期O、S、Se的IE1,因为前三者价电子层均为半满。
(2)ⅢA第四周期Ga的IE1略大于第三周期的Al,原因和原子半径反常同理。
电子亲合能:(1)第二周期N、O、F的电子亲合能均分别小于第三周期同族的P、S、Cl。
因为第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特别小,电子对间排斥作用大。
(2)同一周期从左到右,稀有气体的电子亲合能最小,因为稀有气体价电子层全满。
电负性:按阿莱—罗周电负性标度,第四周期的Ga、Ge、As、Se的x AR均分别比第三周期的Al、Si、P、S要大,其原因和第四周期P区元素Z*和r变化的反常同理。
非金属元素小结

非金属元素小结在所有的化学元素中,非金属元素占22中,它们被包括在单质、氧化物、酸、盐及配合物中。
在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线上,有B、Si、As、Se、Te五种准金属,也是常见的半导体材料。
一、非金属单质的结构和性质1.结构和成键除H、He的价电子层上有1、2个s电子,He以外的希有气体的价电子层结构(除He外)为ns2np6外,III A~VII A族的价电子层结构为ns2np1~ns2np5。
得电子达到8e- 结构的倾向逐渐增强(除B的成键不满8e--)。
并且形成共价键;若以N代表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族数,则这类元素在单质中的共价键数为8-N(B除外)、H为2-N.希有气体的共价数等于0(8-8),其结构单元为单原子分子,这些单原子分子借范德华引力结合成分子型晶体。
VII A原子的共价数等于1(8-7),每两个原子以一个共价键形成双原子分子,然后分子间借范德华力形成分子晶体。
H的共价数等于1(2-1),也属同一类。
VI A的O、S、Se等共价数为2(8-6)。
V A的N、P、As等的共价数为3(8-5)。
这两族中的N、O处于第二周期,内层只有1s电子,每两个原子之间除了形成σ键以外,还可以形成p-pπ键,所以,它们的单质为重键组成的双原子分子;第三、四周期的非金属元素如S、Se、P、As等,则因内层电子较多,最外层的p电子云重叠形成p-p π键比较困难,而倾向于形成尽可能多的σ键,所以它们的单质往往是一些原子以共价键形成的多原子分子。
如S8、Se8、P4、及As4等,然后这些分子形成分子型晶体。
上述非金属元素是形成具有多重键的双原子分子还是形成只有σ单键的多原子分子?这主要取决于形成多重键或形成σ单键的键焓的大小。
如果△b H0(重键)〉2△b H0(单键),则形成具有重键的双原子分子(如O2,N2);否则,形成只有σ单键的多原子分子(如S8、Se8、P4、As4等)IV A的共价数等于4(8-4)。
非金属元素小结.ppt

阳离子电荷
阳离子半经
Z r
(r - - - nm)
含氧酸
阳离子电荷
阳离子半经
Z r
(r - - - nm)
R(OH)n中R半径小电荷高,对氧原子的吸引力强 R-O键能大,则R(OH)n主要是酸式解离,显酸性。反 之亦然。如:
S6+:Z=+6 r=0.030nm =200
当1/2>10时R(OH)n显酸性 Al3+:Z=+3 r=0.051nm =59
键能
分子型氢化物
四、还原性
还 原
CH4
性
SiH4
增 强↓
GeH4
(SnH4)
NH3 PH3 AsH3 SbH3
H2O H2S H2Se H2Te
HF HCl HBr HI
←还原性增强
这与稳定性的增减规律相反,稳定性大的,还原性小。 在周期表中,从右向左,自上而下,元素半径增大, 电负性减小,失电子的能力依上述方向递增,所以氢化 物的还原性也按此方向增强。 这些氢化物能与氧、卤素、氧化态高的金属离子以 及一些含氧酸盐等氧化剂作用。例如:
电子的能力。如果R的电负性大,R周围的非羟基氧原子 (配键电子对偏向这种氧原子使R的有效电负性增加)数目 多,则R原子吸引羟基氧原子的电子的能力强,从而使O-H
O Cl O H 键的极性增强,有利于质子H+的转移,所以酸的酸性强。
