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春》教学实录1(特级教师于漪)(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春》教学实录1(特级教师于漪)(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春》教学实录1时间:1979年4月2日(星期一,上午第一、二节课)任课老师:杨浦中学于漪班级:初一(1)班第一课时[上课]师: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

同学们把讲义拿出来。

我们一提到春啊,你们想一想看,会不会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

我们曾经学过一些绝句,现在我问一问大家,杜甫的绝句当中是怎样描绘春天的?[稍停]有同学知道吗?——杜甫的绝句,大家想想看。

[学生举手]X X X。

生(1):[背诵杜甫:《绝句四首》之三]“两个(gè读成guò)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对吧?[生(部分):对的。

]——对的?“两”——什么“黄鹂鸣翠柳”?这里怎么读啊?生(1):两“gè”,不是两"guò"。

师:对啊!两个(gè)。

他是从两个黄鹂在青绿色的柳条上鸣啭来描绘春天的美好啊!再想想看,王安石也有一首诗是描绘春天的,这首诗背得出来吧?谁来背背看。

有一个名句,想想看。

他是怎样描绘春天的?想起来没有?背背看。

“京口瓜洲……”预备——起。

生(集体):[齐背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哪一个句子是写春的?生(集体):“春风又绿江南岸”。

师:哪一个字用得特别好。

生(集体):“绿”。

师:“又绿江南岸”,这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啊?——从春风的角度。

春风一吹,江南岸边就怎么样?生(集体):绿。

师:绿——绿满天下!上星期六,X X写我们学校的树的时候,用了一个好的句子啊!——“绿满天下”!他就从这儿学来的。

很好。

但是,绝句,它只有四句,往往只是从一个角度,或者是从两个角度来写的,也就是选取了春天的一个或者两三个景来写春。

余映潮《四季》课堂实录

余映潮《四季》课堂实录

余映潮《四季》课堂实录第一节课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四季》这本书的基本情况。

余映潮老师首先简要讲述了这本书的作者、出版时间和主要内容。

他提到,《四季》是一部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主题的短篇小说集,通过描绘四季的变换和人们的生活,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这个主题在文学创作中很常见,但余映潮老师认为,作者在《四季》中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入的思考,给读者带来了新的体验和启发。

接着,余映潮老师要求我们仔细阅读第一篇短篇小说《春》,并准备下节课的讨论内容。

他鼓励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注意作者的描写技巧和人物形象塑造,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他提醒我们不要局限于表面的描述,要通过深入思考和分析,理解作者的意图和心境。

第二节课本节课我们开始了对第一篇短篇小说《春》的讨论。

余映潮老师先向大家征求了对这篇小说的整体感受和理解。

大家纷纷表示,通过作者的细腻描写和情感表达,他们能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和充满活力的气息。

余映潮老师赞扬了同学们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敏的感受力,并鼓励大家继续深入地挖掘小说中的细节和意义。

接着,余映潮老师引导我们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1. 作者在小说中通过哪些描写方式表达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2. 小说中的主人公在春天中有哪些感受和体验?3. 作者在小说中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在讨论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有的同学认为,作者通过对花草树木的描绘和对春风的赞美,表达了春天的美丽和活力。

还有的同学指出,小说中的主人公在春天中感受到了希望和新生,这与春天代表着新的开始的寓意相呼应。

讨论的最后,余映潮老师总结了同学们的观点,并给予了肯定和进一步的提高意见。

第三节课本节课我们继续对第一篇短篇小说《春》进行讨论。

余映潮老师提醒我们,在思考问题的同时,要善于运用文学知识和批判性思维。

他要求我们更加深入地分析和解读文本,尝试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去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在本节课的讨论中,同学们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1. 作者在小说中是否有其他隐藏的寓意和象征?2. 小说中描写的春天与现实生活中的春天有何相似之处?3. 作者在小说中是否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来达到某种特殊效果?同学们就这些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和观点。

《四季》课堂实录

《四季》课堂实录

《四季》课堂实录《四季》课堂实录一、激趣导入师:你知道一年有哪四个季节?咱们来玩个游戏吧!游戏的名字叫猜四季,认真观察画面,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来猜一猜这是什么季节?师:请看大屏幕!(课件以连环形式出现春、夏、秋、冬四幅图画,最后定格。

