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总结
绿色建筑总结

篇一:绿色建筑之心得绿色建筑之心得学习绿色建筑有些时日了,不仅仅局限于关于绿色建筑的知识,还有包括对于整体性的重要的了解。
在能源缺乏的当今世界,节能减排,绿色建筑当是首当其冲。
当前世界,人口剧增、土地严重沙化、自然灾害频发、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的日渐枯竭等人类生存危机急剧恶化,绿色建筑的出现是建筑设计发展的必然结果。
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规划、设计、施工、运行、拆除/再利用)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它是“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形象代名词,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与环境共生建筑等,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清楚的明白绿色建筑,本人还特别了查阅下国内外关于绿色建筑的相关资料:国际上对绿色建筑的探索和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而我国绿色建筑的起步始于20世纪后半叶。
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paola soleri)把生态学和建筑学两词合并提出“生态建筑学”的新理念。
1963年v·奥戈亚(v·ol-gyay)在《设计结合气候:建筑地方主义的生物气候研究》中提出建筑设计与地域气候相协调的设计理论。
1969年美国风景建筑师麦克哈格(mcharg)在其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提出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应协调发展并探索了建造生态建筑的有效途径与设计方法,它标志着生态建筑理论的正式确立。
70年代石油危机后,工业发达国家开始注重建筑节能的研究,太阳能、地热、风能、节能围护结构等新技术应运而生,其中在掩土建筑研究方面的成果尤为突出。
80年代,节能建筑体系日趋完善,并在英、德等发达国家广为应用。
90年代后,绿色建筑理论研究开始走入正规。
阿莫里·b·洛温斯在文章《东西方的融合:为可持续发展建筑而进行的整体设计》中指出:“绿色建筑不仅仅关注的是物质上的创造而且还包括经济文化交流和精神等方面。
新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比及给排水专业技术措施建议

给水排水
WATER & WASTEWATER ENGINEERING
Vol.46 增刊2020
标准规范交流园地
新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比及给排水 专业技术措施建议
黄 玉 珠1 刘 小 刚2
(1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广州 510300;2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 510641)
新标准总体上 有 以 下 变 化:评 价 指 标 体 系 由 原
来的“节地、节材、节 水、节 能、室 内 环 境”改 为 “安 全 耐久、健康舒 适、生 活 便 利、资 源 节 约、环 境 宜 居 ”5 项指标;评价阶 段 由 原 来 的 设 计 评 价 和 运 行 评 价 改 为在建筑工程竣 工 后 进 行 评 价,在 施 工 图 设 计 完 成 后可进行预评价;评价等级由原来的3个等级(一 星 级、二星级、三星级)改为4个等级(基础级、一 星级、 二星级、三星级),基础级要求满足所有控制项 要求, 一星级要求卫生器具用水效率等级为3级,二、三 星 级要求卫生器具效率等级为2级。 1.1 新 增 部 分 内 容
境 宜 居 )评 分 项 得 分 ;
QA ———提高与创新加分项得分。 预 评 价 阶 段 各 项 指 标 的 满 分 值 见 表 1。
表 1 绿 色 建 筑 评 价 分 值
Tab.1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cores 评价指标评分项满分值
项目 控制项 安全 健康 生活 资源 环境 提高与创新 基础分值 耐久 舒适 便利 节约 宜居 加分项满分值
质安全的自动化实时监控和管理。生活饮用水系统
6.2.12条对 建 筑 物 平 均 日 用 水 量 的 评 价 改 为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安全耐久章节】学习笔记

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安全耐久章节学习笔记2019年6月27日,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以下简称“标准”)全国宣贯会第一场北京站已经在万众期待中开始啦,PKPM作为会议的支持单位,以及标准配套的软件工具研发单位,也在会议现场认真学习并与专家交流。
在今后的5天时间里,小编将会在本公众号陆续报导本次会议的重点内容和相关咨询,让未能来参会的广大设计师们第一时间了解标准变化和专家观点,敬请期待哦!Chapter 1 “安全耐久”标准中“安全耐久”章节由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叶青董事长现场解读。
