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探究
抗震设计实验报告总结范文

抗震设计实验报告总结范文1. 引言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并总结出具有较高抗震能力的结构形式,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2. 实验方法我们选择了三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并对其进行了抗震性能实验。
具体实验方法如下:1. 准备不同结构形式的模型,保持相同规模和质量。
2. 在实验台上固定三种结构形式的模型。
3. 利用地震模拟仪器,对模型进行不同频率和幅度的地震波动。
4. 在地震波动下,观察模型的变形情况和破坏程度。
5.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
3.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的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3.1 砖混结构砖混结构在地震波动下表现出较低的抗震性能。
在较小震级的地震波动下,砖混结构可能出现轻微的变形,但一般不会发生严重破坏。
然而,在较大震级的地震波动下,砖混结构容易发生大范围的破坏,甚至倒塌。
3.2 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在地震波动下表现出较好的抗震性能。
在小到中等震级的地震波动下,框架结构的变形较小,不会导致严重破坏。
但在大震级的地震波动下,框架结构可能发生较大变形,但一般不会倒塌。
3.3 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在地震波动下表现出最佳的抗震性能。
无论是小到大震级的地震波动,剪力墙结构都能够保持较小的变形,几乎不会发生破坏。
4. 结论根据以上实验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物在地震中表现出不同的抗震性能。
2. 砖混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差,容易发生严重破坏。
3. 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好,在大震级地震波动下仍能保持稳定。
4. 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最佳,几乎不会发生破坏。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建议在实际工程中选择框架结构或剪力墙结构作为抗震设计的优先选项,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
5. 展望本实验设计的结构形式较简单,实验结果仅代表了局部情况。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其他结构形式的抗震性能,并考虑不同地质条件下建筑物的抗震设计问题。
基于性能的高层建筑钢结构抗震设计研究3篇

基于性能的高层建筑钢结构抗震设计研究3篇基于性能的高层建筑钢结构抗震设计研究1随着现代城市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高层建筑的数量和高度有了显著的增长,其中不乏重要的政府和商业办公楼、酒店、购物中心甚至是住宅。
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抗震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由于地震是一种毁灭性的自然灾害,会对建筑物造成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然而,高层建筑地震设计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工作,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大小和复杂性、结构材料的种类和性质等不同因素。
近年来,随着钢结构的发展和应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也愈发注重钢结构抗震设计。
相对于混凝土和砖类建筑,钢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更加优越。
钢材具有高强度、高韧性、抗冲击力以及较好的可塑形性等特点,可以有效地抵御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因此,近年来,许多企业和工程师都将钢结构作为抗震性能优异的解决方案,用于设计和建造高层建筑。
然而,在钢结构设计方面,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每座高层建筑的结构特点和地理情况都不同,设计人员必须充分了解这些差异以及地震带来的力量,针对每个具体的项目进行量身定制的设计。
另一方面,钢结构建筑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材料的性能,和各种要素之间的平衡,以确保建筑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并且在抵御地震力量的同时,能够承受各种集中荷载、雪荷载等准静态荷载。
为了探讨高层建筑钢结构抗震设计,进行了一项基于性能的研究。
首先,需要对建筑的节点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保在强地震条件下,节点能够充分发挥其带有冲击吸收作用的特点。
其次,需要考虑整个结构在地震中的变形能力,这一点对于钢结构设计来说尤为重要。
因为钢结构具有出色的韧性和可塑性,可以通过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来避免建筑物的崩塌和全面破坏。
此外,还需要确保钢结构连接件的可靠性和结构的整体刚度。
总之,基于性能的高层建筑钢结构抗震设计研究具有广泛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它可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对钢结构建筑的应用和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

