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生内功心法吴式太极拳37式拳谱及178个分动名称
王培生-吴式太极拳修炼十三要

王培生-吴式太极拳修炼十三要吴式太极拳修炼十三要1、不要用无谓的力:一般太极拳家对于不要用力的解释是:常人本来具有的力是拙力--叫做浮力,并不是真力(既内劲)。
拙力的存在防碍真力的产生,所以必须把拙力化劲,真力才会产生,但不要用力并不是化去拙力的方法。
所谓拙力与真理者,即前者指动作时有无谓的用力,构成体力散乱,而后者指动作时力量集中的现象,所谓不要用力者即再不作无谓的用力而已。
什么是无谓得用力?即这种力的现象,都是无谓得用力,它能导致体力分散,降低动作的效能。
在拳术上的无谓用力,第一增加体力的消耗量,使身体容易疲劳,不能长久的运动。
第二因为体力分散,再需要用力部分便不能用处很多得力,致使不能充分发挥技能。
解除无谓用力,其方法就是在运动的时候,要记清要用力的部分和不要用力的部分得分界,在不需用力的部分觉察有力的现象时,立刻以对于行动来说绝对不会发生任何有益的影响。
比方说:步行时的两手,写字时的两腿,都没有用力的必要,假如有用力意识使它松弛,这样,时间长久了便不会再有无谓得用力的现象。
体力便可渐渐集中,因为一般人平常对此并不注意,明明只要一手用力的动作,常会出现全身用力的现象。
因此,初学的人必须再开始运动之前,保持全身松弛的状态,除支撑躯干的力量外,其余肢体不许用力,先知道不用力的现象,然后慢慢地在运动中细心得体会,应该用力与无谓用力得分界。
太极拳开始的预备式,其的就是这个作用。
2、不要犯双重的弊病:在太极拳最忌犯双重的毛病。
两足同时用力着地使身体的重心平均作用于两足叫做双重。
反之两足同时用力,但身体的重心却完全支持于一足,是另一足的用力和躯干的用力相平衡符合于力学上支点的原则,便不是双重。
这是普通对于双重的解释。
不过,在太极拳中虚足并非无力,只是用于空处,所谓虚足有力,只是意念而已。
王宗岳所谓偏沉则随,既指虚足无力而言,与双重同属一种毛病,所以它又说: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占煞。
学者对于此点如不能认清,则虽无双重之病,边又会犯偏沉之病,其实这两者都是犯不得的。
吴式太极拳名家王培生谈太极拳最高境界

吴式太极拳名家王培生谈太极拳最高境界以下为王培生大师语摘要《授密歌》。
它是由唐人李道子传下来的,原词只有八句,其余都是后人加的,并且还有错字。
原词是这样的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罄。
虎吼猿鸣,泉清水静。
翻江搅海,尽性立命。
下面逐句地简单介绍一下。
“无形无象”指的是“气”。
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例如空气,再如练气功中的采外气、运内气发放的外气,都是无形无象的。
一切生物都离不开空气,一般人几天不吃饭饿不死,几分钟没有空气就不行了,人本身还有一种真气,也叫先天之气,或称太和元气,练功夫重要练的是这个,常言说:“内练一口气,”。
太极拳老拳谱上说的很清楚,首要的就是“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
所以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即内气,才是真正要练的东西。
“全身透空”,是要求在练功中全身的毛孔都要张开,使其跟大自然相通,即内气跟外气相结合,上接天气,下接地气。
无论站桩功或打太极拳,毛孔都要张开。
