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属元素小结之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非金属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非金属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非金属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非金属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非金属的类别和特点;
3. 能够描述非金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 非金属的定义和性质;
2. 非金属的类别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
1. 非金属与金属的区别;
2. 非金属的应用和重要性。

四、教学内容:
1. 非金属的定义和性质;
2. 非金属的类别和特点;
3. 非金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观看一段视频或展示非金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2. 学习:
1)讲解非金属的定义和性质,介绍非金属与金属的区别;
2)介绍非金属的类别和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非金属;
3)讨论非金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非金属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活动:
1)分组讨论非金属的性质和特点,并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成果;
2)设计一个小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非金属的一些性质,如硫磺的燃烧。

4. 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非金属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非金属的更多知识。

六、作业:
1. 完成一份对非金属的学习笔记;
2. 研究一种非金属的应用,并撰写一份短文介绍。

七、板书设计:
1. 非金属的定义和性质;
2. 非金属的类别和特点;
3. 非金属的应用。

八、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非金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去实践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4章 非金属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 第13讲 碳、硅及其重要化合物教学案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4章 非金属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 第13讲 碳、硅及其重要化合物教学案

第四章非金属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考纲解读] 1.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C、Si、Cl、S、N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掌握其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2.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

第13讲碳、硅及其重要化合物一、碳、硅单质1.单质的结构、存在形态、物理性质和用途2H 2O与浓HNO 3反应09 C +4HNO 3(浓)=====△CO 2↑+4NO 2↑+2H 2O4HF===SiF 4↑+2H 2↑3.硅的工业制法及提纯石英砂――→①焦炭高温粗硅――→②氯气加热SiCl 4――→③氢气高温高纯硅 反应①:01 SiO 2+C=====高温Si +2CO↑。

反应②:02 Si +2Cl 2=====△SiCl 4。

反应③:03 SiCl 4+2H 2=====高温Si +4HCl 。

二、碳、硅的氧化物 1.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01 无色气体,02 有毒,03 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 ①燃烧:2CO +O 2=====点燃2CO 2,04 淡蓝色火焰(空气中燃烧)。

②还原Fe 2O 3:05 Fe 2O 3+3CO=====高温2Fe +3CO 2(冶炼金属)。

2.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的比较 物质二氧化硅二氧化碳结构01 空间网状结构,02 不存在单个分子03 存在单个CO 2分子主要物 理性质硬度04 大,熔、沸点05 高,常温下为06 固体,07 不溶于水熔、沸点08 低,常温下为气体,09 可溶于水 化①与水不反应10 CO 2+H 2OH 2CO 31.硅酸(H2SiO3)2.硅酸盐(1)硅酸盐是由硅、氧和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是构成地壳岩石的重要成分。

(2)硅酸盐组成的表示方法通常用二氧化硅和金属氧化物的组合形式表示硅酸盐的组成,如硅酸钠(Na2SiO3)可表示为Na2O·SiO2,长石(KAlSi3O8)可表示为01 K2O·Al2O3·6SiO2。

化学初中教案: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性质

化学初中教案: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性质

化学初中教案: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性质一、引言金属与非金属元素是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了解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对于学习化学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二、金属元素的性质1. 密度和重量金属元素通常具有较高的密度和重量。

例如,铁、铜等常见金属都比较沉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感觉到金属物体在手中具有一定重量感。

2. 导电性和导热性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这是由于它们特殊的电子排布方式决定的。

金属元素中存在自由电子,这些自由电子可以自由运动并传递电流或热量。

3. 延展性和塑性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塑性。

这意味着它们可以被拉伸成线或者受力变形而不容易断裂。

4. 一般不易溶于水大多数常见金属在常温下不会溶解于水中。

这是因为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较低,与水的极性相差较大,所以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化学反应。

