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十章教案直方图(一)

合集下载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0.2直方图(1)》教学设计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0.2直方图(1)》教学设计

10.2直方图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通过学习直方图,进一步培养运用图形思考问题的习惯,提升数形结合的能力.2.学习目标通过实例,了解频数及频数分布的意义,能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等距分组的情形),能利用频数分布直方图解释数据中蕴含的信息3.学习重点画频数分布直方图4.学习难点在等距分组时,如何决定组数和组距.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阅读教材P145-147,什么是组距?什么是频数?什么是频数分布表?什么是频数分布直方图?画直方图的步骤是什么?如何确定组数和组距最合适呢?2.预习自测1、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一般步骤:(1)计算与的差。

(2)决定和(3)列分布表。

(4)画。

答案:最大值最小值组距组数频数频数分布直方图2、一般地,数据越多,组数也越多,当数据在100以内时,按照数据的多少,常分成组。

答案:5—123、各小组内的数据叫,常采用方法进行累计。

答案:频数划记(二)课堂设计1.知识回顾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描述数据的方法?它们各自的优点是什么?2.问题探究1.问题提出: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体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为此收集到了这63名同学的身高(单位:cm )如下,据的分布情况: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多,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少,因此得对这些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整理。

2.对数据分组整理的步骤 ①计算最大与最小值的差。

最大值-最小值=172-149=23(cm ) 这说明身高的范围是23cm 。

②决定组距和组数。

把所有数据分成若干个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称为组距。

例如:第一组从149~152,这时组距=152-149=3,则组距离就是3。

那么将所有数据分为多少组可以用公式:组数组距最小值最大值=-,如:=-组距最小值最大值3273233149172==-,则可将这组数据分为8组。

注意:①根据问题的需要各组的组距可以相同或不同;②组距和组数的确定没有固定的标准,要凭借经验和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来决定;③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按照数据的多少,常分成5~12组,一般数据越多分的组数也越多.③列频数分布表频数: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 直方图(1) 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 直方图(1) 教案

10.2直方图(1)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初步掌握用频数直方图、频数折线图描述频数分布情况的基本步骤.2.数学思考:经历描述数据的数学活动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实际中的应用.3.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数据的处理、加工能力,能根据数据信息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发展统计观念.4.情感态度: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据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合作学习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经验.教学重点: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会用直方图描述数据.教学难点:组距和组数的确定.教学过程活动1问题(1)你知道几种描述数据的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2)根据下面的统计图,说出哪种品牌的洗衣机的销量最好?(3)我国体育健儿在五届奥运会上获得奖牌的情况如下图所示:说说这五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共获得多少枚奖牌?活动2观看广播体操比赛录像或图片,思考问题:要从63名同学中挑选身高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的学生参加呢?(1)计算最大与最小值的差.最大值-最小值=172-149=23(cm ),这说明身高的范围是23cm.(2)决定组距和组数.如果取组距为3,因为=-组距最小值最大值3273233149172==-,所以可将这组数据分为8组.(3)列频数分布表.对于上述问题,可列出频数分布表(教科书第146页表10-3).从表中可以发现,身高在158155<≤x ,161158<≤x ,164161<≤x 三个组的人数最多,共有12+19+10=41(人),因此可以从身高在155~164 cm (不含164 cm )的学生中选队员.活动3问题:(1)如何确定组距?可将数据分成几个组?将组距取3试一试.(2)如果组距取2或4,可将数据分成几组?(3)分别按上述分组方法,交将数据整理为频数分布表.(4)这样做能否选出身高比较整齐的队员?活动4问题:(1)如何根据频数分布表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2)你还能画出频数折线图吗?有几种画法?取哪些点连线呢?(3)谈谈用频数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描述数据的优点.活动5问题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在知识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活动6布置课后作业:教科书习题10.2第3、4。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2.1直方图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2.1直方图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直方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直方图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直方图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4.数学建模:培养学生运用直方图建立数据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数学表达:通过绘制直方图,提高学生用图形和数学语言表达数据分布特点的能力;
6.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运用直方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形成数学思维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直方图的定义和作用:直方图是一种描述数据分布的统计图表,重点在于让学生明白它是如何通过分组和频数展示数据分布特征的。
-掌握直方图的绘制方法:包括确定分组区间、计算频数、绘制矩形等步骤,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技能。
-分析直方图的数据特征:通过直方图识别数据集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等,这是评价学生是否理解直方图的关键。
举例:在讲解直方图的作用时,可以以学生身高数据为例,展示如何通过直方图来直观地看出身高的分布情况。
2.教学难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2.1直方图

