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全寿期安全性与风险控制技术及应用
半潜式平台全寿命期极值载荷的确定

半潜式平台全寿命期极值载荷的确定吴东伟;顾学康;祁恩荣【摘要】基于三维势流理论和Morison方程对一半潜平台生存工况下4种特征波浪载荷进行了预报,研究了平台湿表面网格尺寸与计算时间的关系,并考查了平台杆件对波浪载荷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海况资料对长期预报结果的影响,以及浪向和海况对波浪载荷长期极值分布的影响.通过短期结果、长期结果以及简化公式计算结果的对比,发现南海特征严重海况的短期最可能极值与长期预报中10-8超越概率下的结果相当,而简化公式结果在量级上与前两者保持一致.研究结果对平台结构在恶劣海况中的极值设计载荷的确定具有指导意义.%Four kinds of wave loads on a semi-submersible in survival condition were predicted with three dimensional potential flow theory and Morison equation.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wet surface mesh sizes and computational time were studied, and the effects of bracing members on wave loads were considered.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catter diagrams on long-term prediction values and wave heading and sea states on the extreme value distributions were also investigated.By comparing the results of short-term prediction, long-term prediction and simplified formula, it were found that short-term most possible extreme values were correspond with the probability of exceeding 10 -8 results of long-term prediction for South China Sea, and simplified formula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m only in the order of magnitude.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extreme wave loads were made for semi-submersible platforms in severe sea states.【期刊名称】《舰船科学技术》【年(卷),期】2011(033)004【总页数】9页(P39-47)【关键词】波浪载荷;短期预报;长期预报;极值分析;半潜平台【作者】吴东伟;顾学康;祁恩荣【作者单位】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江苏,无锡,214082;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江苏,无锡,214082;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江苏,无锡,2140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661.430 引言半潜式平台作为常年作业于海上油田的海洋工程结构物,在其寿命期内将遭受多种载荷作用,如自重载荷、静水载荷、风载荷、流载荷、波浪载荷和冰载荷等,其中波浪载荷最为复杂和关键。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代码:0824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一、培养目标为适应新世纪现代化造船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和国防军工事业等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以夯实理论基础,强化综合素质,提高专业基本技能为出发点,以科学技术研究能力培养为中心,突出硕士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特色。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本学科的现状、发展方向和国内外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能较为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备一定的工程设计和实验能力,掌握基本测试技术、数据分析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具备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独立分析科学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国家学位条例对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能够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和水声工程等相关领域的科研、设计、生产和管理等工作。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实力雄厚,现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学科,拥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水声工程和轮机工程3个二级学科的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教学科研设施先进,拥有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室是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设有船舶CAD工程中心、船模拖曳试验水池、造船工艺实验室、船舶结构振动实验室、声学实验室和结构环境损伤控制实验室,实验室的实验设施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已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
近年来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军工等方面的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辽宁省科技转化一等奖2项,大连市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获国家专利技术15项。
