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案
高中历史2.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案(人民版07版必修1)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通史概要: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它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之后,西方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在列强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广大人民群众也肩负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二节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案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斗争的事迹:三元里抗英、左宗堂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
概括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分为政府官兵英勇抵抗和广大人民自发组织两大类。
总结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是近代列强未能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2)、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分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学习手段、方法和形式多样化与现代化,并鼓励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深刻理解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性,形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
难点: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案

一、课前准备。
、“义和团运动”五个主题进行探究学习。
2.提前让学生做好结合表格元素讲述以上五个故事的准备。
二、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精忠报国》。
师:如歌里所唱,每当中华民族面临外敌入侵,狼烟四起时,多少手足忠魂埋骨他乡,何其百死报家国,他们用鲜血捍卫国家才换来一条巨龙腾飞在世界东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19 世纪这些可歌可泣的中国人,去了解近代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英勇斗争的历史。
(设计意图:利用歌曲导入,可以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产生情感共鸣。
)三,讲授新课环节一:学生展示走近历史现在,同学们,到了检查大家课前预习成果的时候了,现在我将请五位同学来分别为我们简单的讲述,咱们书中呈现的中国军民为了维护国家主权,进行的斗争的故事。
每个学生讲述完后,教师给予点评并过渡到下一个的讲述。
引导第一位学生讲述三元里抗英的故事。
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老师适时的通过学生的讲述引导学生完善表格内容。
学生讲完后提问:三元里人民抗英是“保家”还是“卫国”?请说明你的理由。
同学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爱国与爱家是相互联系的,假使每个人都能把国视为家,像爱家一样爱国,那么这个民族将是打不垮的民族,民族的振兴也是必然的。
引导学生看到三元里人民发出的《申谕英夷告示》中的一句话: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残毒之害也!除了表达出了对英国侵略者的愤恨和对中国官兵的怒其不争还能看出什么?同学们来看到这个“夷”字,找到“猪狗”一词。
这都是对侵略者怎么样的称呼?轻蔑的称呼。
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人民依然没有脱离华尊夷卑的华夏中心观,依然属于传统民族主义的范畴。
但是(三元里抗英的意义)三元里抗英毕竟是中国历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其中也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请一位学生上台为同学们讲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故事。
教师补充:左宗棠当初去收复新疆是抬馆出征,足以见他视死如归,“不收新疆”终不还的精神。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案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案【导入】首先我们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从1840年至1900年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哪几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学生回答):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及1900-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这几次侵略战争对中国的危害是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但列强没有把中国完全变为半殖民地国家,原因是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民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反侵略斗争,表现出可歌可敬的斗争精神。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二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840-1842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1841年英军扩大侵华规模,在一年多时间里,侵占了广东,香港岛,又攻占了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
中国军民奋起反抗,涌现出众多的民族英雄。
而广州附近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反侵略精神。
下面我们就通过一首记录鸦片战争中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真实情景的诗去感受英勇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奋起保卫家乡的感人事迹。
一、三元里抗英(投影仪打出下面内容)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
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
——《三元里》同学们,通过这首诗,并结合课本上的内容思考:三元里抗英斗争的原因是什么?1.原因:(1)英军入侵1841年英进一步扩大战争,面对英军的屡屡入侵,清政府采取了哪些行动,有没有誓死捍卫主权、领土的完整呢?(2)清政府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卑躬屈膝。
(3)基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中国人民自发组织起来,英勇抗击侵略。