练功时无论离墙多么远,都好象贴着墙似的,毛孔长开之后,好象一个人占据了整个空间一般,空间有多麽大,你这人就有多麽大,如在就寝前运用毛孔这种意念,全身自然放松,入睡也快。
“应物自然”。
说到“应物自然”先生拿黄四海学艺的故事来解释(比喻)其中涵义。
据传,从前有位叫黄四海的富少,骑马带家丁行猎归途中,遇一负薪翁当住去路,叫家丁上前呼喊:闪开!翁不理睬,仍缓步行进,家丁便上前推搡,不料反被弹回倾跌路旁。
黄四海在马上见状忙喊住手,不得无礼!遂下马缓步随老翁至一茅屋前,老翁放下柴禾径入茅屋,黄四海因在途中认定此翁为功夫高超的仙家,遂进屋跪地,要求拜师学艺。
老翁不纳,黄便跪地不起。
老太太怕招惹富家惹来麻烦,便劝老翁收黄为徒。
翁提出三个条件,如能接收方可。
第一,我叫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第二,功夫学成,不可仗势欺人;第三,我家场院有个碌碡,屋后有座山,你将碌碡推上山顶何时推上去,何时收你为徒。
三年工夫终于将碌碡推上山顶。
黄四海复拜见老翁请求收徒学艺,老翁说:“你已经学成了。
张全亮教学吴氏太极拳八法

张全亮教学吴氏太极拳八法太极拳家张全亮先生以“王培生传吴式太极拳37式”为主要教学内容,讲解“吴式太极拳基本八法”,由“掤、挤、肘、靠、捋、按、採、挒”八法单操归穴习练、八法相生相克循环习练,到六合六冲体用及推手综合运用,使教学深化到太极心法的深层次。
张全亮老师(穿红衣者)授课张全亮老师授课吴式太极拳基本八法的教学体系,可归纳为三个方面:按窍运身,归穴单练按窍运身,归穴单练,是基本八法训练的第一个步骤和基本方法。
张全亮先生认为,“按窍运身”是王培生宗师生前在总结数十年体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理论。
这一理论创造性诠释和发展了“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的传统理论。
“按窍运身”就是在拳法体用中以意导气按摩相应的穴位,即先将意念专注于相应穴位,引导内气自然聚合于此。
随之让内气沿着经络运行,内动外随,向上则如气蒸腾,向下则如水洇沙;如此,健身则可以通经化瘀,起到针灸、按摩的作用;技击则可以使对方劲力如攀沙山,如陷泥潭,蹬不上劲,抬不起腿,迈不开步,从而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神明境界。
人周身有360多个穴位,王培生先生创编的《吴式简化太极拳37式》178个动作,如何才能有效实施“按窍运身”?张全亮先生采取了吴式太极拳八法的重点穴位按窍运身法,即把握太极八法相对应的关键穴位,进行导引按摩。
其“劲别穴位歌诀”如下:掤劲命门找环跳,捋劲食指画眉毛;挤劲夹脊找前脚,按劲凭栏楼下瞧;採劲玄关找肩井,挒劲意在登后脚;肘劲劳宫肩井合,靠劲玉枕扛大包。
吴式太极拳基本八法单练按前后四手顺序进行。
前四手为进攻手:掤、挤、肘、靠;后四手为化解手;捋、按、採、挒。
每一劲别的单练起止都循规按穴,比如掤劲的操练:两脚并立,右掌前掤,右手以食指尖引导向前上方抬至拇指尖与右鼻翼同高的时候,意想右鼻孔外张,右掌产生掤劲,随之,右手中指与无名指相贴,手掌内旋,手心向里;左手向前抬起,拇指与心口相对;右脚向前迈进一步,左脚随即跟上,意想心窝向前找左手拇指指甲,右掌产生掤劲;随即右掌外旋,掌心朝前,以食指尖引导向前伸展,左手跟进,同时,右脚向前迈进一步,屈膝前弓,重心移向右腿成右弓步,目视右掌食指尖。
王培生37式太极拳讲解文字版

王培生37式太极拳讲解文字版王培生37式太极拳讲解王培生是中国武术家、太极拳家,他研究太极拳已经超过70年,他提出的太极拳拳法,有些已经不同于其他太极拳流派。
王培生太极拳分为37式,它融合了传统太极拳的拳法和王培生自创的拳法,具备很高的实用价值,其招式高手众多,并受到了广泛欢迎。