无损检测技术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

无损检测技术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海洋工程作为一种带有特殊性和复杂性的工程领域,一直以来都需要可靠、高效的检测技术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持续性发展。
无损检测技术作为一种非破坏性的检测方法,已经在海洋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无损检测技术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及其优势。
无损检测技术是一种通过对材料和结构进行检测而不破坏其完整性的技术。
在海洋工程中,无损检测技术主要应用于海洋结构的完整性评估、材料缺陷检测以及防腐蚀控制等方面。
它不仅可以帮助工程师发现船舶、海上平台和海洋管道等结构中的缺陷,还可以及时识别潜在的风险和故障源,从而提前进行维修和改进措施,保障海洋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首先,无损检测技术在海洋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对海洋平台、船舶和桥梁等结构进行完整性评估。
这些海洋工程结构容易受到海洋环境中的氧化、腐蚀和疲劳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结构的损坏。
无损检测技术可以通过超声波、磁粉检测、涡流检测等方法,对结构的材料和连接部位进行检测,发现任何潜在的裂纹、腐蚀和疲劳等问题。
及早进行这些问题的发现和修复可以有效延长结构的寿命,提高海洋工程的安全性。
其次,无损检测技术在海洋工程中还广泛应用于检测材料的质量和缺陷。
海洋工程中使用的材料往往需要具备良好的耐腐蚀性和机械性能,然而,由于制造过程中的不可避免的缺陷和变质,材料的质量可能存在问题。
无损检测技术可以通过射线检测、磁粒子检测、超声波检测等手段,对材料进行全面的检测和评估。
这帮助工程师及时发现并排除次品材料,确保海洋工程的建设质量和安全性。
此外,无损检测技术在海洋工程中还可以提供防腐蚀控制方面的帮助。
海洋环境中的盐雾、潮湿和腐蚀介质对海洋工程的金属结构造成很大的腐蚀风险。
无损检测技术可以及时发现并跟踪腐蚀的位置和程度,指导防腐蚀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通过无损检测技术,工程师可以选择合适的防腐蚀涂料和防腐蚀材料,降低维护成本,延长海洋工程的使用寿命。
与传统的破坏性检测方法相比,无损检测技术具有许多显而易见的优势。
FPSO的船舶疲劳与结构寿命评估研究

FPSO的船舶疲劳与结构寿命评估研究FPSO(浮式生产储油船)是一种能够在海上进行石油生产、储存和卸载的特种船舶。
由于海上环境的复杂性和工作特点,FPSO的结构需要经受长期而严酷的海洋环境的考验。
因此,对FPSO的船舶疲劳与结构寿命进行评估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船舶疲劳和结构寿命是指船舶在服役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外力的作用(如波浪、风浪等)而引起的结构变形和应力集中,从而导致结构的疲劳损伤和寿命缩短的问题。
针对FPSO这种大型特种船舶,船体结构的疲劳与寿命问题尤为重要。
首先,了解FPSO的工作环境对船体结构的影响是进行疲劳与寿命评估的基础。
FPSO通常需要在恶劣海况下工作,受到波浪、风浪和冰等外力的作用。
这些外力会对船体结构产生较大的动态载荷和冲击载荷,进而引起船体结构的变形和应力集中。
因此,在评估疲劳和结构寿命时,首先需要研究FPSO的工作环境,包括气候、海况等因素,并通过实测数据和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和计算,为后续的疲劳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和依据。
其次,对FPSO的船体结构进行材料研究和强度分析是评估疲劳和结构寿命的关键步骤。
船体结构的疲劳和寿命问题主要源于结构的应力和应变,而材料的强度和韧性是影响疲劳性能的重要因素。
因此,需要对FPSO的船体结构材料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包括材料的组成、性能、力学性能等方面。
同时,还需要进行结构的有限元分析,以评估船体结构在不同载荷作用下的强度和刚度情况,确定结构的应力和应变分布,为后续的疲劳评估提供依据。
接下来,进行疲劳分析和结构寿命评估是对FPSO船体结构进行全面评估的关键一步。
疲劳分析可以通过使用现代的工程软件和数学模型,对船体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疲劳响应进行模拟和计算。
这需要考虑到结构的载荷频谱和幅值,以及结构的疲劳寿命和裂纹扩展速率等参数。
同时,还需要采用合适的疲劳评估方法和标准,对船体结构的寿命进行预测和评估,以确定结构设计是否符合要求,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海洋工程结构与船舶防腐蚀技术探究

海洋工程结构与船舶防腐蚀技术探究摘要:如今时代发展的迅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不光是在城市建设和人口扩展方面,同时在一些比较偏的领域也有所涉及,例如船舶与海洋工程。
海洋中的资源奥秘是当今世界人们比较关注的话题之一,对于海洋的保护也是每个国家重中之重需要商讨的对策。
为了对海洋的了解多多关注,这就需要船舶的帮助。
然而船舶的使用寿命对于船员的安全性是有直接影响的。
海洋对船舶的腐蚀是影响船舶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
钢铁的船舶在海洋中被腐蚀是无法被避免的,这会影响船舶的性能和安全性,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控制船舶的海洋腐蚀速度。
关键词:海洋工程结构;船舶;防腐蚀技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船舶维修养护工作的模式、侧重点都在发生变化,现实工作中也会出现一些全新的问题,需要去认真地考虑和解决。
船舶防腐涂料是油漆涂料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涂料。
常规船舶防腐涂料是在一般条件下,对金属船舶等起到防腐蚀的作用,保护船舶使用的寿命。
但是海洋由于其中所蕴含成分较多,因此对于金属的腐蚀作用还是十分严重。
尽管海洋工程结构以及船舶自身都是用了防腐处理,但是其每年因为海洋腐蚀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都极为严重。
所以,我们要在防腐材料上做出改善和处理,增加材料的耐腐蚀性。
再通过技术进行改造和创新。
和国外相比,我国海洋防腐技术还具有较大差距,应该通过不断学习提高防腐技术,在这条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距离要走。
1船舶与海洋工程防腐蚀技术的意义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在船舶腐蚀维修这一问题上每年的花费已经高达数百亿人民币,而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就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之中的腐蚀问题[3]。
