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基础重点学习

护理学基础重点学习
护理学基础重点学习

护理学基础重点

1. 医院物理环境正常值:室温保持在18~22℃较为适宜,新生儿及老年病人,室温以保持在22~24℃为佳。病室湿度以50%~60%为宜,白天病室较理想的强度是35~40分贝。

2.护理程序分为五个步骤: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

3.护理诊断的陈述方式:问题(P)即护理诊断的名称;相关因素(S)与。。。有关症状和体征(S)

4. 分级护理的适用对象:.

5.掌握卧位的分类和概念,掌握常用卧位的适用范围及要求:

(一)仰卧位

1、去枕仰卧位:1昏迷和全身麻醉未清醒的病人;2椎管麻醉及脊髓穿刺的病

2、屈膝位:常用于腹部检查、导尿、会阴冲洗

3、中凹位:(休克卧位)常用于休克病人

4、头低脚高位:1胎膜早破的产妇,防止脐带脱垂;2下肢或骨盆骨折后行骨牵引术的病人;3严重失血性休克的病人;4十二指肠引流及胆汁引流的病人;5体位引流的病人,利于肺底部的分泌物向外引流

操作方法:将床尾处的床脚垫高15~30cm

5、头高脚地位:1脑水肿的病人,降低颅内压,预防或减轻脑水肿;2颅脑手术后或头部外伤的病人,减轻颅内出血;3颈椎牵引的病人

(二)侧卧位

1灌肠术、肛门检查和配合胃镜检查等;2长期卧床的病人,侧卧位于平卧位交替,预防压疮;3臀部肌注

(三)半坐卧位

1颜面及颈部手术后,利于减少局部出血;2腹部手术后;3盆腔手术后及盆腔或腹腔有炎症者;4心肺疾患和呼吸困难者;5疾病恢复期

操作方法:先摇起床头支架40°~50°,再摇起膝下支架。

(四)端坐卧位

心包积液、心力衰竭、支气管哮喘发作的病人

操作方法:床头支架抬高60°~70°,膝下支架抬高15°~20°。胸前置床桌,上放一枕。必要时背部盖毛毯以保暖,加床档防止坠床。

(五)仰卧位

腰背部检查:腰背部手术及腰背部或臀部有伤口,不能平卧和侧卧的病人(六)膝胸卧位

1肛门、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及治疗的病人;2矫正胎位不正及子宫后倾的病人

(七)截石位

会阴、肛门区域的检查、治疗及手术,产妇分娩

注意保暖和遮挡病人。

6.掌握几个概念:清洁、消毒、灭菌技术、无菌用品、清洁区:

清洁:是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

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除或杀灭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只能将有害微生物的数量减少到不致病的程度,而不能完全杀灭微生物。也就是说只对繁殖体有效,不能杀死细菌的芽孢,有的只起到抑菌的作用。

灭菌技术: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以及芽孢。

无菌用品:经过灭菌处理后,未被污染的物品,称无菌物品。

清洁区:凡未与病人接触,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医护办公室、治疗室、配餐室库房、值班室等工作人员使用的场所。

8.掌握化学试剂的使用方法

擦洗法:用标准浓度的消毒剂擦拭物品表面,达到消毒作用。常用于墙壁、厕所、家具等的消毒。

浸泡法:将物品洗净擦干,浸泡在消毒液中,在标准浓度与一定的时间内达到消毒灭菌作用。常用于耐湿不耐高温物品的消毒与灭菌。如刀、剪及某些塑料制品等。

喷雾法:将药液用喷雾器均匀地喷洒,进行空气和物品表面的消毒,在标准浓度和一定时间内达到消毒目的。

熏蒸法:将消毒剂加热或加入氧化剂,使消毒液呈气体,在标准浓度和时间内达到消毒灭菌作用。常用于室内物品、空气、贵重精密仪器、血压计、听诊器及传染病病人用过的票证等

注:高效可杀灭一切微生物。

中效可杀灭细菌繁殖体、结核杆菌、病毒、不能杀灭芽胞。低效可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不能杀灭芽孢和病毒。

