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兵部侍郎孙添佑及其家族源流考
杞县志卷之十 选举志 上 荐辟 贤良方正 进土 孝亷 举人

卷之十選舉志上薦辟贤良方正进土孝亷舉人杞属东娄,旧封三宋,孙刘裒然,制科称首,而乡举岁荐中名业彪炳,志行醇洁者固不乏人;赳桓之彦纷缀,武榜亦间有功业。
猗歟欤盛哉,信乎为文献之邦矣。
因考厥世次,详其历履以为后来兴起之助。
他若以纳粟入贡监者,例不入志,兹仍旧志存之。
荐辟后汉董宣光武时为司徒侯霸所辟见直谏传窦章顺帝时为太仆邓康荐入东观为校书郎见名儒传汜丹桓帝时辟太尉府见隐逸传蔡邕灵帝建宁时辟司徒府迁议郎见文苑传晋范粲丹孙武帝时辟太尉府见忠烈传江逌you 穆帝时本州辟不就见事功传江惇康帝时郗鉴辟为太尉據不就见笃行传明徐暹字景升洪武史質字景素洪武时以明经举除徐州幕贤良方正东汉爰延桓帝时太尉杨秉等举见直谏传进士后唐高頔di 废帝清泰二年登第见笃行传宋宋準太祖开宝三年登第覆试仍擢甲第见文苑传孔维乾德四年九经及第见名儒传高南金頔子太宗雍熙二年擢第见笃行传高鼎頔之次子太宗淳化中登第宋庠仁宗天圣二年举第三大后改第一见事功传宋祁庠弟同年举第一太后改第十见文苑传桑慥懌兄仁宗年登弟宋允国庠子仁宗年登第有传魚周询仁宗年登第见循绩传崔鷃徽宗年登第见文苑传金边元忠世宗时人大定中举进士在西京大同有父老王圯等求为副留守李公晏德政碑元忠援笔而就其敏捷如此元王秉谕,元末登第,至正中累官兵部尚书、福建宣慰司都元率。
卒赠简肃公。
弟秉忠都御史。
子宗御史,侄景和知府,孙釗知州,曾孙伯祥知县,累代冠裳,时称其盛。
李唐臣,字良弼,元未登第。
博涉书史,尤长於易。
楚均昴,字子昂,元未登第。
洪武初仕完州判官。
见循绩传。
聂道元,元未登第,为广东廉访使。
明永乐二年甲申科周楫,字济川,授行人,升户部员外郎。
楚鑑,字子昭,銓弟,授行人,历佥事调肃府左长史。
永乐十九年辛丑科万硕,字原盛,授监察御史。
景泰五年甲戌科孙贤,字顺卿,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累官太常卿兼翰林院学士,卒赠礼部左侍郎,谥襄敏。
见名儒传徐绅,字公仪,暹之孙。
授吏部文选员外郎,出知临洮府。
见循绩传成化十七年新丑科耿瑛,字玉光,授户部主事升员外郎。
孙姓由来

孙姓由来12怀庭纪(继)月,兴家承运20钦崇本原云来晋长乃赓履端“乐安堂”是指山东博兴一个叫乐安的地方,过去叫乐安郡的。
我们孙姓“乐安堂”的祖先都是从这个地方走出来的!宗族特征我们孙氏族大人众,英才辈出。
人口分布集中,大多在东北、华北、华东一线。
字行辈份排列井然有序,脉络清晰。
是一个源远流长、历史久远、支脉纷繁的大姓。
在宋人编写的《百家姓》中名列第三,在当今中国是第12大姓。
孙中山也是我们孙姓“乐安堂”的后代。
他这一脉孙氏族人,入粤的祖先叫友松公、日洪公等兄弟,和武宁孙氏族人一样,都是从山东搬迁而去的。
“乐安堂”最早发源自山东博兴,是自古以来孙姓最大的一个堂。
探索孙氏“乐安堂”的从博兴往南迁徙繁衍历程,大概是沿着山东、安徽、江西、福建、广东的路径。
还有的到了浙江、河南、山西等地。
因此,“乐安堂”孙氏还有“富春堂”、“太原堂”等分支。
孙氏起源妫姓孙氏,远古始祖虞舜,源出黄帝。
黄帝传十世孙叫“满”,被封胡公。
