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1—3节
发展心理学总复习资料(1)

发展心理学总复习资料资料一:第 1 学时:第一讲第一节发展心理学概述第一单元个体发展心理学知识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要点:发展心理学的定义(识记)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的心理发展。
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个体心理发展规律。
知识点:发展心理学的发展(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1.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
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普莱尔(W. Preyer)。
普莱尔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是第一本较为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被公认为是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识记)3.儿童心理学的演变与发展。
(二)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研究(三)我国的发展心理学(四)要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理解)1.揭示了婴儿心理发展能力。
2.儿童社会化的问题受到普遍的重视。
3.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获得了新的突破。
4.毕生发展的观点日益为广大心理学家接受。
5.系统的观点已经渗透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
第 2 学时:第二讲第一节发展心理学概述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要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识记)1.客观性原则2.能动性原则3.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要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式(识记)1.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察,也叫追踪研究。
纵向研究是了解心理在时间上的实际变化。
2.横断研究: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
3.纵向与横断相结合的研究。
知识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要点:观察法(应用)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记录被试者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并以此为依据分析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发展心理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
发展心理学知识复习要点

发展心理学知识复习要点第一节概述广义的心理发展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个体的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包括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包括提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包括遗传和环境的关系、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发展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的关系、不同心理能是否存在关键期。
横断研究的优点在于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大量资料、可以使研究工作降低成本。
横断研究的缺点在于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的过程、难以了解心理变化中各事件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中出现的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
纵向研究的优点在于便于了解个体心理发展连续变化的过程、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现象,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和比较迅速的变化时期、比较容易发现心理发展中各事发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纵向研究的缺点在于样本少而且在追踪过程中容易流失样本、由于时间较长,会因环境变迁而出现某些新的变量、同一测量方法反复应用会导致重复效应、成本较高,耗费人力和时间。
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包括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心理发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
环境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已。
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包括否认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强调环境或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下列观点中属于二因素论的有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可以相加、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可以相乘、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是各自发挥作用的。
在遗传和环境的关系上挂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是施太伦、吴伟士。
下列观点中属于相互作用论的有在心理发展中,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图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通过同化、顺应两种形式进行的。
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doc

作者:中华心理…文章来源:中华心理教育网点击数:2153 更新时间:2006-7-17第一节发展心理学概述第一单元个体发展心理学要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心理学的定义(识记)发展心理学的发展(识记)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理解)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要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识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式(识记)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应用)、试验法要点:访谈法和临床法(领会、应用)第三单元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心理发展的动力: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
心理发展的历程要点:心理发展的阶段论与连续论(领会)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其理论依据要点:皮亚杰以认知发展的标准划分心理发展阶段(识记)弗洛伊德按其情欲说划分儿童发展阶段(识记)艾里克森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个体心理发展阶段(识记、领会、应用)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是统一的(领会)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领会)第二节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第一单元遗传与心理发展一、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一)儿童的身体发展要点:第一个发育高峰期(识记):第二个发育高峰期(识记):儿童身体发展的非匀速性(领会)身体发展遵循“首尾原则”和“近远原则”(识记)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可变性(领会)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领会)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的形成就是心理的发生(识记)婴儿早期动作的发展(识记)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识记)婴儿动作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性(识记)婴儿感知觉的发展(识记)对婴儿感知觉能力的认识(领会)习惯化范式(识记)优先注视范式(领会)婴儿视觉的刺激偏爱(领会、应用)视崖(识记)婴儿期动作的发展和感知觉的发展构成了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内容。
