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人民版历史复习练习题:第5讲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Word版含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测试题 必修1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选择题,自学自测(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分)1.近代史上,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而斗争的爱国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图场景(“致远舰”撞向敌舰)发生在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邓世昌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即舰长),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图片反映了该信息,排除ABD三项。
故选C。
2.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A. 50周年B. 60周年C. 70周年D. 80周年C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
抗日战争是在1945年胜利的,2015-1945=70,所以是70周年。
故选C。
3.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在这次斗争中,中国人民:①取得了反抗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②完成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艰巨任务③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④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C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在这次斗争中,中国人民取得了反抗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故①③④正确。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基本完成的标志是新中国成立,故排除②。
故选C。
4.以下是某位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到的图片,他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A. 近代中国维护主权的斗争B. 近代中国的制度革新C.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D.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A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世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刘永福领导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张自忠在抗日战争中牺牲,这三位历史人物都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抗争,故A正确;BCD均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题中国近代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C错.《误马;根关据条材约料“》这个条约撕开了一个专制政权的‘铁幕’”和“条约签订
D后.《,‘民辛主丑’‘共条和约’‘立》宪’的思潮迅速地在中国漫延开来”,可知应为《马关条
约》,故C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之前,“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早已
宣C 传开来,故D项错误。
关闭
解析 答案
随堂练习
-15-
“国D统.强区化”与物史资实管不制符,A项错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是转嫁国内经济
危机,实行的侵华政策是“以战养战”,故可知其发行“联银券”“军用票”是为
获得中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物资维持战争,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中流通“联银券”“军用票”
的地区是敌占区,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体现的是流通的“货币”,没有体现
对物资的管理,故D项错误。
的能力。因此在备考过程中,需要从近代化史观、整体史观、社会 史观的角度全面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真题剖析
-3-
考向一
考向二
解题思路:①审题干,找题眼:“历史的会合”“介入世界事务”“相互 影响”。
②审设问,找关联:“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体现了中西两种 不同文明的碰撞。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洞开,闭关自守的局面被 打破,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缓慢地迈向近代社会。
C.《允辛许丑外条国约人》到的中内国容内,C项地是游《历天、津经条商约和》传的教内容,D项是《南京条约》
D.侵略者攫取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等附C特件权的内容,故排除A、B、D三项。 选C项。
关闭
解析 答案
123456
随堂练习
-13-
2.1877年,清政府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位驻外公使到达
考向一
高中历史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5课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课后训练巩固提能 人民版必修

第5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指( )A.英国的船坚炮利 B.西方列强加紧扩XC.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D.中国的闭关锁国答案 C解析鸦片战争发生时英国已经基本完成工业革命,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已经进行工业革命,工业文明迅速发展,已是世界发展潮流,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拓展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原料产地便成为了英国的需要。
故选C项。
2.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眼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
“”应为( )A.五口通商权 B.内地传教权C.最惠国待遇 D.领事裁判权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道光时代”“让夷人管夷人”,结合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可知,列强取得的领事裁判权符合题意。
