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与易文化

合集下载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医药与周易解析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医药与周易解析

中医药与周易
周易简介
八卦: “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 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同的组合规律.以三个爻 为一组分别组成的八种符号排列,叫经卦或单卦
八个单卦以不同的次序两两重合、就产生了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分别由六个爻组成,也叫别卦或重卦,其中 由八个单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纯卦, 其卦名同单卦
中医药与周易
周易简介
卦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 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 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 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 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 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 是为下经三十四。
中医药与周易
《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
“医易同源”论 “医源于易”论 “医先于易”论
中医药与周易
中医药与周易
《易》医关系论
“医易同源”论
•同源于中华民族对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 体悟与感受及华夏先民特有的原始思维方式与 认知方法 •同源于巫史文化 •《周易》、《内经》与河图、洛书的关系
《易》医关系论
“医源于易”论
中医药与周易
易经的起源
中医药与周易
《易传》解释说:古有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 则观象于天,俯则观象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 之宜,近取诸身,远取之物,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易经的起源
中医药与周易
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文王,姓姬名昌(公元前1213年-公元前1117年)史 称西伯,是商末周族的领袖,他广施仁德,礼贤下 士,发展生产,深得人民的拥戴。 引起商王纣(后称殷纣王)的猜忌和不满,昏庸残暴 的纣王听信谗言,将姬昌囚禁于当时的国家监狱-羑里城

中医的原理源于易理

中医的原理源于易理

中医的原理源于易理中医的原理源于易理,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首先,易理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

易经是古代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著作之一。

易经强调了宇宙的无限变化和相互联系,提出了阴阳、五行、八卦等重要概念。

中医学借鉴了易经的理念,将健康与疾病视为阴阳失调、五行相克等自然规律的结果,寻求治疗的方法与手段。

其次,中医的原理源于“天人合一”的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与自然界和宇宙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体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共同的阴阳、五行规律。

中医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变化,比如四季的变化、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行为等,来推测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并据此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意味着人体内外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健康,因此治疗不仅仅是对身体症状的处理,还需要综合考虑人体内部的平衡和整体的健康状态。

此外,中医的原理还源于对人体经络和气血的认识。

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经络与脏腑、器官、组织和皮肤等之间相互联系。

经络是传导气血的通道,气血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中医通过针灸、推拿、按摩等手段来调节经络和气血的运行,达到调整人体阴阳、五行平衡的目的。

中医追求的是人体整体的平衡和调和,而不是仅仅关注某一个局部的症状。

最后,中医的原理还源于中医养生的观念。

中医养生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合理的调节身体、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提高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达到长寿健康的目的。

中医养生强调了养生的个体差异性,要根据个体的体质、年龄和生活环境等因素来制定合理的养生方案,从而保证人体的健康和长寿。

总结起来,易理是中医的理论基础之一,中医的原理主要源于天人合一的观念,人体经络和气血的运行以及中医养生的观念。

这些原理共同构成了中医的理论体系,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中医通过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验证,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独特的治疗方法和养生理念。

易经国学中的医学与中医药智慧

易经国学中的医学与中医药智慧

易经国学中的医学与中医药智慧易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涵盖了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同时也包含了医学与中医药智慧。

在易经的理论体系中,自然与人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种观念也渗透到了医学与中医药的发展中。

因此,易经国学中的医学与中医药智慧具有独特的特点与价值。

一、易经与医学的关系易经作为中国古代智慧的重要体现,融合了哲学、天文学、医学等多个学科的思想。

易经中的八卦、五行理论与中医药学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八卦与五行是易经中的重要概念,而阴阳与五行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论基础。

阴阳与五行理论的应用于医学中,使得中医药学发展出了独特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深受世人的赞誉。

二、易经国学与中医药智慧的相互影响易经国学与中医药智慧相互交融,互为促进与发展的关系。

易经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中医药学强调了人体内外的调和。

这种共通的理念让易经国学与中医药智慧成为了一对默契的伙伴。

同时,易经国学中对阴阳五行的解读与应用,也为中医药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两者相互交流,促进行业的发展。

三、易经国学对中医药智慧的贡献易经国学对中医药智慧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基础:易经中的阴阳八卦与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相契合,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易经国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与中医药学中的藏象理论和整体观念相吻合,相互促进学科的深入研究。

2. 诊断方法:易经国学中的八卦与中医药学中的辩证施治相结合,为中医药学的诊断方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八卦的推演与辩证施治相结合,使中医药学疾病的辨证论治更加准确和科学。

3. 治疗方法:易经国学中的五行与中医药学中的治疗方法相呼应。

中医药学根据五行的不同属性划分进行针灸、草药、按摩等治疗方法,易经国学为中医药学提供指导。

4. 个体化治疗:易经国学的理念强调个体化治疗,中医药学也注重从整体出发,因人而异。

易经国学中的八卦、六爻推演,推动了中医药治疗的个体化发展。

《易经》与中医学

《易经》与中医学

《易经》与中医学《易经》,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被誉为“洞察自然之道,领悟天人合一之理”。