我们下面来逐一解析王培生37式太极拳。
第一式:起势式。
起势式是太极拳入门,也是37式的起点。
双脚并拢,双手提至胸前虚握成球形,形器并用,开始一套太极拳。
第二式:左右掌势。
起势后,右脚跨一步,同时双手分别向两侧推出,形成左右掌势。
第三式:单鞭。
右手顺势向前斜推,左手按在右臂肘处,将右脚收回,成为单鞭姿势。
第四式:提手上式。
右手上撇,向上提起,同时左手向下摆动,达到左右平衡。
第五式:白鹤亮翅。
上式后,右手将下落后,左手随后前推,促使身体转换方向,成为白鹤亮翅。
第六式:摆莲。
顺着左手下落的动力,将右脚后蹬,带动身体向后摆动成为摆莲。
第七式:高探马。
摆莲后将右脚向右移动,左脚随后跟上,生成高探马姿势。
第八式:左右搂膝拗步。
右手向前推动,同时左脚前跨,成为左右搂膝拗步。
第九式:金雁梳翎。
右手向前斜推,左手贴在肘部,然后左手向下摆动,右脚跟随着前进,成为金雁梳翎。
第十式:左右踢脚。
左右腿互相交替劈出,形成左右踢脚。
第十一式:倒撵猴。
将右脚向右平移,左臂向后甩动,如同一只甩尾挥臂的猴子,成为倒拿猴。
第十二式:左倒挂金钩。
将右脚向前跨出,左臂继续向后甩动,形成左倒挂金钩。
第十三式:右倒挂金钩。
右脚向前迈步,右手顺势而上,形成右倒挂金钩。
第十四式:搬拦捶。
双手合并成拳,挥出搬拦捶。
第十五式:如封似闭、左右推手。
右脚向前迈步,左臂推上,右臂由左下角向右上角推出,再将左手向右侧推出,形成如封似闭、左右推手。
第十六式:十字手。
双手交叉成十字,身体转向右侧,实现十字手。
第十七式:八卦掌。
身体向前进,左臂向前伸出,右臂向后右劈,成为八卦掌。
第十八式:上步七星。
太极拳内功修炼方法有哪些

太极拳内功修炼方法有哪些推荐文章太极拳教学:内功修炼的七层功法热度:太极拳内功的修炼方法热度:怎么样掌握和式太极拳内功修炼方法热度:赵堡太极拳之内功修炼方法有哪些热度:杨式养生内功心法太极拳有哪些热度:太极功法是融动与静于一体,开发人体神气之潜能的一种高层次的内功练法。
下面是店铺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太极拳内功修炼法。
太极拳的功法说明太极功法是融动与静于一体,开发人体神气之潜能的一种高层次的内功练法.先师讲,师爷健候公夜晚常坐在草编的蒲团上练静功以养神意气.还曾不厌其烦地提示我们要注重内气的培养,内气不足则不能催促姿势的运行,也达不到气势之“圆”,气势不圆满,精神就提不起来。
初时我们不解其意,动作气势散漫,因而老师经常批评我等内里没有东西。
1984年春,我们师兄弟邀请老师游香山公园,那天,老师特别高兴,和大家一起游逛,拍照留念。
我想给想给老师拍几幅拳照,就请老师做个白鹤亮翅的姿势,老师故意不抬胳膊,笑着让我拍无身形的白鹤亮翅,我说,这只能拍出精神气势,看不出招式来。
老师一拍掌说:“这就对了,抬胳膊的是白鹤亮翅,这不抬胳膊内里练的也是白鹤亮翅呀!”一句话使我恍然大悟,始知太极内功的神气意原本是不拘于形式的。
由此我对太极功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不知疲倦的进行太极内功的探索和修炼。
不要认为太极功法是盘拳以前进行的桩功练习法,那种一练拳必须先站桩的刻板做法与融会自然的行功境界相悖。
为了不出偏差,学者应依书中提示的顺序学练。
首先,明白并掌握了内功理法之后再盘拳,就不会索然无味的练空架子。
经过一个时期的盘拳,能分清什么是招式,什么是内功以后,才能有的放矢的体现内功理法。
待内功理法运用娴熟,用时便能自然出现时才是修炼太极功法的最佳时机,通过太极功法的修炼,滋养神意气,使之渐趋充足,进而求达阴阳自然平衡,圆融无碍的妙境。
总之,太极功法要在招熟,懂劲之后才能真正明白如何去练。