领事裁判权规定,外国人在中国犯了法,由外国领事裁决,中国无权管理,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故选D项。
3.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X。
”这说明( )A.英法意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B.《某某条约》并未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C.这场战争与鸦片战争并无联系D.英法通过“修约”获得更多侵略权益答案 A解析由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欧洲人要求进一步扩大贸易,这说明他们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故A项正确;《某某条约》中关税协定等条款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故B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故C项错误;英法的“修约”要求遭到中国拒绝,故D项错误。
4.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倾轧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答案 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2020版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试题西方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wd无答案)

2020版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试题西方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wd无答案)一、单选题(★★) 1 . 19世纪初,在中国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文。
19世纪20年代,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200文。
到道光19年(1839年)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600文。
上述现象出现是因为A.实行闭关锁国,经济发展落后于世界B.农耕经济发达,对铜钱的需求量增大C.中国被迫开埠,棉纺织品大量输入D.鸦片大量走私,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2 . 鸦片战争时,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有一张出自乡绅之手的对英国侵略者的“晓谕”说:“我虽乡愚小民,乃亦天朝赤子。
惜身家亦惜土地,终怀父母之邦。
”可见当时的一些乡绅A.初具民族主义观念B.主动指挥了鸦片战争C.已经走在近代化前列D.饱读儒家经典著作(★★) 3 . 光绪六年,中德《续修条约》规定:“德国允,中国如有与他国之益,彼此立有如何施行专章,德国既欲援他国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议专章一体遵守。
”这表明清政府A.外交的屈辱地位明显改变B.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C.对最惠国待遇作了有条件的限定D.奉行互利互惠的外交政策(★) 4 . 有学者评论:“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自满人入主中原以来,首度有满人以外的‘夷’人欲入侵中国。
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王夫之关于‘夷’的陈述,用在西方人身上,比用在满族统治者身上更为适切。
”时人的这种认识变化说明A.夷夏之防思潮备受质疑B.民族矛盾终是主要矛盾C.天朝上国观念逐渐改变D.经世致用遭到时代淘汰(★★) 5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
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
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B.华夷观念正在转变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6 . 《天津条约》规定:“大清皇上特简(选择)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主持与大英钦差大臣文移、会晤各等事务,商办仪式皆照平仪相待;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①鸦片战争是工业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 拓展海外市场, 掠夺生产资料的必然结果。 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同英国签订了《 南京条约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③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英法发动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 , 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返回
④《 马关条约 》的签订,刺激了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此 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⑤中国军民在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所形成的强大力 量,粉碎了列强 瓜分中国 、变中国为殖民地的企图。
返回
轻巧识记——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返回
思维升华——近代前期中外关系的演变及影响
(1)演变:在与西方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清政府与列强 的关系呈现了四部曲,即从对抗到和好、再到对抗直至最后 屈服的变化趋势。因为中外反动势力之间既有矛盾和斗争, 又有共同的利益。
(2)影响: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使中国革命的任务更加艰 巨和曲折,使中国人民不得不肩负起反封建和反侵略的双重 任务。
解析:根据材料中“小小的、矮矮的小家伙跑到瓷器店里 欺负中国人”可知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掀起了 瓜分中国的狂潮,故C项正确;A、D两项为鸦片战争的影 响,B项为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故排除。
(
)
答案:C
返回 3.“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
