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我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解读

l 肠化亚型预测胃癌发生危险性价值仍有争议 l 近年来更强调重视肠化范围,范围越广,发生胃癌危险性越高
我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解读
第23页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
❖ 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2种主要胃炎类型 ➢ 非萎缩性胃炎:过去称浅表性胃炎,病变局限于胃窦 部,常有高酸分泌和发生十二指肠溃疡 ➢ 多灶性胃炎:常有萎缩和肠腺化生,病变从胃角部起 始,向贲门和幽门方向延伸,这一类型胃炎好发胃溃 疡和胃癌
3. 活动性:指固有膜、小凹上皮和腺管上皮间出现中 性粒细胞,可形成小凹脓肿。中性粒细胞浸润是提醒存在 Hp感染敏感指标。
我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解读
第14页
病理
❖ 4. 萎缩:指胃固有腺体数量降低,分为单纯 性萎缩(无肠化生)和化生性萎缩(存在肠化 生),肠化生腺体不是胃固有腺体,故其存在提 醒萎缩,萎缩是由长久慢性炎症引发腺体破坏和 化生所致。
我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解读
第24页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发生关系
❖ 普通认为,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有效治疗非萎缩性胃炎, 预防胃萎缩和肠化深入发展
❖ 在萎缩性胃炎进展过程中存在“不可逆转点”,一旦 越过此“不可逆转点”,则根除幽门螺杆菌不能有效 预防萎缩性胃炎进展为胃癌,萎缩性胃炎每年癌变率 为0.5%~1.0%
我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解读
第16页
我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解读
第17页
❖ 慢性胃炎病理诊疗应包含部位分布特征和组织学改 变程度。
❖ 有病因可循者应汇报病因。
❖胃窦和胃体炎性反应程度相差二级或以上时,加上 “为主”修饰词,如“慢性(活动性)胃炎,胃窦为 主”。
❖病理检验应汇报每块活检标本组织学改变,推荐使 用表格式慢性胃炎病理汇报(图4)。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3、治则治法的总结:根据慢性胃炎的病机和证型,专家共识意见总结出多 种治则治法。以脾胃虚弱为主者,宜健脾和胃;以湿邪为主者,宜祛湿化痰;以 气滞为主者,宜理气解郁;以血瘀为主者,宜活血化瘀。同时注重扶正祛邪,调 理情志,改善生活习惯。
结论与展望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的研究成果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有益的 参考。然而,仍存在不足之处,如样本量较小,研究范围较窄等。未来研究可进 一步拓展专家共识意见的应用范围和深度,考虑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以 验证专家共识意见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同时希望更多的临床医生和研究者积极参 与,共同推动中医诊疗慢性胃炎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化进程。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 见
目录
01 一、慢性胃炎的定义 与症状
03 三、中药治疗
02 二、中医诊断标准 04 四、西药治疗
目录
05 五、饮食调理
07 参考内容
06 六、预防措施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表现为胃黏膜炎症和细胞再生失衡。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本 次演示将介绍慢性胃炎的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包括定义与症状、中医诊断标 准、中药治疗、西药治疗、饮食调理和预防措施等方面。
五、饮食调理
饮食调理是慢性胃炎治疗中的重要环节。患者应遵循少食多餐、低脂低盐、 高蛋白高纤维的饮食原则。以下是一些饮食调理的建议:
1、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保护胃黏膜。
2、适量摄入蛋白质,以鱼肉、鸡肉等白肉为主,避免摄入过多红肉增加胃 肠负担。
3、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粗粮、杂粮、蔬菜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 改善便秘症状。
7、脉象异常:脉濡细或弦细, 或细数。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一、本文概述《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是一篇旨在汇总、整合和标准化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中医领域诊疗方法的文章。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理特征为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并伴有或不伴有肠上皮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
由于其病程长、易反复、癌变风险高等特点,对其的诊疗研究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重点。
本文在参考大量中医临床实践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诊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形成了具有共识性的诊疗意见。
文章不仅涵盖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原则和常用中药方剂等内容,还就生活方式调整、饮食调养、情志护理等辅助治疗手段提出了建议。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为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诊疗方案,以提高中医在该领域的诊疗水平,为患者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也希望这篇文章能推动中医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发展,进一步展现中医在慢性病管理中的独特优势。
二、病因病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中医病因病机多涉及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久病体虚等因素。
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司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与输布。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致脾胃虚弱,运化无权,升降失常,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胃络失养,发为本病。
情志失调,忧思恼怒,致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发为本病。
劳倦过度,耗伤气血,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升降失常,发为本病。
久病体虚,累及脾胃,致脾胃虚弱,运化无权,升降失常,发为本病。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脾胃虚弱,气机郁滞,胃络失养。