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直方图(1)》学案.doc

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直方图(1)》学案.doc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直方图(1)》学案一、课前热身:今年4月,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等机构开展了青少年形体测评,专家组随机抽查了若干名初中学生坐姿、站姿、走姿的好坏情况,我们对专家的测评数据作了适当的处理(如果一个学生有一种以上不良坐姿,我们以他最突出的一种作记载),并将统计结果绘制了如下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请你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请将两幅统计图补充完整2.在这次形体测评中,一共抽查了 _名学生,如果全市有10万名初中生,那么全市初中生中,三姿良好的学生共有___人.3.根据统计结果,请你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二、探究新知:问题:为了参加全校各个年级之间的广播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为此收集到这63名同学的身高(单位:cm)如下: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极差)在63名学生中身高最小值是,最大值是,它们的差是。

2.决定组距与组数158 158 160 168 159 159 151 158 159 168 158 154 158 154 169 158 158 158 159 167 170 153 160 160 159 159 160 149 163 163 162 172 161 153 156 162 162 163 157 162 162 161 157 157 164 155 156 165 166 156 154 166 164 165 156 157 153 165 159 157 155 164 156走姿不良35%站姿不良30%坐姿不良20%如果我们决定组距是3㎝ ∵=3( )组距最小值最大值 - ∴将数据分成 组这些组为:149≤x < ; ≤x < ; ≤x < ; ≤x < ;≤x < ; ≤x < ; ≤x < ; ≤x <173.3.列频数分布表4.画频数分布直方图三、课堂检测:1.一个容量为80的样本最大值为141,最小值为50,取组距为10,则可以分成( ) A 10组 B 9组 C 8组 D 7组2.如图是3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其中第一组的频数为2,看图填空,组距:__ _ ,组数:_____,第四组的频数是______3. 大宝同学统计了他家10月份的长途电话清单,并按通话时间画出直方图:(直方图看课件) 问题:(1)他家这个月一共打了多少次电话?身高分组 划记 频数 149≤x < ≤x < ≤x < ≤x < ≤x <≤x <≤x <≤x <分组 频数 20.5-22.52 -3 -(2)通话时间不足10分钟的有多少次?-(3)哪个时间范围的通话最多?哪个时间范围的通话少?28.5-30.5 3。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0.2直方图1ppt精品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0.2直方图1ppt精品课件

那么由于
可以分成12组,组数合适,于是取组距为
身高/㎝
频数(学生人数)
频数折线图
20 15 10
5 0
149 152 155 158 161 164 167 170 173
将直方图中每个小长方形 上面一条边的中点顺次连 结起来,即可得到频数折 线图
身高 /cm
• 小结:
• 1、我们把一组数据分成的组的个数称为 ,每一组两组个数端点
的差称为
,对落在各个小组内组的距数据进行累计,得到各个
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能清楚 地反映事物的变化趋 势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描述数据的方法
10.2 直方图(1)
• 自学课本163-165页,回答下面的问题:
• 1、我们把一组数据分成的组的个数称为 ,每一组两个端点
的差称为
,对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进行累计,得到各个
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叫做 。为求各组频数所列的表格称
10.1 统计调查
全面调查 统计调查抽样调查简分单层随抽机样抽样
用样本估计总体
问题思考: 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哪些方法来描述数据?
各方法有什么特点?
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条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 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 目.
扇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 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 分比.
2.根据直方图回答问题:
脉搏次数 (次/分)
(1)脉搏在 155~范16围0 的学生最多,有 140有 人,160---165有 人, 2 (3) 全班有 人4。9
个人。 (21)4脉搏在135--11
3. 某中学九年级部分同学参加全国初中数学竞赛,指
导老师统计了所有参赛同学的成绩(成绩都是整数,试

