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生理学的复习提纲
生理学复习重点复习课程

生理学复习提纲:1.生物体活动有三大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自我繁殖)2.能引起兴奋的刺激的条件:一定的强度,一定的持续时间,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3.兴奋性:一切活细胞、组织或机体都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
4.1)阈刺激: 能引起组织发生兴奋反应的最小刺激量(强度,时间)2)阈强度: 产生兴奋的最低刺激强度3)时间阈值: 产生兴奋的最低刺激时间4)基强度: 阈刺激里的最小值5)时值: 2倍基强度时的时间阈值5.人体对外环境变化的反应包括两个方面:①运动功能按一定方向路线进行一系列活动;②内脏系统作相应的调整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器官、组织、细胞的自身调节.→三种调节方式有一个共同的作用方,即反馈控制(闭环)6.体内的正反馈调节:排尿反射,血凝过程.1.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有两种:细胞的静息电位,可兴奋性细胞的动作电位2.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接近K+平衡电位.以膜外电位为0,静息电位用负值表示。
3.极化状态:细胞在静息时膜外侧带正电,膜内侧带负电的状态;极化状态加大称为超极化;反之称为去极化。
4.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在原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而短暂的电位波动,动作电位可向周围扩布. 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通常称为可兴奋性细胞。
5.生物点产生机制的膜学说:细胞各种生物电现象的表现,主要是由于某些带电离子在细胞膜两侧的不均衡分布,以及膜在不同情况下对这些离子的通透性发生改变所造成的。
6.细胞保持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的基础:细胞内外钾离子的不均衡分布(细胞内高K+)和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7.1)动作电位产生机制:Na+通道由备用状态(m通道关闭,h通道开放)进入激活状态(m开放,h开放),Na+内流,细胞膜去极化→达到峰电位→Na+通道进入失活状态(m开放,h关闭),K+通道开放,K+内流,产生复极化→负后电位→正后电位.2)负后电位:在复极时迅速外流的K+蓄积在膜外附近,暂时阻碍了K+外流.3)正后电位:由于生电性钠泵作用的结果。
生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中职

生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中职
生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中职可能包括以下内容:
1. 生理学定义: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器官、组织、系统正常功能和机制的科学。
2. 人体八大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3. 细胞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4. 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稳态,其中神经调节反应迅速,体液调节作用持久,免疫调节具有特异性。
5. 心脏的泵血功能是通过收缩和舒张运动实现的,血液通过心脏泵出,经过血管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
6.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主要功能是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维持气体交换。
7.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等器官,主要功能是摄取食物、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
8. 排泄是指将体内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排出体外的过程,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和皮肤实现。
9. 生殖系统包括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器官,主要功能是繁殖后代。
10. 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主要功能是支配和调节人体各种生理活动。
11. 内分泌系统包括各种内分泌腺体,主要功能是分泌激素,调节人体各种生理活动。
12. 免疫系统包括各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主要功能是抵抗病原体侵袭和清除体内异常细胞。
以上仅为基础知识重点,更多内容可查阅专业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生理学》复习资料

《生理学》复习资料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和功能的一门科学。
它涵盖了从细胞到器官系统的多个层面,对于理解人体的正常生理过程以及疾病的发生机制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生理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复习整理。
一、细胞生理学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细胞生理学主要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双层、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
它具有选择性通透的特性,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包括单纯扩散(如氧气、二氧化碳的扩散)、易化扩散(分为经载体的易化扩散和经通道的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如钠钾泵)以及出胞和入胞作用。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是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其产生主要与钾离子的平衡电位有关。
动作电位则是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快速、可逆的电位变化,包括去极化、复极化等过程。
二、血液生理学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的成分和功能:血浆中含有水、电解质、血浆蛋白、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等。
血浆蛋白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它们具有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功能、免疫功能等。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其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与血液的携氧能力密切相关。