太极功法由练神,练气,连意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练神的程序,第二部分是练气的程序,第三部分是练意的程序。
王培生传吴式太极拳老架八十一式详谱

王培生传吴式太极拳老架八十一式详谱每周一言26、27、28为了便于门人学习感悟吴式太极拳八十一势老架的精髓,我把王培生宗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动作名称记入谱内,并对这些传统名称略作解说。
一家之言,仅供参照。
若真能有助于大家对老架的理解与领悟,则谢天谢地、谢先师的在天之灵,我心足矣。
关振军 2019.8.12八十一式老架详谱(面对正南)预备式(无极桩功)第一式起势(两组意念)1、韦陀捧球(两掌前掤)面对正南2、雄狮踩球(两掌下采)面对正南第二式揽雀尾之一(又名通任督)(十二组意念)1、见入则开(左式)(退步展臂:引入)面对正南2、遇入则合(左式)(进步前冲:打挤)面对正南3、见入则开(右式)(退步展臂:引进)面对正西4、遇入则合(右式)(进步前冲:打挤)面对正西5、后拽九头牛(坐步两掌后拽)面对正西6、前推八匹马(弓步双掌前按)面对正西7、后拽九头牛(坐步两掌后拽)面对正西8、前推八匹马(弓步双掌前按)面对正西9、量天尺(双掌后捋、翻掌抱球,坐步左捋)面对正西10、右掌前掤(右弓步右掌前掤)面对正西11、右掌后掤(左坐步右掌后掤)面对正西12、右掌前按(左转右掌前按)面对正南第三式斜单鞭(四组意念)1、推掌撤步(右掌右推、左脚撤步)面对东南2、右掌变钩(右掌变钩、左脚落平、重心左移)面向东南3、左掌平捋(左掌向左划弧、再重心右移、再左移、蓄力)面向东南4、拉单鞭(左掌向左按出、右钩右拉)面向东南第四式提手上式(四组意念)1、右抱七星(扣左脚、右转身,右抱七星)面向正南2、左推切掌(右小臂前横,左掌打挤)面向正南3、右鹅头掌(小擒拿、右掌变钩上提,鹅头掌击出)面向正南4、展指望天(右钩松开变掌上指、抬头望天)面向正南第五式白鹤亮翅(四组意念)1、掌打百汇(右掌下按、低头看)面向正南2、俯身左转(俯身左转、左掌贴左腿外侧双掌划弧、左掌心朝正东)3、两掌上掤(转身面对正南、双掌十指朝天)面向正南4、双肘下坠(转掌沉肘下蹲、两掌心朝后)面向正南第六式搂膝拗步(十三组意念)1、狮子摇头(此为武当金蟾派内功,名为狮子摇头滚珠丹,动作细腻、意念繁多为丹田妙用之始,命门发力之初,武术内功呼吸开合之基)面向正南2、左掌下按(左转开步、左掌下按过九穴,懒羊抬头竖腰脊)面向正东3、右掌前按(无名指引领、穿针引线,坐腕突掌、左掌中指找尺骨头后移发力)面向正东4、左抱七星(坐身双掌虚合)面向正东5、狮子摇头(左式搬球、先放左侧、后放右侧、右掌虎口套耳)面向正东6、左掌下按(左转开步、左掌下按过九穴,懒羊抬头竖腰脊)面向正东7、右掌前按(无名指引领、穿针引线,坐腕突掌、左掌中指找尺骨头后移发力)8、狮子摇头9、右掌下按10、左掌前按11、狮子摇头12、左掌下按13、右掌前按第七式手挥琵琶(四动)1、左抱七星面向正东2、右抱球(左掌向右划弧与右掌合抱、重心移右脚)面向正东3、托球立身(左掌托球向上左腿直立,迈出左步、右脚被带起)面向正东4、左转挥球(底盘不动上身左转、向左挥掌)第八式搬拦捶(四动)面向正东1、脑后摘盔(左掌向右后划弧、重心移右脚,左掌与右掌虚合抱)2、双掌左搬(上左步,弓膝双掌抱球左搬)3、坐身左拦(变左弓步为右坐步、左掌前伸)4、右拳前冲(左腿前弓、右拳前伸)第九式如封似闭(两动)1、坐身开封(双小臂成斜十字相交)面向正东2、双掌前按(弓左膝双掌前按)面向正东第十式抱虎归山(两动)1、二郎担山(双掌下采,右转身双臂平转)面向正南2、十字手(立身双掌高举过头,双手在交叉成斜十字、下蹲)面向正南第十