而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借鉴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和观念,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本文将探讨《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分析其思想内涵和相互影响。

一、《易经》的哲学思想《易经》是一部集中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经典著作,其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思维方式。

《易经》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阴阳”、“五行”、“八卦”。

其中,“阴阳”是指事物对立统一的原理,表明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代表了事物相互关系和演变的过程;“八卦”是表达阴阳和五行关系的符号系统,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行为的规律。

这些思想构成了《易经》的主要理论框架。

二、中医学的思想基础中医学作为中国独有的医学体系,秉承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医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健康是人与外界环境相互协调的结果。

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可以总结为“阴阳”、“五行”和“整体观念”。

其中,“阴阳”理论指导中医学对疾病、人体和药物的分类和操作;“五行”理论判断疾病发展和治疗方法;“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内外各部分都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

三、《易经》对中医学的影响1. 理论观念:《易经》强调了事物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赖,中医学借鉴了该思想,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强调了病症的综合考虑和治疗方法的个体化。

2. 诊断方法:《易经》中的八卦符号系统可以看作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方式,中医学借用了八卦的思想,发展出脉搏诊断和舌诊等独特的诊断方法。

3. 药物应用:《易经》中的五行理论可以指导中医学对药物属性和作用的判断和使用,为中药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4. 人体调理:《易经》通过对阴阳和五行的研究,提供了平衡人体阴阳和五行的方法,为中医调理与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以上只是部分例举,《易经》对中医学的影响远不止如此。

《易》与中医

《易》与中医

《易》与中医从太极图上看,我们中医在哪里呢?在中间的S曲线。

有人攻击我们中医太简单了:一个人生病了,就是阴阳失调。

怎么治病?调和阴阳。

那病治好了呢?阴阳调和了。

他们说这也太简单了,我说这就对了,因为越简单的东西越接近事物的本质,越复杂的东西越是偏离了事物的本质。

我有一个命题,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叫智慧。

而反过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那叫知识。

学国学、学中医不是学知识,是开智慧。

明代张介宾引用孙思邈的话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大医是我们做医生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虽然从现存孙思邈文献中并没有找到这一句原话,但他在《大医习业》中表达了这样的想法。

他提出学医者必须要学习两类知识体系,一类是以医学为本体的知识,另外一类就是以《易》为代表的象数之学。

张介宾说:“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

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

岂非医易相同,理无二致?可以医不知《易》乎?”我将它概括为《易》为体,医为用。

在张介宾看来,《易经》讲的是天地之理,中医讲的是身心之理;《易经》讲的是天地变化的大规律,而《内经》讲的是身心变化的大规律。

《易经》和中医是内外关系。

医具《易》之理,《易》得医之用。

所以学中医的人不懂易,很难成为一个大医。

中医哲学有两个关键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生命本体论,第二个问题是思维方式。

生命观可以说很多,但从本体来讲就是气一元论,也叫气本论。

中医最重要的思维方式是象数思维方式。

这个思维方式是说明气本论的,方法论和本体论是一体不二的。

中医当中最重要的“象”就是气。

气虽看不见,但真实存在。

我把中医象数思维模型概括为“气-阴阳-五行模型”。

不仅仅是中医,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包括天文、历法、方术都是一个象数模型,是按照这个象数模型建构起来的。

阴阳就是二气,五行就是五种气,气是最大一个象。

气是什么?有人说气是物质,有人说气是能量,有人说气是功能,有人说气是信息等等。

论易与医

论易与医

论《易》与我国传统医学【内容摘要】从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史来看看,《易》与医是同源的,两者都来源于原始时代的巫史文化,因而很容易用用阴阳之说解释医学现象。

我国传统医学用太极八卦模型的象数原理来认识脏腑的生理特性,并由八卦的原理,为预测疾病和准确地诊断疾病、预防疾病在信息上能提供可靠的依据。

本文将从《易》中研究其对我国传统医学的影响,并讨论其在传统医学的现代发展中所起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周易,阴阳五行,传统医学阴阳思想是《周易》的重要思想。

阴阳概念最早指的是男女之分,继而引申出光为阳,暗为阴;天为阳,地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动为阳,静为阴;气为阳,形为阴;等等。

几乎所有的自然现象的变化都是阴阳消长的结果,并且阴阳达到顶点时,就要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因为阴阳为占卜所用而医学起源于占卜,所以可以易与医关系密切,故阴阳思想在医学实践与理论中均有很突出的表现。

可以说,没有阴阳思想就没有《黄帝内经》等,也就没有中医学,没有2000多年来的中医实践。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在上古时代,有很长一段时期,易医是共存并称的。