(总结)2.经过(1)导火线:1841年5月,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劫。
(2)经过:A当地人民奋起反抗,打死数名英军,附近103乡群众包围英军,进行猛攻,但这次英军得以侥幸逃脱。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案)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2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学习要求】1.知道甲午海战、义和团运动等反侵略斗争的事迹。
2.体会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
【考试说明】1、甲午海战。
2、反割台斗争。
3、义和团运动基础知识回顾一)黄海海战(1894年9月)1、爆发: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去朝鲜,返航途中遭到悬挂美国国旗的日本舰队的偷袭,北洋舰队仓促迎战。
2、清军爱国将领: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管带刘步蟾、“致远”管带邓世昌、“经远”管带林永升,“靖远”管带叶祖圭3、结果:战争以日军率先逃离战场而告结束,北洋水师损失虽大,但主力尚存。
4、李鸿章下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使清军丧失黄海海域制海权。
日军从海陆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最终全军覆没。
二)反割台斗争(1895年5月—10月)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2、台湾保卫战:徐镶、丘逢甲领导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
3、意义:①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②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过。
三)义和团反帝运动(1900年—1901年)1、根本原因: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2、义和团运动(1)概况:山东—直隶—天津(2)失败: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最终失败。
3、历史意义:①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②义和团战士不畏强暴,英勇斗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五、中国军民抵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光绪帝1、这是光绪帝写的一首挽联,挽联中的公指的是谁?邓世昌2、结合所学知识,黄海海战北洋水师失利的原因有哪些?根本原因:清政府腐败无能直接原因:李鸿章“避战保船”方针巩固练习【A级】1、“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若要再现民族英雄邓世昌率领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素材是( C )A.宝山战役 B.平壤战役 C.黄海战役 D.四行仓库战役2. 清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主要原因是 ( B )A黄海海战主力被歼 B.李鸿章“避战保船”方针C舰队装备落后 D.清军官兵贪生怕死3.面对甲午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朝野的态度是( C )A、波澜不惊B、清政府没有进行任何方面的改革C、中国社会各阶层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D、只有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斗争【B级】4.1895年在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中,被台湾人民推为义军首领的是 ( C )①唐景崧②丘逢甲③徐骧④刘永福A①②③ B.②③④C②③ D.①④5、康有为在诗中写道:“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案教学目标①通过本课学习,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典型事迹: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和义和团运动。
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讨,感悟中国人民不屈的抗争精神。
③通过学习,深刻理解维护国家主权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形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形成努力克服困难的积极心态。
重点:列举中国军民抗击外敌入侵的事迹难点:体会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教学过程:导入:引入两张教师在山东威海的照片,问学生后面是什么海(黄海);教师:在一百多年前,在这片海域上曾经出现过一支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庞大舰队,这支舰队就是北洋舰队,但是它却在一场战争中全军覆没,到底是因为什么呢?引入本课。
一、三元里抗英(学生看书,思考原因。
)(1)原因:①1841年,英军侵占香港岛、攻占中国东南沿海(学生标记好时间,问:1841年是哪次战争期间,学生抢答:鸦片战争。
教师:那么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是如何做的呢?)②腐败的清政府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政府不作为,那么敌人来了,你会怎么做?)③人民基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2)导火线:1841年5月,占据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劫。
教师:敌人到你家里来抢劫了,你怎么办,开门请他进来吗?(3)经过(学生看书,教师展示图片并讲解)教师:四方炮台的英军来三元里抢劫,当地人民奋起反抗。
附近103乡的群众包围了四方炮台的英军,并诱敌至三元里的牛栏岗。
当时恰逢天下大雨,敌军弹药被雨淋湿。
人民手持刀、矛、锄把的民众乘势猛攻,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活捉,还有的跪在地上举手投降。
后来英军增援部队赶到,才解救了被围英军。
(教师展示三星令旗、缴获的英军衣服、民众武器;问:从武器上可以看出,三元里人民的装备如何?十分简陋。
)教师:那么这场抗英斗争的最终结果如何?学生看书回答。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案

第2课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教学重点】列举中国军民抗击外敌入侵的事迹。
【教学难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独学指导:1. 知识指导: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840_1900)2. 独立学习:知识点一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时间是__________,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二 左宗堂收复新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____和____ 都力图向新疆扩张势力,竟相勾结和支持_______政权,企图利用它来达到支解中国新疆的目的。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略方针是“_________ ”。
