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1》
区域创新能力研究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区域创新能力研究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创新能力成为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区域创新能力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当地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活力,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地方经济的发展。
因此,研究区域创新能力对于探究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律,提高地区创新活力和竞争力至关重要。
一、区域创新能力的定义及特征所谓创新能力,指的是一个组织、一个企业或一个地区在持续创新、不断进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能力。
换言之,区域创新能力指的是一个地区在科技、人才、资本、信息等方面形成的持续创新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还需要具备市场研究、营销策略、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创新能力。
区域创新能力具有以下特征:1. 多元化:区域创新能力需要涵盖多方面的能力,包括科研能力、人才创新能力、资金支持能力等。
2. 韧性:在经济不景气、市场变化、政策调整等各种外部干扰下,区域创新能力的韧性和适应性非常重要。
3. 合作性:区域创新能力需要各个单位、企业、组织之间的联合协作,只有通过资源的共享和合作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创新能力。
4. 持续性:区域创新能力必须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的变化。
二、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1. 提高经济水平区域创新能力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充分发挥地方企业的创新能力,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企业,才能够提高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
同时,也需要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创新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支持。
2. 优化产业结构区域创新能力可以支持地方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通过创新能力的扶持和引导,可以培养新兴产业、优化传统产业和加强产业链的衔接,从而提升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
3. 提高竞争力区域创新能力对于提高地区竞争力来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一个地区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可以更好地吸引投资、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和推进科技进步,从而在全球经济中更好地立足。
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推动辽宁区域创新的对策

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推动辽宁区域创新的对策摘要: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因其历史原因,现面临着技术老化、创新乏力的问题,因此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是辽宁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从分析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对区域创新的作用入手,分析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发展缓慢的原因,以及辽宁省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特殊优势,最后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区域创新;辽宁省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40067011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辽宁区域创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是指在总部制定的全球经营战略的框架下,从区域级层面上对区域内数个国家的总公司各项活动(生产、销售、物流、研究与开发活动、人才培养、融资)进行统筹管理和协调,并负责制定公司区域性经营战略的组织形式。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一种经济形态。
总部经济主要基于价值链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以及比较优势理论,集中各种区域资源,吸引各种企业总部,以此来促进总部企业与区域内各类企业之间、总部与总部之间的相互合作,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的很多城市都加入了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争夺之中,“总部经济”现象受到了广泛重视。
北京、上海以其国际地位、雄厚的经济实力成为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的主要聚集地。
例如,截止到2012年6月底,上海已累计批准设立外资投资性公司253家,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80家,设立研发中心348家。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如广州、重庆、深圳、青岛、济南等纷纷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思路,并相继出台优惠政策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发展总部经济,正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构筑区域增长极的“新引擎”。
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分析报告r——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5》

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分析报告r——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5》李妍【期刊名称】《广东科技》【年(卷),期】2017(026)002【总页数】7页(P46-52)【作者】李妍【作者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从实力、效率、潜力三个角度观察一个地区的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五个要素,给出全国除港澳台地区以外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创新能力排名。
本文基于历年报告数据以及《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对广东及兄弟省市的创新能力与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找出创新强项与弱项,并为进一步提高广东区域创新能力提出几点拙见,供科技管理部门决策参考。
“站在巨人肩膀上”选取指标。
《报告》在指标选取、评价方法的确定等方面借鉴了包括《世界竞争力年鉴》、《全球竞争力报告》、《全球创新指数》、《创新型联盟指数》以及《国家创新指数》等国内外知名报告,并根据中国区域创新体系特征进行了适当的动态性调整。
加权综合评价得出区域创新能力排位。
2015年《报告》指标所用的数据基本是2013年的,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基础指标无量纲化后,用专家打分得到的权重,分层逐级综合,最后得出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创新能力的综合效用值,并予以排名。
(一)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八年全国第二2015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综合分值52.71分,继续位居全国第二位,与排名第一的江苏相差5.3分。
从创新的实力、效率和潜力三个维度看,广东分别位居全国第2、第5、第26位,与上年排位一致。
从创新能力构成五要素看,广东知识创造和知识获取均位居全国第四位,创新环境居全国第三位,创新绩效居全国首位。
与上年相比,知识获取、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排位保持不变,知识创造和企业创新全国排名均下降1位。
与兄弟省市相比,广东的创新绩效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优势,知识创造与排名第一的北京差距扩大5.55分,知识获取与排名第一的上海差距缩小12.39分,企业创新和创新环境分别与排名第一的江苏差距缩小2.87分和0.93分。
西北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分析