为了减轻船舶的腐蚀维修损耗,让我国的航海业得到更加稳定的发展,就需要根据如今市场的现状对防腐蚀技术进行研究。
在船舶建造过程中应用防腐蚀技术对船舶进行防护,能够有效减缓船舶在后续航行过程中的腐蚀程度,延长船舶的使用寿命,减少不必要的损耗。
大部分的船舶在建造过程中会采用大量的金属构造来完成船舶工程。
关于海洋工程结构与船舶防腐技术措施分析

关于海洋工程结构与船舶防腐技术措施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海洋工程结构与船舶防腐技术是现代海洋工程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海洋资源的广泛利用,海洋工程结构和船舶在海水中长期使用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腐蚀问题。
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氯离子、硫化物等腐蚀物质,加上海水中的氧气和微生物的作用,造成了海洋环境对金属结构和船体的腐蚀破坏。
开展海洋工程结构与船舶防腐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为了延长海洋工程结构和船舶的使用寿命,保障海洋工程和船舶的安全运行,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腐技术措施。
涂层防护技术、阴极保护技术、材料防腐技术等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防腐技术手段。
通过对海洋工程结构的腐蚀特点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结合最新的防腐技术发展趋势,可以为提升海洋工程结构与船舶的防腐性能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海洋工程结构和船舶防腐技术的改进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海洋工程结构与船舶防腐技术在当今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海洋工程结构与船舶是重要的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载体,其防腐技术直接影响到海洋资源的开发效率和可持续利用。
通过研究海洋工程结构与船舶的腐蚀特点和防腐技术,可以优化设计方案,提高设备的耐腐蚀能力,延长使用寿命,从而更好地保护海洋环境和资源。
第二,海洋环境的腐蚀性很强,海水中各种盐类、微生物和化学物质会对海洋工程结构与船舶材料产生腐蚀破坏。
研究海洋工程结构与船舶防腐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海洋环境对材料的影响,为选择合适的防腐材料和技术提供依据。
2. 正文2.1 海洋工程结构的腐蚀特点分析海洋工程结构在海洋环境中长期使用,会受到海水、海气、海浪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腐蚀。
海洋工程结构的腐蚀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氯离子和硫化物,这些物质会对金属结构产生腐蚀作用。
尤其是在海水中存在微生物,它们会附着在金属表面形成生物膜,加速金属的腐蚀过程。
海洋工程设备维修的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

海洋工程设备维修的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海洋工程设备在海洋石油、海洋能源开发、海底通信和海洋科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复杂的海洋条件,海洋工程设备的维修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一、海洋工程设备维修的风险评估1.工作环境风险:海洋工程设备维修通常需要在复杂和恶劣的海洋环境下进行,如高风浪、恶劣的天气条件以及底部不稳定等。
这些因素给维修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2.设备故障风险:由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海洋工程设备容易遭受腐蚀、磨损、物理损害等。
设备故障可能导致海洋工程项目的延误或停工,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人员安全风险:海洋工程设备维修必须由经过专门培训和具备相关技能的人员进行,他们需要在海洋工程设备的狭小空间和海洋的恶劣环境中作业。
由于工作环境的危险性,维修人员面临着较高的职业健康和安全风险。
二、海洋工程设备维修的应对措施1.风险评估和预防:在进行海洋工程设备维修之前,必须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例如,通过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加强设备的防腐蚀措施,确保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实施安全管理系统:建立和严格执行海洋工程设备维修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工作操作规程、安全培训和应急救援措施等。
确保所有参与维修工作的人员都能够了解并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
3.加强人员培训和技能提升:为维修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机会,提高其维修和操作设备的能力。
培养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提高海洋工程设备维修的整体水平。
4.合理利用现代技术:通过使用无人机、遥感技术、机器人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海洋工程设备进行巡检和维修,减少维修过程中对人员的影响,降低维修风险。
5.建立协作机制:加强企业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协作,共同应对海洋工程设备维修中的风险。
及时分享经验和交流技术,形成合力,提高维修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总结:海洋工程设备的维修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对保障海洋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水下生产系统可靠性、技术风险和完整性管理分析方法

Abstract API 17N provides a structured approach to manage the risks and uncertainties associated with reliability and integrity performance in the life cycle of a project, from general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to the identification andelmnatonofspecfcequpmentfaluremodes.Thebascmethod>ssmpleandconsstent.Ratonalapplcaton