级中能够产生破坏的最大程度。 传统的设计方法对建筑结构的主体破坏预测 但是很难达到基于陛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对预 地震时 自然灾害中难以预测的重大灾害之一 , 一旦发生就会对 区域内人 具有较强的控制谁骗 , 主要是 因为其还要考虑非主体结构 的破坏预测 、 内部设施 以及建 们 的人 身 安 全与 财产 安 全造 成 严重 的威 胁 , 尤其 是 对 建筑 物 具 有摧 毁 性 的伤 测的要求 , 主体结构与非主体结构的损坏所导致的后果一般 以结构的 害, 从而引发更加深远的不利影响。因此人们一直在探索能够使建筑物降低 筑功能的损坏等。
建筑 理论 与设 计
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
摘要 : 建 筑结 构 的抗 震 设计 一直 是建 筑 领 域 的 重大 难题 之 一 , 基 于性 能 的抗 震 结构 设 计在 建 筑 设计 中的应 用 , 使得 建 筑抗 震 问
题迎 刃而解 , 因此其也必将成为未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努力方 向。本文对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设计特征和研究方向进行 了详细 的探讨, 并在对能力谱法着重阐述之后 , 提出了一种优化过后的能力谱法。 关键字 : 基于性能; 建筑结构; 抗震设计
或 者 免 于地震 破 坏 的建 筑结 构 设计 方 法 , 另 外 随着 科 技能 力 的 不断 提 高 以及 能 力 以及居 民的 安全 状况 来反 应 , 并 依 据结 构 的不 同 破换 程 度将 性 能标 准 具 体 划分 为 五个 等 级 , 即基 本 完好 、 轻度 损坏 、 中 度损 坏 、 严 重损 坏 与倒 塌 。
非线性静力分析两种 , 其实质上还是基于位移的抗震性能设计。基 于位移的 抗震设计具体 主要有三种方法 , 即按照延性 系数设计方法 、 能力谱方法与直 接位移设计方法。 其 中按 照 延性 系数 的 设计 方法 , 本 质上 还是 根 据建 筑 构 件 的位 移延 性 系 数, 或者截面的曲率延性系数的塑性混凝土极限压应变关系。根据约束箍筋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方案研究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方案研究摘要:众所周知,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与自然生态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日愈严重,自然生态也随着收到不利影响。
例如,由于环境破坏而引发的强烈的地震,给人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性影响,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现代建筑领域抗震设计的不足。
因此,提高建筑行业抗震设计势在必行。
本文主要针对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给出合理分析,希望为地震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字: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方法;对策引言:地震是一种相对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现象,但一旦有剧烈地震的话,极大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
地震具有随机性与偶然性的特点,随着对大量的地震灾害进行分析研究,人们总结出来较多的丰富经验,并且人们对于地震的认识正在逐渐的加深。
并且针对当前的地震设计,采取了相关的预防措施。
在正常的设计情况下,能够有效的保证建筑结构在高于预期地震的情况下,建筑物不至于发生倒塌的现象出现。
但是,当前抗震设计的目标只是将生命放在第一要务,并没有过多考虑破坏力的控制上。
随着当前的形式发展要求,迫切的需要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人员不断加强设计标准,从而提高抗震设计水平,进而保障建筑物不会受到地震的干扰,最终达到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为此本文主要对建筑结构中抗震性能设计的方案研究进行简要探析。
1. 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理论存在的问题1.1抗震设计认识不到位当前普遍现象是,建筑工程企业在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相关设计人员只会关注建筑物的整体实用性,极少或不考虑建筑的抗震设计环节。
尽管部分设计人员对抗震设计有所认识,但是,在具体的设计环节当中,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提升。
随着人们意识的不断提高,逐渐意识到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这就要求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在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过程中不断提高设计人员的抗震设计意识及业务能力,主要体现在抗震设计水平的提高,从而实现地震灾害的最小化。
1.2抗震设计结构缺乏合理性尽管部分设计人员在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对抗震设计进行了特殊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越来越高。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的来临不可预测,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设计和合理的结构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本文将从建筑材料的选择、结构设计和工程实施等方面,讨论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关键因素。
首先,材料的选择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在地震中,建筑结构必须要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才能承受地震带来的力量。