七年级数学下册10_2_1直方图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10_2_1直方图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0.2.1直方图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描述数据的另一种统计图——直方图。

2、通过事例掌握用直方图的几个重要步骤。

3、理解组距、频数、频数分布的意义,能绘制频数分布图。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重点:数据整理的几个重要步骤.四、教学难点:对数据的分组及频数分布表的制作.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是统计的一般过程。

我们学习了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等描述数据的方法,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种描述数据的统计图——直方图。

(二)讲授新课一、合作探究(10分钟),要求各小组组长组织成员进行先自主学习再合作探究、讨论。

【问题】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体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为此收集到了这63名同学的身高(单位:cm)如下,158 158 160 168 159 159 151 158 159168 158 154 158 154 169 158 158 158159 167 170 153 160 160 159 159 160149 163 163 162 172 161 153 156 162162 163 157 162 162 161 157 157 164155 156 165 166 156 154 166 164 165156 157 153 165 159 157 155 164 156 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的学生参加呢?【分析】为了使选取的参赛选手身高比较整齐,需要知道数据的分布情况: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多,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少,因此得对这些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整理.为此我们把这些数据适当分组来进行整理。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极差)最小值是,最大值是,它们的差是。

说明身高的变化范围是㎝.2、决定组距与组数把所有的数据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称为组距。

从最小值起每隔3cm 作为一组,即组距为,那么组数为:组距最小值最大值-=因为327是分数,所以将数据分成8组。

七年级数学下册10.2直方图教案1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10.2直方图教案1人教版

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目标1.掌握三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描述数据.2.能够从统计图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数据,做出正确的决策.(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统计活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并能合理质疑.(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奥运会中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2.通过同伴合作交流,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及合作能力.3.通过用数学眼光看生活等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数学——为我所用”的意识.教学重点1.探索三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2.能根据实际问题合理使用统计图.教学难点合理选择三种统计图,能从统计图中获取有效信息,正确决策.教学方法引导——探索——发现法、讨论法.教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作图纸.学生:三角板、量角器、计算器.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向学生展示06年德国世界杯及08年奥运会的照片,创设情景,调整情绪,激发兴趣,为探索新知做好准备.(二)探索新知例1 奥运中的数学利用扇形、条形、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1984年到2004年中国在六届奥运会中获得金牌的情况,引导学生分别从三种统计图中获取信息,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三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活动1:小组内讨论、交流.给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时间,使学生自己认识并总结出统计图各自的特点.本部分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自主发现并归纳出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三)体验新知例2旅游中的数学-1欣赏云台美景,你希望与谁同行?(请每位同学从三个选项中任选其一.)活动2:请每位同学选择并制作一个合适的统计图;说明选择这种统计图的原因. 本部分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根据特点选择适当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例3旅游中的数学—2某某省旅游局对游客人次较多的云台山、龙门石窟、少林寺三个景区同时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收回的300份问卷进行整理,数据如下图所示:结合两幅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1)云台山景区的主要竞争优势是什么?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广告对游客选择景区有影响吗?说说你的理由. (3)如果你是旅游局局长,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活动3:小组内讨论、交流,使学生通过统计图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最终做出合理的决策.本题需要学生同时结合两个统计图获取信息,提高学生读图、获取信息、分析数据的能力,并体会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被调查游客分布情游客对各景区满意情况统计图(四)妙用新知例4经济中的数学某外资企业有5名股东,100名工人.年底公布分配方案,如下表所示:请你分析数据,做出合适的统计图;活动4:要求学生快速的选择、制作适当的统计图,并展示作品.活动5:组织学生充分讨论问题,并交流自己的看法.通过思考、交流,使学生明白:每个人的身份不同、目的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自然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客观的真理,但用数学的角度可以因人而异.培养学生“学数学——为我所用”的意识.(五)巩固新知引导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收获进行总结.一、知识方面.二、认识方面.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要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使数学为人服务,为生活服务.板书设计主板书条理、系统地呈现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对学生的要求,体现了本节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三个层次,副板书用来进行数据的处理,突破难点.充分发挥板书对于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设计说明本节课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我在设计时突出了以下几点: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更熟悉、更感兴趣、更能体现数学价值的内容,使学生更加主动的学习数学.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选取大量生活实例,使学生切实感觉到数学并不神秘,并不遥远,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用好数学的能力.3.在发展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无论是得出结论,还是选择、制作统计图,或是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做出评价和决策,都合理安排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5.培养学生使用现代化科学工具的意识和能力.在做大量数据的分析和计算时,提倡学生使用计算器.在绘制统计图时,指导学生使用计算机,利用Excel快捷的绘制各种统计图.6.通过课件直观、生动的展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6.5统计图的选择。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10.2《直方图(1)》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10.2《直方图(1)》课件