(识记)条件反射的出现是记忆发生的标志(识记)婴儿思维的发展(领会)言语发展的理论(领会)自然成熟说其代表人物乔姆斯基(Chomsky)。
生成转换语法理论(识记)要点:婴儿气质(领会)托马斯-切斯的气质类型说(识记、领会)婴儿的社会性依恋(领会)依恋是婴儿最初的社会性情结,是情感社会化的标志,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的一种积极的情感联系。
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1.红点子实验P206(詹姆斯认为,自我由主体我和客体我所组成。
)阿姆斯特丹借用了盖洛普研究黑猩猩自我再认的“红点子”方法。
在婴儿毫无觉察地状态下在其鼻尖涂上一个红点来揭示婴儿自我认知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使婴儿自我意识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①如果表现出意识到自己鼻尖上红点的自我指向行为→婴儿有了自我认知的能力②如果特别注意自己鼻尖上的红点或者能找到鼻尖上的红点→婴儿对自己的面部特征有了清楚地认识。
刘易斯重复阿姆斯特丹的“红点子”方法。
15个月,婴儿才出现直接触摸自己鼻子上红点的行为→15个月是婴儿客体我发展的转折点。
幼儿期幼儿期指3-6/7岁。
通常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
又称学前期。
游戏成为幼儿的主导活动。
但是,将注意力长时间稳定下来很艰难。
儿童的神经系统发展最快,成熟最早,到幼儿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幼儿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
2.儿童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P214儿童的脑电图变化表明,儿童大脑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而且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
大脑各区域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3.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P217游戏是学前儿童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活动。
①游戏具有社会性,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反映,反映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
作为儿童获得和表达其社会交往能力的情境,为儿童提供了社会性发展的机会,帮助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倾向,学会更好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是同情心、合作能力等社会能力发展的基础②游戏是想象和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结合,不是简单社会生活的翻版。
能利用假想情境自由地从事自己向往的各种活动,不受现实生活的限制。
即可以充分想象,又真实体验成人生活中的感受和人际关系。
③是儿童主动参与、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
可以让儿童体验到开放、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又可以发展适应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目的分:创造性、教学、活动性)4.积极词汇与消极词汇P222(语言发展)言语发展上,词汇数量增加、词汇内容丰富和深化、词类范围扩大、积极词汇的增长。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复习题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P181)1.简述个体发展心理学的定义。
(P181)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
研究它的学科领域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习题3)。
2.简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P182)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任务主要有(习题222):①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②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③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④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3.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标志是什么?(P184)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从此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标志是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习题12)。
4.横断研究的定义是什么?(P185)横断研究是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习题13)。
5.纵向研究的定义是什么?(P185)纵向研究是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察,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习题15)。
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6.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论的观点是什么?(P186)相互作用论认为,在心理发展中,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其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习题19)。
属于相互作用论的观点有(习题232):①在心理发展中,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②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7.简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P187)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他认为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 完整

第一章概述
本章主要内容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发展的动因
心理发展过程
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
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发展心理学简史
第一节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象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并总结相应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学科。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象:描述心理发展现象、揭示心理发展规律。
✓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象: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段心理发展特点。
●心理发展的内涵
广义: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又称动物心理学)
种族发展(民族心理学)
个体发展(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个体心理发展(个体发展心理学)
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编导论第一节概述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畴,一般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1、绝对决定论—高尔顿(遗传决定论)、华生(环境决定论)—将遗传与环境完全对立2、共同决定论—斯腾(辐合论:核心—人类心理发展既非仅有遗传的天生因素决定,也非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而是两者相辅相成所造成的)—既承认环境影响,又承认遗传影响;(鲁克森伯格—共同决定论者。
格赛尔—成熟优势理论,等待儿童达到能接受未来学习水平达的观点。