医术和卜筮就是原始宗教用来除病消灾、避凶祈福的重要手段。

易医大约在春秋时期才已分开。

《周易》成书于西周时期,其主要内容是占筮活动的资料记载。

而成书于汉代的《黄帝内经》则是易医分家后的医学理论大成,其受到《易》的影响颇深。

尽管《周易》与《黄帝内经》各成书的时期有异,但它们都是取象用数。

简称“象数”,其象数分为阴阳象数、五行象数、河洛象数三种。

医易象数的特征体现在,首先认为事物的存在都不能脱离开一定的周围环境,把人与自然界视为一个整体,用“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应”的阴阳平衡的思想构成一种自然人体观。

而《黄帝内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它集中反映了我国的医学成就,创立了我国传统医学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

《黄帝内经》详尽的论述了有关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医学领域中的各个方面的内容。

什么是中国的易医文化

什么是中国的易医文化

什么是中国的易医文化易医文化,是中华科学文化的代表,是太极文化的精粹。

是我国古代先民、先哲、先贤、先圣们的智慧的结晶,博大精深又源远流长。

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发展富强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易医文化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瑰宝,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观!研究易医文化,并实事求是地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价,这固然是重要的。

然而更重要的是开发其蕴藏着的丰富的科技资源,使易医科技与现代人体生命科技接轨,并在实践应用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使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民,这才是我们研究易医文化的根本目的。

易医文化是易医结合的文化,具有共同的基础。

易医同源,易医同理。

易医同源,源于宇宙万事万物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变化的天地之道,内含阴阳互根互动互用互补、动静消长、五行生克之妙。

“生生之谓易”,此乃大易之灵魂。

“一阴一阳之谓道。

”此乃宇宙发展之规律。

阴阳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是万事万物运动发展的内在的根本动力。

这是易医文化中的生动的唯物论和辨证法。

易医同理,是指易医的天人合一、同此阴阳之理。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人身一太极,物物一太极,万物一太极。

天人之间,同质、同构、同序、同气、相关、相联、相应、相通。

宇宙之广,万事万物千差万别,同为阴阳二气所造化;天地之在,时物动静消长,千变万化,同为阴阳二气的造化与运行,乃大千世界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正如《内经》所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易医相通,易医相承。

易医相通,是指易医之间的运动观、整体观、平衡观相通。

其中运动观相通,体现在易医中内含宇宙万事万物的发展、运动都遵循园道规律。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生焉。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成岁焉。

”这体现了万事万物运动发展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螺旋式上升的园道规律。

易医的整体观体现在中医的人-自然社会的三维医学与《周易》的人-自然-社会的三维观统一。

弘扬医易学的重大意义

弘扬医易学的重大意义

弘扬医易学的重大意义自古医源于易,《易经》是六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尤其是中国文化的总源头,更是中华哲理思维的开端,蕴藏着高深而精湛的哲理智慧。

中医学的经典巨著《黄帝内经》的重要理论,即是源于《易经》,几千年来作了精彩绝伦的发展,奠定了中医学的主要理论基础,足见医易学的重大意义。

《易经》的主要理论贡献:第一,阴阳原理:也就是阴阳观,奠定了《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

第二,变易原理:也就是变易观,促进了《黄帝内经》辨证论治的思想。

第三,象数思维:也就是象数观,其核心原理观象取义及运数取义,影响和推动了《黄帝内经》的诊断原理。

中医源于《易经》这三大原理,在《黄帝内经》作了卓越的发展和应用,使中医学成为了一门东方独特的杰出医学。

总之,医易同源。

医源于易。

医易学的重大关系正如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所言:“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

”为了弘扬及发展中医学及医易学,三十年前我就写出了《周易与中医学》。

第一,精辟地阐述了《易经》杰出的哲理原理。

第二,以周易与中医学为核心,深入论述了《周易》哲理与各种自然科学哲理的融通和相辅相成,从而启示了中医学及医易学的发展。

第三,通过《周易》与《黄帝内经》的结合,深入地阐述了周易与中医学,包括生命科学、养生学都有重大启示。

新时代,在习主席的指引下,更加强及深化了中医学的发展,通过中西医并重,尤其坚定了中医学守正创新的发展道路。

我的畅销三十年的百万字经典名著《周易与中医学》,三十年来一版再版,已有中、英、日、韩等多种版本,深受国内外广大中医及广大人民的喜爱,销售量己逾五十万册。

现已出版第五版,再掀起了研究医易学新的热潮,希望为推动医易学及中医学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总之,通过医易学的弘扬,将有力地深化和推动中医学的发展,为中国人民的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最后,祝十四亿中国人健康长寿100岁。