2019版对绿色建筑的定义是: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性能建筑。
与2014版国标定义相比,虽然依然强调节约资源,但更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建筑的高性能性。
这里的高性能建筑不仅仅是指建筑能耗、风光声热等环境性能方面的表现,更是对建筑健康与安全性能的高要求,换句话说,高安全性、高质量,是绿色建筑的前提要求,这也是为什么在新国标中新增了全新的“安全耐久”章节。
(摘自《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宣贯培训安全耐久章节解读》-叶青)“安全耐久”章节条文总数17条,新增条文12条,占比70%。
新增条目中,控制项7条,评分项5条,现就会议上介绍的部分重点新增条文介绍如下:4.1.2(控制项)--建筑结构、围护结构安全耐久和防护:本条主要把握三点内容:1、主体结构、围护结构以及围护结构的防护等问题;2、容易忽视围护结构,如幕墙的链接和五金配件;3、建筑在运行过程中要进行检查、维护和管理。
(摘自《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宣贯培训安全耐久章节解读》-叶青)比如在抗风压设计中,可以通过精细的性能化分析找出高峰雅趣和风压敏感区,通过设计提高周边人员的安全性;4.1.3(控制项)--外部设施安全与耐久:本条主要要求外遮阳、太阳能设施、空调室外机位、外窗花池等外部设施应与建筑主体结构集成设计,设计过程中预留检修通道、吊篮固定端、设检修预埋件和空间,并且要设留空调外机安装位置、预留操作空间;4.1.4(控制项)--内部非结构构件、设备及附属设施安全:主要是要求室内超过一定高度的家具、设备设施要能与主体结构一体化设计、牢固链接(评价时要有构件连接能力的检测报告),常用的螺栓、铁丝链接将不能达到新标准的要求;4.1.5(控制项)--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本条重点关注门窗的气密性、抗风压性能、水密性能,同时,考虑到近期多期门窗坠落造成的伤亡事件,新标准中特别提出了对门窗安装的牢固和严密性的要求,在评价的时候需要提供检测报告以及门窗的维修与管理记录;4.1.7(控制项)--通行空间满足疏散,救护要求,保持通畅:本条重点在于合理设置安全疏散和避难措施,走廊、疏散通道满足国家防火规范的相关规定,更为重要的是要保证疏塞空间的畅通,通行空间不应有阳台花池、机电箱等凸向走廊。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最新版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最新版引言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绿色建筑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如何评价建筑的绿色程度,以及对建筑进行绿色设计和建造,成为了建筑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规范绿色建筑评价的标准,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国际绿色建筑评价标准LEED(美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简介LEED (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制定的一套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它通过对建筑的能源、水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可持续用地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为建筑提供绿色认证。
评价标准LEED评价标准根据不同类型的建筑和使用情况,分为多个不同的认证等级,包括LEED Certified、LEED Silver、LEED Gold和LEED Platinum。
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可持续用地:评估建筑用地是否合理利用,并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2.节能与水资源利用:评估建筑的能源效率和用水效率;3.室内环境质量:评估室内空气质量、照明设计和使用环保材料等;4.材料选择:鼓励使用环保材料和材料循环利用;5.创新与设计过程:鼓励建筑师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实施创新措施。
BREEAM(英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简介BREEAM (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 是英国建筑研究所制定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它是全球最早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之一,广泛应用于英国和其他国家。