白细胞分为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它们在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
血小板具有止血和凝血的功能。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激活,最终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血型和输血:ABO 血型系统和 Rh 血型系统是常见的血型分类系统。
输血时需要进行血型匹配,以避免发生溶血反应。
三、循环生理学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
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构成心动周期,每个心动周期包括心房收缩期、心室收缩期和全心舒张期。
心输出量是评价心脏功能的重要指标,受心率和每搏输出量的影响。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心肌细胞分为工作细胞(心室肌细胞和心房肌细胞)和自律细胞(窦房结细胞和浦肯野细胞)。
2024年度20中职护理《生理学》复习

ATP生成原理
在能量代谢过程中,ADP接受能量转化为ATP,是细胞内的主要能量来源。
2024/2/2
12
遗传因素对细胞功能影响
遗传因素
基因通过编码蛋白质来影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决定细胞特性的重要因素。
对细胞功能的影响
不同基因的表达水平会影响细胞的代谢、增殖、分化等功能,进而影响生物体的 表型和生理功能。例如,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导致细胞功能异常,进而引发疾病。
负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为机体提供能量和 营养物质。
呼吸系统
实现气体交换,为机体提供氧气并排出二氧化 碳。
循环系统
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等,维持机体内环境 的稳定。
2024/2/2
泌尿系统
排除机体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
神经系统
调节和协调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保持机 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递质种类
不同的递质可引起不同的 生理效应,如乙酰胆碱可 引起兴奋,而γ-氨基丁酸 则引起抑制。
16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区域划分
01
02
03
04
大脑皮层
负责高级认知功能,如思维、 语言、记忆等。
基底核
与运动调节、情感调节等有关 。
脑干
包含多个重要生命中枢,如呼 吸中枢、心血管中枢等。
小脑
负责协调随意运动,维持身体 平衡。
10
细胞内外环境平衡调节机制
细胞内外环境平衡
细胞通过调节自身代谢和物质转运, 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相对稳定。
调节机制
包括细胞膜的通透性调节、细胞内外 离子的平衡调节、细胞代谢产物的排 放和细胞容积的调节等。
2024/2/2
11
能量代谢途径及ATP生成原理
中职生理学基础全套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中职生理学基础全 24
套专业知识
血液——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血液是由液态的血浆和混悬于血浆中的血细胞组成。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比重 (二)血液的黏度 (三)血浆pH值 (四)血浆的渗透压
套专业知识
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三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三、骨骼肌收缩的形式
骨骼肌的收缩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其意义在于完成一定的躯体运动。肌肉 兴奋后引起的收缩可因不同情况而有不同的收缩形式。 (一)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 (二)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四、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
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即前负荷、后负荷和肌肉收缩能力。 (一)前负荷 (二)后负荷 (三)肌肉收缩能力
中职生理学基础全 9
套专业知识
绪论——第三节—— 机体与环境
二、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 内环境是指体内各种组织细胞赖以生存的环境。
(二)稳态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简称稳态。它是
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在机体的生存过程中,内环境稳态总是受到双重因素的影响。
中职生理学基础全 17
套专业知识
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 细胞的基本功能
二、细胞膜的受体功能 (一)受体与配体 受体是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类特殊蛋白质,它们能选择性地与激素等化学物质 相结合,而产生一定的生理效应。 配体是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效应的物质,如激素、神经递质和药物 等。受体与配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可逆性等特点。 (二)受体的功能 受体的功能一是能识别和结合体液中配体;二是能转发化学信息。受体与激素 等化学物质结合后,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在Mg2+的共同催化下,细胞内的ATP 被转变为环一磷酸腺苷(cAMP)。cAMP可激活细胞内许多酶系统,产生生理效 应。
生理学第一章复习提纲

《人体生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 论《绪论》名词解释★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节,即细胞外液。
★2.稳态(Homeostasis):也称自稳态,指内环境理化性质如温度、pH值、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也泛指体内从细胞核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到整体水平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在神经和体液等因素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讲课提纲概括一、人体生理学的任务及发展史二、人体的体液组成三、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称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外环境与生命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
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四、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机制机体内存在三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1)是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
