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春》教学实录及评点

《春》教学实录及评点

《春》教学实录及评点【教学片段】师:我知道,上个星期天有些同学去春游了,能不能说说你的感受?赵雅婷:就一个字──美!朱华伦:美不胜收。

师:不仅美,还美不胜收,你的感受更深一层,好。

吕威:还很快乐。

黄一哲:我感到很幸福,很美好。

师:嗯,你是从自己的心情方面来谈的。

胡博:美丽的景致让人目不暇接。

师:哦,景色美,美景多。

邓璞:好不容易出来一次,我有一种很轻松的感觉。

师:(笑)是一种投人大自然怀抱的感觉吧。

温自豪:我看到美丽的桃花,也看到了许多游人,在赏心悦目的同时,我也在想,桃花开的时候,游人如织,但是,在桃花谢的时候,又有谁来问津呢?师:这是春天带给你的一些思索,不仅细心观察了,还用心思考了,很好。

杨超:我还觉得春风十分温暖。

孙虎:我眼中的春天是鸟语花香的。

齐梦卉:我觉得春天充满了绿色,充满了活力。

师:真好,开动了一切感官去感受春天。

是啊,只要你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春天就无处不在。

通过你们刚才的谈话,老师发现,只有当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和谐的时候,这世界才是最美丽的。

而春天,正是人与大自然最为和谐亲密的时节。

朱自清的《春》,就能让我们看到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美好。

现在,先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全体学生各自放声朗读课文。

点评: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导入新课,学生有话可说,且为学习课文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气氛,为后面的教学环节作了很好的渲染和铺垫。

师:读完课文了,你们觉得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生:(异口同声)三个!师:请围绕人与自然和春的关系来概括这三个部分的大意。

老师先做一个示范,说第一部分:人盼春,大自然报春。

(点击课件显示:人盼春,大自然报春)你们看老师的概括恰当吗?生:(齐)恰当!师:为什么?张楚舒:课文一开始就说盼望着,盼望着,可见人在盼春。

东风的脚步近了,表明春天已在向我们走近,这样,大自然的东风就成了报春的使者。

师:好,谢谢你对老师的理解,也谢谢你对春天的理解。

那么第二部分就要由你们自己来概括了,谁来说?邓璞:人赏春,大自然绘春。

《春》教学实录

《春》教学实录

《春》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

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今天我们一起要感受的是春的气息。

(展示春的图片,同时配音)散文家朱自清用一篇美文描绘了他眼中的春天。

(介绍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散文主要以描写个人、家庭生活和自然景物为主。

代表作有《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

他的散文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朱自清的笔触去领略春的迷人风采。

(以上几幅画面在音乐中完成,自动播放,幻灯片停在“介绍作者”处)二、检查预习。

师:相信你一定会读下面的词语。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些词语。

朗润蓑衣烘托抖擞黄晕水涨酝酿应和师:这位同学读的很清晰。

不过有些词语的发音还要注意一下。

比如“朗润”,要想发音准确,必须做到:1.口型要到位,嘴巴尽量张大,可以夸张一些。

2.发音要完整,比如“朗”字要发完整,就要有两拍。

学生随老师学习发音。

师:把它放到句子中“山朗润起来了”,这句话的味道就不同了。

请同学们试着练习一下。

(学生自由练习,气氛比较好)请同学们齐读这些词语,注意发音准确的要求。

(此处训练学生发音,看似无关紧要,实际上已经进入这节课的重点部分,为后面文章的朗读指导埋下伏笔)三、自由朗读,感知课文。

师:学会了准确发音的技巧,面对如此美妙的散文,相信同学们已经跃跃欲试了,那就请大声的朗读课文吧。

(课件展示要求:1.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2.感知文章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学生朗读,老师巡视:1.对学生朗读进行个别指导。

2.观察学生朗读情况,进一步了解学生。

(可以为后面的示范朗读做准备)学生朗读结束。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很投入。

文章很美,结构却不复杂。

根据旁批提示,可以看出,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这三个部分分别是:生:盼春绘春赞春(板书)师:在“绘春”部分,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它们分别是:生: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板书)师:作者真的有一只妙笔,一幅幅美图尽显笔端,让我们忍不住大声的朗读,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幅读给大家听。