5. 产生阳离子金属元素通常会失去外层电子成为阳离子。

这是由于金属元素外层电子云较松散和不稳定,易于失去电子形成正离子。

三、非金属元素的性质1. 密度和重量与金属不同,非金属元素通常具有较低的密度和重量。

例如,氢气、氧气等非金属气体很轻,容易升空。

2. 绝缘性能非金属元素一般是绝缘体,具有很高的电阻率。

这也与它们的电子排布方式相关,外层电子比较稳定,并且不容易参与导电。

3. 不良导热性非金属元素热传导性能较差,在温度变化下传热速率较慢。

4. 在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形态非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式存在的情况较多。

例如氧气、硫、碳等都可以在纯净状态下存在。

5. 产生阴离子非金属元素通常会通过获得外层电子成为阴离子。

这是因为非金属元素的外层电子云较稳定,不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四、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区别1. 物理性质金属元素通常有一定的光泽度和延展性,而非金属元素则多呈现无色或白色。

2. 导电性和导热性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而非金属元素则一般没有这样的特点。

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化学反应教案

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化学反应教案

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化学反应教案一、引言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其中金属与非金属元素之间的反应十分重要。

本教案旨在介绍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化学反应原理、分类和应用,并通过实验演示、讨论和练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过程。

二、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类1.金属元素金属元素是指具有典型金属性质的元素,如铁、铜、锌等。

它们通常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2.非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指不具备典型金属性质的元素,如氢、氧、氮等。

它们通常具有较差的导电性、导热性和脆性。

三、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化学反应原理1.氧化反应金属元素与氧气反应会产生金属氧化物,反应式通常为:金属 + 氧气→ 金属氧化物。

例如铁与氧气反应会生成铁的氧化物:4Fe + 3O2 → 2Fe2O3。

2.酸碱反应金属元素与酸反应会产生盐和氢气,反应式通常为:金属 + 酸→盐 + 氢气。

例如锌与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锌和氢气:Zn + 2HCl →ZnCl2 + H2。

3.金属与非金属反应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反应比较复杂,通常涉及电子的转移和结合。

例如氯气与钠反应会生成氯化钠:2Na + Cl2 → 2NaCl。

四、实验演示1.实验一:铁的氧化反应实验材料:铁粉、点燃用火柴、磁铁实验步骤:(1)将一小块铁粉放在纸张上。

(2)用火柴点燃铁粉,观察反应过程。

(3)用磁铁测试反应产物的磁性。

实验结果:铁粉在点燃时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黑色的铁的氧化物,可被磁铁吸附。

2.实验二:钠与氯气的反应实验材料:钠小块、试管、氯气发生器实验步骤:(1)将钠小块放入试管中。

(2)将氯气通入试管中,并观察反应过程。

(3)观察试管内产生的现象和变化。

实验结果:钠与氯气反应生成白色的氯化钠,可观察到剧烈的放热现象。

五、教学讨论1.根据实验结果,讨论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反应中产生的现象和变化。

2.引导学生思考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反应背后的原理和机制。

3.展示其他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反应的实验案例,并帮助学生分析。

高中化学非金属概况教案

高中化学非金属概况教案

高中化学非金属概况教案
目标:了解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应用,掌握非金属元素的主要特点和重要用途。

教学步骤:
一、引入:
1. 引导学生回顾金属元素的性质和特点;
2. 提出问题:非金属元素与金属元素有何区别?非金属元素有哪些特点?
3.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非金属元素的概况。

二、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和特点:
1. 展示非金属元素周期表及常见非金属元素的示意图;
2. 讲解非金属元素的性质:电负性大、易获得电子、一般为气体或固体、不可延展和可塑
性差等;
3. 举例说明非金属元素的典型特点:氧气、氮气和氯气等。

三、非金属元素的应用:
1. 讲解非金属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氧气用于呼吸、氮气用于保鲜、硫磺用于制造火药等;
2. 引导学生思考非金属元素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领域;
3. 结合实例,讨论非金属元素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四、综合讨论:
1. 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内容,总结非金属元素的特点和应用;
2. 提出问题:非金属元素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哪些?如何更好地利用非金属元素?
3. 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作业布置:
1. 布置作业:总结非金属元素的特点,列举各种非金属元素及其应用;
2.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准备下节课的展示和讨论。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对非金属元素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了解非金属元素的性质、特点和应用,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创新能力。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思考,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达到教学目标的效果。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案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案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案篇一: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案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材分析本章主要讨论硅、氯、硫和氮等典型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安排在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是常见无机物及其性质等知识的继续。

