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诊断
a型胃炎的诊断标准

a型胃炎的诊断标准
A型胃炎,也称为自身免疫性胃炎,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一种。
其诊断主要基于内镜检查、病理检查和血液检查的综合分析。
1. 内镜检查:典型的内镜改变可见胃体部及胃底部黏膜萎缩,而胃窦部正常,胃酸减少或消失。
2. 病理检查:胃酸分泌减少导致的局部炎症,浆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病变主要位于胃体,后期胃体粘膜萎缩。
若有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窦部可有炎症改变。
3. 血液检查:壁细胞抗体及内因子抗体阳性;血清胃蛋白酶原(PGI)含量明显降低,如果合并胃窦幽门腺体延伸至胃体,PGI/PGII比值明显降低;血清维生素B12含量降低或缺乏,血清铁降低;空腹血清促胃泌素常明显增高;外周血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计数减低,呈现大细胞性贫血。
另外,A型胃炎患者的内因子分泌减少,可能导致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出现贫血症状。
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肢体感觉异常、下肢深感觉缺失、共济失调和痉挛性瘫痪等。
需要注意的是,A型胃炎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内镜、病理、幽门螺杆菌检查以及血液检查的结果。
而且,由于A型胃炎的发展缓慢,早期可能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或血液检查异常,因此漏诊的情况较多。
对于疑似A型胃炎的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并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
基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与病理诊断的对比分析

基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与病理诊断的对比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胃疾病,其病理变化包括胃黏膜萎缩、异型增生、炎症等。
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是确定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重要手段。
本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
一、胃镜诊断胃镜检查是一种无创、直观、准确的临床诊断手段,能够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变化。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表现主要包括黏膜色泽改变、粘液脱落、纹理稀少等。
具体表现如下:1、黏膜颜色改变:部分病人胃镜检查时,黏膜呈淡红色或灰白色。
2、粘液脱落: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粘液量减少,胃壁表面粘液减少或脱落。
3、纹理稀少:胃黏膜纹理稀少,使胃黏膜表面更加平坦。
4、隆起:表现胃黏膜局限性或弥漫性隆起,大小不一,多为浅隆起。
二、病理诊断病理检查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之一,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直接观察病变的组织结构变化。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组织学改变主要包括胃黏膜萎缩、异型增生、炎症等。
具体表现如下:1、胃黏膜萎缩:表现为胃黏膜厚度减薄,腺体明显变短、紊乱,微小不规则破裂等。
2、异型增生:胃黏膜腺体上皮增生,并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型,重者可发展成上皮内瘤变。
3、炎症:多为慢性炎症,可见白细胞浸润和间质中淋巴细胞浸润。
三、对比分析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是两种不同的诊断手段,它们所观察和评估的对象和侧重点不同。
胃镜诊断重要的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变化,但其缺点是容易受到术者经验、胃部气体充盈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无法准确判断病变的程度。
而病理诊断则是通过对胃黏膜组织进行形态学和生化学的检查,能够准确筛查肿瘤等病变,但其缺点是取标本痛苦,而且不能进行实时监测。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需要结合使用。
胃镜检查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病变的大致情况,然后通过病理诊断进一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同时,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还可以互相补充,使诊断更加准确。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需要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相结合,通过多个角度进行诊断,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萎缩性胃炎诊断与治疗PPT

01 02 03
04
Part One
胃镜检查:观 察胃黏膜萎缩
程度和范围
活检病理:确 定胃黏膜萎缩
类型和程度
实验室检查: 检测胃酸分泌 情况、胃蛋白
酶原水平等
临床症状:胃 部不适、消化 不良、胃痛等
胃镜检查:观察胃 黏膜的形态和颜色, 判断是否有萎缩性 胃炎
活检:取胃黏膜组 织进行病理检查, 确定是否有萎缩性 胃炎
饮食调整:避免辛辣、油腻、 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 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心理调适:保持乐观心态,避 免过度紧张、焦虑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胃镜检查, 及时发现并治疗胃部疾病
Part Four