《春》教学实录

《春》教学实录

《春》教学实录《春》教学实录《春》教学实录1点击浏览该文件《春》教学实录2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了解课文写了三个字:春、水、人,并知道这三个字之间的联系从而明白孔子带弟子游春的用意。

2、在一遍一遍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中了解水的特点并悟出做人的道理。

3、感情朗读并背诵写水的一段。

教学过程:一、春师:孔子带着弟子们游春看到了一片美丽的春景,请你们用朗读把我们这儿所有的人都带进春天,好吗?生:师:二、总起导入师: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是这样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师:师:这么多写水的句子,其中集中描写水的句子是课文的第八自然段师:师:生1:写了一个“情”字。

生2:写了一个“志”字。

师:请你们找出跟“情”有关的句子,或跟“志”有关的句子。

“志”指的是人的志向,因此也可以说第三个字是“人”。

请你们把课文认真地默读一遍,想一想“春、水、人”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师:我注意到你们说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游春,看到了水,借水来教育他的弟子怎样做人。

请你们读读课文的第一句话,想想应该怎么说。

生:师:现在我们明白了,孔子表面上说水,实际上是教育他的弟子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

你们懂“意味深长”的意思了吗?生:师:谁可以把这段话意味深长地读给同学们听?生:师:老师无论是水平还是人品都不能跟孔子同日而语,但我还是特别想把这段话送给同学们。

师:读书到现在,你认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生1:我认为孔子是个会教育学生的人。

师:所以孔子是个大教育家。

生2:我觉得孔子是个很会思考的人。

师:所以孔子是个大思想家。

他留给我们很多的名言,你能带大家背一句吗?生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生2:小人常戚戚,君子坦荡荡。

