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沉积物
第四纪沉积物年代测定方法

第四纪沉积物年代测定方法第四纪沉积物是指第四纪时期因地质作用所沉积的物质,一般呈松散状态。
在第四纪连续下沉地区,其最大厚度可达1000米。
第四纪沉积物中最常见的化石有哺乳动物、软体动物、有孔虫、介形虫及植物的孢粉。
这些化石,有助于确定第四纪沉积物的时代和成因.第四纪沉积物年代测定方法主要有物理年代学方法、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法、其他方法一、物理年代学方法物理年代学方法是利用矿物岩石的物理性质(如热、电、磁性等)测定沉积物的年龄的方法。
如古地磁法、热释光(TL)、光释光(OSL)、电子自旋共振(ESR)、裂变径迹法等。
1、古地磁学方法古地磁学方法是利用岩石天然剩余磁性的极性正反方向变化,与标准极性年表对比,间接测量岩石年龄的方法。
他的实质是相对年代学和绝对年代学方法的结合——运用古地磁数据建立极性时(世、期)和极性亚时(事件)的相对顺序,再运用同位素(主要是K—Ar法)测定他们各自的年代,继而建立统一的磁性年表。
(1)基本原理A.过去地质历史时期与现代一样,地球是一个地心轴偶极子磁场。
B.含有铁磁性矿物的岩石,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地磁场的作用而被磁化,磁化方向与当时的磁场方向一致。
a.沉积岩:沉积剩余磁性。
b.火成岩:居里点之下,称为热剩磁。
居里点温度一般在500~650℃(表)C.不同时期磁场是变化的,因此保存在沉积物中的磁场特征也是变化的:变化包括磁极移动(106—109年)和磁场倒转(104-106)。
(2)古地磁极性年表(A.Cox)古地磁极性年表是根据一系列主要用K-Ar法测定年龄的不同时间尺度的极性变化事件编制的地磁极性时间表。
目前用于第四纪研究的极性年表是A.Cox 等1969年根据陆地和大洋已有的140多个数据拟定的5MaB.P.以来的地磁极性时间表,后经许多研究者补充修正,综合成表。
(3) 测年范围及应用条件:无时间限制,整个第四纪都可以。
剖面沉积连续、厚度巨大的细粒沉积层。
(4) 应用情况:方法成熟,广泛应用。
第3章第四纪沉积物

• 洪积土的工程特性: • 1)靠近坡脚段为较粗的碎屑土,土质均匀,地势 高、地下水位低,地基承载力高; • 2)离山区远的地带由粉土、黏土颗粒组成,受周 期性干燥及可溶盐的胶结作用,承载力高; • 3)中间段由于受前沿细颗粒的影响,常有地下水 溢出,或形成沼泽,承载力较低。 • 另外:洪积扇富水,可做水源地。
坡积物的特点: 1)分为岩屑、矿屑、沙砾或矿质黏土。 2)碎屑颗粒大小混杂,棱角分明、分选性差,层理不明显。 坡积物质随斜坡自上而下呈现由粗而细的分选现象。其成份与坡上的残积土 基本一致。与下卧基岩没有直接关系,这是它与残积物明显的区别。 由于坡积物形成于山坡,常常发生沿下卧基岩倾斜面滑动,还由于组成物质 粗细颗粒混杂,土质不均匀,且其厚度变化很大(上部有时不足一米,下部可 达几十米),尤其是新近堆积的坡积物,土质疏松,压缩性较高。 坡积土上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①注意下卧基岩表面的坡度及形态,分析坡积物稳定性。 ②坡积土含较多细颗粒,吸水性强,注意雨季的稳定性。 ③坡积物粗细混杂,土质不均匀,厚度不均匀,注意差异沉降。
1、残积物
岩石-(物理、化学)风化- 残留在原地
残积物-残积土-残积层
壳风 化
土壤层 残积物 化岩石 新鲜岩石
残积物成分与 母岩有关 残积物厚度与 地形有关
强风化
半风 中风化
弱风化