)师:这四幅图画分别画的是什么季节?你从哪看出来的?选择一幅你最喜欢的说一说!(学生发言,师适时点评)师:那么春、夏、秋、冬就构成了我们一年的四季。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过渡:同学们,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有各的景色,都很美,老师给它配上最美的诗歌,你们想看看吗?(出示四季诗歌,教师伴随音乐美美地朗读)师:怎么样?想读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四季》(出示课题生读)二、自主识字(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你们想读吗?生:想!师:请你们在朋友的帮助下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巡视)(二)再读课文,自学生字。

师:同学们,你们瞧!我们的生字宝宝来了!(课件出示本课生字)那么,你以前认识他们中的哪些字?是在哪认识的?我们请小老师教一教,指名领读已经认识的字。

还有几个字我们不认识,没关系,到诗歌中找一找,借助拼音认识它。

请大家赶快把它们找出来,多叫它们几声,好吗?(学生边找出生字边读,师巡视指导)师:和生字宝宝们都熟悉了吗?同桌互相教一教,看谁读的准?(同桌互相教学生字)师:谁有信心把这些生字宝宝都读准了?生:我有!师:那你来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指名一学生领读,其他学生跟读)(三)游戏检查生字认读师:真是一个不错的小老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和我们的生字宝宝熟悉了,那么我们的火车谁来开!生:我来开!师:你来开!向后开!(生开火车认读生字,师出示生字卡片)师:真不错!请你们再和生字宝宝打打招呼好吗?再大声叫叫他们!快!(生自己再读生字,师贴生字花)师:同学们,快看哪!老师这有许多美丽的生字花呢!你们想摘吗!(生:想)那可要读准上面的生字宝宝哟!谁来摘!生:我来摘!(请_名学生上台摘下生字花,并读出上面的生字)过渡:同学们已经和生字宝宝成为好朋友了,那么,它们现在要回到课文里了,你们还认识吗?(生:认识!)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朱自清的春课堂实录一等奖

朱自清的春课堂实录一等奖

朱自清的春课堂实录一等奖朱自清的《春课堂实录》一等奖朱自清的《春课堂实录》是一篇以教育为主题的文章,记录了他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这篇文章因其独特的观点和深入的思考而荣获一等奖。

在这篇文章中,朱自清通过讲述自己在春天教学时的一些经历,以及对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展示了他对教育的独到见解。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个性。

他强调了教师的责任和使命,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朱自清在文章中提到了自己教学的一次经历。

他描述了一个春天的早晨,当他走进教室时,学生们已经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

他们的眼神里透露出期待和渴望。

朱自清通过这个场景表达了他对学生的关心和教育的热爱。

朱自清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勇于质疑。

他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和启发者,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他在文章中写道:“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答案,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朱自清还强调了教育的个性化。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他写道:“教育就是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扬光大,让他们在自己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梦想。

”朱自清对教育的热情和执着感染了他的学生。

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热情在朱自清的教育下得到了释放和发展。

朱自清提到了一位学生,他在班级中表现出色,不仅在学习上取得了好成绩,还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这个学生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努力,更因为他受到了朱自清的激励和指导。

朱自清的《春课堂实录》一等奖是对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肯定。

他通过深入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教育观点。

他的文章不仅仅是一篇记录自己教学经历的实录,更是一篇具有深刻意义和启发性的教育论文。

这篇文章的一等奖也是对他多年来为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的认可和鼓励。

朱自清的《春课堂实录》一等奖的获得,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荣誉,更是对整个教育界的鼓舞和激励。

《四季》课堂教学实录

《四季》课堂教学实录

《四季》课堂教学实录教师: 早上好,同学们。

今天我们要学习有关四季的知识。

四季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分别各具特色。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春季。

学生1: 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一切都在苏醒。

花草树木开始发芽,小草破土而出,小鸟在树上唱歌。

教师: 很好,春季是播种的季节,也是大自然复苏的时期。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夏季。

学生2: 夏天非常热,天气晴朗。

人们穿上轻薄的衣服,享受夏日阳光。

教师: 是的,夏季是我们最热的季节,人们会到海滩、游泳池、冰淇淋店等地方度过美好时光。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秋季。