……师:孔子留给我们的财富很多,课后你们去读读、背背,那你就与“高尚”交朋友了。

《春》教学实录3《春到梅花山》全文两个自然段,从梅花开放和游人赏花两个角度展开描写:第一自然段,写梅花盛开的情景。

先写梅花开放的时令——“早春”时节,“寒气”未尽,梅花就迎春冒寒开放了。

《春》教学实录

《春》教学实录

《春》教学实录师:课前先听一段音乐,放松一下,好不好?生:好!(播放歌曲《祈祷》,音乐起:“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多少祈祷在心中……,让地球忘记了转动啊,四季少了下秋冬”)师:歌曲好听不好听?生:好听!师:还想听不想听?生:想听!师:如果这节课同学们提前完成任务,我们就听完,否则就拖堂,好不好?生:好!(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师:刚才歌曲最后一句是什么?生:“四季少了夏秋冬”师:只剩下哪个季节了呢?生:春师:(板书课题)春天怎么就那么好,连歌曲中都想让“四季少了夏秋冬”?生1: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有嫩绿的小草,和煦的春风生2:春天是一年的开始,给人希望生3: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没有春风就换不来秋雨师:说得真好,同学们眼里、口里的春天那么美好,想不想知道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是什么样呢?(师板书作者)生:想!师:那我们就闭上眼睛,走进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生闭眼,师播放《春》的配乐录音录音停止时,学生们仍然闭着眼睛,沉浸在如画的声乐中)师:(用舒缓的语调)请同学们从如诗如画的美妙境界中慢慢走出来,回到我们的课堂谁能描绘一下刚才你脑海中闪现出的美丽画面?生1:我感觉自己坐在软绵绵的草地上,春风轻吻着我的脸生2:我感觉自己站在开满鲜花的树下,身边有蜜蜂嗡嗡叫,有蝴蝶在飞,有鸟儿在叫生3:我听到了牧童的笛声,好像自己骑在牛背上,和小伙伴们玩耍生4:我感觉到春天的小雨滋润我,雨中农民忙着种地生5:我和小伙伴们一起放风筝,在草地上玩耍师:同学们进入了情境,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那么朱自清笔下主要描写了春天里的哪些景物呢?(生简单讨论后)生1:草、花、风、雨、人生2:我有不同意见,人不能算景物生3:我认为人应该算,因为人是大自然里最美的一道景观师: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生:同意师:那文章开始写的春山、春水、春日为什么不算?生:那不是祥写的景物师:审题认真,值得表扬(师板书草、花、风、雨、人)同样是这些平常的事物,同样是描写春天,为什么朱自清描绘出的春天就能把人带进美妙的境界呢?我们一起来带着这个疑问,熟读课文好吗?生:好!师:有一个要求,在读的时候,尽量读出情感,同时把生字和生词以及自己喜欢的句子整理到笔记上,看谁做得最好(师播放轻音乐,学生在音乐中边朗读,边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师到学生中间具体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大概七八分钟后,学生的声音逐渐减小)师:看来同学们完成得差不多了,谁来解决这个疑问呢?生1:因为朱自清描写春天的时候抓住了事物特征,所以描绘得非常逼真生2:因为朱自清恰当的运用了很多修辞方法,让文章增添了很多色彩生3:因为朱自清的语言生动形象,所以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师:我们从品味语言入手,看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特征来描绘的好吗?生:好!师:我们从作者描写的景物中挑选一种,共同来研究好吗?生:好!师:选择哪一种呢?生:就选择春草吧师:好,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一下?(一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师:读得很好谁能说一说作者笔下的小草有什么特点?是如何用语言表达的?生1:春草多,“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生2:春草柔软,可以坐着、躺着生3:春草生命力旺盛,是“钻”出来的;不易被人发觉,“偷偷的”生4:春草能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可以打球、赛跑、捉迷藏生5:“偷偷的钻出来”用了拟人的手法,“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秘藏”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读起来很亲切,琅琅上口师:很好春草多,春草软,春草生命力旺盛,还不易被人发觉,给人们带来欢乐,这些都是作者锤炼语言的结果,加之修辞手法的运用,这都是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应该学习的东西我们用同样的办法,来学习下面几种景物好吗?生:好!师:老师给同学们计时,看谁完成的最快最好如果遇到困难怎么办?生:大家讨论师:讨论也解决不了呢?生:和老师研究师:共同研究!开始(师加入学生讨论的行列,特别注意和学习困难的学生一起讨论,七、八分钟后,学生基本完成学习任务)师:有哪些同学愿意把自己自学的结果说出来,让大家共同分享你的劳动果实?生1:我来说春花春天的花朵特别多,“开满了花赶趟儿”;花的颜色也很多,有红的、粉的、白的生2:花的味道很甜,因为招来了蜜蜂生3:这里也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还有比喻生4:花的种类也特别多,遍地都是师:说得好,说得对,让我们齐度这一自然段,来感受一下作者语言的魅力(教师和学生带有感情齐读这一自然段)师:谁再来说说春风,看作者选择了哪些角度来写春风?生1:触觉,“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让人感觉温暖、亲切、幸福生2:味觉,“新翻泥土的气息……”生3:听觉,鸟的叫声和牧童的短笛师:风本来是无形的,作者却运用语言把风写的可触可摸,可嗅可听,真是神来之笔让我们再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春雨的吧?生1:春雨很细密,“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生2:春雨滋润万物,“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师:老师给同学们范读一遍,感受一下那种轻柔和湿润,那种安静和祥和(师读后生鼓掌)师:谢谢同学们,学习语文是需要品、读、悟的还有什么没出场?生:春天里的人师:人们都忙什么呢?生1:孩子们放风筝生2:老人舒活筋骨生3:三句话连起来还是个排比师:说得很好,有一个问题老师不明白,为什么春天这一个事物既像娃娃,又像姑娘,还像青年?不是很矛盾吗?(生开始议论)师:(进一步引导)看看他们各有什么和春天相似的特点?生1:娃娃是新生的生2:姑娘是美丽的生3:青年是有力量的师:好,这也正揭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力(板书后)让我们再齐读一遍,感受一下那美丽的春天(生齐读)师:朱自清笔下的那美丽的春光令人陶醉;那洋溢的诗情让人感染;那盎然的生机激励人前进这一切都是作者仔细观察生活,抓住了事物的特征,锤炼语言,恰当运用修辞的结果同学们想不想也来描写一种事物,和朱自清老先生比试一下?生:想!师:描写什么呢?就描写老师的外貌好吗?生:好!师:描写本人有点小小的要求,一定要仔细观察,抓住我的特征,用语言表现出来,可以加进修辞手法,写出来后获得我的认可就是成功(师走进学生们的中间,让同学们观察)生1:老师带着一副近视眼镜师:你描写眼镜想表达我什么特征?生1:老师课讲的这么好,有学问啊(众生笑)生2:老师黑头发里面夹着很多银丝师:还用了修辞,你想表达什么?生2:这么年轻就有白头发了,一定是为学生操心累的师:所以你们一定不要让你们的老师的操心啊(众生笑)生3:老师的皮肤黝黑师:你描写这个特征想说明什么?生3:老师可以问个个人隐私的话题吗?师:可以生3:老师您是农村走出来的吗?师:正确,我是农民的儿子生3:那我写您皮肤黝黑想表现您农民本色师:说得好!生4:老师您总是面带微笑师:因为你们都是懂事的好孩子生4:我想表达的是好的老师总是给与学生微笑的师:由表及里了,非常深刻同学们回去之后把你今天观察到的写下来,邮给老师好吗?生:好!师:这节课就上到这好吗?生:不好!师:为什么?生:歌曲还没听完师:那我们把歌曲就听完(音乐起,“让欢喜代替了哀愁啊,微笑不会再害羞;让时光懂得去倒流,叫青春不开溜;让贫穷开始去逃亡啊,快乐健康留四方;让世界找不到黑暗,幸福像花开放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多少祈祷在心中;让大家看不到失败,叫成功永远在……”)师:(在音乐声中)同学们,你们就是希望的钟,老师就敲钟人,希望你们把握住人生的春天,去创造健康、幸福、成功!下课,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长时间的掌声)。