____年,除伊犁外,新疆重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运动回祖国怀抱。
关于伊犁问题解决,由____出使俄国具体交涉伊犁问题,终于在1881年双方签订了《______》,中国收回伊犁。
知识点三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1.黄海海战中,清军中涌现出的著名爱国将士有:致远号管带_______ __,经远号管带_________,靖远号管带__________。
2.反割台斗争中,著名的爱国志士______和______领导的义军与刘永福领导的______并肩作战,英勇抗击日军。
反割台斗争失败后,台湾在日本统治下整整半个世纪,直到________年回归祖国。
知识点四义和团反帝运动1.义和团源于________,是______和_______一带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提出了“___________”口号。
义和团运动在山东时遭到_______的血腥镇压。
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慈禧太后下令清军“______”义和团。
在____________联合剿杀下,义和团运动最后失败。
义和团运动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
2.中国军民斗争的意义 ______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____原因。
2-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教案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教材所提供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典型事迹: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2、将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分为政府官兵英勇抵抗(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和人民大众自发抵抗(三元里抗英、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两类,善于发现中国近代史中关于抗敌御侮的相关事例,总结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是列强未能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1、学生学习此课,必须对西方列强在近代史上(十九世纪)发动的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有明确的认识,要将中国军民的斗争上升到维护中国国家主权斗争的高度,才能理解近代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抗争的强大动力。
2、将近代中国人民的斗争归纳为两类:政府官兵的斗争和人民大众的斗争,并以此作为主动发现中国近代史中关于抗敌御侮相关事例的工具。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讨,采用多种方法收集相关信息,进而推动学生进入时空隧道,去感悟中国人民不屈的抗争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深刻理解维护国家主权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形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并培养学生为国家富强而发奋学习、积极进取的心态。
教学过程:师:我们在学习专题一的时候要抓住两个矛盾,一个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另外一个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中国古代的王朝都在不辞辛劳地解决这两个矛盾。
而在学习专题二的时候一定要抓住这两条主线,是哪两条主线?生:略师:对了,要抓住的就是这两条主线,一个是列强的入侵,我们在前面一节课学习的很多的战争、条约讲的就是这点。
另外一条主线就是中国军民的反抗,前面的说白了就是别人打我们,而这节课学习的就是我们打别人。
师:那大家看看这节课一共有几个小标题?生:略师:大家看看,这些小标题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人民反抗侵略,另外一部分是清政府反抗外敌的侵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2.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优质教案(5页)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典型事迹;2、发现中国近代历史中关于抗敌御侮的相关事例,总结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学习此课,要将中国军民的斗争上升到维护中国国家主权斗争的高度,才能理解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抗争、以天下为己任的强大动力。
2、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视频、图片素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感悟中国人民的不屈抗争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和活动,深刻理解维护国家主权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形成“国家兴亡、我的责任”的社会责任感,并培养学生为国家富强而发奋学习和积极进取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中国军民抗击外来入侵的事迹2、难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学情分析:作为实施新课程的第一届学生,由于生源本身基础较差(中考名次为全县750名之后),再加上初中时开卷考试的做法给高中历史的学习添加了一些难度;特别是新课程信息量大,学生对通史的感知程度还不够,所以教学要求我们教师要注重基础和知识的概括,然后培养学生的情感。
教学准备:剪接电视连续局《走向共和》和《甲午中日战争》电影的片段;寻找一些历史图片;做PPT一个作为辅助教学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活动法等教学进程:【导入新课】观看图片《时局图》观看《走向共和》影视片段后,教师提问:片中当时作为清政府高官的李鸿章尽到了他应该尽的责任了吗?学生回答:没有;他是蹲着茅坑不拉屎的人;只知道奉承拍马;卖国贼……教师组织: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作为中国人不应丢中国人的脸,我们应该树立“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理念,在当时的中国就有那么一些人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而鞠躬尽瘁。