一式斜步搂膝(六动)1、狮子摇头(面向正南)2、左掌下按(转身45度变坐步,面向东南)3、右掌前按(面向东南)4、狮子摇头(转身180度面向西北)5、右掌下按(面向西北)6、左掌前按(面向西北)第十二式揽雀尾之二(又名拜八门、十六肘)1、一阳肘⑴2、一阴肘⑵3、系尾式(双掌虚合左手心朝上、右手心朝下,翻转变左手心朝下、右手心朝上,双手如捆物状,各牵一绳头向外拉,形成两肘横击之势)⑶4、乾坤掌(遮阳肘)⑷5、肘底枪⑸6、牵马式(左右各一肘)⑹⑺7、开花炮(肘开花)⑻8、依山靠(顶心肘,扣脚、面向东南)⑼9、王母拐线(拐线肘,面向东南)⑽10、戳天肘⑾11、翻天印——撤肘(面向西北)⑿12、肘打杜门(右式)⒀13、肘打杜门(左式)⒁14、系尾式(横展双肘)⒂15、拜八门(右掌前掤、右掌后掤)16、掌按八方(开始时沉肘)⒃第十三式斜单鞭(四动)1、推掌开步2、右掌变勾(移重心)3、左掌平捋(移重心)4、左掌平按(拉单鞭,面向西南)第十四式肘底捶(又名老熊拦路、四动)1、一膝肘(转左足跟、面向正南,向东横击左肘)2、二膝肘(右上步、左转身,两膝扭转向东,右拳横击、左肘后击)3、右拳前冲(面向正东)4、肘底藏捶(面向正东)第十五式倒撵猴(二十动)(一)左式:1、展臂托天(拗步、右掌在前)2、独立平衡(右腿独立)3、折臂撤步(撤左步)4、拗步前按(左掌前按)(二)右式:5、展臂托天(拗步、左掌在前)6、独立平衡(左腿独立)7、折臂撤步(撤右步)8、拗步前按(右掌前按)(三)左式同(一)9、10、11、12(四)右式同(二)13、14、15、16(五)左式同(一)17、18、19、20第十六式斜飞式(四动)1、通督脉(转双臂小指朝天,面向正东)2、虎洗脸3、左上步(面向东北)4、左肩打靠第十七式提手上式(四动)1、右转抱七星(面向正南)2、推切掌(面向正南)3、鹅头掌(面向正南)4、展指望天(面向正南)第十八式白鹤亮翅(四动)1、右掌下拍(面向正南)2、俯身面东3、双掌上掤(面向正南)4、双肘下坠(面向正南)第十九式搂膝拗步(三动)1、狮子摇头(面向正南)2、左掌下按(面向正东)3、右掌前按(面向正东)第二十式海底针(四动)1、中指指天(面向正东)2、千斤坠地(面向正东)3、海底刺针(面向正东)4、定海针(面向正东)第二十一式闪通臂(二动)1、撩阴掌(顺步撩阴,面向正东)2、通臂掌(上步转身按掌)第二十二式披身捶(二动)1、朝天献肘(面向正南)2、披身撤肘(面向正西)第二十三式卸步搬拦捶(四动)1、双掌左搬(面向正西)2、撤右步(面向正西)3、坐步左拦(面向正西)4、右拳前冲(面向正西)第二十四式揽雀尾(又名一阴一阳、扶正气,六动)1、翻拳上步(此动为拿,面对正西)2、右掌前掤(此动为发,面对正西)(两动合一,即为老谱中的捲搓捶)3、右掌后捋(翻掌时意想大指少商穴)4、右掌前掤(前掤时意想食指商阳穴)5、右掌后掤(面向正西)6、右掌前按(转身面向正南)第二十五式正单鞭(四动)同第三式只是向东开步,面向正南第二十六式云手之一(一横一竖转身180度,注意立小臂,两掌划弧,运转呈现春夏秋冬之意,五动,面向正南)1、左掌平捋2、右掌平捋3、左掌平捋4、右掌平捋5、左掌平捋第二十七式左高探马(二动)1、左探掌(左转身收左脚,两掌虚合,出左步,右掌前伸,面向正东)2、两掌相措(手不离肘,肘不离手,上下相措)第二十八式右分脚(二动)1、两臂高举(举臂提足,沉肘右提膝,面向正东)2、两掌外分(分掌右脚踢出,脚面绷直,可踢胸点肋)第二十九式右高探马(二动)1、右探掌2、两掌相措第三十式左分脚(二动)1、两臂高举(高举两臂提左足,沉双肘、提起左膝)2、两掌外分(两掌外分、左脚踢出)第三十一式转身左蹬脚(二动)1、提膝独立(收左脚、提左膝、右腿独立,面向正东)2、转身蹬脚(左转180度,蹬出左脚,面向正西)第三十二式进步栽捶(八动)1、