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附答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 导学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通过人物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培养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我”的脱险经历带来的人生启示。
(2)掌握文中的心理描写,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2、难点(1)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生活哲理。
(2)培养在困难面前勇于进取、坚持不懈的品质。
三、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读感悟、讨论交流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有时候,这些困难看起来似乎难以克服,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恐惧和无助。
但是,只要我们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再一步一步地坚持下去,就有可能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战胜困难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作者简介莫顿·亨特(Morton Hunt),美国作家、心理学家。
他擅长写励志类文章,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悟,鼓励人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四)精读课文,分析人物1、找出文中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分析“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2、小组讨论:在“我”的脱险过程中,父亲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五)探究主旨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从这篇文章中获得的启示。
(六)写作手法1、心理描写文中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我”在面对困难时的恐惧、犹豫和最终的坚定,使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我”的内心世界。
2、以小见大文章通过讲述“我”爬悬崖的一次经历,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小见大,发人深省。
(七)拓展延伸1、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并克服的经历。
2、阅读莫顿·亨特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他的写作风格和人生观念。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精选12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精选12篇)《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篇1教学目标:1.有创意地阅读课文并复述故事2.学会思索,感悟日常生活中所寓含的深刻哲理3.培育同学乐于尝试,敢于冒险的精神4.培育同学患难与共的爱心5.体悟文中“化整为零,克服困难”的方法,增加自己制服困难的信念教学重点: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教学难点: 多角度地思索同一现象,获得不同的感悟和体验(一)同学学习过程设计:1:课前自学:(1)诵读、勾画、点评批注(2)阅读并了解本文相关的背景学问2:课内学习: (1)同学沟通自学内容:字、词的读音、词义;及背景(2)同学独学:同学朗读课文并思索下列问题: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缘由是什么?b:“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办法”?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c:“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d: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二)老师活动设计:1:课前预备: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化分析,对同学课堂上将要涉及的问题有充分的预备2:课堂导学:(1)老师检查同学自学状况(2)老师引导同学复述课文内容并予以方法的指导(3)老师指导同学再读课文,谈谈自己读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感想?(三)同学对学、小组群学并沟通:1:探究性品尝文中“脱险”部分,深化理解文章主旨:(1)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2)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3)“你能办得到的”“这好像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朗读这三句话时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4)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5)结合课文最终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2:老师让同学沟通学习答案,各小组展现学习效果。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篇一(板书:我听见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考一考大家,黑板上的这个句子,缺少了什么?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标点!师:这里加何标点最为恰当?为什么?(生疑惑,但众说纷纭)生1:句号。
因为这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
师:似乎很有道理,还有不同意见吗?生2:叹号。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感叹句。
(底下学生谁也不服,引起争辩)师:不要着急,我们到文章中找到这个句子。
(生发现文中答案是叹号)(部分学生仍然不肯接受)师:让我们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考虑,探究一下用叹号的原因。
(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希望从中找到答案,片刻开始举手发言)生3:老师,我发现这是小亨利在爬悬崖过程中,进退两难之际的心理活动。
师:看出了句子出现时人物的处境,哪个同学能深入谈谈当时亨利的心理状态?生4:“我”当时已在啜泣,又恐惧又疲乏。
生5:还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师:可能当时有人在,情况还会不大一样,同学们能不能结合当时的环境谈谈。
生6:那时开始暮色四合,周围变得苍茫、昏暗,又非常寂静。
师:说得多好呀,在这个时候“我听到杰利和父亲的声音的感受会是什么样的?生7:得救了!肯定十分欣喜,激动。
师(满怀激情):这种景象就像茫茫大海里的一个落水者,他在绝望之中看见了远处渐渐驶近的一条般,肯定会冲口而出:船!此时该不该用叹号?生(恍然大悟):该!师:通过对一个小小的感叹号的分析,我们捕捉到了那么多的信息,今天老师就是要教给大家这种于细微处见精神的读书方法。
接下来,我们还是从感叹号入手,看看这些感叹号背后都隐藏着什么深意?生8:我找到一处感叹号“嗨,我们现在就去吧!”这里用叹号是因为,同伴们在号召杰利一起去爬悬崖,是一个祈使句。
师:说得挺有道理,还能想得更深吗?生9:对小伙伴们来说,爬悬崖也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似乎下了很大的决心。