【新授内容】一、歌颂三元里教师多媒体呈现下列图片,让学生结合书本谈谈看了后的感想:(三元里人民纪念碑)(三元古庙)(三元里村牌)(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学生回答: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达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侵的爱国主义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丁晓平课题: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典型事迹: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概括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分为政府官兵英勇抵抗和人民大众自发抵抗两类;总结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是列强末能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过程和方法:(1)对西方列强在近代史上(十九世纪)发动的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有明确的认识,要将中国军民的斗争上升到维护中国国家主权斗争的高度,才能理解近代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抗争的强大动力。
(2)在学习过程中,可将近代中国人民的斗争归纳为两类:政府官兵的斗争和人民大众的斗争,并以此作为主动发现中国近代史中关于抗敌御侮相关事例的工具。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充分想象,合作探讨,采用多种方法收集相关信息,进而推动学生进入时空隧道,去感悟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抗争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深刻理解维护国家主权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形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并培养学生为国家富强而发奋学习、积极进取的心态。
二、重点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典型事迹难点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是列强未能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三、课时、课型课时:1.5课时课型:新授课四、教具多媒体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五、板书设计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三元里抗英1、原因2、经过:导火线3、意义二、左宗棠收复新疆1、背景2、过程3、设立行省三、黄海海战1、黄海海战2、经过3、结果四、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1、背景2、经过3、结果4、意义五、义和团运动1、兴起原因2.、发展及表现3、失败及其原因4、全面认识“扶清灭洋”的口号5、历史意义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以回顾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引出抗争史为导入。
从1840年至1900年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哪几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学生回答):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及1900-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这几次侵略战争对中国的危害是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但列强没有能把中国完全变为半殖民地国家,原因是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民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反侵略斗争,表现出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840-1842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1841年,英军先后侵占香港岛,攻占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面对列强的入侵清政府卑躬屈膝,无法组织领导有效地抵抗。
这时,中国老百姓奋起反抗,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反侵略精神。
广州附近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就是其中之一。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三元里抗英,来感受英勇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奋起保卫家乡的感人事迹。
讲授新课(一)三元里人民抗英根本原因:英军入侵,清政府卑躬屈膝,1、原因直接原因:英军到三元里抢掠。
2、经过:(1)导火线:1841年5月,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劫。
(2)主要经过:A、当地人民奋起反抗,打死数名英军,附近103乡群众包围英军,进行猛攻,但这次英军得以侥幸逃脱。
B、5月13日再次包围四方炮台,侵略者逼迫广州知府强行解散队伍。
C、英军发出告示,恐吓中国人民。
史料:其时我乡义民,约齐数百乡村,同时奋勇,灭尽尔等畜类,尔若果有能,就不该转求广州府(指知府余保纯)苦劝我们义民,使之罢兵。
……况且于今……即用我等义民,便足以灭尽尔等畜生……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报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申谕英夷告示请同学们阅读这则史料,思考:三元里抗英斗争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3、意义: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辱的爱国精神。
自发性(过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西北。
英国和俄国都想控制新疆,新疆面临危机。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1、背景:(1)国际背景:19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为了适应对外商品和资本输出以及争夺殖民市场的需要,列强掀起一个新的争夺殖民地的高潮。
中国成为侵略者争夺的主要目标。
列强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西北(俄英侵略新疆)、西南(英国侵略西藏)、和东南地区(日美侵略台湾)。
(2)俄英侵略新疆:俄英竞相拉拢和控制阿古柏政权,企图以此作为分化中国新疆的工具。
沙俄还直接出兵侵占伊犁。
2、经过①1875年,清政府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②1876年左宗棠率军西征,确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仅用半年,收复北疆大部分领土。
(插入)左宗棠“抬棺出征”:时人对此战多持悲观论调,左宗棠抬棺出征,对上可以坚定朝廷和皇上的信心,对下可以鼓舞士气。
也显示了他抱有西征一日不完,自己将血洒疆场的气概,另一方面是为了震慑敌人,棺材不留给我,就是留给你们了,因此这是一个稳定军心,破敌肝胆的两全之策,置之死地而后生,不成功便成仁。
③1878年初,取得收复新疆(除伊犁外)的重大胜利,粉碎了俄英利用阿古柏分裂中国领土的阴谋。
④1880年,左宗棠被再次任命为钦差大臣,赴新疆统筹军务,他在哈密建立抗俄军事基地。
曾纪泽在左宗棠的军事支持下,迫使沙俄签订了《改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被俄国割去了霍尔果斯河以西的领土约7万平方公里。
3、设立行省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了清政府对新疆地区的控制。