3、相互作用论—皮亚杰基本观点:⑴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⑵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⑶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的动态的。
❖再继续完善儿童发展观的同时,应着力做两件事:⑴如何使每一个儿童具有优异的遗传因素;⑵如何为每一个儿童创造能充分发掘其潜能的优良环境。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前一阶段四后一阶段出现的基础,后一阶段又是前一阶段的延伸。
发展是多层次,多水平的。
❖儿童戏里发展阶段的划分:⑴新生儿期(出生1—1个月)⑵乳儿期(1个月—1岁)⑶婴儿期(1岁—3岁)⑷童年早期或幼儿期(3岁—6、7岁)⑸童年中期(6岁—11、12岁)⑹童年晚期或少年期(11、12岁—14、15岁)⑺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四、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五、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一个人的特性和情境变化都会影响行为。
六、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印刻”或“早期学习”;称关键期为“最佳学习期”。
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doc

(1)(2)(3)(4)(5)(6)(7)(8)(9)1个月);(1个月——1岁)(1岁——3岁)(3岁——6、7岁)(6岁——11、12岁)(11、12 岁——14、15 岁)17、18 岁)发展心理学夏习材料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广义、狭义)(1)广义:心理的衍变(种系心理发展)及个体心理发展(2)狭义: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过程中心理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1)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1).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作用2).关于心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涉及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3).关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年龄阶段的划分不同的划分标准导致不同的分类情况根据个体身心发展趋势,将人的一生分为:新生儿期(出生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早期(14、15岁青年晚期(成年初期)(17、18岁——35岁)中年期(成年中期)(35岁——60岁)(10)老年期(成年晚期)(60岁——死亡)2.年龄特征的研究(plO)三、发展心理学简史1.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9世纪后半期(1882)、普莱尔、《儿童心理》的出版。
2.儿童心理学演变:a.19世纪后期之前,准备时期b.1882〜一战,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c.两次大站期间,西方.儿童心理学分化发展时期d.二战后,西方儿童心理学演变增新期3.从儿童发展到毕生全程发展的研究(1)、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2)、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荣格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心理发展学家(英格:最早对成年期心里发展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3)、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思最先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而不是满足于孤立的研究儿童心理,于1927年出版《发展心理学概论》一书,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笫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一、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的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课件重点)第一章绪论一、 发展的含义发展,通常是指个体从胚胎发育、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 进程中所发 生的一系列身体和心理变化。
二、 发展的任务和发展阶段个体发展到一定的年龄阶段,应该表现出与个体年龄相符合的行为特征 这种社会期待性的行为标准,称为发展任务 (developme nt task 。
心理发展阶段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将个体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 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确定时期。
大致年龄范围胎儿期生命的头三年 3〜6岁 6〜12岁左右(直到青春期开始) 12岁左右〜20岁(不少发展学家把开始工作和相对独立、不受父母约束这个间点定义为青春期的结束)6. 青年期20〜40岁 7. 中年期40〜60岁 8. 老年期 60岁以后四、对发展心理学中国化的四阶段的工作1. 酝酿期:以中国人作为对象,重新验证外国心理学研究结果2. 孕育期:主要研究中国人心理发展的特有和重要下现象,也就是揭示在中国文化、经济和政治背景下心理发展的特点。
3. 整合期:修改心理学的就概念与旧理论,创立心理学的新概念与新理论,以适用于中国人心理发展的特点。
4. 创新期:在研究方法上的改进和创新,积极寻找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研究方 法。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一、 各大流派代表人物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艾里克森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代表人物:华生(J.B.Watsor )、斯金纳(B.F.Skinner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皮亚杰(J.Piaget )的心理发展观二、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① 本我,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牛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 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
二、人的发展时间表生命的时期 1.产前期2•婴儿期3. 幼儿期(包括学前期)4. 童年期5. 青春期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②心理发展阶段说1、口唇期(0-1岁)2、肛门期(1-3岁)3、前生殖器期(3-6岁):俄底普斯情结4、潜伏期(6-11岁)5、青春期(11岁-)③艾里克森心理发展观1•婴儿前期(0-2岁):主要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2•婴儿后期(2-4岁):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3•幼儿期(4-7岁):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4.童年期(7-12岁):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5•青少年期(12-18岁):主要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6•成年早期(18-25岁):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
7•成年中期(25-50岁):主要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
8•成年后期(50岁以后):主要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
三、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①高级心理机能与低级心理机能:(1)低级心理机能:依靠生物进化而获得的心理机能,它是在种族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如感觉、知觉、机械记忆、不随意记忆、形象思维、情绪、冲动性意志等心理过程均属于低级心理机能;(2)高级心理机能: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其实质在于以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和符号为中介,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制约。
诸如思维、有意注意、逻辑记忆和高级情感等心理过程则属于高级心理机能。
(3)低级心理机能是动物和人类所共有的,而高级心理机能则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的心理较之动物心理,其差异就不仅反映在数量方面,更重要的是本质的不同。
