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课堂实录
《春》教学实录1(特级教师于漪)(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春》教学实录1时间:1979年4月2日(星期一,上午第一、二节课)任课老师:杨浦中学于漪班级:初一(1)班第一课时[上课]师: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
同学们把讲义拿出来。
我们一提到春啊,你们想一想看,会不会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
我们曾经学过一些绝句,现在我问一问大家,杜甫的绝句当中是怎样描绘春天的?[稍停]有同学知道吗?——杜甫的绝句,大家想想看。
[学生举手]X X X。
生(1):[背诵杜甫:《绝句四首》之三]“两个(gè读成guò)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对吧?[生(部分):对的。
]——对的?“两”——什么“黄鹂鸣翠柳”?这里怎么读啊?生(1):两“gè”,不是两"guò"。
师:对啊!两个(gè)。
他是从两个黄鹂在青绿色的柳条上鸣啭来描绘春天的美好啊!再想想看,王安石也有一首诗是描绘春天的,这首诗背得出来吧?谁来背背看。
有一个名句,想想看。
他是怎样描绘春天的?想起来没有?背背看。
“京口瓜洲……”预备——起。
生(集体):[齐背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哪一个句子是写春的?生(集体):“春风又绿江南岸”。
师:哪一个字用得特别好。
生(集体):“绿”。
师:“又绿江南岸”,这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啊?——从春风的角度。
春风一吹,江南岸边就怎么样?生(集体):绿。
师:绿——绿满天下!上星期六,X X写我们学校的树的时候,用了一个好的句子啊!——“绿满天下”!他就从这儿学来的。
很好。
但是,绝句,它只有四句,往往只是从一个角度,或者是从两个角度来写的,也就是选取了春天的一个或者两三个景来写春。
余映潮《四季》课堂实录

余映潮《四季》课堂实录第一节课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四季》这本书的基本情况。
余映潮老师首先简要讲述了这本书的作者、出版时间和主要内容。
他提到,《四季》是一部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主题的短篇小说集,通过描绘四季的变换和人们的生活,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这个主题在文学创作中很常见,但余映潮老师认为,作者在《四季》中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入的思考,给读者带来了新的体验和启发。
接着,余映潮老师要求我们仔细阅读第一篇短篇小说《春》,并准备下节课的讨论内容。
他鼓励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注意作者的描写技巧和人物形象塑造,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他提醒我们不要局限于表面的描述,要通过深入思考和分析,理解作者的意图和心境。
第二节课本节课我们开始了对第一篇短篇小说《春》的讨论。
余映潮老师先向大家征求了对这篇小说的整体感受和理解。
大家纷纷表示,通过作者的细腻描写和情感表达,他们能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和充满活力的气息。
余映潮老师赞扬了同学们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敏的感受力,并鼓励大家继续深入地挖掘小说中的细节和意义。
接着,余映潮老师引导我们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1. 作者在小说中通过哪些描写方式表达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2. 小说中的主人公在春天中有哪些感受和体验?3. 作者在小说中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在讨论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有的同学认为,作者通过对花草树木的描绘和对春风的赞美,表达了春天的美丽和活力。
还有的同学指出,小说中的主人公在春天中感受到了希望和新生,这与春天代表着新的开始的寓意相呼应。
讨论的最后,余映潮老师总结了同学们的观点,并给予了肯定和进一步的提高意见。
第三节课本节课我们继续对第一篇短篇小说《春》进行讨论。
余映潮老师提醒我们,在思考问题的同时,要善于运用文学知识和批判性思维。
他要求我们更加深入地分析和解读文本,尝试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去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在本节课的讨论中,同学们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1. 作者在小说中是否有其他隐藏的寓意和象征?2. 小说中描写的春天与现实生活中的春天有何相似之处?3. 作者在小说中是否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来达到某种特殊效果?同学们就这些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和观点。
春课堂实录

春课堂实录篇一:《春》课堂实录《春》的课堂实录师:上课,班长:起立!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今天上课之前我要先给大家读段文章。
“一份很有影响的大报这样说:从电视台天气预报栏目开播的那天起,它就成为人们感应季节的皮肤。
看到这句话,我感到悲凉。
我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手,我的皮肤是这样的迟钝,根本没有能力与大自然一同呼吸,我不知道春天是什么时候到来的,不知道秋天的第一片落叶,是以什么样的姿势回归泥土的。