正冠捋髯(面向正西)2、狮子摇头3、右掌下按4、左掌前按5、狮子摇头6、左掌下按7、右掌前按8、前栽后撩(右掌变拳向左膝前下冲,左掌变勾向背后撩)第三十三式翻身披身捶1、开亮双捶(右转身90度,双拳高举,向左右平展,面向正北)2、披身打捶(右转身90度,开右步、右拳侧击、拳面朝下、后撤右肘,面向正东)第三十四式二起脚(又名飞脚、二蹦高)1、腾空拍脚(左脚踢出,腾空右脚踢出,拍右脚)第三十五式打虎式(四动)1、双掌右后捋(向西南撤步2、蹲身伏虎(右式)(眼看东北)3、双掌左后捋(向西北撤步)4、蹲身伏虎(左式)(眼看东南)第三十六式提步蹬脚(二动)1、提膝开胯(提起右膝,向右开胯)2、蹬右脚(面向正东)第三十七式双峰贯耳(二动,面向正东)1、胸前插掌2、双拳合击第三十八式披身蹬脚(四动)1、右转歇步合抱(面向正南)2、举火烧天(双拳高举过头)3、提膝独立(提起左膝)4、向左侧蹬脚(面向正南)第三十九式回身蹬脚(转身横踹垛子脚,二动)1、转身落脚(右转身90度,左脚落地,下蹲合抱)2、右脚横踹(立身掖柳,提右膝,侧身右脚横踹)第四十式搬拦捶(四动)1、正冠捋髯(面向正东)2、双掌左搬(面向正东)3、左掌拦(面向正东)4、右拳前冲(面向正东)第四十一式如封似闭(面向正东)1、坐步后引2、弓步前按第四十二式抱虎归山(面向正南)1、右转二郎担山2、十字手第四十三式斜步搂膝(六动)同十一式(面向西北)第四十四式揽雀尾之四(又名练颖子、狮子大开口,六动)1、狮子开口(右手提左手落,形如狮子开口,面向西北)2、虚合绕足(两掌虚合,向左捋到左胯,再对左足跟,沿左足外侧移到足尖,再由足尖沿足内侧转到足跟,而后移到右足跟,沿右足内侧移到足尖,再由足尖沿右足外侧移到足跟)3、翻掌左捋4、右掌前掤5、右掌后掤6、右掌前按第四十五式斜单鞭(四动)与前第三式动作相同,只是面对西南第四十六式野马分鬃(十四动)面向正西(一)右野马分鬃1、六爻式(两掌虚合、形式抱七星,而有不同,意想两臂交叉、两腿交叉,其形体如上下两个×,如八卦的符号六爻。
三世七(三十七)太极拳

三世七(三十七)太极拳清末民初太极拳大家许禹生、吴鉴泉的老师宋书铭所传太极拳名三世七,该拳共有三十七个姿势,因此也称三十七势。
亦称宋(书铭)式太极拳。
所以称三世七,是取“人有三世(即天前、地后、人今三世)拳分七品(即门外、入门、阶级、当堂、入室、开窍、神化七个层次)之意。
宋拳即独立存在,又互融于杨、吴式太极拳,关于宋式太极拳及宋书铭情况,刘习文先生曾有文章发表在武魂、武当杂志上,名《谈谈宋书铭》、《关于宋拳的思考》。
基本信息中文名三世七太极拳创立者许宣平创立年代盛世唐朝别称三十七势源流:据《徽州志》记载,在一千多年以前的盛世唐朝,有一位隐居于城阳山中的修道之人,名为许宣平。
许宣平曾题诗于传舍(客店)壁上。
诗曰: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
静夜玩明月,间朝饮碧泉。
樵人歌陇上,谷鸟戏岩前。
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李白见到此诗,以为是仙,访之而未遇,复题诗于许宣平寓舍壁上,诗曰:我吟传舍诗,来访真人居。
烟岑迷高迹,云林隔太虚。
窥庭但萧索,倚柱空踌躇。
应化辽天鹤,归当千岁余。
据传说,许宣平是安徽歙县人。
隐居于城阳山中(即是现在的歙县南乡的覆船山,主峰搁船尖,歙县南乡在歙县东面,有阳山之称)。
他长发披肩,行走如飞,有一身超常的本领,因此人们都叫他“许仙人”。
关于许宣平,在许多书中都有记载,多描述为:“身长七尺六寸,髯长至脐,发长至足,行如奔马。
”当时,许宣平的故事被“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知道了。
