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疾病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Hp感染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的建立的开题报告

Hp感染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的建立的开题报告

Hp感染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的建立的开题报告
研究题目:Hp感染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的建立
研究背景:
胃炎是指胃黏膜的炎性反应,常见的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习惯、药物使用等。

Hp感染萎缩性胃炎是指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黏膜萎缩和炎性反应,严重时可导致胃癌的发生。

目前,研究Hp感染萎缩性胃炎的机制和治疗方法需要可靠的动物模型。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使用大鼠建立Hp感染萎缩性胃炎模型。

首先,将选取某一品种的大鼠,在进行感染之前,先进行体重、外观、活动等检查,排除疾病或不适的大鼠。

然后,将选取已有Hp感染的大鼠作为感染组,将Hp培养物注射到胃部黏膜内,并观察其对萎缩性胃炎的影响。

同时,将选取未感染的大鼠作为对照组,观察其胃黏膜的形态和炎性反应程度,以建立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状态。

研究意义:
本研究建立的Hp感染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将提供一个可靠的实验工具,以便研究Hp感染萎缩性胃炎的机制和治疗方法。

同时,该模型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更好的胃黏膜炎症模型,以更好地理解胃部疾病的基础。

藏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有效性研究

藏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有效性研究

藏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有效性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藏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有效性研究。

方法:本研究选择再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之间在本院进行诊治的23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

采用随机分配原则将236例患者分成两组,分别设定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患者平均分配到两组内,即每组118例患者。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藏药进行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是,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是,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藏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有很多优势的,提高了临床治疗有效率,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键词】:藏药;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有效性研究藏药医学和中药医学一样,都属于我国传统医药的一部分,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藏医辩证分型是进行藏药医学的治疗指导。

藏药医学包括病理及药理等都是我国医学的精髓所在,鉴于藏药存在的特殊地位位置,在治疗消化系统及类风湿关节炎等等疾病具有先天的优势[1]。

藏药的四部医典包含了血液黄水,血液黄水对强壮身体素质及促进身体营养吸收有非常好的作用。

藏药的应用群体非常广泛,尤其是藏区人民日常更是离不开藏药。

现代的药物典籍证实了藏药是具有非常好的抗感染作用,同时增加人体自身免疫功能,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过程中,藏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有效的修复了胃黏膜[2]。

本研究选取在本院诊治的23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取安置精华散等藏药进行治疗,探讨分析藏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有效性研究,具体内容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在2019年12月-2020年12月之间在本院诊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23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

纳入本次研究的患者标准:经过物理影像学检查并且结合临床诊断,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的诊断标准,没有恶性疾病,脏器功能没有异常,精神状况没有异常,在入院后没有服用与本次研究无关的药物,可以进行正常沟通交流,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是消化系统疾病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多种因素诱发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性变化有关,其发病机制尚无统一定论,患者临床上常表现出腹部不适、消化不良、贫血等症状。

本文就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以及治疗进行如下综述。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机制;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是一种以胃粘膜的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变少、粘膜层变薄、粘膜肌层变厚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慢性胃炎。

胃镜检查显示粘膜变白、皱襞变少、血管显露等变化;病理检查显示腺体萎缩、胃粘膜变薄等。

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伴有肠腺化生与胃粘膜异型增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视为胃癌的癌前病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由于该疾病的临床特征不具有典型性,在加上患者对侵入性检查耐受较差,导致该病的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然而,在医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中,近几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1.1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胃粘膜组织上皮细胞上的一种革兰氏阴性菌,该病菌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的检出率在50%以上。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会造成胃粘膜慢性炎症的发病与进展,在其他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便会破坏胃固有腺体使其产生萎缩。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充分证实了幽门螺旋杆菌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致癌原。

国内研究结果也表明,中、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且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程度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比。

此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促进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在胃中的分布,提高肠型胃癌的发病概率。

1.2 胆汁返流胆汁返流会造成胃粘膜损伤,破坏胃粘膜屏障,胃腔中的H+通过受损的屏障返流至胃粘膜中,使组织胺分泌变多,作用于血管受体而诱发血管扩张,胃粘膜有效血流量变少,慢性萎缩性胃炎因此形成。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其特点是胃黏膜炎症,胃腺体萎缩和腺体功能减退。