这些内容既是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在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化学常识。

本章具有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本知识的作用。

在第三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和研究方法,为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积累感性材料,是学生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的重要基础。

本章在选材上着眼于这几种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在知识安排上尽量使知识和用途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物质的重要性能与可能的负面作用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常见无机物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与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例如,二氧化硅与硅酸盐产品的应用及其发展,氯气的性质与应用及其可能存在的问题,硫酸、硝酸和氨的性质及广泛用途,酸雨的形成等。

这些内容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另外,科学史话──“氯气的发现和确认”渗透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思维品质的培养,科学视野──“新型陶瓷”“信使分子──NO”“火箭为什么能飞上天”等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价值。

这样,更全面地体现化学课程的科学教育功能。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1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并从氯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氯气跟金属、非金属化合物的反应了解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金属。

2、观察能力及抽象概括、形成规律性认识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3、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以及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思想。

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氯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氯气的漂白性。

教学过程[课的引入] 介绍2005年氯气泄露事件给人们群众带来的伤害。

介绍卤族元素。

氟、氯、溴、碘由于具有相似的结构,因而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成为一族,称为卤族元素,简称卤素。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 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 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5.1 硫及其化合物 .................................................................................................................. - 1 -5.2 氮及其化合物 ................................................................................................................ - 12 -第1课时 ....................................................................................................................... - 12 - 第2课时 ....................................................................................................................... - 20 -5.3 无机非金属材料 ............................................................................................................ - 24 -5.1 硫及其化合物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硫元素在物质中具有不同价态,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2)从硫的原子结构,理解硫单质的化学性质;(3)掌握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区分二氧化硫与氯水漂白性;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的除杂方法。

(4)掌握硫酸的性质、用途及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了解几种常见的硫酸盐。

第三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教案)

第三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教案)

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第三节无机非金属材料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传统硅酸盐材料,了解认识水泥、玻璃、陶瓷的组成成分和生产过程。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硅酸盐的工业生产原理,认识到工业生成就在我们身边,要学会理论知识和生产的结合,通过理论和生产的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从现象和结构出发,设计探究方案,探究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生产原理,在探究中互利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激发学生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的兴趣,尊重科学,认真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参与探究过程,培养自身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分析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重难点硅酸盐的组成成分。

教学过程等光学仪器玻璃纤维耐腐蚀,不怕烧,不导电,不吸水,隔热,吸声,防蛀虫太空飞行员的衣服,玻璃钢等钢化玻璃耐高温,耐腐蚀,强度大,质轻,抗震裂运动器材,微波通讯器材,汽车,火车窗玻璃等③水泥生产原料:石灰石、黏土+适量石膏(CaCO3、Al2O3·2SiO2·2H2O )生产设备:水泥回转窑主要成分:硅酸三钙(3CaO•SiO2)、硅酸二钙(2CaO•SiO2)铝酸三钙(3CaO•Al2O3)等反应原理: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主要特性:水泥具有水硬性二、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1.传统的硅酸盐材料有什么优、缺点?优点:抗腐蚀、耐高温;缺点:质脆、经不起热冲击。

2.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有哪些特性?①承受高温,强度高。

②具有光学特性。

③具有电学特性。

④具有生物功能。

3.硅单质①请画出碳和硅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既不易失去电子,又不易得到电子,主要形成四价的化合物。

Si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第ⅣA,处于金属与非金属过(3)所用材料主要成分为硅酸盐的是______.答案为:(1)⑧⑩;(2)⑤⑥⑦⑨;(3)①③④。