151 ≤X<153 153 ≤X<155
1 6
155 ≤X<157
8
分成12组.
157 ≤X<159
11
159 ≤X<161
12
这样分组行吗?
161 ≤X<163 163 ≤X<165
7 6
怎样选队员呢?
165 ≤X<167 167 ≤X<169
5 3
169 ≤X<171
2
171 ≤X<173
1
方案三:23÷4≈6,
(考生得分均为整数,满分120分)进行统
计,评估数学考试情况,经过整理得到如下
频数分布直方图,
60 学生人数 50
60
请回答下列问题: 40
(1)此次抽样调查 30
28
的样本容量是_2_0__0_
20 10
15 10
5
0
28 14
0~35 36~47 48~59 60~71 72~83 84~95 96~107 08~120
14 表 20.1.2
分这个分数段 的学生数最多
9 10
5 2
根据频数分布表绘制直方图
14
9 10 2
90分以上 的同学较
5少
根据频数分布表绘制直方图
14
9 10
不及格的
5
2
学生数最 少
绘制频数折线图
将直方图中每 个小矩形上面 一条边的中点 顺次连结起来, 即可得到频数 折线图 。
分数
2003年中考结束后,某市从参加中考的
12000名学生中抽取20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
(考生得分均为整数,满分120分)进行统
计,评估数学考试情况,经过整理得到如下
频数分布直方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2)补全频数分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十章教案
直方图(一)
教学目标
1.了解频数分布表及相关的概念;
2.根据实际问题,会选择合适组距对数据进行等距分组,用表格整理数据表示频数分布;
3.会画简单的频数分布直方图(等距分组),并利用频数分布直方图解释数据中蕴含的信息.(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体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为此收集到了这63名同学的身高(单位:cm)如下:
158158160168159159151158159 168 158 154 158 154 169 158 158 159 167 170 153 160 160 159 159 160 149 163 163 162 172 161 153 156 162 162 163 157 162 162 161 157 157 164 155 156 165 166 156 154 166 164 165 156 157 153 165 159 157 155 164 156 166
要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我们应该怎样整理数据?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认识直方图
类型一组数、组距、频数和频率
例1 七年级五班20名女生的身高如下(单位:cm):
153156152158156160163145152 153 162 153 165 150 157 153 158 157 158 158
(1)请你在表中填出身高在以下各个范围的频数、频率;
(2)上表把身高分成________组,组距是________;
(3)身高在________范围最多.
解析:(1)共有20个数据,要求填写各个身高范围的频数,就是指每个身高范围内包含的数据个数,一般采取“划记”法进行整理.身高在140~149的频数为1,频率为0.05;身高在150~159的频数为15,频率为0.75;身高在160~169的频数为4,频率为0.20;(2)分成了3组,组距为10;
(3)身高在150~159的人数最多.
方法总结:弄清频数、频率、组距和组数的概念.
类型二根据直方图获取需要的信息
例2 某校统计七年级学生每分钟心跳次数如图所示,
根据频数分布直方图,回答下列问题:
(1)总共统计了多少名学生的心跳情况?
(2)哪个次数段的学生人数最多?占多大百分比(精确到0.1%)?
(3)如果每半分钟心跳在30次~39次属正常范围,那么心跳次数属于正常范围的学生占多大百分比(精确到0.1%)?
解析:(1)由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特点,每个小长方形的高就表示该组的频数,所以总频数就是所有小长方形的高之和;(2)由直方图可知,第3个小长方形最高,对应的次数段为30次~33次,求其占的百分比即可;(3)正常心跳范围(30次~39次)的学生总数就是第三、四、五小组的频数之和,其占的百分比就是用第三、四、五小组学生人数之和除以统计的学生总数.
解:(1)总共统计学生人数为2+4+7+5+3+1+2+2+1=27(人);
(2)在30次~33次这个范围内的学生人数最多,共7人,
所占百分比为
7
27
×100%≈25.9%;
(3)如果每半分钟心跳在30次~39次这个范围内属于正
常范围,那么心跳属于正常范围的学生占的百分比是
7+5+3
×100%≈55.6%.
27