胃镜检查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变化,并进行组织取样进行
病理诊断。

本研究旨在比较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以评估胃镜检查在慢性萎
缩性胃炎诊断中的准确性。

本研究选取了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并进行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

胃镜检查结
果显示80例胃黏膜有炎症反应,20例无炎症反应;50例胃腺体萎缩,50例腺体功能正常。

病理诊断结果显示90例胃黏膜有炎症反应,10例无炎症反应;60例胃腺体萎缩,40例腺体功能正常。

对比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发现其中70例胃黏膜炎症反应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10例不一致;40例腺体萎缩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10例不一致。

统计分析显示胃黏膜炎
症反应的诊断准确率为70%,腺体萎缩的诊断准确率为80%。

进一步分析不一致的病例,发现其中病理诊断结果为炎症反应,而胃镜检查结果为无
炎症反应的10例中,8例在炎症位置或范围较小,难以被胃镜直接观察到。

病理诊断结果为腺体萎缩,胃镜检查结果为腺体功能正常的10例中,8例腺体功能减退程度较轻,难以被胃镜观察到。

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仅为初步探索性研究,因此其结论还需要进一
步的大样本研究进行验证。

在临床实践中,还应该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分析诊断结果,以确保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准确诊断和治疗。

康复新液联合杀灭幽门螺杆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康复新液联合杀灭幽门螺杆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康复新液联合杀灭幽门螺杆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康复新液是一种常用的中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而幽门螺杆菌是使胃黏膜受到侵害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去除幽门螺杆菌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非常重要。

为了探究康复新液联合杀灭幽门螺杆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我们开展了这项临床研究。

以下是我们的研究报告。

一、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康复新液联合杀灭幽门螺杆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并对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和幽门螺杆菌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1. 研究对象: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就诊并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60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范围为25~65岁。

2. 研究方法: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

观察组给予康复新液联合罗红霉素、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罗红霉素、奥美拉唑治疗。

治疗周期均为4周。

三、观察指标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患者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进行评估,并进行对比分析。

2. 幽门螺杆菌情况:采用尿素呼气试验和粪便抗原检测法对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

四、结果(表格内容省略)五、讨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康复新液联合杀灭幽门螺杆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罗红霉素、奥美拉唑的治疗。

康复新液能够改善胃黏膜的萎缩情况,减轻炎症反应,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而联合杀灭幽门螺杆菌,则能够从病因上很好地控制胃炎的发展,提高治疗的疗效。

六、结论康复新液联合杀灭幽门螺杆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能够有效杀灭幽门螺杆菌,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建议临床医生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可以考虑采用康复新液联合杀灭幽门螺杆菌的综合治疗方案,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还需要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

萎缩性胃炎临床实验药物

萎缩性胃炎临床实验药物

萎缩性胃炎临床实验药物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胃病,其主要特征是胃黏膜的非特异性炎症和胃腺体的退化变性。

虽然萎缩性胃炎在临床上的治疗一直是一个难题,但近年来临床实验药物的研发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介绍一些目前在临床实验中显示出潜在疗效的药物。

一、药物A药物A是一种具有抗炎作用的药物,已在实验中表现出一定的临床疗效。

其通过抑制炎性因子的产生和调节胃黏膜的免疫反应来改善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症状。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药物A能有效减轻患者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并改善胃黏膜炎症的程度。

然而,药物A在临床实验中仍然存在一些副作用,如恶心、头痛等。

因此,对于长期服用药物A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并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药物B药物B是一种新型抗酸药物,经过临床试验显示在治疗萎缩性胃炎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该药物通过减少胃酸的分泌和保护胃黏膜来改善患者的症状。

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药物B能够显著减少胃痛、反酸和嗳气等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另外,与传统的抗酸药物相比,药物B具有更好的耐受性,不会引起明显的副作用。

目前,药物B还处于进一步研究阶段,需要更多的临床实验来验证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三、药物C药物C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已在临床实验中显示出一定的潜力。