评价标准BREEAM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评估建筑管理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策略;2.健康与舒适度:评估室内环境质量、光照和采光;3.能源和水资源:评估建筑的能源效率和用水效率;4.材料:评估使用的建筑材料的环保性;5.土地使用和生活质量:评估建筑用地的合理利用和周边环境质量。
解读2019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解读2019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9年第61号公告,8月1日起正式实施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新标准”作为规范和引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根本性技术标准,自2006年第一版发布以来,历经十多年的“3版2修”,此次修订之后的“新标准”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与2014版相比,《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修订的主要内容变化。
变化一重新定义“绿色建筑”原定义新定义2.0.1绿色建筑:影响新版绿色建筑定义更关注人和环境的关系,以建筑高质量发展为目标。
变化二评价技术指标体系重视“以人为本”原版指标评价从“四节一环保”以及施工管理、运营管理框架打分。
新版指标评价2.0.2 绿色性能影响从“以人为本的”建筑性能出发,转变“开发者“视角为“使用者”视角,从百姓视角来设计,以增进建筑使用者对于绿色建筑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变化三拓展“绿色建材”的内涵新标准2.0.5 绿色建材:在全寿命期内可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节能、减排、安全、健康、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
7.2.18:选用绿色建材,评价总分值为12分。
影响材料生产者可以针对上述定义,发掘创新材料的价值,在项目应用中带来“加分“。
变化四评价方式和阶段的变化原标准绿色建筑的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设计评价应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进行,运行评价应在建筑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
新标准3.1.2:绿色建筑评价应在建筑工程竣工后进行,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可进行预评价。
影响这一变化能有效约束绿色建筑技术落地,对模拟计算的结果准确性要求更高,对施工图设计审查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对评价标识证书影响很大。
变化五星级划分的变化——新增“基础级”原标准分为三个星级等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新标准分为四个等级:基础级、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满足所有控制项的要求即为基本级,控制项与全文强制性规范有效衔接,将作为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主要依据,与国际主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接轨。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节地与室外环境

1 . 场 地 安 全
新 版标 准4. 1 . 2 条是 对绿 色 建筑 场 地 安全 的基 本要 求 。该 控制
容 .共 涉 及 1 5 个评 价 条文 。
条 文 的 设 置 .阐 明 了绿 色 建筑 建设 应 确 保 建 设项 目场 地 的 安 全 。
建 设 项 目场 地 与各 类 危 险 源 的 距 离应 满 足 相 应 危 险源 的安 全 防 护
三 个 重要 的评 价 条 文 分 别 对 居 住 建筑 和 公 共 建筑 进 行 评价 ,满
分3 4分 是 评 价 绿 色 建 筑 项 目 节 约 集 约 利 用 土 地 的 关 键 性 内 容 和
三 类 工 业 用 地 转 为 民 用 ,土 壤 已 受到 不 同程 度 污 染 的 ) ,则 应 采 取 必 要 的 治 理 与 防 护 措施 进 行 无 害 化处 理 ,确 保 符 合 国家 有 关 标
筑 和 历 史 建 筑 .对 应 国 家 文 物 保 护 法 》 、 《 城 市 紫 线 管 理 办 法 》等
环 节 、相 关 现 行 国 家标 准 规 定 的强 制 性 条 文 作 为绿 色 建 筑评 价 的 高 分 项 .通 过 修 改 归 并和 增 补 等修 订 工 作 ,设 置 了土 地 利 用 室 外 环境 、交 通 设 施 与公 共 服 务 、 场地 设 计 与场 地 生 态 四部 分 内
高者 没 有 国 家 标准 但 有 地 方 标准 的 ,执 行地 方 标 准 :没有 标 准
限定 的 ,符 合项 目所 在地 城 乡规 划 的要 求即 为达 标 。