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 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 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 的是 A.日本获得赔款增强国力 C.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 ) B.三国还辽旨在维护中国主权 D.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专 题 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2020高考人民版历史大一轮复习练习:第5讲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含解析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榆林模拟)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解释为自己的著作起名为《鸦片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华鸦片贸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
英国政府之所以重视鸦片贸易,主要在于()A.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B.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扭转贸易逆差C.鸦片贸易捍卫了英国“自由贸易”原则D.鸦片贸易对于英国的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解析:选B。
由于英国在中国正当的商品贸易中处于逆差,故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以扭转贸易逆差,故B项正确。
2.(2019·高考命题研究专家原创卷)据《清宣宗实录》记载,“(江苏巡抚程矞采奏)省城民情静谧。
现于吴江、震泽一带,择要防守。
得旨,小心防堵,无汉奸,逆英不敢轻入,是以严拿汉奸为第一要着。
懔之,勉之!逆夷全恃汉奸为引导,不除汉奸,无以克敌”。
据此可知,清政府() A.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B.高层妥协导致战争失败C.对敌情的判断缺乏理性分析D.缺乏对即来战争的防范解析:选C。
根据材料信息“严拿汉奸为第一要着”“无汉奸,逆英不敢轻入”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的意思是以抓汉奸为第一要务,显然对于英国的情况不甚了解,缺乏对敌情的理性分析,故C项正确。
3.(2019·北京海淀区期中)晚清思想家郑观应指出:“外人在我国旅居,不隶我国治下,只受彼国公使领事所辖,一如在本国然。
”造成这种状况的不平等条约的条款是() 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
”B.“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C.“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英人由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
”D.“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解析:选C。
“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英人由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指的是领事裁判权,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说的是开放五口为通商口岸,故A项错误;“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指的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故B项错误;“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指的是双方互相保证侨民安全,与“外人在我国旅居,不隶我国治下,只受彼国公使领事所辖,一如在本国然”所强调的不受中国法律制裁不相符,故D项错误。
2020版高中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人民版必修1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课后提能|再巩固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广东军务记》记载:逆夷往三元里及萧冈各乡复行扰害,由是乡民共愤,首先发难,鸣锣聚众,杀死逆夷六七人,余逆脱回。
此“首先发难”反映了( )A.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索B.各族人民团结抗敌的斗志C.抗敌爱国的自发性D.军民合作抗敌的团结精神解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是虎门销烟,故排除A项;材料中的“乡民共愤”和“鸣锣聚众”不能说明各族人民共同斗争和军民合作抗敌斗争,故B、D两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三元里等地人民自发地组织起来进行的反抗英军侵略的斗争,故选C项。
答案:C2.(2018·河南镇平一中期末)魏源记述鸦片战争时说,奕山等人率军抵粤后歧视残害当地人民,“粤民久不平。
而英人初不杀粤民,所获乡勇皆释还,或间攻土匪,禁劫掠,以要结民心。
故虽有擒斩敌人之赏格,无一应命。
当洋兵攻城,居民多从壁上观”。
魏源的话突出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政府已经失去民心支持B.国内社会矛盾极其尖锐C.民众并不了解世界形势D.人们的民族观念、国家意识淡薄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时,奕山等人率军抵粤后歧视残害当地人民,英国攻打广东时不杀粤民,禁劫掠,结民心,粤民观看英军攻城,一方面可以反映当时人民对政府的不满,另一方面反映人民面对西方侵略,缺乏抵抗,国家、民族意识淡薄,D正确,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国内的社会矛盾极其尖锐,排除B;民众并不了解世界形势与材料无关,排除C。
所以选D。
答案:D3.(2019·宁夏石嘴山三中月考)黄海海战对中国的重大影响是( )A.舰船损失5艘B.爱国官兵伤亡1 200人C.失去黄海制海权D.北洋舰队覆没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海海战对中国的重大影响是清政府失去了黄海制海权,故C项正确;A、B两项包含在C项之中;D项是指威海卫战役,排除。
答案:C4.1895年4月的一篇抗敌檄文中说:“痛哉!……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发表此檄文的最有可能是( )A.台湾人民B.三元里民众C.香港人民D.义和团民众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题中的时间信息与甲午战争相关,而《马关条约》提到了割让台湾岛,这引起了台湾人民的不满,所以A项符合题意。
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专题质检人民版

专题质检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辽宁葫芦岛六校协作体月考,15)1840年4月,美国领事告诉清朝某官员英国将派军远征中国的消息,但该官员将其称之为“谣言”,英军舰队抵达广东海面后,该官员还上奏皇帝:“伏查英夷来船,所配兵械较多,实乃载运鸦片。
”由此可知,该官员( )A.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缺乏清晰的认识B.对鸦片战争的失败负有主要责任C.判断敌情失误是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D.认为英国鸦片走私行为不足为虑,可知其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缺乏清晰的认识,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故B、C两项错误;该官员认为英国走私鸦片并上报朝廷,说明其对鸦片走私的重视,故D项错误。