• 2、坡积层 • 坡积物是残积物经水流搬运,顺坡移动堆积而成的土。即 是雨雪水流的地质作用将高处岩石风化产物缓慢地洗刷剥 蚀,顺着斜坡向下逐渐移动、沉积在较平缓的山坡上而形 成的沉积物。其成份与坡上的残积土基本一致。由于地形 的不同,其厚度变化大,新近堆积的坡积土,土质疏松, 压缩性较高。它一般分布在坡腰上或坡脚下,其上部与残 积物相接。坡积物底部的倾斜度决定于基岩的倾斜程度, 而表面倾斜度则与生成的时间有关,时间越长,搬运、沉 积在山坡下部的物质就越厚,表面倾斜度就越小。 • 片流(坡流、面流)——在降雨或融雪时,地表水一部分 渗入地下,其余的沿坡面向下运动。这种暂时性的无固定 流槽的地面薄层状、网状细流称为片流。片流搬运的物体 在坡麓堆积下来,形成坡积土。
04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方法

(b)砂和粘土的成因标志
※粒度分析
粒度参数
平均粒度 分选性
粗、细含量 峰值高低
标准差
偏度
峰态
σ值
等级
Sk值
等级
Kg值
等级
<0.35 0.35—0.5 0.5—0.7 0.7—1.0 1.0—2.0 2.0—4.0
4.0
分选极好 分选好
分选较好 分选中等 分选较差 分选很差 分选极差
+1.0—+0.3 +0.3—+0.1 +0.1—-0.1 -0.1—-0.3
分样
粒度分析步骤 洗样
洗盐:对海、泻湖和盐湖等样品,将样品置于高烧杯中, 加水用玻璃棒搅拌后静置过夜,第二天将杯中清水吸去, 再加清水,搅拌静置过夜,如此重复3次即可。 除去有机质:通过过氧化氢(H2O2)去处沉积物中的有 机质。在盛样品的高烧杯中加入6%的H2O2,用玻璃棒 搅拌,过一夜再加一次H2O2,直至没有气泡产生即说明 有机质已全部氧化,过量的H2O2用加热法排除。 去钙胶结物:盐酸去除;加10%左右盐酸于放有样品的 高烧杯,用玻璃棒搅拌后放置第二天,除去清液,再加 盐酸,如此反复至不再起泡,然后换清水,搅拌,过夜, 吸去清液,加水洗至无钙离子和氯离子为止。
式,推出沉积物的来源、搬运动力和沉积 环境
粒度分析步骤
• 样品预处理
– 分样:均匀将样品分成几份——缩分 – 洗样:洗去沉积物中的杂质
粒度分析步骤
将拌匀的样品平摊在纸上,在样 品上划十字,将样品分为相等的 四分,分别取对角的两分混和在 一起,就将样品缩分为一半了, 以此类推。 注意:缩分准确与否是决定分析 的样品是否真正具有沉积物代表 性的关键,故缩分必须有同一分 析人员亲自作。
第四纪沉积物的粒级划分

第四纪沉积物的粒级划分
第四纪形成的松散岩石称为“堆积物”或“沉积物”。
当沉积物被认为无明显外力搬运、分选和成层结构时多称“堆积物”,如残积物、冰碛物、人工堆积物等等;具成层结构则常称为“沉积物”,如冲积物等。
第四纪沉积物存在一定的空间形态,具有一定的成分、结构与构造特征,与一定的沉积环境相联系。
总的来说其普遍特征如下:岩性松散,成因多样,岩性岩相变化快,厚度差异大,存在不同程度的风化,含哺乳动物化石并特含有古人类化石和古文化遗存。
第四纪沉积物一般形成不久或正在形成,成岩作用微弱,巨大部分松散,少部分半固结,极少硬结成岩。
这有利于深入沉积物内部进行研究,采矿、施工易于进行,同时也易发生地质灾害。
因此,“岩性松散”是其最基本的特征,其碎屑沉积物也是第四纪工作中最常研究的对象。
这些碎屑沉积物的粒级划分很重要,不同部门因研究目的不同出现很多的划分方法(Shepard,1954)。
下面推荐的粒级划分适用于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的分析(表5-1-2)。
表5-1-2 碎屑粒级分类(温德华分类)
粒级名称 粒级最小粒径(mm)φ值*
砾石 巨砾 256 -8 粗砾 64 -6 中砾 4 -2 细砾 2 -1
砂 极粗砂 1 0 粗砂 0.5 1 中砂 0.25 2 细砂 0.125 3 极细砂 0.0625 4
粉砂
粗粉砂 0.031 5 中粉砂 0.0156 6 细粉砂 0.0078 7 及细粉砂 0.0039 8
粘土 粘土**<0.0039 9 … …
* φ=-log
2D,D为碎屑粒径,单位mm
** 粘土是不同成分的细粒混合物,不等于粘土矿物。
地质成因

§1-4 第四纪沉积物(层)由原岩风化产物经各种外力地质作用而成的沉积物,至今其沉积历史不长,所以只能形成未经胶结硬化的沉积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四纪沉积物”或“土”。