《春》教案(优秀5篇)

《春》教案(优秀5篇)

《春》教案(优秀5篇)《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

2.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3.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课前准备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收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设计一.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2.感知内容① 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② 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春草图草报春春花图花争春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春雨图雨润春迎春图人迎春二.研读与赏析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3.潜心精读问题组① 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②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赏析好词好句)③ 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

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在理清了文章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

文章开头写盼春,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

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4.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

《春》课文教学实录

《春》课文教学实录

风图〞、“春雨图〞、以及“迎春图〞。好吗?
出了春风温顺的特点。这也告知我们写景要擅长抓住自己感官方面的感受
生(齐答):好!(学生自读这几个自然段,分组展开商量,确定组长, 去描绘。
明确分工,教师作巡回指导,气氛活跃。)
生 6:本段还从嗅觉、视觉和听觉来写春风的特点。
生 1:文中用“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写春花,
《春》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上)语文(语文版) 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也可以说是一首抒情 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本课的教学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组织: 1、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与培育,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 容,把握情感,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章清爽优美的语言。 2、重视培育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写景的能力。自始至终培育学生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课堂实录】 师:老师昨天读了一则小故事,故事是这样说的:曾经有个盲人行乞, 胸前挂块写有“自幼双目失明〞字样的牌子,沿街乞讨,可很少有人肯施 舍与他。一次,他遇到一个穷困的诗人,诗人称自己身无分文,只能送他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春》课文教学实录
《春》课文教学实录 【设计思想】
一句话。惊奇的是,自从诗人给那块牌子换了一句话后,人们变得乐善好 施,纷纷大方解囊了。请同学们猜猜,诗人送给他的到底是一句什么话?
生 1:诗人送的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生 2:诗人送的是:“献出你的爱心,暖和我的心〞。
生 3:诗人送的是:“我渴望光明〞。 师:大家的回答都很有道理,也极富想像力!诗人赠送的话是:春天 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同学们,这道理其实很简洁:谁都认为春天是 最美妙的,这个人竟然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见,自然是最可怜最值得 怜悯的。如今就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春》,具体感受春天的美妙吧。 (老师板书课文题目、) 师:谁情愿与老师合作读课文?(与学生商定,教师读第一部分,由两 个学生合作读完第二部分,第三个学生完成第三部分)请其他同学带着宠 爱和赞美春天的感情欣赏本文精确生动的语言。(投影显示:请用简明的 语言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文章第二部分为我们描绘了几幅图画,画的 内容分别是什么?)(读完课文后,学生鼓掌) 师:感谢同学们的热情与鼓舞!我想,你们强烈的掌声已给我们四个

《春》课堂教学实录

《春》课堂教学实录

朱自清《春》教学实录说课:第一遍要求:声音响亮,语音准确,吐字清晰。

第二遍要求:根据作品的基本内容,运用一些朗读方法,比如停顿、重音等,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作品的内容。

第三遍要求: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准确的把它表现出来。

师:人们都说,春天是最美好的季节,阳光明媚,草长莺飞,桃红柳绿,我们的古人曾经为之倾倒,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篇。