2.(2018天津河北区一模,5)《天津条约》规定:“大清皇上特简(选择)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与大英钦差大臣文移、会晤各等事务,商办仪式皆照平仪相待;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材料表明清政府( )A.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B.完全放弃了华夷等级观念C.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D.改变传统的对外交往体制,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外交文书的变化,没有反映清政府完全放弃华夷等级观念,故B项错误;《辛丑条约》规定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故C项错误;材料“自不得提书‘夷’字”,反映出清政府改变了以夷夏传统观念处理对外交往的体制,故D项正确。
3.(2018河北邢台第二次月考,33)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通过购买、缴获、自造拥有了更多的新式武器,在太仓、昆山、苏州等地曾出现仿制洋枪的工场。
之后,《资政新篇》还呼吁学习科学技术的“堂堂正正之技”。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A.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B.顽强抵御外来侵略者C.曾开展近代化的探索D.确立了对外开放原则,不能体现太平天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太平天国看到西方科技的先进,积极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并未体现太平天国顽强抵御外来侵略者,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学习西方的科技,说明太平天国曾开展近代化的探索,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太平天国学习西方的科技,没有体现太平天国确立对外开放原则,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榆林模拟)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解释为自己的著作起名为《鸦片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华鸦片贸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
英国政府之所以重视鸦片贸易,主要在于()A.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B.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扭转贸易逆差C.鸦片贸易捍卫了英国“自由贸易”原则D.鸦片贸易对于英国的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解析:选B。
由于英国在中国正当的商品贸易中处于逆差,故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以扭转贸易逆差,故B项正确。
2.(2019·高考命题研究专家原创卷)据《清宣宗实录》记载,“(江苏巡抚程矞采奏)省城民情静谧。
现于吴江、震泽一带,择要防守。
得旨,小心防堵,无汉奸,逆英不敢轻入,是以严拿汉奸为第一要着。
懔之,勉之!逆夷全恃汉奸为引导,不除汉奸,无以克敌”。
据此可知,清政府()A.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B.高层妥协导致战争失败C.对敌情的判断缺乏理性分析D.缺乏对即来战争的防范解析:选C。
根据材料信息“严拿汉奸为第一要着”“无汉奸,逆英不敢轻入”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的意思是以抓汉奸为第一要务,显然对于英国的情况不甚了解,缺乏对敌情的理性分析,故C项正确。
3.(2019·北京海淀区期中)晚清思想家郑观应指出:“外人在我国旅居,不隶我国治下,只受彼国公使领事所辖,一如在本国然。
”造成这种状况的不平等条约的条款是() 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
”B.“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C.“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英人由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
”D.“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解析:选C。
“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英人由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指的是领事裁判权,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说的是开放五口为通商口岸,故A项错误;“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指的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故B项错误;“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指的是双方互相保证侨民安全,与“外人在我国旅居,不隶我国治下,只受彼国公使领事所辖,一如在本国然”所强调的不受中国法律制裁不相符,故D 项错误。
4.(2019·河南八市测评)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B.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C.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D.历史解释和历史结论解析:选C。
历史叙述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或作用)定位,即“是什么”的问题,题干材料前半句就是历史叙述;历史观点不仅要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及定性,更带有强烈的主观评判色彩,即“是什么性质,有何积极和消极影响”的问题;历史解释必须对历史人物或事件作出主要的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即“有什么用”的问题,题干材料后半句符合,故选C项。
5.(2019·全国卷天一大联考)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附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海关事务“各口划一办理”,“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
据此可知,中国从此丧失了()A.关税自主权B.海关自主权C.外交自主权D.行政自主权解析:选B。
“海关自主权丧失”与材料中“海关事务‘各口划一办理’”“邀请英人帮办”相符,故B项正确;关税自主权是在《南京条约》中丧失的,与材料中“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不符,故A项错误;外交自主权材料中没有涉及,与“海关事务”不符,故C项错误;行政自主权材料中没有涉及,与“海关事务”不符,故D项错误。
6.(2019·长沙模拟)1860年,清王朝设立“扶夷局”。
次年年初,清政府将“扶夷局”改设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各国事务由“夷务”改称“洋务”。