氧原子含数氧N酸=HmnR-nO鲍m可林写(P为auRliOngm,-Ln(.)O归H纳)n,出分:子中的非羟基 (1)多元含氧酸的逐级电离常数之比约为10-5,即
(l)同H一H5I周O6期元素的含氧酸的结构相似。分子中 的非羟其氧H原6Te子O数6 随中心原子的半径的减小而增加;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重要化学方程式小结

高一上学期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重要化学方程式小结1.F2 + H2=2HF (冷暗处爆炸) Cl2 +H2点燃2HCl (光照或点燃)注意: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呈苍白色火焰.硫单质与氢气的化合反应:2.Cl2 +2Na点燃2NaCl(火焰呈黄色,白烟) Cl2+Cu点燃CuCl2(棕色的烟)3Cl2 +2Fe点燃2FeCl3(棕色的烟)3.Cl2+2NaBr=2NaCl+Br2 Cl2 +2KI =2KCl+I2(此反应可用于氯气的检验)4.2O2 +3Fe 点燃Fe3O4 2Fe+3Br2=2FeBr3 Fe+I2△FeI2Fe+S △2Cu+ S△Cu2S 2Na+S=Na2S(研磨或加热)5.S+O2点燃SO2 N2+O2=2NO(放电)6.2C+O2(少量)点燃2CO C+O2(足量)点燃CO2 C+CO2高温2CO7.Cl2+H2O=HCl+HClO 2F2 +2H2O=4HF+O28.Cl2+2NaOH=NaCl+NaClO+H2O9.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漂粉精的主要成分与有效成分)10.4HCl(浓)+MnO2△MnCl2+Cl2↑+2H2O(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原理)11.注意工业上氨的催化氧化制硝酸的反应原理4NH3+5O2催化剂△4NO+6H2O2NO+O2=2NO2(NO是无色气体而NO2是红棕色气体)3NO2+H2O=2HNO3+NO12.NH3+HCl=NH4Cl(白烟) NH3+HNO3=NH4NO3(白烟) 2NH3+H2SO4=(NH4)2SO413.工业合成SO3:2SO2+O2催化剂加热2SO3。
14.工业上合成硫酸的原理:⑴工业上制取SO2有两种方法:一是用FeS2;另一种用硫磺。
⑵SO2催化氧制取SO3:2SO2+O2催化剂加热2SO3⑶溶于水制得硫酸SO3+H2O=H2SO415.2SO2+O2+2H2O=2H2SO4(这是SO2在大气中缓慢发生的环境化学反应)16.SO2使氯水褪色:SO2+Cl2+2H2O=H2SO4+2HCl注:SO2能使氯水、溴水、碘水褪色,显示的是SO2的还原性,而不是漂白性17.2CO+O2点燃2CO2 CO+CuO △Cu+CO218.工业上炼铁的反应原理3CO+Fe2O3△219.SO2+H2O H2SO3 CO2+H2O H2CO320.SO3+H2O=H2SO4 SO3+CaO=CaSO4 SO3 +Na2O=Na2SO4 CO2 +Na2O=Na2CO321.SO3+Ca(OH)2=CaSO4+H2O SO2+Ca(OH)2=CaSO3↓+H2O注: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SO2和CO2,可用品红、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
第十八章 非金属元素小结

§18-3 单质
1、非金属单质的结构
在p区元素里,由于电子层结构的 差异,在同种原子间,常能以不同的
键合方式,形成不同结构的单质分子,
大多数非金属单质固态时——分子晶
体,少数——原子晶体。
(1)各族单质的结构:
共61张 15
a)卤族:一个卤原子只有一个未成对电 子,卤族元素都是由双原子分子组 成——分子晶体。 b)氧族:可以形成双复键或2个单键, ⅥA单质在结构上有了较多的复杂性。 O:双原子分子;S、Se:形成8原子环 Te:螺旋状的无限长链 c)氮族:可以形成复键或3个单键,随着 原子半径的增大,分子结构复杂性增 加。