预后良好: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过治疗,病情 得到控制,症
状缓解
预后不良:病 情反复发作, 症状持续存在,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 过度紧张和焦虑
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 物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 暴饮暴食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 熬夜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 紧张和焦虑
保持乐观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学会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加强与家人和朋友的沟通,获得支持和鼓励 定期进行心理辅导,缓解心理压力
治疗期间应避 免辛辣、油腻、
刺激性食物
保持良好的饮 食习惯,定时 定量,避免暴
饮暴食
适当运动,增 强体质,提高
免疫力
定期复查,观 察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
Part Three
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 性食物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 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 熬夜和过度劳累
胃液分析:检测胃 液中的酸度和酶活 性,判断是否有萎 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探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探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CG)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病变范围涉及胃幽门至胃体的不同部位,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为了更好地理解CG的病理特征,本文将从胃镜下CG的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探讨。
1. 反酸及胃酸分泌功能受损
由于CG患者胃黏膜上皮层受损,胃黏膜腺体数量减少及分布不均,导致胃酸分泌障碍,反酸症状明显。
临床上,反酸症状常出现在CG患者早餐后或描述为早晨憋醒。
胃镜下,CG患者口腔侧腺体数量减少,胃体和胃底黏膜粘液减少。
病理诊断时,可见胃黏膜上皮细胞列排不整、消失等结构异常。
2. 胃黏膜炎症、出血和溃疡
由于胃黏膜上皮损伤和萎缩导致胃黏膜上皮内核结构亚健康,容易受到压力和炎症的
影响。
胃部炎症、出血及溃疡是CG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
3. 胃壁厚度变化
CG患者的胃黏膜上皮层受损后,胃壁组织细胞减少,胃黏膜腺体数量变少,导致胃壁变薄。
此外,侵蚀性胃炎继发于CG后,腺体的替代作用引起胃壁增厚。
胃镜下,CG患者胃壁厚度多见于胃底和胃体,常为局限性轻度增厚。
病理诊断时胃黏膜上皮萎缩程度不同,胃壁组织细胞的死亡或半死亡状态。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程稍长,病变进程缓慢。
严重的胃黏膜损害可导致炎症、出血、溃疡等症状。
胃镜下CG主要表现为反酸及胃酸分泌功能受损、胃黏膜炎症、出血和溃疡、胃壁厚度变化等。
病理诊断时,可见胃黏膜上皮细胞数量减少、腺体数量减少、腺体发育不良等结构异常。
因此,在胃镜下观察的病理表现对于CG的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非常关键。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是常用的方法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它们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胃镜诊断通过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从而确定是否存在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理诊断
则是通过组织学的方法,对取自患者胃黏膜的活检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进一步确认和评
估患者的病情。
胃镜诊断主要依靠医生通过胃镜在患者的胃内直接观察,并记录胃黏膜的表面形态、
颜色、病变程度等。
在胃镜检查中,通常可以观察到胃黏膜的炎症、红斑、浅表糜烂以及
胃粘液的分泌情况等指标。
这些表面形态的改变可以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依据。
胃
镜检查还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病灶活检,从而获得病理学检查的样本,进一步确认和评估病情。
病理诊断是通过对取自患者胃黏膜的活检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来确定慢性萎缩性胃炎
的诊断。
在组织学检查中,病理医生会观察胃黏膜的病理改变,例如黏膜的炎症细胞浸润、腺体的损伤、萎缩、增生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病理学检查还可以评估胃黏膜的病变程度
和分级,以指导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胃镜诊断可以直
观地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有助于发现早期病变和明确炎症的范围和程度。
而病理诊断
则可以通过组织学的方法,进一步确认和评估病情。
通常情况下,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是
相辅相成的,二者的结果往往是一致的。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二者的结果可能存在差异,
但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下诊断探讨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下诊断探讨1978年WHO将萎缩性胃炎(chr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列为胃癌的癌前病变,每年的癌变率为(0.5%—1%) [1],其准确诊断对监测胃癌的发生致关重要。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主要依靠内镜检查和胃粘膜组织学检查,萎缩的肉眼与病理符合率为38%—78%[2]。