该药物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减轻胃黏膜的炎症反应,从而改善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症状。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药物C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胃痛程度、改善胃肠功能,并提高胃黏膜的修复能力。

然而,药物C在临床实验中存在一些潜在的安全问题,如免疫抑制等。

因此,在使用药物C时需要谨慎,并对患者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

总结:萎缩性胃炎临床实验药物的研发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药物A通过抗炎作用改善炎症反应,药物B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部不适,药物C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提高胃黏膜的修复能力。

然而,这些药物在临床实验中仍然存在一些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临床验证。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有更多的临床实验药物能够有效治疗萎缩性胃炎,给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2024年索法酮联合胃复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研究》范文

《2024年索法酮联合胃复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研究》范文

《索法酮联合胃复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研究》篇一一、引言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黏膜的萎缩和腺体减少。

该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多采用药物治疗,其中索法酮和胃复春是常用的两种药物。

本研究旨在探讨索法酮联合胃复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

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索法酮联合胃复春治疗。

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包括抑酸、保护胃黏膜、改善胃动力等。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索法酮和胃复春。

索法酮每次20mg,每日3次;胃复春每次4粒,每日3次。

治疗周期为8周。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胃镜下胃黏膜病理变化、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

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经过8周的治疗,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患者的胃痛、胃胀、反酸、嗳气等症状的缓解率均高于对照组。

2. 胃镜下胃黏膜病理变化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胃镜下胃黏膜病理变化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的胃黏膜炎症程度、糜烂程度、萎缩程度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3. 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中,在食欲、睡眠、精神状况、社会活动等方面,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显示,索法酮联合胃复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显著。

索法酮能够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改善胃动力;而胃复春则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凋亡等作用,能够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两者联合使用,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胃黏膜的修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索法酮联合胃复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安全性较好,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但是,仍需注意对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关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胃病,其主要特征是胃黏膜额炎症与腺体萎缩。

一般情况下,通过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可以明确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并了解病情的具体情况。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本研究共纳入100例患者,均为首次就诊且经过临床病史和症状明确为可能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

所有患者均接受胃镜检查,并从病变较为明显的部位取材进行病理检查。

经过胃镜与病理诊断的专家进行独立评估,对病变的严重程度进行了评分,并记录下来。

结果显示,在100例患者中,有80例(80%)的胃镜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

对于这80例患者,胃镜检查所观察到的胃黏膜炎症和腺体萎缩与病理切片所见的炎症程度和腺体损伤程度基本一致。

而剩下的20例患者(20%)的胃镜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不一致。

对于这些病例,胃镜所观察到的炎症和腺体萎缩程度与病理切片所见存在差异。

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不一致的病例中,有10例(10%)胃镜检查结果低估了病变的严重程度,即胃镜未能观察到病变的全部范围和程度。

还有10例(10%)的胃镜检查结果高估了病变的严重程度,即胃镜所观察到的病变程度超过了病理切片所见的炎症和腺体损伤程度。

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中的一致性为80%。

虽然有一定的不一致性存在,但胃镜检查仍然是一种可靠的诊断方法,并可以提供重要的临床信息。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应该互相协调,相互补充,以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准确诊断率。

对于临床疑难病例,可以考虑联合应用其他的辅助检查手段,如血清生化指标、呼气测试等,增加诊断的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萎缩性胃炎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萎缩性胃炎所属部位:腹部就诊科室:消化内科病症体征:胆汁返流,上消化道出血,高促胃泌素血症,假性幽门化生,用药过程中出现胃部症状疾病介绍: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CAG),是一种常见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胃癌前状态,尤其是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癌变可能性更大,其发病缓慢,病势缠绵,迁延难愈,治疗棘手,祖国医学文献中无萎缩性胃炎这一病名,属于祖国医学中胃脘痛,腹胀的范畴,因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脘部脾满疼痛多见,或脾满而无疼痛,尚有少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故全国中医学会第三次脾胃学术会议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可以归属于胃痞证,就萎缩性胃炎而论症状体征: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不仅缺乏特异性,而且与病变程度并不完全一致。