西北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分析杨忠泰【摘要】Using Chines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group evaluation methods of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provinces and cities nationwide, this paper evaluated comprehensively the northwest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showed that the northwest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is lowest in China. Therefore, the state and the northwest region should continue to strengthen infrastructur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 the new round of western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o build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which cross the northwest administrative zone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state-level high-tech industry and the national reform & demonstration base of Guanzhong-Tianshui Economic Zone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to l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n Northwest China.%采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评价全国省市区域创新能力的指标和方法,全面评价西北地区区域创新能力。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决策部署,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发展新动能,强化标准引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这是党中央结合新时代国内外形势,立足我国实际,对科技创新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涵,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指南,将对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广东是科技创新的重镇,创新发展、科技驱动已成为广东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__》反映,广东省区域创新能力自20__年以来,连续三年位居全国首位。
在一级指标中,广东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能力两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位,表明广东已打造了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这些工作成效为广东下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推动科技创新再上新水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广东省粤科金融集团作为服务科技创新的省属一级平台企业,近年来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以及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广东省委、省政府赋予集团公司的战略定位,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等重大机遇,致力于为广东科技创新提供综合金融服务,通过构建基金业务、创投业务、金融业务、资产管理等业务体系,初步形成“创投为主、多业联动”的发展格局,累计为20_多家科技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推动60多家企业实现ipo上市或在“新三板”挂牌。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更好地营造科技创新发展氛围,促进科技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下来粤科金融集团应着力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是在服务科技型创业企业股权融资方面,粤科集团应围绕科技型创业企业生命周期,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覆盖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全过程、全链条的创投业务体系。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综述

创新驱动,仍需整体发力——《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综述发表时间:2013-02-1810:37:15 文章来源:中国科技网点击次数:72 本报记者陈磊编者按 2012年年底,由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和国家软科学计划资助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正式对外公布,本报在第一时间进行了相关报道(2012年12月24日一版)。
稿件见报后,有很多读者表示想进一步了解该报告的研究背景、工作重点及分析结果。
为此,本报特推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综述》一文,深入解读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变化及特点、创新驱动理论以及创新型地区的评价模型。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创新体系逐渐受到学者关注。
中国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形成与发达国家不同,有着多样性和差异性。
如何看待区域创新发展的基本模式,对其创新能力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1999年开始,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承担了《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的研究工作,至今已推出13年。
2012年报告仍延续过去的指标体系,将综合指标分解为实力指标、效率指标和潜力指标三个方面,并分别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五个方面进行测度。
2012年报告对各地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和排序,与往年相比,增加了对江苏、广东、北京、上海四地创新能力的10年回顾与分析,同时在专题研究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
一是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研究提出了创新型地区的评价模型,对各省市区建设创新型地区的进展阶段进行分析评价;二是对浙江与意大利的创新情况进行比较研究,进而对我国地方推动区域创新提出建议。
区域创新能力领先地区排名稳定研究显示,2012年创新能力领先的地区排名稳定。
与2011年相比,2012年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的总体格局略有变动,但前8名的地区排名没有任何变化,依次是江苏、广东、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天津和辽宁;安徽由2011年的第15名上升到第9名,湖南位列第10名。
其中,江苏连续4年位居全国区域创新能力排名第一,创新优势明显。
关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关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选择体系构建论文摘要:区域创新能力体现了区域技术创新的总体水平。
建立一套全面、客观、准确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一方面要参考国内外的指标体系与模式,吸收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要考虑我国的实际国情和各区域问统计指标的差异。
指标选择过程中,要遵循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并行、系统性与开放性结合、代表性和可比性同步等原则。
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可以从区域创新投入、区域创新产出、技术扩散和区域创新环境四个方面来构建。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之一,体现了特定区域的技术创新效率,是区域创新功能发挥程度的标志。
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经历了从单一指标体系到综合指标体系的发展历程。
二战后一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数研究者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线性的发展过程(如图1所示),认为增加科学研究投入就能促进下游的创新与新技术的增加。
线性模型重视创新的诱发作用,支持使用单一指标测评方法,如使用R&D经费支出、科研人员数量等来衡量创新活动水平。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渐渐摒弃了创新过程的线性模型,相应也渐渐摒弃了单一指标测评方法。
这是因为人们发现,研究与开发并非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使用单一指标经常会遇到诸如统计口径、国别差异、技术成果等问题。
随后,有学者提出了非线性创新模式等各种更加复杂的模型。
非线性创新模式认为,技术创新会因为非连续的、非适当的学习过程以及缺少学习过程而中断,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必然消失,因此创新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有反馈的、多部门的模型。
对创新过程认识的变化导致了创新评估指标体系的改变,于是综合指标体系出现了。
综合指标体系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是当前学术界比较通行的一种创新评估。
纳尔逊(Ne1son,2002)曾设计了一套综合指标体系来评估各国创新能力,指标主要包括R&D经费来源、R&D经费配置、大学的作用、支持和影响创新的政府政策等”。
国内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