不同成因类型的第四纪沉积物,各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和工程地质特征,以下分别介绍其中主要的几种成因类型。
1.4.1 残积物、坡积物和洪积物1.4.1.1残积物(Q el )(Q el为第四纪地层的成因类型符号,下同此。
)残积物是由岩石风化后,未经搬运而残留于原地的土,而另一部分则被风和降水所带走。
它处于岩石风化壳的上部,是风化壳中的剧风化带,向下则逐渐变为半风化的岩石。
它的分布主要受地形的控制,在宽广的分水岭上,由雨水产生地表径流速度小,风化产物易于保留的地方,残积物就比较厚。
在平缓的山坡上也常有残积物覆盖。
(见书第8页图1-1)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不同的原岩,将产生不同矿物成份、不同物理力学性质的残积土。
由于风化剥蚀产物是未经搬运的,颗粒不可能被磨圆或分选,没有层理构造。
残积物与基岩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通常经过一个基岩风化层(带)而直接过渡到新鲜岩石。
残积物有时与强风化层很难区分。
一般说来,残积物是由于雨雪水流将细颗粒带走后残留的较粗颗粒的堆积物。
风化层则虽受风化作用的影响,但它是未被剥蚀搬运的基岩风化产物。
残积物中残留碎屑的矿物成分很大程度上与下卧基岩相一致,这是鉴定残积物的主要根据。
例如砂岩风化剥蚀后生成的残积物多为砂岩碎块。
根据这个道理可按地面残积物的成分推测下卧基岩的种类。
反之,也可按基岩分布的规律推测其风化产物的特征。
山区的残积物因原始地形变化很大且岩层风化程度不一,所以其厚度在小范围内变化极大。
由于残积物没有层理构造,均质性很差,因而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很不一致,同时多为棱角状的粗颗粒土,其孔隙度较大,作为建筑物地基容易引起不均匀沉降。
不同岩类具有不同的风化特征,如块状构造的花岗岩,多以沿节理裂隙风化,风化厚度大,且以球状风化为主。
工程地质及土力学17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与特征

1.8 土与土层
土与土层的特点:
1
土与土层是自然地质环境下形成的产物,按其
成因的不同分别形成不同的土类和土层。
2
土按其成因不同,分别形成由一种或多种矿物颗粒, 一组不同颗粒粒径和不同结构性能所组成的集合体,
分别具有明显不同的应力应变特性。
3
土层按其成因不同,分别形成由一种或多种土构成 层状构造的复合体,分别具有程度不同的不均匀性、
1.7 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与特征
第四纪沉积物是由地壳的岩石风化后,在风、地表流水、 湖泊、海洋等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松散沉积物。
岩石
风化产物,即残积物
风化作用
搬运、沉积
坡洪 积积 物物
冲
海
积
积
物
物
湖 风冰 积 积碛 物 物物
建筑场地一般涉及的都是第四纪沉积物。
1.7.1 残积土层(eluvium)
1.7.6 湖泊沉积土层(Ql)
湖泊 含水量极高 淤塞
沼泽
透水性很低 沉积物
沼泽
压缩性很高 且不均匀, 承载力很低
1.7.7 风积土层(Ql)
风积土层是指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岩石的风化破碎物被风 吹扬,搬运一段距离后,在有利条件下堆积起来的一类土。
由粉土粒或砂粒组成,含可溶
黄土
盐,土质均匀,质纯,具大孔
1.7.1 残积土层(Qel)
具有一定的结 构强度;易产生 不均匀沉降
孔隙度↑
松散、富水
工程性质
强度↓
均质性差
压缩性↑
1.7.2 坡积土层(Qdl)
雨雪水流将山坡高处的风化 碎屑物缓慢地顺坡冲洗,堆积在 较平缓的山坡脚处而形成的沉积 物。
地貌上称坡积裙。