因此,在建筑设计阶段,工程师需选择高强度的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高强度钢材等。
同时,材料的韧性也是至关重要的。
韧性指的是材料在承受外力时能够保持较大的变形能力,从而吸收能量。
高韧性的材料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力对结构的影响,并降低结构破坏的风险。
其次,结构设计是确保建筑抗震性能的关键环节。
在设计阶段,工程师需考虑到建筑所处地区的地震状况,并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桁架结构等。
每种结构形式都有其适用的地理环境,工程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
此外,结构的抗震设防烈度和结构的抗震性能等级也要依据地震状况进行科学设定。
工程师还需合理规划各个结构构件的布局和尺寸,并保证结构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
然而,光有优秀的设计还不足以保证建筑的抗震性能。
在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和施工工艺是关键因素。
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不仅仅依赖于设计的合理性,更需要施工人员合理施工,确保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因此,项目的施工过程需要高度关注,包括材料的质量把控、施工工艺的规范性等。
此外,定期进行建筑物的维护和检查也是确保抗震性能的重要环节。
定期维护和检查可以发现建筑物结构的微小损伤,并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从而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总结起来,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反映。
材料的选择、结构设计、工程实施等环节都需要科学规划和合理安排。
只有兼顾优秀的材料和设计,并严格控制施工工艺的质量,才能够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备较好的抗震性能,从而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的损失。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抗震设计探究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抗震设计探究装配式建筑是一种新兴的建筑施工方式,其具有快速、经济、环保等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
然而,在抗震设计方面,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探究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抗震设计,从减震、加固和防震措施等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减震设计在抗震设计中,减少地震对建筑物产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装配式建筑由于其结构特性,在抗震能力上通常相对较弱。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合适的减震措施来增强其抗震能力。
1.选用合适的材料:选择具有良好减振能力的材料,如使用橡胶垫片等材料来降低地震时产生的冲击力。
2.增加结构刚度:通过增加结构刚度来抵御地震引起的水平位移和变形。
可以采用钢结构或混凝土框架结构等方法来增加装配式建筑的整体刚度。
3.设置减震装置:安装减震设备可以有效地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并减小地震对建筑物产生的破坏。
例如,利用液体阻尼器来减少结构的振动。
二、加固设计为了保证装配式建筑在发生地震时能够承受较大的荷载并保持稳定,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固设计。
1.加强节点连接:优化节点连接方式,提高其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选用合适的接缝形式和材料,并采用增强措施来改善节点的受力传递效果。
2.进行墙体加固:墙体是承担抗震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房屋设计中应注重墙体抗震加固,选择合适材料并采取粘贴钢板等措施来提高其耐震性能。
3.加固楼层板和柱子:对楼层板和柱子进行必要加固,以增强整个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
可以通过使用高强度材料或设置剪力墙等方法来实现。
三、防震措施除了减震和加固设计外,采取合适的防震措施也是重要的一环。
防震措施可以从建筑物本身和周围环境两个方面考虑。
1.建筑物本身:在装配式建筑的设计中,应尽量避免使用容易破碎或脆弱的材料,如玻璃等。
选择具有良好韧性和可塑性的材料,并确保结构在地震中能够有一定程度的变形能力。
2.周围环境:合理规划和设计建筑物周围的环境,如道路、绿化带等。
木结构建筑抗震性能研究

木结构建筑抗震性能研究一、引言木结构建筑因其具有良好的环保性、可再生性和美观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
然而,木结构建筑在抗震方面的性能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木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为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二、木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1. 木结构建筑的抗震特点木结构建筑的抗震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木结构建筑轻质化。
木材的比重约为水的一半,相对于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木结构建筑的重量较轻,地震作用下受到的惯性力较小,因此抗震性能较好。
(2)木结构建筑的柔性。
木结构建筑的柔性可以吸收地震能量,减少地震作用对结构的破坏。
(3)木结构建筑的韧性。
木材具有较好的韧性,可以承受较大的变形,防止结构失稳。