的城市 建设 用地 内 ,并符 合所 在地控 制 性详细 规划 的有 关规定 。 “ 且 应 符 合 备 类 保护 区 、文 物 古迹 保 护 的建 设 控 制 要 求 ” : 条 文 的 各 类 保 护 区 是 指 受 到 国 家 法律 法 规 保 护 、 划 定有 明确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健康舒适章节】学习笔记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健康舒适作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278-2019五大章节之一,”健康舒适” 通过”室内空气品质、水质、声环境与光环境、室内热湿环境”四个方面,对人体健康及舒适程度进行衡量,旨在创建一个健康宜居的室内环境,增进建筑使用者对于绿色建筑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其中”水质”部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曾捷院长讲解,其余部分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林波荣教授讲解。
本章节共包含20条条款,其中控制项9条,评分项11条,评分项总分值100分,所有条文均适用预评价阶段和评价阶段。
新增条文6款;其余条文均从2014版沿用、发展而来。
“水质”部分共包含4条条文,其中控制项1条,评分项3条,均为新增条文。
5.1.3(控制项)给水排水系统的设置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并制定相应消毒计划、永久性标识等措施。
该条文对水质、储水设施、水封装置、设置标识等方面进行了最基本的控制。
5.2.3(评分项)水质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要求了直饮水、集中生活热水系统供水、游泳池循环水处理系统、采暖空调循环水系统等的水质,还要求景观水体的水源不得来自市政自来水和地下井水,可采用中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或地表水。
5.2.4(评分项)生活饮用水水池、水箱等储水设施满足卫生要求。
考虑到目前各类民用建筑主要采用的生活饮用水供水方式为二次供水,储水设施是建筑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设施水质安全保障的关键环节。
要求建筑二次供水设施的卫求和水质检测方法满足现行标准相关规定;使用满足相关要求的成品水箱,避免现场加工过程中的污染问题。
采用储水设施分格、检查口(人孔)加锁、溢流管及通气管口防止生物进入等措施,避免储水变质。
5.2.5(评分项)所有给水排水管道、设备、设施设置明确、清晰的永久性标识。
现代化的建筑给水排水管线繁多,如果没有清晰的标识,难免在施工或日常维护、维修时发生误接的情况,造成误饮误用,给用户带来健康隐患。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生活便利章节】学习笔记

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生活便利章节学习笔记2019年6月27日,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以下简称“标准”)全国宣贯会第一场北京站已经在万众期待中开始啦,PKPM作为会议的支持单位,以及标准配套的软件工具研发单位,也在会议现场认真学习并与专家交流。
此次小编带来了标准中关于“生活便利”章节的相关内容分享,请大家拿起笔开始记重点啦!“生活便利”章节标准中的“生活便利”章节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促进处鹿勤副处长、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绿色建筑发展处宋凌处长共同进行条文解读。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中的“生活便利”章节条文共19条,其中控制项6条,评分项13条;新增条文5条,占比26.3%,其余条文在2014标准中第4章(节地与室外环境)、第5章(节能与能源利用)、第6章(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第8章(室内环境质量)、第10章(运营管理)相应条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总分值100分。
“生活便利”章节从出行与无障碍、服务设施、智慧运行、物业管理(预评价阶段不得分)四方面进行了要求,会议上鹿勤副处长针对前两个内容进行讲解,重点部分介绍如下:(摘自《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宣贯培训》生活便利章节讲义-鹿勤)6.1.1(控制项)--连贯的无障碍步行系统:原得分项变控制项,本条主要要求在满足《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的基本要求上,在室外场地设计中对场地无障碍路线系统进行合理规划,场地内各主要游憩场所、建筑出入口、服务设施及城市道路之间要形成连贯的无障碍步行路线。