满传13世叫“完”,随国姓所以叫陈完,字敬仲,因避宫延内乱改叫田完。
田完传4世而至无宇,官上大夫;无宇之子田书,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前547~前490)封地乐安,赐姓孙氏,是为妫姓孙氏。
(此,由黄帝已传28世)田书伐莒有功,赐姓孙氏,食采乐安(今山东广饶县)。
乐安故青州之域,古有乐安国。
田书之孙就是孙武(字长卿3世)以田鲍四族谋乱投奔吴国,吴王阖闾任用为将,遂居吴。
孙武的儿子叫孙明(4世),以父功食采富春,世为富春人。
孙明的次子就是孙膑(5世)。
又十一世孙琼(字子远16世),后汉为天水太守,徙居青州。
又十一世孙恺(字士若27世),辟地河朔居武邑,子孙复徙青州,迨第四十世始祖万登公(40世)世居青州麻子乡麻盐渡,唐懿宗咸通中为金吾上将军,平交趾凯还道经休宁,爱其风土,遂居黎阳之唐田。
万登公五世孙曰天佑公(45世),生七子惟四子沂居旧,余皆各迁他所。
其子孙遂以乐安为堂号。
[1]乐安孙氏传二十三世而至孙坚,东汉永寿二年(156)生,封乌程侯,领长沙太守,初平三年(192)卒,衍传子四:策、权、翊、匡;二十四世而至孙策、孙权兄弟。
明末至清代新安吕氏家族世系与支派考略

明末至清代新安吕氏家族世系与支派考略作者:王永宽来源:《中州学刊》2012年第01期摘要:新安吕氏家族自明末至清代是豫西著名大族。
从明末的吕维祺到清初的吕兆琳及吕履恒、吕谦恒,祖孙三代的地位甚为显赫,其著述也相当多。
到清代中期,新安吕氏支系繁衍,族人中各代不乏著名文士。
综合考察与梳理新安吕氏家族的世系与支派,补充吕氏年表疏漏,对于研究明清历史,尤其是研究清代家族史、文学史、文化史,都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关键词:新安吕氏家族;世系;支派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1—0145—06明末至清代前期,以吕维祺为代表的河南新安县吕氏家族和以王铎为代表的孟津县王氏家族,都是豫西著名大族。
其中新安吕氏从明末的吕维祺到清初的吕兆琳及吕履恒、吕谦恒,祖孙三代的地位甚为显赫,其著述也相当多。
到清代中期,新安吕氏支系繁衍,各代不乏著名文士。
笔者在探讨河南文学史、戏曲史的过程中,曾经撰作《清代河南戏曲作家吕履恒、吕公溥年表》,收入《河南戏曲史志资料辑丛》第九辑,1987年8月出版;《清代河南戏曲作家吕履恒年表》,发表于《中华戏曲》1988年第4期;笔者在主编《河南文学史•古代卷》时也写了吕履恒、吕公溥的相关内容。
但是,这些论著中对于新安吕氏的介绍还不够详细,而且有些地方的表述也不够准确。
后来,笔者陆续见到一些新的传记资料,尤其是碑刻资料,并查阅有关文献,对新安吕氏有了更多的了解,于是对新安吕氏家族的世系与支派再进行一番综合考察与梳理,形成此文。
其中的内容,对于本人曾经发表过的吕氏年表来说,也是重要的补充或纠正。
吕氏先世至吕维琪根据吕维祺、吕履恒、吕谦恒等人的传记材料,可知新安吕氏的远祖是北宋宰相吕蒙正的第六子吕居简。
查《宋史》卷二六五吕蒙正传及相关资料,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今洛阳)人,太平兴国二年(977)状元,历官中书侍郎、户部尚书、平章事、太子太师,封蔡国公,谥文穆。