1.1 API 17N形成原因
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水下生产技术的 可靠性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油公司的水下油田开发 经历了水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备失效,导致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其中 许多失效发生在生产早期阶段,涉及多个部件,这类 失效代价是昂贵的,并可能会对公司声誉造成影响&
虽然事故或失效发生有偶然因素,但发生失效 的根本原因最后都可以归结到风险识别、评估或管 理的失效&而且,这些失效的原因无法在一个组织 内得到解决,整个供应链,包括作业者及其设计团 队、工程承包商、硬件供应商及子供应商都会涉及, 这就提出一个重要问题,可靠性专业本身的重要性& 2000年后,许多可靠性能力成熟度审核结果表明水 下设备供应商、承包商和作业者虽然在质量管理和 控制方面有丰富经验,但在可靠性管理方面能力有 限,并且很少有可靠性工程师参与&
摘要 API 17N提供了一套结构化方法用于管理项目生命周期内可靠性和完整性绩效相关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述创新成果已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等多家国内著名企业、 研究院所的多类型产品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产生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产生间接 经济效益 14.65 亿元,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经审核,该项目内容详实,客观真实。
项目名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推荐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 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全寿期安全性评估与风险控制技术及应用
推荐单位 教育部
推荐单位意见: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
均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填写要求。 该项目在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基金以及企业
对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推荐该项目申报 2017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 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意义与难点:全寿期安全性评估与风险控制技术是保障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在设计、制造、服 役以及可预见性事故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安全性、提高各类事故发生后结构物生命力的最重要技术手 段。长期以来,该技术被国外垄断,已成为制约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发展的重大瓶颈,严 重威胁着我国重大工程建设的战略安全。
客观评价:
1、鉴定意见(鉴字[教 NP2016]第 003 号) 2016 年 4 月 22 日,教育部组织了“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全寿期安全性评估技术及应用”的科 技成果鉴定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全寿期安全性评估技术对于我国重大海 洋装备设计、建造及服役各个阶段具有重大意义,该项目成果系统性和创新性强,工程应用价值高, 整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议进一步扩大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范 围。 2、学术评价 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国际知名学者评价: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委员会(ISSC)碰撞与搁浅 分会主席、葡萄牙里斯本技术大学 C. GuedesSoares 教授和第 35 届海洋、海洋工程和北极工程国 际会议(OMAE)执行主席、韩国釜山大学 J. Kee Paik 教授分别在《Assessment of the strength of double-hull tanker side structures in minor ship collisions》和《An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y on nonlinear impact responses of steel-plated structures in an Arctic environment》文章中对项目组的创新成果进行了引用。 3、行业评价 江苏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评价:江苏省是我国第一造船大省,江苏省年造船完工量约占全国的 三分之一,连续 8 年位居全国第一。江苏科技大学是省内唯一以船舶为特色,主要为船舶行业服务 的院校,对江苏船舶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针对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全寿期内安全性的 关键问题,历经十余年系统研究,建立了船舶与海洋工程全寿期结构安全性评估与风险控制技术体 系,成功地应用于江苏省内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江 苏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等 30 余家船舶制造企业的 70 余类产品上,成功解决了典型船舶与海洋平台 结构建造过程中焊接残余应力影响大、分段合拢变形控制难以及浮箱下水姿态控制难等技术难题, 节约了建造成本,有效提高了设计建造效率,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产生间接经济 效益约 40 亿元,对江苏造船行业技术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为江苏造船强省建设和加快 海洋经济发展、向海洋强省的迈进作出了重要贡献。 