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利益分配视角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访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王道勇

合集下载

加强制度建设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制度建设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的博大思想。 董仲舒则从“ 大富则骄 , 大贫则忧” 的思 提醒圣者应使“ 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 , 建设 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 保 考 出发 , 障人民在经济、 政治 、 文化 、 社会等方面的利益。 这对 贫者足 以养生而不至于忧 ,以此为度而调均之” 的 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落实和保障社会公平正 义提供了明确思路。
多方 面 的探 讨 。
维护与实现”他还强调 :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 。 “ 公平正义 , 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 各方面的社会关系 才能协调 , 人们的积极性 、 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发挥 出来”可见 , 。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实现社会的公平正 义, 既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条件之一 , 又是社会主 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
实现社 会公 平和 正义 的途 径 与阶级 力量 。马克 思主
பைடு நூலகம்
在我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 就早 已开始 了对社会公平和正义 问题进行思考。孔子提出,有 “ 国有家者 , 不患寡而患不均 , 不患贫而患不安 。 盖均
义第一次把公平和正义的实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 上, 指明了只有在实现基本制度变革的基础上 , 才能
在 西方社 会 思想发 展 的历史 上 ,古希腊 的柏 拉
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
社 会矛 盾得 到正 确处理 ,社 会公平 和 正义得 到切 实
图在《 理想国》 中首先提 出了公平和正义的问题 , 强 调公平即和谐。 亚里士多德在《 政治学》 等书中, 认为
公平就是公正 、 平等 , 强调公正是一切德性的总汇。 伊壁鸠鲁则提出了社会契约理论 , 把公平 、 正义看作 是人们彼此约定的产物 。 近代启蒙思想家伏尔泰、 孟 德斯鸠 、卢梭等人也对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进行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思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思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思考作者:熊晖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4年第4期熊晖我们党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突出了生态文明的重要地位, 同时也丰富了我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兴起以来,总体上反映了20 世纪以来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它把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看作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非理性运用的必然性,强调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在于实现社会制度和道德价值观的双重变革,实现生态社会主义。

并且其生态危机理论以及消费异化理论系列,深入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生态危机的理论,不仅会给当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一些启示,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加拿大约克大学学者威廉?莱斯和滑铁卢大学教授本·阿格尔以及奥地利人高兹等。

他们的理论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生态危机理论反对抽象地谈论技术运用的社会后果,强调技术运用的制度基础决定了技术运用的方向,进而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运用同生态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共同特点。

提出应当建立一个“较易于生存的社会”,恢复对自然的尊重,从而缓解和解决当代生态危机。

他们强调,一般地指出西方文化传统中“控制自然”的观念同当代生态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要弄清“控制自然”的观念是如何被纳入到资本主义现代性价值体系中,使科学技术成为控制自然和控制人的工具的。

他们考察了“控制自然”观念的历史演变,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建立在“控制自然”观念基础上的科学技术和异化消费是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

理顺需要、商品和满足之闻的关系,将人们引向自主性和创发性的劳动中寻求满足,建立一个“较易于生存的社会”和生物多样性伦理,是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关键。

这些思想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共同特点,也具有其自身的理论特殊性。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者:赵嘉敏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7期摘要: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资源环境问题是我们面临的最为复杂的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绿色化”,使生态文明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内涵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含义分为两个方面,从狭义上看强调建立具有确定性、稳定性、规范性的正式规则或非正式规则,构建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以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在我国现代化与工业化的进程中不被破坏,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例如对森林、河流等自然生态进行统一登记管理,形成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

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1广义上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需要建立和完善生态化的制度体系,实现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的生态化。

它要求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探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生态化发展和改革路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理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对推动中国和世界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一,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关系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的重新构建,它是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一脉相承,把中国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与未来文明相结合,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发展的重要的文明力量。

第7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PPT课件

第7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PPT课件
返回
4.生态环境退化严重
(1)草原和森林退化严重
全国90%以上的天然草 原不同程度地退化,草原退 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达 1.35 亿 公 顷, 占 草 原 总面 积 的 1/3 , 并 仍 以 每年 200 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2009年统计,我国森林覆盖 率才勉强达到20%。我国森林覆盖 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在 世界第139 位,人均森林面积 0.14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 的1/4。
返回
3.环境污染情况严重
(1)水污染不断扩散
全国七大水系竟有一 半河段存在严重污染问题。 污染物排放量大,江河湖 海严重污染。劣五类水质 占40.9%,全国75%湖泊出 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 大量受到严重污染的江河 水流入大海,对我国近海 海域造成了污染。
(2)大气污染较为严重 中国目前每年排放二氧化硫近2000万吨,居世界第 一位,烟尘1000多万吨,工业粉尘1000万吨左右。
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098m3, 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 且北少南多,有3.6亿人喝不上 符合卫生标准的水,年缺水量 536亿方,2/3的城市缺水。
2008年,我国共有耕地18.2574亿 亩。人均不足1.4亩,不到世界平 均水平的一半。
我国45种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 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多种重要 战略资源人均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 水平。我国人均煤炭、石油和天然 气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60%、 10%和5%,主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 度上升到50%以上。
四是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 权交易试点 ,建立资源环境领域的市场化机制;
五是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 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返回
二、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诠释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诠释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诠释作者:唐明勇来源:《红广角》 2012年第12期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报告十二个部分之一,单独列出。