我们只能从天气预报得知天气的变化和季节的更替。
然而,我的皮肤以前是那样的活跃,天上飘过一朵乌云,我的手掌也能嗅出甜丝丝的雨意。
夏天到来的第一个早晨,我就知道了。
是树叶树梢上的露水告诉了我。
暮春时节,露水已经生成,可它绝不会湿人衣裤,只有夏天的露水才有这么顽皮。
”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有眼睛、双手,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器官去感受天气的变化和季节的更替。
可是就像这篇文章所说的,现在我们更多地是依赖(对以上这些情况),都是依赖天气预报这个栏目,那么就像刚才这篇文章中所说的,就是我的皮肤呢,已经不是那么敏感了,不是那么敏锐了,已经逐渐死去了。
那么这篇文章的题目啊,叫做《抢救对季节的感受》。
(在黑板上板书“感受”)抢救这种感受,那么我想现在请同学们说一下,如果说感受的话,我们都有哪些感受?生:(议论纷纷)触觉、嗅觉、视觉。
师:(板书)哦,触觉、嗅觉、视觉。
请坐。
嗯,你来。
生1:还有听觉。
师:(板书)听觉。
很好。
还有吗?生1:还有心灵感触。
师:还有心灵感触,心灵上的这种心灵感应,说得非常好,还能补充这个,还有吗?你说。
生2:还有味觉。
师:太好了。
(板书)味觉,还有我们同学刚才说的心灵感应。
我们有很多种多种多样的感觉,可是现在居然让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天气预报成为我们的皮肤,这很显然是不对的。
那么现在呢,我就想知道我们同学的皮肤是不是还那么敏锐,我们的感觉是不是也需要抢救,我们来做个测试。
(展示课件:请判断这幅画是哪个季节,从哪些特征可以看出?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春》课堂实录

以读导学品散文融情于景之美——《春》课堂实录及主题研究(课前板书课题和作者)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现代作家朱自清的散文《春》。
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阅读。
谁能说说,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你是抓住了什么样的感情,用一种什么样的语调来读的。
生:读本文,首先会包含着一种感情去读,就像春天的温情一样,缓缓的,慢慢的,边读边体会出春天那种温暖的感觉。
师:老师想问一问大家,你喜欢这篇文章吗?觉得它美吗?为什么?生:我喜欢这篇文章,我觉得它很美。
因为它有生命力。
生:我喜欢这篇文章,它很美。
因为作者他把春天的生机、活力写出来了。
生:他是通过什么写出春天的美的呢?生:是通过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还有春天的人们来写的。
师:是的,作者不仅仅写春天的景物,还写了春天里的人。
(板书:景美人美)师:同学们在读这篇散文时,不仅注意到了语速要缓慢些,语调要柔和些,还带着一种对它的喜爱之情来读。
我们就来试试,看第一节怎样读好呢?哪位同学给大家示范一下?生:(读第1节)师:你先来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好吗?生:这一段首先两个“盼望着”写出了人们对春天的企盼;然后“脚步近了”就体现出了春天慢慢来了。
“东风来了”好像预先知道了一样,先给人们一个消息,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所以要读得缓慢一些。
师:东风其实就是报春的使者。
我想问一问,如果我们把“盼望着”去掉一个,你再读读看,效果会怎么样呢?生:两个“盼望着”感情会更强烈些。
师:可以怎样处理,使感情更强烈些?生:重读。
师:一样的重读?有什么区别吗?生:第二个应比第一个读得更重一些,要注意程度。
师:哪位同学再来试一试?刚才那位女同学已经读得很不错了。
(男)生:(读)(突出重读第二个“盼望着”,但缺少感情。
)师:你是注意到了重读,有没有注意应是一种什么情感呢?再请一位试试。
(女)生:(先读再分析)我读出了人们想要春天来临的那种急切心情。
师:应该还有一种喜悦之情。
我们应该怎样朗读,才算真正读好了一篇美文呢?生:我觉得朗读课文,要先理解它的意思。
余映潮《春》课堂实录

余映潮老师《春》教学实录一、导语1、直接入课,今天我们学习《春》。
2、作者作品。
这就是朱自清写得一品精美写景散文,文中景物描写生花妙笔动人心弦。
师:拿起笔批注四字词语:精美散文生花妙笔拨动心弦脍炙人口二、学习方式美读《春》训练活动。
训练段三、积累1字音字形略读起来,纠错再来度,用手指在桌子上写藏抖擞薄嘹亮蓑衣2、常用雅词(八个2字词语四个4字词语)读起来师:来继续鞋子润默默繁花嫩叶3、精妙用字,读句子注意划线得美词主要就是张钻闹酝酿卖弄等教师范读,生自由度。
师:在课文中圈出这些美词,这些词都有着美妙得动感,渗透着作者得赞叹之情,每位同学都要考虑这些词用得好处,然后欣赏它,再读。
四、进行第二次训练概说训练,课文段落美说师:首先在第三段批注小草,有景到人角度丰富,绘景写人角度美。
第三段用“赞草”概括第七段用“写人”概括,四五六段就是您得事了?分组开始精彩得概括,注意老师表达得形式,我要观察每一个人得动笔情况。
师:现在请说话。
第四段请您来,一二三我找三个人。
请您来。
生甲:赞花师:我用过了,您不能用生乙:绘画师:这个还可以吧!还有其她说法吗?生丙:赏花师:欣赏花得色彩。
请您概括第五段。
生甲:描风师:思路对了,但就是描风不好。
请继续,风字前加个动词不好加。
生乙:春风师:不好语言形式不对,请您说生丙:感风师:不太好请继续生丁:唤风颂风师:这个说得过去,第六段生甲:观雨师:好听继续生丁:赏雨师:用过了不好生:绘雨师:用过了生:说雨师:不好听拿笔来记忆咏花赋风,这个事重点要记得积累赋字绘雨这种概括就难多了,一起来读一读。
五、继续精段手法赏析师:继续学习来吧读吧桃树杏树您不让我我不让您、、、、、、、、、、、生齐读师:这样读可不行,一点感情也没有,我们只就是在读字,要读出情味。
师范读,再来一遍读得柔美抒情读吧!生读这一次读得好多了。
再来读,要读出重音来。
师范读:闭了眼满就是、、、、、比如这里得嗡嗡得闹着要读出其味道来,蝴蝶要读得美一点读出重音来读吧!生齐读。
《四季》课堂教学实录

《四季》课堂教学实录教师: 早上好,同学们。
今天我们要学习有关四季的知识。