学生3: 秋天天空湛蓝,气温适中。

树叶变得红黄色,掉下来,风吹得很美。

教师: 很好,秋季是金色的季节,人们会举行丰收节庆祝农作物的丰收。

最后,我们来讲一下冬季。

学生4: 冬天非常冷,天气寒冷,天空常常出现大雪。

我们可以堆雪人、滑雪,还有过圣诞节。

教师: 不错,冬季是渡过圣诞和新年的季节,人们会享受雪花的洁白和欢乐的氛围。

同学们对四季有什么问题吗?学生5: 老师,为什么会有四季?教师: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四季是由地球公转轨道、地球轴倾斜和太阳照射的角度不同而形成的。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进而造成了不同季节的出现。

学生6: 老师,四季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教师: 四季对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都非常重要。

它们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动物的活动和我们的行为。

例如,春季播种,夏季耕种,秋季丰收,冬季休养,这是农民们依据四季的变化来决定工作安排的。

同学们有没有其他问题?学生7: 老师,每个人对四季的感受是不是都一样?教师: 很好的问题。

每个人对四季的感受可能不尽相同,这取决于个人的喜好和习惯。

比如有些人喜欢夏天,因为可以享受阳光和海滩,而有些人喜欢冬天,因为可以尽情玩雪。

所以,每个人对四季的感受都是独特的。

学生8: 老师,我在书上读到过四季的诗句,你能给我们念一首吗?教师: 当然可以。

这是一首古诗,名叫《钗头凤·红酥手》。

《春》集体备课记录小结

《春》集体备课记录小结

《春》集体备课记录小结
一、备课背景
《春》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散文,描写细腻,情感丰富,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集体备课,旨在通过对《春》的教学设计进行深入探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备课内容
1.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的美好;
(2)学习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细节描写等手法进行景物描写的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意识。

2.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3.教学方法和手段
(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春天的景色,让学生身临其境;
(2)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3)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

三、备课过程
1.教师介绍备课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2.小组讨论教学方法和手段,交流心得体会;
3.集体研讨,解决备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形成统一的教案和课件。

四、教学反思
1.本次备课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的力量,通过交流和研讨,提高了教学设
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
教学效果。

五、结语
本次集体备课,教师们对《春》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一份较为完整的教学方案。

通过集体智慧的力量,提高了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春》课堂实录(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春》课堂实录(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春》课堂实录(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春》课堂实录(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春》课堂实录(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春》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春》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2.学会欣赏《春》这首诗。

3.了解杜甫的生平及诗歌创作。

教学重点:1.对《春》这首诗进行读、背、诵等。

2.欣赏诗歌,理解内涵,领会思想,感受情感。

3.学习文化知识,了解杜甫的生平及诗歌创作。

教学难点:1.理解《春》这首诗歌的含义和情感。

2.了解和认识杜甫的生平及诗歌创作。

教学准备:1.课本《春》2.多媒体教学设备3.活动材料:书法用纸、毛笔教学过程:一、导入1.创设“重温童年”情境,让学生回忆童年时关于春天的记忆,例如:春天草长莺飞,天气渐暖,到处可见小动物们忙碌的身影等。

2. 播放杜甫《春》的视频,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并领会情感、韵律。

二、展开教学1.针对《春》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和学习:如“草木知春不久归”、“渭城朝雨”、“红旗不倒,军魂永在”,并让学生背诵。

2.欣赏杜甫的诗歌,让学生享受诗歌的韵律和表现力,鼓励他们用诗意的眼光欣赏这首诗。

3.教师向学生展示杜甫书法作品《春》原稿,并让学生用毛笔书写《春》中的一句话。

4.介绍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了解西安事变的影响,让学生感受到杜甫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文学价值。

三、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

2.检查学生诵读和书写的效果和成果。

教学反思:笔者认为,《春》这首诗是杜甫生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不仅有着悲壮的语言,更有着模糊的抒情,弥漫在黑暗中的光明精神让人感受到它的巨大传奇价值。

于此相互作用之下,可以将这首诗带给学生深深的震撼和启迪,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杜甫的仁爱之道和追求真理之旅通过对杜甫《春》的深入研读和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领略到杜甫深邃的文化底蕴和感人的情感表达方式,更可以增强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春》 课堂教学实录完美版

《春》 课堂教学实录完美版

《春》课堂教学实录发布时间:2001-02-28四川成都西北中学刘小华执教张鹏举录像、整理并评点师:今天我们上第十四课《春》(教师板书课题)。

请大家看一看,教材对我们学习这一课提出了哪些要求。

注意学习要求的第一点。

生:(学生看书并在教材上标明重点。

)师:大家明确了学习要求以后,还要知道,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会联系到过去学过的哪些知识,特别是小学时学过的知识。