师:你的意见是这处标点不仅仅是一种呼唤,也反映了说话者当时的心理活动是吗?(生点头)其它同学能不能设想一下听话者当时的心态?生10:我想听到这句话的人肯定惊心动魄。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第17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
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情感目标:激发自己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重点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感受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自学导航】一、字词积累:1. 给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耸立()头晕目眩()啜泣()纳罕()垂直()崩土()蓬乱()狭小()胸腔()迂回()训jiâ()悬崖qiào bì()瘦骨lín x ún()小心 yì yì()头晕目xuàn()二、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圈出课文中一些表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果的关键词句。
理清文章脉络,根据提示,用概括性语言复述故事。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文章脉络:(一)、起因(1――3)(二)、经过(4——15)(三)、结果(16——22)(四)、启示( 23 )三、朗读“我”爬下悬崖这一部分内容,并概括出“我”爬下悬崖的心理变化过程。
请注意示范内容,按照这样的格式概括。
最初毫无信心(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继而随后最后【合作探究】四、本文语言描写十分生动,或是环境描写,或是人物描写,请找出你觉得不错的描写语句,并说说好在哪里。
五、“走一步,再走一步”蕴含什么哲理?六、你如何评价父亲这一形象?七、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拓展提升】一、文本拓展如果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或挑战,你会怎么做?山田本一的故事或许会给你许多启发。
1.山田本一的故事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名不见经传的日本运动员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获得了冠军。
《走一步,再走一步》 导学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准确朗读并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通过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3、结合自身经历,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生活哲理,培养积极面对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文中通过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难点深入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领悟其中的生活哲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莫顿·亨特(Morton Hunt),美国作家、心理学家。
他的作品以记叙文为主,擅长通过亲身经历的故事传达人生的哲理和智慧。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当代少年》。
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经历,通过这次经历,他明白了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
四、字词积累1、生字灼(zhuó)扒(bā)趴(pā)酷热(kù rè)厌倦(yàn juàn)附和(fù hè)突兀(tū wù)怦怦(pēng pēng)嘲笑(cháo xiào)晕眩(yūn xuàn)哭泣(kū qì)呻吟(shēn yín)恍惚(huǎng hū)暮色(mù sè)安慰(ān wèi)凌乱(líng luàn)惊讶(jīng yà)畏惧(wèi jù)参差不齐(cēn cī bù qí)2、词语解释(1)灼:烧、烫。
(2)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3)突兀:高耸的样子。
(4)怦怦:形容心跳的声音。
(5)晕眩:感觉本身或周围的东西在旋转。
(6)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7)参差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五、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走一步,再走一步》 导学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2、学习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联系自身生活实际,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积极面对困难的态度。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章主旨,体会“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分析文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2、难点(1)多角度理解文章结尾父亲所说的话的含义。
(2)将文中的启示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解决困难的能力。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莫顿·亨特(Morton Hunt),美国作家、心理学家。
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
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他的作品《走一步,再走一步》被选入人教版语文教科书。
2、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
当时,作者还是一个孱弱、胆小的孩子,在与小伙伴们一起爬悬崖的过程中,他陷入了困境。
在父亲的鼓励和引导下,他最终成功脱险。
这次经历让他明白了面对困难时应采取的态度和方法。
四、预习导航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训诫(jiè)陡峭(qiào)嶙峋(lín xún)啜泣(chuò)纳罕(nà hǎn)着眼(zhuó)头晕目眩(xuàn)2、解释下列词语(1)训诫:告诫,教导。
(2)嶙峋:形容人瘦削。
(3)纳罕:感到纳闷,惊奇。
(4)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3、初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五、课堂探究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我”爬悬崖时的心理变化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
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 这句话通过“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咚咚直跳”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内心的恐惧和紧张。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课时导学案班级_________组别_________组号________姓名__________自主先学上节课我们对文章进行了梳理,请同学们思考:文章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仅仅指当时“我”下悬崖时的情形吗?读完这个故事后,想想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特殊的人物1.精读父亲指导“我”一步一步走下悬崖的片段,分析在作者笔下,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2.文中除了“我”和父亲,还有一位小伙伴多次出现,他就是——杰利。