卧雪堂 小考袁氏辈序

“卧雪堂”小考袁氏辈序“卧雪堂”小考“卧雪”典故,出自东汉袁安。
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今河南省商水县西北)。
祖父良,习《孟氏易》。
安少传良学,为人严谨,州里敬重。
据《汝南先贤传》载:“时大雪,积地丈余。
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
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
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
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
’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初为县功曹(官名,掌官记录功劳),后累迁太仆、司空、司徒。
”后人以此为诗画题材,如:全唐诗二0一黄甫增《酬郑御史秋夜见寄》有“袁公方卧雪,尺素及柴荆。
”唐画家周、王维等有《袁安卧雪图》。
世代相传,袁安后人因以卧雪为堂号耳。
我朱仓袁氏既为卧雪堂,故为袁安之后人,无疑焉。
一九九二年四月堂忠并记朱仓袁氏世次排行字为1清 2仲 3 4(洪河潭铎)5 文6邦7宗8应9成10之11永12天13作14大15经16百17世18均19照20春21堂22青23和24久25守26善27惟28端29本30忠31孝32多33毓34祥35修36齐37重38敦39伦第九次续谱新拟定排行字20个:40家41传42有43纪44方45德46厚47生48栋49梁50仁51义52礼53智54信55平56安57福58寿59长明月清风2012-4-16 18:28:23朱仓袁氏历次序谱情况简表次序年代序谱人第一次万历二十一年(1593)应荐第二次乾隆四十四年(1779) 璞第三次嘉庆十九年(1814) 可纶(木疃)第四次道光十五至二十年(1835-1840)文传(寨子)五奎(围里)经仕(围里)思谦(木疃)思贤(木疃)第五次光绪二年(1876)丕彭龄(袁黄峪)经陶(围里)思述(木疃)第六次光绪二十三年(1897)世传(围里)均忠(围里)均望(围里)均(围里)均科(围里)照璜(围里)第七次民国二十四年(1935)均端(木疃)照宴(围里)第八次 19511962年百明照密(围里)照轩(围里)照熙(木疃)照岐照统堂纪(木疃)第九次 19901993年世雪世钧(寨子)世礼(围里)均悦均(袁黄峪)均慕(七岔河)照岐照统照熙(木疃)照达照柱(庙庄)照循(镇武庙)照礼(西北庄)春雨(金鸡墩)堂纪(木疃)堂忠(围里)一堂(以上凡没注村名者皆为庙根东朱仓人)应荐祖首次立谱序言始祖清,本海州陇西都新二里人也,元末明初洪武初年,避乱至此。
元末兵部侍郎孙添佑及其家族源流考

元末兵部侍郎孙添佑及其家族源流考元末兵部侍郎孙添佑及其家族源流考敬祖敦宗是中华文明美德之一。
叶落归根是炎黄子孙与生俱来的传统理念。
儿时从长辈那里听说,吾族的老祖先是从江西来的添佑公,旧居鸡叫城,便萌生了寻根之梦。
改革开放,国家进入太平盛世,史学文化迎来了绚丽的春天。
吾退休赋闲之后便开始了寻根问祖之旅。