2)调节特点: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
3)基本调节方式:反射。
4)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Reflex arc),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5)反射与反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反射活动需中枢神经系统参与。
6)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式生来就有的,多为维持个体的生存说必需,其反射弧简单而且固定;条件反射式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建立起来,反射弧复杂易变★2、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1)发挥调节作用的物质主要是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
2)调节特点: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
(这些特点都是相对于神经调节而言的。
)神经一体液调节:人体内多数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接受神经的支配,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成为神经调节反射弧的传出部分。
如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3、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1)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中专生理学知识归纳总结

中专生理学知识归纳总结在中专生物课程中,理学知识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理学涉及身体的结构、功能和生理过程,是我们理解生物学的基础。
下面将对中专生理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及应用这些知识。
1. 细胞生物学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对于中专生来说,了解细胞结构和功能是十分重要的。
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细胞膜起着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细胞核则负责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
此外,细胞内还有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等,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2. 组织学组织是由一些相同或相似类型的细胞组成的。
人体包含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上皮组织覆盖在身体的表面,并参与物质的吸收和分泌。
结缔组织是提供机械支持和连接组织的框架。
肌肉组织用于产生力和运动。
神经组织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3. 循环系统循环系统负责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同时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中专生需要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血管的分类和作用。
人体的循环系统由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泵血,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全身。
4. 呼吸系统呼吸系统负责将氧气吸入体内,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中专生需要了解肺部的结构和呼吸过程。
呼吸系统由鼻腔、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当我们呼吸时,氧气通过鼻腔进入气管,然后进入支气管和肺部,最终到达肺泡。
在肺泡内,氧气通过膜扩散到血液中,而二氧化碳则从血液中释放到肺泡,随着呼气排出体外。
5. 消化系统消化系统负责将食物分解为营养物质,以供身体吸收和利用。
中专生需要了解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的结构和功能。
当我们吃东西时,口腔中的唾液开始分解食物,然后食物通过食道进入胃,胃酸和胃酶进一步分解食物。
接下来,食物进入小肠,在小肠中利用肠道上皮细胞分解和吸收营养物质。
剩余的废物进入大肠,最终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6. 泌尿系统泌尿系统负责排除代谢废物和调节体液平衡。
中专生需要了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尿液的生成和排出过程。
中专生理学专业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专生理学专业知识点总结大全中专生理学专业知识点总结大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理学专业逐渐成为许多中专学生的理想选择。
作为中专生,理学专业知识点是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必须掌握的基础,下面将对中专生理学专业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生物学基础知识1. 细胞与组织学:包括细胞结构、细胞分裂、组织学等相关知识。
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了解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掌握核酸、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生物分子的特性与代谢途径。
3. 生理学:涉及神经、循环、呼吸、消化、排泄、内分泌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机体的自由能与酸碱平衡等基本生理过程。
4. 遗传学:了解遗传学基本概念、遗传变异与突变、遗传病等相关内容。
5. 免疫学: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了解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诊断方法。
二、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1. 人体解剖学:熟悉人体各系统及器官的结构、位置、特征和相互关系,了解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重要脏器的结构与功能。
2. 组织胚胎学:了解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发育过程,包括胚胎的形态发育、器官生成的过程等。
三、药理学与临床药学1. 药理学:掌握药物的起效机制、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等相关知识,了解药物对组织器官的作用与药物的副作用。
2. 临床药学:了解基本的临床药物应用常识及药物的组成、用法、用量、副作用等,熟悉基本药物治疗性用药原则。
四、康复医学与运动医学1. 康复医学:了解康复的基本概念、康复业务操作和康复理论知识,掌握康复治疗手法和康复评定方法。