临床上,有些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无明显症状。

但大多数患者可有上腹部灼痛、胀痛、钝痛或胀满、痞闷,尤以食后为甚,食欲不振、恶心、嗳气、便秘或腹泻等症状。

严重者可有消瘦、贫血、脆甲、舌炎或舌乳头萎缩,少数胃粘膜糜烂者可伴有上消化道出血。

其中A型萎缩性胃炎并发恶性贫血在我国少见。

本病无特异体征,上腹部可有轻度压痛。

诊断萎缩性胃炎,粘膜皱壁平滑,粘膜层变薄,细胞浸润可涉及粘膜下层,腺体大部分消失,有时局限组织的再生过程占优势,可发生息肉,甚至可转变为胃癌。

病变严重时,胃粘膜形态像小肠(肠化)。

由于腺体的大部分消失和胃的分泌功能减低,盐酸﹑胃蛋白酶和因子的分泌均减少。

骨粘膜的基本病变:(1)胃粘膜内固有的腺体萎缩,判断腺体是否发生萎缩,主要根据以下几点:①腺体的上皮细胞体积缩小,细胞数目亦减少,因而腺体体积缩小,甚至消失,使残留的固有腺体不规则分布。

②萎缩腺体之间纤维组织增生,间质增宽,其中有较多的炎细胞浸润。

③固有腺体减少,代之以生化的腺体。

正常腺体减少,化生的腺体越多,则萎缩程度越重。

④正常腺体不同程度消失,而为一种增生的小腺体代替。

凡出现上述任何一项病变者,均可看作为腺体萎缩的表现。

腺体萎缩常呈灶性分布,一般先幽门,后胃体,先小弯部,后大弯侧。

萎缩的程度,可分三级:轻度:胃窦部浅层腺体呈局灶性萎缩,减少,而大小弯腺体正常。

中度:胃窦部及小弯腺体均有萎缩,减少,切范围较轻度广泛。

重度:胃窦部大部分萎缩﹑减少,仅残留少数原有腺体,大﹑小弯及弯腺体萎缩;或粘膜显著变薄,原有腺体完全萎缩﹑消失,而代之以化生腺体。

(2)化生:是指胃粘膜各部分的固有腺体,变为其他类型的胃腺或肠道的腺体。

如肠上皮化生﹑幽门腺化生。

①肠上皮化生﹙肠腺化生﹚:是指胃粘膜的任何一种腺体变成了小肠的腺体。

最常见于幽门窦,继而向小弯﹑大弯﹑胃体部扩展。

肠上皮化生,先从腺颈部上皮开始,然后向粘膜表面上皮及腺体深部发展。

肠上皮化生(肠腺化生)实为小肠腺化生,它与大肠腺的区别就在于有潘氏细胞。

②假幽门腺化生:是胃体及胃底腺萎缩时出现的一种变化。

如活检确系取自胃体部。

在粘膜内见有幽门腺,可认为是化生。

特别是取自大弯部的粘膜,如见有幽门腺,可肯定为化生。

(3)增生:当腺体有萎缩﹑消失时,常伴随颈部腺体的增生,这是一种对损伤的修复﹑代偿现象。

(4)增生:是指腺体在增生基础上,组织结构出现了异常现象,即组织结构的异型性,此种增生常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

有肠腺化生的腺体更为常见。

不典型增生的腺体常呈灶性分布,与周围腺体一般有较清楚的分界。

有时,仅可见少数几个腺体有不典型增生的改变。

(5)癌变:为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进一步发展。

癌变可从粘膜的不同深度开始。

有的从粘膜表面上皮开始,活检易于发现。

有的从粘膜深部腺体开始。

如活检取材较浅,则不易发现。

此种情况应予注意。

化验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表现如(1)胃粘膜颜色变淡:呈淡红、灰黄,重者呈灰白或灰蓝色。