本文通过探讨提高内镜直视下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准确性及优化内镜下检查,以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
一、资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选择在2007年1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行电子胃镜检查,所有胃镜镜检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并进行胃粘膜组织学检查的病例。
2.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诊断:(1)单纯萎缩:粘膜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白区粘膜要灰白变薄;皱襞变平甚至消失(指胃体萎缩性胃炎);粘膜血管显露(只有在少量注气时,看到粘膜变薄、粘薄下血管才是变薄和血管显露)。
(2)萎缩件增生:粘膜呈颗粒或结节状。
3.活检取材,取材部位:白区粘膜灰白变薄、颗粒、结节处;标本要足够大;垂直取材,深达粘膜固有层;建议取5块;不同部位的标本须分开瓶装,并向病理科提供取材部位,内镜所见和简要病史。
4.病理诊断标准:依据“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诊断及分级标准(2006年.上海)”[3]。
二、结果胃镜直视下发现有萎缩性改变的有2896例,经病理诊断明确有萎缩的有2467例,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5.2%。
胃镜下有单纯萎缩表现的有2569例,经病理诊断明确有萎缩的有2172例,符合率为84.5%;内镜下萎缩伴增生的有327例,经病理诊断明确的有295例,符合率为90.2%。
三、讨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展变化是胃癌演变过程中的关键环节[4].以往研究认为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萎缩表现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较低,因此为了减少胃癌的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正确诊断,尤其胃镜直视下诊断及活检取材部位显得尤为重要。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应立足于胃镜与病理学检查的紧密结合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探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探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胃镜是其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胃镜下表
现和病理诊断的对照,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胃镜下表现主要包括胃黏膜的色泽、纹理、大小、形态等方面。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
早期,胃黏膜呈淡红色或略带黄色,纹理相对平整,大小一般正常,形态也比较规则。
但
随着病情的进展,胃黏膜逐渐变得薄弱,失去了正常的纹理和规则的形态,黏膜皱襞变浅、变短、变稀疏,甚至消失,形成平坦和暴露的粘膜面。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主要是根据组织学检查。
正常的胃黏膜主要由上皮细胞和
基底膜、粘液细胞和壁层血管构成。
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胃黏膜的上皮细
胞萎缩、基底膜增厚、粘液细胞减少和壁层血管增生。
此外,还常常伴随有淋巴细胞浸润
和腺体的萎缩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会影响到胃黏膜的健康,还会对胃黏膜屏障的功能产生
影响,从而引起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在胃镜检查中,患者的胃黏膜表现和组织学检查结果的对照十分重要。
对于早
期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的表现可能尚未明显,但组织学检查可以揭示出病变的细微变化,进而为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而对于晚期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的表现已经非常明显,但胃切片的检查结果依然可以提供更加详细和准确的病情描述,更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怎样确诊萎缩性胃炎

怎样确诊萎缩性胃炎
现在的人什么都敢吃,胃病的发病几率也很高。
其中萎缩性胃炎可能发展为胃癌,所以,对于萎缩性胃炎的症状,大家都要了解一下,及时发现早点治疗才好。
萎缩性胃炎是由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它的病因就是萎缩性胃炎发病的原因,因此在不明确病因的时候,最好不要自己买药吃。
如有胃部不适,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的时候就要早点上医院检查了。
萎缩性胃炎的症状、体征无特异性,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确诊主要靠胃镜和胃黏膜活组织病理检查。
(1)年龄多在中年以上,病程长,常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史。
(2)症状体征长期消化不良,胃脘部胀满不适,纳差、乏力、消瘦、贫血等。
(3)胃镜检查①胃黏膜颜色变淡;②黏膜下血管透见;③黏膜皱襞细小甚至消失;④当萎缩性胃炎伴有腺体颈部过度增生或肠上皮化生时,黏膜表面粗糙不平,呈颗粒状或结节状,有时可见假息肉形成,而黏膜下血管显露的特征常被掩盖;⑤萎缩黏膜脆性增加,易出血,并可有糜烂灶;⑥萎缩性胃炎可同时伴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表现,如充血红斑、附着黏液,以及反光增强等。