生:(学生根据教材的要求,翻阅小学语文教材。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小学学过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描写春天景物的部分。

生:(一生读,略)师:描写春天是不是只有这一种写法呢?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这篇著名的描写春天的散文(板书作者)。

让我们看看这位作者是怎样描绘春天的。

现在请同学们看教材中提示的自学程序。

(请一位学生读教材中的自学要求。

略)我在这里强调一点,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步骤学习,因为教材中的辅读文字为我们搭了许多“桥”,这些“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如果你还不懂,就请你举手,我就到你的位子旁,给你解答。

注意时间,我们要求三十分钟内完成。

[以上为“启”的环节。

](此间学生按教材和教师的要求自学,教师作巡视辅导。

过程略)[ 以上为“读、练”环节]师:看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如何。

我们今天已经独立评点了《春》这一课的1-4自然段。

下面,我们通过你们的评点,看看你们是否读懂了。

请同学们说说你圈了哪些词语,旁批是怎么写的。

生:我圈了第一自然段中的“盼望”和“近”两个词。

我写的旁批是:作者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盼望春天的感情。

师:旁批还可以再精炼一些。

生:我写的旁批是:盼春。

师:盼春,那么春来了吗?生:“盼春”还不够完整,应加上“春近”。

师:为什么?生:因为“春天的脚步近了”,春天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师:春天的脚步伴随着春风来到我们身边。

我们通过旁批就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课文理解的程度。

如果我们朗读这一段课文,应该强调哪些词语?生:(齐)“盼望着”。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这段课文,要加进对课文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技巧。

课前准备
1.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师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相应诗句、图画和音乐。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唐代诗人朗士元的《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虽然我们不知道诗人在写这首诗身处什么季节,但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诗人看到了无数盛开的桃花。

今天,我们身处万物凋零的秋季,但我们仍然可以从《春》这篇文章看到一个明媚的春天。

(出示“春”动画。


通过相关的诗和画面营造一个美丽的氛围,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师:首先,让我们听着音乐,朗读课文,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的春的世界吧!配乐朗读,请大家注意读出语气。

基本语调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质朴。

同时朗读层次清楚,由低到高,由慢而渐快。

首先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第一、二两个小节,然后四个小组依次来读一读三至六小节,我们可以比一比哪个小组读得最动情。

最后四个小节全班齐读,请大家注意衔接自然一些。

(学生配乐朗读。


初步了解朗读要求,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品味课文语言。

此过程也是学生掌握朗诵要求的起点。

三、品味语言
师:本文共分为三段:盼春、绘春、赞春,其中写得最形象、最生动、最美丽的是第二段,而这一段又可以分为几幅画面?
生:春醒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师:回答的很好,我觉得全文中写得最美的就是这六幅画面,刚才我要求同学们划出你认为最值得
欣赏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那么现在我给大家一分钟时间,从中选出一幅你觉得写得最美的画面,在下面小声朗读一下。

(学生自由朗读自己所选段落)
师: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你选择了哪些画面呢?请同学们在回答时突出你喜欢什么词句?这个词句有什么特点?表达效果如何?
生:我觉得春草图这一句话写得很好——“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它让我感到春天的人很快乐。

师:人为什么会感到如此快乐呢?
生:因为受到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的感染。

师:所以,这里实际上是突出小草的生命力。

生:我觉得“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一句写得很好,它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很旺盛。

师:为什么要强调“偷偷”,是不想让人发现吗?
生:是因为人在不知不觉中发现了小草已经出现了。

师:这里正如一首唐诗中所说的:“天街小草润如酥(sū),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里所表现出的就是这种意想不到的欣喜。

(学生与教师一起重复这首诗)
生:我觉得“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一句写得好,这句写出春天百花烂漫的情景。

师: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拟人。

师:作者用拟人手法让你们感到了春花的什么特点?
生:可爱、调皮。

师:其实都突出了一个字,从文中找出来。

生:“闹”。

师:这里有热闹、喧闹的意思,表现出百花争艳,绚丽多彩的情景。

(上述问题回答时,让学生朗读相关段落,可适时让其它学生评点朗读,然后再读出相关语句)生:我喜欢“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这一句,它让我感到了春天的宁静的美。

师:这一段描写春雨非常细致的,有正面描写,是什么?
生:“像牛毛、像花针、像细针”。

师:还有侧面描写,是什么?
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师:为什么天很晚了,又下着雨,农民还在地里工作,他们不觉得辛苦吗?
生:他们在春天的气息里陶醉了。