可为弥漫性,也可呈局限性斑块状分布。

周边境界不清。

可表现为红白相间,以白为主,它是粘膜萎缩镜下最早表现。

(2)粘膜下血管透见:粘膜萎缩使粘膜下血管可见。

萎缩初期可见粘膜内暗红色网状细小血管,严重者可见粘膜的蓝色树枝状较大静脉。

血管显露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内镜特征。

但应注意,在正常胃底部过度充气使胃内压过高时,胃粘膜可透见血管网。

(3)粘膜皱襞细小甚至消失。

当注气入胃后,皱襞很快消失,空气排除后,皱襞恢复较慢,且胃内分泌物少,有时粘膜干燥,反光减弱。

(4)当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腺体颈部过渡增生或肠上皮化生时,粘膜表面粗糙不平,呈颗粒状或结节状,有时可见假息肉形成,而粘膜下血管显露的特征常被掩盖。

镜下肉眼观察虽可初步判断肠上皮化生,但必须经胃粘膜病理检查才能确诊。

(5)萎缩粘膜脆性增加,易出血,并可有糜烂灶。

(6)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同时伴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表现,如充血红斑、附着粘液,以及反光增强等。

若以浅表性胃炎的改变为主,称浅表萎缩性胃炎。

以慢性萎缩性胃炎改变为主,则称萎缩浅表性胃炎。

鉴别诊断:萎缩的程度,可分三级:轻度:胃窦部浅层腺体呈局灶性萎缩,减少,而大小弯腺体正常。

中度:胃窦部及小弯腺体均有萎缩,减少,切范围较轻度广泛。

重度:胃窦部大部分萎缩﹑减少,仅残留少数原有腺体,大﹑小弯及弯腺体萎缩;或粘膜显著变薄,原有腺体完全萎缩﹑消失,而代之以化生腺体。

A、B型萎缩性胃炎各自特点是什么,应如何鉴别?根据萎缩性胃炎发生的部位结合免疫学改变,包括自身免疫试验和血清胃泌素测定,STRICKLAND将萎缩性胃炎分为A、B两型。

A型萎缩性胃炎系自身免疫性疾病,自体抗体阳性。

由于自身免疫性损伤发生在壁细胞,故病变以胃体部较重,胃体腺被破坏而萎缩,故胃泌酸功能明显降低或无酸,并因此而引起血清胃泌素水平增高,最后可发展成胃萎缩。

食物中VITB12可与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IF)结合成内因子维生素B12复合物,它有助于VITB12的吸收。

在A型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中均可发现内因子抗体(IFA),主要为IGG,有结合型和阻断型之分。

结合型IFA可与内因子或内因子维生素B12复合物结合,而阻断型IFA阻断内因子与维生素B12结合,从而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

A型患者常伴恶性贫血(16%),而其中60%的恶性贫血有阻断型IFA。

我国萎缩性胃炎主要见于胃窦部,发生于胃体者少,这与我国很少有恶性贫血相符合。

B型萎缩性胃炎并非免疫性疾病,自身抗体呈阴性。

其发病与十二指肠液返流或其他化学、物理损伤有关,胃窦部粘膜较胃体部粘膜通透性更强(H+逆弥散的能力胃窦部强于胃底部20倍)。

由于胃窦的粘膜屏障作用比其他部位小,加以易受十二指肠液及其内容物返流的影响,故胃窦部最易受累。

胃体部病变轻,故胃泌酸功能一般正常。

胃窦部病变损害了幽门腺中的G细胞,胃泌素分泌减少,故一般血清胃泌素水平低下。

萎缩性胃炎的癌变以B型为主,其癌变过程可长达10多年或更久。

并发症:重度萎缩伴有重度肠上皮不典型增生或化生者,因癌变可能性增大,要高度警惕,密切随访。

治疗用药:(1)一般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不论其病因如何,均应戒烟忌酒,避免使用损害胃粘膜的药物如阿斯匹林、消炎痛、红霉素等,饮食宜规律,避免过热、过咸和辛辣食物,积极治疗慢性口、鼻、咽部感染病灶。

(2)弱酸治疗:经五肽胃泌素试验测定证实低酸或无酸患者可适量服用米醋,每次1~2匙,一天3次;或10%稀盐酸05~10ML,饭前或饭时服,同时服用胃蛋白酶合剂,每次10ML,1天3次;亦可选用多酶片(DPP)或胰酶片治疗,以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3)抗幽门螺旋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酸降低或缺乏,胃内细菌孽生,尤其是幽门螺旋杆菌检出阳性率很高。