例:N2、O2、C2分子中,原子间均 构成重键,而同族其它元素不易形成重 键。如:C=C原子间构成的双键 (σ+π)。 若Si-Si也形成双键(σ+π), 由于Si-Si键σ键长大于C-Cσ键,这样就 降低了Si-Si键重叠的程度,因此两个SiSi(226kJ/mol)单键键能之和远远超过 一个Si=Si(318 kJ/( 2)E-E键能同E-O键能的相对大小有关
E-E键弱于E-O键,E-E键易转化为E-O 键,削弱成键作用。
共61张 12
4、对角线相似规则
某些处于对角线位置的元素,虽然不
在同族,典型氧化态亦不同,却存在相
酸碱性、电极电势等有很大相似性
共61张 13
当程度的相似性,表现在键型、键强度、
锡
锑 铋
碲
碘 砹
氙
铅
钋
氡
期表的7 p区里。 114
共61张
金属
116
118
1
2、非金属氧化态的表现
(1)负氧化态:
化合物中 与活泼金属构成的离子 金属构成的极性化合物 中 与电负性较它为小的非
Chapter18 非金属元素小结

或 脱 不 水
在化合物R(OH)n中,可以有两种离解方式:
R(OH)n→R(OH)n-1+OHR(OH)n→RO(OH)n-1+H+
碱式离解
酸式离解
R(OH)n按碱式还是按酸式离解,主要是看R-O键和O-H键的 相对强弱,若R-O键弱,就进行碱式电离,若O-H键弱时就进行酸 式离解。
R-O与O-H键的相对强弱又决定于“离子势”——阳离子的
主族元素氢化物熔点对比
0
÷Ö Ö×ÖÖÖÖÖ·ÖÖ± Ö Ö
150 100
非金属元素都能形成具有最高氧化态的共价型的简单氢 -20 化物,在通常情况下它们为气体或挥发性液体。
熔点/摄氏度
-80 它们的熔点、沸点都按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处的族和周期 0 -100 -120 呈周期性的变化。 -140 -160 -180 -200 -40 -60
S6+:Z=+6 ,r=0.030nm Φ =200,当Φ 1/2>10时R(OH)n显酸性
Al3+:Z=+3, r=0.051nm Φ=59,当10> Φ 1/2>7时R(OH)n显两性
Na+:Z=1, r=0.097nm Φ=10,当Φ 1/2<7时R(OH)n显碱性
二、 含氧酸及其酸根的结构
一、非金属单质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自学要求:
1.了解非金属单质中的共价键数为8-N(H2为2-N)。
2.第2周期中的O、N为什么易形成多重键?第3、4 S、Se、P、As等则易形成单键? 3.非金属单质按其结构和性质大致可分为哪三类? 4.掌握单质Cl2、S、P、Si和B与NaOH反应的方程式。 周期的
15
非金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 磷 的 结 构
红 磷 的 结 构
黑磷的结构
18-1-2
非金属单质的化学反应
活泼的非金属容易与金属元素形成卤化物、氧化物、 硫化物、氢化物或含氧酸盐等。非金属元素彼此之间也可 以形成卤化物、氧化物、氮化物、无氧酸和含氧酸等。绝 大部分非金属氧化物显酸性,能与强碱作用。准金属的氧 化物既与强酸又与强碱作用而显两性。大部分非金属单质 不与水作用,卤素仅部分地与水反应,碳、磷、硫、碘等 被浓硝或浓硫酸所氧化。不少有变价的非金属元素在碱性
第二周期 P 区元素的特殊性
第二周期 P 区元素(稀有气体除外),B、C、N、O、F 在原子结构上具有内层电子少(只有1S2)、原子半径特别小 以及价电子层没有 d 轨道等特点。因而它们的电子亲和能 (EA)反常地比第三周期同族元素小。在形成化学键时,在 键型、键数和键能等方面也有不同于同族元素的特殊性。
盐中的阴、阳离子不一定都发生水解,也可能两者都
水解。各种离子的水解程度是不同的。一种阴离子的水
解能力与它的共轭酸的强度成反比。强酸的阴离子如
C1O4-和NO3-等不水解,它们对水的pH值无影响。但是弱酸
的阴离子如CO32-及SiO32-等,明显地水解而使溶液的pH值