附作者简介:杨力,著名国学大师,中医学家,易经养生法开创者,中国象数科学提出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的文王八卦图,又名后天八卦图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的起源
易字的由来
许慎《说文解字》解“易”原为蜥蜴之类爬行动物;或谓 “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易纬·乾凿度》解“易”有三义,即“简易、变易、不易” 《系辞传》解“生生之谓易” 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以日月解“易”,主张“日月为易” 认为“易”在字源上与天象存在密切关系 《国语·晋语》:“子常易之”注“易,变也” 《左传》昭元年“子常易之”注“易,尤反也”,反亦改变 之意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中医药与周易 易经的起源 周易简介 《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 《易》医关系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的起源
《周礼》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 《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传说伏羲氏时期,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 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 氏根据“图”、“书”画成八卦
周易简介
历代易学家大抵分为“象数”及“义理”两派: “象数派”--以《易》象(八卦的众多卦象,比如, 乾为天,坤为地之类)及《易》数(阴阳奇偶之数, 比如,1,3,5为阳,2,4,6为阴)来作为解读 《周易》的方法,来阐述自己的哲理 “义理派”--主阐明《周易》的哲学思想,不很看 重于象数
周文王,姓姬名昌(公元前1213年-公元前1117年)史 称西伯,是商末周初的领袖,他广施仁德,礼贤下 士,发展生产,深得人民的拥戴。 引起商王纣(后称殷纣王)的猜忌和不满,昏庸残暴的 纣王听信谗言,将姬昌囚禁于当时的国家监狱--羑 (yǒu)里城
易经的起源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伏曦八卦图(先天图)
易经的起源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周易》原本是一部卜筮(bŭshì)书籍,那 自然都是主管卜筮事务的官员所创造和撰著
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将《周易》演化为一部哲学 书籍,用来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易传》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的起源
春秋战国的大圣人孔子及其弟子们熟读《周易古经》, 创作《周易大传》,把蕴藏在占筮之中的哲理提升上来, 并且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周易》成为一本关于宇宙和 人类的充满伟大哲理的书,标志着哲学从神学中脱胎而 出的人类新觉醒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周易简介
八卦: “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 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同的组合规律.以三个爻 为一组分别组成的八种符号排列,叫经卦或单卦
八个单卦以不同的次序两两重合、就产生了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分别由六个爻组成,也叫别卦或重卦,其中 由八个单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纯卦, 其卦名同单卦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中医药与易文化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内容提示: 易学与中医药的渊源
要求: 了解中医药对易学经典内容批判吸收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学医而不学易的人,必定思路狭窄,不能从宇宙大道上把 握人体生命的本质和规律;而只知易不知医的人,必定满 足于玄学空谈,不能解决具体问题,由于不能在身体上有 所体证,因而对天地大道的把握也必定不够深刻全面。只 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相得益彰,才能弥补各自的不足, 否则就会错过一生珍贵的时光。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北方:1白点在内,6黑点在外, 表示玄武星象,五行为水 东方:3白点在内,8黑点在外, 表示青龙星象,五行为木 南方:2黑点在内,7白点在外, 表示朱雀星象,五行为火 西方:4黑点在内,9白点在外, 表示白虎星象,五行为金 中央:5白点在内,10黑点在 外,表示时空奇点,五行为土
张其成,原名张其枨,1959年生,安徽歙县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医 药大学教授,中医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兼任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客座教授、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客座教授、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 中医药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主任、中国传统生命科学研究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周 易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易学与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专著:《易道:中华文化主干》《易符与易图》《东方生命花园——易学与中 医》《象数易学》《守护生命——中国养生文化》《阳阳五行——从哲学到医 学》;主编有:《易学大词典》《易经应用大百般科》《医易文化与应用》 《医古文》等。
《易传·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
《周易》:《易经》和《易传》两部分 ,指导人们和 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著作 《易经》成书于商末周初,传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并作 卦辞,周公旦作爻辞 《易传》相传为春秋末期的孔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 战国时期或秦、汉时期的作品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周易简介
《易经》中,爻是组成卦的基本单位,其中“—” 称作阳爻;“--’称作阴爻 阳爻和阴爻按照一定规律分别组合,进而说明自 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排列符号,就叫做 “卦” 卦是为特定目的《占筮》而组成的符号排列,是 《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洛书: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 五居中
易经的起源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传》解释说:古有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 则观象于天,俯则观象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 之宜,近取诸身,远取之物,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易经的起源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文王拘而演周易
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周易》一跃而为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之首,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首要代表作
易经的起源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每一种文化的“根”都是巫术
北京周易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坤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周易简介
《周易》--“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美称, 要旨:指导人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上 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周易简介
卦画--卦的符号
乾—卦名:卦画六个符号皆为阳,故乾有刚健之义 卦辞(对一卦六爻总的说明 ): 元亨利贞 爻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熟《素问》、《甲乙》、 《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 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 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等诸 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医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