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划分标志

Ⅱ、非流动营力结构
定向结构 冰楔式 冻融作用挤压 多边形式
非定向结构 架堆式 重力堆积 以点接触 层间式
③层的变形构造
它是在准同生或沉积期后可塑性变形作用 中形成的。有垂向为主和侧向为主之分。
垂向变形,主要由沉积物液化、重荷、潜 水渗透、水位变动等原因造成的,如盘状 构造、泄水构造、重荷构造(球-枕构造 )、帐篷构造等。
①层间构造
流体侵蚀冲刷先期沉积物的表面痕迹 和堆积形态。它能指示风、水流、波 浪的运动方向。波痕是最常见的层间 (面)构造。
②层内构造(层理构造)
是通过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的突 变或渐变而表现出来的沿垂直方向变化 而形成层状构造。
细层是组成层理的最小单位,代表瞬时 加积的一个纹层。层系是在成分、结构 、形态相似的一组细层,代表一个持续 水动力状况的加积物。层系组由一系列 相似的层系所组成。
第二部分:第四纪沉积物研究
第四纪划分 第四纪的沉积物基本特点 第四纪沉积物研究
一.国际第四纪划分方案
(1)上世纪第四纪下限1.8Ma (2)2004年将新生代分为古近纪和新近
纪,取消了第四纪 (3)2008年恢复了第四纪,下限有两种
1.8Ma、 2.6Ma , (4)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在第四纪中增加一
河流和洪流
叠瓦式
离散式
弥散式
充填式
冰楔式 多边形式
架堆式
层间式
F、沉积构造
定义:由成分、结构、颜色的不均一引起 的沉积层内部和层面上宏观特征的总称。
类型:它包括3种构造。①层间构造,流体 侵蚀冲刷先期沉积物的表面痕迹和堆积形 态。 ②层内构造,又称层理。流体在搬运过 程中由载荷物质垂向和侧向加积形成。 ③ 层的变形构造,又称同生变形构造。
第四纪沉积物和其工程地质基本特征

创造了条件。地下水的渗入,又促进岩石进一步风化。如有些岩
石直接暴露在大气中一、二天就开始风化崩解。岩石不同,其在
相同条件下的风化情况不同,岩石相同,风化作用性质不同、经
受的风化程度不同、沉积环境不同,其生成物的性质也不尽相同。
显然,一般情况下不宜将建筑物设置在风化严重的岩层上,但 是工程中又往往不可能完全避开风化岩层。如隧道进出口地段的 岩层,大多有不同程度的风化,施工中如不注意加强支护,易造 成崩塌。对有些易风化的岩层,在隧道施工开挖后,要及时作支 护,防止岩石继续风化失稳增加山体压力,否则会引起坍塌。风 化岩层中的路堑边坡不宜太陡,同时还要采取防护措施。风化的 岩石更不宜作建筑材料。因此,从工程建筑观点来研究岩石的风 化特性、分布规律,对选择建筑物的合理位置,如隧道的进出口 位置,路堑边坡坡度,隧道的支护方法及衬砌厚度,大型建筑物 的地基承载力和开挖深度以及合理的选择施工方法等有着重要的 意义。
岩石风化后,其物质状态、物理力学性质和化学性质等均发
生了剧烈的变化。很多情况下,风化能使岩石破碎,形成细小颗
粒的次生粘土矿物—高岭石、蒙脱石及伊利石等,改变了岩石的
矿物成分。同时,在风化带中常有可溶盐的富集,如碳酸钙及石
膏。由于岩石风化后,节理、裂隙发育,使岩石整体性降低,孔
隙度增加,抗剪、抗压强度降低,透水性增大,这为地下水活动
被剥离的岩石碎块、岩屑等在雨、雪水流、风力等的夹带下向别处搬运, 并在地壳相对下降的地方堆积起来。在搬运过程中,土颗粒进一步破碎 分散,并使其中较大的颗粒变得浑圆光滑。与此同时,空气中的二氧化 碳、氧气、二氧化流及地表水和地下水还会在与岩石及岩石颗粒的直接 接触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从而生成新的矿物。上述作用会使 已经破碎的岩石颗粒变得更加细小甚至非常细小。以上就是岩石风化成 土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纪沉积物一、第四纪的时间范围最初,人们把地壳的发展历史分为第一纪(原始纪)、第二纪和第三纪3个大阶段。