方法总结:明确直方图的意义,弄清频数、组距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类型三频数分布直方图与其他统计图的综合应用
例3 为增加环保意识,某社区计划开展一次“减碳环保,减少用车时间”的宣传活动,对部分家庭五月份的平均每天用车时间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并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本次抽样调查了多少个家庭?
(2)将图①中的频数分布直方图补充完整;
(3)求用车时间在1小时~1.5小时的部分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
(4)若该社区有车家庭有1600个,请你估计该社区用车时间不超过1.5小时的约有多少个家庭.
解析:(1)根据用车时间在1.5小时到2小时的30个家庭,在扇形统计图中对应的圆心角是54°可求出样本容量;
(2)算出各个时间段的家庭人数后可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
(3)先算出用车时间在1小时~1.5小时家庭数所占百分比,再求其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4)用样本估计总体.
解:(1)由频数分布直方图可知用车时间在1.5小时~2小时的家庭数为30个,由扇形统计图知其圆心角为54°,
所以30÷54360
=200(个),即本次调查了200个家庭; (2)由扇形统计图知用车时间在0.5小时~1小时的家庭数所对应的圆心角为108°,所以用车时间在0.5小时~1
小时的家庭数为200×108360
=60(个). 所以用车时间在2小时~2.5小时的家庭数为200-90-30-60=20(个).
补全后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
(3)因为用车时间在1小时~1.5小时的家庭数为90个,
所以其对应的扇形圆心角为90200
×360°=162°. 即用车时间在1~1.5小时的部分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为162°;
(4)90+60200
×1600=1200(个).
即该社区用车时间不超过1.5小时的约有1200个家庭.方法总结:本题层次较多,结构复杂,包含的信息量大,且互相交错,所以弄懂每组信息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探究点二: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实际应用
例4 随着车辆的增加,交通违规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交警对某雷达测速区监测到的一组汽车的时速(单位:千米)数据进行整理,得到其频数及频率如下表:
(注:30~40为时速大于30千米而小于40千米,其他类同.)
(1)请你把表中的数据填写完整;
(2)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
(3)如果汽车时速不低于60千米即为违章,则违章车辆共有多少辆?
解析:(1)在40~50段,频数为36,频率=频数÷总数=36÷200=0.18,根据各段的频率之和等于1,求得60~
70段的频率为1-0.05-0.18-0.39-0.10=0.28,在50~60段内的频数=频率×总数=0.39×200=78.根据各频数之和等于200,可求60~70段内的频数;(2)根据(1)中计算的结果,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3)不低于60千米即大于或等于60千米.
解:(1)第二列0.18,第三列78,第四列56,0.28;
(2)如图所示;
(3)如果汽车时速不低于60千米即为违章,则违章车辆共有76辆.
方法总结:(1)频数分布表中各组频数的和等于数据的总数;(2)各小组的频率之和等于1;(3)用样本估计总体是重要的统计思想.
三、板书设计
1.频数分布直方图
2.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一般方法: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列频数分布表;
(4)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复习旧知、新授学习,还是巩固训练都设置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感受到直方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魅力和现实意义,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由于本课教学过程中,使用统计图表的地方较多,因此,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的直观、形象作用,制成动画播放,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