(过渡)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国力日益强盛,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以朝鲜为跳板进而侵略中国。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政府派兵镇压,但在返回途中在黄海遭遇日军偷袭,从而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清政府爱国官兵用铮铮铁骨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悲壮烈歌。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黄海海战中清政府爱国官兵的抗日斗争。
三、黄海海战1、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发生于1894年9月海战的爆发:日军蓄谋已久,清军仓促应战2、海战经过:结合课本,结合视频,让学生了解丁汝昌、邓世昌、刘步蟾、林永升、叶祖硅等英雄人物的事迹。
3、结果:日舰队率先逃离战场。
引导学生分析31页的图表,说明中日双方海军战斗实力是敌强我弱,但北洋水师同仇敌忾,虽伤亡惨重,但双方舰船损失程度大体相当,北洋水师主力尚存。
而李鸿章有意夸大战败程度,命北洋水师避入威海卫军港,使日军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后海陆两路夹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光绪帝在听到黄海海战情况后,毅然写下一对联:“此日慢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为邓世昌而作,他是在甲午战争期间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
他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最后实现自己的誓言,为国捐躯。
体现除了爱国官兵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过渡)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条约里有一项内容是割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台湾人民对此事有什么反应呢?四、反割台斗争1、背景:1895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2、经过:参加台湾保卫战的力量主要有两支:一支以邱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另一支是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
3、结果:由于敌我力量的悬殊,并且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支持,台湾全部沦陷。
4、意义:台湾军民坚持斗争了五个月,歼灭了三万多名日军,台湾军民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完整,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此后的50多年中,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止过。
(结合课本左边知识链接卡片)“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拱手而让台。
”台湾人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以劣势装备和人力与日军血战,成功分体现了台湾人民坚强的意志和高度的爱国情怀。
(过渡)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清政府没有进行有力反击。
但在此时,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义和团反帝运动。
五、义和团反帝运动1、兴起原因:根本原因: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直接原因:山东人民的反洋教斗争。
最终由山东冠县起义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2、发展及表现:①1899年底,请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山东巡抚,去镇压义和团,山东义和团转移到直隶,与当地义和团一起,向京津地区发展。
②义和团英勇抵抗列强侵略,清政府对义和团被迫采取“抚而用之”的政策;清政府对外宣战,标志着义和团运动到达了顶峰。
3、义和团运动的失败:①主要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②主观原因:“扶清灭洋”口号中的“扶清”使义和团丧失了应有的警惕。
③根本原因:义和团运动的领导阶级是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4、全面认识“扶清灭洋”口号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再对讨论结果进行逐一分析。
(1)“扶清灭洋”的口号,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把灭洋放在第一位,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具有爱国主义性质;(2)“扶清灭洋”口号继承了人民群众在反教会斗争中所逐渐形成的朴素认识,也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冲破皇权的束缚;(3)“灭洋”虽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虽然具有爱国主义和保国的含义,但是,又把“中国”与“大清王朝”等同,这在主观上反映出义和团不反对清政府和封建制度的落后思想;(4)这一口号使义和团在斗争中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致使义和团最后腹背受敌从而失败。
5、义和团运动的意义:(1)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2)义和团战士不畏强暴,英勇斗争,坚决维护了国家主权,捍卫了民族尊严,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和加速了腐朽的清政府的垮台。
结束设计本节课介绍了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几个典型事例,正是因为中国人民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形成了强大的力量,粉碎了列强想把中国完全变为其殖民的梦想。
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许多年后,我们再度回望历史,是为了记住先烈的热血,更是为了珍惜今天的和平。
对历史人物、事物等的评价和认识标准应该抓住以下几点:1、把历史人物或群体、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2、、是否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3、是否推动社会生产力、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4、是否维护人民的利益。
这样,才会对其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评价和认识。
七、副板书设计屈辱史抗争史“先北后难,缓进急退”大陆政策“扶清灭洋”八、教学反思1、适时创设情境教学服务是本课的一大特点和亮点。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适时运用情境,把学生自然地带入历史场景,使其情感受到感染,思维能从当时的场景出发进行问题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