2. 运动医学:了解运动对人体的影响与机制,掌握运动医学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防治措施等内容。
五、影像学与检验诊断学1. 影像学:了解常见的医学影像学技术,如X线、CT、MRI 等,掌握影像学的基本原理和解读技巧。
2. 检验诊断学:掌握常见的临床检验技术和方法,包括化验、细菌学、免疫学等,了解各项检验指标的意义、正常范围和异常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专《生理学》复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新陈代谢2、兴奋性3、阈值4、内环境5、稳态6、反射 6、正反馈7、负反馈二、填空题: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和。
2、反应的基本形式有和。
3、生理学中将、和三种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
4、从生物电现象来看,兴奋的标志是产生。
5、人体机能的调节方式有三种、和。
6、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
7、典型的反射弧由、、、和五部分组成。
8、是指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
9、是指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三、简答题:1.何谓内环境和稳态?有何重要生理意义?答: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内环境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就是在内环境稳态不断被破坏和不断恢复过程中得以维持和进行。
如果内环境不能维持,就会损害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进而发生疾病。
2. 机体功能活动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答:机体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①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的各种活动实现,其基本方式是反射。
它是体内最普遍的一种调节方式,具有迅速、准确和作用时间短暂的特点。
②体液调节:是指体液中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
它的作用特点是缓慢、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③自身调节:是指细胞和组织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的作用,自身对刺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其特点是调节范围局限、幅度较小、灵敏度较低。
3.何谓负反馈、正反馈?各有何生理意义?答: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
意义:维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行对稳定。
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
意义:促使某些生理活动一旦发动,就迅速加强,直到生理过程完成为止。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名词解释:1、静息电位2、阈电位3、等长收缩二、填空题1、细胞膜转运物质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形式有、、和。
2、入胞可分为两种形式和。
3、以单纯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主要有和。
通道蛋白转运的物质主要有。
载体蛋白转运的物质主要有。
出胞和入胞转运的是物质。
4、组成细肌丝的三种蛋白是、和。
5、兴奋-收缩偶联的结构基础是、其关键作用的偶联物质是。
6、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是、和。
三、简答题:1.简述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有哪些?答:1)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如:O2 CO2 2)易化扩散:是指水容性或脂溶性很小的小分子物质,在膜蛋白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可分为两种类型: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特点:①特异性②饱和现象③竞争性抑制。
转运葡萄糖和氨基酸。
经通道的易化扩散:门控通道又分两种: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
转运Na+和K+ 等离子。
3)主动转运:离子或小分子物质在膜泵蛋白的帮助下逆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耗能转运过程。
如:钠泵对Na+和K+的逆浓度转运。
4)出胞和入胞:是大分子物质或团块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动进出细胞的转运方式。
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和激素的分泌。
2.对比说出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
答:1)静息电位:是指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膜内较膜外低。
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静息时K+外流形成的K+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扩布的电位变化,是细胞产生兴奋的标志。
动作电位的产生:上升支由于Na+内流形成,下降支由K+外流形成。
之后Na+-K+泵的活动,使Na+和K+恢复到兴奋之前的分布状态。
动作电位的特点:①不衰减性:②全或无现象:③双向传导第三章血液一、名词解释:1、血细胞比容2、血浆渗透压3、等渗溶液4、溶血5、血液凝固6、血清7、血型二、填空题1、血浆蛋白主要有、和。
其中有参与血液凝固的作用。
2、血浆渗透压包括和。
由于血浆中小分子晶体物质的颗粒数目多,所以血浆渗透压主要为。
3、正常成年男性红细胞数量为,女性为。
4、血红蛋白含量,正常成年男性为,女性为。
5、红细胞主要生理功能为,并对起缓冲作用。
6、红细胞生成的部位是,生成的原料是和,促进红细胞成熟的因子是和。
7、正常成人白细胞的总数为。
8、中性粒细胞的主要作用是。
参与敏反应的白细胞是,对蠕虫起杀伤作用的是。
9、正常成人血小板的数量为。
10、血小板的生理功能为和。
11、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分、和个步骤。
12、血液凝固的激活途径可分为和。
13、血浆中重要的抗凝物质包括和。
14、某人的血清中含有抗A抗体,红细胞膜上有B 抗原,其血型为型。
三、简答题:1.血浆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各有哪些生理功能?答:1)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分类名称主要功能清蛋白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球蛋白参与免疫反应纤维蛋白原参与血液凝固2)红细胞的生理功能①运输氧和二氧化碳②缓冲血液的酸碱度。