我们曾学过许多古人咏春的诗,同学们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来朗诵生:《春晓》孟浩然,《凉州词》王之涣,《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师:我们来体味一下,这些诗确实很美,但你们有没有发现古人的经历不同,这些诗写的春景也不同,然而诗中透露的情感却有一种极其相似的地方。

生:凄凉。

师:“何人不起故园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花落知多少”无可奈何;“春风不度玉门关”是一种孤独惆怅。

面对大好时光,我们的古人触动了心里最柔软最敏感的地方,于是乎,逢春未免悲。

所以我们说,古人的诗歌确实很美,却不免有些伤感、消极。

那么同样是春天,我们现代人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走进课文,朱自清的《春》。

首先,同学们先借助字典解决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第二,边读边思考:文章写的是什么样的景,作者表达的是怎么样的情?(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师:我们来交流一下,文章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生: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色。

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生:一开始盼望春天,再歌颂春天的美,最后对春天进行讴歌、赞美。

师: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理出了行文顺序。

盼春、绘春、赞春接着,我们进入这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朗读。

怎样通过朗读把文章中美好春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怎样通过朗读把作者积极、热烈、赞美春天表现出来。

先看第一部分:盼春(1、2自然段)。

先齐读,要求:声音响亮,吐字清晰。

优点:读得很响亮,很整齐。

但缺少点儿什么?生:缺少感情。

师:准确地说缺少的是把作者的感情确切的、真实的表现出来。

那怎样准确地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呢?“理解是朗读的前提”我们接下来把这一部分好好的咀嚼一下。

第1课《春》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课《春》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春》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读得流畅有情,说得优美有理,想得开合有度,写得生动有序。

2.鉴赏文章的画面美、情感美、语言美、意蕴美。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以及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读得流畅有情,说得优美有理,想得开合有度,写得生动有序。

2.鉴赏文章的画面美、情感美、语言美、意蕴美。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以及向上的精神。

[教学方式]确定一节课的教学方式,必须在有明确而合宜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进行。

教师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课堂观,然后才可能有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笔者以为,课堂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的一个生活、生长的环境,每一个课堂的流程就是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师生都是以平等的生命体的身份出现,自由交流(这种交流应该包含有知识的交流、方法的交流、情感的交流、思想的交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共同推进教学的进行。

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是一种伙伴关系,是旅途上的同行者,只是由于生活的阅历有些不同,在“旅途”中老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指导与帮助而已,而同时,教师自身也可以从学生那里得到一些美好的启发与触动,教师自己的生命也可以从中得到成长与调节(这绝不仅仅是过去所提的“教学相长”的浅层的概念)。

这样的教学,是生命和生命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其过程中充满着不确定因素、充满着新的可能,这种过程本身就散发着生命的热力。

在这种充满了生命力的教育生活中,师生生命意识的唤醒、创造行为的展现都成为可能。

语文课堂必须注重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有效参与,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劳动和生命体验,活动参与过程就是学生生命体验与成长的过程,这种体验使学生在课程运行中不断获得发展自己的动力。

学生要发展,就必须体验,而且必须是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的独特体验。

新课标也指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注重情感体验”。

体验过程不仅仅是学习,还是一种生命成长的历程。

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基础上,采用怎样的具体的教学方式呢?在这一点上,笔者无论上什么课,都始终遵循自创的语文课堂教学十“最”原则:1.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实录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集体背诵1~5段;
3.请语感较好的同学作背诵表演。

二、诵读赏析“春花图”
1.集体诵读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朱自清先生细笔细绘,把现实生活中的春花移到笔下,一幅春花图气息浓郁、春意盎然,读来仿佛使人置身于烂漫春花的美景中,哪些语句突出了春花开得热烈、色彩美丽、味道怡人?
(2)绘写春花,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说表达效果是怎样的?
(3)“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是写野花之多吗?
(4)这段文字的立体感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5)试举出本段中选词准确精当的例子,你能尽可能多地举出一字传神的诗文事例吗?
针对同学们的讨论和推举代表的回答情况,教师适时引导、点评、明确:
(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

(2)拟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形象地写出了桃树、杏树、梨树竞相开放的花态;比喻、排比:“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为鲜明,具体生动;用花下的蜜蜂、蝴蝶,反衬花多、花艳、花香。