四季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分别各具特色。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春季。
学生1: 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一切都在苏醒。
花草树木开始发芽,小草破土而出,小鸟在树上唱歌。
教师: 很好,春季是播种的季节,也是大自然复苏的时期。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夏季。
学生2: 夏天非常热,天气晴朗。
人们穿上轻薄的衣服,享受夏日阳光。
教师: 是的,夏季是我们最热的季节,人们会到海滩、游泳池、冰淇淋店等地方度过美好时光。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秋季。
学生3: 秋天天空湛蓝,气温适中。
树叶变得红黄色,掉下来,风吹得很美。
教师: 很好,秋季是金色的季节,人们会举行丰收节庆祝农作物的丰收。
最后,我们来讲一下冬季。
学生4: 冬天非常冷,天气寒冷,天空常常出现大雪。
我们可以堆雪人、滑雪,还有过圣诞节。
教师: 不错,冬季是渡过圣诞和新年的季节,人们会享受雪花的洁白和欢乐的氛围。
同学们对四季有什么问题吗?学生5: 老师,为什么会有四季?教师: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四季是由地球公转轨道、地球轴倾斜和太阳照射的角度不同而形成的。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进而造成了不同季节的出现。
学生6: 老师,四季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教师: 四季对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都非常重要。
它们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动物的活动和我们的行为。
例如,春季播种,夏季耕种,秋季丰收,冬季休养,这是农民们依据四季的变化来决定工作安排的。
同学们有没有其他问题?学生7: 老师,每个人对四季的感受是不是都一样?教师: 很好的问题。
每个人对四季的感受可能不尽相同,这取决于个人的喜好和习惯。
比如有些人喜欢夏天,因为可以享受阳光和海滩,而有些人喜欢冬天,因为可以尽情玩雪。
所以,每个人对四季的感受都是独特的。
学生8: 老师,我在书上读到过四季的诗句,你能给我们念一首吗?教师: 当然可以。
这是一首古诗,名叫《钗头凤·红酥手》。
《春》集体备课记录小结

《春》集体备课记录小结
一、备课背景
《春》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散文,描写细腻,情感丰富,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集体备课,旨在通过对《春》的教学设计进行深入探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备课内容
1.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的美好;
(2)学习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细节描写等手法进行景物描写的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意识。
2.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3.教学方法和手段
(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春天的景色,让学生身临其境;
(2)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3)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
三、备课过程
1.教师介绍备课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2.小组讨论教学方法和手段,交流心得体会;
3.集体研讨,解决备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形成统一的教案和课件。
四、教学反思
1.本次备课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的力量,通过交流和研讨,提高了教学设
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
教学效果。
五、结语
本次集体备课,教师们对《春》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一份较为完整的教学方案。
通过集体智慧的力量,提高了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春》课堂实录(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春》课堂实录(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春》课堂实录(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春》课堂实录(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春》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春》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2.学会欣赏《春》这首诗。
3.了解杜甫的生平及诗歌创作。
教学重点:1.对《春》这首诗进行读、背、诵等。
2.欣赏诗歌,理解内涵,领会思想,感受情感。
3.学习文化知识,了解杜甫的生平及诗歌创作。
教学难点:1.理解《春》这首诗歌的含义和情感。
2.了解和认识杜甫的生平及诗歌创作。
教学准备:1.课本《春》2.多媒体教学设备3.活动材料:书法用纸、毛笔教学过程:一、导入1.创设“重温童年”情境,让学生回忆童年时关于春天的记忆,例如:春天草长莺飞,天气渐暖,到处可见小动物们忙碌的身影等。