很多患者的萎缩性胃炎老是反复发作,这是因为有些患者的症状很轻,一旦感觉舒服了,就认为治好了,不再坚持用药,但是病根却没有消除,一停药就复发了。
生活上也是要注意保养的,治疗后还是保持不健康的饮食和作息,也很容易复发,而且越来越严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靛胭脂染色(对比法)
肠化识别
染色内镜(美蓝吸收法)
喷洒碳酸氢钠+刚果红 肌注五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泌素
泌酸区-萎缩部位
染色内镜(刚果红反应法)
放大色素内镜
胃体部轻度萎缩性胃炎伴肠化
胃体部腺癌
• 癌前病变病理判别和发生过程
病理组织学
• 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是重要的胃癌前病变。可分为 轻度和重度(或低级别和高级别)两级。异型增生和上
皮内瘤变是同义词,后者是WHO 国际癌症研究协会推 荐使用的术语。
(Narrow banding image , 窄带成像内镜技术)
Yao K. GIE 2002
• 对内镜图像捕捉信息进行数字化重建
点状
短线状
皱绸状
网状
夏玉亭,于中麟 胃炎临床研究进展 2003年 第一版 周丽雅. 中华内镜杂志,2002,18:84-86
放大胃镜
正常由胃体到胃 窦观察可见胃小 凹由点状经短线 状向连续线状过 度(A-B-C型)。
弥漫性胃窦部 灶性
胃窦
胃体、窦、底
淋巴细胞浸润 萎缩、DYS/IM
异性生殖
隐性长染色体
O型常见
血型同人群分布
十二指肠或幽门 高胃部
升高或正常
减少
正常
变化不定
无关
升高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新技术
• “胃小凹”模式和粘膜色彩表现
放大内镜,色素内镜
• 胃表面血管结构识别
Kudo J Clin Pathol 1994
胡家露 中华消化杂志 1996; 16: 14-17 Sanduleanu S Eur J Clin Invest. 2003; 33: 147-54
胃癌前病变的准确诊断 和监测随访
• 内镜活检:
活检代表性和病理医生的主观偏差 CAG/IM分型分级和中、重度DYS病理标准不一
• 长期随访:
随访指标的准确性和胃粘膜定标活检技术
姒健敏 新型体腔粘膜定标活检仪 ZL 01276535.X 姒健敏 中华消化杂志 2003;23:645-46
Marking Targeting Biposy (MTB)
MTB监测胃癌前病变过程
病灶
定标
定标后 33周
定标后 47周
胃癌前病变定标标记存留时间
2006.10.18 萎缩性胃炎
2007.3.15 胃体中部粗糙
小点状
直线状型 伴有轻度弯曲长椭圆型 分枝管状型
绒毛状型
Narrow-band imaging 系统
改变传统视觉成分(红,绿,蓝)为 特定窄波长成分
Broad band filters
Narrow band filters
微血管结构
• 非肿瘤粘膜: 皮下网状血 管规则排列
• 肿瘤粘膜: 曲线, 血管不 规则扩张 (分支状, 环状, 戒指状)
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大连2003)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2):77-8
慢性萎缩性胃炎特征(Correa,1998)
项目 弥漫性胃体部
部位
泌酸黏膜
病理改变 萎缩、DYS/IM
基因素质 显性长染色体
血型
A型常见
伴发溃疡 无
胃酸分泌 减少
血胃泌素 升高
胃癌危险性 升高
Nakagawa et al. GIE 2003
萎缩性胃炎癌变监测指标 (Screening markers)
• PGI/PGII比值 • 增生带的厚度和BrdU标记增生带移行程度 • 自动化图象分析仪评价腺管与间质、细胞
膜与细胞浆之比 • DNA含量、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
NoR)、胃癌相关抗原(MG7Ag)
• 癌与非癌交界处粘膜
Yao K et al. GIE 2002
慢性胃炎患者微血管检查
平均内镜积分
在Hp相关性胃炎中少见规则排列(R)的微血管结构. 在萎缩和肠化患者,血管经常模糊不清
1.6
1.4
1.2
1
R
0.8
I
0.6
D
0.4
0.2
0 Activity Inflammation Atrophy
Metaplasia
• 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诊断和监测 • 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发生 • 萎缩性胃炎的干预和阻断
国际慢性胃炎诊治指南: 1996年新悉尼系统(Updated Sydney System)
慢性胃炎
非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 特殊类型胃炎
直观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
H.pylori密度 、炎症、萎缩、肠化程度分级
Dixon MF, et al.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ical Pathology,1996,20(10):1161-81
直观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
病理学H.pylori密度 、炎症、萎缩、肠化程度分级
Dixon MF, et al.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ical Pathology,1996,20(10):1161-81
癌变调查(%)
20
18
16
14
12
日本 波兰
10
8.4
8
英国
8
中国
6
3.8
4
2.1
2
0
N 5373 Yr 15
3435 3
1753 10
? 10-20
Cancer letter 2000;161:105-12 Gut. 2002; 50: 378-81 Cent Eur J Public Health. 1997; 5: 117-21 Cancer Research 1993;15:1317-21 潘国宗,曹世植主编.现代 胃肠病学 1998年
萎缩性胃炎诊断、监测和 干预阻断研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王良静
萎缩性胃炎全球患病情况(%)
44.8
35.7
39.3
33
28.5
24.3
28
CAG 20.1
IM
DYS 8.7
中国 N=3433
0.2 日本 美国 欧洲 法国 N=2081 N=1105 N=451 N=742
Asaka, M Helicobacter. 2001; 6: 294-9 Gut. 2002; 50: 779-85 Malekzadeh R J Clin Pathol. 2004 ;57:37-42 You WC Cancer Research 1993;15:1317-21 Potet F Gastroenterol Cli Bio 1993;17: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