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提出“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布局,突显了生态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上的重要性。

同时报告还从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思路,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问题,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要“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突显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视野。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开始从局部的现实反思走向总体上的理论超越,从基层实践开始走向顶层设计,从国内治理开始走向国际合作。

一、从现实反思到理论超越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提出了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人与自然和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005年召开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就使用了“生态文明”这一术语。

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目标写入党的报告,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报告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作出战略部署,要求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1、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创新第一,在应对生态环境问题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的现实问题,在长期的理论思索中逐步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要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相互结合。

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考博真题-主要导师-内部资料

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考博真题-主要导师-内部资料

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考博真题-主要导师-内部资料一、专业的设置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每年招收博士生12人,下设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个专业。

其中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下设24个方向,分别是王怀超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秦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叶庆丰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吴忠民的社会公正研究以及社会矛盾研究;李慧英的社会性别与社会政策;常欣欣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比较研究以及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研究;杨玲玲的福利国家以及执政党的社会政策;向春玲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以及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刘俊杰的当代中国政治模式研究以及当代中国政治权利结构研究;靳薇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及民族问题问题研究以及新时期民族问题的特点及应对策略研究;孙劲松的德国左翼力量及当代欧洲左翼运动;孟鑫的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以及社会运动研究;梁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研究中国特色政治发展研究;张建新的民族理论与政策。

一共有位14博导,本专业考生,按分数高低确定复试面试名单,录取后指导教师的确定由导师组决定。

本部一共有24个研究方向,可以说分类非常的全面和齐全。

二、考试的科目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①100英语(102日语103俄语)②209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③309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

复试加试科目:社会主义思想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导师介绍王怀超,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中央党校职务:副教育长兼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

秦刚,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职务:常务副主任。

叶庆丰,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

吴忠民,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职务:副主任。

李慧英,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

常欣欣,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

历史、现实与未来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三个维度

历史、现实与未来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三个维度

党政研究2021.2历史、现实与未来: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三个维度朱可辛孟书广〔摘要〕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思想不是空想出来的,它是建立在严谨理论论证和充分实践考察基础上的科学构想,具有科学性、批判性和理想性。

马克思从三个维度论证了人类生态文明,是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探索中发掘依据,把对生态文明的探讨置于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批判中发现希望,把对生态文明的探讨置于现实条件基础之上;是在共产主义的生态理想中获得支撑,把对生态文明的探讨置于理想社会基础之上。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历史唯物主义;生态理想〔中图分类号〕A81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21)02-0061-09人类对工业文明引起的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形成了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理念,旨在构建一种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新的文明形态。

关于生态文明的概念,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简单来说,“生态文明就是指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度改造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的全部成果”⑴。

生态文明还指超越工业文明的人类文明的发展阶段,其内涵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类是有思想意识的社会性动物,主要是以群体活动的方式与自然界发生联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的思想文化观念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生态文明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但是有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

马克思在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阐述中,在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中,以及在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向往中,都体现了其生态文明思想的清晰理路和深刻内涵。

其中,历史唯物主义是理论基点,对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批判是现实运用,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生态文明理想是落脚点。

马克思认为,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对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进行研究,既有助于强化生态文明意识,也有助于增强建设社会主〔作者简介〕朱可辛,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孟书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91。

百年来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百年来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调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 根本大计。”[6]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
严管、损害赔偿、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基。古今中外,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文明的
2013 年 11 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 兴衰演替。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我国的楼兰
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古城就是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而衰落。坚持生态兴
(四)生态保护和恢复成就巨大
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过程 中,水土流失、河流干涸、森林面积减少、资源 消耗过大、生物多样性面临挑战等生态环境问题 日益突出。1956 年,我国建立第一个国家自然 保护区,1978 年决定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 建设工程,1981 年开启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之 后逐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 生态保护重大工程,加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 设。通过构建严密科学的制度体系和实施严格有 效的治理,我国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 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人 工林面积由改革开放初期的 3.3 亿亩扩大到现在 的 11.8 亿亩,居世界首位。退耕还林工程累计造 林近 5 亿亩。2020 年,我国森林面积达到 2.2 亿 公顷,森林蓄积量达到 175 亿立方米。新中国成 立之初,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 8.6%,1978 年为 12.7%,2020 年达到 23.04%。2000 年到 2017 年, 我国贡献了全球 1/4 的绿色增量,在一定程度上 减缓了全球森林资源大幅下降的趋势。[12] 全国已 经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474 个,各类陆域自然 保护地面积已达 170 多万平方公里。[13] 我国已初 步建立了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湿地公园和 自然保护区并存,其他保护形式为补充的湿地保 护体系。根据 2013 年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 我国湿地总面积 5360 万公顷,纳入保护体系的 湿 地 面 积 2324 万 公 顷, 湿 地 保 护 率 达 43.5%。 与 2003 年相比,湿地保护率提高 13.0 个百分点。 2017 年,全国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12584 万公 顷,比 2000 年增加 4488 万公顷。[14] 全国荒漠化 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三个五年监测期“双减少”, 自 2004 年以来已经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 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中国防沙治沙的成果为 世界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国经验,为全球实现土 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作出杰出贡献。[15] 加强生物多 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就,滇金丝猴种群及总体数 量已由 1996 年的 13 个种群 1000 到 1500 只,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