读完这篇文章,你觉得杰利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出现在文中有何作用?最强辩手有人说:父亲不应该上去抱下“我”,应该指导孩子一步一步走下来,因为孩子的路要靠自己去走。
但是又有人说:当时“我”已经很害怕了,心理几近崩溃,作为父亲这时候应该上去将“我”抱下来,事后再对“我”进行教育。
你更支持哪个观点呢?说说自己的看法。
【答案】【自主先学】不仅局限于此,还指在人生中遇到种种挫折时。
将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克服挫折的一步步具体行动。
【特殊的人物】1.参考答案:“我”的父亲循循善诱,教子有方。
他抓住了这一进行攻坚克难精神教育的好机会。
他深知孩子的路要靠自己去走,不合适的“扶”是害而不是爱,孩子总是在一次次历练中锻炼出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
当然,不给手电光生硬地命令“我”在黑暗中爬下这种简单化做法也许会导致心理崩溃、自暴自弃。
“我”的父亲采取边鼓励边指导的做法终于获得成功。
告诉我们:培养儿童克服困难的精神不仅需要科学的理念,而且需要正确的方法和手段。
2.参考答案:多处提到“杰利”,也是行文的需要,一方面表现他是富有友情的。
起初他鼓励“我”“别做胆小鬼”;当大家离去时,他“看起来好像有点不放心”;最后是他领着父亲来找我的。
杰利是个和其他孩子一样贪玩,又有别于其他孩子的小朋友。
另一方面因为杰利这个富有友情的小朋友的存在,为后文与父亲找到此处埋下伏笔,使文章行文更加严密。
【最强辩手】因为父亲想锻炼孩子的胆量与信心。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快速梳理基本故事情节。
2.品味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心理成长历程。
3.以事传理,领悟故事所传达的启示。
教学过程:导入:作者的飞行员传奇经历,良好的素质源于童年时的那一课。
一、初读感知1.积累字词,“怦怦、晕眩、恍惚、惊讶”2.复述课文。
要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清晰。
3.一次冒险的经历。
(冒险——遇险——脱险)一次心理成长历程。
(犹豫——害怕——惊讶)二、心路历程1.心理摧毁暗示一:妈妈的警告(严禁、不能)暗示二:朋友的嘲笑(滑稽小人、嘲笑、嘘声)暗示三:自我的否定(绝对回不去、肯定上不去)直接后果:进退两难,孤立无援2.心理重建暗示:爸爸的疏导①态度温和,缓解紧张。
(理性的父亲)请找出爸爸的语言中说的最多的字眼是哪些?找出来读一读“就在你下面一点儿”“就在边上”“就几英尺远”……(表示,这件事做起来很简单。
)我的语言和爸爸的语言后面种标点符号居多?(对比)我,感叹号居多。
感叹号多情绪比较激动爸爸,多是句号。
句号表示语气比较平和,冷静。
②肯定鼓励,方法指导。
(智慧的父亲)“好了”“好的”“很好”“你能”(鼓励、相信)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
(方法)这是一个理性而有智慧的父亲总结:在父亲的指导下,作者完成了从“心理摧残”到“心理重建”的心路历程,从一个病弱的胆怯的孩子成长为一位出色的飞行员的,不仅如此他还成为了著名的心理学家、作家。
三、以事传理学了这篇文章你又从中有哪些启示呢?你可以选取其中的一种来说。
对我们自己来说——作为父母——作为朋友——〖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第【2】篇〗教学目标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
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有坎坷,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
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1.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适当。
2.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培养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英格兰的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敌军——德国本土执行侦察任务。
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会被敌军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但是,第二天,他依然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是这样告诫自己的: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
飞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二十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
就这样,飞行的一路上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
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奖励时。
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上尉飞行员,也是一位著名作家莫顿•亨特先生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看看他小时候经历了一件怎样的事而让他成为“孤胆英雄”的。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训诫.(jiè) 耸.(sǒng)立迂.回(yū) 嶙峋..(lín xún)凝.视(níng) 啜泣..(chuò qì) 头晕目眩.(xuàn) 小心翼.(yì)翼/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告诫、教导。
(训诫)(2)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翼翼,谨慎、严肃的样子。
(小心翼翼)(3)形容人瘦削。
(嶙峋)(4)惊奇、诧异。
(纳罕)(5)使眼睛昏花。
(炫目)(6)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啜泣)3.文体知识[散文,是以紧凑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抒写、生动活泼的语言为特点,把自然美、人情美、哲理美融于一体,迅速、广泛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指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神不散”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本文是叙事散文。
4.作者简介莫顿·亨特,美国作家。
早年曾做过空军飞行员。
在二战时期,他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莫顿·亨特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被美国作家芭芭拉·琳达编撰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收录,也被收入我们的课本。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导语(请一个同学读“导语”)2.默读(默读要注意速度,要求4分半钟看完。
)3.回答下列问题并复述故事情节。
)(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和“我”一起的有五个小男孩;内德、杰利。
)(4)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约20米高;约7米。
)(5)复述故事: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4.结合上述问题及同学们的复述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15段),冒险。
写“我”跟小伙伴们爬上了半山腰的一块石架,上下不得。
第二部分(第16—22段),脱险。
写“我”在父亲的鼓励之下,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了石架。
/第三部分(第23段),感悟。