(3)这是用“眼睛”“星星”作比,写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

(4)首先,这一段的行文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很有层次;其次,这段文字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由与前后照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们相映衬。

(5)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可用“叫”同义替换,但“叫”只是单纯的声音上的感受,体现不出沸腾喧嚣的热闹景象。

作者着一“闹”字,除了声响外,还有沸腾的热闹景象,内涵丰富,境界全出。

一字传神的佳话,同学们会举出唐代苦吟诗人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故事,再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个黄鹂鸣翠柳”“踏花归来马蹄香”“天街小雨润如酥”“处处闻啼鸟”等。

3.模仿本段立体写景的手法,以“冬日雪景”为情景口头描述
片断,尽可能地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三、诵读赏析“春风图”
1.教师范读
2.无疑,在草、花、风、雨的景致中,风因其无形、无味、无色是最难绘写的,而朱自清先生却以他细腻的观察静心体悟,抒写的和谐优美、有情有感,请问: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是如何尽显其妙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

触觉:引用南宋志南和尚“吹面不寒杨柳风”,又以“母亲的手”打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宛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

3.学生集体诵读
四、合作解读“春草图”“春雨图”“迎春图”
把打印好的以上三幅画图的讲义资料分发给3个学习小组长。

各小组成员在组长的组织下,结合讲义资料合作探究选定的画图的写景特点。

然后小组长到讲台前交流本组的评述意见,限时5分钟,鼓励学生创新表述,鼓励用多种形式表现个人理解,如绘画作品、舞蹈(形体)动作等。

教师予以点评。

讲义资料如下:
春草图。

先正面,后侧面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
力。

问:作者是如何从正面写小草的情态的?
春雨图。

“可别恼”口语,显得特别亲切有情趣。

问:江南春雨的妙处何在?三个比喻怎样从不同侧面写出春雨的特点?
迎春图。

全段用短句。

问:为什么要引用俗语?
五、课堂练习
1.下面这首写春风的散文诗,同样是形象可感、形神兼备的,请学生试作分析。

(投影显示)
沿着开花的土地,春天吹着口哨;
从柳树上摘一片嫩叶,
从杏树上掐一朵小花,
在河里浸一浸,在风中摇一摇;于是,欢快的旋律就流荡起来了。

哨音在青色的树梢上旋转,它鼓动着小叶子快快成长。

风筝在天上飘,哨音顺着孩子的手,顺着孩子的手,顺着风筝线,升到云中去了。

新翻的泥土闪开了路,滴着黑色的油,哨音顺着铧犁的镜面滑过去了。

呵,那里可有蜜蜂的嗡嗡?可有百灵鸟的啼啭?可有牛的哞叫?
明确:本诗充分调动听觉、视觉、味觉等多种感觉,并动用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将无色无形的春风写得形神兼备。

2.选词填空。

(1)风轻________的,草软________的。

(绵绵悄悄)
(2)坐着,躺着,________两个滚,________几脚球,________几趟跑,________几回迷藏。

(捉赛打踢)(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________着,大小的蝴蝶________来________去。

(飞闹)
(4)……呼朋引伴地卖弄________的喉咙,唱出________的曲子……(宛转清脆)
(5)……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________着蓑,________着笠。

(戴披)
参考答案:
(1)悄悄绵绵(2)打踢赛捉(3)闹飞(4)清脆宛转(5)披戴
六、声情并茂地集体朗读全文,体会文章蕴涵的情味美
七、课堂小结
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生机勃发、花木争荣的春天画图,赞美、抒唱春的朝气和活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奋然前行,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一年之计在于春”,同学们,让我们问一声自己:恰值青春年少的我们准备好了吗?
八、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自己心中的春天,可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也可自拟题目;可以写成作文,也可以写成
片断。

课后反思:优美散文一定要重视朗读,要反复朗读,课堂朗读时间有限,但不能不读,用一节课来朗读都可以,关键要指导,方式可多样,要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了还想读!品的时候,抓住精彩动词、形容词、叠词等,让学生懂得比喻和拟人在写景中的好处。

不要讲得太多,要让学生体悟!不要让你的欣赏代替学生个性化体悟,如“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是写人的活动?还是写草的情态?很多学生认为是写草的情态,我觉得也很对哦!不要约束学生的思维!要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