增大。阳离子的水解能力与离子的极化能力有关。离子的 电荷越高,半径越小,极化能力越强。当电荷与半径相近 时,极化能力与离子的电子层构型有关:
总结出了一些规则。 Pauling规则:(定性)
氢氧化物或含氧酸,可记作: (OH)mROn
m:羟基氧的个数 n:非羟基氧的个数 m=1,n=3 例:HClO4 即 HOClO3
酸性的强弱取决于羟基氢的释放难易,而羟基氢的释放又取
决于羟基氧的电子密度。若羟基氧的电子密度小则易释放氢,酸 性强。
羟基氧的电子密度 取决于
第十八章
非金属元素小结
18-1 非金属单质的结构和性质
18-2 分子型氢化物 18-3 含氧酸 18-4 非金属含氧酸盐的某些性质 18-5 p区元素的次级周期性
18-1 非金属单质的结构和性质
18-1-1 非金属单质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非金属单质的结构多数为分子晶体,少数为原子晶体和层状 晶体,分子中的原子大都是以二中心二电子共价键相结合的。可 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 小分子组成的单质,如稀有气体和卤素,熔点沸点较低。
自上而下地减小。这个变化规律与非金属元素电负性的变化规律
是一致的。在同一族中,分子型氢化物的热稳定性与键的强度自 上而下越来越弱有关。
B2H6
CH4
NH3
H2O
HF
SiH4
PH3
AsH3
H2 S
H2Se H2Te
HCl
HBr HI
稳 定 性 减 小
稳定性增加
18-2-2 还原性
还 原 性 增 强
水溶液中发生歧化反应(主要),或者与强碱反应,但非
歧化反应。
18-2
分子型氢化物
非金属元素都能形成共价型(分子型)的简单氢化物:
B2H6
CH4
SiH4
NH3
PH3 AsH3
H2 O
H2S H2Se
HCl HBr
H2Te
HI
这些氢化物通常情况下为气体或挥发性液体,熔、沸点低。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氢化物的沸点升高,但第二周期的NH3、
而同一族,则自上至下依次减弱。
对于同一元素不同氧化态的含氧酸,则高氧化
态含氧酸的酸性较强,低氧化态含氧酸的酸较弱。
例如: HClO4> HClO3> HClO2> HClO
含氧酸的强度可按照 R-O-H 规则来推断,但这一规则是定 性规则,只考虑了与R相连的羟基对酸强度的影响,没有考虑与
R相连的其它原子(特别是氧原子)的影响。鲍林根据实验事实,
K1 ≈ 10 5N-7
n=0 弱酸
(K a ≤10-5)
HClO, HBrO
n=1 中强酸 (K a =10-4~10-2) H2SO3,HNO2 n=2 强酸 (K a =10-1~103) H2SO4,HNO3
n=3 特强酸 (K a >103)
HClO4
18-4 非金属含氧酸盐的某些性质
18-4-1 溶解性
离子势即阳离子电荷与阳离子半径之比,常用符号Ф表 示。
Ф = Z/r
在ROH 中,如R+n的Ф 值大,其极化作用强,氧原子
的电子云将偏向R+n,使O—H键的极性增强,ROH以酸式
解离为主。如R+n 的Ф 值小,R—O键较弱,则ROH倾向于 作碱式解离。
Ф>10 时,ROH 显酸性 7< Ф<10 时,ROH 显两性 Ф< 7 时, ROH 显碱性
金属。
酸式盐同正盐比较,前者往往不及后者稳定。
18-4-4 含氧酸及其盐的氧化还原性
一、含氧酸(盐)氧化还原性变化规律
(1) 在向一周期中,各元素最高氧化态含氧酸的氧化性, 从左到右增强。 (2) 在同一族中,元素最高氧化态含氧酸的氧化性,多数 随原子序数增加显锯齿形升高。
(3) 对于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氧化态含氧酸来说,低氧化态的
B2H6 CH4 SiH4 NH3 PH3 AsH3 H2O H 2S H2Se H2Te 还原性增强 氢化物AHn 的还原性来自An-,而An-失电子的能力与 其半径和电负性有关。元素A 的半径越大,电负性越小, An-失电子的能力越强。 HF HCl HBr HI