应用抗生素类药物,对促进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改善有一定疗效。

常用于清除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方法是:三钾二橼络合铋(TDB,,每次120MG,1天4次,服用4~6周;羟氨苄青霉素胶囊,每次05G,1天4次;呋喃唑酮(痢特灵)100MG,1天3~4次。

这些药物不仅能清除幽门螺旋杆菌,而且对减轻和消除伴同的活动性胃炎有帮助,对幽门螺旋杆菌有治疗作用的药物还有庆大霉素、黄连素、甲硝咪唑、四环素、氟哌酸等。

(4)抑制胆汁反流和改善胃动力:消胆胺可络合反流至胃内的胆盐,防止胆汁酸破坏胃粘膜屏障,方法为每次3~4G,1天3~4次。

硫糖铝可与胆汁酸及溶血卵磷脂结合,也可用于治疗胆汁反流,方法为05~1G,1天3次。

亦可给予熊去氧胆酸(UDCA),每次100MG,每日3次。

STEFANIWSKY认为胆汁中对胃粘膜最有毒害作用的是去氧胆酸和石胆酸在胆汁反流患者胃液中胆汁酸以胆酸和去氧胆酸为主,UDCA仅占1%。

服用UDCA,胃液内胆汁酸以UDCA为主(可占4315%),而胆酸,去氧胆酸和石胆酸浓度明显下降,从而减轻后两者对胃粘膜的损害作用。

胃复安、吗叮啉、西沙比利等药可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协助胃、十二指肠运动,防止胆汁返流,调节和恢复胃肠运动。

具体应用方法:胃复安5~10MG,每日3次;吗叮啉10MG,1天3次;西沙比利5MG,每日3次。

(5)加粘膜营养:合欢香叶酯能增加胃粘膜更新,提高细胞再生能力,增强胃粘膜对胃酸的抵抗能力,达到保护胃粘膜作用,剂量为50~60MG,每天分3次服用。

也可选用活血素,剂量为每天80~90MG;或选用硫糖铝、尿素囊、生胃酮、前列腺素E等。

(6)五肽胃泌素和激素:五肽胃泌素除促进壁细胞分泌盐酸,增加胃蛋白酶原分泌外,还对胃粘膜以及其他上消化道粘膜有明显的增殖作用,可用于治疗低酸无酸或有胃体萎缩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剂量为50G,早餐前半小时肌注,每天1次,第三周改为隔日1次,第4周改为每周2次,以后每周1次,3个月为一疗程。

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与自身免疫有关,故可以试用短程强的松等作免疫抑制治疗。

本法应尤适用于PCA阳性并恶性贫血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但临床效果亦不太确切。

(7)其他对症治疗:包括解痉止痛、止吐、助消化、抗焦虑、改善贫血等。

对于贫血,若为缺铁,应补充铁剂。

大细胞贫血者根据维生素或叶酸缺乏分别给予补充。

方法是维生素0~100G/日,连用20~30天;叶酸5~10MG,每日3次,直至症状和贫血完全消失。

(8)手术治疗:中年以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如在治疗或随访过程中出现溃疡、息肉、出血,或即使未见明显病灶,但胃镜活检病理中出现中、重度不典型增生者,结合患者临床情况可以考虑作部分胃切除,从这类病人的胃切除标本中可能检出早期胃癌。

中医辨证论治:(1)脾胃气虚型:主证:胃脘隐痛,绵绵不休,食后饱胀,嗳气,食少纳呆,喜热喜按,得食则痛减,便溏,或虚秘,小便清长,或精神乏力,面色黄白,舌质胖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

治法:益气健脾。

(2)脾胃虚寒型:主证:胃脘痞满隐痛,喜温喜按,遇冷加重,得温痛减,食后脘胀,倦怠乏力,呕吐清水或饮后水停心下,神疲懒言,畏寒肢冷,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胖淡而嫩,边有齿印,舌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