开头十分茫然。
战事兵毁,文革冲击,族谱散失,史料奇缺。
于是四处搜寻信息。
进书店,查档案,问长辈,寻墓碑。
进而上网、旅行进行族际交流。
尔后还赴南京祭祖,江西寻根,鄄城研讨,台北联谊。
十年艰辛终于积累了较详实的家族史料。
中国姓氏大典及姓氏通史让视野豁然开朗。
澧州志载:孙添佑,吉水人,元末兵部侍郎、抚楚、卜居澧北鸡叫城,子孙繁衍,为澧望族。
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
并踏着泥泞赴鸡叫城遗址座谈走访,虽未找到添佑祖居墓葬之处,但看到了残存的土城及省人民政府1992年建立的省文物重点保护石碑。
还听到了二郎神造城的传说。
后经多方寻访,在火连坡镇三元村,孙家寿(已故)家中,找到了民国二年承松公倡修的孙氏族谱四十卷。
从中查到了孙姓源流,添佑后裔世系及祖祠,旧居,墓葬等诸多史料。
这是件来之不易的族宝,动乱中用油布包裹埋在地下才保存下来。
寿公临终叮嘱其子妥为保存,只供查阅,绝不外借。
至到2006年末又才从杨家坊乡孙永珍(已故)儿子家元手中,借出了一套幸存的同版本孙氏族谱。
次年清明之际,邀约本族部分族亲贤达,相聚一堂阅谱座谈,成立联修组织,发起联修澧水乐安堂孙氏族谱。
发动近百名采编人员,历时三年,录丁数万名,地域广涉澧水、荆南十余县市、农场。
全谱十二卷。
印数5000余册。
在颁谱的基础上,复修添佑墓园,并于兰江公园冠名侍郎亭。
工程之浩大,速度之迅速,耗资之额巨,乃本族之盛举。
联修族谱还包括了其伯祖父福七及添佐、添祚昆仲和堂兄弟天风、天顺公支系,播散于澧水之少量后裔。
乐安堂孙氏是中华孙姓三大支脉中最主要的一支。
公元前672年,沩满、字敬仲后裔陈完,因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
湖南氏族源流--孙氏

湖南氏族源流——孙氏浏阳珠溪孙氏始祖致主公,后唐同光3年(925)自吉安府泰和县凝滂乡车头井边迁潭州。
第三代铭公居善化太平乡;亮公居长沙锦绣都。
铭公长子万十一郎(号起俊)、次子万十四郎(号阊俊)、亮公子万十八郎(号赞元)于北宋时偕迁浏北珠溪。
后人分居浏阳、善化、长沙、湘潭等地。
1936年六修族谱,堂号乐安。
浏阳沙溪孙氏始祖致主公,系出江西富春孙氏支派,后唐同光3年(925)由江右迁湘。
三世汤盘公隐住于善化太平乡,汤聘公迁住于长沙锦绣乡。
之后二支嗣裔皆迁浏北珠溪,迨至二十七世平槐,于明季从县北南徙,定居于南乡沙溪大坪,为浏阳大坪孙氏始祖。
后裔主要分布于大坪、锁匙湾、官坡、上青山下、滥泥冲、老山冲、石牛潭及萍北、攸县等处。
至1948年,已传40余代,共3000余人。
宗祠在沙溪大坪。
浏阳浒澌段孙氏始祖致主公,后唐同光2年(924)自江西泰和迁居潭州,四传至永传公始迁浏北珠溪。
又传至应道公于明永乐初年迁浒澌段。
浏阳枨冲孙氏始迁祖文忠公,明崇祯13年(1640)自江西南昌迁此。
宁乡孙氏始迁祖若梅公、若桢公、若栋公,后唐同光2年(924)自江西乐安锦成里孙坊迁楚,分别开基于宁乡小水冲、中梅、资阳。
族谱始修于明嘉靖5年(1526),清乾隆9年(1744)续修。
二十一世孙玉瓒公,字廷宝,明正德时官吏部侍郎。
宁乡孙氏始祖绍四公,明初偕弟绍康自豫章迁湖北黄冈。
其十二世孙俊卿公,因避兵于明末携弟德卿、明卿转徙宁乡黄土潭,为迁宁始祖。