1 与O2的反应 4NH3 + 5O2 = 4NO + 6H2O 2 与Cl2的反应 H2S + Cl2=2HCl + S 2HBr + C12=2HCI + Br2 3 与金属离子M+ 的反应 2AsH3 + 12Ag+ + 3H2O=As2O3 + 12Ag + 12H+
HF
HCl HBr HI
酸性增加 键能越小,在水溶液中越容易解离给出H+,其水溶液 的酸性越强。
影响氢化物在水中的酸碱性的主要因素有两个: HA的键能和非 金属元素A的电负性。 1 卤族元素: HF HCl 427 HBr 362 HI 295 键能(kJ/mol) 565
氢卤酸的强度 HF<HCI<HBr<HI
18-4-2 水解性
盐类溶于水后,阴、阳离子发生水合作用,,在它们周 围都配有一定数目的水分子:
M+ A- + (x+y)H2O === [M(H2O)x]+ + [A(H2O)y]如果离子的极化能力强到足以使水分子中的 O—H 键断
裂则阳离子夺取水分子中的 OH- 而释放出H+,或者阴离子夺 取水分子中的 H+ 而释放出 OH- ,从而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 直到水中同时建立起弱酸、弱碱和水的电离平衡,这个过程 即为盐的水解过程。
H2S + 2Fe3+=S + 2Fe2+ + 2H+
4 与含氧酸盐的反应 5H2S + 2MnO4- + 6H+ = 2Mn2+ + 5S + 8H2O
18-2-3 水溶液的酸碱性和无氧酸的强度
键 的 强 度 减 小 , 酸 性 增 加
B2H6
CH4
SiH4
NH3
PH3 AsH3
H2 O
H2S H2Se H2Te
羟基氧原子的电子的能力。当R 的半径较小,电负性较大, 氧化数较高时, R 吸引羟基氧原子的能力强,能有效地降低 氧原子上的电子密度,使 O—H键变弱,容易释放出电子, 而表现出较强的酸性。这一经验规则称为 R—O—H 规则。
按照 R—O—H 规则 ,同一周期、同种类型的
含氧酸(如HnRO4),其酸性自左至右依次增强,
酸性
n(非羟基氧) 酸性 电负性 n(非羟基氧) 酸性 n(非羟基氧)
HClO < HClO2 < HClO3 < HClO4
0 1 2 3
HClO4 > HNO3 3.16 3 3.04 2
H2S2O7 > H2SO4 2.5 2
缩和程度愈大,酸性愈强。
Pauling规则(半定量):
(1)多元含氧酸的逐级电离常数之比为10-5,即K1:K2:K3…≈ 1: 10-5: 10-10 (2)含氧酸分子中的非羟基氧原子数设为 N ,则含氧酸的 K1与非羟基氧原子数 N 有如下关系:
(1)中心原子结合电子的能力;
(2)分子的稳定性;
(3)其它外在因素,如溶液的酸碱性、浓度、温
度、以及伴随氧化还原反应同时进行的其它
非氧化还原过程对含氧酸的氧化性均有影响。
18-5 p区元素的次级周期性
次级周期性是指元素周期表中,每族元素的物理化学性 质,从上至下并非单调的直线式递变,而是呈现起伏的“锯 齿形”变化。对于 P 区元素,主要是指第二、第四、第六周 期元素的正氧化态,尤其是最高氧化态的化合物所表现的 “特殊性”。
H2O、HF由于存在分子间的氢键,沸点反常的高。
18-2-1 稳定性
稳定性与组成氢化物的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χA)有关。非金属 与氢的电负性相差越远,所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反之,不稳定。 AsH3很不稳定,它不能由As与H2直接合成而HF很稳定,加热至高 温也不会分解。 分子型氢化物的标准生成自由能 ΔfG0 或标准生成焓 ΔfH0 越负, 氢化物越稳定。 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逐渐热稳定性增加,在同一族中,
中心原子R的电负性、半径、 氧化值 非羟基氧的数目
若 R 的电负性大、半径小、氧化值高则羟基氧电子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