生:他们想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到幸福的生活。

生:“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他们今天的工作将会给他们带来更美好的明天。

生:他们在雨中看到了美好的未来。

师:同学们刚才说的都很好,这场春天的雨孕育着一个美好的梦,一个美丽的明天,一个更加灿烂的未来。

正如南宋大诗人陆游所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买杏花。

”也许明天当你推开窗户,你将看到一个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春天。

请全班同学集体配乐朗读该段文字。

以上部分要求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自主品味文章语言,教师起引导者作用,启发学生深入探究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深层涵义。

同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逐步掌握朗读的技巧和方法,这一步是训练学生朗读技巧的关键步骤。

对于课文的各部分,可以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有的可以让学生单独朗读,有的可以让全班齐读,用不同的方式突出朗读的要求。

四、质疑探究
师:文中还有哪些疑问,把它们划出来,与同座位交流一下,如果仍无法理解,就提出来。

(学生讨论)
生:“红的像火,粉的像霞”中,“粉的像霞”比喻是否恰当?这两个比喻是否重复?
师:问得很好,霞不也是红色的吗?你见过粉色的霞吗?这些写好吗?你们觉得如果换几个词来形容好吗?
生:如果换了词,感情色彩就不强了。

……
师:(总结)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一种变化。

先用最纯粹、最热烈的颜色来写春的色彩,用色彩表现春的活力。

生:“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样写是否符合实际?
师:对,这不是太快了吗?
生:这是想象。

……
师:(总结)通过想象把春花秋实联系了起来,也是对明天的美好憧憬。

生: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中,“像花针”这个比喻是否恰当?
师:对,花针不是很重的吗,怎么会象雨丝呢?用花针是为了表现雨丝的什么特点?
生:让我们想象到了雨丝的在灯光中的闪亮。

……
师:(总结)表现了雨丝闪闪发亮的特点。

师:同学们能否用几个字概括春天的特点?
生:……
师:我们可以从课文第三段中总结出几个词对春天进行概括:新、美、力。

师:这几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拟人、排比。

师:这几段话给人什么感受。

生:充满感情,有力。

师:这三个句子层层递进,有力地结束了全文,也就是本文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朗读最后一段,体会这种感情。

(通过质疑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课文中修辞手法的使用,从而为下面的迁移训练打好基础。

最后通过朗读结束全文,也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五、迁移训练
师:本文为什么能够写得如此生动形象?
生:因为使用了许多修辞手法。

师:观看一段有冬天的画面,写一段相关的文字描述一下这样的美景。

(学生观看画面)
师:(点拨)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下雪的时候你可以把飞舞的雪花比作什么呢?雪睛了,你会把整个世界比喻成什么?凝着雪的树枝象什么呢?发挥你的想象力,好好想一想。

同学们可以用哪些比喻表现冬天的景色呢?
(学生写出相应的句子)
生:大雪覆盖了周围的小山,好像一个温柔的母亲在抚慰着自己的儿子。

师:你说得很好,你还可以说:“它们好像对怀中的城市说:‘安心睡吧,这准保暖和。

’”。

生:透明的冰柱像是由水晶制成,在阳光下闪耀。

师:你还可以说:“这些美丽的冰柱在阳光下仿佛闪耀着不同的色彩,造出了一个奇幻的世界。


(本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要求学生运用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在此过程中指点学生使用更加生动、形象的词语,通过教师的评点,让学生能够更好掌握这些修辞手法,更好地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教学反思
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教学更要突出学生的作用,变教学生“学什么”为教学生“如何学”,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本篇课文应当以读为重点,然后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书上评注相关的解释和评论。

而新的教学思想,要求摒弃传统教学中落后的一面,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中有价值的因素。

本文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美文的范例,而本课的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美、品味美以及如何创造美。

这是一篇写得很美的散文,而这种美是通过各种修辞手法体现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当以欣赏修辞手法并且能够运用修辞手法为主。

而单纯的讲解重点语句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修辞手法。

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让学生首先通过自己的朗读来品味文章的语言,再在教师的点拨启发下深入了解文章的深层涵义,最后通过质疑的形式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使用方法,再让学生进行类似题材的写作练习,考核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要组织学生探究内容,要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还要帮助他们掌握运用修辞手法的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往往老师的一句话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教师随时随地都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