4、新闻媒体评价 《上海外高桥船厂年造船完工总量突破 800 万吨》:外高桥造船公司非常注重新工艺、新工法 的引进、吸收、创新及固化、推广应用。2010 年以来,该公司已陆续开展中型管机器人焊接、合 拢管测量再现系统、总段异地总组、工装式脚手架、高效自动化焊接、超级油轮(VLCC)轴舵系镗 孔、20.6 万吨散货船舱口围总组吊装、大型总段吊装、平台拉线照光镗孔等一系列新工艺和新工 法,不仅提升了船舶建造的质量,而且还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17.6 万吨散货船、20.6 万吨散 货船和 31.9 万吨超级油轮(VLCC)船坞内搭载周期分别为 40 天、45 天和 55 天,最短的一艘散货 船船坞内搭载周期仅为 35 天,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5、科技查新报告查新结论 根据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 G06 的“查新报告”结论:与检索到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对比, 关于查新点①针对设计状态,建立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体系快速安全性评估方法;②针对制造状态, 建立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制造流程中安全性评定方法;③针对服役状态,建立服役期内船舶与海洋 工程结构动态安全性评估技术;④针对事故状态下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损伤安全性评估技术。除 本课题委托人的研究成果外,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中均未见报道。
经济效益:近十年共产生间接经济效益 14.65 亿元。 应用与效果:应用于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研究机构和最重要装备制造企业: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 计研究院(708 所)、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701 所)、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702 所)、外高桥 造船有限公司、江南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等 40 余家单位 50 多种船舶和海洋工程产品,提高了我国基于目标设计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及建造能力,为我国首 个深海钻井平台“海洋石油 981”、首个载人深潜器“蛟龙号”等国家重点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 促进了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技术进步,提高了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国际竞争力。
1、设计状态下船舶与海洋工程特种结构安全性评估技术:建立了典型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 超规范设计的直接强度计算方法及安全性评估准则,解决了新型和超大型结构缺少安全性评估方法 和强度校核标准的难题,并形成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指南。
2、制造状态下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安全性评估技术:建立了关键结构焊接残余应力、模块吊 装预变形、浮箱载运下水运动响应、分段合拢变形预报理论及其控制方法,解决了制造中结构应力 和变形安全性评估技术难题,有效提高了建造效率。
3、服役状态下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安全性评估技术:建立了腐蚀、裂纹等损伤条件下的结构 极限承载力随机预报方法和动态时变可靠性预报方法,研发了智能结构振动控制技术,有效延长了 船舶与海洋平台结构寿命。
4、事故状态下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损伤评估技术:建立了碰撞、搁浅、爆炸等强冲击荷载作 用下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非线性动态全耦合分析理论,提出了抗冲击轻质复合夹层结构设计方法, 有效提高了强冲击事故载荷下结构的生存能力。
5、偶然灾害下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风险控制技术:建立了偶然灾害下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多 风险耦合演化分析与评估技术,提出了基于风险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典型结构设计框架,解决了多风 险耦合相关性无法计算以及设计阶段风险控制的难题。
技术水平:授权发明专利 13 项、实用新型专利 5 项、登记软件著作权 1 项,发表学术论文 44 篇,出版学术专著 3 部,颁布企业标准 1 项,制定设计规范 1 部。成果整体水平居国内领先、国际 先进,获 2016 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项目的支持下,针对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在全寿期内的实际问题,开展了船舶与海洋 工程结构全寿期安全性评估与风险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通过十余年的系统性研究, 在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的设计状态安全性评估、制造工艺安全性评估、服役期安全性 评估、事故状态安全性评估,以及偶然灾害下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风险控制等技术方 面取得了自主创新和重大突破,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全寿 期安全性评估与风险控制技术”,改进了相关结构设计方法,建立了相关设计规范、标 准,缩短了船舶建造提高了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国际竞争力。
科学技术内容:本项目在国家 973、863、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通过产学研协同攻关, 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全寿期安全性评估与风险控制技术”,改进了相 关结构设计方法,建立了相关设计规范和标准,提出了风险控制措施;缩短船舶建造周期约 15%, 降低造价约 10%,提升了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发水平。主要创新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