在中医理论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机体失养,抗病能力下降,病情迁延不愈。
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胃络失养,加重病情。
因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应以健脾和胃、行气活血、化瘀通络为大法,同时兼顾肝脾,调整气机,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2016年)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年,上海)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自2006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制订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以来,国际上有关慢性胃炎的诊疗出现了某些新进展,慢性胃炎的分级分期评估系统(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assessment,OLGA)、欧洲《胃癌癌前状态处理共识意见》、Maastricht Ⅳ共识提出幽门螺杆菌(H.pylori)与慢性胃炎和胃癌的关系及根除H.pylori的作用、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手段的进步等,这些均促使我们要及时更新共识意见。
为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的2012年全国慢性胃炎诊治共识会议于2012年11月9日至10日在上海召开。
82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消化病学专家对此前起草小组专家撰写的共识意见草案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修改,并以无记名投票形式通过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表决选择:①完全同意;②同意,但有一定保留;③同意,但有较大保留;④不同意,但有保留;⑤完全不同意;若选择①者所占比例>2/3或选择①和②者所占比例>85%即通过该条款。
全文如下。
一、流行病学1.由于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因此难以获得确切的患病率。
估计的慢性胃炎患病率大致与当地人群中H.pylori感染率平行,可能高于或略高于H.pylori感染率。
H.pylori现症感染者几乎均存在慢性胃炎(见后述条款),用血清学方法检测(现症感染或既往感染)阳性者绝大多数存在慢性胃炎。
除H.pylori感染外,胆汁反流、药物、自身免疫性等因素也可引起慢性胃炎。
因此,人群中慢性胃炎的患病率高于或略高于H.pylori感染率。
2.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一般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慢性胃炎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一般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这主要与H.pylori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有关,萎缩、肠上皮化生(以下简称肠化)与“年龄老化”也有一定关系。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一、本文概述《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是一篇旨在整合中西医理论与实践,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疗提供全面指导的共识性文章。
本文概述部分将简要介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诊疗现状以及中西医结合在该病治疗中的优势和意义。
本文还将强调制定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的重要性,并概述共识形成的背景、过程和主要原则。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科学、实用、可操作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以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疗水平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流行病学与病因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慢性胃炎的病理类型,其在全球范围内均有较高的发病率。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AG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尤其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更为常见。
男性的发病率普遍高于女性。
地域差异也是影响CAG发病率的重要因素,一些地区由于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CAG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关于CAG的病因,目前认为其是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过程。
其中,最主要的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Hp)感染、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不良饮食习惯、免疫因素以及遗传因素等。
Hp感染是CAG发生的重要诱因之一,它可以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进而导致胃黏膜萎缩。
长期摄入高盐、高脂、低纤维等不健康饮食,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CAG的发病风险。
在中医理论中,CAG的病因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常、气血生化不足等有关。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受损,则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运化,气血生化无源,从而导致胃黏膜萎缩。
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等因素也可导致气机升降失常,进而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诱发CAG。
CAG的流行病学特征与多种因素有关,其病因涉及现代医学和中医理论的多个方面。
因此,在CAG的诊疗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流行病学背景、病因以及临床表现,制定个体化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常无特异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诊疗共识意见的来源、定义、病因、治疗方法和实践指导意义。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理特征是胃黏膜上皮细胞萎缩、胃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和伴有肠腺化生。
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胃痞”、“胃脘痛”等范畴,其发病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