于是,李白就途经九华山、黄山、齐云山,最后准备到翠微山里寻访许宣平。
李白来到山脚下,只见林海茫茫、小路崎岖,一时不知所往,于是就漫步走到江边,想找人问问路。
正巧看到野渡之上泊有一条小船,他连忙跑到近前朗声问道:“船家,可知许宣平、许仙人住在哪里?”闻声,船篷内走出一人,斗笠遮面,长发披肩,手拄一枝竹篙,歌曰:“山中轻雾绕,迷蒙石径遥;欲问许仙人,门前仅一篙。
”李白听后答谢一声即匆匆离去,他沿着石径在山中仔细地寻找。
吴氏太极拳的基础知识

吴氏太极拳的基础知识吴式太极拳37势教学提纲太极拳是中国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有别于现代长拳)、“棉拳”、“十三势”、“软手”。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词》,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
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
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
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
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
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
据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
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太极拳正式的以太极拳的名称出现,多数认为是从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诞生为标志。
现代对太极拳的规范定义是:太极拳综合地继承和发展各家拳法,把武术中的手眼身法步协调动作,结合古代引导术和吐纳术,吸取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理论的经络学说,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运动为基本形式,是一种内外兼修、轻灵柔和、缓慢沉稳的传统武术项目。
太极拳根据习练的特征和传承关系,可以分为陈氏、杨氏、吴式、孙氏、武式五大派别,还有李式、赵堡式,以及建国以后编创的竞赛套路等。
一、吴式太极拳是在杨氏小架的基础上发展成熟起来的。
明末,努尔哈赤建都沈阳,去世之后其子皇太极继位,皇太极早崩,皇太极九子福林继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培生内功心法吴式太极拳37式拳谱及178个分动名称
东振王于2014年2月24日星期一摘编预备式
一、起势(四动)
第一动左脚横移第二动两脚平立第三动两腕前掤第四动两掌下采二、揽雀尾(八动)
第一动左抱七星第二动右掌打挤第三动右抱七星第四动左掌打挤第五动右掌回捋第六动右掌上挒第七动右掌反采第八动右掌前按揽雀尾(八动)的另种打法:
1左抱七星后继打掤 2右掌打挤 3左掌沉采4弓步顶肘5左肩打靠 6右掌上挒
7 两掌回捋 8右掌前按。
此种打法之意是,把原暗着的八门劲变为明劲。
三、搂膝拗步(六动)
第一动左掌下按第二动右掌前按第三动右掌下按第四动左掌前按第五动左掌下按第六动右掌前按
四、手挥琵琶(四动)
第一动右掌回采第二动左掌前掤第三动左掌平按第四动左掌上掤五、野马分鬃(四动)