2..氢氟酸是HF的水溶液,可与SiO2发生反应成SiF4和H2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八章 非金属元素小结之教案18-1 非金属元素单质的结构和性质18-1-1 非金属元素单质的结构特点(C 级掌握)非金属单质分子组成与晶体结构有人提出8-N 规则,N 代表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族数,则该元素在单质分子中的共价数等于8-N 。

18-1.1:非金属单质按其结构和性质大致分成哪三类?每一类具有哪些通性?各类并举出至少一例说明。

(C 级掌握)18-1-2 非金属元素单质的性质18-1.2:试举出六种可与强碱反应的非金属单质,这些反应都是歧化反应吗?(B 级了解) 18-2 分子型氢化物18-2-1 氢化物的熔沸点(C 级掌握)同一族中,沸点从上到下递增,但第2周期的NH 3、H 2O 及HF 的沸点异常地高,这是由于分子间存在着氢键,分子的缔合作用特别强的缘故。

18-2.1:简述H 2O,H 2S,H 2Se,H 2Te 熔点和沸点的变化规律并解释原因。

(C 级重点掌握) 18-2.2: 为什么H 2O 的沸点比HF 还高?(A 级掌握) 18-2-2 热稳定性一:变化规律(C 级重点掌握)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热稳定性逐渐增加:在同一族中,自上而下热稳定性逐渐减小。

二:理论解释(B 级掌握) 1。

电负性差值的关系非金属与氢的电负性相差越远,所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反之,不稳定。

2。

与△f G θ或△f H θ的关系这些氢化物的标准生成自由能△f G θ或标准生成焓△f H θ越负,氢化物越稳定。

18-2.3:HF,HCl,HBr,HI 热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如何?可用哪些热力学函数来进行判断?如何判断?(C 级掌握)18-2-3 还原性一:变化规律(C 级重点掌握)除了HF 以外,其它分子型氢化物都有还原性,且变化规律如下:CH 4 NH 3 H 20 HF SiH 4 PH 3 H 2S HCl GeH 4 AsH 3 H 2Se HBr (SnH 4) SbH 3H 2TeHI二:理论解释(B 级掌握)这与稳定性的增减规律刚好相反,稳定性大的,还原性小。

氢化物AH n的还原性来自A n-,而A n-失电子的能力与其半径和电负性的大小有关. 在周期表中, 从右到左, 自上而下, 元素A的半径增大,电负性减小,A n-失电子的能力依上述方向递增,所以氢化物的还原性也按此方向增强。

18-2.4:HF,HCl,HBr,HI还原性的变化规律如何?请定性解释原因。

(C级重点掌握)18-2-4 水溶液的酸碱性和无氧酸的强度一: 酸性变化规律(C级重点掌握)它们水溶液的酸性从上到下依次增强,从左到右也依次增强。

二:影响无氧酸强度的主要因素根据热力学循环推算:△i H = H + D + I + E + H c + H a把相关数据代入上式即可算出氢化物的pK a值。

由计算结果(P610)可知: 决定这些无氧酸强度的主要因素有(B级重点掌握)(1)HA的键能(D):H—A键越弱,则HA越容易释放出H+。

(2)元素A的电子亲和势(E):亲和势大,则HA分子的极性大,HA在水中易电离。

(3)阴离子A-的水合能(H a)大小: 半径小的阴离子,其水合能大,有利于HA在水中电离。

18-2.5:HF,HCl,HBr,HI酸性的变化规律如何?请定性解释原因。

(C级重点掌握)18-2.6: 定性解释HCl,H2S,PH3,SiH4的酸性变化规律.(C级重点掌握)18-3 含氧酸18-3-1 最高氧化态氢氧化物的酸碱性一:酸碱性强弱变化规律(C级重点掌握)1. 族价含氧酸同一周期, 从左到右, 族价含氧酸酸性依次增强。

同一族, 从上到下总趋势是酸性减弱, 但减弱程度不同。

同一主族不同周期的成酸元素,酸性强弱变化规律为:第二周期>>第三周期≈第四周期>>第五周期例如: H4GeO4<H3AsO4<H2SeO4<HBrO4 HNO3>>H3PO4≈H3AsO4>>HSb(OH)62. 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含氧酸一般高氧化态的含氧酸酸性比低氧化态的强。