2. 播放杜甫《春》的视频,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并领会情感、韵律。
二、展开教学1.针对《春》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和学习:如“草木知春不久归”、“渭城朝雨”、“红旗不倒,军魂永在”,并让学生背诵。
2.欣赏杜甫的诗歌,让学生享受诗歌的韵律和表现力,鼓励他们用诗意的眼光欣赏这首诗。
3.教师向学生展示杜甫书法作品《春》原稿,并让学生用毛笔书写《春》中的一句话。
4.介绍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了解西安事变的影响,让学生感受到杜甫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文学价值。
三、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
2.检查学生诵读和书写的效果和成果。
教学反思:笔者认为,《春》这首诗是杜甫生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不仅有着悲壮的语言,更有着模糊的抒情,弥漫在黑暗中的光明精神让人感受到它的巨大传奇价值。
于此相互作用之下,可以将这首诗带给学生深深的震撼和启迪,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杜甫的仁爱之道和追求真理之旅通过对杜甫《春》的深入研读和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领略到杜甫深邃的文化底蕴和感人的情感表达方式,更可以增强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技巧。
课前准备
1.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师收集与课文容有关的相应诗句、图画和音乐。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唐代诗人朗士元的《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虽然我们不知道诗人在写这首诗身处什么季节,但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诗人看到了无数盛开的桃花。
今天,我们身处万物凋零的秋季,但我们仍然可以从《春》这篇文章看到一个明媚的春天。
(出示“春”动画。
)
通过相关的诗和画面营造一个美丽的氛围,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师:首先,让我们听着音乐,朗读课文,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的春的世界吧!配乐朗读,请大家注意读出语气。
基本语调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质朴。
同时朗读层次清楚,由低到高,由慢而渐快。
首先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第一、二两个小节,然后四个小组依次来读一读三至六小节,我们可以比一比哪个小组读得最动情。
最后四个小节全班齐读,请大家注意衔接自然一些。
(学生配乐朗读。
)
初步了解朗读要求,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品味课文语言。
此过程也是学生掌握朗诵要求的起点。
三、品味语言
师:本文共分为三段:盼春、绘春、赞春,其中写得最形象、最生动、最美丽的是第二段,而这一段又可以分为几幅画面?
生:春醒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师:回答的很好,我觉得全文中写得最美的就是这六幅画面,刚才我要求同学们划出你认为最值得欣赏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那么现在我给大家一分钟时间,从中选出一幅你觉得写得最美的画面,在下面小声朗读一下。
(学生自由朗读自己所选段落)
师: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你选择了哪些画面呢?请同学们在回答时突出你喜欢什么词句?这个词句有什么特点?表达效果如何?
生:我觉得春草图这一句话写得很好——“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它让我感到春天的人很快乐。
师:人为什么会感到如此快乐呢?
生:因为受到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的感染。
师:所以,这里实际上是突出小草的生命力。
生:我觉得“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一句写得很好,它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很旺盛。
师:为什么要强调“偷偷”,是不想让人发现吗?
生:是因为人在不知不觉中发现了小草已经出现了。
师:这里正如一首唐诗中所说的:“天街小草润如酥(sū),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里所表现出的就是这种意想不到的欣喜。
(学生与教师一起重复这首诗)
生:我觉得“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一句写得好,这句写出春天百花烂漫的情景。
师: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拟人。
师:作者用拟人手法让你们感到了春花的什么特点?
生:可爱、调皮。
师:其实都突出了一个字,从文中找出来。
生:“闹”。
师:这里有热闹、喧闹的意思,表现出百花争艳,绚丽多彩的情景。
(上述问题回答时,让学生朗读相关段落,可适时让其它学生评点朗读,然后再读出相关语句)生:我喜欢“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这一句,它让我感到了春天的宁静的美。
师:这一段描写春雨非常细致的,有正面描写,是什么?