第一动左掌下采第二动左肩打靠第三动右掌下采第四动右肩打靠六、玉女穿梭(二十动)
第一动右腕松转第二动左掌斜掤第三动左掌反采第四动右掌前按第五动左掌右转第六动右掌斜掤第七动右掌反采第八动左掌前按第九动两掌内合第十动右掌下采第十一动右脚横移第十二动右肩右靠第十三动右腕松转第十四动左掌斜掤第十五动左掌反采第十六动右掌前按第十七动左掌右转第十八动右掌斜掤第十九动右掌反采第二十动左掌前按
七、肘底看捶(二动)第一动双掌按捋第二动左肘上提
八、金鸡独立(四动)
第一动双掌滚转第二动右掌上掤第三动双掌滚转第四动左掌上掤九、倒撵猴(十动)
第一动右掌反按第二动左掌前按第三动左掌下按第四动右掌前按第五动右掌下按第六动左掌前按第七动左掌下按第八动右掌前按第九动右掌下按第十动左掌前按
十、斜飞式(四动)
第一动左掌斜掤第二动左掌下捋第三动左脚前伸第四动左肩左靠
十一、提手上式(四动)
第一动半面右转第二动左掌打挤第三动右掌变钩第四动右钩变掌
十二白鹤亮翅(四动)
第一动俯身按掌第二动向左扭转第三动左掌上掤第四动两肘下垂
十三、海底针(四动)
第一动左掌下按第二动右掌前按第三动右掌前指第四动右掌下指
十四、扇通背(臂)(二动)第一动两掌前伸第二动左掌前按
十五左右分脚(十二动)
第一动两掌虚合第二动两掌右伸第三动右掌回捋第四动两掌交叉
第五动两掌高举第六动两掌平分第七动两掌虚合第八动两掌左伸第九动左掌回捋第十动两掌交叉第十一动两掌高举第十二动两掌平分十六、转身蹬脚(四动)
第一动两拳交叉第二动提膝转身第三动两掌高举第四动两掌平分
十七、进步栽锤(六动)
第一动左掌下按第二动右掌前按第三动右掌下按第四动左掌前按第五动左掌下按第六动右拳下栽
十八、翻身撇身锤(二动)第一动右拳上提第二动右肘下采
十九、二起脚(六动)
第一动提掌开步第二动两掌右伸第三动右掌回捋第四动两掌交叉第五动两掌高举第六动两掌平分
二十、左右打虎式(四动)
第一动两掌合下第二动两拳并举第三动两掌回捋第四动两拳并举
二十一、双风贯耳(四动)
第一动两拳高举第二动两掌平分第三动两掌下采第四动两拳相对
二十二、披身踢脚(四动)
第一动两拳右转第二动两拳交叉第三动两拳高举第四动两掌平分
二十三、回身蹬脚(四动)
第一动左脚右转第二动两拳交叉第三动两拳高举第四动两掌平分
二十四、扑面掌(四动)
第一动左掌下按第二动右掌前按第三动右掌下按第四动左掌前按
二十五、十字腿(单摆莲)(四动)
第一动左掌右捋第二动左掌继捋第三动右脚上提第四动右脚右摆
二十六、搂膝指档捶(四动)
第一动右掌下按第二动左掌前按第三动上步搬拦(左掌下按)第四动右拳指裆二十七、正单鞭(六动)
第一动翻拳上步第二动右掌前掤(上挒) 第三动右掌后掤第四动右掌前按第五动右掌变钩第六动左掌平按
二十八、云手(六动)
第一动左掌下捋第二动左掌平按第三动右掌平按第四动左掌平按第五动变勾开步(按掌变钩)第六动左掌平按
二十九、下式(二动)第一动右掌前掤第二动两掌回捋
三十、上步七星(上步骑鲸)(二动)第一动右掌前掤第二动两掌上掤
三十一、退步跨虎(二动)第一动两掌前掤第二动前掌后勾(两掌回捋)
三十二、回身扑面掌(二动)第一动右掌右捋第二动左掌前按
三十三、转脚摆莲(四动)
第一动左掌右捋第二动双掌沉采(右掌回捋) 第三动右脚上提第四动右脚右摆三十四、弯弓射虎(四动)
第一动两掌回捋第二动两拳俱发第三动两掌回捋第四动两拳俱发三十五、卸步搬拦锤(四动)
第一动退步(两掌)右搬第二动退步(两掌)左搬第三动左掌回拦第四动右拳前伸三十六、如封似闭(二动)第一动两掌回捋第二动两掌前按
三十七、抱虎归山(十字手收式) (六动)
第一动双掌前伸第二动两掌展开第三动两掌上掤第四动两肘下垂
第五动双掌下按(两掌合下)第六动两掌分落(太极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