1829年,法国学者J.德努瓦耶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层时,把第三系上部的松散沉积物划分出来命名为第四系,其时代为第四纪。
随着地质科学的发展,第一纪和第二纪因细分成若干个纪被废弃了,仅保留下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名称,这两个时代合称为新生代。
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史的最新阶段,时间范围从上新世末(距今 248万年)直到现在。
第四纪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两个阶段。
第四纪一词是J.德努瓦耶于1829年提出的。
第四纪形成的地层称第四系,再分为更新统和全新统。
更新世是1839年提出的,他把巴黎盆地含软体动物化石70%为现生种的地层称为更新世地层。
全新世和近代为同义词。
近代(Recent)一词是1833年由莱伊尔引进地质学中,含义是从此地球被人类所居住。
全新世是1850年P.热尔韦提出的,1885年正式通过。
第四系下界的确定是一个重大的基本理论问题,至今仍有不同意见。
1948年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确定,以真马、真牛、真象的出现作为划分更新世的标志。
陆相地层以意大利北部维拉弗朗层,海相以意大利南部的卡拉布里层的底界作为更新世的开始。
中国相当于维拉弗朗层的泥河湾层作为早更新世的标准地层。
其后,应用测定了法国和非洲相当于维拉弗朗层的地层底界年龄,约为180万年。
因此,许多学者认为第四纪下限应为距今180万年。
1977年,国际第四纪会议建议,以意大利的弗利卡 (Vrica)剖面作为上新世与更新世的分界,其地质年龄为170万年左右。
对中国黄土的研究表明,大约距今248万年黄土开始沉积,反映了气候和环境的明显变化。
还有部分学者认为,第四纪下限应定在距今350~330万年。
总之,第四纪下限尚未最后确定,本文暂以距今248万年作为第四纪的开始。
二、第四纪沉积物成因及工程性质第四纪沉积物的是沉积在陆地或水盆地中的松散的矿物质颗粒或有机物质,如砾石、砂、粘土、灰泥、生物残骸等。
多来源于母岩风化产物、火山喷发物、有机物、宇宙物质等。
第四系的划分,普遍采用1932年第二届国际第四纪会议上提出的四分原则,即分为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相应的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
划分第四纪地层主要依据沉积物的岩石性质和地质年龄,测定第四纪地层年龄的方法主要有放射性碳法、热释光法、钾- 氩稀释法、裂变径迹法、氨基酸法等。
此外,第四纪地层中所含的哺乳动物化石、孢粉化石、微体动物化石以及沉积物的古地磁特性、氧同位素特征、古土壤标志、天文学标志等都可用于划分第四纪地层。
根据这些标志,许多国家建立了本地区的第四系典型剖面。
第四纪沉积物记录了第四纪发展历史和自然环境变化,分布极广,除岩石裸露的陡峻山坡外,全球几乎到处被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
第四纪沉积物形成时间晚,大多未胶结,保存比较完整。
厚度一般数十米至数百米,个别地区可超过1000米。
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复杂,相变剧烈。
根据所造成沉积物的主要动力条件,主要有:单一成因:一种动力,如冲积物(al);复合成因:两种以上动力,如洪冲积物(dlp)、冲洪积物(alp);成因不明:pr。
1、残积物:残积物是由岩石风化后,未经搬运而残留于原地的土,而另一部分则被风和降水所带走。
它处于岩石风化壳的上部,是风化壳中的剧风化带,向下则逐渐变为半风化的岩石。
它的分布主要受地形的控制,在宽广的分水岭上,由雨水产生地表径流速度小,风化产物易于保留的地方,残积物就比较厚。