国内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是评估一个地区在创新方面的能力和潜力的方法。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评价各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对于制定创新政策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成果。
首先,在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中,常用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
科技创新投入指标包括研发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科技专利申请等,反映了地区在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
科技创新产出指标包括科技成果转化率、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反映了地区创新能力的转化和应用能力。
创新环境指标包括政策支持、产业密集度、人才培养等,反映了地区创新环境的优劣。
其次,在国外的研究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提出了创新系统模型,将创新能力评价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创新,指的是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中级创新,指的是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且已经商业化的创新;高级创新,指的是技术水平非常高且具有颠覆性的创新。
根据不同层次的创新,采取不同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在国内研究中,浙江大学的研究者提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科技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其中科技创新能力指标包括研究开发投入、科技成果、科技合作等;技术创新能力指标包括技术引进、技术创新、技术孵化等;产品创新能力指标包括产品开发、产品更新、市场占有率等;创新环境指标包括政策支持、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等。
此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中还涉及到对经济发展水平、人才引进政策等因素的考量。
例如,杭州经济学院的研究者通过综合评价杭州地区的人才引进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而评估其创新能力。
同时,研究者还通过分析地区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来揭示创新能力评价的内在机制。
总之,国内外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主要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来评估地区创新能力的不同层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告显示,创新能力领先的地区优势各有侧重。如江苏的 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均排名第一;北京的知识创造能力远
远领先于其他地区;上海的知识获取能力排名第一;广东的创
新绩效排名第一。此外,各地区创新的实力、效率和潜力存在 较大差异:广东和江苏的创新实力远领先于其他地区;北京、 上海、天津的创新效率远领先于其他地区;重庆、内蒙古、安 徽的创新潜力最大。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1》延续了历年报告的指标体系,
将综合指标分解为实力、效率和潜力3个专项指标,并分别做
出排名;每一个专项指标分别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 新能力、技术创新环境与管理、创新的经济效益五个方面进行 测度。
与2010年相比,2011年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的总体格局略 有变动,但排名前七位的地区与2010年相比没有变化,依次是
浅谈《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1》
姓名:蒋贤臣
专业:企业管理 年级:2010级
本次报告主要内容
一、《报告2011》简述 二、区域创新能力概念及评价指标 三、加强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报告2011》简述
2011年12月17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1》正式对外 发布。报告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创新能力 进行排名,并对决定区域创新能力强弱的因素进行详细分析。
规司和国家软科学计划资助,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承担。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是一个开放性研究团队,主要成员来自 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 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从1999年起,中国科技 发展战略小组每年推出一本研究报告,旨在为地方政府了解本 地区的创新能区域之间的竞争、区域创新
能力的一分高下。 区域创新能力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是经济高速发展的 关键条件。加强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对区域提高自身竞争力、繁荣
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谢谢
2011年区域创新能力排名的新变化是东北地区的吉林省、辽宁
省创新能力均有较大提升。与之相对的是,中部地区除了江西省 和陕西省创新能力排名有所上升之外,山西省、湖北省、安徽省、 河南省的创新能力排名都较上年有明显下降。西部地区则呈现无 规则的上升与下降,有些地区上升较快,如贵州省、甘肃省和新 疆维吾尔自治区,有些地区则下降较快。
江苏省、广东省、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山东省和天津市。
此外,辽宁省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由2010年的第12位上升到第八 位,主要原因是创新绩效排名大幅提升;四川省的综合排名没 有变化,仍然是第九位,但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排名比2010年 有明显下降,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和创新环境排名均比2010年 有所上升。
报告显示,与2010年相比,东部地区的江苏省、广东省、北京
市、上海市等省市仍然占据区域综合创新能力排名前几位,东 北地区的几个省区创新能力提升明显,中部地区省份排名普遍 下降,西部各区域则呈现无规则的上升或下降。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是以中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
主题的综合性、连续性的年度研究报告。报告由科技部政策法
二、区域创新能力概念及评价指标
区域创新能力(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是指一个地区
将新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其核心是促
进创新机构间的互动和联系,表现为对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贡 献能力。区域创新能力不等于科技能力,也不等于科技竞争力, 但科技能力和科技竞争力是区域创新能力的基础。它不仅是区 域经济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而且也是解释地区经济繁 荣程度差异的重要因素。
还有一种较为常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区域创新能力的 内涵划分而来,一般包括资源能力(人力、财力、物质资源)、 载体能力(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环境能力、成果能力 (论文、著作、专利等)、品牌能力。
三、加强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区域创新是国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的发展支撑着国家 的发展。区域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之一。可
评价指标: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采用了5项 指标: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这是一种 较为常用的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但并不是唯一和可以认为是最 合适的。其中,知识创造主要包括经费投入、人员投入和过程管理水平; 知识获取取决于各部门能否进行很好的知识合作、知识分享,如产、学、 研合作;企业创新的本质是一种经济活动,创新的基本组织实施单位是企 业;创新环境包括基础设施的完善、市场的大小、劳动者素质、为企业提 供金融支持的能力、本地区创业水平等因素;创新绩效指经济水平决定创 新能力,有效的创新活动促进经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