本文将介绍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及其临床实践指导意义。
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是近年来逐渐完善的一种新型诊疗规范,旨在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诊疗中,共识意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病因、病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有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病机为脾胃气机失调,升降失常,痰瘀内生。
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分为气滞证、湿热证、瘀血证、脾胃虚弱证等不同证型,应根据不同证型采取相应的治疗原则。
中药治疗:针对不同证型,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同时结合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临床实践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了更加准确的辨证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明确病情,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治疗副作用小,安全性高,有利于患者长期治疗和康复。
非药物治疗如针灸、推拿等可以缓解患者症状,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与西医治疗相比,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能够针对患者的不同证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治疗具有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特点,尤其适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这类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的疾病。
非药物治疗如针灸、推拿等可以与中药治疗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患者康复。
总体来说,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种全面、系统、有效的诊疗方案。
然而,目前中医诊疗共识意见的应用仍存在一些限制,如缺乏大规模、多中心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等。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一、本文概述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显著影响。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对慢性胃炎的认识和治疗策略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慢性胃炎的诊疗水平,我们组织专家对慢性胃炎的诊疗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深入探讨,形成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本文旨在概述慢性胃炎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病因学、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预防与管理等方面的共识意见,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科学、规范、实用的诊疗指南。
我们希望通过本共识的推广与实施,推动我国慢性胃炎诊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同质化,提高患者的诊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慢性胃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预防、诊断和治疗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长期不良饮食习惯、药物刺激、自身免疫因素等。
其中,H. pylori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它能在胃黏膜上生存并引起慢性炎症。
长期食用过热、过咸、过于粗糙的食物,以及长期大量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导致胃黏膜损伤,从而引发慢性胃炎。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也会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和损伤。
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胃黏膜损伤与修复的失衡、免疫反应的参与以及神经内分泌因素的调节等。
H. pylori感染时,其产生的尿素酶能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H. pylori定居和繁殖的局部微环境,同时其产生的空泡毒素等致病因子可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
胃黏膜在长期损伤和修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萎缩、肠化等病理变化。
免疫反应也在慢性胃炎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自身免疫性胃炎就是由于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胃黏膜损伤的典型例子。
神经内分泌因素如胃泌素、生长抑素等也在慢性胃炎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一定的调节作用。
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009+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1.1 定 义 CAG 是 慢 性 胃 炎 的 一 种 类 型,系 指 胃 黏 膜 上 皮 遭 受 反
复损害导致固有 腺 体 的 减 少,伴 或 不 伴 纤 维 替 代、肠 腺 化 生 和(或)假幽门腺化生(IM)的 一 种 慢 性 胃 部 疾 病[3]。 该 病 可 归属中医 “胃痞”“虚痞”“痞满”“胃痛”“嘈杂”等病范畴[4]。 1.2 流 行 病 学
2.3 中 医 病 名 CAG 临床以胃脘疼痛、饱 胀、痞 闷、嗳 气、纳 呆 等 为 主 要
表现,属中医“痞满”“胃痞”“虚痞”“胃 痛”“嘈 杂”等 范 畴。 其 中以胃脘胀满痞闷为主症者,属于“痞满”“胃 痞”或 “虚 痞”范 畴;以胃脘疼痛为主症者,属“胃痛”范 畴;以 “胃 中 空 虚 不 适, 似痛非痛,似饥非饥,似胀非胀,莫可 名 状”为 主 要 表 现 者,属 “嘈杂”范畴。经胃镜和(或)病理确诊为 CAG 而 无 明 显 症 状 者 ,可 参 照 本 篇 诊 治 。
长期以来 认 为 CAG 的 发 生 是 多 种 因 素 综 合 作 用 的 结 果[9]。有证据支持 幽 门 螺 杆 菌 (H.pylori,Hp)感 染 为 CAG 的 发 病 原 因 ,且 [10,11] 与 CAG 活 动 性 改 变 及 反 复 难 愈 有 关 。 此外与环境因 素、宿 主 对 Hp 感 染 反 应 性、胆 汁 反 流、免 疫、 遗 传 、年 龄 、高 盐 及 低 维 生 素 饮 食 等 因 素 有 关 。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关 键 词 :胃 炎 ,慢 性 萎 缩 性 ; 中 医 诊 疗 中 图 分 类 号 :R 573.3; R 242 文 献 标 志 码 :A