在平缓的山坡上也常有残积物覆盖。
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于温度、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或岩石圈的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程——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的重要特征:岩石或矿物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坏,风化的产物仍保留在原地。
根据风化作用的方式和特点,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物理风化作用主要由气温、大气、水等因素的作用引起的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的过程。
特点:矿物、岩石的物质成分不发生变化,只是碎裂成为大小不等的碎块。
物理风化作用种类:A.温差风化:由于温差变化,岩石在热胀冷缩过程中逐渐破碎的过程,常发生在温差较大的干旱气候地区;沙漠气候条件下砂岩的温差风化左图:由于温差风化引起的层状脱落;右图:球状风化。
B.冰劈作用:充填于岩石裂隙中的水结冰体积膨胀而使岩石裂解的过程。
水结成冰时其体积可增大9.2%。
冰体将对裂缝壁产生2000kg/cm2的巨大压力。
冰劈作用C.其它物理风化作用:盐类的结晶与潮解:充填于岩石孔隙、裂隙中含盐分的溶液,因水溶液浓度的变化,盐类出现结晶与溶解使岩石破碎的过程(类似于冰劈作用);层裂或卸载作用:岩石因卸载而产生向上或向外的膨胀作用,从而形成一系列平行或垂直地表的裂隙,促使岩石层层剥落和裂解的过程。
2)化学风化:是指在水和水溶液的作用下岩石发生的化学分解过程。
特点:不仅发生岩石破碎,而且岩石的物质成分也将发生变化。
可分为氧化作用、碳酸化作用、溶解作用和水解等次级方式。
纪念碑被酸雨化学风化前后A.氧化作用:矿物、岩石与大气或水中的游离氧起化学反应形成氧化物使岩石破碎的过程,常使多价态元素从低价向高价态转变。
例如黄铁矿氧化为褐铁矿:2FeS2﹢7O2﹢2H2O→2FeSO4﹢2H2SO44FeSO4﹢2H2SO4﹢O2→2Fe2 (SO4)3﹢2H2OFe2 (SO4) 3﹢6H2O→2Fe(OH)3﹢3H2SO4氧化作用风化B.碳酸化作用:是指当CO2溶解于水中时,形成CO32-和HCO31-离子,它们与矿物中的阳离子结合形成易溶于水的碳酸盐或碳酸氢盐的过程。
如钾长石(正长石)经碳酸化作用变为高龄石:4KA1Si3O8﹢2CO2﹢4H2O→A14(Si4O10)(OH)8﹢8SiO2﹢2K2CO3C.水的作用a)水的溶解作用b)水化作用(水合作用)CaSO4﹢2H2O→CaSO4.2H2O(硬石膏) (石膏)Fe2O3﹢nH2O→Fe2O3.nH2O(赤铁矿) (褐铁矿)c)水解作用有些矿物遇水后改变结构,形成带OH-的新矿物4K[A1Si3O8]+6H2O → 4K4[Si4O10](OH)8 +4KOH+8SiO2钾长石高龄石A14[Si4O8](OH)8+nH2O → 2Al2O3.nH2O+4SiO2+4H2O高龄石铝土矿3)生物风化:由生物的生命活动引起的岩石的破坏过程,分生物物理风化作用和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植物根的生长对岩石进行的生物物理风化作用在山区的峭壁、陡坡上常生长着一些大树如榕树、松、柏等。
它们的根系并不都扎在泥土里,而是扎入岩石裂缝中。
随着树木的成长,树根加长加粗,必然对裂缝壁产生强大压力。
据测算这种压力可达100kg/cm2。
久而久之,可加速岩石的破裂与崩落的进程。
这种作用称为根劈作用。
植物根对岩石的风化作用大气降水和风将岩石风化后的碎屑物质中的细小颗粒和溶解物质带走,将粗粒物质或难溶物质残留原地。
残留的碎屑形成残积土。