6.1.2(控制项)--绿色出行:原得分项变控制项,本条主要从交通体系规划及居住区规划两方面综合考虑,强调以人步行到达公共(轨道)交通站点不超过500m,即步行时间不超过10min,另外针对无法提供公共交通服务的项目,应配备专用接驳车联系公共交通站点,并制定专用接驳车服务实施方案并向社会公示;6.1.3(控制项)--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及停车位、无障碍汽车停车位:新增条文,主要是要求在项目停车场设计阶段,对电动汽车停车及充电进行考虑深化,电动汽车停车位数量至少应达到当地相关规定要求;(摘自《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宣贯培训》生活便利章节讲义-鹿勤)6.2.1(评分项)--场地与公共交通站点联系便捷:《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中强制要求了公交、轨道交通站点的服务半径(500m和800m),新国标中将居住区扩大到整个民用建筑,作为得分点;6.2.4(评分项)--开敞空间步行可达:新增条文,强化绿地服务群众日常活动的功能,使市民在居家和工作附近能够见到绿地、亲近绿地;主要要求在项目设计时对场地出入口、周边公共设施布局/规划、步行路线进行综合考虑,使人们从场地出入口到达城市公园绿地、居住区公园和广场的步行距离不大于300m,到达中型多功能运动场地不大于500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即将实施,以下总结旧版与新版标准变化。
1、标准条文动态更新
新标准另一个最显眼的地方就是涉及行业和国家标准,没有具体的年份,仅存有具体的标号,意味着标准耦合建筑业最新发展动态变化,时刻更新,时刻升级。
2、标准评价难度增加
建筑行业诸多标准已经更新或将于近期颁布,譬如《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建筑自然采光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意味着绿色建筑技术性能参数集体升级,绿色建筑设计难度不言而喻。
3、标准灵活性更强
旧标准采用的是条文条数判定,选择的余地和空间十分有限,导致很多绿色建筑设计师在追求更高绿色建筑等级出现了瓶颈。
旧标准很多控制项内容均已经设置在得分项数内,譬如:
人均居住用地、人均公共绿地、绿化率等当前居住绿色建筑设计棘手的问题,如今似乎都轻松得到解决或规避,充分表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以人为本、考虑整体、顾及个体的大局路线。
4、条文适用性更加清晰
每个条文均明确说明条文的适用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例如:
A条文适用公共建筑;B条文适用所有民用建筑;C条文适用设计标识;D条文适用于设计标识和运营标识等等。
这些具体的条文信息促使绿色建筑设计工程师头脑更加敞亮,绿色建筑技术方案博弈之间不需要更多的斟酌和思考,解放了旧标准存在疑虑和质疑空间。
5、定性分析与条文定量更加明确
新标准中在旧标准的一些含糊的技术指标和概念将做出明确解析,扩大了绿色建筑设计的深度和宽度,侧面折射出绿色建筑量体裁衣和因地制宜的思想,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本地特色特点,选择条文合适规定分数,既不有失绿色建筑设计元素,又增添绿色建筑设计师创造力。
更加详细和可靠的条文分数评价方法,为绿色建筑设计追求更高级别等级开辟一条全新绿色建筑设计通道。
新标准针对绿色建筑某些专项设计的技术规定更加明细,定量分析已经占据整个绿色建筑设计的主导位置,旧标准绿色建筑设计主导定性分析已悄然“消失”。
6、适用范围更广
新标将标准适用范围由
1、住宅建筑。
2、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
3、商业建筑。
4、旅馆建筑等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
总体表现新标准是一本繁杂和集成式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充分考虑建筑类型、建筑体量和气候区域。
7、结构体系更紧凑
新标准保持原有“控制项”不变;取消“一般项”和“优选项”,旧标准二项合并为“评分项”;新增“施工管理”、“提高和创新”。
由此修改,新增项内容促使绿色建筑设计、建设和运营的发挥空间更加宽广,致使绿色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各阶段体现得更加完美。
结构体系同样引用了,国际主流绿色建筑标准LEED结构体系,此结构体系已在国际大量工程中落地应用,评价方法和结构体系的更新升级,体现出国内绿色建筑逐渐向国际主流轨道靠近。
8、评价方法升级
旧标准用的是条数计数法判定级别,新标准改为分数计数法判定级别,这是新标准重要的更新。
新标准判与国际流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LEED保持了一致
性,体现我国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吸取和传承了国际绿色建筑标准精华和特点,扬长避短,同时真实反映我国绿色建筑认证师们内心的声音。
新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准判定级别的最大优化特点是条文权衡性和弹性空间更为灵活,为绿色节能建筑设计方案提供更为丰富的遴选空间。
9、保持级别不变
新标准绿色建筑等级依旧保持为原有三个等级,一星、二星和三星,三星为最高级别。
7大项分数各为100分,提高和创新为10分,7大项通过加权平均计算出分数,并且各大项分数不应少于40分。
7大项包括:
1、“节地与室外环境”。
2、、“节能与能源利用”。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5、“室内环境质量”。
6、“施工管理”。
7、“运营管理”。
得分评星为如下:
1、一星:50~60分;
2、二星:60~80分;
3、三星:80~1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