写由小时候爬山的事情感悟出的人生道理。
(二)深层探究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交流点拨】两层含义:一是父亲鼓励“我”一步步走下悬崖的话;一是一个道理:把大困难化整为零逐个击破,最终战胜困难。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交流点拨】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去。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交流点拨】关键是化整为零。
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
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交流点拨】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5.我从这次人生体验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呢请从文中找出提示主题的中心句。
【交流点拨】中心句: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启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四、板书设计走一步,起因:别出花样去爬悬崖`再走一步经过:中途被弃进退两难分解困难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赢得胜利五、拓展延伸在人的一生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的失败,在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我们应如何去面对【交流】例: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
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
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一堂课,我们跟随莫顿·亨特先生的脚步,一起体验了下山的紧张,一起感悟了人生的哲理。
这节课,我们一起细细品读文章,学习多角度阅读。
二、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创意阅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无论绘画还是观景,都要选择不同的角度。
这样,画画,才能画出新意;观景,才能观出新意。
对一些意蕴丰富的文章也应如此,应从多个方面去想,读得有创意,提高阅读质量。
(提示:本文可以从各个人物的角度创意阅读)1.从“我”的角度:体弱、胆怯的“我”为什么要去爬悬崖文章哪些语句体现了“我”的孤独无助、极度恐惧【交流点拨】体弱胆怯的“我”去爬山是因为好朋友杰利呼唤“别做胆小鬼”刺激了“我”的自尊心、好胜心,于是冒险去爬悬崖。
“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看伙伴爬悬崖,几乎晕倒”等体现了“我”的孤独无助、极度恐惧。
>2.从父亲的角度: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交流点拨】(1)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上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我”通过“走一步再走一步”下山。
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
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会让他更加娇气,永远都软弱无能。
只有在磨炼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炼的只会是锈铁。
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2)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
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可能变得非常懦弱。
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
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
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3.从杰利的角度:杰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交流点拨】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
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
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
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
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
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
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4.从四个孩子的角度:【交流点拨】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这四个孩子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种做法是很不应该的,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才对。
(二)语言品析[这篇文章语言有的生动形象,有的富有哲理。
请细细品味下面的语言。
1.“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其中“巨大”一词,是否用的重了【交流点拨】不重,对一个很胆小的孩子来说,确实不容易。
这是战胜自己恐惧心理后取得的成功,“巨大”恰好表达了“我”当时真实的心理感受。
2.“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中的“瘦骨嶙峋”有什么表达作用【交流点拨】再次表明“我”身体的病弱,与前文“八年来一直有病”照应,也为后文“我”战胜困难后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作铺垫。
3.朗读“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这三句话时重音应放在哪个字上这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交流点拨】重音应该放在“能”上,第一句是鼓励的语气,第二句是半信半疑的语气,第三句是信心十足的语气。
(三)写法探究?本文为突出主题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交流点拨】本文写的是“我”在父亲的引导下,小心翼翼地走一步,再走一步,终于战胜了陡峭的山崖这件小事,但作者却从这件小事中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
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这个道理让作者受益终生。
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的写法。
三、板书设计小悬崖:不着眼岩石——走一步再走一步——抵达目的(小事)以小见大大人生:不害怕困难——积小胜渐成大胜——取得成功(大理)四、拓展延伸1.请从所学知识中找出几句关于困难与挫折的名言警句。
【交流】①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贝多芬②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罗兰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④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奥斯特洛夫斯基)2.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都是怎样克服的请写一则300字左右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