②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心理活动是主动的、有意的,是由主体依据预定的目的自觉引发的。
(2)心理活动的抽象- 概括机能:各种心理机能由于思维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的参与而趋向高级化。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儿童意识的发展不仅是个别机能由某一年龄向另一年龄过渡时的增长,而主要是其个性的增长和发展。
个性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四、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1、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①前三个因素是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三者必须加以协调,即平衡。
②平衡既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机制,又是影响该发展的决定因素。
2、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A、图式: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B、同化: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C、顺应: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同同化外界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
D、平衡: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E、组织:将已有图式整合成相关系统或知识体系的先天倾向。
3、心理发展结构的特性:A、整体性:结构内部的各成分不是相互孤立的,也不是各因素的硬性相加或混合;结构中的各个成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融贯性;B、转换性:结构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
C、自我调节性:结构由于本身的规律自行调节,不需要借助外在的因素,结构是自调的、封闭的。
4、发展阶段论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久性”观念产生“屏幕效应”、“隧道效应”: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产生:"1岁A 、第一分阶段(出生~1 个月)儿童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外界环境,并且通过反射练习使先天的反射结构更加巩固(如使吮吸奶头的动作变得更有把握),还扩展了原先的反射(如从本能的吸吮扩展到吸吮拇指、玩具,在东西未接触到嘴时就作吸吮动作等)。
这一阶段称为反射练习期。
B、第二分阶段(1~4、5月)在先天反射的基础上,儿童通过整合作用,把个别的动作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些新的习惯,如寻找声源,用眼睛追随运动的物体。
这一阶段称为习惯动作时期。
C、第三分阶段(4、5~9个月)儿童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能用手摸、摆弄周围的客体。
活动不再囿于主体自身,开始涉及对物的影响,物体受到影响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引起主体对它的动作。
即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动作和动作结果造成的影响发生了循环关系,最后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了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行使的动作,智慧动作开始萌芽。
第三阶段称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D 、第四分阶段(9~11、12个月)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
一些动作格式被当作目的,另一些动作格式则被当作手段使用。
儿童能运用不同的动作格式来对付新遇到的事物,如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作。
但该阶段儿童只会运用已有的行动格式,还不会创造或发现新的动作顺应世界。
此阶段称为手段与目的的分化并协调期。
E、第五分阶段(1~1.5岁)通过加入新的动作成分之后的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的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
但是,这时的儿童还没有形成沿着一定的方向,有目的地去构成新方法的能力,新方法的发现纯属尝试中的偶然。
“尝试错误期”。
F、第六分阶段(1.5~2岁)显著特征是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找新方法外,开始在头脑里用“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
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眼前的问题,标志着感知动作期的结束,新阶段的开始。
②前运算阶段(2-7岁)A、泛灵论:不能很好地区分心理的、物理的现象B自我中心:儿童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尚不能变换角度或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视角,因而认识或思维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点。
C、思维的不可逆性: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能够在头脑中使物体恢复原状。
(只知a>b, 不知道b<a。
)D未掌握守恒③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观念上的一系列操作, 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守恒性、可逆性、系统性认识大多数仍限制于此时此地的具体客体和关系。
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形成了量和数的守恒,并且能够对实物加以排序和分类,但是他们不能就抽象的、假设的命题或虚构的事件进行推理。
④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主要特征:儿童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的假设进行推理。
它们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结论,使认识指向未来。
5、发展阶段观点总结①感知动作阶段是智慧的萌芽②前运算阶段出现表象和直觉思维③具体运算阶段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④形式运算阶段出现抽象的逻辑思维6、简评①第一次最为详尽地描述了儿童智慧发展的基本阶段和机制②强调个体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作用③极大地推进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④对认知发展阶段的偏好甚于对认知发展过程的具体表述和解释⑤过多地强调了生物学因素的作用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一、发展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及程序(一)研究课题的确立(二)选择研究类型(三)选择搜集资料的方法(四)确定研究变量自变量:被实验者控制变化的条件通常称为自变量,如外在刺激、环境、被试年龄、性别、文化、智力、性格等。
因变量:因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称为因变量。
干扰变量:对因变量可能有影响,但与我们的研究无关的变量。
(五)选取研究被试1 、代表性(1)明确抽样总体(2)保证样本中各类成员的比例(3)样本大小2、随机性(1)简单随机抽样(2)分层抽样(3)等距抽样(4)整群抽样(六)制定研究程序,控制各种变量1、操纵自变量2、控制因变量的变化3、控制无关变量(七)选取统计方法(八)确定研究人员和工作日程,撰写研究报告二、专门的研究设计:(一)横断研究①概念: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②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的资料,有助于描述心理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此外,样本也易选取与控制。
因此这种设计成本低,省时省力,见效快,目前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多采用这一设计。
③缺点:由于被试的取样是几个年龄点,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故不足以确切地反映出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
依据横断研究所描绘出的心理发展曲线有可能受到“时代效应”(也称群体效应)的影响,即不同世代群体由于所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和遭遇历史事件的不同而表现出心理发展上有差异的现象。
(二)纵向研究①概念: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