清乾隆间,俊卿后裔家相由楚入蜀,隶籍川东夔州府万县,为迁蜀始祖,后人散处云阳、万县及湖北利川。
1922年宁、蜀二地三修族谱。
湘潭韶山孙氏先祖万登公,安徽休宁人。
四世溱公,明代中叶由安徽贸游京口(今江苏镇江市)。
传至象乾,字健甫,初任沔阳同知,后任长沙湘阴分巡下湖南道佥事。
明末清初,弃官隐遁。
清顺治5年(1649)卜居湘潭七都韶山。
湘乡孙氏始祖盛公,三国时任长沙太守,遂居长沙,传至南仲公,宋时筑室湖湘之东,生四子:日奎之长子景秀、次子景和卜居邵阳沙田、西坪,三子景新、四子景週卜居衡山;日英之子景倾卜居祁阳;日宽之子景芢、景任卜居邵阳龙迴紫阳;日珣之长子景鸿卜居衡山,次子景鹤卜居邵阳冷水坑,景鹤公越十一世至邵寰、邵寅、邵寓等由邵阳迁居湘乡。
孙氏堂字辈大全

善良百世同昌荣 华崇礼富大国显;
家治才成廷扬绍 仲明训洪武焕章;
忠信立本延卓发祥
10、尧子河在房县东南的毗邻保康县境内,处神农架玉泉河的下游,它流经马桥、南河最终汇入汉江。相传早在尧帝时期,尧的儿子丹朱为了避让帝位,从丹水南下,翻山越岭曾这里居住,休养生息。因而得名尧子河。
金玉作声 清映书堂 文明兴振 相继贤良 显承模烈 万年杨芳(汉川县韩家集字派)
明元大士 汝嗣世业 衍庆锡光 传人代有 华国文章
大河源远 金玉声扬 卓立忠信 永敦伦常 克承先志 以正纪纲(天门等地字派)
明元大士 汝嗣世业 科启锡光
文雅见天伦 儒为席上珍 诗书敦夙好 惟德自成邻(民国三十一年各县新立字派)
邦信申梦义,文才原万兴,太添应宗守,国正大光显
湖南新班次(民国期间整理):
忠孝传先泽,诗书裕后贤,家规垂训远,明德卜重宣。
7、湖南益阳孙氏字辈:
应仲玉原景,延松承继立。文崇明国璧,武耀大邦翼。
续派语:
孝友传家政,诗书启俊良。显扬逢盛世,动业振朝纲。
湖北:
1、湖北乐安孙氏字辈:
宗敦一本传家法,学从师友邦其昌。光明存心行方正,贤嗣定应万世长。
13、十堰市孙氏族谱:
佑勤天国印,光启红泽有, 德教传来许,绍武言世久,
祖树道之宗,英雄可大就, 文字兆吉玉,香章发进宗
江西:
1、我们那我所知的辈号是,.
...颜春孺迪承,永佑思光太,万世其昌隆,含宏益章美,明位定荣封,
我是含辈,有记载我们是属於乐安堂的!
江西唐末孙利因平镇黄巢做乱而后定居江西宁都而繁衍的,包括福建和广东的孙氏后裔均是其子孙 (江西孙勇提供)
尧子河孙氏孙氏普派:
保全家国 世代吉昌 锦远执 永长其祥——光绪10年立
百姓氏迁澄始祖

百姓氏迁澄始祖马世明、马国兴、马开泰、马连文原籍福建省莆田县,长期在海南岛北部湾海域捕鱼,常宿澄迈湾畔一带海岸。
宋熙宁六年(1073年),定居澄迈湾沿岸,命村名银题村,后迁居今址。
聚居者皆为马姓,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改称马村。
裔孙主要散居马村镇等乡村。
云海系云姓过琼始祖,原籍甘肃省陇西县。
宋末进士,官居陕西路总管。
御任后随子云从龙奉养天年,居文昌县。
其孙云铉,为元朝钦州万安军知军,钦授钦廉两州按察使。
元末携家渡琼避战乱,迁居文昌县宝芳。
七百多年来,云氏后裔散居海南各地,尤以文昌县苑头、锦山、翁田和宝芳最盛。
后裔云天雁、云天望,世居文昌县头苑村。
于1964年随母到长安公社大坡山村,1980年迁居长安镇长安墟。
毛文锦、毛文秀原居海口市盐灶村。