例如:HClO4>HClO3>HClO2>HClO;HNO3>HNO2例外:H2TeO3>[Te(OH)6], H3PO3,H3PO2>H3PO43. 同一元素同一价态的含氧酸缩合酸的酸性比单酸强。

如焦硫酸>硫酸,焦(或偏)磷酸>磷酸二:含氧酸强度的理论解释(C级重点掌握)1. 离子势与含氧酸强度的关系以R-O-H表示脱水后的氢氧化物,它在水中有两种离解方式:ROH → R+ + OH- 碱式离解ROH → RO- + H+ 酸式离解ROH按碱式还是按酸式离解,与阳离子的离子势(阳离子电荷与阳离子半径之比)大小有关。

阳离子的电荷高,半径越小,即离子势大,所以ROH以酸式离解为主。

且φ越大,酸性越强;而离子势小,R-O 键比较弱,则ROH倾向于作碱式离解。

且φ越小,碱性越强。

有人找出用φ值判断ROH酸碱性的经验公式如下:当Φ>10时,ROH显酸性 7<Φ<10时,ROH显两性Φ<7时, ROH显碱性18-3.1: 试比较HClO3和HBrO3的酸性强弱,并简述理由。

(C级重点掌握)18-3.2: 比较H3BO3,H2CO3,HNO3的酸性强弱,并定性解释之(C级重点掌握)18-3-2 含氧酸及其酸根阴离子的结构一:第2周期的成酸元素(B级掌握)中心原子采用sp2杂化(除硼酸根离子外),价电子对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

配位数为3的RO3n-离子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并有一个π46大π键,配位数为2的RO2n-离子(如NO2-)空间构型为角形,有一个π34大π键。

二:第3周期的成酸非金属元素(B级掌握)它们的中心原子R均以sp3杂化轨道成键,价电子对空间构型为四面体。

形成的RO4n-型离子为正四面体。

RO3n-型离子(如ClO3-)为三角锥型,RO2n-型离子(如ClO2-)为角型,RO n-型离子(如ClO-)为直线型。

注意:在P、S、Cl等多电子原子形成的含氧阴离子中,R-O键的键长比单键短又比双键长,表明在形成R→Oσ键的同时,还可能形成d-pπ配键,即R O多重键。

三:第4周期元素(B级掌握)第4周期元素的含氧酸与第3周期元素含氧酸的结构相似,价电子对构型为四面体,成酸原子的配位数为4。

四:第5周期的元素(B级掌握)第5周期元素的含氧酸既有配位数为6的,也有为4的。

前者成酸原子采用sp3d2杂化轨道成键,形成八面体构型,后者采用sp3杂化轨道成键,形成四面体构型。

18-3.3: 试从结构因素简述HClO4和HClO3的酸性强弱及原因。

(A级掌握)18-3-3 含氧酸的强度一:鲍林规则(C级重点掌握)鲍林提出的非羟基氧数目的半定量规则含氧酸H n RO m可写为RO m-n(OH)n,分子中的非羟基氧原子数N=m-n。

N值越大,含氧酸酸性越强。

K1≈105N-7,即pKa≈7-5N二:该规则的局限性1。

N值相同时无法比较酸性大小2。

有时按RO m-n(OH)n表观式求算的N值与实际的不符,导致结构错误。

如H3PO3和H3PO2按RO m-n(OH)n计算的N =0,但实际为1,pK1落在2的范围内。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先使用非羟基氧原子数N值大小判断酸性强弱(N值越大,酸性越强)。

如果N 值相同,则转用离子势φ来判断(φ值越大,酸性越强)。

(C级重点掌握)问题:根据鲍林规则, 估算出各酸的Ka值,并按其Ka值由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 (C级重点掌握) (1) HClO2 HClO4 HClO3 (2) H3BO3 H3AsO4 H2SeO4 (3) HNO3 H2SO3 H3AsO318-4 非金属含氧酸盐18-4-1 溶解性一:溶解性的总体规律(C级掌握)含氧酸盐属于离子化合物,它们的绝大部分钠盐、钾盐和铵盐以及酸式盐都易溶于水。