这反映了() A.天朝观念已被摒弃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C.洋务运动成为共识D.清政府逐渐接受近代外交规则解析:选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扶夷局”改设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将“夷务”改称“洋务”的过程就是清王朝逐步推进外交近代化的过程,D项正确。
7.(2019·山西省45校联考)“战争重组了新的东亚国际关系……大清国原始制度被震撼,大中华汉民族为中心的一代有识者,毅然投身角逐乱世的政治舞台。
”上述材料中的“战争”指()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选C。
根据材料“战争重组了新的东亚国际关系……大清国原始制度被震撼,大中华汉民族为中心的一代有识者,毅然投身角逐乱世的政治舞台”可以判断此战争为中日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改变了亚洲传统的国际关系,日本地位上升,中国地位急剧下降,故C 项正确。
8.(2019·皖南八校高三联考)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与西方国家进行了多次交涉,承诺保证它们在中国的利益,甚至向英国保证不在上海地区用兵。
这反映出日本() A.希望西方国家配合作战B.充分利用了列强间矛盾C.大肆出卖中国国家利益D.企图从外交上孤立中国解析:选D。
从材料中日本对西方国家的承诺可知,此举会使日本获得西方国家的支持,避免西方国家干涉日本侵华,会使中国失去国际支援,故D项正确。
9.(2019·贵阳普通高中高三期末)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叮嘱丁汝昌“海军大队,必不远出,有警则兵船应全出口迎剿”;清廷也特谕丁汝昌应在威海、旅顺等处“来往梭巡,严行扼守,不得远离”。
这反映了()A.李鸿章具备一定近代海权思想B.晚清政府的海军战略思想落后C.丁汝昌固守“海岸守口主义”D.中日双方的海军实力对比悬殊解析:选B。
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避战自保”的思想,这反映了晚清政府的海军战略思想落后,故B项正确。
10.(2019·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联考)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洋务运动B.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C.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新文化运动解析:选C。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的“动弹”是太平天国运动,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的“动弹”是洋务运动,故B项错误;甲午之战后中国人民的“动弹”是维新变法,故C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人民的“动弹”是辛亥革命,故D项错误。
11.(2019·全国Ⅰ卷“超级全能生”联考)观察下图漫画,它()A.揭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序幕B.反映了英法争夺中国的尖锐矛盾C.刺激晚清朝廷掀起了洋务运动D.促进了以救亡为主题的民族觉醒解析:选D。
材料漫画反映的是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A项是鸦片战争,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仅仅是英法争夺中国,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C项错误;甲午战后,随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兴起了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民族意识觉醒,故D项正确。
12.(2019·太原期末)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
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解析:选B。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促使列强转而扶植在华代理人,故B 项正确;“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与近代列强侵略事实不符,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是列强侵华的进一步深入,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3.(2019·湖北省百所重点学校联合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79年,法国政局发生变化,共和派的刚必达、茹费理内阁接连执政,鼓吹殖民扩张。
法驻越海防领事公开叫嚣:“法国必须占领东京(越南北部地区)……一旦欧洲各国企图瓜分中国时,我们将是一些最先在中国腹地的人。
”《申报》似乎感知到这一脉动,相继抛出四篇评论,指出了安南(越南)局势的危险:“今安南之于法人……设有不和,西南境上若广西、若云南,逦迤三四千里,骤议防堵有此大力量乎?”……1882年,李维业率(法)军攻占河内。
——摘编自彭利芝《中法战争期间的〈申报〉舆论》材料二1883年至1885年爆发的中法战争,使清政府内部出现两种不同观点,一派主张同法国作战,认为国家通过洋务运动,自身经济、军事实力都比鸦片战争时期有所提高,不应再屈辱求和;另一派主张同法国讲和,认为同资本主义列强相比,还十分落后,同法国作战不可能取胜,不可力战。
鉴于上述两种观点,清政府左右不定,难于决策,于是决定进行两方面准备,一面派兵防御,一面寻求机会求和。
——摘编自兰森《中法战争时期清政府内的和战之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发动侵略“安南”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政府对中法战争的态度。
综合上述材料,从影响战争胜负的角度,说明中法战争给我们的启示。
解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法国发动侵略“安南”的战争原因应该从法国政府的政策及“安南”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两个方面分析。
(2)第一小问态度,评价一个问题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全面评价,根据材料二可以提出清政府的态度是“一面派兵防御,一面寻求机会求和”,这一策略一方面具有灵活性,两种情况兼顾,但是也反映了决心不坚定,在对法战争时缺乏主动性,影响了战争结果。
第二小问启示,根据材料二信息从影响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重要因素、思想认识、外交等方面思考。
答案:(1)原因:法国共和派内阁上台,积极推行殖民扩张政策;抢占侵华的先机;越南与中国西南腹地相邻,便于进一步侵略中国。
(2)评价:清政府采取“一面派兵防御,一面寻求机会求和”的策略,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政策的灵活性,但政策摇摆不定,影响对法战争的决心。
启示:国家实力是战争胜负的根本,要不断增强国力;战争决心是影响战争的重要因素;必须统一内部的思想认识;注重外交的作用。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形成了富含特色的条约制度。
《南京条约》签订场景材料一湖北利川县教堂买地一案,法领事悻悻来见,词气暴横。
经臣援引指出,法国条约法文并无准其买地之语,明白揭破,严词驳斥,该领事竟无词以对,气焰立沮,默然而去。
——张之洞材料二彼族要求之事,无非上侵国家利权,下压商民生计,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