其特点:残留原地,成分与下伏基岩有关。
具有结构性,松散、富水。
易产生不均匀沉降。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不同的原岩将产生不同矿物成份、不同物理力学性质的残积土。
由于风化剥蚀产物是未经搬运的,颗粒不可能被磨圆或分选,没有层理构造。
残积物与基岩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通常经过一个基岩风化层(带)而直接过渡到新鲜岩石。
残积物有时与强风化层很难区分。
一般说来,残积物是由于雨雪水流将细颗粒带走后残留的较粗颗粒的堆积物。
风化层则虽受风化作用的影响,但它是未被剥蚀搬运的基岩风化产物。
残积物中残留碎屑的矿物成分很大程度上与下卧基岩相一致,这是鉴定残积物的主要根据。
例如砂岩风化剥蚀后生成的残积物多为砂岩碎块。
根据这个道理可按地面残积物的成分推测下卧基岩的种类。
反之,也可按基岩分布的规律推测其风化产物的特征。
山区的残积物因原始地形变化很大且岩层风化程度不一,所以其厚度在小范围内变化极大。
由于残积物没有层理构造,均质性很差,因而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很不一致,同时多为棱角状的粗颗粒土,其孔隙度较大,作为建筑物地基容易引起不均匀沉降。
残积物剖面图不同岩类具有不同的风化特征,如块状构造的花岗岩,多以沿节理裂隙风化,风化厚度大,且以球状风化为主。
我国南方花岗岩分布较广,如深圳地区约占60%的面积,花岗岩残积土的厚度在15—40m之间,是该区城市建筑物基础的主要持力层。
花岗岩残积土是在化学风化作用下淋滤形成的产物,其矿物成分与原岩虽有本质的改变,但多保留在原位并具有它的原始形状,其中不易风化的石英颗粒更是如此。
所以花岗岩残积土一般仍保持其原岩粒状结构,具有相当高的结构强度,外表看起来很象岩石。
对其采用一般的室内土工试验方法测得的物理力学性质分析,其工程性质是较差的,表现在高孔隙比、高压缩性等方面。
但从原位测试分析,它表现为承载力较高、压缩性较低。
2、坡积物坡积物是残积物经水流搬运,顺坡移动堆积而成的土。
即是雨雪水流的地质作用将高处岩石风化产物缓慢地洗刷剥蚀,顺着斜坡向下逐渐移动、沉积在较平缓的山坡上而形成的沉积物。
其成份与坡上的残积土基本一致。
由于地形的不同,其厚度变化大,新近堆积的坡积土,土质疏松,压缩性较高。
它一般分布在坡腰上或坡脚下,其上部与残积物相接。
坡积物底部的倾斜度决定于基岩的倾斜程度,而表面倾斜度则与生成的时间有关,时间越长,搬运、沉积在山坡下部的物质就越厚,表面倾斜度就越小。
片流(坡流、面流)——在降雨或融雪时,地表水一部分渗入地下,其余的沿坡面向下运动。
这种暂时性的无固定流槽的地面薄层状、网状细流称为片流。
片流搬运的物体在坡麓堆积下来,形成坡积土。
坡积物的特点:1)分为岩屑、矿屑、沙砾或矿质黏土。
2)碎屑颗粒大小混杂,棱角分明、分选性差,层理不明显。
山前坡积物剖面图坡积物质随斜坡自上而下呈现由粗而细的分选现象。
其成份与坡上的残积土基本一致。
与下卧基岩没有直接关系,这是它与残积物明显的区别。
由于坡积物形成于山坡,常常发生沿下卧基岩倾斜面滑动,还由于组成物质粗细颗粒混杂,土质不均匀,且其厚度变化很大(上部有时不足一米,下部可达几十米),尤其是新近堆积的坡积物,土质疏松,压缩性较高。
坡积土上建设应注意的问题:①注意下卧基岩表面的坡度及形态,分析坡积物稳定性。
②坡积土含较多细颗粒,吸水性强,注意雨季的稳定性。
③坡积物粗细混杂,土质不均匀,厚度不均匀,注意差异沉降。
3、洪积物洪积土是山洪带来的碎屑物质,在山沟的出口处堆积而成的土。
由暴雨或大量融雪骤然集聚而成的暂时性山洪急流,具有很大的剥蚀和搬运能力。
它冲刷地表,挟带着大量碎屑物质堆积于山谷冲沟出口或山前倾斜平原而形成洪积物。
洪流携带大量泥沙、石块到沟口,由于坡度减小,洪流无侧壁约束,水流分散,动能迅速减弱,所搬运的碎屑物在沟口大量沉积,形成扇形堆积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