其它含氧酸盐在水中的溶解性可以归纳如下:(一)硝酸盐、氯酸盐都易溶于水,且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地增加。

(二)硫酸盐:大部分溶于水,但SrSO4、BaSO4和PbSO4难溶于水,CaSO4、Ag2SO4和Hg2SO4微溶于水。

(三)碳酸盐:大多数都不溶于水,其中又以Ca2+、Sr2+、Ba2+、Pb2+的碳酸盐最难溶。

(四)磷酸盐:大多数都不溶于水。

二:溶解性的理论解释(B 级掌握) 1. 溶解性与溶解焓变(△s H)的关系 盐溶解反应的玻恩-哈伯循环如下即晶格能和离子水合能对离子化合物的溶解性产生影响.因此离子电荷高,半径小,即Z/r 值大的离子所形成的盐的晶格能大,则溶解时破坏晶格能所需要的能量也大.但Z/r 值大的离子的水合热也大,即放出热量多,有利于溶解,两者作用相反.所以当离子的Z/r 增大时,究竟是晶格能增加得多一些,还是离子水合能增加得多一些,那要看阴阳离子大小匹配的情况.一般规律是:阴阳离子半径相差大的比相差小的易溶,如MgSO 4比BaSO 4易溶.因为当阴阳离子大小相差悬殊(即r -》r +)时,离子水合作用在溶解过程中居优势,所以在性质相似的盐系列中,阳离子的半径越小,该盐越容易溶解,如:NaClO 4>KClO 4>RbClO 4.若阴阳离子的半径相差不多,则晶格能的大小在溶解过程中有较大的影响,也就是离子势(Z/r)大的离子所组成的盐较难溶解,如碱土金属和许多过渡金属的碳酸盐、磷酸盐等;而碱金属的硝酸盐和氯酸盐等易溶.2. 溶解性与溶解自由能变(△s G θ)的关系仅仅从溶解焓来考虑离子化合物的溶解性,那是不完全可靠的,因为溶解焓效应一般都很小,而溶解熵效应对物质的溶解性却往往有较大的影响,所以需要从溶解自由能变来全面分析离子化合物的溶解性。

当无机盐MX 在水中建立下列溶解平衡时, MX(s)==M +(aq) + X -(aq)这过程的自由能变是:△s G θ =△s H θ - T△s S θ溶解过程的熵效应既有熵增又有熵减.一般说来,离子的电荷低、半径大,其溶解熵为正值;而电荷高、半径较小的离子的溶解熵大多为负值.s θs θs θ18-4.1: 根据上表数据解释为什么KNO 3的溶解过程是吸热的,但却可以自发进行?(C 级掌握)能否只用溶解反应的焓变△s H θ数据来判断其溶解性?为什么?(C 级掌握)18-4.2:在上表中Ba(NO 3)2的△s G θ值大于0,为什么仍确定为易溶?(A 级掌握)18-4-2水解性(C 级掌握)结论:一种阴离子的水解能力与它的共轭酸的强度成反比。

阳离子的水解能力与离子的极化能力有关,离子极化能力越强,则水解程度越大。

18-4.3:浓度均为0.1mol/L 的下列盐溶液,请比较其水解程度的大小和溶液pH 值的顺序. (C 级掌握) Na 3PO 4;Na 2CO 3;NaAc;Na 2S. (已知:H 3PO 4的K a3=4.5×10-13,H 2CO 3的K a2=5.6×10-11,HAc 的K a =1.76×10-5,H 2S 的K a2=1.2×10-15) 18-4-3 热稳定性(C 级重点掌握) 一:酸根阴离子对盐热稳定性的影响含氧酸盐如果阳离子相同而酸根离子不同时,酸根离子稳定性越差,则盐的稳定性也越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