9.掌握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并能熟练操作:

无菌技术操作总的原则是保持无菌,防止污染。

1.对操作者要求(1)必须衣帽整洁,戴好口罩、帽子,剪短指甲、洗刷手。(2)操作要在视线以内,身体与无菌区域保持一定的距离,手臂须保持在腰部或桌面以上。(3)不可面对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4)不可跨越无菌区,手不可接触无菌物品。(5)已被污染或疑有污染应立即更换,重新灭菌。2.对环境要求(1)操作环境应清洁、宽敞。(2)减少人员流动,且操作前30分钟应停止清扫等工作,以防止尘埃飞扬。(3)治疗室应每日用紫外线照射一次,每次1小时。

3.无菌物品的放置、有效期

(1)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开放置,且有明显的标志。

(2)无菌物品应放在清洁、干燥、固定的无菌容器或无菌包内,包布潮湿后应视为污染,不可再用。

(3)无菌容器或包上应注明名称、消毒日期,并按失效日期先后顺序放置,先失效的在前,先用,以免浪费。有效期:7天

4.无菌物品的存取(1)无菌物品应放在无菌容器或液中保存,不可过久地暴露在空气中。(2)取用无菌物品必须使用无菌持物钳。(3)未经灭菌的物品不可触及无菌区域。

5.无菌物品的使用(1)一份无菌物品只供一人一次使用,以防止交叉感染。(2)无菌包一经打开不能视为绝对无菌,应尽早使用,有效期为24小时。已取出的物品虽未使用,亦不可再放回。

10.工作区的划分:

清洁区:凡未与病人接触,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医护办公室、治疗室、配餐室库房、值班室等工作人员使用的场所。

半污染区:凡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住院处、走廊、化验室等地方。

污染区:凡与病人直接或间接接触,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病房、病人盥洗室等病人经常活动的地方。

11. 种类及措施:

隔离措施代表病种

严密隔离霍乱、鼠疫

接触隔离破伤风、气性坏疽、绿脓杆菌感染、新生儿脓疱病等。呼吸道隔离肺结核、流感、流脑、麻疹等。

肠道隔离伤寒、脊髓灰质炎

血液、体液隔离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

保护性隔离如早产儿、严重烧伤病人、白血病、器官移植病人、免疫

缺陷病人等。

昆虫隔离如乙型脑炎、疟疾、斑疹伤寒等

12. 冷疗法:1.减轻局部充血和出血 2.减轻疼痛 3.控制炎症扩散

4.降低体温

热疗法:1.促进浅表炎症消散和局限 2.减轻深部组织充血 3.缓解疼痛

4.保暖

13. 冷疗法的禁忌症:

1.大面积组织受损、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障碍者

2.慢性炎症或深部有化脓性病灶。

3.对冷过敏

4.禁用冷疗部位:枕后、耳廓、阴囊、心前去、腹部、足底

14. 热疗的禁忌症:

1.急腹症未明确诊断前,禁用热疗。

2.鼻周围三角区感染化脓时,禁用热疗。

3.凡扭伤、挫伤后48小时内、出血性疾病患者,均禁用热疗。

4.治疗部位有恶性肿瘤时,不可用热。

5.治疗部位有金属移植物者禁用热疗。

6.急性结膜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禁用热疗。

15. 掌握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正常值及其评估:

成人体温平均值及正常范围口温,36.3~37.2℃肛温36 . 5 ~37. .7℃

腋温36 .0 ~37 .0℃

16. 发热临床分级:(口温)低热37 .5 ~37 .9℃中等热38 .0 ~38 .9℃高热39 .0 ~40 .9℃超高热41℃以上

17. 发热过程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特点:产热大于散热。

体温上升形式:一般有骤升和渐升两种形式。骤升是指体温迅速上升,在数小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