清代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迁居澄迈县金江镇。
王勇系王姓渡琼始祖之一。
宋末任琼防千户候。
宋末元初(1260~1278年)落籍澄迈县今金江镇钟寨村。
生三男:王应嘉、王应珂、王应璋。
次子迁居儋州,季子应璋乃居钟寨村。
其后裔定居金江镇钟寨村、地坡村(已废)、大催村;福山镇东潮村等村庄。
王震唐代大常寺卿,系王姓渡琼始祖之一。
迁琼落籍会同县(今琼海市)水头村。
其后裔王妥(何),于明代建文四年(1402年)从会同县(今琼海市)迁居澄迈县加乐垌罗央村。
王妥后裔主要散居于加乐镇加玉村、吉坡村、彰坡村、昌尾村;太平乡加潭村;仁兴乡美厚村等18个村庄(墟),总人口约4000多人。
王天祥宋末将军,系王姓渡琼始祖之一。
原籍福建省莆田县。
宋咸淳六年(1270年)奉命来琼“平乱”,后落籍今址澄迈县金江镇高山村。
其后裔主要散居澄迈县金江镇高山村、墩山村、黄龙村;山口乡文头山村;加乐镇桂村园村、新坡村;中兴镇加富村、福来墟、美荣村;仁兴乡松头村、仁兴墟、美厚墟等20多个乡村。
总人口约5000余人。
王光政原籍大陆(省籍不详),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迁居澄迈县金江市。
王宏泽系王姓渡琼始祖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末兵部侍郎孙添佑及其家族源流考
元末兵部侍郎孙添佑及其家族源流考敬祖敦宗是中华文明美德之一。
叶落归根是炎黄子孙与生俱来的传统理念。
儿时从长辈那里听说,吾族的老祖先是从江西来的添佑公,旧居鸡叫城,便萌生了寻根之梦。
改革开放,国家进入太平盛世,史学文化迎来了绚丽的春天。
吾退休赋闲之后便开始了寻根问祖之旅。
开头十分茫然。
战事兵毁,文革冲击,族谱散失,史料奇缺。
于是四处搜寻信息。
进书店,查档案,问长辈,寻墓碑。
进而上网、旅行进行族际交流。
尔后还赴南京祭祖,江西寻根,鄄城研讨,台北联谊。
十年艰辛终于积累了较详实的家族史料。
中国姓氏大典及姓氏通史让视野豁然开朗。
澧州志载:孙添佑,吉水人,元末兵部侍郎、抚楚、卜居澧北鸡叫城,子孙繁衍,为澧望族。
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
并踏着泥泞赴鸡叫城遗址座谈走访,虽未找到添佑祖居墓葬之处,但看到了残存的土城及省人民政府1992年建立的省文物重点保护石碑。
还听到了二郎神造城的传说。
后经多方寻访,在火连坡镇三元村,孙家寿(已故)家中,找到了民国二年承松公倡修的孙氏族谱四十卷。
从中查到了孙姓源流,添佑后裔世系及祖祠,旧居,墓葬等诸多史料。
这是件来之不易的族宝,动乱中用油布包裹埋在地下才保存下来。
寿公临终叮嘱其子妥为保存,只供查阅,绝不外借。
至到2006年末又才从杨家坊乡孙永珍(已故)儿子家元手中,借出了一套幸存的同版本孙氏族谱。
次年清明之际,邀约本族部分族亲贤达,相聚一堂阅谱座谈,成立联修组织,发起联修澧水乐安堂孙氏族谱。
发动近百名采编人员,历时三年,录丁数万名,地域广涉澧水、荆南十余县市、农场。
全谱十
二卷。
印数5000余册。
在颁谱的基础上,复修添佑墓园,并于兰江公园冠名侍郎亭。
工程之浩大,速度之迅速,耗资之额巨,乃本族之盛举。