3)白细胞的生理功能分类名称主要功能中性粒细胞吞噬与消化细菌和衰老的红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抑制过敏反应物质、参与蠕虫的免疫反应嗜碱性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释放肝素抗凝单核细胞吞噬抗原、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淋巴细胞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4)血小板的生理功能①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②参与生理性止血与凝血3.红细胞正常生成需要哪些条件?答:红细胞的生成条件1)生成的部位出生以后,红骨髓是制造红细胞的唯一场所。
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2)生成的原料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是铁和蛋白质。
缺铁会引起缺铁性贫血。
3)成熟因子促进幼红细胞的发育和成熟的因子有叶酸、维生素B12,机体缺少叶酸、维生素B12会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生成的调节红细胞的生成主要受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雄激素的调节。
严重肾病,引起肾性贫血。
4.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答:血液凝固基本过程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②凝血酶形成。
③纤维蛋白形成。
其中,因子X的激活可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
5.ABO血型系统是如何分型的?答:ABO血型系统的分型依据:根据红细胞膜上A凝集原和B凝集原的有无和种类分为四型:红细胞膜上只有A凝集原者为A型,只有B凝集原者为B型,含有A.B两种凝集原者为AB型,无A. B凝集原者为O型6.Rh血型系统是如何分型的?有何特点?Rh血型分型依据 :根据红细胞膜上有无D抗原,Rh血型分为Rh阳性和Rh阴性。
Rh血型特点: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Rh阴+性者经D抗原刺激后可产生D抗体,主要为IgG。
第四章血液循环一、名词解释:1、心动周期2、窦性心律3、搏出量4、血压5、收缩压6、舒张压7、中心静脉压二、填空题:1、心排出量决定于搏出量和,搏出量受心肌、和能力的影响。
2、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期,其形成原因是由内流和外流同时存在。
是自律细胞电活动的特点。
3、心肌的生理特征、、和。
4、兴奋由心房传导到心室的延搁部位,其传导速度。
5、第二心音的特征是,标志着的开始。
第二心音强弱主要反映的高低和机能状态。
6、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是,基本因素和。
7、微循环的血流通路有、、和三条,其作用分别是、和。
8、肾上腺素能使心跳,心排出量,但对总的外周阻力临床上常用作药。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使小动脉强烈收缩,使外周阻力增大,血压明显升高,临床上常用作药。
三、简答题:1、比较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2. 简述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及意义。
答:微循环的有三条通路:1) 迂回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意义:血液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
2)直捷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意义:使部分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返回静脉,保证静脉回心血量。
3)动—静脉短路:微动脉→动-静吻合支→微静脉V意义:调节体温。
3、简述减压反射的调节过程。
答:动脉血压↑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窦神经传入主动脉弓兴奋↑主动脉神经延髓心血管中枢的神经冲动↑心交感中枢和缩血管中枢紧张性↓心迷走中枢紧张性↑交感缩血管神经传出冲动↓对血管血管舒张外周阻力↓血压↓心交感神经传出的冲动↓对心脏心排出量↓心迷走神经传出的冲动↑心肌收缩力↓反之,当血压下降时,减压反射减弱,血压回升。
4、影响心输(排)出量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心排出量的因素心排出量决定于搏出量和心率。
心排出量=搏出量×心率。
1)影响搏出量的因素:①前负荷,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前负荷增加,心肌收缩加强,搏出量增加。
②后负荷,即动脉血压。
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后负荷越大,心室等容收缩期延长,使射血期缩短,搏出量减少,反之,搏出量增加;③心肌收缩能力,即与前、后负荷无关的心肌本身的内在收缩特性。
2)心率变化对心排出量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增快,心排出量增加。
当心率超过180次/分时,心动周期过短,特别是心舒期过短,心室充盈不足,搏出量和心排出量降低。
心率低于40次/分,心室充盈量有限,心排出量也减少。
5、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答:1)搏出量:搏出量增加时,血压升高,以收缩压升高更明显,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了搏出量的大小及心脏收缩力量的大小。
2)心率: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加快时,血压升高,以舒张压升高为主。
反之,心率减慢时主要降低舒张压。
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加时,血压升高,以舒张压升高更明显,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4)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当大动脉管壁的弹性降低时,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使脉压增大。
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当循环血量下降(失血)或血管容积增大(过敏)时,血压下降。
第五章呼吸系统的功能一、名词解释:1、呼吸2、呼吸运动3、肺通气4、肺换气5、肺活量6、用力呼气量7、每分通气量 8、肺泡通气量 9、肺牵张反射 10、通气/血流比值二、填空题1、呼吸的三个环节包括、和。
2、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和之间的压力差,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3、胸膜腔内压指胸膜腔内的压强,其特点是。
4、肺的弹性阻力包和。
5、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作用是。
6、气体交换的方式是,气体交换的动力是。
7、经过肺换气,血液由血变血,经过组织换气,血液由血变为血。
8、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有、和。
9、氧气的主要运输形式是与结合形成。
二氧化碳的主要是形式被运输。
10、呼吸的基本中枢在。
调整中枢在。
三、简答题:1.胸膜腔负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答:胸膜腔内压主要是由肺的弹性回缩力形成的。
胸膜腔是一个密闭的、潜在的腔。
有两种力通过胸膜脏层作用于胸膜腔:一是肺内压,使肺泡扩张;而是肺回缩力,使肺泡缩小。
因此,胸膜腔内压力实际上是两种方向相反的力的代数和,即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