生:“像牛毛、像花针、像细针”。
师:还有侧面描写,是什么?
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
师:为什么天很晚了,又下着雨,农民还在地里工作,他们不觉得辛苦吗?
生:他们在春天的气息里醉了。
生:他们想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到幸福的生活。
生:“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他们今天的工作将会给他们带来更美好的明天。
生:他们在雨中看到了美好的未来。
师:同学们刚才说的都很好,这场春天的雨孕育着一个美好的梦,一个美丽的明天,一个更加灿烂的未来。
正如南宋大诗人陆游所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买杏花。
”也许明天当你推开窗户,你将看到一个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春天。
请全班同学集体配乐朗读该段文字。
以上部分要求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自主品味文章语言,教师起引导者作用,启发学生深入探究课文容,理解文章的深层涵义。
同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逐步掌握朗读的技巧和方法,这一步是训练学生朗读技巧的关键步骤。
对于课文的各部分,可以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有的可以让学生单独朗读,有的可以让全班齐读,用不同的方式突出朗读的要求。
四、质疑探究
师:文中还有哪些疑问,把它们划出来,与同座位交流一下,如果仍无法理解,就提出来。
(学生讨论)
生:“红的像火,粉的像霞”中,“粉的像霞”比喻是否恰当?这两个比喻是否重复?
师:问得很好,霞不也是红色的吗?你见过粉色的霞吗?这些写好吗?你们觉得如果换几个词来形容好吗?
生:如果换了词,感情色彩就不强了。
……
师:(总结)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一种变化。
先用最纯粹、最热烈的颜色来写春的色彩,用色彩表现春的活力。
生:“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样写是否符合实际?
师:对,这不是太快了吗?
生:这是想象。
……
师:(总结)通过想象把春花秋实联系了起来,也是对明天的美好憧憬。
生: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中,“像花针”这个比喻是否恰当?
师:对,花针不是很重的吗,怎么会象雨丝呢?用花针是为了表现雨丝的什么特点?
生:让我们想象到了雨丝的在灯光中的闪亮。
……
师:(总结)表现了雨丝闪闪发亮的特点。
师:同学们能否用几个字概括春天的特点?
生:……
师:我们可以从课文第三段中总结出几个词对春天进行概括:新、美、力。
师:这几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拟人、排比。
师:这几段话给人什么感受。
生:充满感情,有力。
师:这三个句子层层递进,有力地结束了全文,也就是本文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朗读最后一段,体会这种感情。
(通过质疑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课文中修辞手法的使用,从而为下面的迁移训练打好基础。
最后通过朗读结束全文,也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五、迁移训练
师:本文为什么能够写得如此生动形象?
生:因为使用了许多修辞手法。
师:观看一段有冬天的画面,写一段相关的文字描述一下这样的美景。
(学生观看画面)
师:(点拨)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下雪的时候你可以把飞舞的雪花比作什么呢?雪睛了,你会把整个世界比喻成什么?凝着雪的树枝象什么呢?发挥你的想象力,好好想一想。
同学们可以用哪些比喻表现冬天的景色呢?
(学生写出相应的句子)
生:大雪覆盖了周围的小山,好像一个温柔的母亲在抚慰着自己的儿子。
师:你说得很好,你还可以说:“它们好像对怀中的城市说:‘安心睡吧,这准保暖和。
’”。
生:透明的冰柱像是由水晶制成,在下闪耀。
师:你还可以说:“这些美丽的冰柱在下仿佛闪耀着不同的色彩,造出了一个奇幻的世界。
”
(本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要求学生运用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在此过程中指点
学生使用更加生动、形象的词语,通过教师的评点,让学生能够更好掌握这些修辞手法,更好地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教学反思
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教学更要突出学生的作用,变教学生“学什么”为教学生“如何学”,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本篇课文应当以读为重点,然后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书上评注相关的解释和评论。
而新的教学思想,要求摒弃传统教学中落后的一面,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中有价值的因素。
本文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美文的例,而本课的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美、品味美以及如何创造美。
这是一篇写得很美的散文,而这种美是通过各种修辞手法体现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当以欣赏修辞手法并且能够运用修辞手法为主。
而单纯的讲解重点语句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修辞手法。
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让学生首先通过自己的朗读来品味文章的语言,再在教师的点拨启发下深入了解文章的深层涵义,最后通过质疑的形式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使用方法,再让学生进行类似题材的写作练习,考核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要组织学生探究容,要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还要帮助他们掌握运用修辞手法的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往往老师的一句话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教师随时随地都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