联修族谱还包括了其伯祖父福七及添佐、添祚昆仲和堂兄弟天风、天顺公支系,播散于澧水之少量后裔。
乐安堂孙氏是中华孙姓三大支脉中最主要的一支。
公元前672年,沩满、字敬仲后裔陈完,因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
田完六世孙,齐大夫田书,字子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于乐安(今广饶县草桥村一带),并赐姓孙氏,经2680余年传承至今。
齐宰相孙凭,春秋兵圣孙武、孙膑,三国东吴帝孙权,民国国父孙中山,均系乐安堂孙书后裔。
添佑系书公68世裔孙。
元末兵部侍郎,抚楚,明初卜居澧北,距今600余年,公本武人,适生乱世,元明易姓之际,提三尺利剑,自赣至楚,荡平群寇,开拓疆土,其武功之显赫,足以照耀史册。
殁葬石人岗,因灵寝兵焚,后迁葬梦溪寺观山(今三星村)其曾祖父必生公,为江西丰城县令。
祖居富春乡同造里。
祖父辈昆仲八位均名福。
祖父福八字钊。
父辈文学、文理、文章。
父亲文理。
胞兄添佐进士,后裔居华容、石首、津市、桃源、慈利等地。
胞弟添祚,后裔居石门四都坪、双溪坪等地。
添佑公配张氏,生三子。
长子应祯后裔,居车溪乡白米垱,澧澹乡孙家港,大堰当镇孙家山,九里乡大粟树,石门二都坪等地。
次子应祥后裔,发达尤旺,从第三代道忠、道恕、道惠、道志、道德、道态分六门,播居西山湘鄂各乡镇(火连坡、闸口、金罗、王家厂、方石坪、杨家坊、码头铺、洞市、甘溪、太青、刘家场、西斋),大门道忠一支居双龙、复兴。
四门道志一支远居湖北建始县。
三子应昌、后裔居鸡叫城祖居,因天灾兵祸,外迁较多。
簪缨继世,科教
流芳。
是宋朝孝宗皇帝,为朱熹作序的孙氏族谱御题。
亦是吾族历代传承之家风。
中间若者公,若者候,若者王,若者帝,若者将相,代有伟人。
添佑后裔,600年来,族兴人旺,烟村鳞集,朴者为农,服事先畴垅亩,解民以食为天之忧。
秀者为士,食旧德于诗书,敬业奉献,服务社会。
仅据澧水孙氏族谱不完全的记载:留有传记简介的先贤名士达260余人。
其中:武德骑尉将军士恺,威震将军家书,奉政大夫承松,武略郎士峨,巡检士远,烈女五姑及其家人,幸受乾隆、嘉庆皇帝御旨诰封,荫及后代乡里。
武德骑尉高大御碑,至今尚存暖水街祖祠遗祉,五姑烈女坊和祖祠因洈水建库而折毁。
承松、承竹兄弟乾隆时三仟文银半坡树,共同修建西山最大的独拱石桥,名曰松竹桥,造福于民,今为县级重点文物。
芜湖县令孙黄溪、讳篪,为官清正,常从私家移资养廉济贫,归里时黎民遮道,传为美谈。
承章字梦祥、为蜚云塔、遇仙楼,澧阳书院、多安桥的修缮,总事其成。
其才之颖,论之允,计之精,为州刺史安特重之,赠以录柱荫功遍额致贺。
州牧多公则赠以溢美之诗云:书院落成试院修,培凤又起遇仙楼,去年方造蜚云塔,辛苦长桥再运筹。
举人祚泰及士远、承恩、祚春等吾族文人,参与州志编校,并留下不少诗赋名作。
数英雄人物还看今朝。
当今国家强盛,百姓迈入小康,澧北大地气象万千,占总人口4%之众的孙姓子孙,更是一支重要力量。
人文蔚起,事业有成,恕莫枚举,留于世人评说。
总之吾添佑子孙,无愧于列祖列宗,无愧于旺族之美誉。
以为考。
孙书公八十八世添佑公二十一世 2011年元月于常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