(4)木结构建筑的耐久性。
木材具有较好的耐久性,即使在震后长期使用,也不易出现腐朽、变形等问题。
2. 木结构建筑的抗震设计为了保证木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需要在设计中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作用的强度大小,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来确定木结构建筑的抗震等级。
(2)结构形式。
不同的结构形式对地震作用的响应不同,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
(3)结构材料。
木结构建筑的结构材料主要是木材和胶合板等,需要选择质量好、规格合适的材料,保证结构的强度和刚度。
(4)连接方式。
连接方式的合理选择可以增加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如螺栓连接、钢板连接等。
(5)设计参数。
设计参数包括结构的截面尺寸、刚度、强度等,需要通过计算和模拟来确定。
3. 木结构建筑的抗震加固方法对于已经建成的木结构建筑,如何提高其抗震性能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木结构建筑抗震加固方法:(1)加固柱子和梁子。
对于已经出现裂缝、变形的柱子和梁子,可以通过增加木材、加固钢板等方式进行加固。
(2)增加剪力墙。
对于没有剪力墙的结构,可以增加剪力墙,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抗震性能分析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抗震性能分析高层建筑在现代都市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其复杂的结构以及高度,抗震性能成为设计和建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抗震性能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关的优化技术。
一、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设计: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应考虑地质条件、土壤承载力以及建筑的荷载等因素。
采用适当的基础形式和深度可以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2. 结构体系: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应选用抗震性能良好的方案,如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筒状墙结构等。
这些结构体系具备较好的抗震性能,能够有效吸收和分散地震作用。
3. 材料选择:高层建筑结构的材料选择对于提高抗震性能至关重要。
采用高强度、高韧性的钢材或混凝土材料,可以提高结构的整体强度和延性,从而提高抗震性能。
二、高层建筑抗震性能分析方法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分析:1. 静力分析:静力分析是一种简化的抗震性能分析方法,通过计算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静力响应来评估其抗震性能。
该方法适用于低层建筑或对于结构刚度较为均匀的高层建筑。
2. 动力分析:动力分析是一种较为准确的抗震性能分析方法,通过计算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来评估其抗震性能。
该方法适用于高层建筑或对于结构刚度较为不均匀的情况。
3. 数值模拟:数值模拟是一种基于有限元原理的抗震性能分析方法,通过建立结构的数值模型来模拟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
该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并可用于优化结构设计。
三、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的优化技术为了进一步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可以采用以下优化技术:1. 设计合理的剪力墙布置:剪力墙是高层建筑中一种常用的抗震结构形式,其布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结构的抗震性能。
通过优化剪力墙的位置和布置方式,可以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延性,增强其抗震性能。
2. 采用抗震支撑系统:抗震支撑系统能够在地震发生时提供额外的支撑和稳定性,对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探究
发表时间:2019-02-28T15:03:59.15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作者:黄世文
[导读] 摘要:抗震性能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内容,对建筑结构安全有直接影响。
清远市城乡规划设计院清远市清城区 511500
摘要:抗震性能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内容,对建筑结构安全有直接影响。
本文首先对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要点进行分析,包括建筑抗震设计目标和抗震性能要求等。
在此基础上,结合某建筑工程案例,具体研究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主体结构设计、基础选型、结构超限分析、大震弹塑性计算、抗震加固措施等,以期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字: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策略
前言: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现象,会对建筑结构产生较大的破坏作用力。
因此,在建筑设计之初,就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结构的抗震需求,按照当地的地震灾害发生情况以及建筑等级的抗震设计要求,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则需要充分收集相关资料,并准确进行计算分析,确保建筑抗震设计的合理性。
总体而言,有必要对建筑抗震设计进行研究,明确其设计要点及具体设计方法。
一、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要点
(一)设计目标
在发生地震灾害的过程中,地壳快速释放具有破坏作用的地震能量,会引起地表振动,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目的就是提升建筑结构自身强度和稳定性,从而在受到地震作用影响时,能够将破坏程度降至最低,避免引发结构坍塌、倾覆等严重问题。
在工程实践中,需要同时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并将国家和行业制定的标准规范,作为建筑抗震设计依据,由资质合格的设计单位负责制定具体的抗震设计方案。
同时,建筑抗震设计还要考虑工程的可操作性,充分开展地质勘察及周边环境调查等工作。
分析静态地质状态下的地震变化情况,提升建筑抗震性能,为居住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1]。
(二)抗震性能要求
在实际工程中,建筑结构抗震性能会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需要全方位满足结构承载力、结构强度、结构损伤等方面的要求。
首先从结构承载力方面来看,一般采用惯性力分析地震作用,判断建筑结构的构件强度,分析在极限状态下,是否会对建筑使用功能造成影响。
同时也需要在极限状态下分析建筑的受力变化情况,判断受破坏的构件是否可以修复。
一般情况下,如果建筑结构抗侧力和竖向重力荷载能够满足要求,就不会在抗震设防等级下出现大面积坍塌现象。
此外,在设计过程中也要研究地震输入能量与结构之间的消能关系,比如地震能力是否能够被建筑结构和阻尼所消耗,从而判断建筑结构是否安全。
结构总能耗与地震运动输入的平衡关系为EK+ED+ES=EEQ,其中,EK为结构体系功能,ED为阻尼能耗,ES为体系变形,EEQ为地震输入能量。
最后,还要确保地震损伤指数符合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建筑结构地震损伤性能指标
二、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的案例分析
(一)主体结构设计及基础选型
某建筑工程为综合建筑,建筑总面积为16.8万m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将抗震设计与主体结构设计、基础选型联系起来。
该工程建筑的高宽比为6.4,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裙楼采用框架结构,包括局部的框支转换结构和大跨度结构。
建筑楼盖采用钢筋混凝土梁结构,地下室的顶板为嵌固层。
由于该工程的地形条件较为复杂,在前期准备阶段,通过全面搜集勘察资料,并对超高层墙柱荷载进行分析,决定采用混凝土灌注桩基础。
在抗震设计过程中,需要确保各部分结构均能满足小震、中震、大震中的抗震性能要求[2]。
(二)结构超限情况分析
由于该工程存在高度超限建筑,需要充分考虑楼板和构件不连续的问题,在建筑结构体系设计过程中,合理进行布局,对超限情况进行分析。
最终给确定结构抗震性能的设计目标为C级。
在小震作用下,底部加强区的剪力墙及关键构件、转换梁和转换柱、上部剪力墙、框架梁和框架柱等,都需要满足弹性要求。
在中震作用下,各部分结构要满足抗弯不屈服、抗剪弹性要求。
在大震作用下,底部加强区剪力墙和转换梁、转换柱,也要满足部分抗弯屈服和抗剪不屈服要求。
上部剪力墙的框架柱应满足部分抗弯屈服要求,并满足抗剪截面验算。
框架梁和连梁则要满足大部分屈服要求。
根据建筑结构超限情况和具体抗震设计要求,开展相关计算分析工作。
(三)大震弹塑性计算
在工程抗抗震设计计算分析过程中,需要对单塔和多塔进行弹性计算,根据平扭耦联、双向地震作用和偶然偏心地震作用等参数,对结构抗震性能是否满足要求进行分析。
在上述工程的分析过程中发现,底部部分楼层剪重比未达到设计要求,应该增加计算振型数、地震剪力系数。
在计算过程中,选取5组天然波、2组人工波,开展补充弹性时程计算分析。
其中,地震波最小峰值的加速度为36cm/s2,其持续时间符合要求。
得到的前三周期平均地震影响系数、反应谱结构等,误差均小于20%。
在中震和大震弹性计算分析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结构阻尼比和连梁刚度折减等方面的因素。
特别是大底盘双塔结构抗震性能分析,需要采取动力弹性分析方法,分别确定结构在X、Y方向上的最大剪力值,确定剪重比和顶点平均位移值,如果不满足要求,需要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四)抗震加固措施
根据上述分析计算结果,部分结构需要采取加固措施,具体包括:(1)剪力墙底部,需要对其配筋率进行调整,将最小配筋率改变为0.5%;(2)转换梁和转换柱,需要采取构件加固措施,具体可在其内部增设型钢材料,确保剪力墙整体结构负荷性能良好,并对其延性性能作出优化;(3)受拉墙肢,对于在中震作用下不屈服的受拉墙肢,需要对其进行调整,改变竖向的钢筋分布状态,调整配筋率,也提升到0.5%;(4)裙楼楼板,需要对裙楼楼板进行加厚处理,将其厚度增加到150mm,同时要进行双层双向配置。
裙楼屋面的双向大跨度结构
梁和与其连接的结构柱需要采用加强构件进行加固。
在相邻跨延伸的2/3范围内,还需要增加钢骨混凝土结构梁,以满足建筑抗震要求。
结束语:综上所述,针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在工程设计中占有的重要地位,通过对其设计目标和要求进行分析,可以更加明确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需要满足的条件,确保设计方法的合理性。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建筑结构进行合理设计,并对其结构抗震性能进行计算分析,采取加固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可以有效提升建筑抗震性能。
参考文献:
[1]蓝天.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和抗震设计的相关研究[J].河南建材,2017(04):90-91.
[2]崔玉磊.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处理措施分析与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06):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